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社会发展

时间:2019-05-12 00:5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政治社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政治社会发展》。

第一篇:中国政治社会发展

中国政治社会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那年开始,中国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的迈进。社会在政治体系的推动下不断的发展,各大一线城市在响应“先让部分人富起来”的口号,大力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建设,从而也更快的推动了中国社会大体的发展。社会也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中国经济社会也进入了更深层次,开始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层面,与国际的发达国家互相制衡。

一.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今明两年,中国在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仍处于发展完善过程中,经济体制自身的矛盾会进一步突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改革将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将推进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投融资体制改革、分配体制、民间投资、信用体系建设。

二.进入全球化的深度关联层。

随着中国的发展迅速,全球对中国的相互依赖关系也随之增长。国际贸易,连同大幅度增长的资金流动、跨国企业扩展,以及科技转变,都与新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样的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会蹦向小康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

三.发展模式处于选择的十字路口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经济体系也将随着政策的改变而转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日趋全球化,社会全球化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突出,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面临的另外一个国际形势是,世界的经济危机也将给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带来波动,中国政府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应对来自世界经济的各大冲击,包自身更救他国。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同样也大大的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减缓了经济危机给他国的冲击。

从上我们得知自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体系的步伐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开拓创新,与全球的经济发展联系越发密切,从进入WTO组织、成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到建立国际性的运输枢纽站,这些种种的迹象都将你加快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所期望的目标也将不再遥远。中国的政治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本质上应该属于议会共和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更为凌厉精致,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脚步。

第二篇: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

演讲者简介:

马戎,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系系主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研究、人口迁移研究、城市化研究、民族关系研究、西藏研究。参加的学术团体:中国社会学会民族社会学专业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际人口科学学会(理事)。

今天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来谈一谈社会学。因为这个讲座是面向全校同学,有些其他系和专业的学生对于社会学可能并不了解,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来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社会学这个学科和它的作用。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1.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

2.社会学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它所能提供的哪些启示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

3.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人们思想中也产生了许多疑问。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为我们思考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学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一、什么是社会学?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的说法,“社会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更广泛的群体、阶级、民族、文化乃至人们通常所说的全部社会的宏观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2000:6)。换言之,凡是与人的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如医学、生理学等)相关的领域,都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等,也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那么社会学与这些学科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社会学与这些同样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学科相比,之间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它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而在于社会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当社会学用自己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来分析人类社会中与经济、法律、政治、历史等相关的现象时,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分支,如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民族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等。

二、什么是社会学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

1.首先,社会学主张从综合和系统分析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现象,主张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机构、功能。人类比无机物、植物、动物要复杂得多,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也远比自然界要复杂得多。人类社会当中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各种现象,都不是各自孤立发生、存在和变化的,所以不应该人为地用一些各自限定自己特定对象的学科(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把人类社会切割为几个似乎可以划分开的领域,而每个学科似乎只需要对其中某个领域予以关注。

例如:研究一个国家中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内容、教学方法等)是不能脱离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政府关于教育的立法、历史上形成的民众对于教育的态度等等。

2.社会学重视人类社会的“多元性”,我们在谈到当今社会的“全球化”时,必须要注意到,在这个地球上自人类出现以来直到今天,各个国家、地区长期存在着“社会多样性”(如同自然界存在着“生物多样性”一样),不仅仅存在着白种人、黄种人、黑人、澳洲土著这些肤色、体质方面的差别和种族多样性,还存在着在几千年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个族群、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与文化多样性。欧洲的社会组织和宗教文化,与中国、印度的社会组织、文化很不一样。正是由于对于这些差异的认识,使得今天在一些国家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思潮是并存的。

在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年代,空间和地理上的距离和旅行的困难,为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人员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人们在相对隔绝的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发展轨迹,形成了在文化习俗、社会制度上的差别。应当说,在地球的不同地区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既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也存在着各自的特性、存在着多样化。

人类社会不但就地区、国家、群体而言,存在着多样性,每个个体也都有自己的特征,除非将来“克隆人”出现,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在我们分析具体个人的时候,也存在着一个多维角度的问题。

