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才培养思路资料
人才培养整体思路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
• 企业-为股东,客户,员工负责
– 随着知识社会的深入发展,企业将从重点满足股东,客户的需求,转变成为员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 员工最大的需求是成长
– 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 – 成长环境
• 建设企业培训体系,实现人才战略
– 知识时代,企业战略=人才战略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经常遇到的问题
1.人才培训缺乏系统和规划,散乱无续,无重点,目的不明确,盲目,针对性不强。2.组织人员膨胀带来的管理问题
3.员工能力不适应岗位的要求和变化,职位素质能力标准欠缺和不统一,岗位诊断和人才测评缺乏手段
4.技术的更新带来的与先进技术的差距,从业人员的技能如何提升(技能提升以后如何留住)
5.技术人员的最根本需求是职业发展,如何建立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径?企业的发展与技术人员的个人发展如何相互促进
6.培训效果难以评估,原因是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都欠缺,评估难以量化,而针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效果评估比较容易量化。
7.培训效果如何转化成企业的效益?投入产出RIO不明确,达成效果不理想,培训的效果转化路径还不明确,缺乏领导参与和全员参与,培训的效果难以转化。
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企业培训体系的组成培训机制
培训管理与实施人员
培训课程 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所涉及的内容
1.组织学习体系
2.人力资源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3.培训需求调查体系 4.岗位技能测评体系
5.培训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体系 6.机构与讲师筛选和内部培训师培养体系 7.培训资格审查与报名体系 8.培训行政支持体系
9.培训效果评估与跟踪辅导体系 10.培训预算控制体系 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内容
一、建立职位—能力—课程对照体系
–
如果不知道各岗位所需的能力,就无法确定需要培养哪方面能力的课程。– 对比职位—能力要求,可以对岗位人员进行测评,以确定哪种关键能力需要培养,确定培训目标。
– 对比能力—课程要求,可以明确各种能力应通过学习什么课程来提高。
二、建立核心课程开发系统
–
对部分核心课程以本企业或本行业的案例为基础进行设计开发,有利于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直接提高关键绩效指标达成率。
– 核心课程的设定有利于企业文化传递、战略传承、企业变革管理、业务流程优化、持续过程改进,同时也有利于员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规范企业沟通语言。
三、建立内部培训师培养系统
–
内部培训师比外部培训师更了解企业情况。– 内部培训师是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力量。
– 内部培训师比其他员工更关心企业的未来,是企业创新和变革的火种。– 内部培训师也可以节省培训成本。
四、建立特殊人才培养体系
–
高级人才代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高级人才的完善发展延续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潜在人才是企业高级人才的后备力量。丰富的潜在人才储备,不仅可以稳定企业的业务发展,而且可以支持企业的战略导向。为潜在人才提供富挑战性的发展空间与快速提升的培训通道,推动中层次人才的储备。
将新员工中的极少部分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及发展潜质,能够认同企业文化并有意愿长期为企业服务的人纳入备选人才库。为他们设计特殊的发展计划,作为潜在人才的最大来源
如何培养
一. 二. 三. 明确基本理念; 确定培养标准和目标;
把管理人员培养看成“一把手工程”,第一负责人亲自带头培养他人,参加培训,言传身教。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 采用跨部门的项目锻炼人才; 二. “走出去,请进来”; 三. 多种脱产培训;
四. 必要时聘请外部长期顾问或咨询公司; 五. 设立助理职位或副职;
六. 采用委员会方式,让潜质优秀者多参与公司决策; 建立任职资格标准;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乐于培养人的文化氛围; 大胆使用人才,给予挑战性的工作; 跨部门、地区轮岗,双向交流;
将人才培养作为上司的重要职责和重要考核指标; 分派导师,加强在职辅导,制定实施个人发展计划; 七. 让培训对象担任讲师; 八. 读书会;
九. 定期专业或业务研讨会。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经常遇到哪些问题?
