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奢侈品行业分析报
奢侈品产业分析
经济贸易学院 金融学1304 白珂
20***
一、奢侈品行业介绍 1.1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品质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
1.2 奢侈品的本质特征 1.高价格和高品质特征
奢侈品显然具有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价格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奢侈品,但奢侈品的价格一定是高的,毫无疑问,价格是奢侈品最基础的特征。同样奢侈品一定是同类商品中的精致品,具有极其卓越的品质,能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复杂的工序和精湛的工艺,及其严格的近似严酷的品质保证是同类商品根本无法相比的。
2.稀有性特征
奢侈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着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资源(如紫檀木、黄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或可以被称作“绝活儿”的很高的制作技巧(如手工制造)。另外,一些奢侈品是限量生产,营造了稀缺的状态而使其弥足珍贵。例如,箱包类的全球顶级品牌路易威登LV,曾是拿破仑皇后的专宠;劳斯莱斯轿车、宾利跑车全球限量发行,因此很难觅其踪迹睹其芳容。稀有性使得奢侈品对于许多人 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也正由于稀有性,奢侈品才具有了使人憧憬的神秘感。一旦让大多数人感觉可望而不可及,那目标消费者的优越感也就保住了。只有认识的人与实际拥有的人在数量上形成巨大反差,奢侈品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奢侈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八原则,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因此稀有性堪称奢侈品的又一显著特征。
二、奢侈品的日常营销
2.1奢侈品的两大传播类型:
1、日常型传播
其主要传播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各类媒体,比如奢侈品的杂志、时尚电视频道等,另一个是销售终端,比如专卖店、百货店专柜等。通常表现为以广告的形式在各类媒体中将传播内容进行插播、刊印或分发,以服务的形式在销售终端将传播内容进行讲解、演示或体验。
2、事件型传播
指将传播内容以专门策划的相对单独于日常销售的事件进行传播的传播类型。其主要途径有三个,一个是公益活动,比如慈善义卖、体育赞助等;一个是文化活动,比如演唱会、巡展会等;一个是商业活动,比如新品发布会、加盟说明会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以集中性的、比较高调的方式进行品牌传播,通常表现为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品牌文化的推广,一般不在这些活动中直接推广具体的产品。
因为事件型传播一般不是定期举行的传播形式,因此它比较灵活,可以及是调整传播内容,并且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以高调的姿态进行,使之成为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的事件。作为一种独立性较强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类型要求一次性地传播最大化信息量,或者是给信息接收者留下最鲜明的品牌形象。
2.2奢侈品的广告营销特点 从营销的策划到实现销售,奢侈品企业往往采用张扬喧嚣霸气十足的做法,比如,他们会聘请最好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买断最贵时段的电视节目、刊登最高档的时尚杂志广告、制造耗资巨大的时尚事件、冠名最受追捧的时尚活动、进驻最豪华的商场或者干脆自已开出豪华的专卖店等等,都是为了聚集市场的人气,吸引有消费能力的人们的眼球,营造品牌商的气势。这些努力都可以成为商品的一部分,都将成为促使消费者购买的动机。
奢侈品往往以已为荣,它们不断树起个性化旗帜,创造着自己的最高境界。例如伯爵表推崇自己的“珠宝计时器”理念,梵克雅宝胸针内镶嵌着蓝宝石,卡地亚戒指则是由三色黄金制成。另外在汽车品牌中,劳斯莱斯追求着手工打造,法拉利追求着运动速度,宝马追求着驾驶乐趣,奔驰追求着顶级质量,而凯迪拉克追求着豪华舒适,沃尔沃追求的是智能安全。正是因为这些广告的个性化,才为人们的购买创造了理由。也正因为奢侈品广告的个性化追求,使其从大众品牌中脱颖而出,才更显示出其尊贵的价值。
三、奢侈品行业需面临的危机 3.1经济滑坡
在大部分的奢侈品的定义中,都有“非必需物品”之说,这一观点指出了奢侈品与国家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发生着直接的联系,有些奢侈品的危机是由企业内部的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比如掌门人更换、经营思路分歧、家族纠纷等,有些却是来自外部的社会政治或经济危机等因素而导致的。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一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金融风暴,席卷了全球的奢侈品行业。2008年12月,法国香奈尔公司宣布裁员200人;全球盈利最多的奢侈品公司瑞士历峰集团也在09年1月宣布,旗下奢侈品牌,如卡地亚和万宝龙,08年第四季度的销售下滑12%。据统计,2008年下半年,作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的美国市场销售额总共下滑了34.5%。所有奢侈品厂商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扩张计划已经处于停顿状态。事实证明,当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奢侈品市场的上升速度将快于该阶段的全行业平均上升速度,相反,当社会经济处于下滑阶段,奢侈品市场的下滑速度将快于该阶段的全行业平均下滑速度。
3.2仿冒泛滥
奢侈品品牌受的的最大的伤害来自于对其品牌进行的仿造假冒。由于奢侈品价格的十分高昂,使得很多向往奢侈品消费但又消费能力较低的消费者望而却步,这一现象造就了仿冒这一市场的商机,越来越多所谓的高仿,A货渐渐的步入消费者的眼帘。仿冒的奢侈品省却了产品开发和品牌推广环节,综合成本极低,其产品售价也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一旦这种仿冒的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将直接冲击奢侈品的生存空间。
仿冒行业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低级仿冒。这些仿冒产品只是在款式、色彩或材料与被仿冒产品基本相同,有时甚至根本就仅仅是附上了被仿冒品牌的LOGO,而与真正的品牌风马牛不相及,只是低极普通的产品,因而比较容易辨认;而另外一种就是高级仿冒,这些仿冒产品的厂商拥有较高的仿制生产技术,产品的相似度较高,甚至还有诸如吊牌、包装、税单、发票等能够证明书其身份的材料,一应俱全,普通消费者能常很难辨别真伪。这两种仿冒相比,后者的危害性更大。
在一些法制观念淡薄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仿冒有着更大的市场。在电子商务时代,网上交易越来越普及,由于门槛较低许多的仿冒者堂而皇之地涌入这一领域。2008年,Ebay就曾由于在其网站上出售仿冒奢侈品,被罚3860万欧元。这种对正品奢侈品品牌的销售带来冲击的仿冒品,一旦形成独具规模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品牌的名誉。
四、奢侈品行业进入、退出壁垒 4.1、进入壁垒
创建一个奢侈品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一个极具天赋的设计师,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洗礼才能逐渐成熟。一个成熟的奢侈品牌不仅要有成衣,高级定制,美妆,香氛,甚至是红酒。所以奢侈品行业还是很难进入的。她不仅要有完整的设计团队,生产厂商还要有有完整的营销渠道。
4.2、退出壁垒
品牌兼并在这个行业是一个很常见的事,退出虽然也是有障碍的,但并不是进入那样艰难。奢侈品牌的设计师总是非常抢手的,好的设计师总是会被消费者和品牌青睐的。奢侈品牌是没有自有工厂的,所以不需要考虑工厂问题。再有就是销售门店,奢侈品选址总是非常讲究的,会花费大量人力和金钱,这也许是奢侈品行业退出时最大的障碍。
第二篇:奢侈品行业分析
中国奢侈品行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文/ 秦 越 |日期:2010-4-
1中国奢侈品行业的现状
进入21世纪,欧洲国家奢侈品消费开始消退。但在中国,市场容量却在不断增加,成为世界奢侈品行业的主要增长点。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需求的1/4。届时,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中国将成为继纽约、巴黎、香港、伦敦和悉尼这五大奢侈品朝圣地之后的另一片乐土。
