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时间:2019-05-14 07:3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第一篇:浅析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浅析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

摘要:信访制度对民众来说是一种参与政治的方式,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表达自己对于政治的见解,是一种有效的参与途径,对于政府来说是对民意了解的一种渠道,对于建立服务型政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和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凸显,这就对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就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信访工作;发展;趋势;完善

引言

中国的信访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是一种值得我国政府推广的有效模式,在政治建设中倾听民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就体现了信访工作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由于信访工作与人民利益直接相关,这就造成了信访工作的特殊性,信访工作的实施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的公开性和民众的参与程度,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信访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如何使得信访工作适应我国发展的节奏,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更好的完善信访制度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内容。

一、信访工作的完善措施

1.1 注重防范工作 维护稳定,重在预防,有备才能无患。坚持把法制教育抓在前,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寻找矛盾纠纷发生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坚持把政策落实抓在前。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大力推行和完善行政机关部门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案责任追究制,明确执法主体,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严肃执法纪律,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要不断提高司法人员自身法律素质和依法办案水平,维护司法公正,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坚持把排查预警抓在前。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预警机制,着力从源头上做工作,在排查中坚持政策性问题普遍排查,具体问题专题排查,尝试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纠纷性质,分轻重缓急,实行分类管理,将发生集体访、越级访特别是赴省进京集体访列由主管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做工作,就地化解;问题比较突出由负责单位进行疏导,努力将问题解决在当地;有不稳定苗头的矛盾纠纷由所在单位负责控制和疏导,确保防控到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1.2 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 群众上访少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考虑可以是干部经常下访,从而有效及时的解决群众问题,减少群众上访,全县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强化各自责任入手,坚持到基层去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对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重点信访案件,要切实摆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到分管领导,一督到底,限期解决。建立大排查、大调处工作机制,依托司法、人民调解、信访、综治、民政、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等部门,统筹协调组成专班人马,专门负责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信访案件调解督办,不断提高基层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

1.3 变被动应付为长效管理 畅通渠道,完善民意表达机制。拓宽民意表达途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坚持党政领导和部门领导定期接待日制度,加强与群众沟通,使群众冤有处伸,苦有处诉,事有人管。建立征集群众意见制度,要征求有关专家和群众的意见,反复论证,充分估计到可能给群众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让政策和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预防侵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扩展矛盾化解渠道,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要教育引导群众对已经或者依法应当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途径解决的投诉请求,都要通过相应的途径解决。

1.4 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就是依法行政 法律作为一个基本保障能够从根本上减少信访,在信访工作中,任何行政主体没有法定职权、超越法定职权和不履行法定职权的行政行为都可能因违法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引发信访。这种形式的信访就需要通过司法的不断改革和司法的公正性、权威性来控制,从社会纠纷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转移到司法范围,对于司法受案范围允许公益诉讼。保持法院的独立性,不受地方政府的权利控制,从而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对于法官律师等职业来说要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素质水平,强化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二、信访工作的发展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是契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现实要求的产物。在新时期,应对信访功能进行再认识,要实现法治的回归,在法治的纠纷解决机制框架内确立信访的位置;要实现信访制度功能的回归,按照信访制度设计之初的功能来保障信访制度的健康运行。

2.1 规范化 对于信访机构来说,如何发挥信访机构的综合调节作用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对信访机构的调查权和处分权进行强化,从而提高信访效率。

2.2 信息化 网络信访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信访工作平台,它是信访制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是群众反映诉求的新渠道,也是信访工作的一种创新机制,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种积极实践。“网络信访”有助于提高信访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耗费和维稳支出,也在减轻访民负担的同时为访民提供一种新的申诉渠道。网上信访作为一项与时俱进、意义深远的开创性工作,它的探索和实践为今后信访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3 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新型政府为民众服务的方式和理念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民众,政府的权利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的,这就需要政府站在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工作,如何做到服务型政府,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政府的服务性质,政府作为法治和民主的政府允许民众通过正当渠道参与国家政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愿望,这是中国特色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服务型政府权力的运作应是相互制约的,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同时接受社会与人民的监督;其决策机制,应支持和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保证人民自身的利益诉求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访维稳工作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必须讲求方法、步骤强化信访维稳工作,不断提高信访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侠.和谐社会信访工作机制的评价及完善[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2):43-45.[2]吴家庆,刘厚见.论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3(2):41-47.[3]高卫.论我国涉检信访工作机制的完善[D].河北师范大学,2012.[4]张城霞.信访工作的现实遭遇与发展路径[D].浙江师范大学,2008.2.4 不讲政治规矩,组织观念弱化