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社会学常说的“角色论”,即一个人可能同时具备多种社会角色。这个分析视角,比单纯强调其中的一个角色、一重身份,在解释人们行为的时候会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比如在解放前,一个资本家,他凭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存在着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他与工人之间是阶级矛盾,这当然是很本质性的矛盾;但同时他可能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也会拿出一部分钱做慈善事业帮助穷人;同时他可能还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反对当亡国奴,为抗战而奔走活动;在政治上他可能加入了国民党并担任重要职务,反对共产党;但同时他可能还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发现儿子是共产党后,没有做到“大义灭亲”,而是掩护儿子逃走或保释他出狱。在这个人身上,实际具有多重角色,他的观念和行为,就是在各种不同的场景下,根据各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形成的。这应当说比简单地从他的“阶级成分”、“政治身份”这些单一的(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来对他下结论、做判断要更符合实际情况,在解释人们做出的看起来相互矛盾的行为方面,也更具有说服力。

3.社会学重视社会变化过程的动态分析。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观念行为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不断在变化,它绝不是用静态的视角所能够解释与分析的。一个政策出台,在制定时,决策者是有他的种种考虑的,有一些原因促使他关注到这些相关的因素;当这个政策在社会中实际推行时,社会成员会做出一些决策者预料到并且期待的反应,但是也会出现其他决策者没有预料到的反应;最后政策执行所造成的综合性结果,很可能与决策者最初的预期不完全一致。我们看到了实际出现的结果,但是只有深入观察、跟踪政策推行全过程中社会里各个群体的反应、他们之间的互动、控制或影响这些互动的机制(官方体制的或民间传统习俗),才能理解和解释这些结果,分析最后结果与最初设计的预期目标之间发生差别的原因。

举一个例子,我们前几年在研究乡镇企业时,不仅仅注意政府对于乡镇企业的政策、这些企业印在书面上的规章制度和上报的各项统计数字,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这些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和协调机制,以及企业职工中各类群体对于企业决策过程和日常工作运行的评价。

三、社会学在方法论方面有什么特点?

1.社会学的基本精神是“实事求是”和“实证研究”,反对一切教条主义

社会学在其创始时,主要的精神就是想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和实证方法引入到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中,真正建立起“社会科学”。

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只能通过深入社会实际的亲身调查,从感性知识入手,经过归纳分析,使这些零散、反映现象的感性知识系统化并找出其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上升到

理性化的知识,成为对社会变化规律的总结。这一点,是一切真正以科学态度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人都会坚持的。当年毛泽东同志为了了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各个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为了了解北伐时期农村中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演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写出了《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以说,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大量深入的实际调查中总结出来的,凡是不符合中国国情、冒进或极“左”的方针政策,都是在缺乏调查研究、脱离实际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也是根据中国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本着实事求是和反对教条主义的精神而制定出来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改革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保障。这也正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精神。

2.结合微观(个人)研究和宏观(群体)研究

经济学中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分别研究宏观经济现象和具体个人的经济行为。社会学不但研究这两个层次,同时十分注意把两者结合起来。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利益与个体也是密切相关的,群体的情绪也时常可以影响和感染个体的情绪。比如在北京有大约250万流动或暂住人口,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要分析他们来北京的原因,在北京从事的职业,他们收入来源的结构、数量与稳定程度,他们的消费,他们自身的组织和与北京市民之间的交往,等等这些情况,都只能通过对其中抽样选择出来的一定数量的个人进行调查才能够得到。通过个体的行为来认识群体,通过群体的行为来检验得自于个体的知识。

3.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这里有两点,一是作为科学的实证研究,所使用的各项指标必须能够量化,否则无法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只能满足于模糊的“印象”。比如有人告诉你说,一个地区的民族关系很好,过去很好,现在也很好,我们对于这个回答不会满意,因为这只是个“印象”,无法证明。如果他告诉你,1970年这个地方两个民族之间只有10%学习并掌握另一个民族的语言,有1%的婚姻属于族际通婚,而1995年有50%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在登记的婚姻中有15%属于族际通婚,如果这些数字准确,我们就可以相信,这个地区的民族关系在这个时期内确实得到改善。因为根据国际上民族社会学大量实证研究的经验,这些指标可以说明民族之间交往和相互融合的程度。

第二个方面,就是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来确定微观层次的调查结果能否说明宏观群体。抽样方法来自数学的概率论,一个工厂生产10万个瓶子,如何检验产品质量的合格率?当然不可能把每个瓶子都测量一遍。数学概率论的发展向我们提供了抽样理论和技术,我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和程序,抽选出50个瓶子,我们就可以有比如说95%的信心,认为这10万个瓶子的合格率有多高。这是数学证明了的方法,我们社会学的人拿来使用就可以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量的数据已经完全用计算机来统计分析了。大量和及时地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是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特点,也是社会学得以不断发展的一个关键。

4.强调“比较研究”

