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2007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2007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345.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42.7万吨,与上年相比用纸量增长1.61%。其中:书籍用纸占总量10.82%,课本用纸占总量10.22%,图片用纸占总量0.04%;期刊用纸占总量6.84%;报纸用纸占总量72.08%。
图 书
2007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8家(包括副牌社34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14家),地方出版社358家(包括副牌20家)。
一、图书出版总量
2007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48283种,其中新版图书136226种,重版、重印图书112057种,总印数62.93亿册(张),总印张486.51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14.42万吨,定价总金额676.72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6.12%,新版图书品种增长4.58%,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8.05%,总印数下降1.79%,总印张下降4.97%,定价总金额增长4.25%。其中:
1.书籍
出版书籍192912种(初版116443种,重版、重印76469种),总印数29.41亿册(张),总印张249.9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8.73万吨(包括附录用纸1.17亿印张,折合用纸量0.27万吨),定价总金额420.18亿元(包括附录定价总金额4.23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6.59%(初版增长3.84%,重版、重印增长11.08%),总印数增长2.07%,总印张下降2.29%,定价总金额增长7.91%。
2.课本
出版课本53997种(初版18829种,重版、重印35168种),总印数33.24亿册(张),总印张235.94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5.45万吨,定价总金额254.15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3.99%(初版增长8.50%,重版、重印增长1.73%),总印数下降5.22%,总印张下降7.74%,定价总金额下降1.58%。
3.图片
出版图片1374种(初版954种,重版、重印420种),总印数0.28亿册(张),总印张0.64亿印张,折合用纸量0.24万吨,定价总金额2.39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28.77%(初版增长23.10%,重版、重印增长43.84%),总印数增长45.15%,总印张增长44.45%,定价总金额增长57.63%。
二、各类图书出版情况
在使用中国标准书号的22类出版物中,各类图书的出版数量、所占比重及与上年相比增减百分比如下:
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类488种(初版303种)、1335万册(张)、212603千印张、总定价21781万元,占总品种0.20%(初版占0.22%)、总印数0.21%、总印张0.44%、总定价0.33%。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25.45%(初版增长67.40%),总印数增长139.25%,总印张增长134.60%,总定价增长83.62%。
2.哲学类4813种(初版3522种)、3746万册(张)、565244千印张、总定价101489万元,占总品种1.95%(初版占2.60%)、总印数0.60%、总印张1.17%、总定价1.51%。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7.48%(初版增长11.07%),总印数增长20.22%,总印张增长14.13%,总定价增长23.82%。
3.社会科学总论类3423种(初版2295种)、2033万册(张)、343988千印张、总定价57556万元,占总品种1.39%(初版占1.70%)、总印数0.32%、总印张0.71%、总定价0.86%。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7.11%(初版增长19.78%),总印数增长2.16%,总印张增长9.27%,总定价增长13.64%。
4.政治、法律类11968种(初版9228种)、14007万册(张)、1723250千印张、总定价293704万元,占总品种4.85%(初版占6.82%)、总印数2.24%、总印张3.56%、总定价4.38%。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8.91%(初版增长13.30%),总印数增长12.93%,总印张下降2.95%,总定价增长8.55%。
5.军事类757种(初版626种)、513万册(张)、73554千印张、总定价15974万元,占总品种0.31%(初版占0.46%)、总印数0.08%、总印张0.15%、总定价0.24%。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8.84%(初版增长25.45%),总印数增长14.77%,总印张增长12.68%,总定价增长31.16%。
6.经济类21420种(初版14161种)、14847万册(张)、2485890千印张、总定价455096万元,占总品种8.68%(初版占10.47%)、总印数2.37%、总印张5.13%、总定价6.79%。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8.27%(初版增长9.52%),总印数增长10.65%,总印张增长12.06%,总定价增长16.24%。
7.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90419种(初版35751种)、478766万册(张)、29815139千印张、总定价3319796万元,占总品种36.62%(初版占26.43%)、总印数76.42%、总印张61.51%、总定价49.54%。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4.71%(初版下降3.39%),总印数下降3.92%,总印张下降8.14%,总定价下降0.18%。
8.语言、文字类13425种(初版6790种)、16864万册(张)、2494094千印张、总定价382914万元,占总品种5.44%(初版占5.02%)、总印数2.69%、总印张5.15%、总定价5.71%。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8.25%(初版增长7.59%),总印数下降1.78%,总印张下降7.04%,总定价增长1.43%。
9.文学类15393种(初版11559种)、16536万册(张)、2068252千印张、总定价355884万元,占总品种6.23%(初版占8.55%)、总印数2.64%、总印张4.27%、总定价5.31%。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3.92%(初版增长2.60%),总印数增长4.13%,总印张增长0.86%,总定价增长11.79%。
10.艺术类11982种(初版7986种)、16621万册(张)、883189千印张、总定价280791万元,占总品种4.85%(初版占5.90%)、总印数2.65%、总印张1.82%、总定价4.19%。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65%(初版增长3.42%),总印数下降5.37%,总印张下降10.50%,总定价增长8.05%。
11.历史、地理类9359种(初版6873种)、19504万册(张)、1573639千印张、总定价291810万元,占总品种3.79%(初版占5.08%)、总印数3.11%、总印张3.25%、总定价4.35%。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3.84%(初版下降0.19%),总印数增长23.40%,总印张增长4.86%,总定价增长9.52%。
12.自然科学总论类942种(初版460种)、1592万册(张)、117315千印张、总定价16857万元,占总品种0.38%(初版占0.34%)、总印数0.25%、总印张0.24%、总定价0.25%。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4.07%(初版下降12.55%),总印数下降42.96%,总印张下降32.61%,总定价下降20.86%。
13.数理科学、化学类4813种(初版2095种)、3299万册(张)、572282千印张、总定价77316万元,占总品种1.95%(初版占1.55%)、总印数0.53%、总印张1.18%、总定价1.15%。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28%(初版增长12.21%),总印数下降12.98%,总印张下降11.78%,总定价下降5.59%。
14.天文学、地球科学类1227种(初版857种)、618万册(张)、61374千印张、总定价14021万元,占总品种0.50%(初版占0.63%)、总印数0.10%、总印张0.13%、总定价0.21%。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6.23%(初版增长4.78%),总印数增长12.57%,总印张增长2.37%,总定价增长4.93%。
15.生物科学类1332种(初版810种)、784万册(张)、127935千印张、总定价22827万元,占总品种0.54%(初版占0.60%)、总印数0.13%、总印张0.26%、总定价0.34%。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9.18%(初版增长13.29%),总印数增长15.29%,总印张增长4.83%,总定价增长10.04%。
16.医药卫生类11543种(初版7282种)、7359万册(张)、1240725千印张、总定价230758万元,占总品种4.68%(初版占5.38%)、总印数1.17%、总印张2.56%、总定价3.44%。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1.81%(初版增长15.39%),总印数增长1.97%,总印张下降5.72%,总定价增长4.50%。
17.农业科学类4086种(初版2210种)、2439万册(张)、211907千印张、总定价40282万元,占总品种1.65%(初版占1.63%)、总印数0.39%、总印张0.44%、总定价0.60%。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7.55%(初版下降7.30%),总印数增长9.82%,总印张增长8.16%,总定价增长15.09%。
18.工业技术类34186种(初版18966种)、20216万册(张)、3341573千印张、总定价597033万元,占总品种13.85%(初版占14.02%)、总印数3.23%、总印张6.89%、总定价8.91%。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6.17%(初版增长8.60%),总印数增长3.04%,总印张增长1.15%,总定价增长5.96%。
19.交通运输类2470种(初版1301种)、1814万册(张)、239365千印张、总定价49326万元,占总品种1.00%(初版占0.96%)、总印数0.29%、总印张0.49%、总定价0.74%。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1.76%(初版增长17.42%),总印数增长3.84%,总印张增长4.93%,总定价增长11.69%。
20.航空、航天类185种(初版146种)、131万册(张)、11514千印张、总定价2843万元,占总品种0.07%(初版占0.11%)、总印数0.02%、总印张0.02%、总定价0.04%。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4.52%(初版增长8.15%),总印数增长27.18%,总印张增长12.77%,总定价增长40.19%。
21.环境科学类976种(初版743种)、1803万册(张)、108651千印张、总定价22403万元,占总品种0.40%(初版占0.55%)、总印数0.29%、总印张0.22%、总定价0.33%。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3.27%(初版增长0.68%),总印数增长45.17%,总印张增长22.53%,总定价增长19.40%。
22.综合类1702种(初版1308种)、1704万册(张)、198403千印张、总定价50457万元,占总品种0.69%(初版占0.97%)、总印数0.27%、总印张0.41%、总定价0.75%。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0.93%(初版下降6.03%),总印数下降24.27%,总印张下降23.05%,总定价下降5.33%。
三、各类课本出版情况
各类课本的出版数量与上年相比增减的百分比如下:
1.大专及大专以上课本33525种(初版13571种)、26868万册(张)、4955463千印张、总定价686599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0.32%(初版增长14.88%),总印数增长8.98%,总印张增长8%,总定价增长10.12%。
2.中专课本4126种(初版1237种)、5726万册(张)、761467千印张、总定价95375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25.26%(初版增长56.38%),总印数增长6.39%,总印张下降0.34%,总定价增长9.55%。
3.中学课本5028种(初版932种)、151841万册(张)、10960399千印张、总定价1004915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10.15%(初版下降22.85%),总印数下降1.93%,总印张下降9.07%,总定价下降4.06%。
4.小学课本5399种(初版990种)、140111万册(张)、6159831千印张、总定价635488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14.52%(初版下降21.8%),总印数下降11.59%,总印张下降17.03%,总定价下降11.2%。
5.业余教育课本2113种(初版822种)、2770万册(张)、344590千印张、总定价51195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1.49%(初版下降3.63%),总印数增长2.86%,总印张增长8.26%,总定价增长12.9%。
6.扫盲课本10种、(初版4种)、23万册(张)、1960千印张、总定价303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1.11%(初版下降42.86%),总印数增长360%,总印张增长214.61%,总定价增长293.51%。
7.教学用书3796种(初版1273种)、5089万册(张)、410694千印张、总定价67597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9.08%(初版下降10.1%),总印数增长8.05%,总印张下降3.19%,总定价增长7.08%。
四、少年儿童读物出版情况
全国共出版少年儿童读物10460种(初版6122种)、24445万册(张)、1153509千印张、总定价243513万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1.56%(初版增长8.74%),总印数增长22.38%,总印张增长18.56%,总定价增长35.66%。
期 刊
2007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平均期印数16697万册,总印数30.41亿册,总印张157.93亿印张,定价总金额170.93亿元,折合用纸量37.11万吨(含高校学报、公报、政报、年鉴1742种,平均期印数386万册,总印数4011万册,总印张264689千印张)。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1.59%,总印数增长6.62%,总印张增长15.33%,定价总金额增长12.28%。
各类期刊的出版数量、所占比重及与上年相比增减百分比如下:
1.综合类479种,平均期印数1984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4.14万册),总印数44410万册,总印张2140205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5.06%,总印数14.6%,总印张13.55%。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10.78%,总印数增长11.67%,总印张增长25.67%。
2.哲学、社会科学类2339种,平均期印数5822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49万册),总印数99313万册,总印张4912431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24.7%,总印数32.66%,总印张31.11%。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3.04%,总印数增长8.13%,总印张增长16.11%。
3.自然科学、技术类4713种,平均期印数3314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0.7万册),总印数47143万册,总印张3066290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49.78%,总印数15.5%,总印张19.42%。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1.66%,总印数增长7.08%,总印张增长11.87%。
4.文化、教育类1175种,平均期印数2756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35万册),总印数54357万册,总印张2845163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12.41%,总印数17.87%,总印张18.02%。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下降5.49%,总印数下降1.15%,总印张增长9.52%。
5.文学、艺术类613种,平均期印数1588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59万册),总印数33521万册,总印张1771729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6.47%,总印数11.02%,总印张11.22%。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2.32%,总印数增长13.38%,总印张增长23.97%。
6.少儿读物类98种,平均期印数1088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11.1万册),总印数22502万册,总印张669547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1.04%,总印数7.4%,总印张4.24%。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下降2.51%,总印数增长1.78%,总印张增长10.55%。
7.画刊类51种,平均期印数145万册(平均一种期印数2.84万册),总印数2860万册,总印张387692千印张;占期刊总品种0.54%,总印数0.94%,总印张2.45%。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下降3.33%,总印数下降2.05%,总印张增长0.42%。
报 纸
2007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8种,平均期印数20545.37万份,总印数437.99亿份,总印张1700.76亿印张,定价总金额306.53亿元,折合用纸量391.17万吨。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4.27%,总印数增长3.17%,总印张增长2.52%,定价总金额增长11.03%。
各级报纸的出版数量、所占比重及与上年相比增减百分比如下:
1.全国性和省级报纸1037种,平均期印数14931.94万份,总印数298.83亿份,总印张1125.28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53.51%,总印数68.23%,总印张66.16%。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0.88%,总印数增长2.63%,总印张增长1.14%。其中:
全国性报纸221种,平均期印数3076.09万份,总印数63.55亿份,总印张163.41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11.4%,总印数14.51%,总印张9.61%。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下降5.14%,总印数增长0.35%,总印张下降7.36%。
省级报纸816种,平均期印数11855.85万份,总印数235.29亿份,总印张961.87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42.11%,总印数53.72%,总印张56.56%。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2.57%,总印数增长3.26%,总印张增长2.74%。
2.地、市级报纸882种,平均期印数5586.37万份,总印数138.45亿份,总印张574.37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45.51%,总印数31.61%,总印张33.77%。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14.56%,总印数增长4.32%,总印张增长5.31%。
3.县级报纸19种,平均期印数27.06万份,总印数0.7亿份,总印张1.11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0.98%,总印数0.16%,总印张0.07%。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6.83%,总印数增长16.32%,总印张增长14.06%。
4.综合报纸809种,平均期印数9125.91万份,总印数303.91亿份,总印张1393.63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41.74%,总印数69.39%,总印张81.94%。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3.91%,总印数增长3.04%,总印张增长4.39%。
5.专业报纸1129种,平均期印数11419.46万份,总印数134.08亿份,总印张307.13亿印张;占报纸总品种58.26%,总印数30.61%,总印张18.06%。与上年相比种数持平,平均期印数增长4.56%,总印数增长3.49%,总印张下降5.19%。
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
2007年全国共有音像制品出版单位363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28家。
一、录音制品
全国共出版录音制品15314种,出版数量2.06亿盒(张),发行数量2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1.52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3.38%,出版数量下降了20.93%,发行数量下降了8.91%,发行总金额下降了25.73%。
各类录音制品的出版数量及占总量的比重如下:
1、录音带(AT)6989种,14652.81万盒(新出2466种、7129.71万盒,再版4523种、7523.1万盒)。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14.52%,数量下降了20.5%,其中:
自编节目6785种、14205.62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97.08%、数量的96.95%。自编节目中:歌曲341种、105.53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4.88%、数量的0.72%;乐曲109种、22.23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1.56%、数量的0.15%;戏曲570种、26.05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8.16%、数量的0.18%;曲艺97种、2.57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1.39%、数量的0.02%;教育3628种、9672.59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51.91%、数量的66.01%;文学225种、14.78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3.22%、数量的0.1%;语言1746种、4318.5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24.98%、数量的29.47%;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69种、43.37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0.99%、数量的0.30%。
