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野生动物友好型绿地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鸟语花香是城市的理想家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取代了自然原野,城市人与自然的连接出现了断裂,人们很少有机会享受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乐趣。作为从自然走出来的人类,与大自然具有天然的联系,难以割舍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因此,理想的城市理应是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家园。绿地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担负和承载重建自然、回归自然的主体功能。营造碧水青山,芳草萋萋,乌语花香,蜂蝶翩然的城市绿色空间,重现生机勃勃的怡人景象,在喧嚣混浊的都市,让城市人的心灵保持一份纯洁和宁静,不仅是市民的期盼,更是园林人的责任。
“绿色沙漠”的现实窘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意识的勃兴,中国城市绿化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大量的公园绿地崛起,绿地覆盖率大幅增长,很多城市的绿地覆盖率都达到30%以上,地绿已不再是梦想。在普遍绿化的基础上,人们对城市绿地提出更高的期待和渴望。乌语花香、莺歌燕舞成为都市人的迫切期盼。然而,我们看到的绿色空间却不乏“死寂”的情景。在快速成景和一次成型的绿化思路下,贪快求简,违背植物生长和群落发育规律,一味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堆砌苗木,结构单一和密度超高的绿地比比皆是。虽达到即时景观效果,植物生长发育却受到制约,更缺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绿地难以有效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当的绿化可谓都市的“伪绿”,甚至导致“绿色沙漠”相伴相生。
“绿色沙漠(Green Desert)”是指人工营造的绿地,由于植物种类单调,尤其高度密集,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和群落自然更新过程;营养循环阻断,生态系统脆弱,无法依靠自身抵抗力和恢复力维持动态平衡;病虫害猖獗,城市绿地往往陷入无休止的调整和改造过程。同日寸´这种绿地更无法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栖息的生境,生物多样性低,形成“有绿无乌”的寂静空间。
因此,如何改善绿地健康状态,提升绿地的自然保育功能,是城市绿化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设计作为绿地建设的龙头,更应遵循绿地发育的自然规律,摒弃盲目追求景观效果的手法,提倡生态设计,增加生态内涵,让有限的绿地蕴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友好型绿地的设计理念
绿地形成是有序而渐进的生命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绿地设计的真正作用应是将自然潜力发挥到极致,使绿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良性循环,而不是随意改变自然规律和过程。在人工辅助干预和控制下,绿地设计时应尽可能使绿地群落发育过程与潜在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接近自然生态发生和发育,为更多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和广阔的生境空间,增加总体物种潜在的共存性,为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野生动物友好型绿地的设计思路
原始的自然生态不_定适宜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不应完全被排斥。园林是人为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友好协调,人作为自然系统的一分子改变自然而创造的新环境应对大自然是友好的,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因此,将生境营造与植物应用有机结合,通过多样、健康和稳定的植物群落配置,体现区域潜在群落的主要本源物种,为多样化生物共存培育友好的绿色空间。多空隙生境营造是基础
