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时间:2019-05-14 08:4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第一篇: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摘 要:积极向上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对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新生力量的象征的90后,正处于信息爆炸、新兴媒介广泛运用时代,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0后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研究分析90后的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应用能力、新闻观等媒介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为整体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对90后形成正确的新闻观以及媒介素养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闻观;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9-03

一、媒介素养及其内涵

1.媒介素养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表明,“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本文侧重于研究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接触与消费能力、媒介批判与质疑能力、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新闻观等。

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随后逐渐成为一种公民通识教育,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建立比较成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2)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二、媒介素养状况与分析

为了能够获取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笔者在广州大学城校区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调查采取了随机匿名一对一的投放形式,共发放了300份纸质版的调查问卷,回收了29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96.7%。

1.媒介接触与消费能力

(1)媒介使用时长。调查显示大学生各种媒介的使用情况极其不均衡。首先,在使用频率上,手机、电脑这两种新媒体使用频率高,而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使用频率低。这说明手机、电脑是大学生接触的主要媒介,获取信息主要的来源。

图1平时使用最多的媒介与使用时长

90后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不同种类的媒介。媒介类型种类繁多,但是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介。新媒介以及时、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

(2)媒介接触目的。在内容选择上,受访者更青睐于浏览影视娱乐类资讯、其次是科学艺术、时事政治类。大学生接触各种媒介的动机为休闲娱乐,其次是了解咨询以及工作学习。另外,59.31%的大学生接触到不懂或感兴趣的资讯会作进一步了解,“经常”的人只有28.62%。

大学生在使用各种媒介时目的明确,绝大多数以休闲娱乐为主,对媒介的娱乐以外的其他功能并未能够充分地利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媒介,应该以工作学习为主,以休闲娱乐为辅。

2.媒介批判、质疑能力

(1)媒介认识情况。90后处于被媒介包围的环境,他们对媒介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媒介知识。在调查中,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趋于理性,这集中表现他们对新媒体现存问题的看法上,65.17%的大学生认为它“过于娱乐化、商业化”,55.52%的大学生认为“内容参差不齐、混淆视听”,41.72%的大学生认为它“虚假报道,掩盖真相”。

尽管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最多,但能清楚意识到新媒体的不足之处,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就会持有保留态度,这是媒介批判、质疑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图2 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

(2)媒介辨析能力。在“你浏览信息、新闻时,会否辨析其真实性”的调查中,64.83%的人表示“偶尔会”,31.03%的人表示“都会”。问及他们是否转发过虚假新闻或资讯时,36.76%的大学生表示曾经转过,65.83%的人表示从未有过。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对信息进行甄别、遴选,但还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深度思考,他们的认识流于表面,对所接触的信息的来源或者发展缺乏关注。

3.媒介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

(1)媒介道德自律意识。面对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的传播69.31%的学生会自觉抵制,也存在20.34%的学生偶尔浏览、6.9%的学生经常偷偷浏览、2.76%的学生光明正大的看。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尤其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媒介传播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给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所以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利用的道德自律观念仍需强调。通过提高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规范与认知能力,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媒介道德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从而达到利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最终目的。

(2)媒介道德认知情况。在“使用媒介窥探他人隐私”问题上,有41.72%的大学生认为此行为“应受谴责”,认为是“违法的”有21.72%,27.93%的认为是“不道德但可原谅”,还有7.93%的认为是“正常的”。除了信息污染等原因外,大学生因为好奇、猎奇心理通过媒介窥探或者自爆别人的隐私,也给自身和他人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各种炒作、恶搞的网络事件中凸显了网络力量的强大,同时也暴露了媒介法律道德的缺失。网络恶搞、低俗、色情、虚假新闻泛滥,加强媒介的法律道德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4.媒介制作能力

整体来看,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当的媒介制作能力,他们不再是媒介的观望者,而是主动地了解媒介的操作流程,并且制作成品。

