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第一章 导论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的核心机制是“竞争—合作—协调”,其中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买方—卖方协调、生产—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的协调、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7.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
1.供应链的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的类型:①稳定的和动态的;②平衡的和失衡的;③效率型和响应型;④风险规避和敏捷。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的日常管理)、信任机制。4.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5.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8.供应链业务外包的原因:①分担风险;②加速重构优势;③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④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⑤降低成本。
9.推动式和牵引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⑪制造商推动式:①特点(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⑫用户牵引式:①特点(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10.推—拉结合的供应链系统:拉动式(效率型,供应链面向市场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推动式(响应型,供应链上游一端更多的是以预测驱动生产和供应)。
第三章 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
1.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总体模型:⑪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组织与管理;⑫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⑬基于供应链的信息支持系统。
2.供应链构建的设计原则:①简洁性原则;②集优(互补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⑤创新性原则;⑥战略性原则;⑦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3.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⑪产品类型:创新型(高边际利润、不稳定需求)、功能型(边际利润低、需求稳定)。⑫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步骤: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②分析企业现状;③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④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⑤分析供应链的组成;⑥分析和评价可能性;⑦设计和产生新的供应链;⑧检验供应链。第四章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与评价
1.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定义:是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协议关系;也就是供应商-制造商关系,或者称为卖主/供应商-买主关系、供应商关系。
2.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集成模式:①微观集成(同步化作业,后勤保障,服务协作)→ERP/MRP2计划→②中观集成(信息共享,技术支持,联合开发)→INTERNET,EDI→ ③宏观集成(资源优化配置,委托实现机制,企业合作)。3.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重要意义:
⑪对于制造商/买主:①降低成本(合同成本);②实现数量折扣、稳定而有竞争力的价格;③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④改善时间管理;⑤缩短交货提前期和提高可靠性;⑥提高面向工艺的企业规划;⑦更好的产品设计和更快的对需求变化的反映速度;⑧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机制。⑫对于供应商/卖主:①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②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了解/理解;③提高运作质量;④降低生产成本;⑤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⑥提高对买主交货期改变的反应速度和柔性;⑦获得更高的利润(相比非战略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而言)。
⑬对于双方:①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②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③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④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和物理集成;⑤减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及其造成的风险;⑥降低投机思想和投机几率;⑦增强矛盾冲突解决能力;⑧在订单、生产、运输方面实现规模效益,与降低成本;⑨减少管理成本;⑩提高资产利用率。
4.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步骤:①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②确定标准,选择供应商,选择合作伙伴;③正式建立合作关系;④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
5.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制约因素:①企业高层的意愿;②企业间的沟通与协商;③流程一致性;④文化;⑤利益;⑥信息;⑦信任;⑧选择与定位。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的类型:①战略性合作伙伴;②有影响力的合作伙伴;③竞争性/技术性合作伙伴;④普通合作伙伴。
7.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稳定可比性、灵活可操作性原则。8.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①目标层(企业业绩、业务结构与生产能力、质量系统、企业环境);②影响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因素;③与其相关的细分因素。
