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跨国企业遇到的政治风险
格力目前国外生产基地主要有巴西、巴基斯坦、越南
2015年1月21日,对于海外投资的风险,董明珠也给予了提示,一定要风险可控,她解释称,正是由于风险不可控的原因,格力关闭了位于越南的工厂。同时,她也表示,多年来,中国一直非常欢迎外国投资者,但当中国企业去外国投资时,却会遇到很多障碍。
董明珠说,格力之所以在巴西投资,是因为市场需求很大,格力在巴西的定位就是走自主品牌道路,那个时候格力的销量虽然是排名第一的,但仅仅局限在家用,后来我们通过技术研发,开发了很多产品,拓宽了产品领域,不仅在家用、而且包括商用,乃至跟电器有关的其他产品。当我们的技术已经比别人领先之后,就更多的考虑如果用我们的技术服务于世界
一直以来,格力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市场占有,而是坚持“先有市场,再有工厂”的发展战略。以巴西市场为例,1997年,格力首度踏入巴西市场。2001年格力在玛瑙斯自贸区建厂,很快成为巴西空调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品牌,并先后中标多个世界杯赛事项目。截至2013年底,格力巴西基地家用空调年产能超过30万套,年销售自主品牌产品近2亿美元。
南美巴西,南亚巴基斯坦,越南(2008年4月)
格力空调自1999年进入越南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当地经销商和消费者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是越南市场主流空调品牌之一。2008年生产基地正式投产。
越南政治环境分析:越南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党执政。2001年,越继续坚持革新开放路线,正确处理稳定,革新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近期分析,越南政治稳定,并逐步开明。越南在外交上奉行独立外交政策,在中国,美国,俄,欧盟等政治关系中实现巧妙平衡,并且这一“平衡外交”政策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南海问题”是越南不安定的最重要问题,涉及多国主权利益与经济关系,但因多国权力在此区域的制衡,南海会在相当时期内保持安全与稳定。在越南投资贸易及做营销的企业应多密切关注相关的情况,并采取灵活的方式应对可能突发的政治与外交变化。此前格力电器在越南曾设立生产基地,但由于多方面因素,格力电器已于去年退出越南市场。对于近日越南的冲突事件,董明珠回应,格力已撤出越南,没有任何损失。
09年越南公司应收账款急剧增加,10年格力已退出越南公司的经营,13年撤资退出越南市场,董明珠称已收回投资款,没有造成损失。格力确认由于越南资方的不诚信,公司已经完全退出越南合资公司,但越南市场的出货量未受到影响。格力将来投资也将更多的考虑市场的硬性需求和法律制度的完善的地区,而不只是考虑劳动力成本。中国跨国企业遇到的政治风险
中国跨国企业遇到的政治风险的3大种类: 1,东道主的战争或战乱
2,美英等发达国家的政治歧视 3,东道国的政策不连续
中国企业遇到政治风险的原因:
1,中国跨国企业,进入国外市场进行投资往往会带来原有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经济格局的变化,因而往往会导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跨国企业产生抵触。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方式过于粗放,没有合理的考虑到对东道主的文化差异,经济影响等,往往选择直接入股国外企业或者进行并购,这些措施往往会导致东道主政府和当地居民的疑惑
知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及规避研究
政治风险定义:政治风险通常是在跨国经营中由于东道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或政府政策的不连续性所形成的经营环境的变化,从而对跨国企业的赢利及经营目标造成恶性影响。
主要形式:90年代以来,人们注意到由政策变更、社会因素、法律缺失等原因产生的风险比**、恐怖活动等暴力风险有所增加,甚至资产国有化、征用、没收等形式的政治风险也逐渐减少。
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比例:拉丁美洲46.2%
亚洲38.6%
亚洲国家的主要政治风险:
1,反华排华情绪与恐怖主义活动依然存在,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历来与我国政府关系良好,自从巴基斯坦支持美田的阿富汗战争后,国内恐怖主义势力有所抬头,政局开始不稳,中国工程师和劳工在巴工作期间也屡遭枪击和绑架.增加了投资巴方的政治风险
2,内乱频繁,政局动荡
3,缺乏规范的跨国经营法律保障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在亚洲地区的跨国投资和经营活动较为频繁,但本地区也集中了由宗教冲突、领土纠纷、族群矛盾、主权独立、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的战争和内乱风险,还有当地政府的腐败问题、缺乏规范的企业境外投资法律法规等歧视性政治风险。其中亚洲地区最为突出的政治风险是由于经济民族主义而导致的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反华排华情绪,这种“排华"现象对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成为兹待解决的主要政治风险之一。
拉美国家
1,政权不稳定造成的政府违约风险,拉美很多国家的政权不稳,权力机构斗争频繁,造成政策变更的风险极大。不同届的政府对投资政策可能会有较大的改变,即使是同一届政府在其任期内,现行的境外投资政策也可能发生改变,造成很多国外跨国企业被迫撤资。
拉美存在政府违约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现存的政治体制缺乏预防和化解政治危机的能力;司法机构缺乏有效降低犯罪率的手段和执行力;社会动荡加剧了国内环境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由于拉美很多国家政治体制薄弱,总统任期被撤职、国家政要遭刺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此外,当地政府为了保护工程承包民族工业,也刻意制定了一些限制外资的措施。如巴西的《外国投资法》规定:国外跨国投资公司的投资总额在25万美元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彳。能享受巴西政府给予外国投资者的权利和担保。外国投资者从国外贷款,需要事先获取东道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批准和许可,未经获取批准者不得从圈外贷款,否则中央银行有权力随时冻结其贷款经额等条款,限制了跨国投资的发展。