良好而多样的生境是生物多样性培育的基础,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绿地也不例外。在绿地设计中,异质多样的复合生境可以为野生生物营造丰富多样的栖息地,满足野生生物的需求,增加物种多样性。生境是指适宜生物栖息的场所,即在某种特定环境条件下,满足某些生物形成共同栖息繁殖的生存空间。因此,不同的生境滋养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生物也同样需要不同的生境。可见,城市绿地生境设计的意义在于营造有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重建的多样化栖息空间,如设计师越来越关注的陆地与湿地的结合、起伏地形、生物通道等。从普遍性的意义上讲,多空隙生境设计尤其值得重视和探讨。野生动物多栖息于孔洞的世界,如蚯蚓、鸟类、两栖爬行类、昆虫、鱼类、小型哺乳动物等多喜爱栖息于岩洞、树洞、树根、枯木、土壤空隙,这些多空隙空间有利于筑巢藏身、储存食物、繁衍后代等;而很多植物也喜欢栖息于多空隙的生境,如藤本植物、野花野草等。还有很多鸟类喜爱在枯木和枯枝落叶层筑巢,而寄生性花卉(如兰花)也喜欢在阴湿多孔的枯树上生长。因此,丰富的多孔隙生境空间对生物多样性培育不可或缺。然而,随着所谓“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不遗余力地清除多空隙空间,坑洼的地形填平了,硬质地坪更加普及,而枯木、树洞、灌木丛、草地、乱石堆等也在清理“卫生死角”的口号中消失,空隙生境在城市急剧减少,造成依附在孔隙空间生存的生物消失。城市生物链阻断,甚至有的花卉缺乏传粉昆虫而影响开花结果,城市生物多样性也失去了源头和基础。
因此,在生态设计中,不能忽视生物链的完整性,针对目前城市的“无隙化”趋势,设计师应尽量保留和创造“多孔隙生境”,形成复杂多样的小小生态链,让小小的区域内就能形成丰富的生物栖境。如人工适当堆置瓦砾、石块和木头等,让蜈蚣和蚯蚓藏身,让鸟类和昆虫筑巢;利用砌石或石屑营造园路,减少混凝土园路比例;水体岸边放置石块,并保留石缝,尤其应改变驳岸硬质化做法,为鱼类、蛙类、蟹类创造躲藏、穿行与栖息空间。另外,设计也要避免园路布满绿地的各个角落,保留一些足迹难以企及的空间,放任局部绿地的自然演替,维持自然的多空隙生境和野生动物的隐蔽屏障。野生动物的友好植物是保障
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需要充足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庇护空间,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友好的植物,是绿地设计能否达到野生动物保育目标的重要条件。
多样化的植物食源是野生动物生存与繁衍的保障。在绿地设计中,增加乌嗜和蜜源植物,不仅可以丰富观果和观花植物景观,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值得指出的是,为了避免游客采摘,保持景观整洁,减少管护工作量,一些绿地主管部门往往有意避免将这些植物应用于绿地设计中,而更倾向配置省事的观叶植物。蜜源植物多为管理粗放的观花植物,如大花醉鱼草、美丽月见草、大吴风草、石竹、紫茉莉、二月兰、紫苏、蛇目菊、丝瓜、甘蓝、马兜铃等,具有良好的诱蝶作用,有利于形成蜂蝶翩然的城市绿色空间,最受少年儿童的喜爱。我们常常看到不少人在不起眼的路边、野花小草边,观察蜂蝶起舞的行为;也常常看到人们蹲在草丛边,关注在其四周忙碌搬运的蚂蚁,重拾乡野的趣味,唤醒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
植物果实成熟期多数具有醒目的红色、黑色或黄色等色彩,容易被鸟类发现和取食。一般来说,夏秋季多数植物结实,也是昆虫大量繁殖活动的季节,鸟类食物比较丰富;而11月至翌年3月的冬季和早春,鸟类获得食物的机会明显减:能否获得植物果实是鸟类生存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合理配置食源植物,确保四季有果,尤其满足鸟类冬季生存的取食要求,应该成为绿地设计的重点。该时期的结果植物有苦楝、荚蒾、香樟、八角金盘、火棘、珊瑚、阔叶十大功劳等。当然,招引鸟类除了必须的食物外,还需要筑巢。鸟类喜爱树冠大而浓密、树皮粗糙的树种,如鸟类比较偏好栖息在香樟、垂柳、水杉、雪松、银杏等树种,在植物配置选择中应予以考虑。
植物多样性配置是关键
植物多样性不仅是目标,更是手段。植物栽植多样性意味着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应避免少数物种的大量栽培,如某一种植物数量不应超过总数的25%,最好各种栽植植物数量小于总数的10%。一些以大规模单一植物打造特色植物景观的做法,虽在开花或色叶期比较壮观,但以少数树种取代多样化的植物群落并不利于培育城市的生物多样I生。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让更多植物配置于绿地之中,这也是设计师是否拥有尊重少数、欣赏弱势、爱惜本土的博大胸怀。
同时,树龄的多样性也不应忽视,在目前城市绿化已经奠定较大绿量的情形下,城市应提倡多栽植小树,让小树自然长大、老化,乃至死亡,形成老年、中年、幼年树木共存的植物群体,都市人不仅能在人生路上感受树木的生长发育,实现与树木一起长大的美好情感,也是促进群落异质性和培育物种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由于过分强调通透和视觉效应,加上有些植物配置确实存在不当情形,乔灌草结合的群落结构形式遭遇冷落,甚至被视为杂乱无章,树木草坪的配置方式渐占上风。多物种与多层次混交是源于大自然的植物配置方式,由乔木、亚乔木、灌木、草本等组合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群落,最适于多样性生物的栖息。如有的鸟类喜欢栖息于树冠,而有些则喜欢筑巢于树干,还有的则喜爱游走于灌木草丛之间。