引进节目199种、441.72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2.85%、数量的3.01%。引进节目中:歌曲109种、338.9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1.56%、数量的2.31%;教育18种、24.16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0.26%、数量0.16%;语言61种、78.52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0.87%、数量的0.54%;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11种、0.14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0.16%、数量的0.001%。
对外合作节目5种、数量5.47万盒,占录音带种数的0.07%、数量的0.04%。
少年儿童录音带840种、数量374.33万盒。
2、激光唱盘(CD)7475种,5195.86万张(新出5558种、4518.56万张,再版1917种、677.3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0.35%,数量下降了19.01%,其中:
自编节目6314种、3873.27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84.47%、数量的74.55%。自编节目中:歌曲2560种、1508.37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34.25%、数量的29.03%;乐曲1365种、677.49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18.26%、数量的13.04%;戏曲405种、86.58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5.42%、数量的1.67%;曲艺163种、90.58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2.18%、数量的1.74%;教育773种、719.95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10.34%、数量的13.86%;文学195种、102.95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2.61%、数量的1.98%;语言676种、582.59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9.04%、数量的11.21%;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177种、104.76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2.37%、数量的2.02%。
引进节目1146种、1311.89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15.33%、数量的25.25%。引进节目中:歌曲793种、1006.68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10.61%、数量的19.37%;乐曲280种、185.43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3.75%、数量3.57%;教育17种、15.64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0.23%、数量的0.3%;语言45种、54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0.6%、数量的1.04%;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11种、50.14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0.15%、数量的0.96%。
对外合作节目15种、数量10.7万张,占激光唱盘种数的0.2%、数量的0.21%。
少年儿童激光唱盘(CD)605种、数量238.46万张。
3、高密度激光唱盘(DVD-A)及其他载体850种,719.93万张(新出618种、420.85万张,再版232种、299.08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5.56%,数量下降了38.34%,其中:
自编节目822种、697.78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96.71%、数量的96.92%。自编节目中:歌曲10种、6.17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1.18%、数量的0.86%;乐曲21种、19.51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2.47%、数量的2.71%;教育229种、214.58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26.94%、数量的29.81%;语言540种、445.22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63.53%、数量的61.84%;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22种、12.3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2.59%、数量的1.71%。
引进节目28种、22.15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3.29%、数量的3.08%。引进节目中:歌曲4种、5.8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0.47%、数量的0.81%;乐曲2种、1.2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0.24%、数量的0.17%;教育5种、3.02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0.59%、数量的0.42%;语言17种、12.13万张,占高密度激光唱盘及其他载体种数的2%、数量的1.68%。
没有对外合作节目。
少年儿童高密度激光唱盘(DVD-A)及其他载体3种、数量1.01万张。
二、录像制品
全国共出版录像制品16641种,出版数量2.85亿盒(张),发行数量2.36亿盒(张),发行总金额19.94亿元。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6.8%,出版数量下降了11.66%,发行数量下降了1.86%,发行总金额增长了1.42%。
各类录像制品的出版数量及占总量的比重如下:
1、录像带(VT)24种,5.47万盒(新出8种、2.5万盒,再版16种、2.97万盒)。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48.94%,数量下降了19.44%,其中:
自编节目23种、5.17万盒,占录像带种数的95.83%、数量的94.52%。自编节目中:教育16种、3.6万盒,占录像带种数的66.67%、数量的65.81%;语言4种、0.05万盒,占录像带种数的16.67%、数量的0.91%;音乐舞蹈3种、1.52万盒,占录像带种数的12.5%、数量的27.79%。
引进故事片1种、0.3万张,占录像带种数的4.17%、数量的5.48%。
没有对外合作节目。
少年儿童录像带4种、数量0.8万盒。
2、数码激光视盘(VCD)10561种,16722.37万张(新出7276种、14113.81万张,再版3285种、2608.56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下降了17.15%,数量下降了17.98%,其中:
自编节目9604种、14415.53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90.94%、数量的86.21%。自编节目中:故事片309种、754.9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2.93%、数量的4.51%;电视剧305种、5683.86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2.89%、数量的33.99%;戏曲片1346种、983.21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12.75%、数量的5.88%;风光片63种、200.99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0.6%、数量的1.2%;卡通片110种、283.81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1.04%、数量的1.7%;音乐舞蹈628种、375.74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5.95%、数量的2.25%;卡拉OK629种、216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5.96%、数量的1.29%;MTV129种、58.61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1.22%、数量的0.35%;社会科学211种、264.98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2%、数量的1.58%;教育3465种、4067.6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32.81%、数量的24.32%;语言147种、132.91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1.39%、数量的0.79%;科技56种、77.19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0.53%、数量的0.46%;经济114种、291.82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1.08%、数量的1.75%;体育177种、159.61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1.68%、数量的0.95%;医药卫生555种、129.67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5.26%、数量的0.78%;农业科学426种、140.71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4.03%、数量的0.84%;综合245种、199.64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2.32%、数量的1.19%;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689种、394.28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6.52%、数量的2.36%。
引进节目885种、2245.44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8.38%、数量的13.43%。引进节目中:故事片533种、1539.26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5.05%、数量的9.2%;卡通片165种、340.03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1.56%、数量的2.03%;音乐舞蹈43种、71.26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0.41%、数量的0.43%;教育69种、34.31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0.65%、数量的0.21%;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75种、260.58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0.71%、数量的1.56%。
对外合作节目72种、数量61.4万张,占数码激光视盘种数的0.68%、数量的0.37%。
少年儿童数码激光视盘(VCD)1092种,数量1666.54万张。
3、高密度激光视盘(DVD-V)5959种,11585.33万张(新出5147种、9841.03万张,再版812种、1744.3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29.52%,数量增长了16.42%,其中:
自编节目4375种、8165.08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73.42%、数量的70.48%。自编节目中:故事片574种、684.07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9.63%、数量的5.9%;电视剧431种、3935.56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7.23%、数量的33.97%;音乐舞蹈303种、219.39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5.08%、数量的1.89%;卡拉OK79种、44.38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1.33%、数量的0.38%;MTV53种、30.82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0.89%、数量的0.27%;社会科学136种、126.54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2.28%、数量的1.09%;教育909种、1592.19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15.25%、数量的13.74%;综合277种、252.43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4.65%、数量的2.18%;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1613种、1279.7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27.07%、数量的11.05%。
引进节目1549种、3392.62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25.99%、数量的29.28%。引进节目中:故事片1101种、1955.21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18.48%、数量的16.88%;音乐舞蹈42种、134.97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0.7%、数量的1.17%;卡通片164种、474.13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2.75%、数量的4.09%;卡拉OK25种、16.04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0.42%、数量的0.14%;除以上各类外其它类217种、812.27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3.64%、数量的7.01%。
对外合作节目35种、数量27.63万张,占高密度激光视盘种数的0.59%、数量的0.24%。
少年儿童高密度激光视盘(DVD-V)463种,数量1114.85万张。
三、电子出版物
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8652种、13584.04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20.05%,数量下降了15.29%。其中:只读光盘(CD-ROM)7845种、11658.35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2.99%,数量下降了21.65%。高密度只读光盘(DVD-ROM)421种、934.38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147.65%,数量下降了5.71%。交互式光盘(CD-I)及其他386种、991.31万张,与上年相比,品种增长了310.64%,数量增长了501.38%。
出版物发行
2007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7254处,与上年相比增加4.73%。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10726处,与上年相比减少2.85%;供销社发行网点2103处,与上年相比减少13.46%;出版社自办发行网点562处,与上年相比增加0.18%;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网点32016处,与上年相比增加7.14%;二级民营批发网点5946处,与上年相比增加15.75%;集个体零售网点114965处,与上年相比增加3.98%。
2007年全国出版物发行业从业人员76.85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6.41%。其中国有书店和国有发行网点从业人员14.08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4%;供销社售书点从业人员0.33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9.51%;出版社自办售书网点从业人员0.63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5.97%;文化、教育、广电、邮政系统发行从业人员7.26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0.41%;二级民营批发点从业人员9.1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46.55%;集个体零售网点从业人员45.11万人,与上年相比增加6.44%。
一、出版物购进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总购进161.57亿(册张份盒)、1406.07亿元,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0.66%,金额增长5.24%。其中:新华书店系统购进113.11亿(册张份盒),比上年增长0.87%,购进金额824.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1%。
二、出版物销售
(一)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总销售161.19亿(册张份盒)、1366.67亿元,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2.98%,金额增长5.87%。其中:新华书店系统销售113.65亿(册张份盒)、817.26亿元,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4.23%,金额增长5.79%。
在总销售中各类出版物的销售数量和金额、所占总量的比重及与上年相比增减百分比如下:
1、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5.75亿册、102.86亿元,占销售数量3.56%、销售金额7.53%。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20.30%,金额增长16.51%。
2、文化、教育类(含教辅读物)图书45.75亿册、366.85亿元,占销售数量28.38%、销售金额26.84%。与上年相比数量下降1.88%,金额增长6.7%。
3、文学、艺术类图书4.51亿册、69.52亿元,占销售数量2.8%、销售金额5.09%。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6.18%,金额增长7.88%。
4、自然科学、技术类图书4.88亿册、101.17亿元,占销售数量3.03%、销售金额7.4%。与上年相比数量下降3.07%,金额增长9.27%。
5、少年儿童读物图书4.03亿册、40.20亿元,占销售数量2.50%、销售金额2.94%。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14.76%,金额增长17.89%。
6、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及教参6.87亿册、119.21亿元,占销售数量4.26%、销售金额8.72%。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26.75%,金额增长16.05%。
7、中小学课本及教参79.40亿册、466.19亿元,占销售数量49.26%、销售金额34.11%。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1.00%,金额下降3.26%。
8、其他类图书2.75亿册、39.34亿元,占销售数量1.71%、销售金额2.88%。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60.46%,金额增长39.28%。
9、期刊3.05亿册、22.93亿元,占销售数量1.89%、销售金额1.68%。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13.34%,金额增长8.19%。
10、报纸1.21亿份、2.39亿元,占销售数量0.75%、销售金额0.17%。与上年相比数量下降20.93%,金额增长2.44%。
11、音像制品2.70亿盒张、30.07亿元,占销售数量1.67%、销售金额2.20%。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28.54%,金额增长18.29%。
12、电子出版物0.31亿张、5.95亿元,占销售数量0.19%、销售金额0.44%。与上年相比数量增长10.68%,金额增长0.82%。
(二)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纯销售63.13亿(册张份盒)、512.62亿元,与上年相比数量下降2.37%,金额增长1.64%。
(三)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出版物销售总额中:
1、居民和社会团体零售总额429.40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城市零售340.55亿元,农村零售88.85亿元,城乡零售比重为79:21。
2、出版物批发销售总额93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17%,批零比重为零售出版物发行企业854.05亿元,比上年增长8.57%;批给县以下单位或个人其他批发19.09亿元, 比上年下降7.55%。
3、出口总额2.33亿元,比上年下降9.01%。
三、出版物库存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44.78亿(册张份盒)、量增长0.43%,金额增长7.8%。
四、非出版物商品销售
非出版物商品销售金额20.40亿元(不含在销售总额之内)。
出版物印刷
2007年全国出版物印刷(含专项排版制版)企业8228家,职工年末平均人数减少了4.7%,职工工资总额110.3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1%,人均年工资长了26.7%。
一、产值产量
1、工业销售产值8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14%。
2、图书、报纸、其他出版物黑白印刷产量20182.27万令,比上年下降
彩色印刷产量129156.97万对开色令,比上年增长28.53%。
3、书刊装订产量23061.54万令,比上年增长10.65%。
4、印刷用纸48405.69万令,比上年增长11.99%;1629.83万吨,比上年增长
二、出版物印刷厂主要经济指标
1.资产合计年末数1279.86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2.年末负债合计654.31亿元,比上年增长0.05%。
3.所有者权益合计年末数625.55亿元,比上年增长6.78%。
4.主营业务收入96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
5.利润总额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3%。
6.增加值278.34亿元,比上年增长9.76%。
出版物进出口
68:31。其中:批给市、县批发、61.81亿元,比上年下降565.9亿元,与上年相比数59.55万人,与上年相比1.85万元,与上年相比增3.39%。7.52%5.11%。
一、图书、报纸、期刊出口
2007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1155765种次、1027.83万册(份)、3787.46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22.36%,数量增长1.99%,金额增长4.3%。其中:
1.图书出口1104293种次、714.14万册、3298.39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23.18%,数量下降2.92%,金额增长3.33%。
2.期刊出口50149种次、235.57万册、354.68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0.75%,数量增长8.83%,金额增长16.07%。
3.报纸出口1324种次、78.12万份、134.39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1.27%,数量增长40.26%,金额增长0.39%。
各类图书出口的种次、数量、金额及所占图书出口总量的比重如下:
1.哲学、社会科学类213147种次、114.93万册、762.85万美元,占图书出口种次金额23.13%。
2.文化、教育类217106种次、167.77万册、647.06万美元,占图书出口种次金额19.62%。
3.文学、艺术类253035种次、157.8万册、749.8万美元,占图书出口种次额22.73%。
4.自然、科学技术类119442种次、62.28万册、333.42万美元,占图书出口种次金额10.11%。
5.少儿读物类50338种次、71.49万册、137.32万美元,占图书出口种次4.16%。
6.综合类251224种次、139.87万册、667.93万美元,占图书出口种次20.25%。