9.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概述:①直观判断法(选择企业非主要合作伙伴);②招标法(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③协商选择法(供货方较多,企业难以抉择时);④采购成本比较法(对质量和交货期都能满足要求的合作伙伴);⑤ABC成本法;⑥层次分析法;⑦合作伙伴选择的神经网络算法。10.合作伙伴综合评价、选择的步骤: ①分析市场竞争环境;②建立合作伙伴选择目标;③建立合作伙伴评价标准;④成立评价小组;⑤合作伙伴参与;⑥评价合作伙伴;⑦实施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第五章 供应链运作的协调管理
1.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原因:①需求预测修正;②产品定价销售策略导致订单规模变动性增强;③大批量订购;④配给和短缺之间的博弈。
2.曲棍球棒现象原因:①公司对销售人员的周期性考评及激励政策;②促销政策。
3.双重边际效益根本原因:企业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
4.物料齐套比率差的现象影响:①订单延误;②库存周转率低;③外购件压库现象严重;④成本上升;⑤制造商—供应商—客户关系恶化。
5.缓解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的方法:①提高供应链企业对需求信息的共享性;②科学确定定价策略(每天低价策略;分期供货契约策略);③提高运营管理水平,缩短提前期(EDI技术、CAO技术、订货看板管理技术;第三方物流的配送系统);④提高供应能力的透明度(通过共享生产能力与库存信息,通过共担风险、利润共享的策略;联合库存)。
6.缓解曲棍球棒现象的方法:①天天低价的政策;②采用总量折扣和定期对部分产品降价向结合的方式;③对不同的经销商采用不同的统计和考核周期;④与经销商共享需求信息和改进预测方法;⑤最好的方法是公司能够根据每期经销商的实际销量提供折扣方案。
7.缓解物料齐套比率差的方法:基于集配中心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整合库存、多方协同、匹配供应、直送工位)。
8.供应契约参数:决策权的确定、价格、订货承诺、订货柔性、利润分配原则、退货方式、提前期、质量控制、激励方式(价格、订单、商誉、信息、淘汰激励)、信息共享机制。
9.10.供应契约分类:⑪按照合作程度划分:单方决策型、联合决策型;⑫按照需求的特点划分:需求确定型、需求不确定型;⑬按照契约参数划分:削价、回购、备货、收入共享、最小购买数量、数量折扣、数量柔性、带有期权的数量柔性、质量担保契约。
11.回购契约:①如果零售商处理剩余库存的残值高于供应商处理库存的残值,回购的效率就会降低;②返回货物将产生运输成本;③非理性的零售商会过度购买,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④使零售商推销商品的积极性下降;⑤如果制造商有生产能力限制,会引起零售商的短缺博弈,从而导致长鞭效应。
第七章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1.现行生产计划及控制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差距:①决策信息来源的差距(多源信息);②决策模式的差距(决策群体性、分布性);③信息反馈机制的差距(递阶、链式反馈与并行、网络反馈);④计划运行环境的差异(不确定性、动态性)。
2.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生产计划的制定:①具有纵向和横向的信息集成过程;②丰富了能力平衡在计划中的作用;③计划的循环过程突破了企业的限制。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控制新特点:①生产进度控制;②供应链的生产节奏控制;③提前期管理;④库存控制在制品管理。
4.CPFR的业务模型流程:①供应链伙伴达成CPFR合作协议;②制定共同的业务计划;③制定销售预测;④识别销售的例外情况;⑤销售预测的例外是否在范围内;⑥建立订单预测;⑦识别订单预测的例外情况;⑧订单预测的例外情况是否在范围内;⑨订单产生。
5.CPFR主要原则:①最终消费者需求是CPFR关注重点;②零售商和制造商在各个层级合作;③促向不再作为干扰供应链运作的要素;④联合预测和规划以减少供应链的例外;⑤例外处理系统化。
第八章 JIT、QR与供应链管理
1.JIT的基本思想与哲理:①按需生产哲理;②全员参与,充分授权哲理;③消除浪费哲理; ④“零库存”哲理;⑤尽善尽美、永无止境的哲理。
2.QR:⑪定义:指通过共享信息资源,来建立一个快速供应体系来实现销售额增长,以达到顾客服务的最大化及库存量,商品缺货,商品风险和减价最小化的目的。⑫实施步骤:①条形码与EDI;②固定周期补货;③先进的补货联盟;④零售空间管理;⑤联合产品开发;⑥快速响应的集成。⑬成功条件:①信息共享,竞合关系;②先进的信息技术;③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革新企业的经营意识和组织;④供应方必须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商品库存。
3.ECR:⑪定义:有效客户反应,是一种通过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自经济活动的整合,以最低的成本,最快、最好地实现消费者需求的流通模式。⑫战略体现:①高效的店铺空间安排;②高效的商品补充;③高效的促销活动;④高效的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投入。⑬系统构建:①营销技术(CM、SM);②物流技术(CRP、CAO、ASN、VMI、交叉配送、店铺直送方式);③信息技术(EDI、POS);④组织革新技术(组织革新、合作关系建立)。⑭预期效益:①减少存货成本;②较低的商品售价;③降低缺货率;④销售额(量)提升。
4.ECR和QR的共同特征:①共同的外部变化;②解决恶劣的关系;③共同的战略;④共同的目标;⑤共同的威胁;⑥共同的错误。
第十章 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
1.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⑪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衔接不确定性和运作不确定性。⑫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来源:①供应商不确定性(提前期的不确定性、订货量的不确定性);②生产者不确定性(制造商本身的生产系统的可靠性);③顾客不确定性(需求预测的偏差、购买力的波动、从众心理和个性特征)。⑬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①需求预测水平造成的不确定性;②决策信息的可获性、透明性、可靠性;③决策过程的影响,特别是决策人的心理影响。⑭对库存的影响:由增加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和沟通的障碍,产生信息的堵塞与封闭,库存不得不建立。2.VMI实施原则:①合作性原则;②互惠原则;③目标一致性原则;④持续改进原则。3.采用VMI的必要性:(1)成本降低:①缓和了需求的不确定性;②解决了有冲突的执行标准带来的两难情况;③补货频率通常由每月提高到每周甚至每天,这会使双方都受益;④更大的协调将支持供应商对平稳生产的需求,而不必牺牲购买者的服务和储存目标;⑤使运输成本减少。(2)服务改善:在多用户补货订单、递送间的协调大大的改善了服务水平;可以使产品更新更加方便;VMI中运用的运输过程更进一步改善了顾客服务;在VMI下实现了存货平衡。
4.VMI的实施步骤:①建立顾客情报信息系统;②建立销售网络管理系统;③建立供应商与分销商(批发商)的合作框架协议;④组织机构的变革。
5.VMI实施的关键:①建立一种订单的标准处理模式;②库存状态透明性。