只有丰富的群落结构,才能满足多样生物的栖息需求。而整齐划一的树木、修剪整形的灌木色块、干净的树形、开阔的草坪并非大自然的“真生态”,而是“贫瘠”的生态。如果我们的园艺达到了寸草不生的水平,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就无以复加了,又怎能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因此,植物配置设计不仅要考虑绿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要从生态系统层面考虑如何维护物种的多样性与结构复杂性,充分利用自然拓殖的植被和野生花草,建立接近自然的绿地群落,更好地吸引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等,增加物种潜在的共存性。结语
其实,生物多样化与每个人的生活非常贴近。我们常常为熊猫、藏羚羊、非洲大象的生存窘境而慷慨激扬。可是,很少有人关注家门口石缝、水池和树林里的蚂蚁、蚯蚓、蟾蜍、蜻蜒、萤火虫、野鸟的生存权利和境况。我们对远在千里之外青藏高原藏羚羊的同情心往往更胜于自家门口的蟾蜍。不客气地讲,绝大多数都市人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几乎来源于电视的野生动物频道以及国家地理杂志类的精彩野生动物图片。因此,我们常常以为野生动物只存在广袤的荒野之中,可望而不可及,为了欣赏野生动物,可不惜耗费千金远赴肯尼亚欣赏狮子和斑马。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都市人不仅履行对遥远自然界的道义责任,更要深刻认识我们生存在活生生的生态系统之中,“自然”就在我们身边,野生动物可与你我同行,不仅需要关注,更要爱护和保育。
“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那里有红花呀,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儿时的童谣唱出都市人的幸福含义和生活追求。生活在红花绿草环绕和小鸟婉转歌唱的绿色环境中,不仅是小朋友们的幸福,能在嬉戏追逐小生命的过程中,帮助儿童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是大人们的幸福,能够亲近和享受返璞归真的自然魅力,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培育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行动。而对于设计师而言,更要担负让野生动物回归都市的责任和义务,不仅需要改变观念,增强对自然的恻隐之心,认识野生动物的意义和价值,更要读懂大自然这本浑厚的大书,找到城市自然保育之道。张庆费上海辰山植物园教授级高工,博士,本刊编委。
第二篇:《放大镜》设计理念与思路
《放大镜》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一年级科学教学的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产生对科学的情感,让他们热爱科学,让他们在生活中关注大自然,有好的科学习惯,让他们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科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我讲的是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的第三课《放大镜》;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教材在第二课安排了《我们的感官》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最原始的用眼睛去观察,用耳鼻舌手去认识自然世界的事物,这些都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感知,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想把事物观察得更加清楚需要怎么办呢?就引出了本节课《放大镜》。
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一开始通过观察鼻涕虫来创设情景,让学生们认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引出放大镜——在科学观察实验中一种常用的科学工具。所以学生们就想借助我提供的放大镜去一探究竟,从而步入第二部分探究与发现。
