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8:1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

第一篇:关于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

论文关键词:运动式治理;制度式治理;成因;对策 论文摘 要: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手段,运动式治理在中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运动式治理成因的剖析及其对策的探求,可以得出由制度式治理取代运动式治理的结论,且其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国民的法治意识和强化治理过程中的执行力。

作为一种非常态的治理手段,运动式治理能够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说明在中国的这块土壤里自有适宜其生存的养份。因而探究运动式治理的成因,是政府治理领域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

1.政治上主体意识的缺损

政治上主体意识的缺损主要表现在统治方式、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三个方面。从治理方式来看,政治治理的方式主要有同意和暴力两种。在传统的以暴力为基础的政治治理形态中,社会成员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由此形成二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此种历史沿袭的影响,她主要也是依靠暴力手段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的政权。特别是在革命时期,为了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共产党强调党的一元化和绝对领导。个人主体权利意识的严重缺损,导致民众已经习惯依赖政治动员进行政治参与。从组织结构来看,中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制度导致了国民缺乏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民主集中的组织原则,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实际社会中,治理往往依靠的是官僚制等级结构,民主决策力量非常薄弱,导致民众的政治冷漠。从运行机制看,基层治理力量过于薄弱,于是集中各部门、各层级人力物力财力的的运动式治理方式容易得到认同,导致有些治理主体热衷于搞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阶段性运动。

2.经济上稀缺资源的争夺

经济上的成因可以从配置方式、政策制定和利益争夺等角度来考察。

从配置方式来看,权力寻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官商勾结违法违规行为的存在,由于治理对象涉及政界和商界的特殊性,最终必须借助运动式治理来清除。从政策制定来看,经济系统的整体性与行政系统的分割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之争,以及现行及经济政绩的攀比机制,使这种矛盾加剧。一般而言,能够获取政府的支持是企业成功的基础或保证。这样,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就会向这些企业倾斜,导致腐败现象甚至充当违法者保护伞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利益争夺来看,在社会结构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由于各自利益目标不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就有矛盾产生。这种矛盾体现在工作中就是部门间相互不配合或相互拆台,导致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典型“山头主义”。其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借用运动式治理,重新平衡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

3.社会上体制结构的紊乱

从专项整治来看,社会上存在很多久拖不决的疑难问题,这就需要采取专项整治的办法进行重点治理。从治理方式来看,市场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违法行为的大量产生。政府从自身职能和社会需求出发,理所当然地要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最初阶段,运动式的治理方式往往比制度化的治理方式更为熟练和显效。从突发事件来看,突发性事件是指没有预测到发生的意外事件。近年来,非典、禽流感、环境污染和矿难事件的发生,不断地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和处理危机事务的能力。此种情况下,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借助政治动员的手段,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专项整治。[!--empirenews.page--] 4.文化上臣民心理的盲从

从政治思想来看,儒家孔子学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其本质上是以维护王权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这种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为政治权力的高度统一,将安定、秩序和统一作为统治者执政政绩的绩效指标,要求民众的服从和归顺、拥护君主的利益和忍受君主的压制或统治。从政治价值来看,为达到维护自身统治天下太平、秩序井然的政治局面,政治上的安定、统一秩序成为中国的基本政治思想。从政治意识来看,由于长期以来统治者鼓吹尊君爱民的思想,导致民众的自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特别薄弱,而国家意识、服从意识却特别强烈。在这种封建的政治化过程中,臣民没有独立的权力,也没有独立的能力,这种依附关系泯灭了绝大多数人的政治自主意识。在冷酷无情的政治现实斗争中,更催发了民众的政治容忍性,使得他们患上了政治冷漠症,而不愿参政议政,导致倾向于政治动员的宣传,在行为上带有感性化、大众化和屈从化,导致运动式治理有生存的空间。

改革中国运动式治理的对策

1.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致力建设长效制度治理机制

推进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同级政府行政权相对集中,从根本上转变一级政府的行政权在部门间过于分散的局面,实现管理职责之间的无缝隙连接;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适当下移管理重心,逐步厘清各级行政机关的管理权限,从制度上消除上下级行政机关执法重叠交叉的现象;加强基层管理能力建设,确保行政管理的规范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党风教育和执政理念的教育,从思想上摈弃“人治”和“特权者”的观念,重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并树立纳税人是自身“衣食父母”的价值观,从而摒弃“官本位”的价值观。

公正科学的政务程序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约束运动式治理的有效途径。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包括政务依据的公开、政务决定过程的公开、政务结果的公开;完善当事人参与政务的制度,包括告知、申辩、启动行政责任追究等;培育市民社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众有效参与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建立起常规有效的执法管理体制,在法度之内实施行之有效的“全天候”日常治理。2.有效整合经济统筹发展,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行为自身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征不时凸显出来,扰乱市场经济的应有秩序。这就要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干预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常用治理方式就是借助上级组织采取专项治理斩断官商勾结的产业链。但要达到长久治理的目的,就必须彻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完善市场体系的目的。

约束权力寻租,加快改革步伐,缩短制度惯性的持续时间;减少政府管制,建立更明晰的产权结构;在可支配的范围内制定合理、科学、严谨的规则,从而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约束设、寻租个体及集体的违规行为。

强化执行力度,当前,相关的制度和法律法规很多,但其执行效果却不甚理想。其原因在于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存在分离,偏离经济基础的要求,未能形成治理合力。执行力对于政府而言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因为治理过程中的执行力是确保制度式治理成功的关键。[!--empirenews.page--] 3.积极建立社会监管机制,努力促进政府民众互动治理

健全法律制度,在社会的各个管理层面,有些是业已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法规,但仍有些管理层面还存有很多漏洞。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和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有相应的制度匹配,适应政府治理的需要。

完善监督体系,监督也可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监督,一种是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各级纪委和审计监督部门。同时,推行自查自纠等行政管理内部监督机制。而作为体制外监督主要手段的社会舆论监督则,是对其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只有在公众舆论监督下,政府官员或经济人特性才不敢放肆地追求自身的特殊利益,而约束自身的行为,达到规范市场秩序的目的对行政管理活动的监督。

促进互动治理,互动治理治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间的合作,加强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和交流,促进政府治理效率的提高;二是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大力发挥民间组织的专业作用,为政府治理建言献策;三是政府与公民的合作,发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治理,实现和谐共治的局面。社会主体间的互动治理是制度式治理的核心。