6.“供应商-3PL-制造商”VMI模式的优势:形成了规模效应,降低了库存管理的总成本;推动了合作三方(供应商、制造商、3PL)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整合。7.联合库存管理定义: 是一种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
8.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控制中存在的问题:⑪总体:信息类问题、供应链运作问题、供应链的战略与规划问题。⑫具体:①缺乏供应链的整体观念;②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与定义不恰当;③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④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⑤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⑥缺乏合作与协调性;⑦产品的生产过程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上的库存影响。
供应链绩效管理
1.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特点:①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略为滞后;②评价企业职能部门工作完成情况,不能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评价;③侧重于事后分析。
2.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特点:①应能恰当地反映供应链整体运营状况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运营状况;②考虑个节点企业的绩效对供应链的影响。
3.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①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分析;②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③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④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要把绩效度量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⑤把评价对象扩大到供应链的相互关系上去。4.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作用:①用于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②用于对整个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企业进行评价;③用于对整个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关系进行评价;④用于对企业的激励作用。5.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考虑的三方面:①内部绩效度量:是单个企业内部的绩效度量(内容:成本、客户服务、生存率、质量、良好的管理);②外部绩效度量:是企业间的绩效度量(内容:用户满意度、最佳实践标杆等);③供应链综合绩效度量:是供应链总体绩效度量(内容:用户满意度、订单响应时间、成本、资产增值)
6.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特征:①比传统的更集约化;②注重组织未来发展性;③更注重外部测控、内外一致;④财务、非财务指标并重,长期发展与短期利润有效组合;⑤注重指标间的平衡;⑥管理与合作伙伴合同关系的管理操作性强、易。
7.ROF:①Resources:库存水平、人力资源、设备利用、能源使用和成本等;②Output:客户响应、质量及最终产成品的数量;③Flexibility:范围柔性和响应柔性。
8.SCOR(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组成部分:①对复杂业务流程因素的描述标准;②用于和客观的企业外部参考点的流程绩效比较的标杆法标准;③对第一流管理实践的描述体系;④能保证最优实施效果的软件产品。
9.标杆法流程:企业流程重组→标杆法→最优实践分析→流程参考模型。
10.供应链评价标准:敏捷性;调整供应链网络结构能力;供应链各节点利益的协调性。
第二篇:马士荃同志先进事迹
马士荃同志先进事迹
马士荃从事科技工作二十年,他努力学习,勤于思考,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在本职工作中,深入基层,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了怀柔农村科技工作新局面,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几年来他4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2次获得岗位突出贡献奖,2005年获得中共怀柔区委、怀柔区政府颁发的“践行新时期怀柔精神,积极投身城市化建设”先进个人,2006年获得科技部颁发的“星火科技管理先进个人”,2007年获得中共怀柔区委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他领导的科室连续5次被评为“文明科室”和“和谐标兵科室”,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一流的工作成绩。
2005年至今,共争取科技部、市科委、市财政、市发改委科技计划项目52项,获支持资金11818万元。对怀柔区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几年来,他积极争取,先后支持完成了“宝山镇及周边镇乡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九渡河镇可持续发展规划”等4个镇级、6个村级总统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保证。完成了太阳能照亮百村示范工程项目和雁栖镇大地村和杨宋镇解村“新型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怀柔农村地区新型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一期工程”2008年8月获得市发改委批准,在12个镇15个村建设14个供气站,为3034户农民供应生活用燃气。支持资金5027万元,为怀柔区新农村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所负责的怀柔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连续被列入北京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区,多次得到市科委的表彰。为解决农民上网难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他组织架设光缆2万余米,宽带接通16个村,并为村委会配备了计算机,在12个村建起了小型办公局域网;建立农民网络技术学校9所;为7个镇乡配备了视讯双向教学系统,实现了远程双向实时教学;在全区开通了远程教育课件点播系统,安装各类课件近500个;在边远山区建立了远程教育卫星接收站点25个;协助恒信通公司建立“爱农信息驿站”和服务站点17个,与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北京天惠公司、怀柔肉鸡协会7家单位,实施农企爱农信息驿站建设工程,经过他的艰苦努力,怀柔区农村信息化工作蒸蒸日上,极大提升怀柔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篇:重点税源户应实施重点管理
