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与农村改革 论文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其中农民问题又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质就是围绕着“三农”问题展开的,如何科学合理的处理好“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的问题,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三农”问题的现状和产生原因的角度来阐释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关解决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改革;方法
一、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缩小,但相比于其他国家,农民仍旧是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据统计,截止至2010年,中国的农业人口约为6.7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50.32%,而这一比重在韩国仅为8%,在台湾为6%。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最主要的问题。上个世纪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土地问题,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21世纪,最主要的问题已经转变为农民的就业与收入问题。在土地大量流失、城乡二元结构日益凸显的当今社会,很多现象并不是由市场竞争造成的,而是由中国特有的制度所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产物,是过去一系列改革的遗留。很明显,我国的农村经济仍较为落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说到“三农”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一方面是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而另一方面又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攀升以及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二)土地流失严重,失地农民增多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道路、桥梁建筑等公益性事业也快速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房地产事业迅猛发展,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中的很多人在过去都是依靠土地为生,突然间没了土地,加之这些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一旦这笔为数不多的补偿款用尽之后,这一部分人群就会因缺乏必要的保障而加重社会的负担,甚至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由于在征地过程中权利的不对等,谈判地位的缺失等,农民的自身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征地过程中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导致的冲突屡见不鲜。
(三)农村大量的劳动力闲置,结构性失业问题凸显
随着土地的大量流失,失地农民人数的不断攀升,农村闲置的劳动力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而失地农民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且自身素质较差,其不断提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可提供的就业机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增加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难度。因此,虽然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庞大,但其质量远不能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刻不容缓,一旦处理不当不仅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甚至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教育、医疗水平落后
一直以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就极其显著,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这也是农村人口一直向城市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远远好于农村,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以及61.8倍。同时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方面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方面的培养方面更是远落后于城镇。在医疗方面,城乡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80%的公共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卫生服务和资源严重不足,农民拥有的病床数小于1张/千人,拥有的医疗人员为1人/千人;城镇人口拥有的病床数为3.5张/人,拥有医疗人员为超过5人/千人。同时农村人口参与医疗保险的程度较低,加之昂贵和不透明的药品价格,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
(一)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时,国家贫困和外交封锁迫使我国无奈的选择了以农业的牺牲来发展工业的方式。为了在国内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工业化,我国对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予以限制。限定粮食作物为种植作物,同时实行统购包销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低价收购,对工业产品实行高价销售。这种二元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为我国工业累积了巨大的资本,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业的进步,然而这种进步是以对农业的巨大损害和农民利益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为了配合国家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户籍制度上我国也出台了严格的限制政策,1959年颁布的《户口管理条例》把我国人口明确地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同时我国还推出了一系列城乡差异的政策,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都对城镇人口有一定的倾斜,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广大农业人口无法享受到与城镇人口一样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这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
(二)不合理的农村土地制度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两种不同的土地产权安排,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在使用上存在着制度性差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到限制,不能像国有土地那样充分体现其资产价值,造成城市与农村同类用途的土地不能实现“同地、同价、同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村农民集体、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但由于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内涵不清,土地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界定不明。且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受到极大限制。
(三)农民教育水平低
