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4 08:4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

第一篇: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

摘 要:本文视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为大学生“舆论热点”“言论表达”“网络民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网络个体、网络群体、网络传播与事件过程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做出综述。并梳理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提出今后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群体事件;网络舆论;网络个体和群体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群体性事件的频发与相关报道的频繁,人们越来越有意识、有目的地扩大对其的关注。“网络群体事件”一词伴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也愈发被广泛提及。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成为高校维稳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什么是网络群体事件?它与群体性事件是何关系?两者的异同之处何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我们又能对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有什么样的作为?本文就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相关研究作出总结,探讨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界定

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一般是高校师生或从事新闻、传播、法律、网络工作与研究者所做,学术性较强。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立足于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公权力的关注;各大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中虽然一直有专家、权威的见解声音在,但是主要反映的是所有网民的立场与看法。归纳起来,关于网络群体事件的界定,主要有两种:

1.用“点击率”作为网络群体事件的表现形式,通过点击、发帖、跟帖、转帖、投票来形成、参与“网络热点问题”,将“舆论热点”、“网络言论”、“民意表达”视为“网络群体事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百万点击率、网民认同参与的结果、网络内外影响深远。有研究者认为(代群等,2009)把舆论热点公共事件,定义为“网络群体性事件”,至少意味着管理者并未把网络舆论看作是民意的常态表达,骨子里缺乏对真实民意的尊重。只要换一种视角,把这些网络舆论热点看作民众的一种常态表达,情形就会有变化。事件一方面体现了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也表明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这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2.网络群体事件是特殊的群体事件,是现实群体事件在网络上的反应,或者网络对群体事件影响的体现。这种观点的出发点是群众诉求,落脚处在对执政者的执政问询上,涉及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涉腐”、“涉富”、“涉权”等三类事件,强调暴力性、破坏性、负面影响。如有研究者(贾宝林,2009)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形式。还有人(葛琳,2008;李军,2009)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集,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可能或已经发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

本着给所有人发表言论的机会与平台,通过良性沟通、交流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本文单单把网络群体事件界定为群体性事件的特殊形式,从①基于网络对群体性事件动员、组织等的影响;②在群体性事件形成的各阶段处理时的信息应对;③强调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即网络群体激起、促发现实群体形成或壮大群体性事件;④网民和现实群体共同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作用,这四方面来限制“网络群体事件”,将其视为“舆论热点”“言论表达”“网络民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综上所述,本文把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定义为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对由现实或网络事件引发的热点问题,表达诉求、交流信息,在特定的时空里形成线上或线下的群体集聚行动。

三、涉及问题及其心理机制

1.网民个体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要人群。有研究者(李卫星,2008)指出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存在文化理念失根、教育管理失控、道德行为失范、人际交往失真、自我认知失实、网络依赖失控等问题。

现有文献(朱力,2009;牛新权,2009;王天意,2001;王天意,2006)对网民的心理效应关注较多,心理效应是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应的现象,主要心理效应有:

①匿名效应:匿名性使得网民比现实中更加具有安全感,这也使得网上言论比现实生活中言论更加情绪化、激烈;②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最先看到的与最近看到的信息影响更大;③对抗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当人们得不到某样东西时,就会越发需要这个东西的心理现象。越是被删除的信息,希望看到的人越多,认为这种删帖的背后一定“有猫腻”,于是网民自发的转载行为和网络有组织地删帖形成一种对抗;③否定效应:人们对他人的否定信息比肯定信息更加关注的倾向,尤其消极信息与他人价值观方面或品行相关时,否定效应更明显;④“行动者-观察着”效应:一种归因偏差,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将自己的行为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否定信息不仅一经媒体报道便会以更快于肯定信息的速度传播,且在否定效应作用下,人们对此类信息更加关注和信任;③泄愤心理:将平时累积的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个人的不如意通过事件宣泄、释放出来;④第三者效果:指受众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其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要比对自己的影响大。

