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时间:2019-05-14 08: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第一篇: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

1.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得以诞生。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2.比较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著作: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

●最早使比较文学一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在意大利,1871年,桑克蒂斯开始主持比较文学的讲座。●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和理性发起挑战。

●1937年,戴望舒译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

●在西方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中,巴斯奈特是宣判比较文学夭折的第一人。●翻译文本研究:勒菲弗尔“操控理论”

3.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4.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 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5.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6.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7.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8.美国学派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典型代表——韦斯坦因的专著《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10.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四大研究领域: 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

11.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

12.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

13.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14.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15. 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16.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7.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8.平行研究的种类: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19.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20.用西方文论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二、名词解释(3*5’=15’)

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流传学: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之时,从作为“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的影响,以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的外来因素。

4、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5、文学误读: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影响误差,或者创造性接受。误读原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20世纪60年代成为阅读学理论和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和命

题。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指接受者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时出现的差异性阐释。

6、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7、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这种异国形象首先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8、平行研究:是由美国学派提出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的规律性。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

9、类型学: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不存在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的相似的文学现象。

10、跨文明阐发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11、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

1、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 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2)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 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2、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1)跨国家

● 法国学派:强调文学关系,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美国学派:超越文学史的限制,强调美学价值,依然重视跨国研究。● 中国学派:跨国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

2)跨学科

●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它领域相比较”。● 只有当文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比较时候,比较文学才

能够成立。3)跨文明

与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实践和知识资源密切相关。

● 当西方背景的比较文学研究进入非西方背景的异质文化的时候,跨国研究已经

不能解释文学内部的很多东西。

● “跨异质文化”——“跨文明研究”,更注重中西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是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学派学科理论的立足点,文学跨越性研究的新领域。

3、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领域

(一)实证性影响研究包括渊源学、流传学和媒介学等研究范畴

例:

● 大致可以说,鲁迅受到尼采影响,这可以从其日记、小说、翻译中看出来,但是这

种影响究竟有多深,鲁迅后期是否与尼采“决裂”,都无从由“实证”的方法得出。

(二)文学变异研究以变异和文学性为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文学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

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 1)语言翻译层面:译介学

● 超越实证性研究,走向文化/文学研究 ● 梵文“完美”-汉语“圆满”(日本、中川元)2)民族国家形象层面:

● 他国形象是主体国家文学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 研究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及变异现象本身,分析其规律。● 日本:明“倭寇”,清“东人”,抗战“鬼子” 3)文学文本层面:

● 有实际交往的文学文本之间产生的文学接受。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 不同文学、文明体系中文本之间主题和文类等的相异之处。● 果戈理、鲁迅《狂人日记》 4)文化层面:

● 文化模子的歧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文学的模子的歧异 ● 文化过滤-文学误读

(三)平行研究是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东西包括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等。

(四)总体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的关系 区别:比较文学侧重两点之间的文学比较;总体文学侧重对一个文学平面的研究 联系:总体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延伸和扩展

提出契机

● 总体文学研究的缺席

●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现实语境(本土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比较文学的世界性胸怀——开放的多元化视野 ● ——对话和启发 研究领域

● 跨文明研究、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文学人类学研究。

5、流传学研究的影响类型 1 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 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 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

2)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 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5)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 6)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

6、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和实例分析(了解)直线式影响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如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而创作的自由体小诗,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的影响的。

2)辐射式影响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 响,他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和个体对多国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对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如鲁迅受到 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此外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交叉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 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发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来认识和接

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成了他们接受法国蒙田的中介。这就形成了交叉影响,即英、日作家既是受蒙田影响的终点,又成为传播蒙田作品的起点。

5)循环式影响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 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质文化圈的循环影响。例如法国的波德莱尔受美国爱伦坡的启发,而爱伦坡有受到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而柯勒律治又吸取了德国诺瓦利斯的诗学养料。二是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例如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

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P77 1)印象的渊源:对别国生活的“印象”、体验 ● 旅行、旅居、游学、留学等视觉或听觉的印象 ● 歌德《意大利纪行》 斯达尔夫人《德国论》 2 口传的渊源:通过口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 民间口头文学的因袭和传承: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 3 笔述的渊源:见诸于文字的渊源研究

鉴定资料来源、鉴定借取成分、鉴定时代的思潮风尚

研究从文学作品本身直接发现它们和放送者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通过作家的回忆录等笔述材料梳理其渊源关系。

10、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 个体媒介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 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 的个体媒介者。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个体对群体起到的媒介作用,如卢梭思想通过歌德、席勒、海涅在德国的传播就是一例。团体媒介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 龙、文学社团等。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译介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等。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英国期刊中 的德国文学》就是典型的文字资料媒介研究的例子。作家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例如胡适提倡白话文,就和胡适与外来语言文字的接触有关。

11、“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制约与反制约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为民主和正义而斗争的崇高精神和雄伟气魄-雅典民主派反僭主专制的斗争;和解结局-奴隶主贵族、民主派的调和愿望 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

语言既是载体,又是文化-“文字流传物”如汉语中的梅兰竹菊,欧美语言中的玫瑰、橄榄树、夜莺、数字“十三”,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语言=心灵;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语言。””

3)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的过滤作用。

接受者所属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接受者个人的心理结构:李健吾、韩少功“李健吾对莫里哀译介的热衷反映了他们主客体间的强烈吸引,同样,李健吾自身的早期戏剧创作也反映出二者破例的近亲心理机制。”

12、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

误读是“文化过滤” 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1 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 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最后,文化误读与创新。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的关系(了解)