从他们的媒介制作产品中来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由于受制作条件的限制,大学生更青睐于新媒体制作。另外,虽然在新媒体的使用与制作上有较大的参与度,但基本是围绕着娱乐、社交展开。

5.新闻观

首先,大学生对媒体的功能认识比较全面。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地选择出媒介的功能:监督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教育市民、传递信息、引导公众价值观。(如图3所示)

图3 媒介的功能

其次,在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存在的问题”的认识上,50.69%的受调查者认为传统媒体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创新”,65.17%的大学生则认为新媒体最大的问题是“过于娱乐化、商业化”。但是在对新闻特征的理解中,50.35%的人认为新闻可以存在“标题党”以及“庸俗恶搞”的现象。另外,58.28%的大学生认为主流媒体频繁使用“?潘俊薄?“苦逼”等词语是“接地气,亲民生”的表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新闻观的情况是良好,且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媒介选择有目的性,但过分热衷于新媒体而忽视传统媒体;(2)追求娱乐至上,时政类知识涉及不够广泛;(3)有一定的媒介质疑能力,但认识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入思考;(4)能够使媒介为己所用,但道德自律意识有待加强;(5)从接受媒介信息发展到运用媒介,但使用媒介动机过于片面。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对媒介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深入地了解,这说明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成因分析

1.自律性缺乏,“把关人”职能削弱

90后大学生在道德素养与自律性方面的认知还处于自发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自制力,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利用媒介协调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媒介传播的内容丰富多样,给了大学生很多选择的余地,但亦出现“挑花眼”的情况,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新媒介是90后获取资讯的重要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介具有严格的“把关”程序,新媒体过分追求商业利益,往往会娱乐、低俗化。90后选择与判断意识较薄弱甚至缺失,抑或是好奇心驱使他们利用“无所不能”的网络去汲取魅力无限的信息。在新媒介环境下,大部分人都是浅阅读,所以获取的信息在大脑停留的时间短,思辨分析信息所用时间也大大缩短。

2.缺乏理性思考,认知与质疑能力有待加强

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主要是在使用媒介中自发形成的。他们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即无法对媒介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与评价。

90后的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浏览信息时有意识地辨别真实性。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媒介中的信息获取停留在浅层,没有深化对信源、传播者等做出质疑评价,导致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3.自我意识增强,从传播对象向传播主体转变

90后作为时代的革新主力军,比起70、80后的保守,多了“不安分”的心,想要掌握世界,所以他们喜欢主动去学习,用已知的知识去引领未知的时代。随着“微”应用的普及,90后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介传播自己的想法,宣传自己的内容,从传播对象转变为传播主体,更好地掌握了社会。

4.媒介消费观不端正,选择原则以娱乐至上为主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愈发追求物质,对政治关注逐渐减少,部分90后认为时事政治与自己关系不大,在媒介素养上便表现为媒介选择与消费的庸俗娱乐倾向。笔者认为90后的媒介素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的媒介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能将市场经济建设得更好,中华民族才能更早地实现中国梦。

其次,学校忽视媒介素养教育。调查内容显示,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不清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既然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更别谈媒介素养的提高。纵观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多的大学投入更多师资、研究费用在实用性强的课程上,而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媒介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能指导学生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却得不到关注。

大学是培养媒介素养的主要场所。媒介素养教育被忽视,重理轻文、强实用主义是主要因素,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必须做出改革,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四、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策略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接受情况中,31.73%的同学通过专门课程、讲座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而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的人占66.9%,与不知道媒介素养教育的比例相当。

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分为两大途径:一是内部教育,通过自我学习、教育,锻炼媒介素养能力;二是外部教育,政府机构、大众传媒及高校积极引导,建立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学生――培养媒介素养主体意识