2.网络群体

不同与单独个体,当每一个网民开始形成对某一件事情的共同关注,便形成了网络群体。依照对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本文认为网络群体是一个基于信念或观点的认同而形成的心理群体。群体心理影响有:

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无论群体内的最初意见倾向哪个方向,通过群体讨论都会得到强化。网民因观点相近而沟通、讨论,在不断的交流中观点得到加强,而且在形式上更加极端。网络传播的跨地域特征,使相同诉求的网民个体能够迅速集合成一个暂时性的利益群体,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一旦出现网络热点,各种信息交织汇聚,舆论声浪排山倒海而来。只要契合网民情绪即可达到一呼百应的心理共振效果,另外出于群体归属的心理需要,群体讨论中某种程度上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而产生从众现象(牛新权,2009等)。

群体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者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正是这少部分人左右了群体的思想和情感。网络媒介中群体领袖的煽动行为则是中国多起网络暴力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由于绝大多数网民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意见领袖”的观点会成为意见“轴心”,而其他网民则依附于这一“轴心”,接纳“意见领袖”的观点或以意见“轴心”为准绳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王丽丽,2008)。

群体的易受感染性、群体无意识:作为理智的较量,网络中的群体是冲动,易变而急躁的,匿名化强化了集体无意识(陈力丹?}吴薇,2008;葛琳,2008)。

3.网络传播与事件过程

网络群体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即所谓的爆发期和衰退期,网络传播对事件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相关研究作以总结。

传播动机与心理形成机制:有研究者(叶明翠,2012)认为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社会公益目的、自我表现、跟风好玩、自我放纵。大学生在自我意志逐渐增强,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自我维权意识也增强,同时网络为宣泄、愤青等行为提供了空间与场地。还有人(曹嘉霖,2012)认为情绪的感染和行动动员是网络新闻事件向网络群体事件发展的驱动动力。有研究者(王磊?}韦链,2014)则用问卷法调查了大学生对网络事件的认知、支持度与情感,他们认为群体相对剥夺、群体效能、群体认同、愤怒情绪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政府信任、媒介态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网络匿名、去个性化情境等影响个体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有研究者(朱宏胜?}张玉,2014)认为网络谣言可以引起网络群体性起哄。也有人(朱力,2009)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心理动员作用,将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情绪逐渐向内聚集、调动起来,网络谣言成为参与者与网民情绪发酵的助燃剂。

演化过程与机理:有研究者(刘丽,2013)认为四个机制贯穿于整个网络群体事件始末:网络认同机制、网络扩散整合机制、网络动员机制、网络疏导机制。其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承认事件有个演化的过程。而有研究者(李天娇,2013)则主要关注了意义建构再事件形成中的作用,认为通过意义建构过程,能够将具体社会事件赋予一般性涵义并得到认同,随后引发关注和热议,升级为网络群体事件。