中国奢侈品行业具有市场增长率高,市场容量大,竞争日益激烈的特点。关于中国奢侈品行业特点尤其是行业和产品生命周期可做出如下判断:一是中国奢侈品行业处于漫长的成长期;二是在消费心理上,虚荣大于品位;三是在消费支出上,死要面子活受罪;四是消费人群的年龄,明显年轻化。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集中于20至40岁的年轻人群。在西方发达国家,4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五是消费人群结构多元化。欧洲以私人消费为主,我国奢侈品消费者由三大人群构成,位高权重者、富人阶层、外企白领,单位购物则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另外一大特色;六是在消费内容上,中国人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等,无所不包。目前,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顶级保健品等也在渐渐受中国买家们的关注,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七是以小“奢”代大“奢”。一些收人水平并没有达到奢侈水准的人会购买配件寻找感觉,比如领带、皮包等,从而暗示自己也是顶级消费阶层中的一员。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吸引许多西方奢侈品品牌商们的眼球。以上这些特征已经被国外奢侈品公司所掌握,遗憾的是中国奢侈品却缺位。中国消费者已经积蓄了巨大的奢侈品消费能量,还没有引起中国本土厂商的足够重视。
本土奢侈品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在建立品牌之初,我们无不为本土奢侈品行业所能把握的机遇而感到欣慰。然而,本土奢侈品品牌厂商必须认清品牌发展的障碍。是什么阻碍了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的成长,导致本土奢侈品品牌集体失语呢?可以从行业内部和外部来寻找答案。
第一,缺乏品牌营销理念与专业团队。品牌在市场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奢侈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其品牌的价值,因此,奢侈品除了要注重品质和工艺,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塑造和维护,这就要求实行品牌营销策略。其实,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不乏四大名绣、四大名砚、景德镇瓷器等奢侈品。但是如何商业化却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以“上海滩”品牌为例,顶级品牌集团历峰(Richemont)看中并收购。历峰旗下拥有卡地亚等一批顶级品牌,对于顶级品牌的管理与发展具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机制。短短十余年,ShanghaiTang已成为全球中装第一品牌。可以说,是历峰对奢侈品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市场推广人员将ShanghaiTang推上
了另一种高度。就专业团队而言,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奢侈品品牌焕发生机都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这得力于成熟的商业环境和一批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这里的专业队伍除了管理团队以外,也指设计团队。中国要创造真正属于本土的奢侈品牌,同样需要有理想的设计人才。
第二,来自新兴品牌与仿冒品的竞争。中国的奢侈品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同时还要面临新进入者的强势入侵。特别是新兴品牌,它们以较低的价位、超强的模仿能力和推广速度使现有奢侈品牌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据预测,在2004至2014年间,新兴的Zara和H&M每股收益的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远远超过Bvlgari、Burberry、Hermes、Richemont和Swatch这五大奢侈品集团,达到10%以上。对于中国本土品牌来说,这些新进入者则极有可能成为本土奢侈品牌的直接竞争者,将与本土品牌争夺同一块蛋糕。此外就是受到仿冒品的影响,中国的奢侈品品牌仿冒风气尤为严重,是世界仿冒品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事实让我们不禁为中国奢侈品发展之路担忧。
第三,人民币价值重估。人民币重估在经历漫长的等待之后在2005年年中放弃紧盯美元,转而盯住一揽子货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很有可能提高对奢侈品的需求,同时抬高中国产品的成本。强势人民币将有助于巩固亚洲货币,长期刺激该地区的消费增长和中国的境外旅行。
综合以上原因,中国本土目前没有出现自己的奢侈品品牌是很正常的。不过,如果乐观地估计:在今后5-10年的时间里,中国也将会出现一些自己的奢侈品品牌。
本土奢侈品品牌的发展对策
行业外部的经济大环境对于企业和个人是无法控制的,但是作为维持企业生存的基本之道也就是营销理念,或许就能化身为本土奢侈品品牌发展的一剂良药。对策一:建立品牌形象
奢侈品企业的品牌意识、品牌文化是塑造品牌的最强支撑。而中国正可以利用其深厚的文化为背景来传播并塑造品牌,这也将是未来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有趣的有丰富内涵的品牌故事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也能为品牌传达一些产品无法诠释的企业精神和历史。
对策二:加强公关宣传
可能依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厂商宁愿把经费用于开发产品,而不愿把钱花费在这些“虚无”的项目上。但是放眼望去,全球各大顶级奢侈品都有一笔相当可观的公关费用。中国各品牌还应注意广告的投放方式、媒体选择、广告创意等一系列问题。其中,由于广告中名人效应的存在,奢侈品商尤其要注意广告代言人的选择,这主要是源于人们的模仿和从众心理。
对策三:打造专业团队
专业团队包括管理团队和设计团队,优秀的设计团队可以保证产品的优质,管理团队能为品牌营销出谋划策。只有凭借这两支专业队伍对奢侈品牌足够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够应付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特点。
对策四:注重品质,打造特色
奢侈品都有着非凡的品质,从事奢侈品的生产就要转变经营策略,从之前的以量赢利过渡到以质赢利。除了精致工艺以外,本土奢侈品品牌还可以另辟蹊径,大打民族牌。奢侈品之所以售价高昂但仍令人趋之若鹜,并非全因其功能或材质,更多的是基于品牌和服务。国内厂商往往只注重售前服务,但其实售后服务更重要。
对策五:模仿与创新
模仿是指紧跟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的步伐,借鉴国际品牌的成长经验,提高自身“模仿”能力,推出与其相似却具有更低价格的奢侈品。同时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并且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中西合璧,以迎合中国现有奢侈品牌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心理。
对策六:循序渐进,品牌升级
创建一个奢侈品牌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凭空创造一个奢侈品牌出来。国内企业可以尝试先打造时尚品牌,成功之后再进行品牌升级,把时尚品牌变为奢侈品牌。这点上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先培养出自己的设计师,再由设计师创立自己的设计师品牌,然后一步步发展成本土的奢侈品牌,比如三宅一生等。
目前在中国的奢侈品行业中,国际奢侈品品牌几乎霸占了中国市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大力发展本土奢侈品品牌。值得庆幸的是,在发展本土品牌的过程中,极具潜力的市场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化产物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机遇,然而行业竞争以及随时变化的经济大环境也是不可避免的。此时,本土厂商应该认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深入研究本土市场,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以把握国家宏观调整带来的发展契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极具潜力的中国奢侈品行业期待既有成熟营销策略和专业团队,又饱含中国文化的本土奢侈品品牌崛起。(作者单位:东方国际创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奢侈品行业分析
奢侈品行业分析报告