高校学生是媒介接触使用主力群体,不少同学认为可自发地掌握媒介素养,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媒介素养内涵,更别说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来看,高校学生对媒介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足,基本上是自发形成或零散教育的结果,对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生活在麦克卢汉所称的地球村里,仅理解媒介是不够的,学生们需要被赋权以批判性地商榷,参与讨论媒介再现错误和再现不足等问题,并制作他们自己的非主流媒介[2]。有意识地培养媒介素养能力,并把媒介素养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积极地利用媒介发展自身,是媒介素养教育中首要一环。

2.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大学时期是青年心智走向成熟阶段,媒介素养的学习与运用更易接受。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予以及时指导更为必要。目前,高校媒介素养教育较零散,媒介素养教育尚未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课堂。

我国大学已经有了200 多个新闻、传播学科点,这些学科点作为培养传媒专业人才的主要输出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学生的传媒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都具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平台,这些点应该成为启动和推广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龙头和骨干力量。[3]”充分发挥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优势,突出新媒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各类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广泛开展通识课,充分利用及发挥校园媒体的优势,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校园媒介资源作为媒介素养实践基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同时,培养媒介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

3.行业――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

新媒体凭借便捷、迅速、功能强大成为在校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依赖的媒介,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的信息更为鱼龙混杂。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需要媒体根据自身实际创新媒体素养提升路径,调整媒体素养提升战略。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在传播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理应做好“守门人”。因此,媒体从业人员的自身素养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媒体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媒介道德能力及媒介批判能力。规范行业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净化传播内容,传播社会正能量。媒体行业共同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既是承担媒体素养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不二之选。

4.政府――统领媒介素养教育全局

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介素养教育是我们对于社会和媒介中出现的问题的积极思考和主动作答,无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文化霸权的抵制,还是对我国媒介市场化运作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应对,媒介素养教育都是一种相对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即存在一定的“保护主义色彩”[4]。

首先,在政策措施上颁布课程指引,保证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地位,相关课程顺利开展;其次,在传播导向上加强媒体管理,完善大众传播媒体的经营管理体系,尤其加强规范网络秩序;再者,在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持续关注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最后,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媒介素养所需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制定相关的法律道德规范,政府部门与官员自律自省,提升公信力、号召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掌握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利于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可以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补充新鲜血液,对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具有推动作用[5]。

第二篇: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论文

摘要: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过程中,对网络的利与弊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网络既具有正面影响也具有负面的效应,基于这种复杂性,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全面的认识网络,即进行网络垛介素养教育就显的极为重要。

关键词 :媒介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的影响 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单的讲,媒介素养即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受众的千差万别必然意味着这些能力的千差万别,即使受众每天沉浸在不同的媒介之中也很难说他们每天就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尤其对自身有益的信息,更难说他们具有分析与传播讯息的能力。

在传播学研究中,接触和使用媒介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的,即知晓权和使用权。但这种认识只是成为了权力机构和媒体机构单方面认识和执行的依据,并没有广泛的被受众认知。虽然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大多数时候,媒体拥有相当程度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效果,受众仍显被动。我们总是一不小心的就认可了“纸馅包子”,购买了我们或许用不到的名牌产品。这样,让受众实现自己的权利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促进媒介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提高受众的积极性也属于媒介素养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学者阿特-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性的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和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将它视作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同时,他给出了媒介素养的5要素或者说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意识到媒介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意识到媒介内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以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培养对媒介内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而大众传播学者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不是一个范畴。媒介素养需要得到发展,当我们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更加成熟,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媒介中的讯息,成熟会提升我们的潜能,但我们必须积极地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开发那些潜能。他还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多维度的,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总之,我们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应该基于媒介然后是素养的提升。我们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在认识媒介素养之后能够提升媒介素养。任何国家媒介的发展都是媒介、政府和受众博弈的结果,这样看来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利于受众个人的事,而且有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二、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自从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以来,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同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的效应,引起了大家对其影响的各种争论,尤其是这些负面的效应。因为这些网民的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转换的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的真假优劣也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基于网络的正负影响以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受众来分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研究的内涵。这些内涵包括了以下方面:认识网络的传播的文本特征,正确的获取网络讯息