4.广泛传播政治民主意识,大力树立民主宪政法治意识

发展民主意识。只有发展公民的民主意识,才能营造依法治国的氛围,最终形成以法治为核心的制度式治理。

树立宪政意识。宪政就是真正地以宪法为最高准则来治理国家,在日常生活中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奠定制度式治理的基础。宪政主要具有法律的至上性、公开性、确定性和稳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法律至上。

追求自由意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能抵制来自官方的或强权势力的压制。当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国家就能由一个臣民的国家走向公民的国家,逐步实现人民对政府的控制,推行法治,达到制度式治理的目的。

第二篇: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异化及其治理(修改版)doc

权力结构、强化市场型政府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异化

唐志军

谌莹

向国成

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八大异化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2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的“无形之手”已取代计划的“有形之手”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庆祝之余,值得我们警觉和重视的是: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远未到位,而且许多方面已出现异化!这些异化主要表现在八大方面:

(一)市场观念深入人心,但反市场的声音此起彼伏

市场化改革3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市场在极大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增加了人的自由。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给了人前所未有的富裕、多样化和自由,市场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房价的猛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问题成堆,国有资产的不断流失,工程建设领域的豆腐渣泛滥,食品行业的安全缺乏„尤其是权力寻租的流延,对于市场化改革的不满之声开始浮现,并呈蔓延之势。尤其是近年来,在一些学者的质疑和鼓吹下,在一些政客追求政绩的冒进和推动下,中国的反市场声音越来越大,已严重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和搅乱了人们思维,使得“文革”和“计划”思潮在中国再次抬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二)市场规则初步构建,但公正性和约束力有待提高

经过20多年的修正和重建,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所需要的规则体系,各种规章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然而,迄今为止,这些市场规则的公正性和约束力却远未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公正性方面,一是一些规则未能赋予市场竞争主体以平等的准入机会、资源获取机会和政策待遇;二是现有的某些规则未能有效惩处市场作恶者;三是在产权保护上,还存在歧视性;四是许多规则未体现程序正义。在约束力方面,很多制度其实是“失守”的-----空有条文,但却得不到执行,或者在执行中由于利益冲突而大为走样。而且,很多规则之间是相互冲突的,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法规与法规之间存在诸多不一致和模糊地带。

(三)市场机制趋于形成,但垄断和管制问题尚未破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总体上已基本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在诸多领域和行业,形式上的竞争格局似乎已经形成,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并且成为决定市场胜负和引导资源配置的最主要力量。然而,我国的垄断 唐志军,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Email:838614649@qq.com;谌莹,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email:50858176@qq.com;向国成,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email:466125939@qq.com。本文是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权力结构及其变迁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历史和比较的视角”(12YBA131),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研究”(11JZD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地方政府竞争下区际产业转移和承载系统的空间失配性和矫正机制研究”(13YJC7901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写作过程中,本文得到了《南方经济》编辑、匿名审稿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Winsemius教授黄有光、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杨子晖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庞春教授、东北财经大学王玉霞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刘友金教授、贺胜兵博士等人的修改建议,特此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和管制问题依然突出。在垄断方面,石化、电信、电力、金融、烟草等行业的垄断格局依然未打破,消费者在不得不承受高价低质的产品和服务之苦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权益被漠视之苦。在管制方面,一是审批制改革还远未到位,许多项目从申报到立项所需要的审批环节过多、等待时间过长、费用过高、程序过于复杂。二是管制泛滥,从金融管制、土地管制到户籍管制、娱乐管制、网络管制„„管制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三是管制呈现出部门化、地方化和易变化的特征。四是要素市场的管制与产品市场的开放之间矛盾凸显,要素市场还受到诸多管制,许多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也缺乏自主定价权。

(四)市场主体走向多元,但主体的不平等依旧突出

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洗礼和诱致,各路“神仙”纷纷下海----进入市场的洪流中搏击利益之浪潮。政府、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主体无不以市场为寻利场,随市场的指挥棒起舞,在分工与交易、竞争与合作、规则与权变、诚实守信与机会主义中寻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路径和方式。然而,直到今天,各市场主体的不平等依旧突出。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为:一是城乡间的不平等;二是地区间的不平等;三是“国”“民”间的不平等;四是政社、政企间的不平等。

(五)市场竞争变得激烈,但手段走向非法化和黑化

在利润的刺激下,自我决策、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越来越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最高宗旨和最大追求。这种利润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企业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改进经营管理方法、强化研究开发、提高技术水平、重视人力资源、开拓全球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品牌价值。然而,中国市场化改革中,与竞争日趋激烈相伴而行的是,市场秩序严重失范,竞争手段的非法化日趋严重,甚至走向黑化。一是市场道德沦丧、诚信严重缺失。二是恶性价格战遍地开花。三是假冒伪劣毒泛滥难抑。四是商业贿赂、欺行霸市行为猖獗。五是诋毁中伤绵绵不绝。

(六)创富能力不断提高,但收入分配失衡日益严重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的创富能力得以空前提高。市场已成为人们创造和获取财富的最主要场所和最主要手段。然而,与市场创富能力不断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一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悬殊;三是行业收入差距显著;四是地区收入分配不平衡。

(七)私人产品供给充足,但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

改革开放30年,通过市场体制改革,我国较好地解决了私人产品的供给问题。目前,大多数私人产品的供给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由于诸多约束,我国至今未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改革方向和模式,而是长期在市场化与政府主导之间犹豫、徘徊,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就业压力巨大,失业保障制度不健全。二是医疗改革滞后,医患关系尖锐。三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人们的要求还相距较远。四是社会保障不健全,覆盖面还有待拓宽,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五是基本住房保障不到位。六是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也问题多多。

(八)调控机制趋于健全,但规范性和前瞻性亟需改进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不断完善调控机制,初步形成了在中央统一协调下,以计划、财税、金融部门为主,以间接手段调控引导市场活动的调控模式,各种调控机制和调控手段逐渐趋于健全,调控的能力和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我国的调控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规范性不够。突出表现为:一些调控措施和调控政策的出台并不具有程序合法 性,常常以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和市场手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调控政策常常以部门利益作为出发点,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不够;约束性较差,未严格履行货币发行纪律和财政纪律。二是前瞻性不够。近年来,无论是对房地产的调控、通货膨胀的调控还是对金融危机的应对,都可以看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精确性不够,技巧还不够娴熟、手段还比较单