徐欣艺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成为了全世界的亮点。越来越多的国际奢侈品厂商被中国的市场所吸引,纷纷进入中国。继美国、日本之后,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到2015年增长率为108%,销售额超过1巧亿美元,约占全世界销售额的29%。由此可见中国市场未来空间依然巨大,奢侈品消费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关于奢侈品的定义至今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这归咎于奢侈品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尽相同。可拥有但非必须,这是所有权威英文词典对Luxury(奢侈品)的一致定义。牛津美语辞典中的注解是“极致舒适且挥霍的生活调性,非必需品的,心中渴望的、昂贵的或是稀有的商品。”美学家提出奢侈品的定义为:“奢侈品”是一种生活被艺术化的符号,是一种把生活追求变为的外在标志,“奢侈品”就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直接代表,它己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涵义。社会学家将奢侈品的定义设为:“奢侈品”早己超越了“腐败、浪费、颓废、不公平”的意味。
中国的奢侈品行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市场容量相当庞大;中国消费者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对奢侈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毫无疑问,中国正在成为奢侈品消费的大国。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才刚刚起步,有很多地方还不完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奢侈品的理解也不够成熟。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富有的消费者,他们喜欢避开人潮,追求个性化服务,经常光顾奢侈品零售商店,购买最新、最流行的产品,一般不会考虑价格问题;另一类是白领上班族,其中以外企公司的雇员最为典型,他们会花上一整月工资购买一件商品。中国人一直把“面子”看得很重要,喜欢追逐品牌、讲究身份地位。拥有财富之后,他们开始追求能够显示成功的外在表现,奢侈品牌的理念赋予他们足够的购买动力,能够体现他们的成功和富有,那些贴着闪闪发光的商标的产品往往在中国最畅销。
奢侈品在中国尚属较新的行业,其发展速度高于法国、意大利、其它欧洲国家、美国和其它成熟市场。与更为成熟的市场相比,中国市场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奢侈品的消费形态。在中国,奢侈品消费仍然多以产品为主,即消费者追求最新系列或产品。而成熟市场的消费者偏爱尊崇的体验,例如奢华的假期或者为省时而提供的服务,例如送货上门的服务等。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奢侈品随处可见,常常被戏称为“民主化的奢华”。在超市里,人们甚至也可以买到最顶级的美食。而在中国,购买奢侈品代表了财富和社会地位。与中国不同,美国和欧洲很难根据购买行为来判断财富,因为在这里几乎人人都有能力购买某些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还要很多年才能达到与之相当的水平。
可以看到,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绝对是今后奢侈品发展的宝地,红珏敢于“第一个去吃螃蟹”,必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第四篇:奢侈品行业分析
[奢侈品]高风险、高回报:看飞速发展的中国奢侈品
市场
信息来源: @ 智睿联合HR·奢侈品发布时间:2008-5-28 阅读次数:
1在近日于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举办的首届奢侈品高峰论坛(The First Annual Luxury Brands Forum)上,来自各国的公司高管、研究人员、经济学家和咨询顾问讨论了许多关于中国奢侈品行业现状的问题。
与会人士表示,中国显然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场,这里的奢侈品销售正以每年高达50%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发达市场的销售却在放缓。但中国目前的奢侈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在全球销售额中的占比还不到10%。多数发言人均认为,文革后出生的一代是推动奢侈品销售的生力军,而且多数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都很有好感。
达娜·托马斯(Dana Thomas)在《奢华:奢侈品为何已光华不在》(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中指出,奢侈品已从过去的极少数精英才拥有的排他性物品变成了中产阶级的大众消费品。与会者对此观点均表示同意,但也有人认为,„奢华‟这个50年前所流行的词现在已经过时,非常不合时宜,应该用„尊贵‟或者„优质‟来代替。
但与会嘉宾也提出不少问题,包括热烈讨论中国奢侈品牌未来能否与海外品牌媲美。一些较为年长的发言人对年轻人购买奢侈品时的轻率态度和由此获得的自我满足感表示批评。这部分人与年轻消费者的态度有很大差别。
另一个问题是奢侈品牌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拓展。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人民币稳定升值,造成全国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建筑成本上涨,所以开设新门店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而零售商最终会把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与会者就中国消费者能否承受涨价,以及奢侈品公司能否在成本上涨的环境下保持目前的扩张速度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二线品牌制造商的处境最为艰难,因为他们的资金实力和利润空间都不及顶级品牌。为了降低成本,某些品牌,包括全球最大的顶级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LVMH),可能会在中国生产高端产品,虽然他们自己并不愿意承认。
会上还提出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即最近掀起的爱国主义热潮是否会对奢侈品品牌的销售造成威胁。其实这次论坛本身也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特征,因为许多与会者,特别是来自外国公司的与会者,都受到观众的挑战,被问及奥运会火炬以及号召抵制法国超市家乐福(Carrefour)和奢侈品公司路易威登等尖锐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没有得到答案,但是这些外国公司在中国拓展的道路中不可避免要面对国内持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潮。
总而言之,为期两天的论坛让大家看到,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快速发展,另外,新的中间品牌也在层出不穷。一些几年前在中国还鲜为人知的品牌,譬如H&M和Zara,已经迅速俘虏了大批中国的中产消费者。与会者指出,有些品牌之所以迅速挺进中国市场,然后又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是因为中国新一代消费者的品位正在不断变化。变化不定的消费者以及迅猛增长的销售,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挑战和最有吸引力的奢侈品市场之一。
中国奢侈品市场
切瓦立(Michel Chevalier)是行业顾问、前公司高管,还撰有一本关于奢侈品品牌的新书《奢侈品牌管理》“Luxury Brand Management”。他说,中国市场的规模比多数人想象的要小。“据我们估计,全球奢侈品行业的总体价值在1700亿至1900亿欧元左右,中国的市场总值是90亿欧元,只占全球总值的5%。按重要程度和增长速度来看,中国市场是全球第一,但相比之下它的总体规模还是较小。”
但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奢侈品市场,中国吸引了全球各大主要奢侈品品牌和许多小品牌。切瓦立指出,“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令人非常震惊,老店的销售增长率为30%,新店增长率20%,总体涨幅高达50%。假如你在中国市场表现不好,或者说如果你没有把中国放在自己的营销计划之内,你的全球增长率肯定没有预想的迅猛。”
虽然中国市场的意义重大,但敲开这个市场的大门可不简单,因为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变化不定,开设门店的成本又日益上涨。全球顶级品牌杰尼亚(Ermenegildo Zegna)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家公司已在中国的30多个城市开设了50多家门店,目前还在继续扩张。公司总裁保罗·杰尼亚(Paolo Zegna)在会上发言称,“2007年,中国成为杰尼亚的第二大市场。”2007年,杰尼亚在中国的销售同比增长39%,预计2008年的增幅将达到50%。而它当年在俄罗斯的销售上升了20%,印度25%,拉美30%。
