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正反比例、比例尺的专项应用题及答案(个人整理)
审核人:
正反比例的应用题
1、用同样的方砖铺地,铺20平方米要320块,如果铺42平方米,要用多少块方砖?
2、一间教室,用面积是0.16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75块,如果用面积是0.25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方砖多少块?
3、建筑工地原来用4辆汽车,每天运土60立方米,如果用6辆同样的汽车来运,每天可以运土多少立方米?
4我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3周约3.6小时,运行20周约需多少小时?
5、一种铁丝,7.5米长重3千克,现在有19.5米长的这种铁丝,重多少千克?
6、汽车在高速公路上3小时行24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多少千米?
7、修一条公路,4天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又修了6天,又修了多少米?
审核人:
8、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8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几天可以读完?
9、今春分配给学校一些植树任务,每天栽200棵6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需要4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栽多少棵?
10、农场用3辆拖拉机耕地,每天共耕225公顷,照这样速度,用5辆同样拖拉机,每天共耕地多少公顷?
11、一艘轮船,从甲地从开往乙地,每小时航行20千米,12小时到达,从乙地返回甲地时,每小时多航行4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12、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3千克,照这样计算,要榨豆油6.5吨,需黄豆多少吨?
13、学校计划买54张桌子,每张30元,如果这笔钱买椅子,可以买90张,每张椅子多少钱?
14、一对互相咬合的齿轮,主动轮有20个齿,每分钟转60转,如果要使从动轮每分钟转40转,从动轮的齿数应是多少?
审核人:
15、把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测得影长1.2米,同时测得一根旗杆的影长为4.8米,求旗杆的高是多少米?
16、一个机器零件长5毫米,画在图纸上是4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5分)
17、地图上的26厘米,在比例尺为1∶1300000的地图上约是多少千米?(5分)
18、李师傅计划生产450个零件,工作8小时后还差330个零件没有完成,照这样速度,共要几小时完成任务?
19、用一批纸装订同样的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以装订80本。如果每本页数减少20%,这批纸可以装订多少本?
20、某印刷厂计划四月份印刷课本20000本,结果8天就印刷了5600本,照这样速度,四月份能印多少本?
21、食堂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105千克可以烧30天。改进烧煤技术后,每天烧煤90千克,这批煤可以多烧多少天?
22、跃进机床厂原计划30天制造机床200台,结果做20天就只差40台没有做,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审核人:
23、农场挖一条水渠,头5天挖了180米,照这样速度,又用了16天挖完这条水渠。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24.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5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25、一幅地图,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5、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5小时行了350千米,照这样计算,共要行9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6、英华小学有一块长12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比例尺为 1 :4000的平面图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6分)
27、修一条路,如果每天修120米,8天可以修完;如果每天修150米,几天可以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28、同学们做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用比例方法解)
审核人:
29、飞机每小时飞行48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飞机行4 小时的路程,汽车要行多少小时?(用比例方法解)
30、修一条公路,每天修0.5千米,36天完成。如果每天修0.6千米,多少天可修完?(用比例方法解)
31、一个晒盐场用500千克海水可以晒15千克盐;照这样的计算,用100吨海水可以晒多少吨盐?(用比例方法解答)
32、一个车间装配一批电视机,如果每天装50台,60天完成任务,如果要用 40天完成任务,每天应装多少台?(用比例方法解)
33、生产一批零件,计划每天生产160个,15天可以完成,实际每天超产80个,可以提前几天完成?(用比例方法解)
34、小明买4本同样的练习本用了4.8元,3.6元可以买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
35.甲乙两地在比例尺是1:20000000的地图上长4厘米,乙丙两地相距500千米,画在这幅地图上,应画多长?一辆汽车以每小时2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经过乙地,去丙地需要多少小时?