2,战事频繁,社会问题严重
拉美三国战云密布,战争危机一触即发。这些战争和内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国境外投资公司在本地区投资项目的推迟、中断、甚至取消,尤其中国在拉美的投资项目大多为资源型和能源型企业,更与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稳定局势密不可分。一旦发生战争和内乱,我国境外企业在当地所有的商务活动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存在投资项目的开展和员工的人身安全的风险。
此外,拉美很多国家的社会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弱势阶层长期生活在困境中,对现有的国内政治体制和权力机构失去信心,滋生了反对现存体制的思想和行动,增加了反政府、反社会的犯罪情绪,危害了治安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拉美地区是世界上犯罪率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外国投资者和劳工成了犯罪分子抢劫、敲诈勒索和绑架的主要对象之一。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更无法开展跨国投资经营活动。
3,工会力量强大,存在劳动力使用风险
拉美国家十分重视劳工权益问题,其国内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比例很高,工会组织有很强的战斗能力,劳工们经常为了提高工资或者改善工作条件等问题而向投资方提出各种要求,如果条件得不到满足,工会就会组织游行罢工,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打砸跨国投资企业。
中国首钢秘鲁铁矿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会罢工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次事件也提醒准备在海外投资建厂的中国跨国企业,必须研究东道国的政治环境,从出资者的角度来思考劳工和工会问题来采取适当的策略加以处理。在拉美地区使用劳工时多关注当地的用工习惯、劳动法规,以避免劳动力使用所引发的政治风险。
4,东道国融资困难和汇兑限制
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发展中阶段,因为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出口原材料、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创汇,所以拉美国家汇兑限制风险问题最为突出。2001年遭遇金融危机,受当时金融危机影响,巴西政府也发布禁令,放弃固定汇率,禁止转出任何跨国投资企业的外汇资金,给跨国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虽然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多数拉美国家投资环境有所改善,并逐步放宽了外汇管制,汇兑风险也相应降低,但中国企业在外汇兑率不稳定的拉美国家进行跨国投资时,仍应谨慎处理汇兑限制风险。
总之,拉美国家政治体制存在明显的缺陷,政权更迭使政权呈现不稳定的特点,也使投资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造成的政府违约行为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增加了潜在的政治风险,这是我国企业在拉美国家投资的主要政治风险之一。拉美国家之间由于被殖民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及边界或海疆划分问题而成为多发战事的地区,滋生了国家与民众反对现存体制的思想和行动,反社会情绪的增加不利于政治稳定,危及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也是我国在此地区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诱因之一。
第二篇:中国跨国企业文化整合战略实证分析
中国跨国企业文化整合战略实证分析
提要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对中国跨国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整合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整合不同企业文化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本土化;组织文化;领导风格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为全球企业提供了一个新舞台,在这个无国界的扁平舞台上有着种种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到不同民族文化、组织战略、目标的企业竞争中去。本文通过对这些或成功或失败案例的比较分析,从中学习跨国公司整合企业文化的经验,为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到世界舞台提供参考。
一、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
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形态与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以海尔为代表,直接在海外设厂生产自己的产品,以产品和品牌为向导切入国际化;第二种以联想、tcl为代表,通过并购等资本运营手段进入国际化,运用资本收购杠杆收购一些国外没落品牌和强势品牌在某个业务单元里面的亏损企业;第三种以长虹、格兰仕、美的为代表,以代加工贴牌方式或借助海外的营销网络将产品卖到国际市场;第四种以华为、中集为代表,直接在海外建立营销体系,用本土人才到海外去扩展生存空间,有人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土狼向狮子的进攻。尽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形态多种多样,但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企业文化整合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整合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不同的企业文化呢?正如索尼公司联合创始人盛田昭夫的名言全球思维,本土行动所表达的,跨国公司在整合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个重要问题。
