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时间:2019-05-14 07: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篇: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新工业革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挑战,同时为了适应由于公共问责制的兴起、人们更加关注教育投入的回报与实际产出的现实需要,成果导向教育(OBE)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OBE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人们对其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及表现并不满意,例如人造地球卫星由前苏联抢先发射成功等,人们开始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OBE在1981年由Spady率先提出后,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广泛重视和应用。经过此后10年左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全面接受了OBE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始终。2013年6月,我国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一、成果导向教育及其实施架构

1、什么是成果导向教育

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OBE强调如下4个问题:(1)我们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2)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3)我们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4)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 这里所说的成果是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结果,是学生通过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它具有如下6个特点:(1)成果并非先前学习结果的累计或平均,而是学生完成所有学习过程后获得的最终结果。

(2)成果不只是学生相信、感觉、记得、知道和了解,更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而是学生内化到其心灵深处的过程历程。(3)成果不仅是学生所知、所了解的内容,还包括能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4)成果越接近“学生真实学习经验”,越可能持久存在,尤其是经过学生长期、广泛实践的成果,其存续性更高。(5)成果应兼顾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技能,并注重其实用性,否则会变成易忘记的信息和片面的知识。

(6)“最终成果”并不是不顾学习过程中的结果,学校应根据最后取得的顶峰成果,按照反向设计原则设计课程,并分阶段对阶段成果进行评价。

从如下5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OBE的内涵:

(1)OBE强调人人都能成功。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时或采用相同方法。而且,成功是成功之母,即成功学习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2)OBE强调个性化评定。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定等级,并适时进行评定,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及时修正。

(3)OBE强调精熟。教学评价应以每位学生都能精熟内容为前提,不再区别学生的高低。只要给每位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他们都能达成学习成果。

(4)OBE强调绩效责任。学校比学生更应该为学习成效负责,并且需要提出具体的评价及改进的依据。

(5)OBE强调能力本位。教育应该提供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教育目标应列出具体的核心能力,每一个核心能力应有明确的要求,每个要求应有详细的课程对应。

可见,OBE要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先明确学习成果,配合多元弹性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完成自我实现的挑战,再将成果反馈来改进原有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

2、成果导向教育的特点

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衡量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前者是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例如,传统教育衡量学生的常用方法是,从几个给定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往往只能测试出学生的记忆力,而不能让学生展示出他们学会了什么。也就是说,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记忆。对内容的理解所体现的认知能力比对内容的记忆所体现的记忆能力重要的多。OBE要求学生将掌握内容的方式,从解决有固定答案问题的能力拓展到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

OBE要求学生通过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例如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和进行口头报告等,来展示他们的能力。这样的任务,能让学生展示思考、质疑、研究、决定和呈现的能力。因此,OBE是将学生臵于发展他们的设计能力到完成一个完整过程的环境之中。OBE更加关注高阶能力,例如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综合信息的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等。这种能力可以通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些比较复杂的任务来获得。

3、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原则 OBE的实施原则如下:

(1)清楚聚焦:课程设计与教学要清楚地聚焦在学生在完成学习过程后能达成的最终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他们的学习目标聚焦在这些学习成果上。教师必须清楚地阐述并致力于帮助学生发展知识、能力和境界,使他们能够达成预期成果。清楚聚焦是OBE实施原则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第一,可协助教师制定一个能清楚预期学生学习成果的学习蓝图;第二,以该学习蓝图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执行的起点,与所有的学习紧密结合;第三,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评价,都是以让学生能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为前提;第四,从第一次课堂教学开始直到最后,师生如同伙伴一样为达成学习成果而努力分享每一时刻。(2)扩大机会:课程设计与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在时间和资源上保障每个学生都有达成学习成果的机会。学校和教师不应以同样的方式在同一时间给所有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而应以更加弹性的方式来配合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让学生有机会证明自己所学,展示学习成果。如果学生获得了合适的学习机会,相信他们就会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果。(3)提高期待:教师应该提高对学生学习的期待,制定具有挑战性的执行标准,以鼓励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更成功的学习。提升期待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提高执行标准,促使学生完成学习进程后达到更高水平;二是排除迈向成功的附加条件,鼓励学生达到高峰表现;三是增设高水平课程,引导学生向高标准努力。(4)反向设计:以最终目标(最终学习成果或顶峰成果)为起点,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开展教学活动。课程与教学设计从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反向设计,以确定所有迈向高峰成果的教学的适切性。教学的出发点不是教师想要教什么,而是要达成高峰成果需要什么。反向设计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从学生期望达成的高峰成果来反推,不断增加课程难度来引导学生达成高峰成果;二是应聚焦于重要、基础、核心和高峰的成果,排除不太必要的课程或以更重要的课程取代,才能有效协助学生成功学习。