二、图书、报纸、期刊进口
2007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进口815233种次、2385.99万册(份)、相比种次增长33.29%,数量下降0.39%,金额增长16.65%。其中:
1.图书进口771582种次、366.38万册、7812.91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金额增长80.67%。
2.期刊进口42630种次、424.71万册、11188.10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金额下降4.05%。
3.报纸进口1021种次、1594.91万份、2104.43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金额下降0.19%。
各类图书进口的种次、数量、金额及所占图书进口总量的比重如下:
1.哲学、社会科学类136518种次、42.8万册、1222.78万美元,占图书进口种次金额15.65%。
2.文化、教育类99867种次、86.03万册、1122.95万美元,占图书进口种次金额14.37%。
3.文学、艺术类130027种次、87.77万册、1292.56万美元,占图书进口种次金额16.54%。
4.自然、科学技术类263488种次、66.52万册、3104.16万美元,占图书进口种次金额39.73%。
5.少儿读物类52719种次、42.25万册、407.22万美元,占图书进口种次19.3%、数量16.09%、19.66%、数量23.49%、22.91%、数量22.1%、金10.82%、数量8.72%、4.56%、数量10.01%、金额22.75%、数量19.59%、金额21105.44万美元,与上年37.81%,数量增长1.6%,16.06%,数量增长12.21%,6.24%,数量下降3.7%,17.69%、数量11.68%、12.94%、数量23.48%、16.85%、数量23.96%、34.15%、数量18.16%、6.83%、数量11.53%、金额
5.21%。
6.综合类88964种次、41万册、663.25万美元,占图书进口种次11.53%、数量11.19%、金额8.49%。
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口
2007年全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累计出口51875种次、63.74万盒(张)、180.51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52.35%,数量下降39.49%,金额下降36.66%。其中:
1.录音带(AT)38种次、906盒、0.15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出口种次0.07%、数量0.14%、金额0.08%。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40.63%,数量增长315.6%,金额增长206.54%。
2.激光唱盘(CD)7258种次、175497张、41.93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出口种次13.99%、数量27.53%、金额23.23%。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87.56%,数量下降56.71%,金额下降39.61%。
3.高密度激光视盘(DVD-V)25956种次、378512张、109.01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出口种次50.04%、数量59.38%、金额60.39%。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36.88%,数量增长59.7%,金额增长67.91%。
4.数码激光视盘(VCD)16090种次、72766张、14.88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出口种次31.02%、数量11.42%、金额8.24%。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37.05%,数量下降77.29%,金额下降82.99%。
5.电子出版物2533种次、9715张、14.54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出口种次4.88%、数量1.52%、金额8.05%。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57.28%,数量下降89.24%,金额下降76.96%。
四、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进口
2007年全国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累计进口8348种次、15.09万盒(张)、4340.26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23.99%,数量下降15.2%,金额增长40.95%。其中:
1.激光唱盘(CD)6933种次、104852张、88.06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进口种次83.05%、数量69.48%、金额2.03%。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18.61%,数量下降20.48%,金额增长0.01%。
2.数码激光视盘(VCD)41种次、410张、0.76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进口种次0.49%、数量0.27%、金额0.02%。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30.51%,数量增长83.86%,金额下降91.98%。
3.电子出版物1374种次、45644张、4251.44万美元,占音像、电子出版物进口种次16.46%、数量30.25%、金额97.95%。与上年相比种次增长65.74%,数量下降0.51%,金额增长42.58%。
版权管理及版权贸易
一、版权管理
1、受理、查处案件
2007年全国各级版权行政管理机关共检查经营单位548646家,取缔违法经营单位13170家,查获地下窝点1224个,行政处罚9816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68件。
2、收缴盗版品
2007年全国各地方版权行政管理机关共收缴各类盗版品7569.7万余件,其中查缴的盗版图书1121.27万余册,盗版期刊184.33万余册,盗版音像制品5249.88万余盘,盗版电子出版物207.5万余盘,盗版软件300.92万余张,其他各类盗版品505.8万余件。
3、版权合同登记
2007年全国版权合同登记11164份,其中图书9515份,期刊305份,音像制品431份,电子出版物389份,软件515份。
4、作品自愿登记
2007年全国作品自愿登记133789份,其中文字作品2390份,音乐作品2193份,美术作品17681份,摄影作品110030份,设计图481份。
二、版权贸易
1、版权引进
2007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1101种,其中图书10255种,录音制品270种,录像制品106种,电子出版物130种,软件337种,电影1种,其他2种。
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如下:
美国3878种,英国1635种,德国585种,法国393种,俄罗斯92种,加拿大33种,新加坡228种,日本822种,韩国416种,香港地区268种,台湾地区892种,其他地区1013种。
2、版权输出
2007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2593种,其中图书2571种,录像制品19种,电子出版物1种。
图书版权输出地情况如下:
美国196种,英国本73种,韩国33
4(说明:以上统计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
109种,德国14种,法国116种,澳门地区50种,俄罗斯38种,台湾地区种,加拿大630种,其他地区
13种,新加坡727171种,日 100种,香港地区种。
第二篇:新劳动法 竞业限制
首先新法明确规定了适用竞业限制人员的范围: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将大大减轻企业HR人员的工作量,也避免实际用工中企业滥用竞业限制,反而增加企业损失的错误做法。
第二、新法明确竞业限制补偿金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支付。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为规避竞业限制补偿金,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将一部分工资视为竞业限制补偿金的做法将被认定无效。
第三、明确了企业与竞业限制员工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可与员工约定违约金。
第四、竞业限制时间由三年变化至二年。
最后、企业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应当将本单位的经营范围、业务范围明确(最好能列举竞争单位名单)。可更好地保护企业权益。
新版劳动合同法关于竞业限制规定
竞业限制的定义: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即: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保守商业秘密与竞业限制的主体:
商业秘密的主体:
1、企业董事、经理(法定);
2、组织经营需要的劳动者(约定)。
1、也就是说,对于企业董事与经理(即一般意义上之企业经营者——总经理)不需约定,在其任期内有着法定的义务;
2、而对于劳动者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约定之。
竞业限制的主体:限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针对的是特定的对象,即掌握用人单位经营秘密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等。普通职工虽掌握一定的公司经营机密,除非个别特定岗位,否则将得不到支持。
竞业限制的条件: 企业有需要保护的商业秘密,没有需要保护的商业秘密则无从谈起。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有三:
第一,商业秘密的前提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第二,该商业秘密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 第三,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
竞业限制的期限:《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以前规定为三年)地方性规定如《深圳市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二年,超过二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竞业限制协议中没有约定期限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无固定期限协议,可以随时解除协议,但应当提前至少一个月通知对方。
竞业限制的范围与地域:与本单位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从事经营同类产品(业务)且有竞争关系。地域应经双方在协议内约定。竞业限制的补偿金额:双方约定,但是地方有特别规定。
如:《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年经济补偿额不得低于该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前十二个月从该用人单位获得的报酬总额的三分之一。《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补偿费,按月计算不得少于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二分之一。约定补偿费少于上述标准或者没有约定补偿费的,补偿费按照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二分之一计算。竞业限制协议中没有约定补偿费的,补偿费按照前款规定的最低标准计算”。而《珠海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第22条规定:“企业与员工约定竞业限制的,在竞业限制期间应当按照竞业限制协议中的约定向该员工支付补偿费,没有约定的,年补偿费不得低于该员工离职前一年从该企业获得的年报酬的1/2”。还有的地方规章规定由当事人双方自主约定补偿标准,如上海《关于实施《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若干问题的通知(二)》。
违反竞业限制的赔偿:由协议双方根据公平合理原则约定。常见问题问答:
1、竞业限制的补偿何时支付?在劳动合同内约定,工资内的一部分属于竞业限制补偿金行不行?