缺乏战略性梯队人才储备
企业业务方向和业务流程的变化,使部分原有岗位被撤销、部分岗位的职能发生变化同时又产生部分新岗位,导致某些类型的人才冗余而另一些类型的关键人才又缺乏。
无关键人才培养的快速通道。
尚未确定各岗位究竟需要哪些培训课程。
无法确定培训后员工行为的改善程度,因此无法与绩效考核挂钩。
培训没有与轮岗实践、在岗辅导和自我学习等其它人才培养方法结合起来。
核心课程不是基于本企业业务或行业案例开发的,学过之后很难直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无内部培训师培养体系,主要依靠没有行业经验的外部培训师。
第二篇:人才培养思路
人 才 培 养 思 路
医院文化与内涵建设的根本应当是医学人才培养与医院学科建设。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可以带动医院专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
医学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医学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培养;二是对外引进。医院对自己的医学人才要有一个培养计划,突出渐进性、适宜性、应用性。自我培养是医院人才工作的根本,初级医师进行集中管理、统筹轮转、定期考核,成熟一个规划一个,把其未来5年的规划制定出来,这样就有计划有目标。中高级职称外派培养,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高级职称加大国际交流,开展国内领先的技术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而引进医学人才则突出的是创新性、互补性、交叉性。
运用科学的人才管理方法与手段。一是科学规划医学人才的个体成长的路径。二是制定人才管理考核指标。
将医院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战略结合起来。学科的灵魂是人才,通过科室初级人才的培养,打牢科室发展的基本技术与基础专业知识,通过学科骨干的培养,为科室未来提供人才储备,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打造名医名科。另一方面应当建立一个阶段的医院学科发展的整体战略和规划,如:重点发展哪些亚专学科,做到有的放矢。
人才选拔与管理,通过在全院范围内举办各种内容的比赛如英语大赛,医院公开选拔英语明星。采用了海选的形式,不用报名,人人参与。讲得好的进入下一轮,不好的淘汰。比赛通过初赛、复赛、从50强、10强到总冠军的层层选拔机制,把全院的英语人才筛选了出来,把他们选送到国外去学习。
医生人才接力行动:医生人才接力计划实则为医院培养和选拔后备学科带头人(专家型人才)(年龄≤45周岁);学科骨干型人才(年龄40周岁以下的需中级职称、学历硕士以上)学科成长型人才(医疗类为临床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医生必须按规定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对参赛人员就临床医疗、学习科研创新和医德医风等多方面在考核周期(5年)每年末进行综合考核评分(外出进修培训时间顺延),并根据考核分数评出一、二、三名次,分别给予基础工资上浮8%-5%的奖励,对单项表现突出的另行给予奖励;对于每一个学科专家型人才及学科骨干型人才通过个人意愿及医院发展需要沟通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竞赛行动内容和细则: 基本要求:相关人员必须积极要求上进,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培训,遵纪守法。对发生医疗事故和造成社会不良影响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专家型人才、学科骨干型人才考核细则:
一、临床医疗:
1、考核对象上交在考核周期内2份代表本人水平的病历(手术科室必须是手术病历,非手术科室必须是复杂病历)和一篇最高水平的论文。
2、由院领导、职能科室、临床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根据病历和论文提出2至3个问题打分。
3、疑难危重病人的诊治水平、四级手术率;
4、每年本科专业技能随机考核(心内理论与介入、心外理论与手术操作、辅助科室相应考核、护理理论与操作考核)
5、外出进修培训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
二、学习科研创新:
1、学会任职被省医学会等省级以上学会聘任,副主任委员得5分,常委得4分,委员得3分。被市医学会等市级学会聘任,得分分别为上述得分的50%。(多项任职不累计,以最高任职计分)
2、考核周期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SCI论文、中华级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每篇得分分别为5分、3分、2分。(第一或通讯作者)
3、考核周期内获得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项分别得5分、4分;其他省部级立项项目每项得3分;获市级科研立项项目,每项得2分;(须第一负责人)
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等以上奖项得5分;获其它奖项一、二、三等奖分别得4分、3分、2分(须为前三负责人;第二负责人得50%;第三得30%)
5、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得5分;参加国内本专业国家级学术会议得3分;并在会议上交流加2分;
6、到国内外本专业知名医院进修或短期学习6个月以上得5分;6个月得3分,3个月得2分,不满3个月,得1分;
7、院外学术讲座1次得2分,院内培训讲座1次得1分,多次累加;
三、医德医风:
1、有服务投诉且调查情况属实,有一次扣1分,有2次不得分。
2、收受红包,情况属实一次扣5分
3、领导测评、同事间满意度调查总分5分×10份平均满意度调查百分值 成长型人才考核细则:
一、临床医疗:
1、对考核对象每月随机抽取两份病例进修考核;
2、由职能科室、临床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根据病历提出2至3个问题打分。
3、每半年一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及理论考核;
学习科研创新:
1、参加院内院外培训学习情况,参加院内学习每次得1分,院外培训学习每次得2分;
2、有参与的科研项目得5分;
三、医德医风:
1、有服务投诉且调查情况属实,有一次扣1分,有2次不得分。
2、收受红包,情况属实一次扣5分
3、每年一次上级医生及科主任测评打分,同事间满意度调查总分5分×10份平均满意度调查百分值
初级医师轮转计划(含本、硕应届毕业生):
1、开业初所有初级医师(含本、硕应届毕业生)按照各科室计划人数抽签分配;
2、临床医生进行各科室轮转3年计划,心内1年、心外1年、ICU6个月、心电功能科室2个月、心脏超声2个月、影像科2个月;
3、轮转期间或期满,由轮转期所在科室负责人进行测评打分,所有轮转科室测评结果当有两个科室(含2个)以上得分低于80分者,进行谈话,留院观察3个月,必要时劝退;
4、轮转期满进行科室与个人双向选择安排科室,双向选择以外人员由医院进行分配;
5、每年按照各科室梯队建设计划,补充相应人员;
临床专科护士轮转计划:
1、开业初选取具有本科学历护理人员按照各科室计划人数进行抽签分配进行轮转工作;
2、临床护士进行各科室轮转3年计划,心内7个月、心外7个月、ICU8个月、CCU7个月、手术室7个月;
3、轮转期间或期满,由轮转期所在科室负责人进行测评打分,所有轮转科室测评结果当有两个科室(含2个)以上得分低于80分者,进行谈话,留院观察3个月,必要时劝退;
4、轮转期满进行科室与个人双向选择安排科室,双向选择以外人员由医院进行分配;
第三篇:工业人才培养思路论文
一、我国工业工程高教历史回顾
工业工程自产生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我国工业工程的发展相对欧美日本起步较晚。1980年,天津大学等高校创办工业管理工程专业;1992年,教育部批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并招生;1993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点并招生;1999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培养工业工程工程硕士,2000年4月已经招生。迄今为止,全国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已达100多所。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对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影响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是总结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式,结合本校的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经验,探讨如何改革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使之更加有利于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建设。