一、负面效应也比较大。

二、权力失衡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走向异化的根源

为什么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会出现诸多异化呢?要回答此问题,需要从权力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中探幽解密。

(一)权力和市场----人类配置资源的两种主要方式

在论及人类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时,张维迎迎在《市场的逻辑》(2010)1一书中指出,基于职位的权利体制(position-based rights)和向基于财产的权利体制(propertiy-based rights)是人类的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体制。而张五常也曾经深刻地指出,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体制其实一共只有三种:第一种是私人产权,具有使用的排他权、收入权,以及经所有者同意向任何人让渡财产的权利;第二种人权利不是根据财产来界定权利的,而是根据等级或层级来界定的;而第三个体制则是,在这个体制中既不是完全根据社会等级来排序的,也不是完全根据产权来排序的,而是根据其贪污腐化的权力排列的。其实,无论是张维迎还是张五常对于人类资源配置方式的界定,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即人类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依仗权力、基于等级(职位)的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依借市场、基于财产的资源配置方式。这是因为:一是权力天然地依从于等级(职位),而且腐败也是基于权力的。等级(职位)制的实质是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非平等配置,等级(职位)高的人拥有的权力大,等级(职位)低的人拥有的权力小;而且,等级(职位)制下,由于权力主体间天然地非平等,就会导致权力得不到有效地监督和制衡,腐败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基于等级(职位)和腐败的资源配置其实质就是基于权力的配置。二是财产权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是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和运行的基础,缺乏对私人财产权的有效界定和保护,市场将由于交易成本太高而无法正常运行;而市场要实现其配置资源的功能,就要求交易主体间是自由、自愿和平等的,也就是说,要实现交易,你必须在获得你所需要的财产权利的同时让渡出一部分财产权利给他人,而且,这个交易的过程一定是自由、自愿和平等的,不能搞巧取豪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市场的资源配置就是基于私人产权的资源配置。

就权力与市场的关系而言,依据不同的条件,它们既互为补充,又相互替代。因此,在政治学和经济学文献中,有一个著名的“国家悖论”(fundamental dilemma)命题。该命题最早是由政治学家巴里·温加斯特这样表述的:国家需要足够强大,才能具有足够的强制力,去做它该做的事,即执行合同;但国家又不能过分强大,以至于它可以不受约束,滥用自己的强制力,任意侵犯公民的财产和权利。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则进一步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悖论”的存在,指出“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由于国家的本质是权力,经济繁荣取决于市场是否异化,因而,在我看来,“国家悖论”的实质也就是“权力悖论”或曰“市场异化悖论”,即一国的权力结构及其应用既是该国经济走向繁荣的关键,也可能是其走向失败的根源;既是该国市场走向健康完善的关键,也可能是其走向异化和混乱的根源。也是因为,由于市场的异化与否取决于 1 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10。市场主体的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市场契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市场竞争是否充分、市场秩序是否规范,而这些都与权力息息相关。一方面,产权的保护、契约的执行、竞争的充分、秩序的规范都离不开来自政府(权力)的保驾护航、公正裁决和强有力的执行。而另一方面,政府又有可能利用手上的不受约束的权力来干预市场,以“掠夺之手”来攫取市场的果实。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权力才能促进一国市场走向健康完善而不是走向异化呢?

(二)强化市场型政府----市场健康和繁荣之源

在奥尔森于2000年出版的《权力与繁荣》一书中,他将政府权力引入对经济增长分析之中,说明了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一国繁荣程度。他反复指出,经济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存在可靠且明确界定的财产权利和公正的契约执行权利;第二,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如果离开了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繁荣绝不可能。只有在这两个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一个社会才能存在市场,才能让市场拓展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奥尔森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可以高度浓缩其长期增长理论的概念:强化市场型政府(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即: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那么这个政府便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

另两个权力经济学大师则是达伦·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A·罗宾森(James A.Robinson)。2012年,在他们合著出版的《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失败?》一书中指出,国与国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体制”。繁荣的国家是那些培育了“包容性”政治及经济体制的国家,而那些体制变成“掠夺(攫取)型的”、权力与机会集中在少数的国家则注定要失败。他们写道:“包容型经济体制实施财产保护,创造公平的竞争场所,鼓励新技术及技能方面的投资,与掠夺(攫取)型经济体制相比,更能促进经济增长。掠夺(攫取)型经济体制的结构特征体现地是少数人从多数人手中攫取资源。”“包容型的政治体制支持包容性型经济体制,而包容型经济体制反过来也支持包容型政治体制„„这种政治体制通过多元的方式,使政治权力得到广泛分配,能够形成一定量的政治集中,建立法律和秩序,而法律与秩序又成为受到保护的产权及包容型市场的基础。相反,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掠夺(攫取)型政治体制为了维持权力而加强掠夺(攫取)型经济体制。”此后,他在访谈中,专门谈到了中国。“根据我们的分析,” 阿西莫格鲁说,“中国正在掠夺(攫取)型的体制下实现经济增长——在一党制的威权控制下,一直得以垄断权力,以空前的规模动员资源,在极低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爆发式增长,”但是这种情况是无法持续的,因为它不能培育一定程度的“创造性破坏”,而这种“创造性破坏”对于创新与收入增加是至关重要的。

(三)权力失衡导致中国市场化改革走向异化

1978年后,中国总体上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即改革先从经济体制入手,采取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方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试错,逐步把改革推向深入。