答:《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在解除或者劳动合同终止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而不应该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间由工资内一部分支付,实践中有会被认为是工资的一部分而非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案例。
2、竞业限制协议没有约定补偿金或者约定了补偿金而企业方没有履行,在竞业限制协议期限内劳动者是否仍应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
答:《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明确了经济用人单位与具有保密义务的特殊群体劳动者可以约定竞业限制内容,并需约定经济补偿金。但仍未明确用人单位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是否该竞业限制协议就无效,劳动者是否就无需继续履行协议。从公平原则来看,用人单位运用竞业禁止条款限制员工离职后的活动时,应给予员工相应的经济补偿。实际司法实践中也采纳了用人单位未给予劳动者合理的经济补偿即认定竞业禁止条款无效的观点。
地方性法规如《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约定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但值得一提的是约定补偿金的支付日与员工违约日孰早孰晚将是判定谁违约在先的主要依据,也是判定协议双方谁该承担违约责任的关键因素。比如协议约定劳动合同解除后半年内支付第一笔经济补偿金,结果劳动者迟迟等不到经济补偿金,在解除劳动合同后第五个月就去一家具有竞争业务的同业去上班了,此时会被裁定劳动者违约在先。
第三篇:就 业 证 明(新)
就 业 证 明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兹有贵校2014届环境工程专业__2__班毕业生同学,身份证号码___***624____, 拟接收其来我单位工作,相关手续将根据本单位计划稍后办理,特此证明。
单位联系人:
单位机构码:
单位固定电话:
单位地址:
单位邮编:
学生签名:单位盖章: 学生联系电话:
年月日年月日
第四篇: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奶业发展规划》
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研究制定的《全国奶业发展规划》已于6月8日发布,各地要抓紧部署落实。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合理布局奶业生产,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带动奶源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创建,做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从源头上保障生鲜乳质量。要加快推进奶业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奶农合作社、推行政府指导价、开展第三方检测、签订产销合同等形式,实现奶业产加销利益联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联合体,促进奶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着力抓好合同收奶,督促企业和奶站诚信经营,共同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全文下载
全国奶业发展规划
(2009-2013年)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为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3年。
一、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奶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支持,实施优势产业布局,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一)奶牛存栏快速增加,奶类总产量大幅增长。2008年,全国奶牛存栏达到1233.5万头,是2000年的2.5倍;奶类产量3781.5万吨,是2000年的4.1倍。我国奶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奶类生产大国。
(二)奶牛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2008年,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13个优势省(区、市)奶牛存栏占全国84.3%,与2000年基本持平;牛奶产量占全国88.3%,比200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优势区域内部布局也进一步优化,涌现了一大批奶牛养殖大县。
(三)奶牛规模养殖加快推进,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2008年,全国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36%,比2003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奶牛单产水平达到4800公斤,比2000年提高了40%。挤奶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底达到66%。
(四)乳制品加工业飞速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达到791家,比2000年增加414家;实现工业产值1555.8亿元,是2000年的8倍;前10家大型骨干企业乳制品工业产值占全行业的47.5%。
(五)乳制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种类丰富多样。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产量1810.6万吨,其中液态乳产量1525.2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7.7倍和11.2倍。目前,市场上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乳粉、干酪、奶油、炼乳等产品种类齐全,基本满足了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六)乳品消费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量22.72公斤,比2000年增长56.8%;农村居民人均4.81公斤,为2000年的3.9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品消费金额比2000年增长了1.8倍。
但是,我国奶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养殖方式落后。小规模散养户仍是生鲜乳生产的主体,专用饲草饲料缺乏,饲养方式粗放,高产奶牛比例不高,单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成母牛平均单产不足5吨。二是乳品
质量安全监管依然薄弱。生鲜乳收购站点数量多,条件参差不齐,开办主体复杂,监管难度大;乳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三是乳制品市场秩序不规范。一些乳制品企业缺乏稳定的奶源基地,淡季压价、旺季争抢奶源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乳制品企业为抢市场打价格战和广告战,炒作概念,不落实复原乳标识制度,误导消费者。四是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奶农组织化程度低,乳制品企业单方面决定生鲜乳价格,奶农利益难以保证。五是消费市场培育滞后。科学消费的观念和习惯尚未形成,乳品消费市场培育滞后于奶业发展。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与婴幼儿乳粉事件、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叠加,交互影响,使得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乳品消费萎缩,乳粉进口大幅增加,出口下降,乳制品企业经营困难,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奶牛养殖亏损严重,奶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全面提高产业素质转变的关键时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消费市场看,城镇居民的人均乳品消费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农村居民的人均乳品消费量只有城镇居民的1/5,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乳品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巨大。从资源条件看,奶牛存栏已突破1200万头,还有1000多万头牦牛、2000多万头水牛和500多万只奶山羊资源可供开发,农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饲草产业稳步发展,牧区生态逐步恢复,近7亿吨可用作饲料的农作物秸秆还有40%左右的利用空间,奶业发展相关资源还有较大的开拓潜力。从政策环境看,《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相继出台,国家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日趋完善,规范奶业发展的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各级政府把发展奶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政策落实和资金扶持力度。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就能化危机为机遇,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为根本,推动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夯实奶业基础,强化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建设现代奶业,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乳品消费需求。
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着眼当前和立足长远相结合。既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奶农和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消费信心,稳定奶业生产;又要立足长远,着力强化奶业发展基础建设,解决制约奶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全面提高科技含量和产业素质,促进产业升级。
——市场调节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和奶农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产业升级。同时,通过政府扶持,帮助企业和奶农克服困难,增强奶业抗御风险的能力,保护奶业基本生产能力,巩固奶业发展的基础,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
——强化监管和规范引导相结合。把保障乳品质量安全放在优先地位,坚定不移推进乳品行业清理整顿,全面加强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消除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漏洞。规范市场秩序,鼓励企业和奶农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
——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扶持奶业重点产区,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准入门槛,培育骨干企业,促进养殖、加工与消费协调发展。同时,兼顾地方品种和民族特色,实现奶业全面发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基本目标
——生鲜乳生产能力稳定增长。2013年,全国奶牛存栏达到1500万头,奶类产量达到4800
万吨,成母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5.7吨;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35%,奶牛粗饲料质量显著提高。奶水牛和奶山羊发展取得突破。