当我把放大镜发下去之后,在玩弄时同学们窃窃私语说:“真的变大了!”,因此就有问题产生了“放大镜为什么能把我们看到的东西放大,秘密在哪?”,然后通过学生充分感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运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方式,终于找到了答案——秘密就是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这一环节不仅为学生认识放大镜形成了理性的感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当同学们知道了这个秘密之后,想再次玩弄放大镜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我就让他们利用放大镜帮助我解决一些问题,我把材料发下去之后,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学生们无一例外的拿着放大镜专心致志的充满好奇心的去探究,也正是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到,要想用好科学工具还要有用好科学工具的方法。然后通过师生的研讨活动——把你的发现说出来,学生和老师总结归纳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放大镜已经会用了,学生们成就感也特别强,就让他们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告诉他们我们每天看到的教室是眼前的这个样子,但是在放大镜下,他又是另一个世界。激发兴趣,一探究竟,随后研讨,看到了门,怎么看到的,与用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们纷纷汇报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样不仅联系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也通过与肉眼观察的对比更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第三部分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放大镜,当一堆生活中的材料摆在眼前时,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一个个去试,尝试完之后,随后我同他们一起验证是否有放大的功能,学生们利用自己亲手制作的放大镜进行观察,其自豪感与成就感进一步得到提升。
最后一个环节——日本博士江本胜做的实验,让孩子做一个善良有爱的人,蕴含着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三篇:儿童友好型活动室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文章基于环境心理学、儿童行为学、空间设计学等学科的研究,对国内外儿童活动室的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从儿童、空间、器物之间的交互方式入手,阐述儿童友好型活动室的设计方法与改善建议。作者希望为儿童创造出一个能在其中勤学而善读、交流与静思、好奇并探索的空间,与儿童的日常行为与心理感受产生良好联系,成为一个既能彰显儿童的天性,又可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属于这些“花朵”的美妙小世界。
关键词:儿童活动室;友好型设计;空间设计;幼儿心理
一、儿童友好型空间的概念界定
“儿童友好型”空间是指以尊重儿童的权利与需求为原则,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儿童在其中能够自由且安全的生活、学习、玩耍与交往,感受空间环境的友好,增强儿童对空间的喜爱之情,提升他们对空间氛围的感知能力,进而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儿童友好型空间将会对儿童需求的实现提供条件并给予保护。它是设计理念、优质环境与美好心愿的集合体现。而幼儿园活动室是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空间,儿童可在此开展游戏、午睡、进餐等。教师则需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孩童身心发展特点在此进行班级活动创设与学习环境的布置。因此,该空间的良好营造需结合儿童的身心特征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满足儿童成长的多元需求,激发和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交流的空间情境,使儿童在友好氛围之中获得成长和教育所需的充裕物质环境与知识技能。
二、我国儿童活动室的空间利用现状
当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深得人心”,使得大多数幼儿园均采取重“教育空间”,轻“活动空间”的办学方式,将“学”局限在室内,“玩”定位在户外。而我国大多数的幼儿园的户外空间均严重不足,导致儿童只能老实地待在室内“教育空间”,被学业竞争所“绑架”,缺乏足够的安全自由的活动环境,更别提在生态系统中通过游憩来找到“学”与“玩”的平衡。孩童的好奇心、想象力、精力自然也难以合理挥洒,这显然违背了儿童自然成长的天性。此外,大多数家长与幼儿教育者将儿童的活动空间与游乐场、电脑游戏等同,认为孩童的活动只是为了体验外界的感官刺激,这显然忽视了孩童在日常成长中活动、玩耍所带来的那份纯真的快乐。可是眼下,大多数儿童活动空间的管理者与设计者却在按照成人的审美与功能需求进行建设,造成了形式单一、内容乏味的活动模式(图2),缺乏对儿童成长环境所需的安全、舒适、多元、趣味、发展、适应、尺度的重视,使得儿童难以拥有一个丰富内容的活动空间,促进其天性的全方位发展。因此,本文试图对幼儿园中的活动室入手,论述如何使儿童活动室具备友好型的特征。
三、儿童友好型活动室的空间设计原则