四、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目前对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对事件本身认识不够:界定的两极分化也很容易造成对待事件本身的态度、认知的分化,进而会影响对其的应对,所以首先应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恳切的认识;(2)对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细化:基于高校稳定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应该更具体地把握事件过程中的心理过程,以便及时、有效的引导。因此,今后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处理、应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2]贾宝林.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25):122-124.[3]葛琳.网络舆论与网络群体性事件[J].网络传播,2008,9:20-21.[4]代群,郭奔胜,季明,黄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考验[J].浙江人大,2009,8:22-24.[5]李军.网络暴力事件舆论主体行为分析[J].青年记者,2009,6(中):31.[6]李卫星,洪岑.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特点及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7]牛新权.网民主体心理特征及网络传播特点分析-以近期网络热点事件为例[J].政工研究动态,2009,16:8-10.[8]牛新权.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J].传媒新时代声屏世界,2009,1:36-38.[9]朱力.正视网络的“助燃”现象[J].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2009,15:52.[10]王天意.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宣泄及其控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21:46-49.[11]王天意.网络牢骚与中文网络论坛研究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1(28):65-70.[12]陈力丹,吴薇.网络语境下的情感与理智――以网上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J].专题研究?观察论述,2008,6:20-22.[13]王丽丽.网络群体传播特点分析[J].东南传播,2009(5):92-94.[14]朱宏胜,张玉.“微思政”在应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比较优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1(4):119-120.[15]叶明翠.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传播动机问卷编制及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5.[16]王磊,韦链.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形成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81-85.[17]刘丽.网络群体事件及其治理机制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18]李天娇.网络群体事件演化过程中的意义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19]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以“周久耕事件”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第二篇:我国群体事件心理学分析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令人瞩目的深刻变化,中国传统社会正以稳健的步伐向现代社会转型与过渡。然而,中国多元复合的社会转型形成了种种复杂的效应,不但引起了人们在认知结构、思想观念、个性特征、心理诉求、情绪情感方面的根本转变,也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的冲突。大量群体性事件应运而生,并不断向复杂化、组织化、规模化、暴力化发展,并与网络舆论形成共振。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明晰群体性事件定义、分类、特征和正反面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角度为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切入点,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形成机理。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个体与群体心理交互三个角度分析了事件形成的理论原因,给出了事件发展的逻辑框图,并以此在随后的瓮安事件案例分析中,得出了个体的心理是瓮安事件产生的前提条件;群体的心理是瓮安事件产生的促进剂;个体与群体的心理交互是将瓮安事件推向了高潮的结论。

我认为,原有的不平衡心理和怨恨是前导,相似的利益诉求和从众等心理扩大了事件的范围和规模,社会助长效应促进了群体共生,骨干成员的动员促使了群体态度的转变,由流言产生的政府的信任危机直接催化了事件,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定型奠定了群体的行动力符号互动,推进了事件的组织化和强大破坏力。

针对这些,就群体性事件提出基于社会心理角度的管理对策。认为,首先应该调试的是政府的心理,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群体性事件观。在此基础上政府应树立亲民形象,提升执政能力,减少群众的不平衡心理。其次,应针对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的问题,完善利益诉求渠道,架构平等的社会沟通系统。针对个体的从众和法不责众等心理,应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以及必要措施,分层次应对。更重要的是,针对群体事件,应公开信息渠道,采用阳性强化和合理情绪疗法,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2010级人力一班 高国 201014150117

第三篇: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XXXXX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为减少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XXX实际制度本方案。

一、制订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务院信访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警、预防及应急响应工作。

三、组织机构

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同时下设信访维稳、改善劳动关系和化解劳资矛盾应急小组。

应急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X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信访维稳、XX中涉及劳动关系、劳资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协调配合工作。

四、主要分工

办公室:启动信访维稳机制,认真整理掌握职工在工作期间的诉求,及时排查和预防XX不稳定因素,从政策及

专业方面妥善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确保劳动关系总体稳定。

XX科:快速稳控发生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人员,及时掌握和调查事件成因和影响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制止和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

XX:树立“以人为本”,提倡人文关怀,加强职工沟通,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努力化解矛盾,并做好反馈工作。

五、工作原则

(一)强化管理、夯实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二)依法办事、规范运行。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解决员工反映的问题,统一政策宣传及答复口径。

(三)快速反映、防止激化。充分发挥上下联动协调及高效应急作用,事前做到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做到依法、及时、稳妥,事后做到跟踪督办落实。

六、预防预警机制

(一)预防工作

(1)各部门应制定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员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予以解决。

(2)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认真开展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为职工提供相关咨询和必要的法律帮助,消除不稳定隐患。

(二)预警行动

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的协调运行机制,落实责任制度,保证应急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响应

(1)事件发生后,各部门要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先期处理,同时立即将有关情况报上级部门。

(2)坚持“快速、准确、全面”的报告原则,接到发生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第一时间内向厂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不得延报。信息内容要准确、客观,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四)报告形式