● 都是接受方文化在文学交流、对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交流主体的一种行为、态度,是接受者主动性、能动性的表现。

● 既是原有文本意义衰减的过程,也是接受者文化渗透、新意义的生成过程。● 都基于文化的差异性、异质性。

● 文化过滤必然导致文学误读。

● 定位于文化层面,大大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深化主题,加强对话。

13、译介学的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

14、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重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

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它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它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它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15、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重点)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关系: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的同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比其高、也不比其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的关系。

17、跨文明阐发研究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式?(重点)

我们依据阐发过程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所谓作品阐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借用文学理论的文学批评活动。所谓理论阐发,主要是指不同文明之间文学理论的相互镜鉴、相互发明 ;

所谓科际阐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学科研究略有不同,它指的是跨越文明界限地借用其他学科理论来展开对于文学作品或文学观念的分析、阐发;

所谓综合阐发,主要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文明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现象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不加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触类旁通地加以研究。

18、跨文明阐发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重点)跨文明原则,具体包括两个方面递进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阐发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必须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问题;第二层含义则是强调在研究当中必须要有自觉的跨文明意识、差异意识。对等互动原则,与跨文明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密切相关。它要求坚持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立场,强调不同文明文学之间的平等地位,反对一方理论对另一方文学的垄断与独白。具体说来,就是要求阐发的对等性和互为主体性。有效性原则,针对的是阐发研究过程当中理论与对象之间的契合性问题。在进行阐发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论是用本国的理论模式去阐发西方的文学,还是运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阐发本国的文学,都必须小心谨慎,都必须对所要采用的理论模式,对所要阐发的对象作具体细致的分析,以确保阐发的可行性、有效性。

四、论述(1*35’=35’,条理清晰分要点,观点清晰,有分析过程,举例说明,有自己的观点)

1、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学派与历史发展。

1、第一阶段与“法国学派”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为主流和代表,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注重不同文学之间实际存在的交流与影响,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关系成为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提。代表了这一阶段比较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即强调不同文学之间关系和影响的实际存在,并对这种关系和影响进行实证性研究。

2、第二阶段与“美国学派”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以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为代表,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和途径,推动了比较文学的深化和发展。

1954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成立。1958年,学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主张打破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展开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同时,关注文学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影响”的考证。共识:应把比较文学研究范畴扩大到无影响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领域。

3、第三阶段与“中国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学派的崛起进一步推进了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同时,创造了一些具有真正全球意义的研究方法,使总体文学研究真正具有了世界性。发明了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阐发研究”,即从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和文论到以中国理论阐发西方文学和文论。真正将其“跨越性”从跨国家民族、跨学科扩展至世界性的跨文明研究,将异质文明纳入文学的比较视域。

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色,以文字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 框架,构架起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美国学派: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 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学科界限,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的各国文学关系。中国学派:曹顺庆、孙景尧、谢天振

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和基本特色,在跨越中西异质文化中探讨中西文学 的碰撞、渗透和文化的误读、变异,寻求这种异质文化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学对话、文

学沟通和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建,以真正国际性的胸怀和眼光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补充:

▲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被西方表述的中国形象。

1、六种西方的中国形象类型: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孔教理想国、停滞的帝国、专制的帝国和野蛮的帝国。前三种类型对应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乌托邦一极,而后三种类型则对应着形象学的意识形态一极。

2、中国形象的形象学意义

(1)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着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有对现实的中国的某种认识,也有对中西关系的焦虑与期望,当然,更多的是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它们是西方文化投射的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像,是西方文化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我想象与自我书写的方式,表现了西方文化潜意识的欲望与恐惧,指向西方文化“他者”的想象与意识形态空间。

(2)中国形象的功能不只是在知识与想象层面上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现代文化完成自我认同并确认西方中心的地缘文明秩序,还在价值与权力层面上配合、协调、支持西方现代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扩张,为掠夺与征服提供意识形态性的“正义理由”。

3、中国形象研究的理论资源

形象的建构与生成理论深受现代阐释学、接受理论的影响。如海德格尔等人的“前理解”界定,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主义、东方学的阐述以及福柯等人的“话语”理论等。

(1)、“大汗的大陆”:把最高级的描绘留给了中国

这一描绘渗透着萌芽中的世俗资本主义精神,其中包括一种对王权统一、商业财富、感性奢侈的生活风格的向往,也是一种与中世纪基督教禁欲主义完全相反的精神,从文化根基上解构中世纪意识形态,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2)、“大中华帝国”:统治最为完善的国家。

一个政治开明、治理有序、公正平等的“大中华帝国”形象对于一个贫瘠混乱、动荡不安,但又生机勃勃、开放自觉的欧洲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不满自身与反观、反思自身的需要。他们与其需要一个真实的中国,不如说需要一个理想的中国。

(3)、“孔教理想国”:用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

中国人完全生活在自然理性支配下的制度与道德中,没有基督教也可以产生英明的君主、严整的秩序和高尚的道德,对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令人震惊又神往的“事实”。“孔教理想国”将道德实践与政治理想建立在自然法则与人的道德天性上,证明不需要宗教神学的基础,人类理性足以担当起人的道德与幸福。