“但杰尼亚在中国的扩张越来越艰难。寻找门店地址可不是简单的事,这个过程要很多时间和人力,成本也在上涨,所以开个店要耗资数百万美元和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成本上涨可能影响奢侈品公司在中国的扩张计划。因为成本上涨,所以在中国扩张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有时可能还赚不到钱。规模较小的品牌,譬如Kenzo和纪梵希(Givenchy),他们的情况如何呢?二线品牌的门店租金比顶级品牌也低不了多少。”他表示。
有些高端品牌为降低成本,选择在中国当地生产。路易威登集团中国区总监吴越先生被问及他们公司是否在中国制造高端产品,他对此避而不答,这更加印证了提问者所称的路易威登在中国广东生产部分商品的说法。路易威登集团旗下的品牌包括路易威登、轩尼诗(Hennessy)、香槟王(Dom Perignon)、芬迪(Fendi)和豪雅(Tag Heuer)。
与此相反,保罗·杰尼亚坦率表示,杰尼亚目前还没有在中国生产高端产品,但将来可能会。“目前我们暂时没有在中国生产,因为我们发现顾客想要的是„欧洲制造‟的商品。象我们这样的品牌必须是„欧洲制造‟。虽然中国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欧洲制造‟还是我们的卖点。”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
不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购买奢侈品的主力军都是中产阶级和富豪阶级。切瓦立说,“推动奢侈品销售增长的完全是中产阶级。亚洲的奢侈风从日本开始,然后到韩国,现在是中国。当然我们的品牌并没有走低档路线。假如你在纽约、东京或上海开家新店,把产品价格定得很低,那你就很难实现收支平衡。”与会嘉宾一致认为,除一些价值不菲的汽车和钟表之外,奢侈品的定义其实是被误读的。有与会者认为„尊贵‟或„高端‟比„奢华‟更合适。„奢华‟一词首次使用是在50多年以前,而„尊贵‟或„高端‟意指商品质量好但并非贵得离谱。
多数嘉宾均认为,中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是出于两大原因:首先,奢侈品可以彰显„地位‟,即标志着他们的成功。吴越说,“彰显地位是奢侈品在中国大热的原因所在。亚洲人的消费水平在升级,他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未来数年内他们的消费会持续增长。”
市场调研结论似乎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复旦大学营销学助理教授、国际奢侈品公司顾问卢晓说,“64%的中国消费者认为奢侈品牌代表着成功,只有1%的人将奢侈品视为肤浅的代名词。”中国消费者青睐的奢侈品有钟表类的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劳力士(Rolex)、卡地亚(Cartier)、宝玑(Breguet);服饰类的爱马仕(Hermes)、夏奈尔(Chanel)、杰尼亚(Ermenegildo Zegna)、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鳄鱼(Lacoste);首饰配件类的万宝龙(Mont Blanc)、卡地亚,以及香水化妆品类的兰寇(Lancome)、娇兰(Guerlain)和资生堂(Shiseido)。
但多数嘉宾一致认为,中国消费者令人捉摸不定;原来人们买奢侈品主要是为了炫耀。现在虽然炫耀的成分仍然存在,但质量也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保罗·杰尼亚说,“我们最喜欢的是词是高品质,现在中国消费者也越来越看重品质。最初人们是为了炫耀,但15年过后人们是为了品质。这是一种进步;市场也日益成熟起来。”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也比外国消费者年轻。王德培教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他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与国外不同,他们的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而国外的顾客在40至60岁之间。”
吴越指出,这部分消费者非常年轻,他们也是中国的第一代消费者。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都生活在毛泽东时代,当时的商品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很难预测他们的品味和喜好。
他说,“中国的四代人都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包括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目前的经济开放与增长。“中国的变化很大,这会迷惑人们的双眼。中国消费者还很年轻,他们一直生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这代人的数量众多,也非常聪明,他们引领着许多变化。所以不要匆忙对奢侈品消费者的特征下结论。只凭对一小撮人的观察就下结论是非常危险和错误的,别忘了我们正在经历新一代的变革。” 中国本土品牌
中国本土品牌的实力、品质和潜力也是大会争论的焦点。有发言人认为,中国品牌的质量正在提高,它们很快就可以挑战外国品牌。但其他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位于浙江宁波的中国私人男装企业杉杉集团的总裁郑永刚先生说,“近期内中国不会有本土的奢侈品牌。将来我们会有Polo这样的休闲品牌走向世界,但现在还不可能出现中国本土的奢侈品牌。”
吴越也对中国将来能否推出本土奢侈品牌表示怀疑。他说,“奢侈品牌就好比鲜花,每季都在变化。它与炼钢不同,反而更象是乒乓球。”当地商家可以推出价格更低的品牌,但他认为这个市场还是有限的。但依文企业集团(Eve Enterprise Group)的总裁夏花女士认为,国产品牌的声誉日益响亮,很快就可以走出国门,向海外拓展。她说,“现在已有迹象显示,中国消费者信任我们的国产品牌。许多成功人士喜
欢我们土生土长的品牌,还有些派驻中国的外国人也喜欢用这些品牌。别忘了杰尼亚和路易威登也是在自己国家先成名的。”
非市场因素
中国的奢侈品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除了经济飞速增长和人口因素外,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的态度对于这个行业来说也是忧虑因素之一。奢侈品目前在中国的关税很高;多数奢侈品都要缴纳10%的消费税,17%的增值税和24%的奢侈品税。王教授说,“政府不赞成公然攀比财富,因为奢侈品这个词在中国有时是贬义词。”
正如吴越所言,中国几代人之间的代沟非常明显,这种代沟在论坛上也有所显现,有些较为年长的国内发言人对中国人的消费热潮,尤其是对奢侈品的追捧非常沮丧。郑永刚说,“奢侈品就是用来满足少数人的虚荣心。假如大家对奢侈品都是趋之若鹜,那么对消费者没有好处,对整个国家也不利。”
郑先生还流露出对外国商品的抵触情绪,而在论坛中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潜流。他说,“恒隆广场是中国人造的,那里面的商品为何如此之昂贵?而即使价格昂贵,人们为什么还是愿意买?这是一种敲诈勒索的行为。”接着又评论称,外国品牌不理解中国人的喜好,中国工人比意大利工人更勤劳,他还建议消费者支持国货等等。
现在还很难说这股爱国主义热潮是愈演愈烈,保持不变抑或是烟消云散。王教授是少数几位谈到此话题的嘉宾之一,他对此并不担心。他说,“不用担心大家的抵制行为,一切都会很快过去的。中国的GDP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它是全球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每个人对这个发展过程的反应肯定也会各不相同。”
第五篇:奢侈品相关行业 4(范文模版)
美丽的战场 ——佰草集欧洲生存记
2011年9月23日
全球化妆品的品牌竞争是残酷和无情的,若不到最激烈的市场第一线,就无法体验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更无法真正让中国品牌跻身国际名牌之林
巴黎,香榭丽舍大街,LV旗舰店门口的求购队伍终日不断。就在这条堪称世界时尚与奢华核心的大街上,一个1×1.5米的货柜,是目前中国化妆品品牌唯一的位置,也是中国整个消费品品牌唯一的位置。
3年前,上海家化旗下品牌佰草集走出去,第一站即选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丝芙兰旗舰店,当时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前不久,当记者走进这家店,才真切体会到一切有多难:小小的中国化妆品置身于世界大牌的包围之中,身边时而新的品牌加入,时而一夜间消失;面对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费者,谁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这里,是“美丽的战场”。在化妆品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欧洲,3年前佰草集只有一个小小货柜。3年里,中国品牌就是靠着这样一个个货柜,不仅在巴黎站稳脚跟,销售遍布法国,还在意大利、西班牙、波兰、荷兰等地生根开花。去年,佰草集欧洲销售额近2000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0%,今年预计仍将以80%的速度增长。
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化妆品品牌,凭什么在欧洲市场上立足?