然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会出现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告别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走向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就必须改变权力结构,通过放权让利,从集权走向分权。这包括:(1)向公民(家庭)分权。通过赋予公民(家庭)拥有自主择业权、经营权和消费权,逐渐地把公民(家庭)推向市场,使其成为市场的一个利益主体和决策单元,使他们的行为以利益为导向,并依靠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易来实现,而不是依附于政府的指令计划和定额定向分配中。(2)向企业分权。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通过对其大刀阔斧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或者将经营自主权和收益权下放给企业,使其成为一个追逐利润的独立法人主体;或者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而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不仅允许其自由成立和自主决策,而且对其经营领域 和经营范围的限制也越来越少。(3)向地方政府分权。体现为:将一部分行政权力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激发地方政府的活力;赋予地方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权力,放手让地方政府去大胆探索、改革试验;进行财政分权,使地方政府可以分享辖区经济增长的收益。(4)向社会分权。体现为:允许村民、社区自治;发展了自发性、自主性的行业协会、合作社、具有中介性的审计和评估机构、具有社团性质等社会组织;转移、让渡了政府的部分社会职能,让社会组织开始发挥其社会治理的职能和作用,承担一部分社会治理职能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渐进式改革却需要来自权力的主导,“中国的改革始终在权力的主导下进行,是一种典型的权力志向型的改革取向”。这是因为:(1)如果没有权力的主导,执政者或者担心改革偏离其预想的方向,或者担心改革的步伐太快、对社会造成太大的震动,或者担心改革中利益分化太严重,导致社会出现大的动荡。因此,为此,执政者需要用权力来约束改革的方向、速度和平衡性。(2)权力是利益的载体,如果不能对其权力进行赎买的话,掌权者就会希望在改革过程中,将权力嵌入到新的制度中,从而实现其权力租金的长期化和制度化。(3)改革的过程是个新旧制度交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惯性的力量,旧体制不会轻易退场,而新体制则由于其不完备性和脆弱性,而难以及时、全面替代旧体制。于是,就会留下一个制度真空或制度模糊地带。这样就为权力嵌入改革和嵌入市场提供了必然空间。(4)当权力获得来自市场的好处时,它就会贪恋市场,想方设法融入市场,并以新的形式固化起来,通过市场来获取稳定的、更大的好处。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中,权力在某些领域和某些环节退出市场的同时,又以其他的形式嵌入市场,与市场相伴起舞,既推动某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又想方设法从市场中攫取权力租金。

当权力嵌入市场时,由于权力的强制性、非对称性和扩张性,会导致权力拥有着占据着高于市场的交易地位,从而轻易地撼动市场经济的基础----自愿、平等、互惠和开放。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市场走向异化,导致:(1)权力者为将其权力租金最大化、长期化和稳定化,或者推行更多的管制,从而获取管制租金;或推行垄断,依靠垄断来攫取财富;或进行权力寻租和职务消费……(2)市场主体则不得不依附于权力,与权力相互勾结,通过各种巧取豪夺的方式来掠夺社会财富,从而导致商业贿赂等各种腐败繁衍、蔓延;(3)权力主体的掠夺性行为又刺激市场主体漠视市场道德,以各种非道德、非法的手段来缔造市场的非平等,从而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毒泛滥;(4)财富向权力者和市场作恶者流动,导致财富分配不公;(5)缺乏力量相当的主体来约束政府行为,导致政府重视经济职能,而忽视公共产品的供给职能;或者忽视程序公正和机会均等,而以人治来代替法治,行为缺乏规范性。

三、治理中国市场化走向异化的基本途径

市场化改革中的异化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必须对此提高警惕、倍加重视,及时采取根治措施,引导其走向健康、有序和充满活力。鉴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异化病症,必须强化治理:

其一,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坚持市场化改革不动摇

由于知识、信息、人性等方面的局限,人类迄今为止,从来就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制度,市场也同样如此,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知识不充分以及外部性、垄断等因素而走向失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依靠政府或其他形式来配置资源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公平。政府主导也会有其弊端,而且,一般而言,其弊端较之市场更多更大。由于改 革的起点约束和时间约束,我们离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出现异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且,这些异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某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滞后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对市场化改革的认识,找到更好的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路径和方式,并坚定信心,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不动摇,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其二,强化制衡、约束权力,捆住侵扰市场的“掠夺之手”

就权力与市场的关系而言,依据不同的条件,它们既互为补充,又相互替代。一方面,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权力,需要政府足够强大,具有足够的强制力,去保护产权、保证市场合同的执行和维护市场秩序,成为市场良性发展和运行的“协助之手”;另一方面,政府又不能过分强大,以至于它可以不受约束,滥用自己的强制力,任意侵犯公民的财产和权利。否则权力就会从“扶持之手”变成“掠夺之手”。从中国的现实来看,权力失衡和权力滥用恰恰是导致中国市场化改革走向异化的最主要病因。在市场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有着权力寻租的影子。在市场制度的设计上,权力会嵌入其中,妨碍公正、透明、好的市场制度的构建;在市场进入和机会公平上,权力常常自设壁垒,拒绝赋予其他主体以公平进入和竞争的机会;在垄断的打破上,权力会为了延续既得利益而阻碍改革的推进;在市场秩序的维护中,权力常常玩忽职守,并与作假、作恶、施毒等势力勾结起来,成为公正有效市场秩序构建的挡路虎;在财富分配上,通过攫取巨额的“权力租金”,权力已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鉴于此,必须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架构,以有效地约束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避免权力成为侵扰市场的“掠夺之手”。

其三,深化改革、打破既得利益,取得关键领域改革的重要突破

我国市场化改革之异化还与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陷入困境息息相关。其中,政治、财税、金融、土地、石化、电信、铁路、烟草、收入分配等领域制度安排已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通过改革来破题。然而,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下,这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展维艰,既与人民的期待相距甚远,也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当前应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重要突破。

其四,规范监管、加大整治,构建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

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然而,我国目前市场秩序状况不容乐观,假冒伪劣毒泛滥,恶性竞争横生,政府管制寻租猖獗。这些行为既与市场主体的不道德不合法的寻利行为息息相关,也是政府功能紊乱、政府的“错位”与“缺位”并存的必然结果。为此需要:(1)强化法制,加快我国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演进。这些基础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契约制度、市场进出入制度、竞争制度、产品责任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2)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发育基础。使市场主体真正成为权责利对等的完全承担者,使其基于市场诚信和道德,通过良性的竞争来追逐利润。(3)充分协调各种利益冲突,重构和引导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使各种社会经济主体无法从扰乱市场秩序、损害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中获得额外的收益。(4)规范政府监管行为,使其既有激励去加强监管,又缺乏机会去设置管制、进行寻租,更缺乏机会与市场作恶者沆瀣一气。(5)加强整治,尤其是加强对涉及民生安全和健康领域的整治,如药品、食品、交通等领域的整治。

其五,加强教育、提高诚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或把市场经济原则扩大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导致道德领域评价标准的迷失,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伦理观的盛行,以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而中国当前市场化之异化也与其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紧密相连。为此,需要加强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提高各市场主体的诚信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包括:加强正确价值观和利益观的宣传,帮 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以道德教育机制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利用道德运行的社会评价和舆论机制,奖励诚实守信者,谴责背信弃义者和严惩假冒伪劣毒的作俑者;建立全国性的信用制度体系;发展各种社会行业性群众组织,加强企业自律建设;引导企业和个人走向诚信和规范。