(4)总结以上西方的中国形象 ①、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意义

西方乌托邦传统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的古典哲学与古希伯来的《圣经》。这一传统在文艺复兴时期复兴与繁荣,在启蒙哲学家那里达到高潮。乌托邦中国形象的意义在于:一是树立中国的乌托邦形象从大汗的大陆、大中华帝国到孔教理想国是确立西方社会、文化现代性(西方现代性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社会层面,包括理性精神、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内容。二是审美层面,包括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美学运动对现代性的反叛与超越。)的需要 ②、抛弃乌托邦的历史原因

a、法国大革命前后,西方现代性的基本模式已经得以确立,启蒙时期以理性重建历史的核心思想在借理想的中国形象批判自己的同时建立了现代西方的基本内容,理性开始反过来怀疑和批判曾经鞭策过他们的那个理想国的真实性。

b、启蒙运动对孔教理想国的利用,只限于开明君主的前提下。它体现着启蒙早期改良主义的开明君主专制的理想。一旦这种理想转向立宪与共和时,孔教乌托邦便会被启蒙运动抛弃。c、君主专制被西方颠覆的观念因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展示了美好的理想世界,而在晚年的《法律篇》中怀着深深的忧虑承认了严酷的现实;他试图为不幸的人类社会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 的方案,那就是法制国家。与其将国家与人民的命运交付给野兽性情的君主或暴民,不如建立一个法律至上的政府,君主与百姓都服从法律的统治。用不变的、至高无上的法律的权力限制一切可能泛滥和被利用的其它权力,因为如果不能用权力限制权力,谁都是不可靠的,无论国王、哲学家还是人民。这就是《法律篇》所谓“第二等最好的国家”。在实际可操作的国家政治中,这更可能是真正最好的国家了。

(5)“停滞的帝国”:西方进步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西方的中国历史形象在启蒙运动中期发生彻底的颠倒,肯定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形象,转变为否定的历史停滞的野蛮或半野蛮形象。造成这种颠倒的原因是西方现代历史观念的变化,进步神话开始主导历史叙事。既然历史是民族与国家的存在方式,进步是绝对的,那么,停滞在过去的东方、中国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完全不合理的存在,西方文明征服它、消灭它,也就成为合理、正义、必然的行动。

(6)“东方专制帝国”:西方自由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东方专制主义话语起源于西方古典哲学与政治学,完成于现代性思想体系。确定东方专制主义政体特性的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地理环境,二是经济形式,三是文化精神。建构专制的中国目的是要确证西方的民主与自由。

(7)“野蛮的帝国”:西方文明大叙事中的中国形象

启蒙运动在西方现代性认同基础上,开始重建世界观念秩序,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界限被重新确立。西方是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理性、文明的,而东方在西方构建的二元对立秩序中陷入“他者”范畴:停滞、专制、愚昧、野蛮„„当西方现代文化整体自我认同文明时,被他者化的东方则成为野蛮的代表。西方把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野蛮化最终目的除了认同和肯定自身的优越外,还含有确证自己东方事务的合法性,如拯救、经济殖民或文化殖

民、战争、反恐等。

(8)、两种中国形象在谱系中延续

20世纪前期关于“红色圣地”及中叶关于“进步中国”的新的想象,又是西方中国形象乌托邦化的一种延续,与前启蒙时代的形象建构方式和话语属于同一谱系,是中国形象的乌托邦原型的回归。而同时的“黄祸”及冷战时期的“集权中国”则是启蒙或后启蒙时代西方中国形象意识形态化的又一种延续。这种惊人的相似和延续恰恰是形象学研究中注视者建构他者形象的一种最稳定、持久和基本的方式。

第二篇: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5分×

3、填空2分×

12、简答7分×

3、材料分析10分×

1、论述15分×2

1.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p5)

2.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p10)

3.教堂山会议: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教堂山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二届年会,(会上韦勒克宣读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以韦勒克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法国学派的“定义”发起了大胆的挑战。韦勒克指出“‘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之间的人为界限应当废除,‘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确认的术语,指的是超越国别文学局限的文学研究。”(p12)

4.有人认为,是美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比较”——平行研究。(p10)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色是跨文明研究。(p20)

6.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提出了历史类型学的观点与方法。(p27)

7.中国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p27)

8.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p30)

9.比较文学的可比性(p31-p32)

(一)同源性,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

(二)变异性,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三)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

天天版权所有 合性。

(四)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10.比较文学的基本体征和四大研究领域: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p33)

11.文学变异研究:一是语言层面的变异研究,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研究,四是文化变异研究,五是文学他国化研究。(p47、p96)

12.平行研究:是美国学派所提出和强调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以可比性为前提,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发展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艺术、哲学、历史、宗教、自然科学等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知识体系的共通性及文学的独特性,这也是平行研究。(p51、p159)

13.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p57)

14.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实证性。(p59)

15.史达尔夫人在《论文学》(1800)中,把欧洲文学区分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两种类型,认为文学与地理环境如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p63)

16.流传学的研究范围及影响类型(p64-68)

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受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文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级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天天版权所有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流传学的影响类型 1)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如卢梭的作品风格影响了全世界,其二表现在个体上,如屠格涅夫对巴金的影响。

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如鲁迅接受了包括果戈里等俄国作家的艺术影响。茅盾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

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如欧洲不少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唐璜形象。

主题或题材的影响。如欧洲文学中许多作家创作的主题和题材都源于古希腊神话。

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如拜伦的《海盗》与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以及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出逃囚徒”。

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20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

17.流传学研究的模式和实例分析(p67)

1)直线式影响 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如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而创作的自由体小诗,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的,矛盾在创作中对托尔斯泰“史诗题材”艺术处理手段的借鉴,他承认《子夜》“尤其得益于托尔斯泰”。

2)辐射式影响

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响,他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和个体对多国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对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如《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天天版权所有 3)焦点式影响

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如鲁迅受到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此外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交叉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法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成了他们接受法国蒙田的中介。这就形成了交叉影响,即英、日作家既是受蒙田影响的终点,又成为传播蒙田作品的起点。