最苛刻的巴黎
“把化妆品卖到巴黎,就像把煤运到纽卡斯尔一样。”这是佰草集在巴黎上市之初,海外时尚界的评价。
巴黎不缺化妆品,远胜于纽卡斯尔不缺煤:世界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法国欧莱雅总部在巴黎,世界最大的化妆品零售店丝芙兰总部在巴黎。世界各地的知名化妆品、服装、箱包等时尚品牌,无一不想在巴黎这一全球时尚之都占据一席之地。在这一点上,上海家化的思维和别的大品牌没有区别——不管成本多高、竞争多激烈、生意多难做,也要去巴黎。
2008年,佰草集在丝芙兰旗舰店上市。外界对于上海家化试水欧洲市场的举动感到惊讶,“一个中国品牌罕见地闯入巴黎人的生活,人们最初都有新奇感,但也仅仅是新奇感而已。”《美容周刊》杂志主编菲利普斯告诉记者。
抵达巴黎、参观店铺之前,记者特地拜访了这位当地化妆品行业的权威媒体人。虽然来过中国,对中国品牌和中国文化充满兴趣,但菲利普斯还是始终强调着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的差异:在欧洲,尤其是法国,化妆品是相当“严肃”的行业。比如她工作的《美容周刊》杂志销售遍及欧美,一年的订阅价高达400欧元——这也折射出化妆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地位。“在欧洲卖化妆品很难,在法国更难,对于本国以外的品牌来说是难上加难,而中国品牌的生存难度用你们国家的一位大诗人的话来说,则是‘难于上青天’。”菲利普斯说。
“对于一个中国品牌,刚开始这里的顾客充满新鲜感,但新鲜退去之后,必须依靠过硬的品质。”菲利普斯提到,法国的顾客天天都能接触全球最新的化妆品,有很多“化妆品达人”。在法国,进口化妆品上市不仅要通过最严格的欧盟检测认证,还要经过每一位“专家顾客”的考验。曾经了解过中国同业市场的菲利普斯认为巴黎顾客远比中国顾客“懂行”,她们选购时会细看产品成分表,如果广告宣传的任一项功效与成分对不上号,顾客就会找麻烦。
“佰草集通过欧洲最强势的化妆品零售商丝芙兰上市,本身就提升了中国品牌的‘严肃性’,这几年来它又很好地保持了这一点。”菲利普斯告诉记者,她6年前就到过上海,参观过佰草集的生产研发工厂。她始终认为这是品质过关、可以信任的中国品牌,这一点是佰草集能在欧洲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
货架的争夺
丝芙兰店里,一个个1×1.5米的货柜,是佰草集在欧洲的“阵地”。在外界看来,守住阵地,就是胜利。
“去年我们只引进了3个新品牌,却有5个品牌从丝芙兰退出。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离开法国市场。”丝芙兰香榭丽舍店店长里格向记者介绍。
里格的自信不是凭空而来。午夜时分,香街上除了酒吧、咖啡店,只有这家丝芙兰店灯火通明,人流如织,而这只是丝芙兰在法国的一个缩影。采访中,不论是当地媒体、公关公司,还是消费者,都用“最强势”三个字形容这一化妆品零售巨头,这也是上海家化与丝芙兰合作、帮助佰草集进入欧洲市场的原因。
尽管强势,丝芙兰仍常年在全世界范围内“海选”新品牌,将这些新军收编成为丝芙兰的“独有品牌”,不断制造新的销售增长点。“目前,佰草集在丝芙兰店里的地位很特殊。”在里格眼中,“特殊”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因为佰草集来自中国,有着独一无二的品牌特点;第二个原因更直接,那就是在法国丝芙兰的各种“独有品牌”护肤品中,佰草集的年销售额已经占据头把交椅。
香街丝芙兰店里目前有41个独有品牌,里格认为“其实每一样都有特殊之处”。与佰草集比邻的是日本的KENZO和以色列的AVAH品牌,KENZO虽是日本产,却和丝芙兰同属LVMH集团旗下,并已成为欧洲主流奢侈品牌;AVAH以来自死海为卖点,新近走红,非常畅销。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只有最终能生存下来的产品,才具有“特殊价值”。
“特殊”的说法,也在另一家丝芙兰店店长口中提到。著名的老佛爷百货附近,丝芙兰奥斯曼店每天有近千人的客流,同样是巴黎生意最好的化妆品商店之一。店长卡琳娜女士告诉记者,佰草集刚进入奥斯曼店时,丝芙兰安排它与其他几个品牌分享一个5层货柜,去年由于这个中国品牌销量的增长,奥斯曼店决定把佰草集从货柜的两层扩大到五层,独立占据整个货柜。
虽然只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改变,但在这里,货柜哪怕增加一层,都极为不易。“好品牌太多了。”卡琳娜指着佰草集的“邻居们”介绍:法国本土品牌SAMPAR,销售排名欧洲前三,只有一个货柜;高端法国品牌SISLEY,有两个货柜„„“我们特地将佰草集陈列在迪奥、兰蔻等大品牌的另一侧,这些奢侈品牌有大量忠实消费者,他们一转身,就能看到佰草集。”店长向记者介绍她为中国品牌特别开出的“小灶”。
“不怕虎”的孩子
和许多中国企业“带着劳动力”走出去的模式不同,佰草集来到法国,拉起来的是一支完全当地化的队伍。3年来,佰草集欧洲的核心员工只有几十个人,其中有两个曾在巴黎留学的中国人,其余全是法国人。这个平均年龄在25—30岁的团队,帮助佰草集从最初的一个货柜,扩展到在80多家丝芙兰店内销售,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
佰草集在法国刚起步时,连一份像样的合同都无法提供给当地员工,只能按日薪结算。这些员工可不是一般“做销售的”:他们每个人都会说两种以上语言,有人有博士学位,有人曾为迪奥等奢侈品工作过,还有一位长得酷似法国影星苏菲·玛索,往店里一站,顾客自然聚过来。核心员工几乎每周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挖角邀约”,只要一天不开心,第二天就会走人,谁也拦不住。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留了下来呢?1982年出生的王琳洁,头衔是佰草集法国市场运营主管,她在写给佰草集公司总经理黄震的一份述职报告中解释原因,听上去也颇有80后的味道:“我们就像一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孩子,在欧洲大陆冒险。佰草集就是我们的孩子,怀胎十月,最为痛苦。但我们相信,我们孕育的将是一个美丽又聪明的宝宝。她会成为我们的希望。”
就是年轻的梦想,让初生牛犊们不分国界,不惧艰难,互相信任。他们虽然都是高材生,却做着“最基层”的工作,在充满刺鼻香水味的丝芙兰店里,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佰草集法国上柜头两年,核心员工之一的法国姑娘马希娜刚结婚,却迎来没有夜生活、没有周末的时光。有段时间,她一回到家都会跟丈夫说做不下去了,要离开佰草集。
可年轻人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去年圣诞节前,巴黎下起暴雪,交通受到严重影响。但当时正是人们采购圣诞礼品的高峰期,丝芙兰店照常营业,马希娜等人在积雪中走了一个小时去上班。当时,王琳洁出差上海,她接到马希娜打来长途电话,对方用完全嘶哑的声音汇报情况:丝芙兰店里员工不足,佰草集的人成了主力军,几天暴雪中,她们以最少的人力,贡献着全年最大的产出。
“法国团队非常优秀,所以我们也给海外团队充分授权。”黄震介绍,佰草集在欧洲,从基层员工至公司最高层,仅有2级汇报层,产品促销、营销活动、预算支配等,都放权让当地团队来做。黄震表示,最近佰草集已经进入欧洲机场免税店,开辟了一条新的海外销售渠道,下一步还计划试水美国市场。这支年轻的队伍,将是佰草集继续海外开疆拓土的主要依托。
时尚巨头的艺术基金会
2011年09月22日
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Prada 基金会、路易·威登创意基金会,是与国际奢侈品行业紧密联系的3 个当代艺术基金会。他们的主人依次是赫赫有 名PPR 集团老板皮诺、Prada 集团创意总监缪西娅和LVMH 集团总裁阿诺。这些大鳄有着怎样庞大的商业帝国和非同寻常的收藏故事?他们各自开设艺术基金会的目的是什么?基金会运营的路线和方式又有何不同?且看下文浅谈。