4、成果导向教育的实施要点

OBE的实施要点,或者说关键性步骤如下:(1)确定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果(顶峰成果)既是OBE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学习成果应该可清楚表述和可直接或间接测评,因此往往要将其转换成绩效指标。确定学习成果要充分考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与期望,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包括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也包括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等。

(2)构建课程体系。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课程体系构建对达成学习成果尤为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一种清晰的映射关系,能力结构中的每一种能力要有明确的课程来支撑,换句话说,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课程体系与能力结构的这种映射关系,要求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学习成果)。

(3)确定教学策略。OBE特别强调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输出而不是其输入,特别强调研究型教学模式而不是灌输型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个性化教学而不是“车厢”式教学。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轨迹,及时把握每个人的目标、基础和进程。按照不同的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

(4)自我参照评价。OBE的教学评价聚焦在学习成果上,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上。采用多元和梯次的评价标准,评价强调达成学习成果的内涵和个人的学习进步,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比较。根据每个学生能达到教育要求的程度,赋予从不熟练到优秀不同的评定等级,进行针对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明确掌握,为学校和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5)逐级达到顶峰。将学生的学习进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确定出每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是从初级到高级,最终达成顶峰成果。这将意味着,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将用不同时间、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达到同一目标。

5、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框架

综上,可将OBE的实施框架归纳为:1个核心目标、2个重要条件、4个关键前提、4个实施原则、5个实施要点。由此构成了OBE的三角形实施框架(见图1)。

图1 成果导向教育三角形实施框架 其中,一个核心目标:所有学生都要达成顶峰成果。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描绘成果蓝图,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成果蓝图,并勾勒出哪些是必备的能力与内容,即确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结构;二是创设成功环境,为学生达成预期成果提供适宜的条件和机会。三个关键前提:一是所有学生均能通过学习达成预期成果,但不一定同时和通过相同途径、采用同样方式;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学习的成功会促进更成功的学习;三是学校要对学生成功学习负责,学校掌握着成功的条件与机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成功学习。四个实施原则是:清楚聚焦、扩大机会、提高期待和反向设计。五个实施要点是: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和逐级达到顶峰。

二、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是指相对OBE而言目前的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教育。

1、成果导向教育的新突破

(1)成果决定而不是进程决定。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严格遵循规定的进程,统一的教学时间、内容、方式等。教学进度是以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的假设为前提预设的,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学习,将被视为达不到教学要求。OBE的目标、课程、教材、评价、毕业要求等均聚焦于成果,而不是规定的进程。OBE强调学生从学习的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和预期表现,学生清楚所期待的学习内涵,教师更清楚如何协助学生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2)扩大机会而不是限制机会。传统教育严格执行规定的学习程序,就像将学生装进了以同样速度和方式运行的“车厢”,限制了学生成功的机会。OBE强调扩大机会,即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以评价结果为依据,适时修改、调整和弹性回应学生的学习要求。“扩大”意味着改进学习内容、方式与时间等,而非仅仅延长学习时间。

(3)成果为准而不是证书为准。传统教育学生获得证书是以规定时间完成规定课程的学分为准,而这些课程学分的取得是以教师自行设定的标准为准。OBE获得证书是以学习成果为准,学生必须清楚地展现已达到规定的绩效指标,才能获得学分。将学习成果标准与证书联系起来,使得证书与学生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而非只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的证明。

(4)强调知识整合而不是知识割裂。传统教育只强调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将知识结构切割成了一个个课程单元,每门课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界限清晰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被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只见大树、不见森林”。OBE强调知识的整合,是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使课程体系支撑知识结构,进而使每门课程的学习都与知识(能力)结构相呼应,最终使学生达成顶峰成果。(5)教师指导而不是教师主宰。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安排来完成学习。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善用示范、诊断、评价、反馈以及建设性介入等策略,来引导、协助学生达成预期成果。

(6)顶峰成果而不是累积成果。传统教育将学生每次学习的结果都累积起来,用平均结果代表最终成果。这样,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就会影响其最终成果。OBE聚焦的是学生最终达成的顶峰成果,学生某一次不成功的学习,只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不带入其最终成果。

(7)包容性成功而不是分等成功。传统教育在教学进程中的评价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最终成果也被划分成不同等级,从而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等级的成功者。OBE秉持所有学生都是成功学习者的理念,仅将学生进行结构性区分或分类,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创造各种机会,逐步引导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达成顶峰成果。

(8)合作学习而不是竞争学习。传统教育重视竞争学习,通过评分将学生区分开或标签化,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臵于一种竞争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成功者和学习失败者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和谐互动的关系。OBE强调合作式学习,将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变为自我竞争,即让学生持续地挑战自己,为达成顶峰成果而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协同学习等方式,使学习能力较强者变得更强,使学习能力较弱者得到提升。

