七级语文上册《习作微点作文》第四篇“巧用修辞”导学案(新版)苏教版-课件(模版)

时间:2019-05-14 07:4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级语文上册《习作微点作文》第四篇“巧用修辞”导学案(新版)苏教版-课件(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级语文上册《习作微点作文》第四篇“巧用修辞”导学案(新版)苏教版-课件(模版)》。

第一篇:七级语文上册《习作微点作文》第四篇“巧用修辞”导学案(新版)苏教版-课件(模版)

——巧用修辞,点靚语言

一、方向标

1.引导学生认识几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表达中使用修辞手法,增添语言的亮点。

二、温馨提示

同学们本次训练的重点是巧用修辞增添语言的亮点。训练中,我们将侧重了解常用的几种修辞手法。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体会修辞手法的妙处,大胆尝试,让我们的写作语言鲜活起来。

三、追忆热身 1.技法准备。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说说几段文字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展板

①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贾平凹《风雨》

②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老舍《济南的冬天》

我的发现: 指津

第①文字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林子在狂风肆虐下形状不断变化的景象,显得生动形象,特点鲜明。第②段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水的温暖和柔情,透出了作者对冬天的水的喜爱之情。

2.素材准备

教师提供下列情景启发学生思考:你注意过有月亮的晚上吗?月光皎洁,竹林幽幽,山谷静谧。请调动大脑,让思维驰骋,想象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为我们本课的作文探究做好准备。

展板

夜深了,半个月亮出现在东边的天空。原本漆黑的夜空,霎时间明亮了许多。而竹林,却显得更加幽深起来。我们看着月亮,在微风中,不禁又说个不停。

指津

这段文字的优点在于写景很有层次,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明暗结合,动静相宜,富有生气。不足之处在于语言显得较为干涩,不够生动。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修辞在文章中的运用,感受运用修辞点亮语言的作用。(出示课题:半个月亮爬上来——巧用修辞,点靚语言)

3.知识储备 小讲座

巧用修辞,点靚语言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1 设问等。我们也大致上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如: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色彩鲜明,描绘星星,表意丰富。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反问、设问:增强语气,强化表达效果,也可以用于过渡。通感:又称“移觉”,即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可突破语言局限,增强文采。

本次探究,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妙用:①善用联想,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巧妙援引,使语言富有内涵;③拟写整句,使语言形式工整。

四、探究实践

阅读与思考一:善用联想,使语言形象生动。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看看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共同点?

展板

①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③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④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我的发现: 指津

第①句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比作“带水纹的花衣”,又用一个“穿”字,这样运用比喻和拟人,写出了小山雪后美景的神韵。

第②句显然是将薄雪人格化了,薄雪也能害羞!作者的喜爱之情由此可见。

第③句由花的繁盛景象联想到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并用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写花,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呈现出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第④句运用通感,由花的淡淡的芳香,联想到浅紫的颜色,突出花香的柔和清新,形象生动。

可见,无论采用比喻、拟人还是通感,均需要联想这个手段作支撑。我也露一手

训练一:请展开展开联想,以“那晚,有月”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比喻、拟人或通感的修辞手法,力求使语言形象生动。学生作文后,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现场点评。

备案

夜,已经深了。微风柔柔地拂着。在东边的天空,月亮不知何时悄悄地爬在了半空,却只露出半个脸来。月亮啊,你是害羞了吗?还是藏着点什么?牛乳般的月色静静地流泻着,那月,就如镶嵌在幽深天幕中的明珠,晶莹,而又邈远。那原本漆黑的夜空,霎时间明亮了 2 许多,诗意得如同一个顽童。而竹林,却显得更加幽深起来,幽深得如同琵琶幽怨的低吟。看着月亮,在微风中,我们不禁又叽叽喳喳起来。

阅读思考二:巧妙援引,使语言富有内涵。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看看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共同点?