5)循环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质文化圈的循环影响。例如法国的波德莱尔受美国爱伦坡的启发,而爱伦坡有受到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而柯勒律治又吸取了德国诺瓦利斯的诗学养料。二是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例如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经历了在法国的改变和再创造,最后又回到中国的流传路线就是典型的循环式影响。

18.渊源学的定义(p74)

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19.渊源学的研究方式(p77—84)

影响的方式来看:印象渊源,口传渊源,笔述渊源。从影响放送者的角度:孤立渊源,集体渊源。

20.《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第一篇系统介绍浪漫主义的论文。

21.媒介学的定义(p86)

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一个国家)作品进入本国(另一个国家)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22.媒介的定义(p86)

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等中介作用的东西,也可以是把一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绍传播介绍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某个组织、在某种环境中起传递作用的人和事物。包括:

天天版权所有 个体媒介

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的个体媒介者。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个体对群体起到的媒介作用,如卢梭思想通过歌德、席勒、海涅在德国的传播就是一例。

团体媒介

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龙、文学社团等。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译介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等。

俄苏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对鲁迅的影响,正是一种文艺思潮为媒介而产生的团体影响。

团体的媒介很多时候表现在流派的影响上,例如,西方的象征派诗歌,是欧美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派别,它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群诗人,如艾青、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郭沫若等,都不同程度的通过某种媒介吸收了自己所需的营养。

文字资料媒介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许多被湮没遗忘的作品,可以在报章杂志找到评论的线索。比较文学工作者要广泛查阅那些对传播起过重要作用的期刊、报纸,尤其重要的是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期刊。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英国期刊中的德国文学》就是典型的文字资料媒介研究的例子。

作家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例如胡适提倡白话文,就和胡适与外来语言文字的接触有关。

23.媒介学中的译者与翻译(p92)

直译和转译是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许多外国作品都经过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转译才为国人所知。对同一作品不同译本的比较,包括同时代与不同时代的比较,可以发现由于时代演进、兴趣的变化以及语言的发展,一个外国作品在传播过程的变化会给人们留下不同的印象。

译者也是媒介者,译者对原作的选择、改变和增删,既体现译者对原作的兴趣和欣赏程度,也体现了译者对媒介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24.文化过滤(p97-98)

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叶维廉提出了“文化模子说”。

定义: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25.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103)

天天版权所有 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接受者所处的现实语境和具备的传统文化决定着该历史阶段的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比如在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中,中国现代作家偏爱象征主义文学而相对冷淡未来主义文学,这一“迎”一“拒”就是由于中国现代作家个体或作家群体的文化过滤起了作用,即象征主义文学“应和”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比兴”与“象征”,这种“应和”表面上是中国的一种创新,但是潜在的却是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文学交流首先是语言交流,文化过滤作用首先受制于语言。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语言既是“器”,又是文化,文学翻译的过程就是文化过滤的过程。如中国的“道”在西方语境中的传播。

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在跨文化文学的交流中,作为“文字流传物”的作品必须首先与特定的读者或译者遭遇,也就是说,首先起作用的是读者或译者个体的主观需要。比如在西方浪漫主义触发下所形成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作家群体,在整体上都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视为其基本的思想基调。但是在不同作家身上却因个性特质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表现。

26.文学误读(p104-105)

“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的额《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的。

“误读”时“文化过滤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首先是接受者或者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文化系统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的意义。

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历史时空的错位,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入的文学发生误读性影响。

最后,文学误读与创新。(举例略)

27.译介学的定义(p111)

是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研究语言层面的变异的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跨语际翻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语言变异现象,并探讨产生这些变异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根源。

28.形象学的定义(p121-124)

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形象不一定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器物、景物,还可以是词汇、观念。

天天版权所有 变异性层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象学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巴柔、莫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巴柔指出:“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现实的复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于形象。”“重组”“重写”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研究中的形象学。

综合性层面:巴柔认为,他者形象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中所得到的关于一国看法的总和”。这说明,形象学中的形象,是在文学和文化互动关系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就不能不将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这一扩大的“新的视域要求研究者不仅考虑到文学文本,其生产及传播条件,且要考虑到人们写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29.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p125-129)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构成了注视者构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状态。

先见。注视者存在于历史与传统之中,历史与传统先于注视者而存在,是注视者不能不接受的东西。因而,既没有超出传统之外的注视者,也没有与传统无涉的他者形象。例如,十八世纪以后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大体就立足于西方对中国的曲解这一传统。

身份。任何人都是以一定身份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往的。注视者在注视和建构他者形象时,也总是以一定的身份出现的。

时间。时间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无所不包,无所不纳。注视者作为自然生命是无法否弃时间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他者形象时更深层次地浸润在时间中的东西。注视者对他者注视、观看得越久,他者形象表层的东西就会日愈剥蚀,而注视着体现在历史文化中的个体反思精神就会愈为强劲,他者整体化,多维化的东西就会在这种反思中日益凸显。老舍作品中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好地说明了时间对注视者建构他者形象的这种影响。

他者通常指代某些个人或群体为了强化自身身份而定义出来的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群体。巴柔认为:“所有的形象都源于一种自我意识,他是对一个与他相比的我,一个与彼处相比的此在意义。”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研究范围。

异国肖像。在国际交流中,异国绘画、瓷器、挂毯乃至园林等常常比口语或文字形式所表达的民俗意义更有情趣、更加生动活泼,而且这些肖像形式还能将表情达意和馈赠、供奉、装饰等功能融为一体,从而对注视者及其本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异国地理环境。在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研究者关注的则是异国地理环境对异国人生理特征、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