(9)达成性评价而不是比较性评价。传统教育强调比较性评价,在学生之间区别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级。OBE强调自我比较,而不是学生之间的比较。强调是否已经达到了自我参照标准,其评价结果往往用“符合/不符合”、“达成/未达成”、“通过/未通过”等表示。由于采用学生各自的参照标准,而不是学生之间的共同标准,故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不能用于比较。(10)协同教学而不是孤立教学。传统教育将教学单元细化为一个个孤立的课程教学,承担每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独立开展教学工作,很少顾及不同课程教学之间的协同效应。OBE强调教学的协同性,要求每一名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为了达到协助学生达成顶峰成果的共同目标,进行长期沟通、协同合作,来设计和实施课程教学及评价。

2、成果导向教育与传统教育对比。

表1从学习导向、成功机会、毕业标准、成就表现、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中心、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和参照标准等10个方面,对OBE和传统教育进行了对比。

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正如前述,成果导向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模式。但在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时,我们绝不能彻底摒弃现有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应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改革与此不相适应的做法。结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考虑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表1 OBE与传统教育的对比

1、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

传统的工程教育是学科导向的,它遵循专业设臵按学科划分的原则,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的科学模式,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的需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的需求。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目标导向的,它遵循的是反向设计原则,其“反向”是相对于传统工程教育的“正向”而言的。反向设计是从需求(包括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正向设计是从课程体系开始,逆反向过程到毕业要求,再到培养目标,再到需求。然而,这时的需求一般只能满足内部需求,而不一定能满足外部需求,因为它是教育的结果而不是教育的目标。因此,传统工程教育对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而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则不然,它是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这时“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

目标导向下的工程教育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强调如下四个方面:培养目标要以需求为导向,毕业要求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要以毕业要求为导向,资源配臵要以支撑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毕业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要求的达成要能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所有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明确自己所教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贡献与责任,每位学生要明确自己所学对达成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作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表述要有利于对目标和要求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2、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所谓以教师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教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教,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得怎么样,这是学科导向教育的必然。所谓以学生为中心是指,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学什么,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么样,这是成果导向教育的使然。也就是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要求整个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要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来进行,要求提供适切的教育环境、了解学生学什么(内容)和如何学(方式与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实施适切的教学评价来适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

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对学生的期望而设计;师资与其它支撑条件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达成预期目标;评价的焦点是学生学习效果与表现;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强调“教主于学”的教学理念,即教之主体在于学、教之目的在于学、教之效果在于学。遵循以学论教的教学原则,即教什么取决于学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取决于学得怎么样。重教轻学是传统工程教育的痼疾,至今仍然主导着课堂教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教学本质与教学理念。

教学本质回答的是教学是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种传统认识有5个局限:教学局限于教书,教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我们理解的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核心,要会自己学、会做中学、会思中学。教学理念回答的是教学为什么。传统的认识是:“教”是为了“教会”,“学”是为了“学会”。我们提倡的教学理念是“教为不教、学为学会”。“教为不教”有两层含义:“教”的目的是“不教”,“教”的方法是“大教”。“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这种“教”是教学生“学”,这种“大教”是“善教”。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叶圣陶先生曾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管理,还停留在对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的初级阶段,初步具备了监督、调控功能,但缺乏改进功能。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具备“闭环”特征,即通过监督功能发现偏差,通过调控功能纠正这些偏差,再通过改进功能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对系统进行改进。也就是说,这三个功能是首尾搭接,互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实现如下功能: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建立持续改进体系的要点包括“1个目标、2条主线和3个改进”:1个目标是保障质量,2条主线包括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达成度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3个改进为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这3个改进,通过三个循环来实现,即:通过外循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通过内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要求、通过成果循环持续改进教学活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符合度与达成度这两条主线,是对其符合度和达成度的评价与改进过程。首先,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与培养目标(内外需要)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就要改进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然后,评价毕业要求(培养目标)是否达成,如果没有达成,就要改进教学活动(毕业要求)。教学活动的改进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的学习机会、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四、结束语

成果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有了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至今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模式,而且已证明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为了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好地适应国家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迎接新工业革命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和从质量监控向持续改进转变。

作者:大连理工大学 李志义等

摘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第二篇: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写作教学改革

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写作教学改革

------------------

福建省长汀县新桥江坊小学 黄昌富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周围的事物。”可见,陶行和的生活教育理论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认为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生活达到什么程度就能写出什么样的作文来。因此,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在教学中开展了“学会观察,学会表达”的习作教改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这样一些实践与体会,愿与同行交流与共享。