重点税源户应实施重点管理
目前,从上到下都在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大家都认识到现在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不是以往意义上的专管员的延续,而是对新征管模式的巩固和完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突出”管理”这一理念,即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户事结合、重在管事”,从而建立切合本地、操作性强、功能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其中管户多以分类管理为主,突出重点税源户管理。重点税源户管理到位了,以点带面,税收管理员制度才能全面开花,取得成效,由此可见重点税源管理在现代税收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重点税源户管理工作,这一点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就重点税源户税务管理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坚定的信心
重点税源管理就是以重点税源企业为具体对象,通过建立管理台帐、税源数据库,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收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分析、预测等管理。加强重点税源户管理能起到为整体税收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事关重大,责任重大,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事无巨细,基础要求夯实,管理要求到位,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充分了解加强重点税源户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是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能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在第一时间内对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动态进行了解和分析,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变动情况,分析税收收入变化原因,预测税收收入发展趋势,提高税收分析水平和税收预测的准确性;三是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管理,能促进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水平的提高,在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时,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掌握了计划落实的主动权,有利于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组织收入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税收计划任务的完成。
二、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专门的机构
1、重点税源户要有专门确定机制
重点税源户的确定应以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为依托,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全体辖管户实行有机筛选,滚动确定重点税源户。我们可以从企业注册资本、经营收入、应交税金三个方面考虑,在税源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监控税源相对集中、行业特点明显,或者征管相对薄弱、容易出问题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等。重点税源户可以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一)是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税源户:即按照上一年税收收入的多少排序选取,选择占税收总收入60%∽70%的企业进行监控。
(二)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税源户:第一是围绕全局中心工作或上级确定的监控点。第二是针对当年区域经济中特殊行业、热点行业确立的监控点。
(三)是确定实时或临时重点监控户:即将当年非重点税源户中每月新增税收收入额超过一定数额或新开企业投资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纳入监控户管理。
当然,重点税源户在经过一定的选择排序后,应由专门机构进行审核、删除、明确、公布,稳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任意变动,从而保障重点税源户管理工作的有序性、长效性。
2、重点税源户要有专门管理机构
在目前的税收管理机构的构架内,可以实行分类分组管理,结合或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信用等级制度将重点税源户专门划组管理,试行专门的重点税源户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业务熟悉,熟练掌握财务、税收技能的税务干部;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便于集聚专业人员,形成税收征管合力,通过分组管理后,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深化管理举措,提升专职管理效能,以点串线、以点带面,以较少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征管效果。可以说重点税源户中以往分散式管理、常规式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以集约式、专门化管理来取代已是势在必行。
三、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重点税源户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明确目标,即实行个体化、综合式、深入型管理:
一是重点税源户个体化差异现实需要税务机关实施有差别的税务管理。在现实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种个体差异不单单反映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而且体现在纳税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上,重点税源户这类特征更为明显。应对这一类纳税群体,常规性的税务管理力度明显不足,如重点税源户在经营扩张中经常采用融资(如红豆股份采取增发股票方式进行融资)的方式,资本运作需选取最适当的比例,减至最少的费用支出,追逐最大的边际效益,来达到增加资产规模的目的。这种现实中的个体化差异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开辟管理领域,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