首先,根据所提供产品对全球化、本土化响应(差异化)这两个维度的关注的不同,christopher a.bartlett and sumantra ghoshal将企业战略分为四类,如下图所示:
根据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不同,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国际化模式:若企业生产的产品对一体化的要求高,对差异化的要求低,在这种情况下经常发生兼并和收购,如下文中提到的tcl的国际化路径就与其产品的特性不无关系,同时也造成了tcl对本土响应不够重视的原因。不同产品的特性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整合问题,我们应区别对待,对不同的企业战略用不同的手段对企业文化加以整合。
其次,汤皮诺使用两个连续体:一种能辨别平等主义与等级主义;另一种检查员工导向和任务导向,对组织文化做了区分。他将组织文化分为四个类型:自我实现文化导向的孵化器型、计划导向文化的导弹型、权力导向文化的家庭型、角色导向文化的埃菲尔铁塔型。依照汤皮诺的界定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都属于家庭型组织文化,在这种组织文化之下,领导人的领导风格会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的特征,对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整合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以强势企业文化影响民族文化华为的文化整合战略
华为从1997年开始实施国际化,作为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华为是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发展得最快、走得最远的国内企业之一。国际化后的华为不再强调自己是个民族企业,甚至很少再提华为是一家中国公司,它在逐渐淡化原先有强烈民族情结的企业文化,而代之以商业气息更浓的国际化的企业文化。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说:华为文化是我们认同的基础。一个不认同华为文化的员工,是很难在华为工作的,处处评价都受挫。正是由于其领导者有着鲜明的领导风格,他个人强势的性格对华为文化的塑造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华为有着强势的企业文化,如其著名的狼性文化、孝道文化等等。他在发展过程中将这种企业文化制度化,并将其价值准则移植到其海外子公司。在华为拉美地区子公司,华为用自身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企业文化影响其拉美员工,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时间观念以及工作态度。
当然,根据霍夫施泰德的观点:民族文化价值观对组织绩效有重要影响,不易为组织所改变。而华为的企业文化却对民族价值观产生了影响,足以看出其企业文化的强势。这对中国很多跨国企业来说是值得学习的,在并购海外子公司以后,中**公司往往由于其企业文化不够强势难以对子公司产生影响,导致海外子公司无法认同组织价值观,难以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形成两者企业文化上的冲突,最终导致并购的失败。
同时,任正非也曾指出:华为要走出国门,就必须适应全球化的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华为文化。在华为的国际化过程中,华为也在不断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在尊重子公司风俗文化的基础上,华为移植母公司的价值准则,用强势的母公司企业文化成功整合了不同地区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多个地方设立了子公司。实现了由一家中国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的华丽转身,为企业带来了长足的发展。
三、从以蛇吞象到壮士断腕tcl的遗憾
2004年tcl公司在一年内运作了两起跨行业重大并购,并购了法国汤姆逊,组成tcl-汤姆逊公司成为全球彩电霸主,同年,tcl并购阿尔卡特,成为全球手机业第七强,同时大举进军北美和欧洲两大海外市场,完成了蛇吞象的光荣梦想。两起看似辉煌的并购,结果却不尽如人意,tcl并购后的整合陷于失败,最终不得壮士断腕,宣布重组欧洲业务,使集团背负了沉重的亏损和裁员费用。tcl的失败可以作为企业文化整合的经典案例,也反映出中国跨国企业在企业文化整合上的弱点。首先,从企业文化战略上讲:有专家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往往不是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是企业家个人欲望的膨胀。这个观点虽然略显偏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其领导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领导人在国际化的战略决策过程中,好大喜功,不经过严密论证就盲目进行并购,会造成企业在企业文化整合中过于急躁,加上很多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备,组织文化又不够强势,在文化整合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出了问题之后他们还希望用国内的老办法解决,结果事与愿违,难以完成企业文化的整合这一关键步骤。其次,从国际化人才管理上来讲:跨文化管理整合组织文化的关键还是在用人上。tcl在并购之前,由于对国际人力资源整合的难度的调查不够充分,造成了tcl多媒体业务在欧洲市场上裁人裁不了,招人招不到的局面,老员工一时无法适应公司被并购的事实,还是按原来的规则办事,导致总公司的命令无法得到执行。国内的经理人出去,又由于与国外子公司员工同工不同酬造成心理失衡,冲突更加激化,反映了国内民营企业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
第三篇:从中国跨国企业现状谈企业文化管理
从中国跨国企业现状谈企业文化管理
一、中国跨国企业的现状
世界银行集团一项调查表明,150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文化冲突。中国企业尚未充分利用各种机制规避商业和政治风险,对当地市场的反应迟缓。