众所周知,游玩是人之本性,它教会了儿童理解常识、激发想象、动手创造、结交朋友、自我学习与积累经验。而友好型活动室的核心特征便是“玩”。如何从儿童行为入手,利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让孩子在活动室中的自发地“玩”,强化孩子是“主人”的空间语言与设计特点,这将是营造友好氛围的关键。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剖析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体现。
(一)多元空间的洄游——运动型玩耍的友好体现
活动空间的存在有利于儿童行为的表达。因此,品质优良的活动室对儿童产生的“空间教育”也将影响更大,意义更深。那么,如何用活动室的“空间特质”来引导儿童行为,让其获得更多的身心自由呢?方法如下:第一,活动室空间突破区域边界,降低空间阻隔程度,与其他功能空间通达良好。同时,还需均衡布局,创造共享开放空间,既可供儿童与成人集体游戏活动,也可用作交流、休憩、学习之地,满足活动内容的自由变换。下半部围合,外形如山一样的薄墙,并运用下圆弧的造型让活动室的功能组合、流线选择、光影表达都丰富起来,灵活适应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山”墙还可通过控制儿童的视线以引导儿童的活动,令其充满好奇,积极探索。第二,活动室还需为孩童提供远离成人控制,属于自己一隅的半围合私密游戏地带。孩子可通过多个洞口的设计开发更多的可玩性,如观看共享空间中的随机景象等,同时,又使儿童之间各异的行为干扰降到最低。木屋内是儿童的“新天地”,木屋外是“旧世界”与“新天地”的过渡,教师可在这里观看、辅导孩子们在温暖、柔软的私密空间中开展活动。这类空间形式的存在,将会提升儿童的安全感,激发其好奇心与想象力,让孩子在游玩、运动中获取知识。
(二)趣味器物的互玩——创造型玩耍的友好体现
在孩子的想象中,活动室的家具、玩具等物品皆有生命,它们与儿童情感互联。因此,如何基于儿童的行为活动特点,整合设计这些器物,挖掘其使用时的乐趣,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将对儿童的身心成长,行为方式与创造力的培养起着积极作用。著名的儿童产品设计师卡斯沃斯基曾说过:“家具是孩子实现自我设计空间愿望的微型建筑。”如何让“微型建筑”既具备储物、展示、娱乐、学习等功能,又能够形成空间,留出空间,加强空间层次,创造共享空间,营造合理的空间尺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进行游戏,要点有二:第一,设计师应当明确上述器物的设计或搭配需结合建筑的空间语言,而非局限于单品细节。目前,在儿童活动空间中,家具与建筑构件之间的界限正愈发模糊。可以延伸出各种活动行为,从孩童的视角看“山”,“山下”为白色,“山顶”呈褐色,而成人的视野却反之。此外,还有五颜六色的三角椅子与之搭配,这些体块是根据儿童的身高和行为习惯而设计的,可以让儿童舒适地行走、坐下、攀爬。他们可以在高差中与家长并行,也可以单独穿越。这些家具与空间结构的组合使得游乐空间立体化、灵活化,引导孩子在其中进行富于想象的创造性行为。第二,儿童具有喜新厌旧的特性,儿童热爱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周围事物。因此,活动室内家具、玩具需要通过自身的设计,能够灵活变化,转换“面貌”,这样,这些器物才能为儿童提供“实验”条件,通过改变他们的外形或是组合方式发现其中特质,让器物改变自我,从而开发出适合儿童多种行为的弹性空间,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三)嬉戏互动的交流——社会型玩耍的友好体现
每一个儿童都希望在平等自由,关系融洽,互敬互爱的环境中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玩耍、学习、劳动,合作与成长。如何让孩子与教职员、园方、家长之间贴近心灵,有效地感知情绪、主动地参与到上述的空间氛围塑造中,乃是设计友好型活动室的又一关键,其核心便是“紧抓”尺度。首先,应遵守主线设计原则的尺度感,即孩子在活动室的任何一处玩耍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主道路的尺度范围,从而确认自己的活动位置,并随时可向成人寻求保护,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其次,应确保从儿童的视角高度(约115-140CM)容易发现与旁人共同游戏的机会;提供可选择的活动间距,如25-45CM多用于师生、好友之间的亲密距离,鼓励更多的肢体接触,抑或是45-120CM的人际间距离,进行基本的语言交流。最后,在一些与成人交流的空间中,需无形中通过尺度向成人暗示应作为一个服务提供者,而非管理者与儿童互动,如尽可能的多蹲下来陪伴孩子。虽然,成年人会对该尺度感到不适,但却在行为上将空间权力交于孩子,表现了平等的姿态,让彼此在互动中增进了归属感,凝聚了对活动空间的共同意识,关系自然也更加密切。综上所述,通过引入友好型活动室的设计理念,能丰富儿童活动的形式,全面锻炼儿童的五感,使孩子们在游玩中深度体会到人、空间、物彼此关系的奥妙,提升儿童活动的满意度,延长儿童的活动时间。
四、总结