大和小,高和低,冷和热,这些相对性的概念只有在具体事物的比较当中才存在,才有意义。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全球化”和“本土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共性和个性,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文化模式的特点,都只有经过相互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鉴别和确定。这种比较,可以是横向的,在不同地域空间和群体之间进行比较,如我们常说“要符合中国国情”,什么是“中国国情”?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共性,有哪些特点?我国的国有企业与其他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相比有哪些特点?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提供许多启示。“比较研究”也可以是纵向的,比较我国今天的国有企业,经过了一系列体制改革

之后,与80年代初期的国有企业相比,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通过实证性的比较研究,我们才可能获得可以体现在具体指标上的共性和个性的确定,提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研究成果。

四、社会学的应用

下面我们试图通过一些例子,来具体说明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在视角和方法上有什么差别,在理解和分析实际社会现象中能够为我们提供什么帮助。

第一个例子: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政府开始重视经济生产,而且也重新反思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于“物质刺激”的极“左”批判。为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工厂开始给一部分工人发“奖金”。从经济学的原理和在其他许多国家和社会中的实践来看,为一部分工作努力、成绩显著的职工发奖金,都可以起到“奖勤罚懒”的激励作用。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社会,人们普遍保留着“文革”运动中被强化了的“平均主义”观念,所以奖金发下来之后,是什么结果呢?那时工人们当中通常是两种办法,一是大家商议好了轮流评“优秀”拿奖金,最后的结果是人人都有份;二是拿到奖金的工人把全班组请到饭馆里,大家一起把奖金全部吃掉。如果拿到奖金的人,不这样做,而真的把钱装到自己口袋里,他就会在班组受到孤立和打击报复。所以这个在其他社会通常能够起到“奖勤罚懒”作用的发奖金制度,在那时的中国企业里对生产几乎完全没有影响,只是徒然地增加了生产的成本。

如果对当时人们普遍的观念比较了解,通过“试点”考察一下在发奖金过程中人们的反应和实际效果,可能就不会大规模地采取这种激励的办法。

第二个例子: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以来,沿海一些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得很快,经济效益也很好,在全国工业产值中占到差不多三分之一,在出口中几乎占到一半。后来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异军突起”。没有乡镇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很难下决心的。人们长期讨论一个问题,当时许多原材料还没有在市场上完全放开,乡镇企业在购买这些原材料时比国有企业付出的价格要高,它们也不能像国有企业那样得到大量无息或低息贷款,它们向国家交纳的税金也比国有企业要高,在进口设备原料等方面在审批、价格等方面也得不到政府给国有企业的优惠待遇,那么为什么在这种种不利的竞争条件下,乡镇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还能够低于国有企业产品,而且还能够赚钱、有积累和发展,而尽管各级政府千方百计支持和补贴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还是严重亏损?

这个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是很难解释的。因为经济学重视抽象的概念,见数字不见活人。而社会学最关注的是对活生生的人群的研究。我们1992年在江苏和山东调查了30个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乡镇企业,详细了解了它们的创立过程、日常管理、分配制度和推销产品的办法。通过这些个案的剖析,我们发现,这些乡镇企业以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不能真正称之为现代企业,它们是社区所有的经济实体,在土地的获得、贷款的争取方面得到了基层政权组织的全力支持,在分配制度方面也非常灵活。农民计算自己的劳动与城里工人是不一样的,作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没有其他的就业机会,而饭总是要吃的,所以到本村的厂子里干活,能挣到一点钱,他们就认为比在家里闲呆着要好。而乡镇企业如果破产,他们就连这个挣钱的机会也失去了。所以我们发现,当一些厂子在财务上面临困难时,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可以给乡镇企业工人少发工资甚至不发工资,而企业照常开工运转,这在城里的国有企业或其他国家都是不可能的。乡镇企业可以廉价得到本地的土地和其他资源(如粮食加工),可以说服职工少拿工资,这样就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形成资本积累。

这些情况,不到实地去调查,不与当地企业职工具体交谈,是不可能了解到的。经济学家如果根据经济学的定理出发,根据“经济人”假设(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很难理解中国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因为人们除了经济考虑(收入额)之外,还有其他考虑,如社会人际关系、道德形象等等。

第三个例子,我国自80年代以来,深感“文化大革命”时期法律秩序的破坏,提出“法治”建设的问题。这些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无数的法律,但是许多法律条文的名称、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西方国家的现有法律制定的,这些法律产生于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之中,带有其传统政治观念的内涵,而几千年来中国社会中人们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很不相同的传统。西方的法律注重的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在中国历史上,老百姓作为个人有过什么权利?以保护个人权利为出发点的法律和法治精神,要在几千年传统的中国社会扎下根来,是单凭全国人大通过几个法律就可以完成的吗?