第三篇:浅谈雾霾成因及其治理

浅谈雾霾成因及其治理

摘要:华东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雾及雾、霾结合物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是在阅读和了解雾霾、大气污染相关论文和研究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雾霾的概念、当下雾霾产生的原因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雾霾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雾霾 原因 影响 治理

Abstract:as the deeply development of indrustritis and urbanization in recently years at Eastern China fog and haze combin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factoes that affect the rej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environment.This article is in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fog and haze pollution related papers and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brief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haze reasons and may bring to life ,and the influence of govrnance measure.Keywords: fog and haze

reason

inpact

measure

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雾霾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1.雾霾的概念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雾和霾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1】。

气象学认为,雾是一种天气现象,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气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本质主要是水分,雾会使空气透明度降低,使大气能见度恶化。当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或凝华)物使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时,这种天气现象成为雾(fog)。而当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时,这种天气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雾天时,如大气没有污染存在,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霾也是一种天气现象,是由空气中的灰尘、多种微小颗粒物以及硫酸、硝酸、碳氢化合物等化学物质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当大气严重污染时,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霾。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雾组成的气溶胶雄造成的能见度障碍成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广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常呈现出令人厌恶的黄色或橙灰色。由于霾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微小颗粒,所以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会造成直接危害【2】。

图1.1 雾霾颗粒

2.雾霾的成因 研究认为,严重的雾霾污染是人为空气污染物排放、异常气象因素和地形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空气污染物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炭燃料的燃烧、工业企业的排放以及沙尘叠加等多种因素。与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风、逆温、气压、气温等,这些气象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大气污染物浓度极其时空分布情况。2.1.空气污染物排放(源排放)

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分是如今家喻户晓的PM2.5(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共同组成的。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由尘土性微粒、植物和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碳黑粒子组成。二次微粒主要由硫酸铵和硝酸铵组成,这两种微粒是由大气中的SO2和NOx转化生成的【3】。2.2.机动车尾气的排放

行驶在全国大小道路上的汽车已经成为国内气溶胶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法国,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与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相比,尾气污染已经变成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汽车尾气排放分担了大气颗粒物浓度的70%~80%。

图2.1汽车尾气排放

2.3.煤炭燃料的燃烧

燃料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就世界整体而言,燃料燃烧给我们提供85%的能量。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除了与燃料中所含的杂质种类和含量有关外,还受燃料燃烧状态的影响。当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主要污染物是元素碳颗粒物、CO2、SO2、NO2、水气和灰分。燃烧不完全时,则会产生有机碳颗粒物、CO、NOx、SOx、多环芳径等,这些都是PM2.5的主要成分之一。当空气中的煤烟型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在特定气象条件的作用下,污染物得不到充分的扩散,就会爆发严重的煤烟型污染事件,例如伦敦烟雾事件【4】。

图2.2 煤炭燃料废气排放

2.4.工业企业废气污染随

着现代化的发展,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主要有发电厂、冶炼厂、化工厂、机械加工厂、硫酸厂、建材厂等。

图2.3 工业废气排放

2.5.气象条件

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风、逆温、气压、气湿等,这些气象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大气污染物浓度极其时空分布情况。2.5.1.风

刮风的时候,污染物排放时的下风向地区比其他方向受影响程度要大,风速决定了大气污染物稀释的程度和扩散范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成反比,风速越高,污染物浓度越低;反之,风速越低,污染物浓度越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却容易在城区内和近郊区周边积累。2.5.2.逆温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在自然的大气条件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空气对流良好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然而,近地面的大气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家们称为“逆温”。2.5.3.气压

气压的高低与海拔高度、地理纬度和空气湿度等相关。世界上三大著名的煤烟型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及马斯河事件,其发生的气象条件正是由于逆温造成地面受高气压控制,导致低气层低温、无风,空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和稀释,酿成重大的烟雾事件。

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呈现出平均气温明显偏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加重了大气污染。冷空气过后气温上升,易形成逆温现象,使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污染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而2013年1月,冷空气影响偏弱、风速小,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集聚,这就是到2013年以来雾霾频频出现的原因。

3.雾霾的影响 3.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雾霾中的颗粒物成分复杂,携带的真菌等,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雾霾笼罩时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这时易感到胸闷。潮湿寒冷的雾和霾,还会造成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雾霾天气,空气流动性差,霾的组成成分中有毒害的酸、碱、盐、胺、酚及携带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等易侵入人体呼吸道,使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降低,造成呼吸不畅、胸闷、干咳、咽干咽痒。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容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一些过敏性病症。雾霾天气由于光线不足,还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心理,让人产生抑郁、焦虑、压抑以及悲观等不良情绪【5】。

图3.1 雾霾影响人们身体

3.2.对生活出行和工作的影响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频频出现雾霾,对城市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取消室外活动,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大批进出口航班被延误或取消。雾霾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易引发交通事故,长此下去,给在户外工作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图3.2 雾霾影响人们出行 4.雾霾的治理 目前雾霾天气频发,对人类的危害不断加剧,依据雾霾的形成原因,减少污染源、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4.1.合理利用石化能源

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首先应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同时提高燃油标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汽车可改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做燃料,同时注重新能源的开发,支持和鼓励电动汽车的开发使用。最后还应当在雾霾易发季节适当限制汽车的使用。为了减少煤的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应当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北方地区冬季取暖采用集中供暖,用天然气替代煤等措施。4.2.大力提倡企业节能减排

对污染排放严重的企业必须关停,对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在雾霾易发季节降低企业生产负荷,减少供需,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生产对空气的污染。4.3.有效防治颗粒性扬尘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有效地吸附和稳固尘土。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可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的扬尘。要定时对市内公路清扫洒水,降低因刮风或车辆运行带起的尘土。

总之,要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管理和监测力度,从根源上治理雾霾。每个公民应积极参与,改变生活方式,使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新能源产品。

参考文献

[1]潘小川.实面霾伏:雾霾中的生活与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李卫军,邵龙义.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赵桂香,杜莉,卫丽萍,贺耀武,李莹,朱煜.一次持续性区域雾霾天气的综合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09)[4]史军,崔林丽,贺千山,孙林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10(05)[5]潘雪梅.河北南部地区霾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程大学(硕),2012

第四篇:浅谈雾霾成因及其治理

浅谈雾霾成因及其治理

摘要:华东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雾及雾、霾结合物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是在阅读和了解雾霾、大气污染相关论文和研究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雾霾的概念、当下雾霾产生的原因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雾霾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雾霾 原因 影响 治理