二、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的工业工程培养模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一种是培养管理型人才;一种是培养工程型人才;一种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业工程的学科特点,即工程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强调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的知识对生产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设计,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技术性和经济性评价,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其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工程与管理并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管理工程学科下,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业工程专业多开设于机械工程等工程学科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就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某一专门专业的工程能力的培养,相当于专门为某一行业量身打造的工业工程人才。如某些设在冶金、化工、电子学科的工业工程专业,强调学生具有特定领域的技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就属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我校自从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根据十年来的经验及往届毕业生反馈,从2011年开始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培养目标重新定位
学科教育课程设置我校提出工程与管理并重并注重夯实工程基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工程专业理论与技术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分析、规划、设计、评价与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场系统进行整体优化的能力。
2.课程体系改革
综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国内外课程体系设置的优缺点,我校制订了2011版培养计划。新版培养计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实践与创新五个教学环节。通识教育主要指的是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政治与革命史方面课程的学习。由于是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通识教育中还包括采矿概论的学习。
3.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探索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每一个实习环节。结合学生的就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的行业和企业,尝试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之形成稳定的联合关系。在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实现校企共赢。
四、结语
工业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学科内容随着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在不断变革和更新。各高校在工业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一直不断适应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变化,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
第四篇: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探讨论文
一、广东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新的趋势及动向
(一)旅游产业形态转型
广东省推行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将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开发,打造了如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十几个品牌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品结构转型
广东旅游产品逐步从单一的自然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向能满足多样需求的观光产品、主题产品、度假休闲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复合体系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车、飞机,逐步转型至现在的高铁、自驾车、房车、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三)旅游运行方式转型
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及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旅游产业体系正由“点线旅游”体系向“版块旅游”体系转变,即从以传统旅游社为主体转向以旅游客源地的各种旅行代理商和目的地集散中心为主,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旅游服务进行合理配置。广东省为了加快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调整,积极构建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和发展各类旅行代理商,为旅游者顺利出游提供便利。
(四)旅游企业组织转型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众多传统旅游企业正向智游企业转型。广东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先驱,旅游企业正实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来重新构建其组织模式。为了指导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的建设,2014年11月广东省旅游局发布了《广东智慧景区建设指引》、《广东智慧酒店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按照《意见》的指示,广东省一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如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正在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