异国人。人种的差异构成了多元文化的基石。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一个作家或团体把异国现实看作绝对优于注视者文化,又有本土文化的东西”,“与提高异国身份相对应的,就是对本土文化的否定和贬抑”。这时候,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天堂般的幻想色彩。

天天版权所有 如歌德想象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就源自于这种狂热的态度。

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下,“与优越的本土文化相比,异国现实被视为是落后的”。在憎恶的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幻象。如《一千零一夜》中,波斯人被称为“拜火教徒”“伪信者”“卡菲尔”。他们面目狰狞,丑态百出。这些波斯人形象的背后,潜藏在作为征服者的阿拉伯人对信仰多神教的被征服的波斯人的鄙视和厌恶,在这种对波斯人形象阴暗面的夸大中彰显的时阿拉伯人的优越感。

亲善。在这种关系状态下,“异国文化现实被视为正面的,它来到一个注视者文化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注视者是接受者文化,他自身也被视为正面的”。他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文化的完全顺应以及和“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相比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30.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前景(p130)

主要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

(一)文本外部研究

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研究,它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性。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的内容包括: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涉的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于异国的看法,这一“研究代表了形象学的历史层面”。他是在本文之外展开的,要求研究者对文学形象进行一种扩展了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作家。作家异国知识的来源,不仅影响着他者形象表现的形态,而且影响形象的性质。作家不同的经历和观看方式以及视角会直接影响到他者形象制作的效果。作家创作是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同样也会影响他塑造他者形象的存在方式和性质。如同样作为他者形象的日本女子,徐志摩《沙扬娜拉》中的日本女子就比郁达夫《沉沦》中的日本女子可亲可近,这与他二人的地位与心态的差异有很大关系。

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他者形象的真实性程度,并不能决定这一形象的审美价值。考察他者形象与他者现实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注视者一方的文化模式上,重点在对这种文化模式的产生、发展、传播与影响的探寻上。例如作为理解席勒《杜兰朵》的历史背景应该是欧洲思想史,而不是历史上的中国。

(二)文本内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基石仍在文本内部,它不能放弃对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

词汇。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基本的单位。在文本中这些词汇构成一个词汇场,这些此会场共同生成概念的、情感的词库构建了一个他者的形象。

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如“乾隆很开明”“老毛子”

天天版权所有 等。

等级关系。总体看,表现在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与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的两组关系的对立上。具体来看,则可以从时空和人物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故事情节。在这一阶段,研究重点是文本如何通过程序化和模式化的一系列叙事序列建构异国形象的。例如,《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等小说中的日本人形象就是由一个再生式的故事模式,将日本人的形象定位在凶残和野蛮的侵略者层面上,也就成为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的有力阐释。天天版权所有

第三篇:比较文学复习资料(xiexiebang推荐)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曹顺庆版)

一、填空

1.用西方文论来阐发中国文学的做法,已被台湾学者总结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阐发研究”。

2.比较文学的英文名称是Comparative Literature,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其信件1895年才被出版。

3.真正最早使Comparative Literature进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是波斯奈特。1886年,他以此为书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4.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得以诞生。

5.1827年,最早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是歌德。

6.1877年,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创刊于匈牙利的克劳森堡,刊名为《世界比较文学报》。

7.1887年科赫创办了一本颇有影响的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被视为德国比较文学的正式开端。

8.法国学派的四大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

第根、卡雷、基亚,他们提出了要去掉比较文学的随意性,加强实证性;放弃无影响关系的平行比较,而集中研究各国的关系史;摆脱不确定的美学意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关键所在)。

9.我国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卢康华、孙景尧的《比较文学导论》,也是内地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10.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P.31)11.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总体文学研究。P.33

12.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成立的一个标志是法国学派强调影响研究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理论的提出。

13.文学变异研究的四个层面:语言层面变异研究、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文学文本变异研究、文化变异研究。P.31

14.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他标志着美国学派的正式登场。代表人物有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15.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平行研究主要有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16.法国文学批评家布吕奈尔最早把实证主义用于文学研究,强调把一部作品对另一部作品的影响提到首位。

17.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本质特性——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18.渊源学的研究对象和方式:印象的渊源、口传的渊源、笔述的渊源、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P.77

19.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详见P.87)20.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最基本单位。

21.翻译领域的常见现象有直译、转译;常见形式有直译、意译。2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P.97

23.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专设形象学研究——“人们眼中的异国”一章,这是对形象学研究进行确认的最早的一部概论性专著。

24.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文本外部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文本内部研究: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

25.流传学的研究范围P.6

5二、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他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是立足于全球文化背景之下,在宏观、跨越的视野中,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学的相互关系和现象,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所进行的开放式的文学研究。)

2、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3、渊源学: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4、媒介学: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研究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5、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6、形象学: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在这里,形象是作家及集体对作为他者的异国或异民族的想象物。

7、套话: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具有深刻的文化隐喻意义的约定俗成的词汇。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一种文化标志的缩影。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套话的制作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语和主语部分的混淆,一种是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的混淆。

8、文化误读:就是研究主体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文化系统的文学现象,从而产生理解上的错位,按我所需地加以切割、加工,读出研究对象所没有的意义。

三、简答

1、“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P.99)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的过滤作用。2)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

3)接受者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接受的“文化过滤”。

2、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 误读是“文化过滤” 过程中诸多因素合力的产物。

1)首先是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2)其次,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也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

3)最后,文化误读与创新。

3、法国学派、美国学派、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法国学派: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法国学派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色,以文字的“输出”与“输入”为基本 框架,构架起了以“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柱的“影响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