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雾霾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一、雾霾的概念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雾和霾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也称灰霾(烟霞)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

气象学认为,雾是一种天气现象,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气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本质主要是水分,雾会使空气透明度降低,使大气能见度恶化。当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或凝华)物使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时,这种天气现象成为雾(fog)。而当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时,这种天气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雾天时,如大气没有污染存在,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霾也是一种天气现象,是由空气中的灰尘、多种微小颗粒物以及硫酸、硝酸、碳氢化合物等化学物质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当大气严重污染时,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霾。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雾组成的气溶胶雄造成的能见度障碍成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霾的厚度可达1~3千米左右,霾颗粒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霾颗粒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广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常呈现出令人厌恶的黄色或橙灰色。由于霾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和微小颗粒,所以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会造成直接危害。

二、雾霾的成因

研究认为,严重的雾霾污染是人为空气污染物排放、异常气象因素和地形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空气污染物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炭燃料的燃烧、工业企业的排放以及沙尘叠加等多种因素。与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风、逆温、气压、气温等,这些气象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大气污染物浓度极其时空分布情况。

(一)空气污染物排放(源排放)

城市雾霾天气的主要成分是如今家喻户晓的PM2.5(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是由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和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微粒共同组成的。直接排入空气中的微粒由尘土性微粒、植物和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碳黑粒子组成。二次微粒主要由硫酸铵和硝酸铵组成,这两种微粒是由大气中的SO2和NOx转化生成的。

1.机动车尾气的排放。行驶在全国大小道路上的汽车已经成为国内气溶胶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法国,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与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相比,尾气污染已经变成令人触目惊心的现实,汽车尾气排放分担了大气颗粒物浓度的70%~80%。

2.煤炭燃料的燃烧。燃料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能源。就世界整体而言,燃料燃烧给我们提供85%的能量。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除了与燃料中所含的杂质种类和含量有关外,还受燃料燃烧状态的影响。当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主要污染物是元素碳颗粒物、CO2、SO2、NO2、水气和灰分。燃烧不完全时,则会产生有机碳颗粒物、CO、NOx、SOx、多环芳径等,这些都是PM2.5的主要成分之一。当空气中的煤烟型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在特定气象条件的作用下,污染物得不到充分的扩散,就会爆发严重的煤烟型污染事件,例如伦敦烟雾事件。

3.工业企业废气污染。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主要有发电厂、冶炼厂、化工厂、机械加工厂、硫酸厂、建材厂等。

(二)气象条件

与大气污染有密切关系的气象条件主要有风、逆温、气压、气湿等,这些气象因素都影响和制约着大气污染物浓度极其时空分布情况。

1.风。刮风的时候,污染物排放时的下风向地区比其他方向受影响程度要大,风速决定了大气污染物稀释的程度和扩散范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污染物浓度与风速成反比,风速越高,污染物浓度越低;反之,风速越低,污染物浓度越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增多,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却容易在城区内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2.逆温。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在自然的大气条件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空气对流良好则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然而,近地面的大气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家们称为“逆温”。

3.气压。气压的高低与海拔高度、地理纬度和空气湿度等相关。世界上三大著名的煤烟型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及马斯河事件,其发生的气象条件正是由于逆温造成地面受高气压控制,导致低气层低温、无风,空气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和稀释,酿成重大的烟雾事件。

2012年11月下旬以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呈现出平均气温明显偏低。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加重了大气污染。冷空气过后气温上升,易形成逆温现象,使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导致污染物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而2013年1月,冷空气影响偏弱、风速小,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集聚,这就是到2013年以来雾霾频频出现的原因。

三、雾霾的影响

(一)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由于雾霾中的颗粒物成分复杂,携带的真菌等,其中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除了癌症,雾霾天还是心脏杀手。有研究表明,空气中污染物加重时,心血管病人的死亡率会增高。阴霾天中的颗粒污染物不仅会引发心肌梗死,还会造成心肌缺血或损伤。雾霾笼罩时气压较低,空气中的含氧量有所下降,这时易感到胸闷。潮湿寒冷的雾和霾,还会造成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同时,雾霾中的一些病原体会导致头痛,甚至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雾霾天气,空气流动性差,霾的组成成分中有毒害的酸、碱、盐、胺、酚及携带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等易侵入人体呼吸道,使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降低,造成呼吸不畅、胸闷、干咳、咽干咽痒。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刺激人体的敏感部位,容易诱发或加重气管炎、咽喉炎、结膜炎等一些过敏性病症。雾霾天气由于光线不足,还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心理,让人产生抑郁、焦虑、压抑以及悲观等不良情绪

(二)对生活出行和工作的影响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频频出现雾霾,对城市运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取消室外活动,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大批进出口航班被延误或取消。雾霾导致空气能见度降低,易引发交通事故,长此下去,给在户外工作者的健康带来隐患。

四、雾霾的治理

目前雾霾天气频发,对人类的危害不断加剧,依据雾霾的形成原因,减少污染源、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1.合理利用石化能源

为了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首先应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充分燃烧,同时提高燃油标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汽车可改用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乙醇汽油做燃料,同时注重新能源的开发,支持和鼓励电动汽车的开发使用。最后还应当在雾霾易发季节适当限制汽车的使用。为了减少煤的燃烧对空气的污染,应当大力推广使用脱硫煤,北方地区冬季取暖采用集中供暖,用天然气替代煤等措施。2.大力提倡企业节能减排

对污染排放严重的企业必须关停,对污染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在雾霾易发季节降低企业生产负荷,减少供需,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生产对空气的污染。

3.有效防治颗粒性扬尘

植树造林,种花种草,能有效地吸附和稳固尘土。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可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的扬尘。要定时对市内公路清扫洒水,降低因刮风或车辆运行带起的尘土。

总之,要解决雾霾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管理和监测力度,从根源上治理雾霾。每个公民应积极参与,改变生活方式,使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新能源产品。

参考文献:

[1]潘小川.实面霾伏:雾霾中的生活与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李卫军,邵龙义.雾霾和沙尘污染天气气溶胶单颗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赵桂香,杜莉,卫丽萍,贺耀武,李莹,朱煜.一次持续性区域雾霾天气的综合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09)[4]史军,崔林丽,贺千山,孙林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学