(五)旅游营销模式转型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旅游营销的方式除了使用电视、报纸等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助各种影视剧、互联网、短信推广平台、节事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促销。还有一些地区如广州、中山、江门三地,根据各地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的特点,一改以往“单打独斗、各自推广”的旅游营销模式,通过跟周边区域合作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进行联合营销。同时还利用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手段,增进旅游宣传协同带动效应。
二、旅游业转型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需要不断开发人才资源。广东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所急需。随着旅游业进入“四化”(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时代,广东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策划与营销人才的支撑。
(一)个性化服务人才
新《旅游法》颁布以后,游客个性化和深度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旅游体验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在随之变化。为了提升游客旅行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满意度,首先需要旅游工作者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通过与游客的沟通来挖掘游客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潜在需求和隐性需求。其次,旅游工作者要注重细节,做好个性化服务,才能为游客的深度体验之旅打造完美服务。
(二)旅游产品定制人才
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行社按照游客的需求来做线路的定制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整合世界各地优质旅游资源并制定特色旅游方案的工作人员。他们既要有对线路上每个点的美食、住宿、地理位置、特产、人文历史等充分调研的能力,又要具有产品研发、策划、设计、包装的能力,以便为游客创造绝对专属的旅游体验。
(三)高层次规划设计人才
由于旅游景区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而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因此,需要景区功能设计方面的人才来规划整合。同时,随着房车、邮轮、游艇、高尔夫球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旅游市场亟需具有这些高端休闲产品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来满足高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智游人才
旅游信息化作为智游发展的首要环节,随着“智游”时代的到来,广东省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游产品线上销售的火爆,许多传统旅行社为了从巨大的在线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都正抓紧布局网络营销,因此亟需大批既对旅游行业和线路都有敏感度又能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人才。
三、高职实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作为一个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行业,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较为紧密,旅游业转型升级也给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培养出满足旅游产业需求的职业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改革旅游教育理念,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改革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
尽管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偏向,旅游学科更是被疏远,局限在二级学科之列。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种学科地位难免导致旅游院校及相关系列的旅游教育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其软硬件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与行业发展建设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对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测定,应加大对其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
(二)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
1.树立旅游人才的跨界培养模式
处于转型期的旅游业需要大量具有跨界思维、能够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间、专业间、院系间以及校际间的壁垒,用跨界思维来打造旅游人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2.推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学历教育与行业全员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旅游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平台。
(三)开辟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立人才培训企业合作机制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高职旅游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以学生为本,通过校企合作打通学校到市场的通道,实现校园模拟工作现场,把企业搬进教室,实现课堂对接市场,培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学生。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人才规格的创新,实现旅游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从而使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共建教育产业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项目课题、共同开展员工培训,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偏重理论。要想培养出实用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走出传统的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及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共同研讨优化课程组合,依据人才的实用技能技术要求,对接配置专业核心课程。
3.改革教学内容
应在教学中突显核心(能力)课程的主导地位,创建考证系列优质课程,使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剔除重复、陈旧的内容,对准考证、就业开设一些新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智游、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休闲旅游等),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还应注重文化经典对内容体系的渗透(如国际国内文化、艺术经典欣赏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创新