儿童友好型活动活动的营造也绝非如上文那般概括,还有更多深层次的设计内容,因篇幅有限,便不再赘述。然而,我们所需知道的是,除了需注意空间设计层面的要素之外,更需要的还是幼教工作者、园方、家长改变对“玩”的偏见。萧伯纳曾经说过“我们不是因为长大而停止了游戏,而是因为停止了游戏所以我们变老了”。“玩”是一种最为本真的快乐心态,它引领孩子带着自发的兴趣、欢乐和满足去体验有趣的活动并学习必要的生活技能。玩耍不应该有任何成年人强制的规定,而应是儿童独自或与陪伴者彼此一起游戏或自由漫步。这将为其创造更多与空间融合、自我思考、与人相处的机会,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技能,达到增强自信,明确个人属性的功能。因此,如何看待“玩”,如何有“目的”地玩,如何从“玩”中体现友好氛围将是未来幼儿教育目标与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新方向。“玩物尚智”的时代已经来临,设计师应与管理方、儿童进行更深层次的相处、交流与研究,早日形成儿童友好型活动室的设计指引与标准,提升空间品质,早日在全国范围推广,争取改变我国目前儿童室内外活动空间紧缺、质量低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光仁,游涛.学前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2]王宇洁.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校园儿童游戏空间形态探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3]张莉.积极行为支持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5).[4]张晓凡,张建伟.“游戏性”在儿童家具的延展性空间中的实现[J].包装工程,2011(11).[5]蒋玮璇,李昊.基于儿童心理需求的儿童友好型户外空间设计[J].现代园艺,2014(12).
第四篇: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思路与对策
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思路与对策
完善制度计划,加强规范管理
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持续时间久、要求较细致的工作。参与日常养护管理必须具备相应的园林专业技术与实践经验,为了确保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使园林绿化养护更精细以展现良好的景观效果,我们必须从专业化、规范化、量化的角度来完善管理。
制定养护规范,按专业要求指导日常养护工作。
国内如上海、北京等地都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制定了园林绿化养护的地方规范和标准,养护管理者要结合地块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园林绿化养护规范》,使日常的养护工作如补植、移植、施肥、修剪、浇水、病虫害防治、除杂草、防寒等具体内容有规范的技术指导和标准的操作流程,加强目标控制、协调配合,使各项工作有序衔接,以便进行更专业、规范地绿化维护。
制定养护计划,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
合理有效的养护计划是顺利开展各项养护工作的前提。根据地域的气候特征,各类园林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现场立地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养护计划,从总体上把握一年的养护工作;制度月计划及周计划,对养护任务具体实施做出指导和参照。通过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调整、总结、实践、分析、审核,使养护作业计划更全面、更实际、更合理。主要的养护计划内容包括植物的调整计划、病虫害防治计划、施肥计划、草坪养护计划、植物修剪计划等。
制度养护考核标准,加强作业的监督考核
根据地方的绿化养护标准,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质量目标及分解项、考核标准与细则。完善日常养护巡查制度,进行日常考核与月度、季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对存在问题的责任部门及时告知,限期整改然后进行有效地跟踪验证。
考核是制度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坚持工作监督考核,从员工劳动纪律、服务态度、技术操作规范、养护管理质量等方面细化分解,从细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绿化日常养护管理措施到位;制定分级考核,有针对员工的考核,也有针对班组、部门的考核,使大家工作起来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由于绿化养护是相对持久的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对地块养护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便于进行考核;且稳定的人员本身,也对地块内植物的习性有更多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也便于纠正。