报,2010(05)[5]潘雪梅.河北南部地区霾污染特征及来源研究[D].石家庄:河北工程大学(硕),2012 [6] 尚倩.南京冬季雾霾的宏微观特征及对能见度的影响[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硕),2012

第五篇:假新闻成因与治理

曾收到一个手机段子,题目是《国人的一天》:早上起来,穿上冒牌运动装出门,街边店里买了两根地沟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和一个苏丹红咸鸭蛋,冲了一杯三聚氰胺牛奶。中午不回家,在单位食堂要了一盘注水鸡肉,一份农药韭菜炒有毒猪血,再来一份翻新陈米饭,实实惠惠吃了个饱,回办公室泡了一杯香精茶叶,浏览了一会儿假新闻。下班后路过菜市场,买了条吃了避孕药的鱼和一斤尿素豆芽,外加两个膨大剂西红柿,回家烧了三个菜,再开一瓶甲醇酒,喝上二两,吃了一个硫磺馒头。饭后散散步,禁不住吆喝,在路边地摊上买了一本盗版的小说和光盘,回家津津有味地看到了凌晨一点,然后钻进黑心棉做的被褥,摸着两团硅胶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假新闻被编入了手机段子,这也许意味着假新闻已经由一个行业现象“升格”到了社会现象。仔细想来,假新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法律问题,表现形式多样,生成机制复杂,社会危害广泛且长远。

一、假新闻的判断标准和类型

假新闻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虽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真与假是一对孪生兄弟。因此,笔者断定,新闻的历史有多长,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久。那么,真假新闻到底如何认定呢?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也不是无头绪可理。笔者认为,任何命题都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或者“是不是”的问题;价值判断解决“应不应是”或者“该不该是”的问题。

假新闻的认定首先依据的是事实判断,就是判断新闻本身“有”还是 “无”,即客观上是否存在?如果所谓的新闻事件纯属子虚乌有,则属假新闻无疑。但是,由于时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新闻的事实并不那么容易认定。比如,新闻的作者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新闻机构又常常远离新闻的发生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认定新闻事实的有和无、新闻要素和细节的有和无或者多与少呢?如果一件新闻的主体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部分细节是失实的(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或失误造成的),那么,这件新闻是不是或者算不算假新闻?

价值判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以渗透在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并且往往和道德、伦理甚至政治因素掺合在一起,因此,比事实判断更加复杂。比如,同样是假新闻,如何判定制作的主体是故意造假还是无意造假?是好意造假还是恶意造假?是主动造假还是被动造假?此外,策划出来的新闻事件到底是新闻还是假新闻?

由此看来,有了方法,也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笔者的倾向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两种判断标准或者认识方法不宜孤立地使用,而是应当结合起来。主体应当是细节上的主体,细节应当是主体上的细节。新闻的主体真实,个别或者部分细节失实,则该件新闻不应算是假新闻;新闻的主体失实,则不管细节是不是真实的,也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都属于假新闻。假新闻与失实新闻的最大差别是:前者新闻的主体是假的,或者制作者有主观上作假的故意;后者新闻的主体是真实的,部分细节或元素是假的,但是,制作者在新闻主体上无主观作假的故意。失实新闻不能算作假新闻。

鉴于以上对假新闻的判断标准和认识方法,我们可以把假新闻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主观性假新闻,即作者故意造假、事实上不存在的新闻。

(二)客观性假新闻,即作者无意造假、受到蒙蔽、但事实上不存在的新闻。

(三)部分策划性新闻,即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经过策划造成事实上存在假象的新闻。

(四)部分有偿新闻,即有一定的事实存在、达不到传播标准、通过付费出笼的新闻。

一些媒体在“愚人节”制作的假新闻另当别论。

二、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假新闻由来已久,其来有因:

1.个人原因

新闻是人制作的,假不假首先与新闻制作者个人的因素关联最大。个人造假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被动造假。即假新闻的制作者本人并无造假新闻的故意,而是受到了一些假象或者相关人员的蒙蔽。这种情况多半是由于新闻制作者个人的业务素质不高、判断失误造成的。如2007年7月15日,江西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情缘”栏目播发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主动造假。即假新闻的制作者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目的,知假报假甚至主动参与制作或者导演假新闻。如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纸箱馅包子”事件,2010年4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搜救犬牺牲”事件、2007年3月5日~9日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播出的《揭秘传销》“Ayawawa死亡”事件等。

有时候,新闻制作者麻痹大意或者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或者因为懒惰而篡改、编造、冒用、滥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形式,也可能导致假新闻的产生。2011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控烟难控阻力何在》节目中女主角“双重身份”事件。

2.技术原因

有时候,由于某种技术失误或者流程缺失或者疏于审查等原因,新闻的要素如主人公姓名、时间、地点、重要数字等出现了多、少、漏、谬或者张冠李戴现象,造成新闻的主体 失实,也可以构成假新闻。

3.组织原因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存在一些因为组织需要造成的假新闻。这里的“组织”,可以小至企业,也可以大至国家,当然,一些媒体组织自身也可能把假新闻当成吸引眼球、与对手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武器;而所谓的“需要”,也可以是政治需要、战争需要、政绩需要、外交需要、社会稳定的需要等五花八门。中国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出现的海量假新闻主要是根据政治需要炮制出来的。2010年3月14日,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播放的“俄罗斯再次入侵、总统遇刺身亡”假新闻,也是出于某种政治和外交的需要制作出来的。

4.市场原因

近年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导致了不少副作用,主要是社会诚信和道德水平严重下降,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不仅弥漫整个社会,也侵蚀到了新闻传媒领域。比如,电视媒体对广告利益和收视率的片面追求,进而与员工的绩效和福利挂钩,逼迫一些记者不择手段,制作的节目“三俗”泛滥,直至明目张胆地造假。“纸箱馅包子事件”可以说就是这种社会风气和行业风气的产物。

三、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假冒伪劣产品轻则伤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重则致人死亡,所以,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和痛恨。而假新闻的制作、传播或者销售对消费者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健康或生命威胁,所以,非当事人很少当回事。其实,和假冒伪劣产品相比,假新闻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历史上,慈禧太后曾根据道听途说的假新闻盲目向11国宣战,结果是赔上了十几万人的性命和白银4.5亿两,大清国也从此走上了覆灭的不归之路;袁世凯也曾根据儿子袁克定制作的假新闻悍然称帝,最后众叛亲离,全国共讨之;大跃进时期和文革时期批量生产的假新闻更是给错误的路线、政策推波助澜,导致举国皆癫,全民疯狂,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劫难。当然,由于公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和媒介管理的日益科学,今天的假新闻已经很难大规模产生,更不能明目张胆地造假,但危害性仍然不可小觑。