近年,国际时尚界与艺坛跨界交流大放异彩。与本世纪初相比,有更上层楼之势。差不多所有著名品牌皆透过赞助、委托创作或成立艺术基金会等策略,与艺术圈子 建立起伙伴关系。双方以尊崇创意、精益求精的态度为基础,令此类合作模式生机 蓬勃。路易·威登品牌正是玩转艺术跨界的翘楚。以推动当代文化艺术创意为宗旨的LV 创意基金会则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Prada 基金会,更不走寻常路,宣称基金会和Prada 时装互不相干。但因为Prada 基金会常年举办颇有特色的当代艺术展览和活动,由此带来的看似无关无用的影响力,当然会给Prada 时装带来潜移默化的品牌提升。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则是“退休”后的皮诺用心耕作的自留地。在经历了一辈子商业上的打拼之后,皮诺选择在晚年以基金会的方式与更多人共享
艺术的乐趣与智慧。
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
弗朗索瓦·皮诺
弗朗索瓦·皮诺,是法国5大富豪之一。他的家族控股了Gucci、YSL、Ermenegildo Zegna、拉图堡酒庄、佳士得拍卖行、法国电视一台,同时还有法国著名的《焦点》杂志、法国最大的连锁书店FNAC等。皮诺还是极具实力的当代艺术收藏家,藏品多达2000多件。2006年和2009年,皮诺相继拥有了自己的两座私人美术馆:位于威尼斯的格拉西宫和海关大楼。可以说,皮诺是现今全球当代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图11)
“排兵布阵”两座艺术行宫
赶在今年6月4日第54界威尼斯双年展开幕之前,法国富豪、大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诺(Francois Pinault)可谓“排兵布阵”,用两个全新重量级展览来为他所拥有的两所私人美术馆定义其未来的功能。
两个展览只有一位策展人,就是皮诺近期的参谋——卡罗琳?布尔乔亚(Caroline Bourgeois)。6月2日,她在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推出了《世界属于你》(The World Belongs to You),展品包括委任创作和场地特定的装置。在这些作品中,来自世界24个国家的艺术家们纷纷表达了对带有扩散、多样性、运动和游牧特征的全球化世界的反思,以及对开放和对话的渴望。此前4月10日,她已在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开幕了另一个展览《颂扬怀疑》(In Praise of Doubt),意图“重新评估地域性艺术的传统局限,以及我们如何与他者和世界发生联系”。这两个展览上,中国艺术家孙媛&彭禹、杨诘苍、张洹、曾梵志以及陈箴的作品,也得到良好地呈现。
主要由皮诺本人藏品组成的这两个展览,意欲将他的威尼斯艺术项目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马丁·贝森诺(Martin Bethenod)——前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Paris'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air)总监——去年被皮诺任用管理格拉西宫及海关大楼的新领导方向下,格拉西宫将会成为一个做长期循环展的空间,稍后会变成皮诺藏品的永久陈列中心。换言之,它会变成一处拥有长期规划的传统美术馆。
大力赞助曾梵志个展
而就在威尼斯双年展之前一周,皮诺亲自前往香港佳士得春拍,为其基金会所赞助的曾梵志个展(佳士得主办、上海外滩美术馆协办)剪彩。对于曾梵志的作品,皮诺力挺:“无论是抽象或是具象的手法,无论是表现主义的或是沉思式的基调,曾梵志作品的表现力来源于其回忆与现实之间那永恒的张力及其在浓重的历史积淀和当代现实之间的不断切换。”此次展览中,曾梵志还挑选了一幅估值为1,000万港元的作品《豹》参与慈善拍卖,结果被中国企业家赵志军以3600万港元竞得,拍卖收益则捐赠给大自然保护协会。拍后,担任该慈善拍卖的拍卖官、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高逸龙(Francois Curiel)言简意赅地把话说圆满了:“艺术让国际知名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先生、欧洲的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中国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及佳士得走在一起,并携手举办这次曾梵志作品展及慈善拍卖,一起向全球观众推广中国艺术并支持环保公益。”
格拉西宫+海关大楼
皮诺是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当代艺术收藏家之一。而且,他愿意与尽可能多的人分享自己对艺术的激情。所以,当他的藏品足够丰富之后,皮诺便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艺术基金会,梦想拥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馆。他说:“收藏艺术品,尤其是当代艺术品不能只是简单的量的堆积。一个热衷艺术的人总是乐于分享他的热爱、感觉、发现,甚至疑问。一个做法就是在如博物馆这样的专门场所,尽可能多地展出艺术品,或者将艺术品进行巡回展览。”
然而,因为实在无法忍受法国官僚体制下的繁文缛节,这位PPR掌门人在2005年4月终于宣布放弃在巴黎建立博物馆的计划,转向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边的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一时间震动法国艺术圈。Grassi有“厚重、肥胖”的意思,符合这座巨大白色宫殿的线条。此座宫殿是18世纪威尼斯新古典风格,至今已经有234年历史。皮诺以3700万欧元买下它99年的运营权以及80%的收益分成后,邀请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进行细致改建,并于2006年4月盛大开馆,首展为《我们往哪里去?》(Where Are We Going?)。(图12)
2007年6月,皮诺又击败拥有70年历史的古根海姆基金会,获得威尼斯旧海关大楼(Punta della Dogana,17世纪的老建筑)的运营权。同样经安藤忠雄改建之后,海关大楼于2009年6月6日正式开放,这正是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的前一天。其翻修后的标志性圆顶外观,充分彰显出繁复宗教雕塑艺术的优美神韵。谁能想到,就在这样一座充满历史感的古老建筑中,现在正陈列着世界最顶尖当代艺术家的大作。(图13(1)、(2))
此外,在众多城市的公共与私人机构的邀请之下,皮诺陆续在威尼斯之外展出了不少他的收藏,例如2007年在法国里尔市的特里波斯塔尔展览馆(TriPostal)举办的“时光流逝”(Passagedu Temps)、2009年在莫斯科曼尼科夫艺术馆(Melnikov Garage)举办的“世界的特定状态?”(Uncertain Etatdu Monde?),以及同年在法国布列塔尼(Brittany)的迪纳尔市(Dinard)举办的“谁会惧怕艺术家?”(Quia Peurdes Artistes?)。
由于在商业和艺术领域的突出贡献,在美国权威杂志《艺术评论》(Art Review)评选的“最具艺术影响力100人”榜单(The Art Power list 100)上,皮诺稳坐2006和2007年的头把交椅,2008年仍名列第8位。2011年刚出炉的榜单上,皮诺依旧稳定在第8位。
白手起家的商业大亨
1936年8月21日,皮诺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的尚热罗市(Champs-Géraux)。作为锯木厂老板的儿子,皮诺高中辍学就开始经商。从贸易公司淘来第一桶金后成立了PPR集团。