二是重点税源户实施综合式管理重点就是要掌握重点税源户的综合信息,以便于专业化税收征管的开展。重点税源户往往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如存在母子公司、存在关联交易等现象,如果按照以前属地管理模式极易造成信息中断,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征管质量,我们必须有计划实行综合性管理,及早取得企业信息,摸清企业底细,了解税源,掌握情况。这些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融资信息、结算方式信息、资本结构信息等,通过对此类信息分析,可以判断重点税源户纳税遵从程度和有无良好的纳税意识,从而把税收专业化管理定位在以信息为基础,与企业运作相同步的实质性、全方位控管上。
三是对重点税源户的管理仅仅依靠常规管理或以监控间接税为主,已不能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强制性的管理稽查手段在实践上亦不能取代重点税源户的专门管理。税务机关在较短的时间内想全部、深入地掌握重点税源户的纳税能力、获利能力等是不现实的,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税收分析、预测、规划收入缺乏深入广泛的信息资料,信息失灵就势必造成管理失控。要改变这一状态,应及时调整管理目标,健全制度,落实措施,逐步使税务管理由表层向内核发展。
四、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
重点税源户管理应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目前创新的税收管理服务制度包括:税收联络员制度、预约服务制度、专项税收宣传制度、提醒辅导制度、跟踪服务制度、税源分析预测制度、重大事项管理制度、数据积累制度。
税收联络员制度,即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定期交流,及时沟通,一方面由税收管理员了解企业最新经营情况,掌握企业动态信息,为健全企业信息数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促进税企双向交流,为企业排忧解难,有针对性的进行纳税辅导,取得纳税人工作上的理解和支持,夯实征管基础。
预约服务制度,即根据企业提出的约请,税收管理员根据问题涉及的范围,为企业安排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或根据税务机关工作部署,涉及重点税源户的事项事先进行通知或友情提醒,告知注意事项或要求内容,使得企业能先期准备或腾出更多时间、人员配合税务机关开展工作。
专项税收宣传制度,即对重点税源户采取普遍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凡涉及该类企业的税收新政策、规定,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税收宣传,如采取电话告知,e-mail宣传,上门服务等形式。并且注意做好纳税辅导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纳税人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财务人员的办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进行直接交流和及时沟通,让纳税人主动参与办税,帮助其解决申报中实际困难,不断地改正问题,总结经验,能提高重点税源户管理的工作质量,优化税收发展环境。
提醒辅导制度,即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如企业发生重大项目投资、发生登记注册内容变更、在建工程投入使用或采用电子财务软件记帐等等,分析可能出现的涉税问题,提醒企业做好相关备案、报告工作,并且按时依法如实申报纳税,防止企业因缺乏对政策的了解而出现无意识漏税。
跟踪服务制度,即税收管理员准备专门的纸质文件,对税收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与跟踪,及时收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税收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税源分析预测监控制度,即做好税源的调查预测分析,掌握税源增减变动,分析异常原因,充分挖掘税收增长潜力。
重大事项管理制度,即企业发生重大的生产经营、财务制度、产业宏观政策及税收政策发生变动,应完整详细记录,一方面做好记录,及时录入数据库,形成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及时参与重大事项管理,理顺涉税事宜,督促纳税人按照规定完成纳税工作。
数据积累制度,即建立重点税源户基础资料档案,并且在初步建立档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逐步完善,借助重点税源户平时积累的资料及每月报送的相关报表,对重点税源报表按户归档,建立管理台帐,按月份序时积累,从而保证重点税源户基础资料的完整性。
五、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完善的手段
在确定重点税源户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手段也要添加新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预警指标、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几个方面。
1、日常管理手段。加强日常管理,必须朝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难点,查找疑点,突出重点便是业务上必须强化对重点税源户经营交易活动处理的能力,具体如涉及纳税所得和税前扣除方面问题,我们对企业所得的确定离不开列支的把关,是否允许扣除或是列支,同样关系到企业是否存在转移利润的问题,比如投资利息、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等的分摊;资产的报废审核;佣金的收取比例及支付方合理的列支标准;亏损的发生及成因;母公司与子公司控制与受控的关联程度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目前或将来税收管理员可能涉及的,构成比较有深度的税务管理事项,更多的需要税收管理员进行有深度的分析,形成我们管理的要点,进而掌握重点税源户经营能力,确保重点税源不流失。
2、指标预警手段。通过充分的统计分析和计划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税收预警指标,主要是税收、税负与资产、存货、收入、费用、人员工资等比例关系的分析指标,具体有进销项税额比较、销售税金负担率、销售收入变化幅度、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应收帐款比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人均工资额、土地税收分析、房产税收分析、车船财产税收分析等多项指标;通过制订这些指标以尽量贴近纳税人的财务核算实际,综合反映纳税人整体经营、纳税情况。在设置指标体系后,及时进行数据采集,以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企业经营数据峰值和警戒值,及同一指标的区间上下限数值,通过设立预警指标,发现指标差异,查纠原因,发现问题。