通过完善的考核监督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养护工作的实施与养护质量,做到管理有层次,计划有目标,工作有落实,过程有控制、考核有依据、质量有保障。
建立技术管理例会制度,及时交流沟通
建立由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共同参加的技术与管理周例会制度,对一周的养护工作进行总结、评点分析,并对下一周工作进行计划、安排。通过例会,可以对相同的问题进行提醒与借鉴,相互分享养护经验,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交流。
养护公司也可以在每天作业结束时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安排纠正,合理调整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第五篇:photoshop设计理念思路
PhotoShop设计理念思路
一个好的作品的产生我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从基础开始说是计算机表达,构图能力和创意。但作品的产生过程是相反的:首先有了好的创意,然后把它在脑海中进行粗略构图,借助简单的计算机手段,或者手绘,变成较为详细的草图。最后综合运用计算机技巧出成果图。所以说三者缺一不可,但有时又各有侧重。有些非常经典的创意,寥寥几笔就可以表现,不需要什么技巧,但是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我们平时所大量制作和接触的,都是精美、优秀的作品,而不是经典的作品。所以其他两个方面是必须掌握的。
关于构图就是指三大构成的综合应用,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对于平面设计者来说,前两个犹为重要。构图在一般作品中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通过合理的组织各种元素,安排视觉中心,使图面美观并引导读者的目光和兴趣,为你的创意服务。简言之就是把你自己的创意想法,组织为脑海中可实现的并可识别的一张图。计算机表达就不用多说了,就是把刚才存在于你脑海中的图落实到计算机中,使别人也能看到。计算机在这里纯粹起一个工具的作用,但你的水平至少要高到心里想得到什么效果,就可以表现出来。比如一个复杂的螺旋,一个金属效果,等等。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绘图速度,不要让一双笨手影响了想法的落实。正所谓心到手到。
创意总是不稳定的东西,它需要思维的跳跃,灵活而善变;有关构图,只要人们的审美不变,它是永远都不会变的。计算机水平则是有规律的,不断变化着的。这里说明构图能力是最重要的。三方面的修养要相辅相成,不能逐个进行。初学者有时会想先把软件学好了,再学构图。其实基本命令掌握了以后就可以进行构图的尝试了。然后作品也就越来越有深度了。
下面谈一下怎么加强这三方面的修养。
计算机表达,无须多言,一条途径是从教程开始。网上有大量的免费资源,不乏好的教程。除去基础教程,特效教程可以使你知道一条命令的其他用处和组合命令的魅力。如ps中组合滤镜就可以创造出几乎无所不能的效果。看教程的时候不要一步一步跟着做,先不开软件通看几遍,在脑海中操作一次,然后不看教程默做一遍。如果哪步忘了,也不要去看这一步,再通看一遍,默做。总之保证整个过程是一
气呵成的。这样有助于对命令的整体认识。否则的话,可以说做了白做,很快就忘记了。教程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你学会了他做的什么,而是他的命令是怎么用的。学完一个,立即可以举一反三,效果最好。你可以在学完后不久就忘了那个教程是做了什么东西,但你必须记着那几条命令是怎么用的,并且还可以再怎么用。
另一条途径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这种方法可能耗费的时间多一些,作为第一条途径的辅助。但是可以有深刻的印象,增加自信心。说白了就是自己写教程。撇开设计,它也能培养独立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总之是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是永恒的)要不断有作品产生。不要嫌弃它们的拙劣,它们是通往成功道路的基石
关于构图当然也是以练为主。平面构成比较简单,可以在没事的时候或者无聊的时候找张白纸随便画(即所谓“涂鸦”),同时也可以练习造型能力。比如枯燥的选修课上,听音乐的时候,或者开会的时候。在心如止水的状态下很多灵感就随着笔头流出来了。虽然计算机表达日趋完善,手头功夫始终是根本。平构的书有很多。一些作品里面也能清楚的领会到。在计算机上练习小图,先用黑白位图(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就是纸上的美工笔,钢笔所表达的效果;差不多了就开始用灰度的做。也就是铅笔素描,水彩单色渲染的效果;灰度的用熟了就可以练彩色的了,也就是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培养空间思维,平面作品只是体现在二维介质上,但很多是表现三维空间的。