部分党员不能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组织纪律。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严重缺失组织原则,开会喜欢“一言堂”,缺乏民主氛围,议事不讲规则,自己先定调子,在组织生活中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有的党员无视党纪约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突破了道德防线和法律底线,走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有的党员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自觉中损毁了党的形象。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

3.1 社会负面影响深透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党员的思想观念产生了由封闭向开放、由一元向多元、由集中服从向独立自主的重大转变,对社会认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多元化导致党员群体强调自我与自由,在思想认识方面带有兼收并蓄的特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失去信仰和准则。信息时代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内容更多、速度更快,党员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思想活跃程度明显上升,但有些党员面对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辨识,出现了“盲从”的现象。崇尚物质享受的思潮,让部分党员把追求物质生活变成崇尚物质享受,出现了“物质至上”的信条和攀比的心理,有的党员干部甚至不择手段地以权逐利、以权谋私。

3.2 党员自身要求不严

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关键内因就是党员自身要求不严,自我降低了党员标准,没有党规党纪的意识,放松了党规党纪的学习,淡化了党性修养。把自己当作一般群众,不再严格要求自己,甚至肆意破坏党规党纪。不讲责任、只要权力,不讲奉献、只讲待遇,不能做表率和示范带头作用,甚至起负面影响。对待党内规矩,有“随意和随性”的想法,认为那是做给群众看的,没有必要严格遵守。

3.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

“重经营、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港口企业也不例外。经营者认为,现代企业是在《公司法》的约束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独立经营的,在这样的体制下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发挥作用,没有物质激励和行政手段的调节作用明显。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以说教为主,内容空洞、缺乏物质载体,是搞形式主义。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个别群体的事情,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组织优势和人才队伍优势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有甚者,认为企业党组织已经从直接决策转向参与决策了,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从主导转向服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人员、投入要随之减少等。这些思想观念给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影响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四、港口企业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4.1 从严治党,规范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体系必须与法人治理结构同步设置,明确职责和事权,这是开展有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是根据《党章》要求设立各级党组织,规范党组织组成人员的配备(可以交叉兼职),确定党组织参与企业管理的内容和程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作用。

二是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制度、目标责任制度、资金保障制度。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与经营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经营管理工作,抓住企业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及员工关心的问题。

四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机制,企业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效果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

五是从严党内政治生活,完善“三会一课”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支部和党小组的作用,促进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创新党员管理手段,探索党员分类管理。

六是加强组织关怀,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制度,关心党员的工作和生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关心党员身心健康,培养党员积极健康的人生追求和心理状态。

4.2 提高党员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党员宣传教育工作的形式、内容和方式必须相应地调整。要主动占领舆论制高点,结合党员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因势利导,提高党员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开展宣传教育,抓住一些社会热点、疑点问题开展讨论、交流,主动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讲清楚一些社会问题的真相,着力解决党员思想上的困惑。结合时代特点把党员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社会发展中,通过开展反面典型教育、社会形势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让党员正确把握思想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党员兴趣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拓宽热点问题讨论、文化体育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兴趣知识讲座等活动的内涵,陶冶党员的思想情操。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党建云”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扩大党员思想交流阵地,设立党建QQ群、党员“微信群”等交流互动平台,保证信息传播的高效、快捷、丰富。

4.3 突出党员自身素能的提升,确保党员的先进性

提高党员先进性关系到党的事业实现,是企业党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引导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史的学习,从历史的角度认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引导党员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思维,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遵纪守法。引导党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建设主流精神世界。引导党员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加强能力提升、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自我开展业务技能的学习,始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

4.4 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属于狭义的企业行政工作范畴。港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要在目标方向、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工作组织、工作成果的应用方面做到高度融合。

第二篇: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固本强基创平安

若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浩

(2009年6月)