可能有些法律条文,它们指的是什么?它们在西方国家被制定出来是为了限制什么?我们对此还没有搞清楚,就匆匆忙忙地拿过来并且通过了。大家也因此认为中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了。但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可以通过在基层社区、法院的调查来分析一下民事纠纷、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你可能会发现,群众当中的纠纷,在相当程度上还是按照老传统,在社区内通过地方权威人物或中介人寻求调解,调解不成才告到法院,而到了法院,法院的人员也首先是试图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在宣判的时候也必须充分注意当地民众传统的“公平”、“公正”观念,尽管这些观念与正式法律不完全吻合。民众当中,传统上有自己的“乡规民约”,有民间的习惯法。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在执行政府官方制定的法律时,可能在公文上走的是官方规定的程序,实际调解、判案的过程还是参照了当地的习惯法,否则就会与当地大多数民众的预期相脱节,而带来社会上的其他问题。电影《被告山杠爷》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我们在考虑中国基层社会的“法治”问题时,不但要观其名,更要察其实。

第四个例子,民族关系问题。民族意识并没有像一些人所预言的那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族群之间交流的加强而弱化,而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交流的增加而强化。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族群之间利益的再分配,一些民族原有文化的逐步消失,国际力量对于一些国家民族矛盾的利用与介入,在不同程度上都促进了民族矛盾的强化和发展,危及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政治局势出现重大变动的时候,民族矛盾甚至会导致国家的解体和民族之间的流血冲突。苏联和南斯拉夫就是典型例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问题始终存在,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深入调查这些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以及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对症下药地制定各种可行性措施来切实改善当地的民族关系,实在是当务之急。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长期以来为种族问题所困扰,在政府的鼓励下,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发展得很快,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系列计量一个地区民族关系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如在居住地和学校中的种族隔离程度、相互学习语言和接受对方文化的程度、族际通婚的比重、分配方面的各种族之间的群体差异,等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在研究中国各地区民族关系的现状和预见未来发展趋势时予以借鉴。这样的系统化的、可用具体量化指标测度的研究结果,与简单地听取当地干部的工作汇报和部分民众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相比,无疑是更符合实际、更深入和可信的。

第五个例子,教育问题。教育学的研究,一般把眼光集中于现有的学校(学校体制、教师、教材、教学方法等),通常是就教育谈教育。但是社会学在研究教育时,是把学校放到社会中,作为社会运行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

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是为了升学和升学率?还是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能够发挥作用的人才?我们的教材在什么程度上重视了基本素质的教育?农村初中生毕业以后,回村参加劳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产活动中哪些能够发挥作用?哪些完全用不上?这两部分的比重各占多少?为什么有一些农民不愿意送孩子上学,或者在小学三年级学会认字和简单算术之后就让孩子辍学?政府规定了职业中学的比例,这些“职业

中学”实际上如何在运转?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政府设置职业中学的目标?这些也都需要社会学家通过基层学校的实地调查,根据第一手资料来回答。

而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为现代化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第六个例子,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以政府体制改革和精简为例。我国许多地区的政府财政是“吃饭财政”,即是说,当地政府预算中的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是用于支付国家雇佣人员的工资和事业的基本开支。全国两千多个县,如果每个县的政府能够真正裁减下来5%—10%的人员,全国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国民党的围困当中不得不实行“精兵简政”。今天中国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怎么减,减哪一部分人?开开一般的座谈会是议不出结果的,只有对于一个乡镇政府、一个县政府的下属各个机构和人员以及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实地调查,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在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哪些工作是应当从政府机构转出来给社会的管理机构的,哪些是完全不需要管理的,哪些是现有机构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人为“创造”的?在这些对于工作职责和工作量的具体调查和计量之后,才有可能提出有充分说服力的机构改革方案。

最后一个例子,腐败问题。从80年代后期开始,贪污腐败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检察院设置了“反贪局”,制定了一系列惩治贪污腐败分子的法律,民众对贪污腐败更是深恶痛绝。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似乎腐败分子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为什么?政府干部队伍是十分庞大的,腐败分子(揭发出来的)与公认的廉洁自守的干部之间,存在哪些不同?他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反腐败十几年了,这些问题并没有系统深入地进行研究,过去常常用来审查干部的一些指标,如“家庭出身”、“阶级成分”,虽然有些“政审表”中还保留这些填写项目,在建国50年后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成克杰、胡长青似乎出身都不错,也都在党旗下宣过誓,为什么沦为腐败分子?