1999年,皮诺在收购了古琦集团(旗下品牌包括:古琦Gucci、伊夫·圣·罗朗 Yves Saint Laurent、宝缇嘉 Bottega Veneta、塞乔·罗西 Sergio Rossi、宝诗龙 Boucheron、斯特拉·麦卡特尼 Stella McCarteney、亚历山大·麦昆 Alexander McQueen和巴黎世家 Balenciaga)之后,其控股的巴黎春天集团(Pinault-Printemps-Redoute,简称PPR)跃升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公司。
2003年,皮诺将他的集团委托给儿子弗朗索瓦·亨利·皮诺(Francois-Henri Pinault)管理,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放在艺术收藏与私人美术馆的营建上。
快速囤积艺术品的野心
他并非生来热爱艺术。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皮诺看到法国纳比派画家保罗·塞吕西耶(Paul Serusier)的一幅乡村风景画之前,他从未踏进博物馆半步。多年后,当谈起此作,皮诺仍兴致勃勃:“那幅油画的主题是在一处农场院子内的一个女人。它唤起了我童年的回忆。每当我凝视这幅作品,我就越发喜欢,越能发现其深意。尽管之后我的品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至今还保留着这幅作品。这第一次的收藏经历打开了我的眼界。从此我开始收藏令我感兴趣的19世纪末的作品,后来我又发现了抽象艺术,它引导我慢慢转向当代艺术。”
正如他所说,皮诺日后频繁出入画廊和拍卖行,购买毕加索(Pablo Picasso)、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费尔南达·莱热(Fernand Léger)等20世纪早期画家的作品。巴黎艺术顾问马克?白龙杜(Marc Blondeau,曾经也是引导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和皮埃尔?贝杰Pierre Berge构建收藏的主要艺术商人之一)是其当时艺术收藏的左右手,促成皮诺“高价”买入不少珍藏。譬如,白龙杜曾向皮诺推荐一件荷兰大师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经典格子绘画《表格II》(Tableau Losangique II)。在做足功课后,皮诺最终以880万美元的惊人天价买下他的第一件现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而上世纪90年代初,当华尔街投资客纷纷落跑的时候,皮诺抓准良机,开始积累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美国战后艺术家的作品。(图15)
皮诺快速囤积艺术品的故事充满野心,堪称是这一代富翁们暴敛当代艺术的缩影。和皮诺一样,LVMH集团总裁伯纳德·阿诺(Bernard Arnault)在艺术品市场上也是一掷千金,两人经常为某件艺术品兵戎相见,在拍卖场上演出了不少好戏。
给年轻收藏家的建议
迄今皮诺已经拥有2000多件艺术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而当问及对年轻收藏家的建议时,皮诺的回答简约而质朴:“应该是与艺术同在。一个年轻的收藏者应持续不断地去了解信息,去观看,去参观,去比较,去阅读„„一句话,去自我学习。首先要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品位,而不是着迷于流行或者行情,它们不会让你走得更远;同时,应该知道如何保持理性和激情之间的平衡,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当然也不要忘记做长远思考。”
点评:皮诺为何收藏? 弗朗索瓦·皮诺这位白手起家的大富商,平日只能像孤独的雄狮一样焦灼而清冷地生活,大家对他都或多或少敬而远之。只有和那些触动心弦的艺术作品安静相处时,和那些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艺术家在一起玩时,皮诺才得以放下他的身价,回归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这种相通的默契,这种难得的放松,或许是他欣赏和收藏艺术的源动力吧。
分析称蒂芙尼或成为收购目标 要价可达120亿美元
2011年09月23日
美国奢侈品珠宝商蒂芙尼(Tiffany)在终止与瑞士名表商Swatch的合作关系后可能会成为被收购的目标。该公司的投资者有望从并购交易中获得34亿美元的额外收益。蒂芙尼自经济衰退以来市值已增长近两倍。
据彭博社报道,作为全球第二大珠宝零售商,蒂芙尼的市值已从2009年6月时的31亿美元激增至86亿美元。美国资产管理公司Fifth Third Asset Management认为,在本月Swatch宣布提前16年终止与蒂芙尼的20年钟表合作协议之后,蒂芙尼可能要求高达40%的溢价或要价120亿美元出售公司。
Merriman Capital与Caris & Co认为,鉴于Swatch与蒂芙尼的合作终结为潜在的收购交易扫清了障碍,蒂芙尼如今可能会吸引奢侈品巨头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和瑞士历峰集团(Cie.Financiere Richemont SA)的收购兴趣。分析师预计,蒂芙尼在未来两年内能实现销售额增长逾30%,因为该公司主要通过在亚洲和欧洲增设专卖店,令其大部分销售额来自美国以外的市场。
PPR全球收购提速 GUCCI品牌在华加快开店
2011年09月30日
从2004年在大中华区的4家奢侈品店发展到目前的98家直营店,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集团PPR完成在中国市场的圈地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
现在,这一速度可能被再度刷新。
全球第三大奢侈品零售集团PPR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皮诺特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将在中国加速扩展其业务和营业额,特别是在新的城市开设新的门店
“在一线城市,我们也从原来的业务领域扩展到男装、童装等一些新的领域。”他说。
来自PPR的消息显示,目前其在中国境内的98家店中,主要的利润增长来源于三个品牌:古驰(Gucci)、宝缇嘉(Bottega Veneta)和巴黎世家。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PPR最大的海外市场,并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贡献更大的利润。
作为全球排名第三的奢侈品集团,PPR集团创立于1963年,旗下拥有古驰(Gucci)、宝缇嘉(Bottega Veneta)、圣罗兰、巴黎世家等9个品牌以及体育运动品牌彪马(PUMA)
2004年开始,PPR开始加强针对中国市场的业务,将超过60%的投资方向倾斜于中国市场。截至2011年6月30日,PPR集团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已经占据集团奢侈品业务总体营业收入的20%。
“2005年以前,那时市场发展的空间还不是那么理想,所以我们当时的发展还比较谨慎。” 皮诺特告诉记者,“但是最近5年来,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让我们扩展。”
皮诺特透露,已经确定将来几年内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比如GUCCI在将来的三五年还要不断开新店和特色店。”他说。