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这就要求网民以不同的技巧来获取网络中的信息。虽然现在青少年网络技术越来越高,但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却比较低,如何在认识网络文本的特征的基础上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需要青少年正确的识别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于网络视频青少年要根据其内容有不同的区分,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丰富的文本表达方式下可能隐藏的隐患,这是网络媒介素养中的一部分,只有知道存在才可以进行创新,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的引导也应本着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制止青少年离网离视,远离游戏,网络在日后的发展中必定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不是远离,而是正确的使用。认识网络的运作机制,辨析网络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日益市场化,大众文化日益的商品化,这是当今的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网络传播与运作也不例外,其实网络本身就是在具有商业性才繁荣发展起来的,那就是商业性站的崛起发展和成熟。这种媒介产业的发展的基本的趋势,商品化的转向导致了其整个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消费为指针的,网络的运作也是如此。

而当媒介的运作以追求经济的利益为主时,社会责任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这种传播方式。面对网络传播的不负责任,青少年应如何的应对呢?在这方面,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家长、老师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的努力,首先青少年要认识到自己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积极地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父母的引导,健康的成长。其次,青少年应该多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运作机制,了解信息的来源并进行富有理性的辨析。再者,青少年要学会自控,对明知有害的信息进行自觉的抵制,因此青少年在上网之前要有明确的上网计划,如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实际的例子,生动的语言讲述上网的利与弊,而不是一刀切的阻止干预,否则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从网络的接触和消费机制看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在传播学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对于网络的应用,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使用不是十分的理性的,用于业余娱乐的时间明显的多于用于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他们能够找到抒发自我的空间,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受众可以自由的在菜单中选用自己想使用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意图。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网络这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网络还具有异步性,即在时间上可以错开,例如你可以在任何的时间手法自己的邮件,也可以在任何的时间寻找自己想要的讯息,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这些使用与满足的特点,使青少年在网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年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来实现自己不同的需求。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这是网络的积极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课堂,青少年在其中可以修复自己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但是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告知青少年的是他们的这种自以为的十足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新闻,但前提是网上有这些新闻的存在,这如同我们调台转换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只有控制遥控器的权利,却无法改变电视节同的内容。使用网络时,这样的的控制也是间接的,青少年不应该轻易的迷失在这种彼岸里面的自由之中,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高等院校相关的专家学者的配合,这就是以这些专家学者为中心在大中小学举行定期的讲座,能够让这些青少年认识网络媒介使用繁荣背面隐藏的本质。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随着媒介技术发展的是媒介的传播方式,从文字到图像再到多媒体的传播,传播方式越来越考验着我们眼球的接受能力。有学者说现在的媒介产业是注意力经济,有学者说现在的媒介产业是影响力经济,无论如何,媒介产业都具有了经济的特点,其实这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更多的媒介并存必然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要特别的注意由此引发的竞争的不良后果,即媒介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碰触。青少年要识别网络的这些积极的作用,在参与广泛的讨论中认识社会,提升自我。这也是在我们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告知青少年他们在网上不仅仅可以聊天,玩游戏,还可以做积极有意义的事。有时候青少年的不为,可能是因为不知道不理解,而不是不愿意不想做。

总之,青少年完全可以全面而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在网络中提升自己的素养与知识、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在网络的利与弊的较量中,能够主动的趋利避害,使网络成为自己的生活学习的好助手。

三、总结

网络现在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空间,但这种生存空间却是虚拟的,现实空间的坚强壁垒可以阻止不应进入的人的进入,但虚拟的无壁垒的空间满足人的自由出入的快感的同时,也打破了应设有的安全界限:网络媒介素养需要作为媒介素养单独的一部分被特别的重视,它独有的特点,特殊的受众群体,显而易见的两面性,无形中的不可控性,影响的广泛性。从以上的系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应该是全面的,要结合网络本身的特点“对症下药”,使网络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减少其带来的危害,使青少年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能够健康的成长。