展板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学生作文《诗意地生活》

③在我侨居海外的岁月中,虽有妻女的言笑,虽有异国友朋真诚的情谊,但在我灵魂的深处,仅有一扇开向祖国的小窗——我看得见故乡的朝晖夕阴,长江上点点归帆,也看得见门前慈母的眼泪,九亿多同胞朴质的善良的面孔。总有一天,我不再作枝上夜莺的哀吟,像沙翁诗中的云雀,我会一翅冲天,为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我的发现: 指津

第①句直接引用了志南和尚《绝句》中的名句,突出了春风的柔和,既简洁又典雅。第②句分别引用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诗词中的名句,突出了生活的诗意,语言凝练。第③句间接引用了范仲淹的名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名句,不仅传达出了作者的情感,而且尽显儒雅之气。

可见,这些句子均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包含直接引用、间接引用的、援引成语三种方式),语言精练,具有一种古典美,尽显典雅,具有浓厚的书卷气,而且显得很有意蕴。

我也露一手

训练二:请展开联想,以“那晚,有月”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力求使语言具有一定的内涵。

备案

夜,已经深了。微风柔柔地拂着。在东边的天空,月亮不知何时悄悄地爬在了半空,却只露出半个脸来。月亮啊,你是害羞,抱着遮住了自己的半个脸吗?还是由心藏着点什么?牛乳般的月色静静地流泻着,那月,就如镶嵌在幽深天幕中的明珠,晶莹,而又邈远。那原本漆黑的夜空,霎时间明亮了许多,诗意得如同一个顽童。而竹林,却显得更加幽深起来,幽深得如同琵琶幽怨的低吟。几声鸟鸣从竹林里传出,“月出惊山鸟”,鸟儿啊你们是在谈论月色,还是谈论家事?“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看着月亮,听着鸟啼,在微风中,我们不禁又叽叽喳喳起来。

阅读训练三:拟写整句,使语言形式工整。

阅下面几段文字,看看这些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共同点?

展板

①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③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④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亲情就是母亲灼灼的泪水、柔情的呼唤和温暖舒适的怀抱,亲情就是子女肯定的目光,尊敬的语言和一份小小的礼物。

学生作文《亲情就是„„》

我的发现: 指津

这几个句子均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汪洋恣肆,文气贯通,形成语言形式工整之美。除了排比,还可以运用反复(如第③④句)、顶真(如第③句)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式工整。

我也露一手

训练三:请展开联想,以“那晚,有月”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运用“排比、反复、顶真”的修辞手法,力求使语言形象生动。

备案

夜,已经深了。微风柔柔地拂着。在东边的天空,月亮不知何时悄悄地爬在了半空,却只露出半个脸来。月亮啊,你是害羞,抱着遮住了自己的半个脸吗?还是由心藏着点什么?牛乳般的月色静静地流泻着,那月,就如镶嵌在幽深天幕中的明珠,晶莹,而又邈远。那原本漆黑的夜空,霎时间明亮了许多,诗意得如同一个顽童。而竹林,却显得更加幽深起来,幽深得如同琵琶幽怨的低吟。几声鸟鸣从竹林里传出,“月出惊山鸟”,鸟儿啊你们是在谈论月色,还是谈论家事?“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享受着微风,欣赏着月亮,聆听着鸟啼,我们不禁又叽叽喳喳起来。

五、拓展延伸。1.课堂总结。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文章的外套,会给人留下鲜明的第一印象。语言中巧用修辞手法,将增添文章的文采,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本节课,我们就初步接触了三种技巧:

①善用联想,使语言形象生动; ②巧妙援引,使语言富有内涵; ③拟写整句,使语言形式工整。2.拓展延伸。

在写作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引用、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通过本次训练我们应该运用修辞手法美化语言的习惯,本次训练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我们将在后 4 续的单元中集中训练。

四、综合练笔

要求学生课后任选下面作文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个片段,进而完成一篇作文。

那山 小桥流水 夕阳无限好 高高的爬山虎 村庄·小桥·人家

第二篇: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乌鸦喝水》导学案教学案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乌鸦喝水》导学案教学案 乌鸦喝水导学案设计课题乌鸦喝水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