农民教育水平低,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本身薄弱,且职业教育未能形成体系。第二,农村财力不足,也由于这一原因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得农村教育的投资体系难以运转。加上国家近几年来,加大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更是少得可怜;第三,师资力量的大量流失,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致使一般县城的教师比乡镇教师的收入高出1/3或1/2,进而造成偏远地区、艰苦地区教师的大量流失。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运行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在现实的运行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也是与农民最为相关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平衡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覆盖范围有所扩大,然而也应看到在整个社会成员的保障方面其覆盖范围还是有限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充分建立,许多农民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他们却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的这种艰难处境暴露了社会公平机制的扭曲,凸现了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平衡的问题。
四、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途径
在存在诸多矛盾的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如何快速、合理的解决上述矛盾成为了党和政府的当务之急。为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推出了大量措施,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而政府提供农业补助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严峻的事实仍摆在眼前,农民收入低、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权益受损等多重问题仍待解决,进一步加深中国农村经济的改革刻不容缓。
(一)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的具体权属是不清楚的,产权关系是不清晰的,农民在土地所有者权益上没有得到量化的体现,难以实施土地的所有者权能,因而在土地出卖过程中农民没有直接的发言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政府首先应该加强农村土地征用体系的改进。目前,农民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征用制度不完整,是引发土地纠纷等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采用一套完备的补偿政策,保障农民的生活稳定。其次,有关土地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是十分必要的,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是保护农民合法权利的主要手段。法律法规的完备程度代表了国家文明程度,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对惟利是图者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在制裁中起到有法可依的作用。
(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从实行以来,不可否认其为中国人口的有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其认为对中国人口的划分进而在政策上的倾斜导致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并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彻底实行户籍与社会福利相脱钩的政策,户籍应是对人口归属地的一个划分,而不应该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挂钩,一切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分配政策都应予以废除。二是打破城乡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实行统一的管理,这种做法目前已经在个别的城市得到实施。三是放宽人口流动的限制,在农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引导并为其创造条件,取消不合理的收费以降低农民的迁移成本,为农民的迁移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民只有有了可靠的生活保障,才能够实现整个农村地区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首先是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那些生活贫困的农民应予以一定的照顾。其次是全面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制度,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最后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即将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我国,这项措施尤为重要。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
(四)加快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要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办法之一就是建设小城镇,这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办法之二就是按照市场的机制自发的转移;第三种就是离土不离乡,这是一种更本土化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根本途径,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促使一部分农民放弃原有的土地,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农业机械和现代化种植方式的作用,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这对扩大产品市场容量,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村产业链和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畅军锋.“三农”问题影响及对策研究与小康社会建设[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2] 黄祖辉、徐旭初、蒋文华.中国“三农”问题:分析框架、现实研判和解决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09,(07):4-11.[3] 刘克崮、张桂文.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3,(05):67-76.[4] 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3,(04):68-71.[5] 赵磊.“三农问题”的症结究竟何在[J].农业经济问题
第二篇:三农论文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 ”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农民问题可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三农问题的危害主要有:影响社会稳定;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在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了一大步。
文中提到:
做好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在2012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对策有: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振兴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搞好生态建设。)
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这是中央第九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次着重对农业科技的促进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方针。
第一,文件把农业科技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是在从根本问题上去解决三农问题,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第二,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这一次一号文件从“支农”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赋予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第三,在农业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第四,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 文件表述:缭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固,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合力增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掩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固。虽然过去十年农业科技进步明显,成为促成中国农业八连增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农业科技程度仍然是全面滞后的。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附于科技的进步,但现在中国给予农业科技方面的支撑仍不够多,这既包含研发,更包含农业技巧的推广。