一、丰富生活体验,让学生乐于表达

陶行知先生曾幽默地说:“一闻牛粪诗百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就告诉我们,习作教学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此引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激起他们的表达欲望,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活,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丰富校园生活,如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举行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会,成立红领巾广播站,开展小记者行动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一方面要按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走向社会,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能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如让学生写秋天的景物,课前我就带领学生到田野里、山坡上、小河边找秋天。寻找活动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开展交流:有的说秋天在金色的田野里,有的说秋天在果实累累的山坡上,有的说秋天在飘着落叶的小河里;又如让学生写做一件家务事,课前我就布置大家参加一次家务劳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酸甜苦竦。一位学生这样写到:“我使劲搓衣服,一双小手在冰冷的水里冻得通红。过了不久我的小手还起了个水泡。”没有亲身的体验是写不出这种真情实感的。

陶行知先生说:“要唤起学生的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有了生活做基础,学生就不会因为没有事情可写而对着习作题发愁,不会一到习作就觉得无米下锅。有了生活做基础,学生也就能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内容充实的习作了。

二、引导生活思路,让学生易于表达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生活才是儿童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这启发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回忆儿童自己的生活,按照儿童的心理打开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用我口说我心,用我手写我口。如要学生写暑假的一件事,这虽然是一个旧话题,但如果以《暑假里一件有意义的事》给学生命题,规定所写的事情要有意义,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那学生往往就会望题生畏,不如从何处下手。相反,如果不给学生命题,让学生自拟题目,教师只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暑假的生活,用组织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那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愉快的暑假生活过去了,我有话要告诉别人。比如我参加过哪些家务或公益劳动?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访问过哪些亲朋好友?学会了哪些本领„„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觉得写暑假中的一件事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就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习作教学的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提倡学生自拟题目,少写命题作文。

我开展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在学生的笔下一一展现:有的以《收获》为题,写参加割稻子的劳动,谈劳动艰辛的体会;有的以《我的好邻居》为题,写暑假同邻居一起去广东爸爸经商的地方玩,路上晕车得到邻居的照顾,体现了人间真情;有的以《乐》为题,写暑假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乐趣,抒发了愉快的心情。这样的习作避免让学生说假话、空话,而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写出了真善美的童趣和童心。

三、指导生活观察,让学生善于表达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分析周围的人和事,从寻常中见精神。我曾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蔬菜或水果,指点学生从蔬菜、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吃法等多角度观察,边看边想,边看边记。这种细致的观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会从中有所发现。一个学生这样写桔子:“桔子的果肉有十来瓣,每一瓣像一条小小的船,剥开果肉薄薄的皮,啊,一粒粒果肉就像晶莹透明的珍珠。我尝一尝,甜中带酸。”小作者的习作写得这样细致,就是细致观察的结果。又如让学生写一个熟悉的小伙伴。学生觉得虽然和小伙伴天天在一起,可要写小伙伴却没什么好写。我就以班上一位学生补教室地板上的洞为例,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他,询问他为什么要补上这个洞,是用什么方法补上这个洞的?原来这个学生的爸爸是泥水匠,他看到教室讲台边的水泥地板上有个洞,教师上课走动时常受影响,可又没有水泥,就向爸爸请教,利用课外时间按照他爸爸教他的办法,找来沙、黄土、石灰粉做成三合土补上了这个洞。在采访种细心调查,学生觉得写小伙伴有内容可写了。有的以《爱》为题习作,表现了小伙伴对教师的爱;有的以《聪明的小伙伴》为题习作,表现了小伙伴的聪明和伶俐。

四、积累生活素材,让学生勤于表达

行知先生指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全部实际生活。”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还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观察日记可以叙述一件事,可以描写一个人物,可以记录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为了鼓励大家写好观察日记,并与大家分享观察成果,我常常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交流日常生活见闻。老舍先生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都要记下来,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有一位学生在观察日记种记下了一场森林火灾,歌颂了救火的群众,又批评了因烧田埂草而引发火灾的村民,还强调自己要增强防火意识。还有一位学生记下了爸爸驾驶货车因超载发生车祸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爱,还表达了自己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的决心。

生活是习作的沃土。只要我们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做学生生活的赏识者、组织者、激励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学生的习作就一定能够写得具体生动,写出真情实感。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打基础。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籽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明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那么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呢?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学观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了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同学间相互讨论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感知教材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巧练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第三篇: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体育教学改革

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体育教学改革

徐建平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019)

摘要: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围绕体育教学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分析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通过对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确定、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对教学方法的正确运作以及对效果的科学评价等途径,为学生的体质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体育教学;改革前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发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国家教育部特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与原来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课教学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将“以人(学生)为本,健康第一”定位为改革的目标,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文从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围绕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就如何创造条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创设一个具有创造型特色的体育教学过程进行初步探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诠释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句话,“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的社会性发展理论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不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学生与课程之间、技能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之间取其侧重,而是立足学科、学生和社会三大基点,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完善为重心来组织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可具体理解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以实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为根本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激发学生的体育主体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和成功体验,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交流,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素养和能力,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它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进步,也为人的自身发展所必需。创造性地把握体育教学过程