应结合课程特色,制作模拟现场优质课件,充分利用校内数字旅游综合教学平台,有效地开展模拟仿真教学、示范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借助网络优势资源,利用好翻转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个性化学习。同时积极采取“以赛促教,以赛带学”的训练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技能比赛,激励教学相长。考核方式上,开展注重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法改革,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5.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通过单独开设实训课、单独考核评分、建立专项实训室等措施,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加大旅游实践教学管理力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实践制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采取专业实习与考证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专、兼职教师组织现场考证上岗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及专业技能。
6.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应鼓励教师做到同时重视理论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与自身专业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提炼出新的理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为了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适当引入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来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
转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促进广东旅游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广东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项迫切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成功实现这个转变,才能使广东在下一轮的旅游产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特别是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具体措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同时,行业适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需要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开辟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而最关键的在于探寻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东旅游经济发展转型能否顺利进行,最终取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在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迎合新的市场需求的条件下,开辟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新途径,推进广东旅游转型升级。
第五篇:预备役部队人才培养资料范文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推动预备役部队人才队伍建设 ●四川预高师一团政委 付建文 主任 吴 云
四川预高师一团紧紧围绕新的形势和任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才队伍建设服从和服务于部队建设,以部队创新发展支撑和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打牢基础、人才先行、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制度激励人,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岗位锻炼、院校培养为手段,人才队伍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委领导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
人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行业、职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是不同的。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人才队伍,是推动预备役部队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多方式、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培养选拔人才。
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育人观。“人人都可以成才”蕴含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体现了群众性、平等性、进步性、发展性、实践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等现代人才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部队就是做人的工作,贯彻“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思想,这不仅是个人成长进步的要求,也是推动预备役部队发展的根本途径。部队转型后,专业种类增多、交流补入人员多、来自不同的单位多,各人经历不一样,素质也参差不齐。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坚持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要成才的思想,利用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培养人才,达到各尽所能,人尽其才的目的。近年来,交流补入团队干部13人,占干部编制的31%,他们工作经历各异,能力素质不同,有的同志工作曾一度出现被动,团党委针对这一情况,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观点,并根据工作经历和个人特点,合理调配工作岗位,给任务压担子定目标,督促他们岗位成才,通过实践锻炼,基本上都能胜任本职工作,有6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晋职定位,有的还走上了团队的重要岗位。
必须牢牢抓住现役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预备役部队中的现役干部是预备役部队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预备役部队建设的组织者和指挥者,锻造一支素质全面、能力突出的现役干部队伍,对推动预备役部队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预备役部队基层人才建设,就要抓住现役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环节,现役干部的素质提高了,能力增强了,不仅对建设好部队起到决定作用,而且还能够影响、带动现役战士和预任官兵的成才积极性。团队在抓人才队伍建设时,以现役干部学历升级和能力培养为突破口,狠抓了岗位成才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全团现役干部42人,通过在职学习和院校培训,由中专学历晋升为大专学历8人,由大专学历晋升本科学历16人,由本科学历晋升为研究生的6人,占全团干部总数的75%,现役官兵100%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其中24人通过了国家二级以上的计算机考试,涌现出了一批学习成才的典型。