要分析腐败的产生,要从制度因素、单位小环境、个人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调查。“权力”的行使能够使得其他某些人在经济上获利,那些人为追求利润就有足够的动力来行贿,在制度上逐步缩小“权力”作用的空间,也因此势在必行。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是多年来进展不大,为什么?

现在许多单位(政府各部,地方上的省、市),都在以各种名目发奖金福利,而且明显地向领导干部倾斜。许多做法是“抢黄灯”,“踩线作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领导干部在自己管辖的单位、部门里明显地占有许多额外的好处(金钱、住房、公费旅游等等),这种大量长期存在的现象,无疑使一部分领导干部分不大清楚什么是“合法的干部福利”,什么是“违法的腐败行为”。“间接地”接受(如吴文英自己没有拿钱,儿子拿了;成克杰自己没拿,情妇拿了),他们认为没有责任,如果装钱的信封上写的不是“贿赂款”,而是“介绍费”、“董事津贴”、“股票分红”,似乎在“市场经济”中也无可厚非。各个单位向领导干部倾斜的滥发福利现象,今天仍然比比皆是,营造了向腐败迈进的环境和气氛。这一点,政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此外,还可以对揭发出来的腐败分子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比较,仅仅总结为“学习不够,党性不强,放松思想改造,被资本主义思想侵蚀了原来健康的肌体„„”是很不够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话,等于什么都没说。当然,这个方面的调查研究,是很难开展的,因为腐败现象、“准腐败现象”太普遍了,人们往往会“对号入座”,十分警惕。前几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重建中国社会主体文化”的问题,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文化被“五四运动”和革命所摧毁,而共产党一度提倡、在“文革”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随着对“文革”的批判和“伤痕文学”的流行也失去了事实上的威信,在这样的“道德真空”和文化氛围中,大力提倡经济致富,很容易使人们“见利忘义”(甚至没有了“义”的概念),这是社会腐败的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口号、措施(反贪、严打、扫黄、质量万里行、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中国社会在过去一百年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社会的许多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都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在变,变得用传统的理论(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理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公有制绝对比私有制先进的理论)无法解释世界上其他国家正在发生的迅速变化,中国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不对体制进行变革,不及时吸取国外的发展经验,中国就会落后挨打。正是这种非常实际的考虑、非常负责任的考虑,使得我国的领导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体制在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必然随着各种激励机制的改变在变化。国家在改革体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是在摸索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民众在面对新的体制(所有制结构、企业破产重组)和新的激励机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时,也没有经验,也在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很多人,特别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少的年轻人,“跟着感觉走”。

这样大规模深刻的社会变动,为社会学提供了研究社会变迁的最好的研究对象,既可以通过这些研究在学术上做出极有价值的成果,也可以用这些成果为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性价值。我们可以研究的重大专题有: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企业改制、产权制度变化、土地制度的变化、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学校体制改革、农村基层组织变化、城市流动人口、民族关系演变、犯罪问题的演变、宗教组织变迁,等等。这些研究专题都是与我国的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这些重大专题的研究中,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民众的认识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更加符合社会实际。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事业在呼唤社会学,改革事业也将造就中国的社会学,中国的社会学工作者在这样一个天地里是大有可为的。

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国社会发展“浮世绘”

中国社会发展“浮世绘”

中新社北京一月十七日电此间媒体盘点诞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涌现的大量新词语汇后,指出,“中国正处在新词语大量涌现的第三次高峰”,这些活跃于人们口头笔底、收录于新词典的新词语汇,构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浮世绘”。

大约始于两三年前,岁末年终之际盘点流行热点词汇语汇,已成为媒体观照社会生活的一种新视点。收录了二千二百条新词语的《新华新词语词典》的出版发行,引起此间媒体广泛关注,认为“中国正处在新词语大量涌现的又一高峰期”,“新词语来得这么猛、这么快,令人振奋”,称其为人们把脉时代及展望未来提供了新的依据。

据分析,从政治类的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类的二板市场、商务中心区,信息类的数字地球、虚拟现实,法律类的代位继承,环保类的生物入侵、代际公平,科技类的城铁、轻轨、孵化器、基因组、纳米技术、生物芯片等等词语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新鲜生活图景,真实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