第五,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进步。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光辉的成绩,但我们也苏醒地认识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请求相比,与国际先进程度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农业人才总量不足。
这些政策无疑对于三农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相信在新的一年,农业在党的领导下能取得更为显著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也就促进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民贫穷的现状,从根本上进一步去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篇:服务三农论文
浅谈如何在“服务三农”上做足文章
邮政物流业务经过五年的发展,邮政分销配送业务已经发展成为邮政新的主营业务,并逐步进入到管理规范化、业务规模化、形象统一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项业务的开展,不但实现了邮政自我良性发展,客观上也为改善和提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广农业技术、净化农村流通市场,进而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它是邮政服务地主经济建设的最直接体现。
伴随着邮政物流分销业务的发展,邮政农村支局所的经营状况也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这为稳定基层职工队伍、确保邮政普遍服务水平、做强县域邮政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发展物流业务仍是服务三农工作中的重点。
要实现邮政分销配送业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立足服务县域经济,要把促进贸工农、产供销的密切配合作为服务的重点,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基本要求,进一步打造全新的“绿色通道”,完善邮政分销配送平台,努力转变发展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深化产品服务内涵,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邮政分销配送业务,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经济,做出本地特色,增强分销配送业务品牌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分销配送业务服务市场。二是要继续深化试验田样本宣传,逐步做到“村村有示范田”,先示范后推广,以实际效果赢得农民对产品的信任,扩大邮政分销农资产品的使用范围,扩大邮政物流分销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而且,随着服务“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
作的逐步深入,由于生产需要,农民对农资品的需求量、需求种类以及农业产品数量都会有大幅度的增长。就肇东市来说,2008年,全市的玉米种植面积达220万亩、无公害作物45万亩以及中草药、林果、蔬菜等特色作物40万亩,种植面积分别较去年增长了6.25%,3.24%,2.35%。而邮政拥有“配送+分销”的连锁式的物流配送网络,有常年和农民打交道的乡邮员、三农服务站和烟草配送点,十分了解农民需要什么样的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品。而且,通过近年来邮政物流业务在农村市场中的发展,使邮政分销的农资产品的质量、使用功效以及在服务三农方面的各项举措都在当地农民当中得到了认可,另外,邮政的乡邮员和三农服务站人员均经过农技师的系统培训,掌握了一定的农业技术知识,对农民科学种植等方面可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三是要加强农村邮政服务网络的建设。网络资源是邮政对外服务、开发市场的重要优势。要着手加强以农村邮政局所为支撑,以邮政“三农”服务站为基点的农村邮政服务网络的建设,扩大农村邮政的服务范围。在“三农”服务站点的建设上,要综合考虑人口、消费需求、交通及农民购买习惯等因素,按照“一村一站、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坚持“统一标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统一产品、统一价格、统一配货渠道”的六统一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分批建设。加大对现有站点的规范和调整力度,对一些市场开发能力弱,销售规模小站点,要坚决撤并,确保所有站点都能够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对业务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三农”服务站要在发挥物流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搭载其他邮政业务,逐步将邮政“三农”服务站发展成为能够办理综合邮政业务的村级邮政机构。能够根据现代农民生活、生产方面发生的变化,提供多方面的用邮服务,在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同时,实现增加邮政的收入。
第四篇:三农论文
关于三农问题的实践调查报告论文
——谢艳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
关键词:三农政策国民经济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直接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具体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三农政策在部分农村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了问卷的形式,共设置了10道题,其中有8道选择题,2道简答。问卷共发出100份,回收了89份,回收率为89%,而有效问卷有77份。就问卷中的四道选择题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的四道选择题为:1.你对三农问题是否关注?A.是B.否2.三农指的是哪几个方面?A.农业 B.农田 C.农村 D.农民3.你对三农政策知识的获得来源于:A.电视 B.广播
C.报纸 D.听说4.你认为三农政策的制定对农民来说: A.有帮助
B.没有帮助 C.不知道对以上四道选择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第2题是有固定答案的,而其他3道题是反映个人意见的,没有固定答案。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26份选择了正确答案,正确率为33.77%;而对于第1题有54份问卷选的是B答案,这就意味着有70.13%的农民对党中央制定的政策还并不是十分关注;对于第3题有49份选的是D答案,就是说63.64%的农民是听说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去关注去搜集有关的政策信息.对于第4题,有42份选的是不知道,比重为54.55%,更加体现了农民对政策意识的淡化。尽管这只是部分地区的个别反映,但却是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真实写照.是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真实反映,有此我们可以推及全国的农业现状。
调查表明:我国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说明我国政府结构在农业政策的实施推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农民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政府的政策,在政府制定政策后,没有做到有力的宣传,使得政策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最终导致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二、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民收入低,而且增加收入的途径有限,致使农民增加收入极其困难,使得农民在扩充自己知识,了解国家政策的投入非常低,所以对国家的政策关注程度自然不高.而
城乡差距的扩大更衬托出农民的贫穷与落后,使农民收入表现相对低。
三、农民思想禁锢,小农意识仍然根深蒂固,进一步制约了农民积极创新,开展新事业的思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村教育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国家不断增加的补贴,农民已经由最初的惊喜变麻木,他们在慢慢觉醒,感觉到了在人为的市场运作中自己的利益受到的侵犯不仅仅是一点点补贴所能弥补的了的,所以认为种地不划算,不愿意种地的思想又重新出现,而且有越来越强烈的趋势!