——乳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生鲜乳生产符合《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试行)》,乳制品企业实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 12693)》,婴幼儿乳粉生产企业全面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GB/T 27342)管理,质量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产品质量全部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生鲜乳收购站全面规范。2013年,生鲜乳收购站100%实现持证收购和标准化管理,偏远牧区、山区的牛奶收购点和山羊奶收购点100%纳入监管范围。
——奶源生产和乳制品加工衔接更加合理。乳制品企业奶源基地和加工产能合理配置,符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的要求。2013年乳制品企业稳定可控奶源达到70%以上,初步建立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体系。
——乳制品流通条件进一步优化。2013年,生产经营低温产品的乳制品企业拥有完善冷链体系的比例达到90%以上。配送网络覆盖全部中小城市和90%以上乡村。
——乳品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乳品消费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乳品消费大幅度增长,“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全国中小学校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三、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一)优化奶业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环境、消费习惯和现有产业基础等因素,重点发展五大奶业产区,建立生产、加工、销售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五大奶业产区以加快奶牛品种改良,加强优质饲草料生产,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为重点,不断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按照《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合理布局加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提升乳制品质量,不断提高乳制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实现奶源基地建设和乳制品工业协调发展。
——东北内蒙古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4省(区),以培育奶牛大户(家庭牧场)、规范化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养殖场为重点,重点发展乳粉、干酪、奶油、超高温灭菌乳等,根据市场需要适当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产品。
——华北产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4省,在发展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同时,兼顾奶山羊生产,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重点发展乳粉、干酪、超高温灭菌乳、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产品。
——西部产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等6省(区),着力发展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培育山羊奶、牦牛奶、马奶、驼奶和驴奶等特色奶源基地,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重点发展乳粉、干酪、奶油、干酪素等乳制品,适度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南方产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重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场,广西、云南及其他有条件的省(区)鼓励开展奶水牛品种改良与水牛奶产品开发,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干酪、酸乳等产品,适度发展炼乳、超高温灭菌乳、乳粉等乳制品,大力开发水牛奶加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乳制品。
——大城市周边产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等4个直辖市,着力培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育种选育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都市型乳业,主要发展巴氏杀菌乳、酸乳等低温产品,适当发展干酪、奶油、功能性乳制品。
(二)加强良种繁育及推广
实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建立高产奶牛核心群,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种公牛遗
传评估,加快实行奶牛良种登记、标识管理制度。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不断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改善生鲜乳质量。
——构建高产奶牛核心群。以种牛引进、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奶牛原良种场建设,选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核心养殖场的生产水平和供种能力。——提升种公牛站生产经营能力。加大种公牛站设施改造和先进生产设备配备力度,健全种公牛遗传评定和后裔测定体系,加快推进种公牛站改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提高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和优质冻精供应能力。
——健全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加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奶牛改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更新,完善有关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品种登记和改良的技术及管理标准,奠定奶牛品种改良的技术基础,加强对奶牛改良工作的指导。
——完善优质冻精推广体系。加强奶牛配种站点液氮罐、液氮运输车、改良配种器材配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人工授精技术人员培训,进一步完善奶牛优质冻精推广体系。
(三)发展奶源生产基地
以奶牛养殖大县为依托,带动奶源基地发展,构建稳定的奶源生产集群。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和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奶源基地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社,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能力。推动龙头企业建设自有奶源基地和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
——增强奶牛养殖大县综合生产能力。以奶牛养殖大县为依托,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规范投入品使用,增强防疫服务能力,加强环境保护,从源头上保证生鲜乳质量安全。——发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加强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圈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粪污处理、疫病防控、饲草料贮存(或青贮)等配套设施建设,全混合日粮(TMR)饲养、挤奶、良种繁育、生鲜乳质量检测等设备配置,推进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建立优质饲草料生产基地。建立奶牛青绿饲料生产基地,示范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鼓励发展专业性青贮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为奶牛养殖提供充足的青绿饲料资源。充分利用中低产地、退耕地、秋冬闲地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苜蓿等高产优质牧草种植。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人工饲草地。
——发展奶农专业合作社。积极安排资金,扶持奶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发挥其为奶农提供服务和维护奶农利益等方面的作用。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奶农素质。
(四)完善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继续推进生鲜乳收购站清理整顿,规范生鲜乳收购站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经营。完善乳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检验检测和监管体系,提高执法能力,严厉打击违禁添加行为,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建设标准化生鲜乳收购站。支持乳制品企业、奶农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场对个体和流动生鲜乳收购站点进行改造、合并或重组,加大生鲜乳收购站挤奶设备、专用生鲜乳运输车等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力度。推进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和监控设备。
——完善生鲜乳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国家生鲜乳质量安全中心,健全由国家、区域、省和县四级检测机构组成的检验检测体系,提高检测能力。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严厉打击生鲜乳收购环节添加违禁添加物的行为。建立全国生鲜乳收购站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制度。
——提高乳制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乳制品加工企业根据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检测、产品出厂检测的需要,配置在线检测、快速检测及其它先进检验设备。对乳制品生产
实施全程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实行《乳制品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 12693)》,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GB/T 27342)管理。
——完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乳制品检验制度、产品质量可追溯及责任追究制度、问题产品召回和退市制度、食品质量安全申诉投诉处理制度。加强乳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完善国家乳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乳制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清理乳制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严厉打击乳制品加工中添加违禁物的行为。
(五)提升乳制品加工与流通能力
全面落实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严格行业准入,提升装备水平,加强冷链体系建设,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形成资源配置合理、技术水平先进、产品结构优化、市场应对得力的现代乳制品加工与流通产业体系。