3、纳税评估手段。根据税收预警指标及日常税源监控确定的申报异常的纳税人,及时进行纳税评估。对于评估中发现的疑点,敦促企业认真自查举证,对评估问题重大或疑点未解决且无正当理由的,应移交稽查或进行反避税调查。当然在深入评估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纳税评估并不是单纯地为评估税款,目的是通过评估真实地掌握纳税人税收负担率、生产经营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对纳税人以后的纳税申报进行监督和控制,促使其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4、税务检查手段。对重点税源户检查必须慎重对待,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应由专门的选案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定,设定专门的审批程序,以减少对大企业检查的随意性。当然在检查中应抽调业务骨干进行重点检查,确保检查和审理的质量,对待重点税源户检查工作,态度必须明确,不查则已,一查到底。
六、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充实的内容
重点税源户管理应有深刻的内涵,积累大量的数据,形成扎实的管理基础。重点应建立三个资料库或电子台帐:基础资料台帐、生产经营台帐、征管信息台帐。其中基础资料台帐主要从税务机关内部资料获得,包括企业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码、微机代码、开办资金、主要设备、生产经营(注册)地址、电话、法人、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等重点税源户基本信息;生产经营台帐主要从企业及相关部门取得,包括产品生产情况、行业情况、经营/管理情况、销售情况、财务情况、生产工艺及流程、主要产品的“产销存”、主要原材料及包装物的“进销存”、主要生产设备(帐实)明细,税负变化差异、税负变化幅度、销售变动率,销售额增长幅度与应纳税额增长幅度对比、销售毛利率、成本毛利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情况、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对比、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情况;征管信息台帐主要从税务机关内部资料获得,包括:
1、各类资格认定,2、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
3、增值(消费)税申报资料,4、所得税申报资料;
5、出口退税申报资料;
6、财务报表资料,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
7、税务违章处罚信息;
8、关联企业及业务往来;
9、其它相关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取得,充实管理内容,形成信息共享,促进对重点税源户管理情况的掌握,奠定扎实的征管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到位。
二○○四年十二月
第四篇:重点税源户应实施重点管理
重点税源户应实施重点管理
“>
重点税源户应实施重点管理
目前,从上到下都在试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大家都认识到现在的税收管理员制度不是以往意义上的专管员的延续,而是对新征管模式的巩固和完善。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还是突出”管理”这一理念,即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户事结合、重在管事”,从而建立切合本地、操作性强、功能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其中管户多以分类管理为主,突出重点税源户管理。重点税源户管理到位了,以点带面,税收管理员制度才能全面开花,取得成效,由此可见重点税源管理在现代税收征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强化重点税源户
管理工作,这一点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就重点税源户税务管理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坚定的信心
重点税源管理就是以重点税源企业为具体对象,通过建立管理台帐、税源数据库,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收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分析、预测等管理。加强重点税源户管理能起到为整体税收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事关重大,责任重大,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事无巨细,基础要求夯实,管理要求到位,为此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充分了解加强重点税源户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是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能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纳税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管理,在第一时间内
对重点税源户生产经营变化动态进行了解和分析,及时掌握经济税源变动情况,分析税收收入变化原因,预测税收收入发展趋势,提高税收分析水平和税收预测的准确性;三是通过加强重点税源管理,能促进税收计划编制和组织收入工作水平的提高,在编制和分配税收计划时,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掌握了计划落实的主动权,有利于提高计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税收计划执行过程中,抓住了重点税源,就抓住了主要矛盾,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组织收入中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税收计划任务的完成。
二、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专门的机构
⒈重点税源户要有专门确定机制
重点税源户的确定应以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为依托,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全体辖管户实行有机筛选,滚动确定重点税源户。我们可以从企业注册资本、经营收入、应交税金三个方面考虑,在税源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监控税源相对集中、行业特点明显,或者征管相对薄弱、容易出问题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等。重点税源户可以按照以下原则确定:
(一)是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税源户:即按照上一年税收收入的多少排序选取,选择占税收总收入%∽%的企业进行监控。
(二)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税源户:第一是围绕全局中心工作或上级确定的监控点。第二是针对当年区域经济中特殊行业、热点行业确立的监控点。
(三)是确定实时或临时重点监控户:即将当年非重点税源户中每月新增税收收入额超过一定数额或新开企业投
资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纳入监控户管理。
当然,重点税源户在经过一定的选择排序后,应由专门机构进行审核、删除、明确、公布,稳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任意变动,从而保障重点税源户管理工作的有序性、长效性。