第三篇:网络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影响其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求接触新鲜事物,互联网的迅猛普及给了大学生放眼世界纵览全球的视野,提供给大学生大量的信息资源与平等直接的交流平台,促进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但大学生毕竟心智尚未成熟,分辨能力仍显缺乏,过度依赖网络荒废了学业,疏远人际关系,甚至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误入歧途。基于这一认识,我对河南工业大学08级工程管理专业约70名学生上网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显示,对于学生上网做什么的多项选择问题中,47%的学生选择收发邮件,54.5%的学生选择浏览新闻,34.5%的学生选择游戏,61.6%的学生选择看电影,52.2%的学生选择听音乐,51.7%的学生选择聊天,50.2%的学生选择搜索资料,36.6%的学生选择下载软件,22.6%的学生选择浏览论坛,20.3%的学生选择更新主页。而根据CNNIC调查,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8.6小时,在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中,前十名依次排序为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搜索引擎,拥有博客,电子邮件,网络游戏,论坛, 网络购物。前九名均为普及率在50%以上。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辅以搜索数据,数据共享。

调查也显示,86.3%的同学收到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比如谩骂和恐吓。网络上最大的污染问题就是黄色污染较为严重,网络的全球化使这些黄色信息毫无保障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和威胁。据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0%的与色情有关。在调查中发现,19.2%的学生曾经无意中去过色情网站,12.2%的学生因好奇偶尔点击色情网站,甚至有8.5%的学生经常光顾色情网站。

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在调查中得知,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的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占35%,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道德水平占10%。这个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世间的许多事物都是利弊相生有他的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它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是全球的,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具有多样性、随意性和个人性的特点,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性、不易控制的特点。网络在社会中的普及使虚拟社会化成为可能。虚拟社会化作为一种与真实社会化相并列的社会化机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作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正在消解传统的社会化模式。网络上传播的信息中有大量与我们传统的主文化价值观念不相吻合,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是很不利的,特别是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引导不当,可能致使走上反社会化的道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十分成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过滤功能。

我认为,为使网络能更好的发挥正面效应,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一,号召大家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2001年,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中明确提出了“五要五不”,其中包括: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二,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减少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夜不归宿的现象,由此减少学生沉溺于校外网吧的机会。三,通过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认清电脑和互联网络只是人类创造和使用的一种“工具”,大学生应做网络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仆”。四,要让大学生形成自我约束,自己控制上网时间:如在上课和学习的时间决不去上网,不超过自己事先规定的时间上网。五,加强健康保健意识,使大学生远离网络沉溺。学校或社会有关团体应组织一些专家讲座,使他们了解沉溺网络对身体的危害,从而保持上网行为活动的科学性和警惕性,做到有节制地使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多不在于网络自身而在于我们自身。网络是一个无思维的客观体,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利用它,用之得当则“收益匪浅”,用之不当则受害多多。所以面对网络这一强大的社会化主体,我们要端正态度,提高警惕,以正确的方法和目的来利用它,使之为我们服务、谋利益、谋福祉。

第四篇: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摘 要:网络媒介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本文通过一些真实的调查数据,弄清了网络媒介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了网络媒介对思想品德状况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干预对策。

关键词:网络媒介;大学生;影响;对策

自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世界就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的发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显示,中国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95%以上都是网民。调查显示,对于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听广播(59.6%)、看电视(24.3%)、朋友之间交流(12.3%)、报刊杂志(2.2%)、形势政策课(0.5%)、互联网络(0.2%)。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时事的主要渠道,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内新闻媒体”(84.6%);对于“三个代表”思想的了解渠道,也有66.6%的学生是“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学习”。对于业余时间(暑期及双休日)的支配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与朋友交往(82.3%),同时也有0.4%学生选择“网上聊天”。对于上网的目的,有65.4%的学生是为了“获取信息”。尽管从表面上看,关于网络的选择数字不大,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却占了相当比例,其中不乏网民,而且交流的话题与信息来自于网络的不在少数。因此,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1、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为:

(1)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华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2)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在自主选课、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等,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3)网络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访问这些网站,参加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爱党意识,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如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的回答: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占35%,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道德水平占10%。这个结果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并且是主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2、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负面影响

(1)多元网络文化和网络的虚拟性环境容易诱发大学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膨胀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时期,长期接触网络,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混乱和动荡,容易受网上内容的隐含的意识形态影响。网络创造的“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确实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但无国界的网络环境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淡化了对祖国的归属感。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网络环境固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逾越现行道德行为规范的可乘之机,现在就有少数大学生利用网络肆无忌惮地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挑战现有政治权威,甚至从事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活动,影响了社会生活的稳定。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应对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的对策

提高对信息的利用和判断,创造性运用和开发信息。努力提高大学生媒介使用技能,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媒介使用指南,帮助学生掌握驾驭信息的技能,善于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中捕捉有用信息,利用和发展信息;树立良好的信息识别意识,开阔视野;善于对信息及其来源进行评价,倡导并培养他们在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善于获取信息,处理、加工、整理、生产、运用和存贮信息,整合和开发信息。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大学生应该志存高远,奋斗不息,要时刻用理想和信念支持自己,学会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也要摒弃其对自己思想的负面影响。

第五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摘要】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能力方面的重点提升内容。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日渐增强的竞争压力,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大一新生为例,分析出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以及人文素养缺失原因。并且针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有关于人文素养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达到提升整体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目的建言献策。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虐猫事件”“彭宇事件”等相关新闻时不时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人们对“道德观”的讨论。的确,在我国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有关精神文化的讨论却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素养,是个人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及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当知识内化到人的生活和行为中,才能称其为素养。本文所写的“人文素养”指大学生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内在涵养所外化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生活价值观、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情感取向八个方面。每方面包含基本常识、基本观念与基本行为三个层面。人文素养即人们的内在人文精神修养、精神品质与基本涵养同时也包括内在品质精神所外化出的行为,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情况如何,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主要以甘肃农业大学2016级新生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除去预科生以外的4223名2016级大一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调查。

(一)整体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由图2-1可知,参与调查的同学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一般的同学有65.9%,认为好的同学占18.7%,认为较差的同学占10.6%,认为很差的同学占有1.6%,而认为非常好的同学仅仅占比3.2%。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一般,而且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非常好的几乎没有,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偏下,严重影响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和就业竞争极为不利。

(二)审美素质过于单一化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增进人的思维开拓、求异与创新,推动想象与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调查发现,在艺术领域中,有75%的学生认为“具有崇高个性、深远意境、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最美”;15%的学生认为“色彩绚丽,节奏明快的作品最美”;10%的学生认为“抽象、怪诞、讽刺、滑稽的作品最美”。由此说明,在艺术领域,大多数学生的审美偏向于艺术作品具有崇高个性、深远意境、丰富内涵,虽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但是延伸至审美素质层面,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艺术领域中的审美倾向于具有崇高个性、深远意境、丰富内涵的艺术作品,比较极端,从而反映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较差,主要是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进而使得审美素质美中不足,方式单调,缺乏丰富度。而艺术素养偏低,直接影响的是审美素质,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文化素质水平较好

“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晰自不待言,存在偏执倾向的人占有十分之七,只有十分之三的学生能够正确客观地对待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当代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但其认识呈现向好趋势。调查发现,有44.6%的学生认为“中华文化经典对培养人格大有裨益,应该大力弘扬,千古流传”,有27.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禁锢人性的封建思想,应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有25%的学生认为“每个人兴趣爱好志向不同,应尊重个体选择,而不应做统一要求”,而认为传统文化不重要或者有没有都无所谓的学生不足3%,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经典持有肯定的态度,应该批判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有值得继续传承和学习的地方。所以绝对多数的同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是认识比较清楚的,相比之前懵懂的状态,有了很好的改善,其文化素质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其就业竞争力。