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固本强基创平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中央政法委、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的具体体现,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前题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如何有效化解层出不穷的矛盾纠纷,这是对我们执政能力和水平的严峻考验。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国内重大活动多、敏感节点多这一形势和“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持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则是提升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重要抓手,固本强基创平安的必要条件。

一、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警预测机制1

当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纠纷高发的凸显期,对此,要坚持从源头预防矛盾,加快完善预警预测机制。一是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及时分析研究矛盾纠纷是否存在普遍性的苗头,做到萌芽状态处置和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进行有效预防。二是高度重视信息反映的内幕性和倾向性苗头,及时归类,逐一研究,制定应急预防措施,把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防止在未萌阶段。三是严把源头,在出台各类政策时,务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打基础、利长远,科学论证,邀请相关人员和代表共同探讨,研究确定,切实做到没有兼顾各方面利益易发生矛盾的政策不出台,得不到大多数群众支持的政策不出台,与民争利的政策不出台,配套措施跟不上的政策不出台,防止因政策措施制定草率而引发群众上访。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访网络,坚持自下而上的定期排查制度,村(居)实行周排查制度,乡镇(综治办、司法所为牵头部门)和部门实行月排查制度,县级以上适时督导排查化解情况制度,有效预防和减少“三访”势头,针对排查出的矛盾隐患,及时进行梳理、汇总、上报,切实做到小问题及时解决不出村(社区),大问题限时解决不出乡镇(部门),重大问题切块划线,建立台账,逐案登记交办,限期解决不

出县,对交办的信访问题,由县级以上信访部门跟踪督办。

三、健全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按照“事要解决”、“案结事了”的原则,针对交办的问题要迅速制定调处解决工作方案,严格落实责任制。信访事项涉及的单位,采取主要领导亲自组织督查督办,亲自解决具体问题;针对重大信访问题,实行“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包调查、包处理、包稳定”的三包责任制,做到反映问题不化解,工作班子不散,工作精力不减,一包到位,一抓到底,限时化解,对一些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和影响较大的重复信访问题,由信访部门及时牵头召开协调会议,按照“一事一议”和“一人一策”的方法,共同研究处理解决。同时,既要坚持落实好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制度,又要根据信访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创新机制,提升信访工作水平,推动信访工作新发展。要充分发挥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系会议的综合协调指导作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工作机制,改变信访部门单打独斗、孤军作战的局面,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综合调解优势,发挥包案工作组和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行政、法律等手段,采取咨询、教育、协调、调解、听证等办法,及时、有效地处理信访问题,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长效机制,实施网上信访、信访“绿色工程”和“无障碍信访工程”,畅通信访渠道。加强与域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减少和化解涉界涉矿矛盾纠纷,消除对立增进了解和双赢互促。

四、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应急处置机制

按照统一领导、协调负责、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不断加强演练,完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真正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善于准确判定信访初期的性质和其走向,注意研究在社会转型特定时期的典型案例,对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涉及利益群体较广、时限性较紧、处理不好可能会激化或“民转刑”的案件,要组织相关力量全力做好初期调处化解工作;对大规模集体上访,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配合基层党政组织掌控、疏导,及时现场引导,有效控制事态升级,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注意证据收取,依法妥善处置。跟踪督办落实情况,坚决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反弹。还应高度关注可能被敌对势力煽动和利用,而升级为打砸抢焼及暴力对抗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行径,对此应予果断打击,避免造成现实危害

五、健全和完善矛盾纠纷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明确职责,落

实责任。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对由于工作责任不清、措施落实不到位,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或重大恶性事件的,严格按照有关中央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要求,坚决予以党政纪处分,情节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实行责任倒查,逐级逐一追究责任,坚决遏制越级访和各类非正常上访事件的发生。

总之,要通过健全和完善的信访工作机制,着力推动由对办信接访情况的简单反映向综合分析并提供决策建议上转移;由对信访事项的转办交办向督导检查并促进问题解决上转移;由被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向预测、防范并及时协调化解上转移,充分发挥信访工作服务人民、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完善信访制度 做好信访工作