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投身于跨国投资、兼并和并购的浪潮当中:联想兼并了IBM的PC 业务,TCL 并购德国施奈德的子公司,中石油花费60 多亿美元用于收购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公司。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触角已开始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企业国际化已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可是改革开放几十年,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却极少出现像海尔集团那样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而在手机、汽车、IT等高科技行业也很难打造其国际市场。不得不承认,我国企业在进军海外市场时,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二、中国企业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企业文化管理上还存在着重视不足、生搬硬套、因循守旧等问题。
第一,理层关注企业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
经济层是一个企业的具体执行机构,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远发展的强大后盾。但是,在中国海外的经理层有较大的自主性,往往考虑的是企业短期经营业绩以及实现自身收入的最大化,一定程度上与股东的利益有所冲突。造企业的经营目标上,经理层可能暂时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致公司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不满,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第二,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时,管理层不能实现有效协调。
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企业经营上,则会显得生搬硬套,不能活学活用,而且等级观念比较深,和员工很难大成一片,管理层和员工有较大隔阂。当然这并不是中国境外企业的通病,但是从这几十年看来,中国受宗法制影响短期内难以改变。而西方国家企业更多引导公司员工按与企业经营环境相一致的行为,比如惠普公司则重视经理们应公开办公,建立开放式的办公机构,注重保持各个经营核算单位的相互协调和相互独立,反对经营中的官僚作风和气息,力图在公司中建立起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
第三,经理层自傲不烦,夸夸其谈。
当走出去的公司逐渐步入正轨,经理们就觉得胸有成竹,深谙经营之道。这种行为方式似乎是多年来公司经营顺利、一帆风顺的产物,也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告诫员工戒骄戒躁,保持谦逊的必然结果。长期受这种企业文化影响的公司经理人员无视人们对公司现在的经营方式提出的抗议之声,依然如故,并不加强对顾客、股东和员工三大要素的重视。
三、中国企业要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以下仅针对企业文化的一些缺陷作出相应建议:
第一,中国在境外进行投资,对境外企业经理层难以进行管理,无法协调经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时,可以找出两者的利益共同点,比如赋予经理层参与一定比例的股利分配权,或实行奖罚机制即当企业当年利润较大时给予经理层相应的奖励,反之亦然。将两者的利益拴在一起,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其长期发展。
第二,相互尊重对方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一位跨国公司的美国经理说得直截了当:“你不得不把自己的文化弃之一边,时刻准备接受你将面对的另一种观念”。这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当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和经理层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都应该冷静处理,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日本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就实行一种员工奖励制度,鼓励员工将自己的方案表达出来放在公共意见箱中,当员工的方案被公司采纳该员工可获得1000美元的奖励。经理层善于采纳员工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充分发挥民主思想,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三,在管理人的选拔上,要仔细甄别并加以培养。企业的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经理人管理的好坏,也取决于如何管理经理人。员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被管理的方式。在选择经理人的时候,要注重对其相关资历和素质的要求,选拔出一批有长远头脑、有领导能力并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管理人员。管理阶层是公司的宝贵资源,也是折损最快需要仔细保养的人才,因此公司在对经理层的管理上要格外重视。首先,要让管理人对公司有深入的了解,对企业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整体的把握,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企业所处的市场地位做深入的研究。在做好整体定位的前提下,再计划每项具体措施。其次,建立经理人对企业的长期归属感和使命感,以企业的发展为其行为目标,建立起两者双赢的局面。再次,要注重对管理层的后期培养,时代在不断变化,管理层需要接受的思想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公司要为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推动管理人员公司经营能力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安徽工商管理学院)