据报道,中国近百年来出现了三次新词语诞生高峰,它们分别是五四运动时期、新中国建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二十多年。目前正值第三次高峰,以经济类为主的新词语大规模诞生的热潮一直没有降温,无疑,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强劲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小资、中产、波波三个新词语,即在一定程度上纪录了中国先富一代时尚生活的发展轨迹,它业已成为描述当代年轻人生存状态的不可忽略的参照。而财经类和信息类的新词语将更多地影响我们今后的生活,比如股市、房地产等。

分析人士认为,借着这些词语的出现,人们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变化,即中国社会在接纳新词语、新观念上,一种更为开放通达的心态正在成长

浅议网络新词语的构词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网络使用的普及,网络走进了一亿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在网络世界,无论是聊天,发邮件,上BBS,写博客,还是新闻报道,科普教育,文化传播,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之内绝大部分还是要依靠书面的文字形式进行。在这种特殊的传媒形式和交流方式下,产生了很多特殊的语言现象。其中,网络新词语更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所谓网络新词语,有些是原来普通话中没有,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完全新出现的词;有的则是在使用过程中使原来一些已经存在的词起死回生或者增添新的义项。

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新词语中,有些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如“菜鸟”,“灌水”等。也有很多由于使用人数,范围及涵义覆盖面等原因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淘汰。但是不论某个具体的网络新词能否在语言中立足,网络新词语产生的途径,或者说这些词的构词方法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网络新词语的一些基本的成词规则。一,由于谐音产生的新词。谐音法在语言词汇中应用比较广泛。很多歇后语用的都是谐音的方法来达到表义目的。网络词语中使用谐音造出新词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了方便输入,选择输入法中出现的第一种组合。在网络中交流有时需要讲求速度,比如在聊天和BBS中,如果输入过慢,可能会影响交际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人们在打字过程中用一个词在某种输入法中输入某个音节后出现的第一个词来代替原有的词。这种谐音产生的词绝大部分只是以错别字的身份出现,也不会受到重视。只有一些词由于新词在意义,构成和读音上都显得优于原词,又不乏新鲜和幽默感,才会被人们广泛使用并且沿用下来。比如BBS中某个版面的负责人即版主,听起来既死板,又显得官腔十足,亲和力不够,现在已基本被智能ABC输入法的第一选择“斑竹”所代替。

2、为了引起注意力和好奇,选择一个与原词同样通俗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的词。和第一种不同,这种词在产生之处往往就是有意这么使用的,开始可能是为了显示个性,久而久之,就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了。如“大侠”---指对网络精通熟练的人---“大虾”;“虾米(什么)”,“恐龙”(指长相较丑的女生);“青蛙”(指长相较丑的男生)等等。

3、为了标新立异,选择在形式上新颖在意义上也与原词相照应的词。这类词的生命力往往是比较强的。如“美眉”,“伊妹儿”等。

4、某个具体地区的人们为了显得说话亲切或者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域特色,刻意使用一些方言词汇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很多方言词汇并没有其对应的汉字或者是对应的汉字很少有人知道,而采用谐音的方法。久而久之,也可以成为全国通用的网络词语。如“酱紫(这样子),“偶(我)”,“8(不)”,“4(是)”,“粉(很)”等等。

5、使用与汉字谐音的字母或数字。这类词输入简洁,又个性十足。很容易在网络语言中立足。如“886(拜拜啦)”“3166(咱要溜溜,也是再见的意思)”,“9494(就是就是)”,“K(快/或者是流行的粗话“靠”)”

6、将一些双音节词快速连读或去掉隔音符号后变成单字使用。如“表(不要)”。

二,由于其象征意义而产生的新词。这种词本来在汉语中就存在或者存在潜在的组合可能,但是在成为网络流行词之前并不被人们经常使用。在成为网络词语以后,其本来意义逐渐淡出,人们在说到这个词的时候,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它在网络用语中的含义而不是其本来的意义。如“灌水”(指在BBS上发一些没有实际内容的帖子),“拍砖”(发帖子),“刷屏”(连续在一个BBS版面或聊天室内多次发言),“菜鸟”(网络生手)等等。

三,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字母新词。这些词涵盖内容极为丰富,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输入的方便,为了显示说话者的个性或者故意迷惑看话人以引起注意,再就是为了掩盖一些发言内容,只让熟悉的人或知情者看明白。其中,属于前两种原因产生的网络字母词更容易经得起考验而长期生存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汉语拼音首字母缩略。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缩略形式。如“lg(老公)”“bt(变态)”“lz(楼主)”“mm(美眉)”等等。

2、多单词组成的英文词组首字母缩略。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

(1)借用英语国家原有的缩略词。如 “omg(oh my god!)”