审核人:
参考答案
1.正比例
20:320=42:X X=672 2.反比例
0.25X=0.16×275 X=176 3.正比例 60:=X:6 X=90 4.正比例 3:3.6=20:X X=24 5.正比例
3:7.5=X:19.5 X=7.8 6.正比例 240:3=X:5 X=400 7.正比例 200:4=X:6 X=300 8.反比例
12+4=16(页)16X=12×8 X=6 9.反比例 4X=200×6 X=300 10.正比例 225:3=X:5 X=375 11.反比例
20+4=24(千米)20×12=24X X=10 12.正比例
6.5t=6500kg 13:100=6500:X X=50000 50000kg=50t 13.反比例 90X=54×30
审核人:
X=18
14.反比例 40X=20×60 X=30 15.正比例
3:1.2=X:4.8 X=12 16.4cm : 5mm =40mm : 5mm =8:1 17.26×1300000=33800000cm=338km 18.正比例
450-330=120(个)120:8=450:x X=30 19.反比例
30×(1-20%)=24(页)30×80=24x X=100 20.正比例
四月份有30天 5600:8=x:30 X=2100 21.反比例
90x=105×30 X=35 35-30=5(天)22.正比例
200-40=160(台)160:20=200:x X=25 30-25=5(天)23.正比例
180:5=x:(16+5)X=756
24.5×6000000=30000000cm=300km 300÷3=100km/h 甲:100÷5×2=40km/h 乙:100÷5×3=60km/h 25.20cm:10km=20:1000000=1:50000 26.120m=12000cm 80m=8000cm 长:12000÷4000=3cm
审核人:
宽:8000÷4000=2cm 27.反比例 150x=20x8 X=6.4 28.反比例 24x=20x18 X=15 29.反比例 60x=480x4 X=32 30.反比例
0.6x=0.5x36 X=30 31.正比例
100t=100000kg 500:15=100000:x X=3000
32.反比例 40x=50x60 X=75 33.反比例
160+80=240(个)240x=160x15 X=10 15-10=5(天)34.正比例
4,8:4=3.6:x X=3 35.500km=50000000cm 50000000÷20000000=2.5cm 4x20000000=80000000=800km(800+500)÷200=6.5h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 比例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
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 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 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
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 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 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
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 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 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学生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四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 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 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总结解比例的过程。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 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 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 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 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 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
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篇:2016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 比例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教材分析:
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在一个单元里同时教学两个领域的知识,这样的教材很少遇到。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相利用、互相支持。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中,大小变了,但形状与结构都保持不变,比例能够准确地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全单元编排七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
1、例2 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例3 比例的意义 例4 比例的性质 例5 解比例
例
6、例7 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项和内项、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知道比例尺的不同表达形式,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应用比例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认识比例和应用比例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认识,体会不同领域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价值;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会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课时:7课时
第一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34页例
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导入: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 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 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 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 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 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六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3、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五、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 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 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九第5、6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能力目标: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⑶ 5/8:1/4和7.5:3 ⑷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 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出示例4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 规律,再验证)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
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 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做练习十第1、2题
五、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5
(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 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 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教师板书:6x=13.5×4。“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
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 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七第8、9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认识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 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 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 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 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 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45页例
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3~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
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难点:
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
(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做“试一试”。
(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
(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再组织交流
2、做练习八第4题
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 例尺。
3、做练习八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 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
0 40 80 120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4)做练习八第3题。
五、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
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出示教科书第48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
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 大长方形与小长
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
(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
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
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
(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 表格
(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小组交流
(4)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 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三、变式拓展,自主建构。
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 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
五、小结: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掌握了什么方法?
六、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3课时 比例尺(3) 人教版
第3课时
比例尺(3)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及练习十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熟练地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能根据比例尺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尺绘制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如何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画平面图。
课件出示例3。
组织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
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汇报。
方向和距离可确定位置,题中方向已知,算出图上距离即可画出平面图。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画出平面图,然后在全班交流。
小结:根据比例尺画图的一般方法:(1)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计算图上距离。(2)根据方向和距离,画出平面图。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说一说绘制平面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绘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再完成。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3.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明确:同一幅图,只能使用一个比例尺,在图中,这四个地点到小明家的距离都应小于小明家到四条边界的距离。所以可以先测量这幅图中小明家到四条边界的大致尺寸,再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尺。
五、拓展提升
1.在比例尺为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为10
cm。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比为11∶9,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多少千米?
10×6000000=60000000
cm=600
km
600÷3×=110(千米/时)
110×3=330(km)
2.某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
m,宽30
m。在下面的比例尺中选用比例尺(1∶500)画出的平面图最大。(1∶1000
1∶1500
1∶500)
六、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12题。
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认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动手画一画。
读题,说说解题方法后完成。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后再完成。
独立完成。
完成后,说一说理由。
板书设计
比例尺(3)
例3
200
m=20000
cm
400
m=40000
cm
250
m=25000
cm
小明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20000×=2(cm)
小亮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40000-20000)×=2(cm)
小红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25000×=2.5(cm)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是利用比例尺来画平面图,整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总结,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探究,对本课的问题掌握较好。
不足之处:课堂上学生动手时间少。
教学建议:教学时整合其他知识,让学生对比例尺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3.比例的应用第1课时 比例尺(1) 人教版
3.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
比例尺(1)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1及练习十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两种比例尺进行互化。
2.能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幅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课件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比例尺。
(1)根据预习明确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含义。可以指导学生测量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距离,并告诉学生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
km。
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注意单位换算),明确这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
出示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学生找出图中的比例尺,并写下来。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图上距离是1
cm时,相当于实际100000000
cm的距离。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这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教师说明:1∶1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
出示一幅比例尺为2∶1的零件图,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图上2
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1
cm的距离。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这是把实际距离扩大了的比例尺)
(3)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一幅比例尺为的中国地图,学生找出比例尺并写下来。
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化。
提出问题:怎样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1)根据线段比例尺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2)单位统一。
(3)化成最简整数比。
在转化过程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3.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1。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如何求比例尺。组织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汇报。
小结: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可以求出比例尺,要化成最简整数比(前项或后项是1),并要注意统一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
五、拓展提升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2)实际宽与图上宽的比是400∶1。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400∶1。
(5)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2∶1。
(1)(4)是比例尺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比例尺,如何求比例尺。你还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根据预习回答。
动手测量并计算。
小组内讨论得出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比例尺(1)
例1
120
km=12000000
cm
2.4∶12000000=1∶5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利用具体生活情境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本课知识表面简单,但不注意细节,在应用时容易出错。
教学建议:这节课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创设自主活动平台,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