根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紧急程度,可采取电话报、传真报告、文字报告等形式。

(五)报告内容

1、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地点、规模、涉及人员、破坏程度以及伤亡等情况;

2、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起因分析、性质判断和影响程度;

3、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层单位和有关部门工作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

4、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展状态、处置过程和结

果;

5、公众及媒体等各方面的反映;

6、需要报送的其他事项。

(六)保密要求

严格执行有关保密制度,遵守保密工作纪律,确保信息安全和畅通。

(七)时限要求

发生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接报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在接报后1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应急领导小组,并按照相关信访维稳机制报上级单位。

七、现场处置

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后,接报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视情况事件规模,按照厂相关制度及应急响应程序进行处置。

(一)坚持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原则。

(二)坚持预防为主,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将危害降到最低的原则。

(三)坚持内松外紧、公密结合的原则。

(四)即按照正确引导、区别对待的原则。

八、善后处置

(一)回复秩序:事件结束后,应急领导小组指导各单位恢复正常生产,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加强和完

善劳动管理工作,预防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再度发生。

(二)处置报告:事件结束后,基层单位应向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提交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处置报告。

(三)事件评估: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结束后,负责具体处置工作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相关人员对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进行调查,评估事件后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改和完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信息保障: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应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等环节工作制度,完善各部门、各单位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通畅。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工作由各基层单位负责。

九、奖惩

对在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工作中因失职、渎职或其他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人员,按照相关制度追究责任,对处置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十、解释

本预案由XXX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四篇:管理工作失误检讨书(群体事件)

管理工作失误检讨书(群体事件)

县委、县政府:

XX年X月XX日上午XX点半左右,XXX景区工作人员在指挥车辆停靠时,与一辆越野车上4名游客发生争执和冲突。在协商调解过程中,因双方意见不一致,与该车同行的3辆大巴车上近百人于11时40分对景区大门进行围堵,导致景区游客进出受阻40分钟。出现围堵后,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进行现场调处,上午12时许事态得到控制,景区恢复正常运营。

事件发生后,本人虽然第一时间会同XX乡主要领导及景区管委会相关科室负责人在现场进行了协调处理,但没有达到最快、最好的处置效果,导致出现其他游客在景区迎宾门滞留40分钟的问题,损害了景区形象。

深刻反思,在全县上下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期间发生这样的事件,给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旅游形象抹了黑,主要原因在于作为景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我没有很好地履职尽责所致。由此,我向县委、县政府作出深刻的检讨,请组织给予处分。一是从严监督管理不到位。景区工作队伍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对旅游接待工作重视不够,致使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未能完全按照景区“十员”“六心”标准开展接待工作。二是工作作风不实不细。虽然每逢节假日及旅游高峰本人和各科室负责人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但工作作风还存在不实不细的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景区运营、秩序维护、卫生保洁等方面,对工作人员的思想状态关注关心不够,对旅游安全生产放松警惕,对景区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和不规范言行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三是服务质量要求不高。景区管委会和旅游公司虽然及时组织开展了“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

”活动,但存在与工作实践脱节的问题,景区工作人员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未能把作风转变体现到具体的旅游接待服务上。本人在旅游服务接待礼仪礼节方面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景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四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经验和能力不足。事件发生后,虽然第一时间向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进行了汇报,但处置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考虑问题不够周全,调解过程中对重点人员的分散、隔离未达到预期效果,调解工作不深不细,导致出现其他游客在景区大门口滞留的问题。五是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景区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已基本健全,但在实际工作中,“老好人”思想作祟,对出现的违反制度规定的人和事处罚措施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存在“打折扣”的问题,导致工作人员漠视规章、轻视制度。