第四篇:浅谈初中政治新课程遇到的问题
小议政治新课程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高
敏
新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有学生方面的,教师方面的,还有教育评价方面的
1、学生方面的问题。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传统“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快适应新教材无固定知识、内容相对少、互助活动多,提倡“小组互动合作”的新方式。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备课、找资料、创设情境,到课堂上却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较浅配合不好,使一些设计好的活动无法顺利完成,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效益。义务教育学生参差不齐,新课标提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倡导多肯定、多赞扬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课堂上就经常出现部分学生借小组互动交流学习之际提出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聊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和课堂效益,导致了这种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知识掌握却不扎实的结果。新教材评价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对之重视、感兴趣不够。
2、教师方面的问题。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来说是一种挑战。采用新教材后,由于培训学习不足,对新教材强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熟悉,有些教师感到力不从心,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经常出现“穿新
鞋,走老路”的状况,课堂实效性受影响。新教材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存有大量的跨学科、跨文化、超时代的素材,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得教师难得有更多的时间去顾及这个问题,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教师自身知识和水平方面的缺失影响到教学质量,这是思想品德教学师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缺失,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缺憾:(1)“创设情境”时牵强附会趋于教条。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课堂呈现出教学流程化,流于形式,不切实际。(2)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淡化,学生主体绝对化,“教师角色”变成漫无边际的收放无度。课堂上教师当讲不讲,却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合作学习”,还美其名**“敢于放手”,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成现在的“一切不管”,教师的主导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3)多数合作讨论学习流于形式,主观随意性大。教师宣布开始就得开始,教师喊停即停止,而且过多、层次不分明,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的热情,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合作讨论学习也就随之成为有些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装饰,学生成为注解所谓新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
3、评价方面的问题。新课程实施至今,评价已经滞后于新教材的进展。在对教学的实际评价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期中、期末统考的测评模式,试卷仍然过分重视测试内容的准确性,中考思品考试制度改革力度不大。我们发现很多课堂上爱讨论、爱发表意见的同学考试时未必得高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打击,也违背了新的教学理念。广大师生在考试的压力下,不得不重新拾起应试教育的一整套做法,使新教材、新教法的推广大打折扣。
解决新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也必须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1、学生方面。
培养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上好新课程的又一关键。在这一方面,笔者是这样做的:课前,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和信息,创设学生感兴趣、能接受的情境来设计新课,每学期开展三次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把前后排四名同学编成一个学习小组,尽量采用忆一忆、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形式,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独占讲台、一讲到底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分层进行教学活动,每节课都出示一些读课文就能找到和富有一定挑战性的两类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处理,尊重学生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欢乐;课后,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关心、爱护学生,使