创造性地把握教学过程,旨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的有效把握与创新,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条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挖掘其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主动、充分的发展。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规定、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而目标的最终实现是通过学生来体现的,能否给学生确定一个适宜有效的目标,事关人才培养的进程与成效。

3.1.1 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层性。传统型体育课教学的目标,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层次与差异性,造成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体育教育,使教学目标失去应有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因此,在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应设立为一个上下浮动的区间,根据教材的性质、技术的难易系数及对体能的要求等,首先对目标进行分类,如分为知识、技能、体能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层,如分为识知、理解、应用、创新,或是低、较低、较高的目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效价与期望值自主选择相应的目标层级,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体现因材施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条件上追求适合于自己的目标,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前进的动力,不断地获得发展。

3.1.2 体育教学目标要全面,力求做到认知、技能技术、情意等目标的内在统一。以往的体育教学突出强调技能目标,以学生技能达到的程度论课的成败,轻视甚至忽视了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在体育课即将从以“育体”为中心转变成全面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情况下,认知目标应该有更具体的要求,认知的深度及知识的涉及面应有一个相应的标准和范围。尤其是情意目标不能仅仅作为达成其他目标的辅助手段,而要体现它的本体价值,把它看作与技能目标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组织形式,挖掘其育人价值,促使学生的情感、人格、社会性都得到发展,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3.2 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高中毕业生的体育素养和体能的不断提高,高校体育课必然以选项课的形式出现,以扩大学生的选择面,开拓他们的体育视野,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灵活性、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应现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体育消费观念的改变,应适当增加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尤其休闲项目的教学,同时也要尽量保留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增进大学生对东西方不同体育文化的比较和了解。创造型体育教学的显著特征是教与学既凭借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教师重视“临场发挥”,根据学生发展的客观水平和主观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引进富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内容,以丰富而实用的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3.3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基本原则,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学生、项目和锻炼目的的不同来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体现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赏识教育、情感教育,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以实现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锻炼习惯的教学目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不断开拓思路,积极研究新型教学方法,如激励表扬法、情境法、发现法、启发法、尝试法、合作法等等,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体系。具体应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3.1 内部激发性。体育是教与学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有时从学生外表看来同样是在静静地听或进行练习,但有可能是在被动地听机械地练习,而真正学习者却在进行一种探索性活动。前苏联教育学家休金娜曾说“教学方法的教育学价值常常是由认识过程的隐蔽的、内部的方面决定的,而不取决于该过程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在创造型的体育教学中,注意控制学生的外部活动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内部活动,特别强调通过内部激发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情感投入来调控课堂教学气氛。

3.3.2 不拘一格,灵活针对性。体育教学方法很多,有传统的,有现代的,如讲解示范法、竞赛游戏法、比较法、发现法、想象法、领会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在充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到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每一种个性的学生或教师,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针对性,只有当这种方法的特点与师生的个性特点相融合时,才能发挥出这种方法的优势。如尝试法就比较适合于有一定运动经验、善于动脑、勇于冒险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可以引导他通过实践与比较来自得自悟;再比如游戏法就比较适合于生性活泼、开朗的教师,而那些内向、严肃、不苟言笑的教师就很难驾驭游戏法,也就起不到游戏法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创造型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提倡个性化和针对性,体育教师要研透教材和当时的具体情况,更要结合不同学生和自己的特点,设计并灵活运作教学方法。

3.3.3多边合作性。传统的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单向灌输的方法,教师以完成主观设计为目的,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客体。而创造型体育教学方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他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听讲、观察、练习的学习法,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互助与协作,是一种多边互动的方法。因此,在创造型体育课中,教与学之间,除师生互动外,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开发与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3.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应特别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进步幅度。使考核成为激励、鼓舞和唤醒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张扬。在评价方法上,应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绝对评价与弹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效果等方面,由学生、同行和领导三方共同完成,其中尤其要注重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业务能力和教学中情感投入的考核评价。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手段相一致,从而形成以评促改、以改完评的良好局面。结语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理念,体育教学是体育学科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主战场,应及时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去把握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体育教学的内容,运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评价体育学习的效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以实现人的主动与充分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造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仁建,李培文.实施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途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31-32.[2] 张剑.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发展步伐[J].体育科研.2005,(4):26-28.[3] 时立新.树立“健康第一加的指导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1):15-17.[4] 裴立新.“以人为本”——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1):9-12.