⒉重点税源户要有专门管理机构
在目前的税收管理机构的构架内,可以实行分类分组管理,结合或参照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信用等级制度将重点税源户专门划组管理,试行专门的重点税源户管理机构,配备具有一定工作经验,业务熟悉,熟练掌握财务、税收技能的税务干部;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便于集聚专业人员,形成税收征管合力,通过分组管理后,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深化管理举措,提升专职管理效能,以点串线、以点带面,以较少的人力资
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征管效果。可以说重点税源户中以往分散式管理、常规式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以集约式、专门化管理来取代已是势在必行。
三、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重点税源户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管理,明确目标,即实行个体化、综合式、深入型管理:
一是重点税源户个体化差异现实需要税务机关实施有差别的税务管理。在现实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这种个体差异不单单反映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而且体现在纳税人治理结构和经营模式上,重点税源户这类特征更为明显。应对这一类纳税群体,常规性的税务管理力度明显不足,如重点税源户在经营扩张中经常采用融资(如红豆股份采取增发股票方式进行融资)的方式,资本运作需选取最适当的比例,减至最少的费用支出,追逐最大的边际效益,来达到增加资产规模的目的。这种现实中的个体化差异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开辟管理领域,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
二是重点税源户实施综合式管理重点就是要掌握重点税源户的综合信息,以便于专业化税收征管的开展。重点税源户往往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如存在母子公司、存在关联交易等现象,如果按照以前属地管理模式极易造成信息中断,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征管质量,我们必须有计划实行综合性管理,及早取得企业信息,摸清企业底细,了解税源,掌握情况。这些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融资信息、结算方式信息、资本结构信息等,通过对此类信息分析,可以判断重点税源户纳税遵从程度和有无良好的纳税意识,从而把税收专业化管
理定位在以信息为基础,与企业运作相同步的实质性、全方位控管上。
三是对重点税源户的管理仅仅依靠常规管理或以监控间接税为主,已不能涉及深层次的问题,强制性的管理稽查手段在实践上亦不能取代重点税源户的专门管理。税务机关在较短的时间内想全部、深入地掌握重点税源户的纳税能力、获利能力等是不现实的,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税收分析、预测、规划收入缺乏深入广泛的信息资料,信息失灵就势必造成管理失控。要改变这一状态,应及时调整管理目标,健全制度,落实措施,逐步使税务管理由表层向内核发展。
四、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制度
重点税源户管理应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
事。目前创新的税收管理服务制度包括:税收联络员制度、预约服务制度、专项税收宣传制度、提醒辅导制度、跟踪服务制度、税源分析预测制度、重大事项管理制度、数据积累制度。
税收联络员制度,即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定期交流,及时沟通,一方面由税收管理员了解企业最新经营情况,掌握企业动态信息,为健全企业信息数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促进税企双向交流,为企业排忧解难,有针对性的进行纳税辅导,取得纳税人工作上的理解和支持,夯实征管基础。
预约服务制度,即根据企业提出的约请,税收管理员根据问题涉及的范围,为企业安排服务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或根据税务机关工作部署,涉及重点税源户的事项事先进行通知或友情提醒,告知注意事项或要求内容,使得企业能先期准备或腾出更多时间、人员配
合税务机关开展工作。
专项税收宣传制度,即对重点税源户采取普遍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的方法,凡涉及该类企业的税收新政策、规定,及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税收宣传,如采取电话告知,宣传,上门服务等形式。并且注意做好纳税辅导工作,一方面可以促进纳税人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财务人员的办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进行直接交流和及时沟通,让纳税人主动参与办税,帮助其解决申报中实际困难,不断地改正问题,总结经验,能提高重点税源户管理的工作质量,优化税收发展环境。
提醒辅导制度,即税收管理员深入企业内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项如企业发生重大项目投资、发生登记注册内容变更、在建工程投入使用或采用电子财务软件记帐等等,分析可能出现的涉税问题提醒企业做好相
关备案、报告工作,并且按时依法如实申报纳税,防止企业因缺乏对政策的了解而出现无意识漏税。
跟踪服务制度,即税收管理员准备专门的纸质文件,对税收服务的内容和质量进行监督与跟踪,及时收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税收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税源分析预测监控制度,即做好税源的调查预测分析,掌握税源增减变动,分析异常原因,充分挖掘税收增长潜力。
重大事项管理制度,即企业发生重大的生产经营、财务制度、产业宏观政策及税收政策发生变动,应完整详细记录,一方面做好记录,及时录入数据库,形成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及时参与重大事项管理,理顺涉税事宜,督促纳税人按照规定完成纳税工作。
数据积累制度,即建立重点税源户基础资料档案,并且在初步建立档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逐步完善,借助重点税源户平时积累的资料及每月报送的相关报表,对重点税源报表按户归档,建立管理台帐,按月份序时积累,从而保证重点税源户基础资料的完整性。
五、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完善的手段
在确定重点税源户管理目标的基础上,税收管理员的管理手段也要添加新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预警指标、纳税评估、税务检查等几个方面。
⒈日常管理手段。加强日常管理,必须朝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善于发现问题,挖掘难点,查找疑点,突出重点便是业务上必须强化对重点税源户经营交易活动处理的能力,具体如涉及纳税