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政策被一些地区政府扭曲,变成了损害农民利益的手段.当然,三农毕竟已受国家重视了,而且力度越来越大,以上那些都是改革过程中需要慢慢解决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三农”的根本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在推进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尽
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对此我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增强农民的就业后劲。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大批安心在农村的专业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二、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断推进农业土地制度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建立农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级财政要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较大幅度地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可给予财政贴息。对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等,可给予财政补助。创造条件,完善农产品加工的增值税政策。对新办的中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
三、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意识、观念,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倾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倾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今后在支农补农的政策上既要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又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加大力度,增强政策的“边际效应”,实现农民的增富减贫。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必须抓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要素,切实保护好耕地,积极引导农民理性种粮,引导农民建立销售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利用期货市场,开拓国际市场,避免粮食市场出现新的大起大落,影响农民增收。
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第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不要一门心思地尽想着往城里送,还应该立足农业和农村,尽量将农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民不需要进城,在农村就可以发家致富,所谓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应该是一个相对的、变化的概念。相对现在农业还很落后萧条的情况,九亿农民当然是太多了,但假如我们把农业的本职工作做好了,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富余”是不是会少余一些呢?第二,加快速度,加大范围,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并警惕农民负担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反弹;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将提高补贴水平,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大幅度增加;对农村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五、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要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不仅要做好农村内部改革的文章,而且要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文章。从农业农村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来看,主要是“三个不协调”,一是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二是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三是资源与国民收入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协调。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都发生很大变化。
总之,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在探索阶段,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农民的勤劳勇敢地奋斗拼搏和积极主动地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业必将呈现出一片新天地。
第五篇:把握“三农”工作新形势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握“三农”工作新形势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宜宾县委常委、副县长 汪 渝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农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宜宾县作为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把握当前“三农”工作的新形势,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宜宾县农村改革发展现状
2009年,宜宾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1.98亿元,增长4%;农业增加值24.67亿元,增长3.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44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7.76%,突破5000元大关;粮食种植面积134.6万亩,实现粮食产量48.37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全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2009年,粮油、畜牧、林竹等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一大批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县新增“百万元产值村”42个、达322个,打造“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省级2个、市级15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新培育县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达57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达13家,新培育3家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达5家,全县57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53亿元,带动农户19万余户。新发展各类农民专合组织14个、达185个,会员达5.28万户,实现营销额11.99亿元。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农业项目建设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共争取投入农综、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农机、农能、扶贫、工赈及其他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项目资金4.6亿元,全年农业项目投入达9.5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
(四)农村劳务经济成效明显。以农民工培训、组织化输出和引导回乡创业为重点,狠抓劳务经济。2009年,全县培训农民工31457人次,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6.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3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2037元。
(五)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扶贫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全年共兑现各项农业补贴资金1.28亿元。同时加强了农民负担监管。
(六)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有序推进。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县种子公司改制、基层兽医体制改革等工作,狠抓森林防火、抗旱防汛、农机安全和应急救灾等工作,保持了农村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县“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抗灾救灾形势较为严峻。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不足,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三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的后劲不足、来源不广等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底子薄,农村人口物质财富积累和文化素质与城镇化的发展和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能力还不够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当前“三农”工作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村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7年下发l号文件,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投资重点,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导向更加明显。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推进我县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三是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完善加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三)当前“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这为我们现阶段抓好“三农”工作明确了基本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四是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五是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三、推进农村工作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一个定位、四个支撑、四大战略,联动推动‘三化’,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新宜宾县”的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强农业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全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使我县“三农”工作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全面推进“千村春风工程”。要本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因村制宜,明确分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千村春风工程”。二是大力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加快推进高场镇、李场镇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种植业主导产业,推进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扎实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治理村社“五乱”为重点的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四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开展扶贫开发,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二)以“四个专项”为着力点,努力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继续扶持壮大好耕农业、汇宝食品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继续打造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强高捷、大塔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逐步形成企业集群发展。继续推进生猪、肉兔、林竹、柑桔、蚕桑、莲藕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拓展产业链条。进一步稳定粮油生产,强化粮油产销对接,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规范发展、完善机制、提升质量、做大做强”的工作思路,以助农增收致富、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快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粮油、畜禽、茶叶、林竹、果蔬、蚕桑、花生、莲藕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养殖业结构,继续打造“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四是加大劳务开发力度。要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狠抓培训、提升素质、注重维权、强化服务”的工作方针,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广政府买单、学校接单、企业订单“三单”模式,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转移输出实效。大力培育、健全和拓展劳务市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推进以高标准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路为主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房和沼气为主的农民生活设施建设,以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山、水、田、园、林、路综合整治,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推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式,形成农村公共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运用。要继续推进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提升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着力突破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工程,加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宜宾学院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抓好宜宾县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
(四)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着力点,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的探索和试点工作,开展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完善集体林权改革,稳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确保广大林农的合法权益。二是拓展金融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农业银行推广“三农”金融服务试点,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涉农信贷业务,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强化农村市场监管平台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违规经营活动,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四是完善“三农”投入机制。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县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创新支农方式,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发挥支农资金的放大积聚效应。
(五)以强化组织领导为着力点,努力在构建“三农”工作保障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服务。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摆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充分保障。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化“两联+资源”统筹城乡党建模式,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万村党建富民行动”,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加强“三农”工作目标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业绩考评和激励机制,建立工作督查督办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考核,确保“三农”工作任务及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