完善信访制度 做好信访工作

【摘要】信访,是除法律以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比较直接的利益表达形式。它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接受群众监督、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信访工作一旦松懈了,将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广大利益,影响了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关系。如今信访制度、信访工作的问题的涌现,使其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各级信访部门也成了众矢之的,因此,如何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发挥信访工作的有效作用成了重要课题。

【关键词】信访制度 信访工作 进退维谷 程序缺失 独立性

我国的信访制度建于20世纪50年代,制度产生以来,曾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改革及深入发展,出现了大规模群体信访和矛盾激烈的个体信访现象,引发了“信访洪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面对新形势下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合理的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如何做好信访工作,成了值得我们深究的课题,且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信访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发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信访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发展:一是1951—1978年,信访制度作为沟通民众,监控官僚的手段,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每天亲自批阅大量群众的来信,并且建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来处理人民的来信来访。二是1978—1989年,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兴起和泛滥,执政者面临的压力开始增大,之后稳定压倒一切的话语再次凸显,这一时期,信访制度扮演了两个角色,一是平冤纠错,二是稳定秩序。三是1989年以后,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且缺乏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手段,处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工农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权利和资本拥有者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信访制度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1995年10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信访条例》,并与1996年1月1日实施。2005年1月10日国务院新《信访条例》对旧的条例进行了修订,这表明了我国信访工作在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

二、我国信访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一)信访部门进退维谷

信访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在合法合理的原则下,通过信访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协调工作使信访事项得以解决;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信访事项的处理运用的是法制以外的方式,强压、哄骗、妥协等,这些都是许多基层信访工作人员不得已选择的方式,上有领导压力,下有群众怨气,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或矛盾激化的各类个体信访,信访部门实在是出于进退维谷的处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人民群众的“清官情结”

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来看,信访制度的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体制和社会历史、文化和民众心理的背景。就像电视上演的包青天一样,击鼓鸣冤、拦轿告状等等,无论有什么冤情,包青天都会为你平反,还你一个公道,从这样的一些场景中都能找到信访活动的许多痕迹。即使是现在,许多人民群众多少都会相信总会有着像包青天一样清廉的清官存在,所以即便是面对法院已经判决生效的裁判文书,他们都想通过信访渠道来改变其败诉的现状。

(三)信访内容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

现在的信访问题主要表现为复杂利益结构调整带来的争端,包括企业改制、村民自治、耕地保护、农民负担、下岗就业、司法腐败、贪污受贿、挥霍公款、机构改革、民主管理等方方面面,且问题所涉及的利益大小不一,涉及的主体多少不定,关系错综复杂,处理难度大。

(四)信访程序缺失,机制不完善

现行信访制度在程序上存在重大缺失,对各级各部门的职责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各部门可以以各种理由相互推诿。处理问题又要看领导脸色行事,靠上级批示。即使建立了“各级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各级政府为了抑制上访的增加,采取各种手段对信访群众进行打击甚至政治迫害。

三、信访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访功能错位,涉法信访居多

涉法信访是我国目前最叹为观止的奇特信访类型,大多数案件是对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提出的申诉。各种诉求交错在一起,出现“信访问题综合症”,当事人不服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为与不作为,在申诉和控告未能如愿时,转而向上级机关申诉,寻求法律程序之外的解决途径。当事人开始进行信访活动,要求人大或党政机关,监督法院公正司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

(二)公正执法环境的缺乏

行政权力大于司法权。一方面,领导批示是行政领域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再多的法律也赶不上上级机关的指示、重要领导的批示,而且《国务院信访条例》对领导批示明文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问题,检查指导信访工作;信访人群知道只要获得领导批示就能解决问题,于是“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变成了他们信奉的教条。

另一方面,司法机关地位不高司法权力弱化。司法附属于行政,受制于行政,其权力的行使往往采用行政管理模式,使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在司法领域能常常听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为了得到“优先”就必须上访。还有就是,有的单位为了求得一时的清净,做出无原则的让步,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无理缠访缠诉的人的气焰;也有一些司法人员由于其水平不高和素质低下而贪赃卖法、枉法裁判。