第四篇:用教育创新的理念转化后进生

用教育创新的理念转化后进生

内容摘要:后进生转化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以教育创新的理念认识后进生问题,以教育创新的方法解决后进生问题。

关键词:教育创新理念

认识

解决

后进生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这充分体现了江总书记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也给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正确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后进生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严峻挑战,我们无法回避,必须以教育创新的理念来解决后进生问题。

一、以教育创新的理念看待后进生现象

提起后进生,每个老师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在课堂上的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至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更是令人羞于启齿,难见天日,让人啼笑皆非。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相同的感受,有时真恨不得把那些影响我们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统统铲除干净。但是,认真思考一下,后进生问题还是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从产生后进生的根源入手,以创新的理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优秀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先锋猛将,后进生同样也是一笔珍贵的教学资源。

先进与后进,本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孪生姐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就是说,在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教育下,学生之间课堂学习效果与考试成绩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有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快而比较全面,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优秀,而另外部分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速度较慢而不够全面,在处理疑难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和缺陷。

面对这种差异,我们该怎样认识?如果我们只重视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那么成绩中等与落后的学生就自然成为我们思想理念中后进的学生,长期教育影响的结果必将导致学生中的两极分化与结构断层现象。一方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得到自我心理需求的不断满足与教师多次正面的鼓励与支持,学习成绩稳定并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由于自我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加上教师的不当鞭策之言,心理压力不断增大,有的甚至转化成逆反心理,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成绩的进步与提高,逐渐成为了“差生”,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这样,先进与后进在我们教学观念中的差别最终导致了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对立和后进生问题。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结局。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正确面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把成绩落后的学生也一视同仁,多从正面鼓励他们,发现后进生的长处和优点,尽可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后进生也能够体会到教师关怀的温暖,结合合理的学习方法指导,后进生一定会取得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后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从后进学生课堂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状态,得到我们教育教学中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和完善我们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与措施,提高我们的教育实效性。从教育创新的角度来思考,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与社会需求,培养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全个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生机与活力、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主体,重视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状态与知识能力结构变化,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措施,实现教育的创新与突破性发展。因此,后进生转化问题的解决情况,可以衡量我们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成功与否,也是我们真正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标准,从这个意义说,后进生正是我们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与历练的珍贵教学资源。

其次,转化后进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后进生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问题,或者教育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后进生问题实质上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应用,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以适应其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在社会上许多人的观念中,只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人才,需要得到老师特别的鼓励和关心,那些成绩一般甚至落后的学生往往是教育教学中比较头疼的问题,很难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与教育关爱。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畸形的人才观念,是“教育即淘汰”不良风气形成的主要根源,也是腐蚀和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念,把每一个教育对象都看成具有远大发展前途与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潜在人才,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与自我发展能力是我们重要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后进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让他们自觉成为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健体、会审美、会创造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建设者。

二、以教育创新的理念转化后进生

解决后进生问题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调查和分析。

第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用正常的心态看待后进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有关教育法规,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教育创新理念,建立平等、和谐、健康、稳定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相互尊重是改善一切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原则。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科学认识和了解后进学生,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后进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都是为了能够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不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与综合素养,不断增强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

第二、要放下师长的架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的交往常常是单向的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的知识积累,进而形成学生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但是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在教学之余以及师生交流中却不太适用。因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教学主体,有其自身的思维特点和主体发展过程,必然对其行为产生潜在的思想影响。作为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深刻了解,对学生思维特点的形成和影响也就难以完全地把握。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往往是表层的,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同时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一般不会主动向老师交流其发展历程中的心理感受,自然形成了师生虽有思想文化交流形式而无深层次影响和感染的结果。为此,教师课堂教学之余,应积极主动与学生交谈和探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诸多认识问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及时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第三、要及时总结后进生转化中的阶段性成果,理性引导并激励后进生的进步与提高。后进生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理性的、分阶段性地总结和分析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对于后进学生来说,由于长期遭受到轻视和压抑,缺乏自信心和主体的自豪感,特别需要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之后,老师应当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满足后进学生的主体存在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这种阶段性肯定的姿态,可以起到充电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他们的主体自豪感,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在充分肯定后进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针对学生自身尚存的不良习惯,要进行适时的提醒,使他们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喜变化,又能够感觉到自我更新的巨大潜力,自觉地加以改正。

第四、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与合理竞争。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常遇到一些共同的难题,学生之间通过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体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在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主体的团结协作意识,并对其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合作精神正是创造性人格必备的要素。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合理竞争更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批量的优秀人才,只有那些具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具有高尚品德和勇往直前奋斗精神的优秀人才队伍才能创造出更加卓越的价值。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优秀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必然来自竞争。学校教育中学生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自身争先创优、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但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竞争毕竟不能等同于社会经济领域的竞争,也没有必要那么激烈和残酷,重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因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健全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以培养学生主体的主动精神及智能的开发为根本出发点的,而不是单纯的以培养少数尖子为最终目的淘汰绝大多数的“精英教育”。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之间竞争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展与学生整体协同进步的有序化合理竞争。