1.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媒体公信力的来源。也正因此,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对新闻的真实性极为重视,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的时效性。它们的影响力也正是建立在这种公信力的基础上的。比如,1896年,德国犹太移民的后代阿道夫?奥克斯在接办《纽约时报》时确定时报的新闻报道原则为:“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纽约时报》重视新闻,但很少鼓励记者去抢新闻,除非特有把握,一般不第一个报道某件新闻。当然,该报每天要处理近百万字,错误也在所难免,因此,第二版每天专设一个固定的“更正栏”(Corrections)。2003年,该报的一个记者杰森?布莱尔被发现多年在其新闻报道中做假,结果,布莱尔被立刻解雇,其他一些相关的重要人物也被迫引咎辞职。2003年9月12日,BBC中文网站推出了“BBC新闻

原则”专辑,提出:“作为一家历史悠久而且世界知名的公营广播机构,BBC多年来一直以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真实准确作为其新闻编辑原则。”这也是BBC公信力体系的核心所在。每当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是会首先选择并愿意相信BBC。上述两大西方媒体对新闻真实和公信力的重视不但给专注于国内市场竞争的媒体,也给急于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媒体带来一个启示:只重视新闻媒体的硬件建设和规模建设而不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徒劳无益的。一个没有公信力的媒体声音越大,越让人反感。CCTV制作的五集专题片《揭秘传销》播出后社会反响本来很好,但是,由于伪造了一个死者的“生前照片”,被网友抨击为央视“竟然用假的新闻给百姓洗脑”。诚可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2.严重损害当事人的形象和权利。假新闻不但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声誉和形象,也会给有关当事人带来形象、声誉、心理、经济甚至人身的损害。比如,在江西电视台播出“史上最毒后妈”的假新闻以后,本来没有虐待、毒打罹患重病的丁香小慧的后妈陈彩诗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各种指责,身心受到巨大伤害。2002年,辽宁电视台记者周密为了帮助一个生产床垫的商人朋友,串通一名消费者,捏造了一位同行生产的床垫存在所谓“黑心棉”的假新闻并播出,给同行厂家的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3.严重损害真新闻、好新闻的价值。正像假文凭多了,真文凭的价值会下降一样,假新闻如果大行其道,真新闻、好新闻的价值也必然会下降。新闻的价值下降,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的价值与社会地位自然也会下降。长期以来,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不冷不热,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的收视率每况愈下,都是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低下的结果。至于南方一些地方打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标语,则不仅是记者的悲哀,更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事业的悲哀。

4.严重损害社会秩序。如果假新闻仅仅是损害有关当事人和当事媒体的声誉和形象也就罢了,事实上,一些假新闻还会给社会秩序带来一定的混乱。比如,央视播出的“搜救犬牺牲”假新闻由于把汶川地震发生的事移植到两年后发生的玉树地震救灾当中,对社会性救灾和捐助工作就有一定的影响。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炮制的“俄罗斯再次入侵、总统遇刺身亡”假新闻则使得人心惶惶,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既然有这么多的危害,假新闻的治理自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笔者认为,既然假新闻的生成原因和背景复杂,根治起来也绝非一蹴可就,必须多管齐下,系统综合治理。

首先,治假先治“人”。假新闻是“人造”的,准确地说,世界上没有假的新闻,只有作假的记者或媒体。所以,治理假新闻,关键在治理“新闻人”或治理媒体。如果记者视真实为新闻的生命,媒体视真实为媒体生存的基础,即主观上杜绝一切制作假新闻的念头,机制上堵塞一切假新闻产生的漏洞,处罚上杜绝一切制作假新闻的侥幸,则假新闻自然就少了。

其次,治假要“制”法。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新闻传播系统和市场,但是,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真新闻、好新闻褒奖不足,假新闻惩治不力,甚至根本不知道如何惩治。造假的成本低,又可以对后果不负责任,或者只付很小的责任,造假者自然有恃无恐了。据了解,建国以来新闻造假者被判刑的只有“纸箱馅包子事件”的主谋訾北佳一例,但依据是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刑一年。但是,这个罪名是否适当,至今在新闻界和法学界还有争议。

第三,治假必依“法”。这一条措施目前基本无从实行,因为中国目前既没有《新闻法》,相关法律也没有处罚假新闻的条文,根本就是无法可依。

第四,治假重“自”治。这里的自治不仅包括新闻工作者的自尊、自重、自爱、自律,而且包括新闻行业(协会)的自律、自治。

第五,治假需“共” 治。这里的“共”治,主要是指假新闻的治理需要新闻消费者(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的参与和全社会的监督。

总之,假新闻的产生由个人、媒体和社会的原因,治理假新闻也需要个人、媒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观念、机制、制度和法规上加以防范

下载关于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运动式治理的成因及改革(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参与式治理

    “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 [关键词] 参与式治理;公民社会;述评 [摘 要] 参与式治理,是指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组织和政府一起参与公共决策、分配资源、合作治理的过程。参......

    破解网络订餐食品安全运动式治理困境分析

    破解网络订餐食品安全运动式治理困境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网络订餐行业正在不断地蓬勃发展,但也衍生出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此,政府相关部门......

    桥式运动作用

    临床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意识清楚就应该尽早开始床上的桥式运动训练,即使患者偏瘫侧躯干和肢体无力,也要通过这种动作来起到诱发、促进作用,很多偏瘫患者早期躯干肌群由于是同侧......

    《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读后感.doc

    不得不幻灭的梦想: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在国际事物中,中国似乎经常遭受西方世界的误解。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越来越透明。一个华裔美国人研究中国四十余年,......

    黑网吧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文章标题:黑网吧成因及其治理对策-县网吧经营调查情况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信息传递,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近几年来社会上的网吧存在着大量违法现象......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和有效防治 邹嘉桐 国际学院,2011212747,2011212747@bupt.edu.cn,***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突飞猛进,生态环境已成为举......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陈程1136120107 园林111班 摘 要: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

    浅析公路“三乱”成因及治理长效机制初探

    浅析公路‚三乱‛成因及治理长效机制初探 怒江公路管理总段 和华聪 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2010年纠风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继续深化治理公路‘三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