所得和税前扣除方面问题,我们对企业所得的确定离不开列支的把关,是否允许扣除或是列支,同样关系到企业是否存在转移利润的问题,比如投资利息、技术转让费、特许权使用费等的分摊;资产的报废审核;佣金的收取比例及支付方合理的列支标准;亏损的发生及成因;母公司与子公司控制与受控的关联程度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都是目前或将来税收管理员可能涉及的,构成比较有深度的税务管理事项,更多的需要税收管理员进行有深度的分析,形成我们管理的要点,进而掌握重点税源户经营能力,确保重点税源不流失。
⒉指标预警手段。通过充分的统计分析和计划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税收预警指标,主要是税收、税负与资产、存货、收入、费用、人员工资等比例关系的分析指标,具体有进销项税额比较、销售税金负担率、销售收入变化幅度、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应收
帐款比率、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人均工资额、土地税收分析、房产税收分析、车船财产税收分析等多项指标;通过制订这些指标以尽量贴近纳税人的财务核算实际,综合反映纳税人整体经营、纳税情况。在设置指标体系后,及时进行数据采集,以确定适合本地区的企业经营数据峰值和警戒值,及同一指标的区间上下限数值,通过设立预警指标,发现指标差异,查纠原因,发现问题。
⒊纳税评估手段。根据税收预警指标及日常税源监控确定的申报异常的纳税人,及时进行纳税评估。对于评估中发现的疑点,敦促企业认真自查举证,对评估问题重大或疑点未解决且无正当理由的,应移交稽查或进行反避税调查。当然在深入评估过程中,应首先明确纳税评估并不是单纯地为评估税款,目的是通过评估真实地掌握纳税人税收负担率、生产经营情况,从而更有效地对纳
税人以后的纳税申报进行监督和控制,促使其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
⒋税务检查手段。对重点税源户检查必须慎重对待,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应由专门的选案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确定,设定专门的审批程序,以减少对大企业检查的随意性。当然在检查中应抽调业务骨干进行重点检查,确保检查和审理的质量,对待重点税源户检查工作,态度必须明确,不查则已,一查到底。
六、重点税源户管理必须有充实的内容
重点税源户管理应有深刻的内涵,积累大量的数据,形成扎实的管理基础。重点应建立三个资料库或电子台帐:基础资料台帐、生产经营台帐、征管信息台帐。其中基础资料台帐主要从税务机
关内部资料获得包括企业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码、微机代码、开办资金、主要设备、生产经营(注册)地址、电话、法人、财务负责人、办税人员等重点税源户基本信息;生产经营台帐主要从企业及相关部门取得,包括产品生产情况、行业情况、经营管理情况、销售情况、财务情况、生产工艺及流程、主要产品的“产销存”、主要原材料及包装物的“进销存”、主要生产设备(帐实)明细,税负变化差异、税负变化幅度、销售变动率,销售额增长幅度与应纳税额增长幅度对比、销售毛利率、成本毛利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情况、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对比、资产负债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情况;征管信息台帐主要从税务机关内部资料获得包括⒈各类资格认定,⒉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⒊增值(消费)税申报资料,⒋所得税申报资料;⒌出口退税申报资料;⒍财务报表资料,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⒎税务违章处罚信息;⒏关联企业及业务往来;⒐其它相关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取得,充实管理内容,形成信息共享,促进对重点税源户管理情况的掌握,奠定扎实的征管基础,税源管理工作才可以真正到位。
二○○四年十二月
第五篇:华士焊接设备(香港)有限公司简介
企业简介
华士焊接设备(香港)有限公司又名为:华士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专业制造生产型的品牌企业。企业总部位于香港九龙弥敦道625号雅兰中心二期15楼1508室。华士产品畅销国内各地,上海、江苏、温洲、义乌、宁波、福建、广东等地都设有办事处和服务部,产品远销越南、印度、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及部分欧洲国家和地区。华士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扩展经营项目,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企业产品在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赢得广大新老客户的支持与信赖。
全资旗下子公司
惠州市华士焊接设备有限公司
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新墟镇塘吓产径工业区,是专业设计、生产、销售焊接设备的品牌企业,多年来一直获得中国著名品牌称号。企业产品主要有:电容储能式点焊机、交流脉冲式点焊机、大功率次级整流点焊机、微电脑中频逆变点焊机、自动化专用焊机等数十个焊接品种系列。普遍赢得了眼镜、电池、低压电器、不锈钢制品、电热器、网货架等行业的好评,产品主要部件均采用世界名厂元器件,并严格执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华士电源科技(江西)有限公司
位于江西省高安市新世纪工业区龙工北大道7号,是生产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的专业厂家。公司总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现拥有标准厂房设施9500平方米,总投资为3000万港元。公司聘用技术专家作长年技术顾问,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率先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公司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及新型光谱仪、蓄电池综合测试仪等先进检测设备,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检测手段完备,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IEC国际标准。企业产品主要有:电动助力车专用蓄电池及其它各种规格型号的铅酸蓄电池、以及和其配套的太阳能充电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车、汽车、摩托车和不间断电源等领域以及配套的太阳能路灯、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广告灯箱的供电系统。
企业理念
“关注用户,诚信服务”是华士人追求的宗旨,客户的满意,就是华士人追求的目标。公司推行营销一体化的策略。具有完善的24小时售后服务热线,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经营纲领
以人才为根本,共谋发展之路。以科技为基础,不断发展创新。以质量为保证,制造优良产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市场需求。质量方针
设计优良,产品制作更精准。持续改进,产品品质更卓越。管理完善,品质意识更提高。服务周到,国内外客户更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