第五、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决不能以牺牲优秀生为代价。

优秀学生成绩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历一个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历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了比较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相对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加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使他们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需要,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优秀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令大多数学生敬佩和尊重,许多学生向他们而不是老师请教学习成功的秘诀,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总是没有同学之间相对的融洽与和谐。因此,鼓励和邀请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后进生转化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是取得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

另一方面,优秀学生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参与必须顾及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我们可以曾经看到这样的情况,某某同学原来是班里的学习尖子,是同学们的学习楷模,而且能够积极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但是当他参与了后进生转化工作以后,由于自己的学习计划被打乱,学习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可靠的保证,上课时难以集中精力投入新课程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滑坡。这种情况的出现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如果有优秀学生参与,一定要进行科学的方法指导,作好他们学习计划的周密安排,避免优秀生学习成绩的滑坡,让优秀学生的适度参与产生最大的积极效果。

三、用教育创新的方法转化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但决不意味着对后进生的缺点和陋习姑息和纵容。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对部分学生提出特殊要求和鼓励措施是绝大多数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一般都会提出各种促进后进生发展的主体计划方案,但往往忽视对后进生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原则性错误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这也是后进生改造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后进生,其本身一定存在较多的缺点和不良习惯,这是毋庸质疑的,这些缺点和不良习惯的改正正是我们改造后进学生的重要内容。发现后进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确实是我们解决后进生问题、促进其跳跃式进步和潜移默化教育发展的基本手段,这在转化过程中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因为这样做,可以激励后进学生重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发展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到自身融入班集体的希望和前景,形成自觉主动的上进需求和求知欲望,进而促进后进学生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发展与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外在因素的影响。后进生形成过程中,其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欠缺正是导致其落伍后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仅仅依靠老师的单方面鼓励与学生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认识到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同时建立班集体的监督机制,时刻注意在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从主观上理解和尊重后进学生的独立人格主体,从行动上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指导和严格要求,防止出现那种老师成为后进生为所欲为的“保护伞”,导致后进生转化的彻底失败。

总之,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创新的理念解决后进生问题,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促进其自我转化内因的形成,而且要认识到后进生转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挑战性,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保证转化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五篇:浅谈用EEPO有效教育理念上好体育课

浅谈用EEPO有效教育理念上好体育课

时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体育课真的不好上,宁愿多带几节其他课也不愿上体育课。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反映体育课既无教材,又无较好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而且几乎是兼职体育教师,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小学这些现象更为突出。同时,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味地重视语数等学科,殊不知体育锻炼更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如何上好有效的体育课,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深思。

我市推广的EEPO有效教育课改已有好几年,但,如火如荼进行课改的几乎是语数等主科,像我们体育科目几乎是靠边站的,照旧是老一套教学,甚至是放羊式教学。许许多多的语文、数学等教师,对EEPO有效教育运用得游刃有余,学生个个如饥似渴的吸收着,这情形,对于一名全职体育教师来说,是分外羡慕的,我思虑着,是否能运用EEPO有效教育理念上好我们的每一节体育课,不但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对体育课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呢?

要素组合课型是EEPO有效教育课型中的精华。如何运用要素组合课型进行体育课教学呢?我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究教学,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式,下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方法,运用要素组合课型中的7“要素”,即听、看、讲、想、做、动、静,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这7个要素,能使关键知识、能力、品格等教学目标得到强化,强化次数不断攀升,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顺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比如,一般的科目,7个要素转换,学习效果可达70%,但在体育课堂里,除了客观因素之外,7个要素转换,效果是达不到70%的,所以,必须要借鉴要素组合方式的各要素有机的巧妙组合运用这一方法,这样不但使得我们的效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的提高。

在EEPO有效教育要素组合方式文化课课堂教学中,核心要素是“想”。百变不离其宗,与室外开放式体育课也是相通的,一致的。需注意的是,由于体育的特性,不能单独的进行“想”这个环节,须与“看”、“讲”,“做”相结合。如:因体育教学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不能过多的使用讲解法(讲),不能形成“满堂说”和“满堂讲”的局面,要“精讲多练”(想、看、做)。在课堂中充分使用好“想”这个要素,把主动权交出来,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大量扩张,学生得到了学习的主动权,就有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环境去思考,怎样地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那样学生更好牢记动作要领。

“想”这个要素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使用的途径很多。比如:可以在创设问题(教师、自己、小组)中“想”。这时的“想”则形成师生互动问答,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的作用。这中“想”的形式与文化课课堂中的不太一样,教师需注意几点:(1)用简短的语言来进行;(2)不能有太长的时间来讨