针对本次事件中反映出的景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提升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狠抓队伍管理和培训教育,推动景区管理服务水平上台阶、上水平。近期,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向县委、县政府及县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作出深刻检讨;二是在管委会及旅游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作出深刻检讨;三是对此次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分析问题发生原因,吸取经验教训,端正全员工作态度,增强干部职工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四是举一反三组织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大诊断”,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中整顿,推动工作作风持续好转;五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景区管理服务规章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加强重点岗位监管力度,确保景区安全规范运行;六是主动接受县委、县政府的处理,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精细做好每一项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景区管理人员,不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

检讨人:XXXX

2018年X月XX日

第五篇:群体突发性事件策略研究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常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各级政府只有在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挑战。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频发突发事件的一种典型代表。近年来,我国突发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并为之努力建设的和谐社会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有效的预防与控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共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危机的预警准备、危机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后的恢复重建三个方面。

危机的预警准备。政府应通过适用的预警技术减少公共突发事件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主要包括:建立相关应急信息网络和传播机制,能够向公众及时、快速地发布相关信息;建设必要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医疗、抢险等应急准备;在当地开展应急知识培训,使得广大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应对,避免产生恐慌。虽然公共突发事件是无法避免的,但充分的早期预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秩序等的破坏。

危机的应急反应。危机的应急反应主要指公共突发事件已发生时,中央或省、市级政府需协调各级政府、及时调配资源,组织迅速有效的救援活动,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并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急反应时间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当地政府部门能否进行快速应急反应是能否有效控制事件后果的决定因素,也是当地政府部门组织能力和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的直观体现。

危机后的恢复。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恢复除了进行相关的设施创建和财产损失评估外,还应重点关注公众的情绪及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及时对受害者提供紧急的安抚措施;平息公众的不安以及焦虑情绪等措施。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影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评价的指标有很多,但众多指标普遍存在迭代现象,即多个指标之间存在重复考量同种因素的情况。若选取带有重复因子的指标参与评价,各指标间的迭代现象会使评价结果偏离实际情况,重复因子越多,偏离就会越严重。因此,恰当的指标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选取时需要对各个因素综合分析。本文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选取了能综合反映其治理效果的四个评价指标:资源需求程度、社会或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控制效果显现时间。

应急方案评价模型实证分析。某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应急预案,最终形成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需要对三个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出最优。

通过对四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可知,资源需求程度、社会、自然环境危害程度和控制效果显现时间这三个指标的值越小,说明相关方案越优秀。因此,针对这三个目标,应寻找极小值目标;同样的,对公共安全威胁消减程度这一目标,需要寻找极大值目标。

认清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把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不能局限于群体性突发事件自身来研究,而是应该把它放在政府应急管理的大背景之下,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预防的思路和方法,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防机制,从而有效的预防、化解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弱势群体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所以必须有效的保障社会弱势群体权益。还有,我国现阶段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健全也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并多发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应急管理的基本理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的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下载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发性群体事件应急预案(定稿)

    元泰维稳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编制目的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对我公司的破坏,做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稳......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生力军,并担负着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重担。......

    汽车召回事件 文献调查报告

    文献调查报告 课题名:由汽车召回事件引发的思考团队名: 成员名: 2011 年3 月 目 录 一、调查方案…………………………………………………………. 2 (一)调查目的和任务…………......

    群体事件维稳对策探析

    群体性事件维稳案例探析 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稳定对企业发展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群体......

    斗殴及群体事件的应急预案

    邢衡高速公路(邢台段)第五驻地办 斗 殴 及 群 体 事 件 应 急 预 案 河北华达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二0一一年七月 斗殴及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

    群体事件的警示意义(精选五篇)

    群体事件的警示意义 燕继荣 一、社会群体事件意味着什么? 目前,公共舆论界对于“社会群体性事件”的称谓和性质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 群体性事件的制造者不一定代表和反映......

    县新华书店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县新华书店群体事件应急预案一、预案范围(一)聚众冲击,围堵机关办公场所,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秩序;(二)聚众哄抢办公设备,并进行打砸抢烧非法活动;(三)在办公区内违法聚众上访,非法集合、游......

    建设局重大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建设局重大群体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制定依据 为了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影响,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