美国学派:雷马克、艾德礼、勃洛克

以“平行研究”为基本特色,以文学的“审美本质”及“世界文学”的构想 为基本框架,构筑起了以“类比”“综合”“跨学科汇通”等方法为支柱的“平行研究”的大厦,跨越了学科界限,并沟通了互相没有影响的各国文学关系。

中国学派:曹顺庆、孙景尧、谢天振

以“跨文化研究”为基础和基本特色,在跨越中西异质文化中探讨中西文学 的碰撞、渗透和文化的误读、变异,寻求这种异质文化的文学特色以及文学对话、文学沟通和文学观念的整合与重建,以真正国际性的胸怀和眼光来从事比较文学研究。

4、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1)同源性

在法国学派的理论体系里,影响研究的对象是存在着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其理论支柱是媒介学、流传学和渊源学。它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清理“影响”得以发生的“经过路线”,寻找两种或多种文学间的同源性关系,同源性成为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体系可比性的基础。在线路的清理中,其源头是相同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就是同源性。2)变异性

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鱼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了“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变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3)类同性

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态、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5、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它的特征表现为实证性,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

1)流传学是关于“文学关系”的研究。

2)流传学具有实证性。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3)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注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6、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影响研究的研究范畴:

1)从接受者出发,对作家、作品、思想感情等受到的影响追根溯源,即所谓的渊源学;

2)从中介者出发,研究沟通放送者与接受者的媒介,如翻译、改写、模仿、引述等,即媒介学的研究内容; 3)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造者的影响,即流传学的研究内容。流传学的研究范围: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

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送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文体、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

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受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文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样的

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级受影响最广

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

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送者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7、流传学的影响类型

1)个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2)个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研究 4)群体对群体的影响研究 从影响的方式和内容来看:

1)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著作来实现的,其一表现在整体上,其二表现在个体上。2)技巧的影响。指放送者在创作中所形成的文体或艺术形式的技巧性因素对接受者所造成的影响。

3)艺术形象的影响。指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的流传。

4)主题或题材的影响。

5)框范的影响。所谓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 6)理论思潮的影响。这种思潮,可以是哲学、政治、文学理论等多方面。

8、媒介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个体媒介

在媒介学研究中,个体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个体媒介者,常常是以个体对个体,或个体对群体的影响起到媒介者的作用。例如威廉斯接受劳伦斯的影响,卢梭接受理查逊的影响,海涅接受拜伦的影响,都是有代表性的个体媒介者。再如闻一多接受丁尼生的影响,闻一多通过丁尼生起到了中英诗歌媒介者的作用。个体对群体起到的媒介作用,如卢梭思想通过歌德、席勒、海涅在德国的传播就是一例。2)团体媒介

所谓团体,主要是指一些趣味相投、倾向一致的作家、翻译家的联合,如沙 龙、文学社团等。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文学团体,译介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如由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的“创造社”,出版《创造社丛书》,刊载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郑伯奇翻译的《鲁森堡之一夜》等。俄苏近代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对鲁迅的影响,正是一种文艺思潮为媒介而产生的团体影响。团体的媒介很多时候表现在流派的影响上,例如,西方的象征派诗歌,是欧美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派别,它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群诗人,如艾青、李金发、徐志摩、戴望舒、郭沫若等,都不同程度的通过某种媒介吸收了自己所需的营养。3)文字资料媒介

文字资料媒介是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如莫尔根和霍尔费尔德的《英国期刊中 的德国文学》就是典型的文字资料媒介研究的例子。作家对外国语言文字的掌握与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学研究内容,例如胡适提倡白话文,就和胡适与外来语言文字的接触有关。

四、论述

1、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1)直线式影响

所谓直线式影响就是“一对一”的单线式的直接影响,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是流传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模式。如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而创作的自由体小诗,大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的影响的。

2)辐射式影响

所谓辐射式影响就是“一对多”式的影响,即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的影 响,他可以是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等对群体(多个或多国的接受者)产生的影响,因而是以放送者在众多接受者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为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对一国群体的影响和个体对多国的影响。如泰戈尔对五四时期中国作家产生了多层面的影响;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对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3)焦点式影响

焦点式影响是“多对一”,即多个放送者对一个接受者的影响。如鲁迅受到 众多俄国作家的影响,此外日本的小说、尼采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也对他的创作方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交叉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会出现交 叉,其表现特点是:从流传的方向和路线看,起点和终点之间并不总是单向流通,即作为起点的放送者同时又可能是接受者,因此它对终点的影响具有多质性。如蒙田及其散文在五四时期对我国影响甚大,但谙熟英、日语的中国作家不是直接阅读发文原著,而是通过英国“小品文”和日本作家厨川白村来认识和接受蒙田的。因此,英日两国成了他们接受法国蒙田的中介。这就形成了交叉影响,即英、日作家既是受蒙田影响的终点,又成为传播蒙田作品的起点。

5)循环式影响 :由于接受主体的差异性和放送者的多质性,这两者之间的流传路线也会形成 一种循环。这种循环影响是从起点出发,达到终点,最后又回到起点。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同质文化圈的循环影响。例如法国的波德莱尔受美国爱伦坡的启发,而爱伦坡有受到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而柯勒律治又吸取了德国诺瓦利斯的诗学养料。二是异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影响。例如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

2、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详见P.125)

注视者

他者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注视者(先见、身份、时间)

2)他者(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狂热、憎恶、亲善)

第四篇:比较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综合

一、基础知识 绪论部分

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P20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