刚才谈到的其实就是美术基础修养的问题。非美术出身的朋友其实只要练好了三大构成就可以了。它们虽然是逐级难度增加的,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自发的不经意的用到的。比如你在摄影时相机里的取景框,平日出门衣服的颜色、款式搭配,室内家具的摆设,乃至你向垃圾堆里扔一包新垃圾时的随意一丢都无不分别或综合应用了这些构图原理。自觉的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它们都是严格遵循了审美原则的。你的生活空间将和你的作品一样,自然而迷人。
最后是创意的问题。乍看起来它好象是偶然的,不可琢磨的。其实只要付出了劳动,灵感会不停向你招手的。
首先,灵感的出现源于生活。
丰富的生活经历是提供灵感的源泉。要积极的体验生活,努力尝试各种新的事物。如果你没有去过西餐厅,没有听过音乐会,没有看过现场球赛或是没有在草原上策马飞奔,那么你赶紧去。你可以进迪厅而不跳舞,干小工而不要钱,甚至,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你可以尝试吸毒的感觉,和乞讨的屈辱……总之是为了能够感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所有的阅历,无论好的坏的,都是人生的资本,最大的财富。
当设计任务迫在眉头时逛街是一个短时间取得创意的不错的主意。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的千变万化的脸孔、表情和服装中很容易得到些什么。然而要培养灵感信手拈来的本领,你必须去旅游。能出国当然是上选,感受一下古代文明的沧雨,文艺复兴的春雷和现代社会的飓风。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国人只能在国内转转。这就足够了。祖国辽阔的疆土虽然使你和你的网友远隔千山万水,但同时也孕育了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景观。人性的特点,在自然面前容易受到激发。两千年前巨蟹座星云无比绚丽的挂在夜空,自豪的中国人在它的光辉照耀下短时间内向世界贡献了四大发明。你又怎能肯定
当自己面对苍山洱海挥手及云,在五岳之颠看日出东海的时候会无动于衷呢?
要广交朋友。在网络时代交一个朋友是非常容易的事。不要局限在GGMM的小圈子里。多交一些年龄跨度大一些的朋友。体味一下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你会知道几十岁的人对社会的看法,也能明白十几岁的少年眼中的同一个地域的不同之处。要学会用别人的阅历和思想充实自己。做到这一点,你就能把握这个时代。要想及时的抓住灵感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
除了学好专业(即美术类等),还要加强非专业知识的修养。在博学的基础上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深度。不要满足于过去的“一专多能”的口号,向“多专全能”迈进(设计者是领导潮流的人,我们不属于跟随潮流的人群)。当然只是相对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全才在牛顿时代以后就没有可能出现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机遇出现的时候,别人不会产生灵感而你能产生灵感,从这个学科出发产生不了灵感而你从另外一个学科范畴出发可以产生灵感。
平时准备一个可以放在口袋里的迷你型笔记本,无论什么时候灵光闪现的一刻,赶紧记下来。因为灵感总是转瞬即逝的,你在路上可能洋洋自得,一推家门或许就空空如也了。其实每人每天都产生
很多不错的想法,只可惜它们绝大多数象阳光下的薄雾一样悄然而逝了。
平日里多临摹一些身边的作品。无论口香糖的外包装纸,科技市场的免费宣传单,还是房地产商的楼盘广告,用一两个小时来临摹它们,无论对构图能力还是电脑水平都大有帮助。你甚至可以把握原作者的心情。特别是对于一些经典的作品,不要只是欣赏,你不仅要能把它认出来,还要能再现出来。
培养敏锐的眼睛。看到影视作品和广告的时候,欣赏其精彩情节的同时,揣摩其中的处理手法和电脑特技,特别是一些科幻作品。用自己的知识把镜头拆开再剪辑,用自己会的软件重演特效。多看广告是很有益处的,现在的广告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要学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
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闷在自己的(没有网线的)电脑桌前,多看看别人的作品和制作过程,同样的结果途径可能有好多种。水平相当的要多交流,比自己高的更要讨教,即使水平低于你的人也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如何改进等等。对于水平远在你之上的要勇敢的联系他们,当然也不要愚蠢到问基本操作的问题。在学习他们高超技能的同时,体味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人格魅力。
呵呵,罗里罗嗦写了这么多。不知对你是否有所帮助。文中有些观点过于偏激,请适当取舍。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帮我转载,谢谢你的阅读,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