论;(3)以伴随练习的思考为线索;(4)分散在练习和讲解之中,但在开始和结束部分更为重要。比如:A 想想刚才老师做的示范和你们自己的动作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时候会激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可以归纳出老师的动作与自己的不同点,不存在好坏的评价);B 大家评价一下第一组和第二组,哪组做练习的积极性高?为什么这样说?(同学们可以自主判断);C 谁来回答一下,他做的示范好吗?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生判断和归纳)。这种形式,很巧妙的很有机的把EEPO有效教育要素组合课型的特点:听、看、讲、想、做、动、静7个要素组合运用其中。

也可以在创造性的环境中“想”。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情境与文化课课堂中的理念一致,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它更偏向于运动游戏,在游戏中在快乐中自然而然地学、掌握新内容。这种方式的“想”,它有一定的情节和竞争成分,内容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通过它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培养学生思考和判断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比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是这样上的:孩子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个“看天”的游戏(孩子们不解,上体育课看什么天呀?都仰头望着天空),我们要低着头看天(学生为难了:这低着头怎么看天呢?),而且是从胯下看,谁能双手撑着垫子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体育之星”。听了我的讲述后,学生们纷纷尝试,谁也不甘落后。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境满足他们 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还可以在探究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想”。学生在探究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其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进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假如教学难度大、学生基础较差、自学能力较弱,就应该把内容分解得细一些、知识容量少一些、发现过程的时间短一些,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探究活动;随着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发现过程的跨度应逐步增大,知识量也相应增多,让他们在更高水平上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教师要适时的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对比、分析,减少发现过程中的曲折,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学习效果。

一句话,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能用好“想”这个要素,让“想”与“讲”、“做”等要素结合起来,就能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当然,想要上好要素组合方式的体育课,还要注意个性化处理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也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处理好教材,尤其是体育师资不足、体育场地器材匮乏、教学目标单

一、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模式守旧的广大农村小学,更要重视、处理好这几方面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追求最佳学习效果。

体育教师要解决“原教学计划”的束缚。小学生对新东西很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内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

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

体育教师还可以打破原有的体育课常规。讲授新内容时,没有必要强调队伍如何整齐,只要学生能够听到教师的讲话,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即可。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伙伴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也是EEPO有效教育提倡的转换方式,保持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显得平等、和谐而富有生机。

体育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处理,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到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进行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进行不同项目的练习。按兴趣上课使学生的特长从小就有所发展,体育教师针对个人的特长集中、系统、全面的训练,培养体育骨干。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只有合理训练,才能使其内在的潜能得到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一来,学生由兴趣开始逐渐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农村地方优势上好体育课,就是说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处理好教材。农村有广阔的田野或空地,这可以是学生活动的好场地。在田野里,学生可以参加越野跑,也可以在田埂上练习直线跑。在广阔的田野里,学生兴致高昂。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在田野上东奔西跑,享受田野里的快乐。农村的道路也是可利用资源,可安排学生进行越野跑,比在操场上现成的跑道上更能激发学生的乐趣。这样好的资源稍不留神就会视而不见,就会浪费就地取材的大好机会。比如:也可以用废旧轮胎用于课堂教学,可用于各种站位的定点,免于用石灰来做标记,可用于各种角力、套圈、钻圈等游戏;也可以

用稻草用于体操课堂教学,可代替体操垫,可代替跳马,可代替跨栏练习等等。

运用EEPO有效教学理念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这是新型教学方式课改的趋势。因为使用好要素组合方式课型上体育课,就能充分有效地避免教学活动中单一方式强化的疲劳,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得快、学得慢、有特色的学生互相促进,操作熟练后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上好每一堂体育课,这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载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范文大全)

    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富裕县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侧记 富裕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60年,校园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00人,在校学生2309人,教学班38......

    论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 九龙县乌拉溪中心小学 李尔体 马红燕 *** 6262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学,同时更加是对学生的学......

    2018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征稿处(精选5篇)

    2018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征稿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

    任职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

    论士官任职教育高等课程改革与建设 吴忠 彭艳杰 夏冰 (装备学院昌平士官学校基础部 北京昌平102249) 摘要:本文从基础课程在任职教育中的职能定位出发,讨论了在任职教育背景下,......

    体育教学改革全纳教育理念探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一、制定完善的个别化的体育教学方案全纳教育有其基本的实施原则: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有各自的特性、兴趣、能力与学习上需要;教育必须学生的特性与差异:学校要接纳所......

    确立先进教育理念 提升校长领导力(校长培训研修成果)

    确立先进教育理念 提升校长领导力 椅圈中学 李波 确立先进教育理念 提升校长领导力 【关键词】校长,领导力,提升,理念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重点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的领......

    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和凝聚教育行为

    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和凝聚教育行为 ——成都、重庆教育考察学习汇报 建桥学校 姚 经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很有道理,但为什么一个校长就有这么大的能量?经过长时间......

    用生本教育理念构建和谐语文课堂论文

    摘要:在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具备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和谐,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