(三)缺乏独立性的司法机关

我国的司法机关并不像美国那样具有独立地位,在处理社会纠纷中的终局性得到不落实,这是导致出现大量上访与信访案件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有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实际上,其权力的行使并没有落到实处。于是一遇到上访,各种机关为了社会党稳定或其他原因,对案件直接进行干预。使上访者将其他机关的批示是为尚方宝剑向司法机关施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破坏了人民法院的权威。另外,其他机关的不合理处理,造成了只要上访就能获利的现象,这无疑使鼓励和纵容了人们上访。

四、关于完善信访制度的看法及建议

(一)各地区完善信访制度的具体措施

1、甘肃省甘州区建立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以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为核心,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着力建立完善信访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县级领导信访接待制度,建立完善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建立完善信访工作例会制度,建立完善信访督查督办制度,建立完善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完善信访风险预测评估制度。

2、长春双阳区规范完善信访工作运行机制

双阳区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主题,不断深化完善规范信访工作机制,建立畅通、有序、务实、搞笑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矛盾,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建立“三式联调、四级联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领导责任机制,领导包案机制,联席会议机制,重大决策事项信访风险评估机制等。

3、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提高处突能力

坚持县级领导大接访和每月一次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访工作定期督查巡查制度,健全重点信访问题公开处理制度,完善信访举报制度,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

(二)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

1、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要在基层部门全面推行信访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切实提高初次信访的一次办结率和就地稳定率,尽量避免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的发生。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处理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把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在基层。

2、要有实效,要及时妥善解决问题

对群众的初信初访,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取得第一手资料,对矛盾的实质及时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对群众反映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坚持首问负责制,实施接访单位全程负责。加大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耐心细致地宣传政策法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3、注重创新,畅通渠道,主动疏导各类涉税信访矛盾

做好信访工作,有必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机制,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信访渠道的“立交桥”

4、加强沟通交流,把感情融入工作中

对待上访群众必须有浓厚的感情,要有耐心,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无论言语多尖锐都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安抚劝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有恒心,无论有多大的阻力于困难,只要有道理、符合政策,也要想方设法为其解决;要真心,站在群众的角度,充分考虑群众的难处,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5、发挥“报警器”作用,主动、超前开展预防工作

坚持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立足早发现、早处理,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增强民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见微知著,强化矛盾排查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定期排查、集中排查、专项排查,做到超前介入、超前稳控和超前化解。

五、总结

信访工作作为直接联系群众,是党和政府体察民情、了解接民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要重视其建设发展的进程,面对涌现出来的问题,必须要认真的思考,分析其原因,而解决这些问题及时信访部门的职责所在,更是我们每一位信访工作者发挥积极作用的主战场。不断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做好信访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参考文献:

第四篇:统筹安排 完善机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

统筹安排 完善机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

——在全县信访工作会上的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做好建设局2012年信访工作作如下表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在房地产开发、房屋拆迁、供热、供水等涉及群众利益和民生方面信访事件频发,群体性上访呈现上升态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我局始终把信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制定制度,把握原则,严格按照信访条例调处各种矛盾,使信访工作步入了规范化。

2012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做好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信访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

一是建立党政一把手抓信访保稳定的责任制,使信访成为一项政治责任。坚持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全力抓,分管领导负全责、直接抓,局属各单位领导、股室负责人一线监控排查。二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把稳定工作搞上去,把信访案件降下来,力争消除越级上访。三是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对重点信访案件由党政主要领导拿在手上,协调处理。对于一般信访案件,确定一分管领导具体包抓。四是将信访工作列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源头排查,提高预防效果

一是坚持不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确保各级领导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把握主要矛盾,力争把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控制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重视初信、初访工作。解决初级上访,是做好稳定工作的第一关。对于初级上访要坚持认真调查,认真处理,不等、不推,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答复”。要一步改进干部作风,讲究工作方法,改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教育干部带着亲民、爱民、富民的真情实感做好信访工作。对可能引发的矛盾要高度关注,提前介入,确保矛盾不激化、不升级,不留后患。三是加大工作力度,化解信访积案。对老信访案件要排足、排实、排具体。对一时处理不了的矛盾纠纷,做好群众思想疏导,进行说服教育。对于缠访的老上访户,落实稳控责任人和稳控措施,死看硬守将其稳定在当地。对个别无理取闹、行为激烈,严重干扰党政机关办公秩序、明显具有违法行为的上访人员,及时收集证据,适时依法处理。同时,高度关注、掌握信访动态,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的案件要提前介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决策、早处置,坚决控制集体访现象发生。