(2)网民在交际过程中自己对英语进行的缩略。如“btw(by the way)”

3、单个英文单词的缩略。这种情况也可以分为借用和自造两种情况。借用的如 “ps(plus)” “fw(forward)”, 自创的如 “ft(faint)” 等。

四、由于拆字而产生的新词。这指的是通过电脑屏幕的显示手段,将已有的汉字的左右两部分分成两个单独的汉字,以达到组合的目的。我个人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现象产生的还不能算是新词,但既然我们讨论是在网络这个前提之下,这种越来也多的网络用词的现象也值得关注。造成拆字的原因有两个:

1、网络是人们自由发言的场所,但是由于网络的非真实性,很多人利用网络散布各种反动言论。为了预防万一,很多敏感的字或词成为一些网站不能显示的内容。因此人们在不得以而要用到这些字时遍用到了拆字。如“水工(江)”“古月(胡)”等等。

2、如果说上面一种原因导致了拆字现象的产生,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和认可则使得了这种现象得以全面发展。我曾经在北语之声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不矢口 亻十 么 日寸 候,亻奄 口斤 言兑 言仑 土云 有 辶寸 氵虑 敏 感 字 节 白勺 言兑 氵去,于 是,亻奄学 会 了 扌斥 字,后 来,亻奄 米青 礻申 分 歹刂 了。”再比如现在网上十分流行的“口合口合(哈哈)”,“口黑口黑(嘿嘿)”,“弓虽(强)”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网络拆字法强劲的发展势头。

以上是简单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网络词语的构成方法。网络词语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其变化快,不稳定性使得一些语言学界的研究人士对其持强烈的否定态度。但是,尽管网络词语在某种意义上给原有的标准的汉语词语造成了一定的使用上的混乱,其存在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和使用着的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网络是一个虚幻自由的空间,也是人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自我展现,宣扬个性的场所。因此,在网络语言使用中的强制和硬性规范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要做的是研究网络语言,接受并承认其中那些已经沉淀为时代文化的成分,对那些“网络流星词语”让时间来淘汰,对其中一些消极成分加以劝导。网络语言讲究快捷,实用和个性,这也给原本沉闷的语言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作为随着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而来的新的语言现象,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积极努力,开辟一块新的学术天地。

第四篇: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国就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更是突飞猛进,但是伴随这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认为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主要为四个方面: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来看,中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41亿。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量。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人口基数过大,人口增长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是男女比例失调,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看似不大的差距,但是以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计算的话,中国是存在几千万的光棍的,这也可能会引发许多犯罪事件。还有一个人口素质的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现在中国农村人口还是超过半数的,许多农村地区教育条件很差,也导致了人口素质难以提升。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过多的强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导致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表现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1、水资源短缺并且污染严重。期中包括农业和工业两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水,并且都造成了大量的污染。

2、大气环境污染也不容乐观。我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未达到标准的。主要是一些重工业的污染造成的。

3、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日益突出。目前中国的垃圾堆放量已经超过60亿吨,期中1.5亿吨是露天堆放的,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这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

4、土地荒漠化严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达到了236.62万平方公里。

5、国内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在13亿人口面前还是显得挺无力的,这又从侧面反应了人口问题的严重。

劳动就业问题

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当然我们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了。

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简单来说问题就是供过于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的,那么另一个出路就是自主创业了,但是自主创业难度很大,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貌似我这个专业就业问题会更加突出吧。)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主要特征。综观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四点主要结论:第一,人口老龄

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第二,2030年到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第三,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第四,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就我看到的老龄化问题也是有不少表现的。像我们村子,这么多年以来,新生的小孩很少(说明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良好的执行),当然自然死亡的人口数就更少了,就导致了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了,在家务农的有很大一部分是老人。而且对我们农村来说,那些城市里面才有的养老政策是不存在的(或许有,但是我没看到),老人的生活主要是依靠务农和后辈的赡养。许多老人的生活是缺乏保障的。还有一个就是在昆明坐公交车,影响中,大概会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做公交车吧,虽然和老人比较有时间有点关系,但是还是可以看出老龄化的存在。

我所看到的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上面的几个了。我认为,我国社会要健康发展下去的话,必需解决好这些问题,可能这些问题不可能很快就解决好,但是只要向着这方面发展,制定好相关的发展策略,就一定能使中国社会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道路。

第五篇:2011中国社会发展巨变

2011中国社会发展巨变

编者按:60年前的10月1日,告别旧中国四分五裂、灾难深重的岁月,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60年,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步摆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60年。巨变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强大动力。本专题选取十个领域,与大学生们一起分享民族复兴的喜悦与自豪。