薄伽丘曾说过:“人类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就是通过一只乌鸦的小故事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本学案设计以朗读感悟做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乌鸦在“找水喝”到“喝到水”这一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读懂故事阐述的基本道理,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语言积累。教学中,在分析指导及朗读课文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乌鸦心情的变化,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来理解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乌鸦善动脑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同时,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熟课文;准备装有水的透明瓶子和一些小石子。(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查找有关乌鸦的资料;阅读《伊索寓言》和一些写乌鸦故事的文章。(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识字激趣,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板书“乌鸦”,识记生字。2.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有关乌鸦的小故事。3.教师导入新课、板书课文题目,激发学生质疑。1.学生交流怎样记住“乌鸦”这两个字,说说“鸦”为什么是鸟字旁。2.简要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乌鸦的故事。3.学生读题,读准字音。质疑:乌鸦为什么要喝水?他喝到水了吗?他是怎么喝到水的?1.比一比,组词。乌()鸦()鸟()鸭()2.我知道的有关乌鸦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20分钟)1.教师范读。2.出示学习小助手,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1)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3)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4)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导认读。(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4.学习出示“攵”,读准部首名称,找到本课中带有这个部首的字。你还知道带有这个部首的字吗?5.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采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6.指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喝水?乌鸦都到哪去找水了?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1.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2.学生围绕“学习小助手”开展自学: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反复认读和识记生字,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开展相互交流。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自学情况:(1)在老师的指导下按步骤认读生字,师生相机正音:处、找、石、只是翘舌音,放、旁是后鼻韵母,不要读成fàn、pán。(2)根据已有经验交流对字形的识记。4.读出部首名称:反文旁。本课的“放”字就是带有这个部首的字,我还知道故事的“故”和丰收的“收”也是反文旁。5.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6.读课文第1句话,理解“到处”一词的意思。

3.选一选,在正确的读音上打“√”。石(shí sí)旁(pán páng)只(zī zhī)放(fàng fàn)乌(wō wū)见(jiàn jàn)处(chù cù)找(zǎo zhǎo)4.我知道,带有“攵”的字有________、________。5.同桌之间互相配合,一生读一生按五颗星来评价。(☆☆☆☆☆)6.我能用“到处”说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感悟,指导朗读(用时:9分钟)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画出瓶子的特点,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此时乌鸦的心情,组织学生交流:(1)看到瓶子时乌鸦心情怎么样?(2)发现瓶子的特点后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4.组织学生表演读课文第1自然段。1.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1)观察乌鸦图片,找到乌鸦嘴巴特点——又大又直。(2)用手做乌鸦的嘴,感受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3)师生总结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2.学生交流回答,相互补充。并体会乌鸦由看到瓶子的兴奋,到喝不到水时伤心、焦急的心情变化。3.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要重读“到处”“有水”;读第2句话时声音可以稍高、语速稍快;第3句话声音要降低,语速稍慢,问话语调上扬)4.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朗读表演。7.根据课文填空。乌鸦看到一个________,瓶子里水________,瓶口又________,乌鸦________水。8.你能说说乌鸦的心情吗? 9.请你用你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乌鸦的心情变化。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6分钟)1.课件出示本课“只、出”两个生字,再次认读,并练习组词。2.指导学生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书写注意点,并指导临写。1.认读生字并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2.动笔书写。(1)观察并交流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和书写注意点。(2)观察老师范写,掌握书写要领,在田字格内临写。(3)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10.扩词。只()()()11.在田字格里工整地书写“只”“出”。

教学, 语文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苏州园林

精彩开篇词

苏州地处江南水乡,湖光山色,旖旎动人。这里文人荟萃,能工巧匠,代代相传。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优美的景物,根据他们自己的艺术趣味和美好理想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杰出的艺术品。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现存园林近二百处,因此被人们称为“园林城市”。请随我走进苏州,走进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课文中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体会苏州园林的艺术地位与价值,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浏览课文理思路

一、情境导入

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写,或从导游角度写,各尽其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真如一幅幅出色的山水画,使人有观赏不尽的感觉呢。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轩榭(xuān xiè)

丘壑(hè)...嶙峋(lín xún)镂空(lòu)...蔷薇(qiáng wēi)斟酌(zhēn zhuó)....2.解释下列词语。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心中的设计、构思。指诗文、技艺等的独特构思。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丘壑:文中指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旧说打雷时,许多东西都同时响应)。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俯仰生姿:有高有矮,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

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闲适:清闲安逸。3.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

【交流点拨】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交流点拨】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交流点拨】(1)整体:①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②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③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④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2)局部:①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②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③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4.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二)理清思路

1.通过以上分析,请同学们快速给课文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1)第一部分(第1段),对苏州园林的总的评价。

(2)第二部分(第2~9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①第一层(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②第二层(第3—9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3)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总-分-总。

3.从上述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三)局部探究

阅读课文第四、五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四段:

(1)这一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交流点拨】中心句是第1句;2-3句写假山;4-11句写池沼;这是总分式。(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这是处处写“画”,突出苏州园林“画”的效果。

(4)“雷同”能否用“相同”替换,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2.第五段:

(1)这一段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简要解说一下。【交流点拨】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2)这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交流点拨】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四、板书设计

亭子回廊不对称(自然之趣)假山配花木、活水配桥梁(自然美)完四个讲究美高低俯仰生姿(映衬美)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层次美)的图画角落——图画美细处注意门窗——图案美色彩——淡雅美总说→分述

五、拓展延伸

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想想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交流】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建筑物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说明,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采用逻辑顺序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介绍说明。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明特征

一、情境导入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按照“总分”结构,先总说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落、门和窗、色彩七个方面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这一堂课我们来品味一下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二、合作探究(一)探究表达方式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1.记叙:(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景象。)(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2.议论:(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二)把握说明方法

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交流点拨】1.作比较:(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三)揣摩说明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交流点拨】“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交流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交流点拨】“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交流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交流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景象,生机盎然,沁人心脾。【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板书设计

分类别作比较说明方法引用

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语言——准确生动、严密精练、表现力强,

充满情趣、画意

四、拓展延伸

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区别是什么?

【交流】记叙文:重在记叙、描述与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说明文:重在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表达方式——说明、记叙、议论 5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台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8.台 阶

精彩开篇词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同卑微的你我他,还有那平凡的父亲、母亲。李森祥的《台阶》中所写的父亲就是这种卑微而又韧性极强的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重要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探究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及在文中的作用;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3.感悟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积极对待人生的健康心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父亲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的。他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请读一读这个“父亲”的故事。

二、自学指导

1.阅读课文,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凹凼(āo dàng)涎水(xián)搁(gē)...唿嗒(hū da)揩(kāi)烟瘾(yǐn)...筹划(chóu)黏性(nián)蹿(cuān)..尴尬(gān gà)撬(qiào)庄稼茬(chá)...2.解释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凼:方言,水坑。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低眉顺眼:驯良顺从。在文中指忠厚老实,安守本分。揩:擦,抹。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3.作者链接

李森祥,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2.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交流点拨】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么,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讲究是什么? 【交流点拨】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4.为造新屋父亲做了哪些事情?

【交流点拨】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二)文本研读

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说说心得体会。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交流点拨】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被那青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苦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3.“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交流点拨】这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4.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1)详写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也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2)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5.“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交流点拨】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6.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交流点拨】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三)人物赏析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为话题写几句话。

【交流点拨】台阶是父亲的理想;台阶是父亲心灵的沉重负担;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2.说说你对父亲这个形象的看法。

【交流点拨】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踏踏实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到台阶的高处。

四、板书设计 自己家:台阶低,地位低→渴望受到尊重有志气不甘人后台捡砖 捡瓦 捡石头坚忍不拔 阶父亲砌房存角票 种田 砍柴编草鞋 踏黄泥厚道老实新房砌完→不对劲、若有所失谦卑

五、拓展延伸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谈谈你自己的父亲。别人家:台阶高,地位高→受人尊重要强

第五篇:2015-2016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沉鳞jìng()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西日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主题阅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2)横柯()..(3)一百许里()(4)猛浪若奔()..(5)负势竞上()..

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

二七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4、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等基础知识。

2、本文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本文写景的句子。【学习难点】

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其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2、背景资料

(2)(3)

5、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探究】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9、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2、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6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17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能力提升】

18、中国月文化点滴。(1)月亮的别称:

a、初月: b、弦月: c、满月:

d、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2)写几句咏月的古诗词。

a、b、c、19、比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试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手法以及语言特色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后记】

015、(1)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3)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16、(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参考译文:

江面上的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天空和群山呈现出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漂漂荡荡。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犹如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这些山峦仿佛互相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高飞到天上的鸢那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17、(1)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2)①写字;记录;书写(3)④书信

(4)②字体(5)⑤文件

18、参考示例:小河,少年。青春年少洋溢在小河中间。幸福,仅如此,不必要多少甜美的情景。

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下载七级语文上册《习作微点作文》第四篇“巧用修辞”导学案(新版)苏教版-课件(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级语文上册《习作微点作文》第四篇“巧用修辞”导学案(新版)苏教版-课件(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