其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之于鱼,莫如授之于渔。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每学期头一节课我都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指导学生课前如何预习;课堂上应如何听讲、思考,如何活动、讨论发表意见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后如何做练习,如何复习、记忆等等。另外,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出一些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经验交流,让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经验,使学生掌握比较贴近自己实际的学习方法,最终做到学会学习。
2、教师方面。
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一种载体,是教学的依据,不是法定的文本。教师要克服观念上的认识不足、思想上的畏难情绪、行动上的瞻前顾后,树立新的教材观,做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发生。
要加强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新课程知识容量多、空间自由度大,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要求高。教师只有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出时间来不断加强培训学习,钻研新教材,探究新教法,更新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评价方面。
如何解决新教材、新教法与传统考试制度之间的矛盾这是
新课改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此,我们希望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加大评价制度改革,尤其是中考考试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
总之,新课程的推广实施需要多方努力,群策群力,多管齐下。相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定会迎来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
跨国公司的政治风险
中山大学
金培沛
案例:
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案固然主要是因其财务制度混乱等多种原因,但其在印度遭受的东道国经济保护主义政策也使它损失不少。达博霍电力公司是安然公司在印度投资的电厂,该项目共投资29亿美元,安然占65%股份,是印度政府最大的外资项目。2000年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电力委员会以达博霍电力公司的电费太贵为由拒绝支付该公司2200万美元的电费,并停止向其购买电力,造成长期停产,给安然公司造成了极大亏损。
评析:
(一)案例简评
本案是典型的政策因素(从政府的政策产生的而不是从市场力量寻求平衡所造成的波动)导致的政治风险。当跨国公司的经营和东道国为实现自身经济目标而制定的政策发生冲突时,东道国政府有各种理由采取各种政策限制跨国公司的自由。因此企业即便不存在过失也不能预见、难以避免。
(二)政治风险及其表现
所谓政治风险,是指一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一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的变化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政治风险主要包括:(1)征收风险。这是指东道国政府对外资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东道国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股东权利受到限制等而构成事实上的 征用行为。(2)汇兑限制风险。也称转移风险,是由于东道国国际收支困难而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商、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东道国境外。(3)战争和内乱风险:这类风险指东道国发生革命、战争和内乱,致使外商及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直至无法继续经营。(4)政府违约风险。指东道国政府非法解除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协议或者非法违反或不履行与投资者签订的合同项下的义务。(5)延迟支付风险。它是由于东道国政府停止支付或延期支付,致使外商无法按时、足额收回到期债券本息和投资利润带来的风险。
(三)企业对政治风险的应对措施
在投资前,跨国公司应与东道国政府谈判并达成协议,以尽量减少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在这类协议中必须明确:子公司可以自由地将股息、红利、专利权费、管理费用与贷款本金利息汇回母公司;划拔价格的定价方法,以免日后双方在划拔价格问题上产生争议;公司缴纳所得税与财产参照的法律与法规;发生争议时采用的仲裁法和仲裁地点。
投资后,公司应选择适合当地标准的资本结构以满足所在国的要求,从而避免所在国的政治干预。注重双赢,在满足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不侵害并尽可能满足东道国的利益,例如雇用当地居民作为本公司职员等等。
在发生政治风险之时,跨国公司应实施行之有效的战术与东道国进行合理的谈判,或者从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如向国际投资争端仲裁中心求助等等。如果以上措施都不奏效,只能放弃其资产,寻求其残值收入,譬如要求保险公司补偿损失等。
本例中,固然印度政府采取了经济贸易保护政策向达博霍电力公司发难,跨国公司本身也存在电费较高的客观因素。因此跨国公司不应仅仅将东道国作为攫取金钱的场所,更应是相互合作的贸易伙伴。在维护好东道国利益的情况下才不至于成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保护主义的目标,才可以获得经营、盈利的稳定的外部政治条件。
政治风险并不等同于政治危机,只要恰当做好风险前的防范工作和发生突发政治事件后的应对措施,便有机会将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