与此同时,PPR也加紧了在全球的布局速度,PPR方面确认,正在与意大利顶级男装品牌Brioni谈收购——如果此项收购顺畅,PPR将得以弥补其男装品牌的缺口。
据路透社报道,PPR报出的收购价格预计在3.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左右。
数据显示,2004年,奢侈品与零售所贡献的收入分别占PPR集团总收入的18%与82%,到了2010年,这组数字变成了57%和22%。2011年上半年,PPR的奢侈品牌销售额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3%。
“我们在收购这方面的策略原则,就是要对现在的业务组合进行互补,考虑到它的价格、定位以及风格方面的互补性质。”皮诺特谈到。
他透露,由于目前PPR在女性成衣方面已经有4个品牌,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新的收购计划,但是在饰品、男装领域,无论是规模、价格差异方面的产品还有很大增长余地,现在有可能进行收购的领域,一个是表,另外一个就是珠宝。
南美洲将成零售新战场
2011-10-08
南美洲成为下一个零售业角力的战场,因为巴西、乌拉圭和智利等国家的发展潜力,比中国和印度更为惊人。
据台湾媒体报道,管理顾问业者科尔尼(ATKearney)的全球零售发展指数(GRDI)报告,在接受调查的30个新兴市场中,南美洲今年排名的进步幅度最大。该公司合作伙伴班沙巴特说,这项统计已迈入第十个年头,今年共有四个南美洲国家进入前十名,是历年来首见。班沙巴特说,南美市场的零售支出十分稳健,而且由于都会区庞大人口的可支配支出日益增加,对外商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此外,南美增长多由内需带动,当地政府通常采取放任手段(例如不启动价格管制),对外资接受度很高。
班沙巴特说:“南美洲已经准备好拥抱下一波零售增长。在这些市场投资品牌别有意义,因为只要吸引到年轻消费者中的一大部分,长期下来这群顾客会随着品牌增长。”
乌拉圭今年排行第二,从去年的名次攀升六位;今年排行第三的智利,去年还在第六名,这两国都紧追在排名第一的巴西之后,成为目前开发中地区最吸引人的市场。智利第一季经济增长年率9.8%,乌拉圭6.8%,巴西为4.2%。
目前从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到精品龙头路易威登(LVMH),都争先恐后攻占这块潜力市场,无惧于信用泡沫疑虑。为了抑制通胀升温,智利和乌拉圭央行过去两个月来先后调升基准利率,巴西央行去年底也上调存准率。
从 LVMH 集团到 蒂芙尼,奢侈行业开始面临危机考验
2011-10-12
一直免受低迷困扰的奢侈行业现在终于也开始头痛了。从全球最大的LVMH奢侈品集团到蒂芙尼珠宝公司,股价都大幅下跌。不过新兴市场对奢侈品牌仍然追捧有加,这使到它仍然能够赚得盆满砵满。
虽然一众奢侈品行业公司管理层仍然坚称“一切都好”,但投资者却持不同意见。
从夏季至今,在十月中旬第三季业绩还没有公布之前,股市股价就已经平均大跌超过15%。
在巴黎股市,龙头股LVMH(旗下品牌包括路易威登,纪梵希,酩悦香槟,唐培里侬香槟王,克里斯汀·迪奥香水和Sephora)的股价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已经跌破超过14%。
它的竞争对手PPR集团及其旗下一众知名品牌公司(古琦,巴黎世家,伊夫·圣罗兰)同样不能幸免:跌幅达到19%。
瑞士历峰集团的股价下跌将近20%。集团旗下包括多款知名手表和奢侈品牌:卡地亚,江诗丹顿,伯爵,积家,万宝龙和名士等。
从8月1日至今,意大利普拉达(跌幅40.98%),萨尔瓦多·菲拉格慕(跌幅32.8%)和Tod’s(跌幅32.45%)都表现疲软。英国巴宝莉则下跌将近13%,美国蒂芙尼下跌则超过19%。
继年初的开门红之后,法国著名爱马仕公司的股价也开始下滑,在一个月内下跌接近14%。
Bain & Company公司分析师Joëlle de Montgolier表示,“投资者预期经济放缓”。
这个预期与奢侈行业本身的周期性发展有关。换而言之,当外围经济环境正常时,它就会表现良好。但当经济放缓增长时,它也随之疲弱。
Xerfi顾问公司则警告,上半年“发展迅速,但下半年则情况开始出现微妙,原因是欧洲经济形势不稳定以及对美国经济健康的忧虑”。
破纪录盈利开始接近尾声
很多分析师计划调低奢侈行业的盈利和销售预测,认为此前的预期过于乐观。
Xerfi认为,这些著名品牌在2012年的营业额增幅只有3.7%,2013年则是5%达至2050亿欧元。
CA Chevreux公司的预测更为暗淡低迷:大品牌公司明年的内部增幅将有可能减少一半,由2011年平均预期的16.5%下降至2012年的8.5%。
这是否意味着此前破纪录的盈利时代已经结束?法国兴业银行警告,“在经济衰弱的情况下,销售会萧条,盈利下跌9%”。
2009年的金融危机阴影仍然让人记忆尤深,这导致整个行业出现全面灾难,股价大出血。销量下跌7.8%,到2010年才反弹增长12.7%。
不过奢侈行业仍然可寄望于中国等新兴国家。中国可谓奢侈行业的乐土,令整个行业得以翻身。奢侈品牌在中国上半年录均得惊人增幅:LVMH集团为26%,爱马仕为30%,古琦则为31%。
兴业银行分析师认为,“亚洲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将增加10%至12%”。
品牌同时也可以动用传统抗危机武器:减少成本,推出系列入门产品以避免商品滞销。
“上下”一年间
2011年10月12日
“上下”一岁了,在思南公馆办了一场人与自然手工艺复兴作品展,展览很用心,整个老式洋房内全部用手编竹子围绕,地上铺满茶叶,仿佛到了山间。
展览开幕前的媒体见面会上,CEO和创意总监蒋琼耳介绍了“上下”品牌这一年间的作品,有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制作完成的摇椅,有需要2000工时制作的“君子”麻将,还有需要1920小时制作完成的薄胎瓷大腕“天籁”。看到这不禁感叹这些是日用品还是艺术品?
此前曾听蒋琼耳在一个访谈节目里说奢侈品并不是价格高低问题,而是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制作需要多少时间和用什么材质和工艺。
“上下”这个表现中国文化和美学精髓传承,推崇“绚烂而平淡”生活方式的品牌所有产品都采用最佳材质,紫檀、和田玉、蒙古羊绒等,工艺上则还原中国传统工艺,手工制毡、竹编无一不需要大量人工。
但是,“上下”终究是一个商业品牌,如艺术品一般生产产品要如何满足店铺销售的需求呢?目前“上下”在上海香港广场有一家店铺,Hermes集团总裁Patrick Thomas并未透露具体销售数字,但表示销售表现超过预期,且多数消费者是中国人。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信息,因为提起“上下”就会想到上海滩和夏姿陈。上海滩无疑做的是游客生意,所以机场里店铺开的最多,价格上也比较平易近人,产品上只要你能想到它就用“中国”的感觉做出来。夏姿陈是当代东方风格的品牌,作为巴黎时装周官方时间表发布的品牌遵循服装品牌的运作规律。
原先以为“上下”脱不开上海滩或夏姿陈这两种中式感觉品牌的运作方式,现在发觉“上下”完全以复兴中国传统工艺为己任。这需要大量金钱、人力和时间来投入,即使学术机构或博物馆都未必能静下心来做,更何况是一个有商业目标的品牌,大概只有爱马仕集团有这个决心和耐心。
多年前读拉尔夫劳伦传记,他一直希望把自己品牌塑造成爱马仕一样,但是他也知道如果那样他的品牌就不能卖Polo衫,也不可能有50亿美元生意,而当时爱马仕只有10亿美元规模。
现在,爱马仕集团的生意超过20亿欧元,启用了新的女装创意总监,与LVMH集团的大战也取得进展,这都发生在上下这一年间。
其实,“上下”为什么中国人买的多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它是爱马仕集团的奢侈品牌,而是因为它真的很中国,老外一时还看不懂这些内敛而高雅的中国生活方式产品,茶具、醉器、功夫茶桌,他们也用不上。
据说,“上下”明年会在北京开店,巴黎也在计划中,我只是比较想知道在巴黎“上下”会卖些什么产品给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