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 法国学派:同源性 美国学派:类同性 中国学派:异质互补性

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 P40 跨国、跨学科、跨文明

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学者(英国的波斯奈特)、最早给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学者(梵·第根)、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发起“挑战”的代表学者(韦勒克)第一章

5、流传学研究的是文学关系,特征是实证性、认识论基础是实证主义 P64

6、焦点式影响、辐射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举例子分辨)P69

7、从影响方式来看,渊源学的研究方式包括 P78 印象渊源研究、口传渊源研究、笔述渊源研究

8、媒介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媒介、媒介学研究范畴P87-90 最重要的媒介是文字资料媒介

研究范畴包括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第二章

9、文化过滤的含义包括P98、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P99、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P102、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 P97

文化过滤是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1、接受者的文化构成。

2、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与选择性。

3、接受者对影响的反作用。

制约文学交流的因素有三: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的过滤作用;语言差异过滤作用;接受者文化心理过滤作用。

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是语言的过滤作用。引起文学变异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过滤

10、译介学研究翻译文本的最终目的P114、译介学与传统翻译学的根本区别P112、译介学研究范畴P112

深究文学交流中的深层问题

对“如何界定翻译”的探索

研究范畴:翻译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史研究

11、比较文学形象学中他者研究范围P127、形象学的研究范围P125-128、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P125

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

注视着、先见、身份、时间、他者、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注视者在构建他者形象时受到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

12、错误影响、负影(举例子分辨)P144。文学他国化的情况是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而言的P150。

第三章

13、类型学研究范畴、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 P161-165

研究范畴: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想流派 对文学类型学最为重视的学者:俄苏学者

《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的对比》的作者:勒内·韦勒克

14、美国主题学发展的里程碑是哈利·列文发表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P172、主题学产生于民俗学P171、课本描述的主题学研究范畴P176-178 研究范畴: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

15、西方文学三分法P185。我国近现代四分法内容P186、最早在理论上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作者(亚里士多德)P181 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16、七科之学是什么P200、中国传统学术讲求的是什么、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 P204 七科之学:文、理、法、商、医、农、工

中国传统学术讲求:家学渊源、通人之学、以人统学 文学与其他艺术学科的共同之处:审美

第四章

17、世界文学的三层含义P214 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

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

指代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18、研究异质性的的前提和基础、最终目的P231 前提和基础:求同

最终目的:促进各异质文明间文学的交流和发展

19、古添洪和陈慧桦、王国维、钱锺书、陈惇和刘象愚、曹顺庆为跨文明阐发研究方法做出了什么贡献。参考PPT P247-249 20、文化文学传播中最初始直接的文化过滤最核心的部分,异质文明特征的根本显现之处是话语、P261、跨文明阐发的定义P252、跨文明互补与融合研究途径P240-244 跨文明阐发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他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研究途径:归类、“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融合法”

二、理解记忆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实质上就是使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得以研究证实“事实联系”或内在规律认识的、具世界文学视野的学理逻辑假设。主要有以下几点: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什么是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

4、什么是“套话”?

指一个民族再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汇。也有学者译为“滞定性”,或把套话描述为“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套话”也是自我关于他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5、什么是主题学?它和母题有何区别?

主题学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归属于平行研究。母题是一篇文学作品中较小的单位。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通过若干母题的组合表现出来,并且母题具有客观性。母题与主题的差别在于:母题是具体的,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句式。

6、什么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

7、什么是跨文明阐发研究?

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当然,这种研究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文明之间。

8、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研究范围包括:

(1)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2)接受者受到放送者哪些具体作品的影响及对放送者的评价

(3)接受者是否模仿放松者,模仿了哪些方面,如问题、风格、思想、情感、主题、背景等(4)接受者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作品;是直接阅读原文,还是通过译文或评论了解作品;译本在其影响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5)文学界、出版界、读者是怎样接受这些作品的,他们的反应和情感是怎么样的。(6)作品的传播情况如何,哪些阶层受影响最广。(7)影响的程度是肤浅的还是深刻的?(8)影响的是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

(9)是什么帮助人们接受影响并使影响成熟;是什么造成接受者对影响的选择。(10)是什么影响确立了放松着在接受者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9、试辨析接受学和接受理论的关系。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它可以是同质的,也

可以是异质的。

10、试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单一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多民族的国家、国别文学大于民族文学。同一民族分属不同国家时,国别文学小于民族文学。

总体文学一般认为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同时使用。第一是指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第二是指称诗学或文学理论。比较文学也是研究总体文学的途径。

从性质上说,民族文学、国别文学、世界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作品(文本)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是文学研究,是理论形态。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以民族文学和国别文学为研究基础,以达成新的世界文学为目标。

11、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12、注视者和他者的含义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他者形象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相互关系为:

(1)狂热。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13、异质性在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合情合理;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14、试叙述主题学发展历程。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法国学者梵•第根总结了德国学者的民俗学研究方法。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哈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对主题学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论述。之后弗朗索瓦•约斯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在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许多学者并将之纳入平行研究范畴之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目前比较文学学界十分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

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年,顾颉刚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其后,顾颉刚又整理出版了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加上我国其他学者出版的一些对民间传说人物的研究,开辟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先河。7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法国比较文学奠基人阿扎尔、代表新批评派的美国著名学者雷纳•韦勒克等提出了质疑。但就在上述学者的一片质疑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仍然逐渐发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提供了资料来源。作家们从来是思想史和感情史最直言无忌、最有说服力的阐释者,比较文学无须陷入民俗学和空泛的广博,就可以在其中找到结实的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15、试比较分析中西戏剧的特点。