——有序发展乳制品工业。乳制品工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符合《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中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项目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手续,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已建加工项目(企业)未达到《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要求的应限期整改。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推进乳品加工设备国产化,重点研发大型乳粉生产、低温喷雾干燥、干酪生产、膜过滤、灭菌及无菌灌装成套设备等关键设备。发展和应用膜分离技术、生物技术、冷杀菌技术、直投发酵剂技术等高新技术,以及纸塑复合无菌包装、多层共挤高阻隔性复合材料、可持续性绿色包装等材料。
——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干酪、发酵乳、功能肽产品等适合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逐步改变以液态乳为主的产品单一局面。积极发展高品质、市场需求量大的乳制品,如脱脂乳粉、乳清综合利用产品等。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乳蛋白、乳糖等精深加工产品。——改善乳制品冷链流通条件。加强大中型乳制品企业、专业化物流企业低温设施建设,建设以原料奶收购、加工及乳制品储藏、运输、销售等全部环节实行低温控制的冷链物流体系。建立健全乳制品标准化冷链管理制度。
四、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投入
大力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饲草收贮加工、粪污处理和挤奶机械购置补贴以及种奶牛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对奶业的扶持和保护。完善奶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加大对奶牛养殖大县的扶持。鼓励和扶持牧草良种推广和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奶农专业合作社和乳制品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奶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二)加快奶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应用
进一步提高奶业科技研发和应用水平,不断完善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奶业技术服务平台与推广体系建设。鼓励相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联合开展奶业领域的重大科技研发活动,加快奶业科技进步。扩大奶牛科技推广服务实施范围,大力推广科学饲养等先进适用技术。扶持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生鲜乳收购、人员培训、疫病防治、良种繁育等社会化服务。
(三)切实加强奶牛疫病防控
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奶牛的疫病防控,健全奶牛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和口蹄疫等传染病的国家扑杀制度,积极开展奶牛疫病的净化,提高奶牛疫病扑杀补贴。强化定期监测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奶牛免疫档案。指导奶牛养殖户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加强乳房炎、蹄病等常见病的防治,通过转变饲养方式、推广新疫苗和兽药等措施,逐步降低奶牛常见病的发病率。
(四)强化奶业监管能力
贯彻落实食品安全、乳品质量安全监督有关规定,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明确监管人员,保障工作经费,提高执法能力。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合作,形成合力,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监管无缝对接。建立健全乳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工作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五)做好奶业发展的调控和引导服务
加强生鲜乳生产、乳品市场和乳制品进出口等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发布,引导奶牛养殖场户和乳制品加工企业适时调整生产结构。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建设,通过引导散养户“进区入园”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扩大国产乳粉收储规模,完善乳粉临时收储政策,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减缓乳粉进口冲击,开展产业损害调查,建立救助补偿机制。完善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和收购合同制度,鼓励各地推行生鲜乳第三方检测和按质论价。严格执行鲜乳、纯乳和复原乳标识制度,规范液态奶生产经营秩序。充分发挥各级奶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推动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六)提振消费信心,扩大乳品消费
加强正面报道,加大宣传力度,主动引导舆论,为奶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主动、客观公布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和乳品质量安全状况,科学回应社会关切,提振消费信心。继续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加大推广力度,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积极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奶类消费市场,普及乳制品知识,倡导乳品科学消费,依托企业购销网点和“万村千乡”等工程,加大乳制品采购力度,做好配送工作。
五、环境保护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利用的原则,推行奶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管,推动粪便等废弃物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实现奶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区域布局符合环境条件要求。充分考虑各地环境状况,不在环境敏感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新建、改扩建乳制品加工项目和奶源基地建设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要求。
(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和环境污染。严格执行土地管理制度,推进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推广清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粪便耗氧堆肥和沼气处理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乳制品加工厂和奶源基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提倡乳制品包装简洁化、多样化,鼓励企业使用可回收、易降解的环保包装材料,减少包装材料使用量,控制包装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三)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农区要充分考虑周边土地消纳能力和粪污处理能力,大力推进农牧结合,确定适当的养殖规模。牧区和半牧区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圈养,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相协调。
(四)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相关环保及清洁生产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奶业产地环境监测体系,及时监督和跟踪规划实施后的环境效果。
第五篇:家具业:深圳家具模式辐射全国
家具业:深圳家具模式辐射全国
今年以来,深圳家具行业协会会长黄伟业、秘书长侯克鹏一直频繁奔走于华东、西南、东北、华北等地区,步履匆匆的结果颇令人欣喜:明年4月,按“深圳模式”克隆的四大家具展会将在沈阳、西安、哈尔滨、济南四大城市依次拉开大幕。
25年成全国家具业龙头
来自市贸工局的资料显示,1979年,深圳家具厂成立,深圳家具业实现“零”的突破。25年来,依靠毗邻香港的地缘、信息、外资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国外较低的生产成本,深圳家具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奠定了在中国家具行业的龙头地位。
截至去年底,深圳家具企业发展到1200多家,年产值达到380亿元,出口创汇14.76亿美元,占我国家具出口总量五分之一以上;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有11家,年产值在3亿-5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有60多家;名牌战略取得初步成果,已诞生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和1个中国名牌产品。目前,深圳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具研发中心,深圳家具在设计、造型、功能、舒适、适用等方面均走在国内前列,并引领着国内家具业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家具生产基地,家具产业在产业规模、设计、人才、技术、设备以及产品质量、产值等方面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出口额首位;家具业不仅为20多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对深圳会展业等其他相关产业及深圳周边地区均有较大的带动作用。
展会成就深圳家具业
业界资深人士这样说,深圳家具业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每年两届由家具行业协会打造的深圳国际家具展。通过展览,企业得以迅速进入关键客户群中;通过展览,企业得以与专业买家面对面沟通和交流;通过展览,企业得以获得大量订单,从而迅速进入快速成长期。
目前,深圳国际家具展已经成为最具参展规模和买家优势的亚洲第一展。深圳家具展举办18届以来,参观客商总计超过195万人次,现场成交额累计达到400亿人民币,出口订单近40亿美元。一年两次的深圳国际家具展总展览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占据深圳展览业30%的市场份额,成为深圳展览名副其实的品牌之一。
“深圳模式”走向全国
市家具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家具生产的区域主要有: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然而,对于依靠会展作为营销主渠道的家具业,依赖的会展却主要是广州家具展、深圳国际家具展、东莞名家具展、上海国际展等南方展会。这给北方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市场空间。
推广办展经验、振兴民族家具产业,与北方各兄弟协会携手整合行业优势资源,实施“区域优势资源集成”战略,打造全国家具强势区域经济圈,成为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的共识。今年4月,协会与山东家具协会联手在济南打造的第二届山东家具展及木工机械展览会获得空前成功,展览成为推广家具展“深圳模式”的开篇之作。
5月,黄伟业、侯克鹏分别带领大型考察团奔赴华东、西南、东北、华北等地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最终与哈尔滨市家具协会、沈阳市家具协会、陕西省家具协会、山东省家具协会等四个北方家具协会达成合作联展的意向,“2006年4月北方家具联展”的合作战略开始启动,家具业的“深圳模式”迅速走向全国,由南及北一一“复制”。
深圳家具行业协会秘书长侯克鹏表示,联合培育北方家具展,为北方家具企业打造一个拓展市场空间,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名品精品的良好平台,将使更多的北方生产和流通企业不必南下就可获取同样的效果和需求。在对当地家具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联合办展也将给深圳家具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创造契机,从而使家具业发展的“深圳模式”辐射、带动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