三、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对信访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规范化操作能力,严格依法行政。二是坚持党政负责人接访制度,谁接访、谁协调、谁答复,做到有访必接,随访随办。三是坚持矛盾纠纷排查与报告制度。定期开展矛盾纠纷

排查,做好矛盾化解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多汇报、多请示、多沟通。四是落实重大问题的信息预警制度。对重点工程实施信访评估制度,重大信访事项实行领导包案调处制度,重点时段信访信息报告制度和重大信访事件跟踪制度,使党政主要领导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落实。五是完善群体性事件预案制度,做到快速反应,有的放矢。

各位领导,同志们,信访工作是密切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对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我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通过尽责尽职的扎实工作,从基层基础抓起,从经常性工作抓起,一定能做好我局信访工作,争取给各位领导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谢谢大家!

第五篇: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党中央指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中包括作为人大制度组织基础的国家选举制度。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走向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国选举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的经济、政治根基和前提,并且决定了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制度改革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国家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修改上,即: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两法”),分别对1953年选举法和1954年地方组织法进行了重大修改。其后在1982年、1986年、1995年又三次对“两法”进行了重要修改。新的“两法”的出台和修订,是我国亿万人民参加的多次换届选举的伟大民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标志着我国选举制度向民主化方向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扩大提名权,是保障行使选举权的基本前提。

扩大提名人大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候选人的权利,是保障选民或代表行使选举权的基本前提。1953年选举法规定:“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不属于上述各党派、团体的选民或代表均得按选举区域或选举单位联合或单独提出代表候选人名单。”这里已经对选民或代表联合或单独提名候选人作了原则规定,但未规定具体程序,实践中也难于实施。1954年地方组织法对代表联合或单独提名“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院长的人选”同样也只作了原则规定。修改后的“两法”则对扩大和保障代表和选民的提名权作了具体规定。关于代表候选人的提出,选举法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地方组织法也规定,省级人大代表三十人以上书面联名,设区的市和自治州人大代表二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乡级人大代表十人以上书面联名,可以提出本级人大主席、副主席及政府领导人员的候选人。很显然,这些新的规定,是选举制度的一大发展,也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真正按这些规定办,可以实现三个统一,即酝酿候选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统一,民主协商和依法办事的统一,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的统一。

二、不断规范代表名额,是完善选举制度的重要内容。

在提名权得到保障之后,就有一个推荐多少候选人、选举多少代表的问题。规范代表名额一直是完善国家选举制度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在1953年选举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确定人大代表名额有两个原则:一是既便于召集会议,又便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使各级人大与人民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既要注意代表阶层的广泛性,又要注意地区性,以便于及时反映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的情况,又便于把人大作出的决议迅速传达到各民族各阶层各地区,变成全体人民的实际行动。选举法的制定和多次修改,在规定代表名额时,大体上都遵循了这两条原则,使代表名额日趋合理和规范。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逐步

缩小农村与城市每个代表所代表人口数的比例。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差别的日益缩小,选举法把原来规定的农村和城市每个代表所代表人口的比例县级四比

一、省级五比

一、全国八比一,都修改为四比一,同时规定在县级人大中人口特少的乡镇至少应有代表一人,镇的人口特多或者不属县级以下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职工人数占县总人口比例较大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这显然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人口选举权的不平等性。二是体现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如1979年选举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中,人口特少的民族至少也应有代表一名。1982年修改选举法时适当提高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在当地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数。1986年修改时,又规定“聚居境内同一少数民族的总人口占境内总人口数30%以上的,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相当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占境内总人口数的15%以上、不足30%的”则可适当少于当地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三是适当减少代表名额。原来我国代表人数过多,而且呈逐届增加之势。如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达到3497名之多。1979年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不超过3500名,1986年修改选举法时又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不超过3000人。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吸收了1986年制定的意在控制地方人大代表名额膨胀的《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名额方案》,使地方人大代表名额有所下降。我国地广人众民族多,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代表数量太少不行,但过多则难以达到既有广泛性又有较高工作效率,便于开会讨论决定问题的目的。目前我国代表人数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代议机构相比,仍然是最多的,还可以考虑逐步减少一些。有的同志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不超过2000人,省级不超过500人,设区的市级不超过300人,县级不超过200人,乡级不超过50人,比较适宜。这一建议值得将来再修改选举法时参考。