16、试比较分析中西诗歌的特点

17、试比较分析中西小说的特点

18、试比较分析中西散文的特点

三、举例分析及评价

1、结合你所学的中外文学知识,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对中外文学流派、作家或作品任选一相关对象进行个案论述与写作。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历史和现状的看法。

3、谈谈中国学派及你对它的看法。

4、试论比较文学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并加以评价

5、跨文明语境下的类型学研究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产生了哪些新变化?请举例说明。

6、什么叫主题学研究的母题研究、情境研究、意象研究?略举例分别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以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按照自己的理解,就下列叙述做出阐释说明。

四、、综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

第五篇:比较文学考试习题

绪论

1、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演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示意图)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形象学

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本科研究:比较诗学、主题学、文类学、类型学 较

跨学科研究: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 学

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中国学派:跨文明研究 跨文明双向阐发

异质比较研究

文化探源研究

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异质文化融会研究

总体文学研究

2、比较文学可比性: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3、比较文学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的范围:跨国研究、跨学科研究、跨文明研究。

4、比较文学四大领域: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名词解释

文学变异研究:比较文学的文学变异学将变异和文学性作为自己的学科支点,通过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现象交流的变异状态,以及研究没有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在同一个范畴上存在的文学表达上的变异,从而探究文学现象变异的内在规律。文学变异研究可分四个层面:一是语言层面变异研究。

二是民族国家形象变异研究,又称为形象学。三是文学文本变异研究。四是文化变异研究。

形象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基亚在其《比较文学》中论述了形象学。随后形象学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分支之一。形象学也从最早的实证性关系研究,走入一种文学和文化研究的范畴里面。

形象学主演研究在一国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他国形象。在这里,他国形象只是主体国家文学的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正因为退它是一种想象,所以变异成为一种必然。比较文学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显然是要注意这个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以及变异现象本身,并从文化/文学的深层次模式入手,来分析其规律性所在。

平行研究:包括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直接比较是指作品与作品、理论与理论的比较,间接比较即一国理论与他国作品的比较,其他学科理论与文学作品的比较等。

总体文学研究: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提出。总体文学学的研究领域(五个方面):一是从跨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本教材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

实证性影响研究: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

跨国研究

变异研究: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文学的他 较

跨学科研究

国化研究

跨文明研究

平行研究: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

总体文学研究:跨文明异质性对比与互补研究、阐发研究、对话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

第一章 实证性影响研究 第一节 流传学

流传学 英文名Doxologie 法国引入 定义: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重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第二节 渊源学

渊源学 英文名Crenology

1、定义: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2、两个特征: 它是对跨国影响渊源的追溯的研究;渊源学和流传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发送点(源头)是不明确的。

第三节 媒介学

媒介学 英文名(Mesology)

1、定义: 是与渊源学相对的一个与影响有关的术语,它是影响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途径、手段及其背后的因果规律。

2、方式(理论和方法)个体媒介、团体媒介、文字资料媒介

3、媒介学研究的新视点有:现代传媒学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 文化过滤的定义: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第三节 形象学

形象学(imagologie)法国

1、定义: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

2、研究范围:注视者、先见、身份、时间、他者、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注视者与他国的关系、狂热、憎恶、亲善。

3、研究方法:

(一)文本外部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作家、异国形象与真实的异国的关系)

(二)文本内部研究(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

第五节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1、文学他国化定义: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发生的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这种变异主演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同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究。

2、文化规则

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

其次,接受国要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第三章

平行研究

第一节

类型学(typology)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类似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第四节 跨学科研究(inter disciplinarity)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面彰显文学为之文学的独特性。

第四章 总体文学研究

第一节 总体文学(英文General Literature法文Littérature Génerale)第三节 跨文明阐发研究

1、定义: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或者反过来,用生成于乙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成于甲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2、方式(四种):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综合阐发。

3、原则:跨文明原则、对等互动原则、有效性原则。

第六节 文学人类学

定义:顾名思义,就是文学和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具体而言,它体现为自觉运用和借鉴人类学的视野和模式,对各时代、各地区、各族群的各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和总结人类文学普遍的内在模式、结构、规律,并在本体论层面上进一步追问和反思“文学”的含义。

比较文学 comparatine literature 比较诗学comparatine poemtics

下载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文学复习资料(考试归纳版)(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比较文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领域出现最早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名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

    比较文学考试重点及答案

    填空 1、最早使用“比较文学”术语的是两个法国教师,诺埃尔 与 拉普拉斯,他们于1916年编了一部各国文学的选集,名为《比较文学教程》。 2、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在美国北......

    比较文学考试试题(5篇范文)

    比较文学中“文学”单指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现象。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P3 1、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来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

    比较文学考试-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学派——法国学派比较文学的发展是从研究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关系开始的,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法国一直是国际比较文学的中心,其成就一直处......

    比较文学概论的复习资料综合(写写帮整理)

    一、基础知识 绪论部分 1、三大学派各自研究方法(图表) 2、三大学派理论体系可比性的侧重点 3、课本所定义的比较文学跨越性研究范围 4、第一个全面系统阐述法国学派的理论代......

    考试复习资料

    7“三并重“原则指: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8煤矿安全生产必须遵循有关法律规、制度、标准。9矿山建设工作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考试复习资料doc

    1. 信访人提供的信访事项应该客观真实,对其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2. 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不得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

    比较文学经典笔记(精选)

    下面的内容可以出单选题,也可以出填空题或判断题。必须熟记 1.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在法国最早使用的是魏尔曼。 2.某些作品在国外的影响超出在本国范围内的影响,这种现象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