一 经济腾飞:从一穷二白到举世震惊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有了第一家具有近代特点的工业企业,但由于制度衰败和帝国主义侵略,工业始终没发展起来。l875年办的第一家使用钻探机开采的煤矿年产量只有5万吨;1889年办的第一家使用机器开采的漠河金矿,年产只有0.3吨。毛泽东曾说:“我们能造什么?桌子,茶碗茶壶,还能种粮食磨面,但我们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然而,仅仅60年后,我国已建起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千百倍地增长。制造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信息电子产业世界第二,主要工业消费品产业规模世界第一。中国显现出千年未有的富足,举世震惊!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60年;这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时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

一、锐意改革,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跨越。历经多年战乱,新生的共和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力挽狂澜,统一财经,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1953年我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确立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一五”计划随之展开。此后接连执行的四个五年计划,前后20余年,尽管有过挫折、停滞和彷徨,但取得了不少成绩。到1979年,我国的工业企业达到35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200亿元,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累积起来的工业固定资产的25倍,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套制度体系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1979年,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一语惊人:“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1982年

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把非公经济界定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把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1992年邓小平南巡,首次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以此为契机,同年举行的中共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完成了从“对立论”到“补充论”再到“共同发展论”的飞跃。

重温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其中最具活力的篇章。从1978年到2008年,非公经济从占全国GDP的不到1%增长到了65%,吸纳了全国80%的新增就业人口,贡献了71%的税收和70%的技术创新。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解脱出来后,生产率大幅提升。2002~2007年,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收入从8.53万亿元增长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实现利润从3786亿元增长到16200亿元,年均增长33.7%;上缴税金从6794亿元增长到15700亿元,年均增长18.2%。

二、扩大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

改革开放前,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基本上处在半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很小。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达到2.5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德国,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2万多亿,跃居世界第一。现在,我国一天的进出口贸易额就相当于1950年全年的4.6倍。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质变,从出口原材料、基本消费品到高技术产品,如今,机电类产品已占出口产品比例的90%以上。我国正迅速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民族品牌已成为世界级品牌。

1978年以前,我国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现在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实际使用外资额累积近1万亿美元。目前已有63.5万家外资企业在我国安家落户,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在华投资。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2003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8亿美元,2008年已达406亿美元,5年来年均增长超过70%。截至2008年底,中国非金融类海外投资累计已达1500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1978年,我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征程,国民经济从此“滚

雪球”般发展起来:从1949到1986年的27年间,中国经济总量才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从1万亿元到2001年的10万亿元,用时15年;到2006年达到20万亿元,用时5年;到2008年的30万亿元,仅用2年。经济规模1978年占全球的1.8%,2008年占到6%。我国用短短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历程,并逐步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壮大——

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所有铁路、公路、航空里程加在一起不到10万公里,每年客运量只有1.4亿人次。到了2008年,我国仅陆地通车里程就近373万公里,99.2%的乡镇通了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6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年客运量高达268亿人次;全国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49亿吨,比1949年的1.6亿吨增长156倍。

旧中国的能源工业水平极低,多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所垄断。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自给率达90%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1950年我国钢铁产量只有61万吨,而同期美国的产量是8700万吨,英国是1655万吨。为了“超英赶美”,我们曾举国“大炼钢铁”。自1996年起,我国钢产量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2008年宝钢历经10年,研发出第一卷“取向硅钢”,登顶钢铁制造技术的“珠穆朗玛”。

1949年,我国路面行驶的130多种不同品牌的汽车,无一是中国制造。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下线,全年61辆的产量,到2008年年产934.5万辆超过美国,全球第二,不过短短50余年„„

如此巨变不胜枚举,足以让历史学家着迷,奥妙何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总结:“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未有穷期,我们还在路上。

下载中国政治社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政治社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电大09秋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张艳新调查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草碾乡千里洞村被采访人:马金良被采访人职务:支部书记调查......

    中国社会发展形态新论[精选5篇]

    中国社会发展形态新论自上小学时起,我们就知道了中国社会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的说法——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观......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中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自律会2011上半学期工作总结(范文大全)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自律会2011上半 学期工作总结 时光在飞驰,当这一学期即将步向尾声的同时,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工作也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2011春季学期院自律会在老师的......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纲要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发展理念 第五章 发展主线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六章......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本站推荐]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篇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

    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最终五篇)

    文章标题: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执政规律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