三、建立和实行差额选举制度,是改革选举制度的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变等额选举为差额选举。1979年选举法首次规定了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以后三次修改都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同样,1979年制定的地方组织法和其后的修改均对选举各级国家机关领导成员规定了差额选举制度。从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起,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也实行差额选举。建立和实行差额选举制度,其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选举方式和程序上完善了选举制度,能更好地保障代表或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选举权,调动了人民群众参选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当家作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第二,把竞争机制引进选举,有利于发现和遴选人才,使人民拥护的德才兼备的人走上领导岗位为人民谋利益。第三,能够加强人民对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监督,有利于破除一些干部只知道对上级负责、不知道对人民负责,只注意按领导意图办事、不懂得为人民服务的旧观念,也有利于刹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找后台、抱粗腿的歪风,形成公开、公正、清明、廉洁的政治环境。

四、适当扩大直选范围,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普遍、平等、直接的民主选举,是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我国1953年选举法只规定乡、镇一级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而在县级以上则实行间接选举。邓小平同志在作该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这样规定说明“我们的选举还不是完全直接的”,“这是由于我们国家目前的社会情况、人民还有很多缺乏选举经验以及文盲尚多等等实际条件所决定的”。适应我国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1979年新出台的选举法则规定把选民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到县一级。彭真同志在同年召开的全国选举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直接选举扩大到县,意义很重大。县级(包括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等)直接选举,使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掌握在人民手里,再由县级人代会选举县级人民政府和省级人代会,省级人代会选举省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代会。这样,九亿人民就可以通过代表管理国家大事,掌握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代表机

关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民主,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是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是我国选举制度不断改革、日趋完善的重要方面。当然,扩大到什么范围,要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包括人民的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选举经验等条件的制约,不可能一蹴而就。邓小平同志1989年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布什时的谈话中指出:“我们最终目标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美国有一二百年搞选举的经验,我们现在搞十亿人的选举,一定会出现与‘’文化大革命‘’一样的混乱局面。”目前选举法规定直选扩大到县一级是适宜的。有的同志认为,根据我国现在的条件,还可以把直选扩大到市一级,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进行直选。这个意见可以在总结直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1979年至今,我国已历经四次县乡直选,由于地方各级党委和人大常委会加强了对选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直选进行得一次比一次更圆满。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出现,一些地方人户分离现象十分突出,许多流动人口中的选民没有参加选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的办法是:选举期间在外地的选民不能回来参选的,可以书面委托原选区选民代为投票;选民实际已迁居外地,并取得当地居住证的,尽管还未转户口,在取得原选区选民资格证明后,也可以在现居住地参选。鉴于委托投票易出问题,特别是难以杜绝利用“委托”进行作弊的现象,加上选举委员会为流动人口办理证明工作量很大,难以做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谈何容易!有的同志建议,可规定全国统一选举日,流动人员就地凭身份证登记参选,从而简化转移证明手续,也可以使理论界关于取消委托投票制的呼吁变为现实。这一建议似可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选举制度时予以考虑。

下载浅析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信访工作的完善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浅谈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 郭旭 2005年10月20日09:01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最......

    浅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浅谈加强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作者 雍定远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

    如何发展与完善企业薪酬福利制度范文合集

    工商三班殷勤 如何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殷勤 一、薪酬福利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型的人力资源理念开始把人力看作一种资本和资源,在管理方法上变人事管制、管......

    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

    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

    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全力促进信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机关规范化建设,是信访部门改善工作条件,营造优美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塑造良好形象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针对机关管理的......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精选五篇)

    完善网络信访工作的思考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网民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手机网民达3.03亿......

    完善创新发展

    200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论文 完善·创新·发展 ——浅谈新华社电视主持人的锤炼 新华社音视频部播音组 播音员朱文严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2009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

    我国独立董事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独立董事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 由于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想象非常严重、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侵害股东的利益现象非常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在2001年正式确认独立董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