(四)科学素质水平一般

自1988年国家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紧接着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将科技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都说明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科学技术与学校、与学生的重要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提高其科学素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调查发现,有13.9%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有42.8%大学生表示喜欢,有37.1%大学生表示一般,有5.0%大学生表示不太喜欢,有7.0%大学生表示很不喜欢。说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对学习科技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表现出一般兴趣,对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没有想象中的浓厚,并且有部分的大学生对科学技术表现出缺乏浓厚兴趣。对待科学技术史的态度反映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当代大学生的科学素质一般,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法律素质较低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民人权的注重与保护,公民不再对侵害忍气吞声,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才能更好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及别人。图2-2可清晰地反映出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了解程度。只有8.25%的大学生“很了解”,71.35%的大学生“大概了解”,15.02%的大学生“只明白违法与否的区别”,仅仅有2.9%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权力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力可以放弃,义务不可放弃,二者功能上互补只有履行义务才能享受相应的权利,因此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数同学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只是大概了解,说明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对提高其法律素质不重视,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只有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制约人文素养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主流导向影响,学生忽视人文素养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价值观的有关报道并不鲜见。社会缺乏强有力的正面价值观的常态化引导,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学生们思想认识,造成思想混乱,导致在当今的社会主流的影响下,更少的关注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课业负担较重,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有较少的时间和精力

当今对学生的培养中更加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了解、知识获得的固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的“题海战术”,“应试教育”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很难分出精力或拥有时间去进行人文素养的学习。这对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

(三)家庭贫困,造成培养的缺失

良好的经济基础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奠定良好物质基础,这不仅为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方面的学习材料,同时也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贫困家庭对人文素养培育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较少,对个人的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培养有所缺失。

三、人文素养发展对策

(一)改革课程结构,开展人文科学课程

传统的课程教育结构给学生们提供的学习有关人文素养知识的课程渠道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文素养的发展。学校应该在专业课外提供给学生们更多学习人文科学的课程选择,在课程要求上提升人文科学课程的比重,让学生们认识到人文知识的重要性。

(二)严格行为要求,开展社会公益实践

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通过各种规章与纪律条款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要求,可以对个人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实践是提升个人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各种社会实践以及社会公益实践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内在精神修养的提高而且对个人的外在行为也具有很大的提升。

(三)学校培育高素质教师,加强人文思想教育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周围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巨大,其中父母与老师是个人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重要角色,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教师对学生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素质的人文思想教育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培养自己人文素养的兴趣。

四、总述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建设和谐主义社会。本文在甘肃某高校的调查基础上总结了一些问题。整体道德素质较低、审美素质单一化、科学素质水平一般、法律素质落后等等问题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有助于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研究过程中仍有不足。对人文素养的八个方面的调查不全面;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调查人数较少,代表性不强等不足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人文素养的研究空间无限广阔,需要社会的进一步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石径.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A],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91期,2014(10):83.[2]杜署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之一[A],教育与职业第32期(总第600期),2008(11):172.[3]杨发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4]陈明霞.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188.[5]王石径,顾肃.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全人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5(6):179.

下载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范文]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网络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我国实现信息化和现代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充......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技术已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越来越多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大学生的学......

    女大学生素养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

    目前,加强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去把握,如何把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与......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轻化工程班级: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 1 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人文素养的整体认知 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大学生职业素养

    一、上课期间经常迟到,影响上课纪律; 二、晚上不按时休息,经常熬夜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早上不能按时起床,做早操期间没有 人参与; 三、在学习生活中不顾及个人形象及影响,经常穿拖......

    大学生国防素养

    大学生的国防素养 大学生是国家的重要基石,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任务,是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

    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

    班级:12工商管理 姓名:高 鹏 学号:1216030010 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