必须贯彻“德”和“才”并举的原则。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是预备役部队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德”就是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政治品质和思想作风,对于我们军队来讲就是必须听党指挥、热爱部队、热爱本职、乐于奉献。“才”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对我们军队来说就是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德”和“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抓预备役部队人才队伍建设时,必须坚持“德”和“才”并举,只重德不重才就会走向平庸,只重才不重德就会迷失方向。团队在培育人才时,就十分重视“德”的建设,利用党员先进性、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等教育,组织官兵参观大邑县烈士陵园、建川博物馆等红色资源,让大家受益。每年“八一”节和春节,团党委常委带着现金和物品,慰问驻地失学儿童和贫困家庭。通过积极措施,既增强了大家的政治责任感,也达到全面锻炼人、培育人的目的。
二、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应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争夺”和“抢占”未来军事斗争的制高点,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预备役部队来讲,就是要下大力探索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培养人才的途径、方法和路子,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
必须规范制度,确保人才脱颖而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验型”人才将逐步向“知识型”人才转变。在抓人才队伍建设时,预备役部队必须立足现有条件,建立健全起一套完整、规范的人才培育制度,加强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团队主要建立和健全了五项制度,一是完善组织计划制度。坚持党委“议”学,把学习成才活动纳入党委工作规划。二是坚持学习日制度。每周利用2天时间组织官兵学习高科技、新装备和科学文化等知识,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三是坚持检查评比制度。对开展学习成才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考核讲评。四是奖惩制度。通过表彰学习成才标兵和先进单位,激发官兵学习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挂钩制度。坚持把学习成才与立功受奖、评比先进挂起钩来,与选改士官、提拔使用、考学进修等挂起钩来。
必须创新方法,进行素质复合。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人才的需求正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采取措施,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依托院校,送出去学。要依靠院校的教学机制,系统地培养人才。随着部队转型,一批高炮、指挥仪、雷达等新装备陆续装备部队,为让装备形成战斗力,团队先后派出20多名干部战士到部队院校、友邻单位学习,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借助优势,请进来教。我们充分利用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的自身优势,坚持请进来教,学写新闻报道、电脑、高科技等知识,丰富官兵的知识结构。三是立足本职,岗位上练。着眼预备役部队“两个能力”建设,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机关与基层之间、部门之间、本专业与非专业之间、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定期轮换工作岗位,全面打造军政互通、战技合一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官兵的工作能力。
必须协调发展,注重层次培养。人才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不同而不同,这就决定了人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要推进预备役部队建设,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整体,协调发展。一是要着眼部队当前建设,培养懂专业的人才。部队转型后,虽然补入了一些懂专业、会指挥的干部入队,但离部队建设要求还有差距。全团现役干部42人,高炮专业干部只有18人,占干部总数不到43%,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还较重。二是根据预备役部队的特点,加强干部协调能力的培养。预备役部队寓兵于民的特点,要求现役干部要与地方人员进行交往,而现役干部年纪较轻、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协调能力不强,要开创好工作局面,能力素质还需要加强提高。三是要着眼部队长远建设,通过有效措施加强信息化等高科技人才的培养。现在,我军正在努力进行跨越式发展,要着眼未来,树立“宁可让人等装备、不要让装备等人”的思想,通过院校培训等方式,加速高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三、结合预备役部队特点,努力构建催生人才的良好环境
人才的生成需要德、识、学、才、体等内在因素,但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等外部因素。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就要努力构建适宜人才生长的外部环境。
营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为学习成才提供不竭的动力。人不是生来就是人才,而是要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成才的先决条件,我们要结合预备役部队的特点,努力创造学习环境,激励广大官兵学习成才。一是要树立出人才就是出政绩的观点。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要用自身的良好形象和影响力,影响和带动广大官兵学习成才。三是要根据部队的任务特点,根据个人的能力特点,优化人员的组合。分配工作时强弱搭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用其所长,各尽其能。
营造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为人才生成创造条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在人才建设上求实效。根据省军区的人才培养规定,制定出了团队《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在实际的工作中就收到了实效。优化硬件环境。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才的生成需要良好的学习条件,结合预备役部队实际,不仅要在内部挖潜,强化学习的硬件环境,而且还要依靠地方资源育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要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把人才用起来,让人才动起来,使人才香起来。
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发挥舆论导向和典型辐射作用。加强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学习成才的宣传,利用营区广播、开办学习成才专栏、创办《网上学习成才报》、评选读书之星等形式,营造学习的氛围。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召开表彰会、评选学习成才典型等形式,大力宣扬学习成才的先进个人事迹,不断激发官兵学习成才的热情。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官兵成才。制定学习成才奖惩措施,将官兵学习成才与个人的成长进步、精神奖励、物质奖励、解决官兵的后顾之忧等结合起来。
要紧紧围绕提高战斗力,扩大部队影响,提高社会地位,组织广大预备役官兵参与地方“三个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