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09-2-3 1:29:09 【字体:大 中 小】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杨思涛
内容提要: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从我国目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来看,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国只有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社会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做到监管有力,监管到位,监管无处不在,从而真正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人类在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自然界、作业场所以及劳动工具的伤害。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之后,这种伤害变得愈发严重,以致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一个非常严峻、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形势严峻
专家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000美元—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而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体现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事故隐患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大量存在等方面,如果监控、整改不力,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甚至重特大事故。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多万余人,伤残70多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并且,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如煤矿安全,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39人,南非0.13人,波兰为0.26人,印度为0.42人,而我国高达4.17人。
从以上惨烈的数据可看出,在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背景下,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事故率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尽快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以降低事故率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好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的:
(一)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条件缺乏。
一方面,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已经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上一代职工相比,这一代职工的思想面貌、文化水平、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目前矿山企业每年事故死亡8000人左右,约90%是农民工。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既有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于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根据调查,近年来工矿企业约半数以上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而导致。一些小矿山、小五金、小电子、小型制鞋厂和箱包工厂等,频频发生机器伤人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被切断、压碎手臂、手和指头的,就多达4万人。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几经变革,从国家层面来讲目前基本理顺。但从全国来看还很不健全。截至目前,全国还有23%的地市、36%的县区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大部分地区的安监机构都是挂靠的,笔者所在的海南省就仅有海口、三亚、澄迈三个市县设有独立的安监机构,其余市县都是挂靠在人事劳动保障局)。已建立机构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设置不规范、力量不足、权威性不够等实际问题。
另外,安全监管部门面宽量大,机构建制和性质各不相同,人员编制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经费完全看地方财政收入好坏,有的县区安监部门至今无交通工具,更有甚者连电话费都付不起。这样的情况让基层安监部门寒心,将会直接影响到安全监管一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安全生产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是涉及具体工作的法规如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等一些操作性强的还未出台,仍然沿用的是国务院75号令以及原劳动部的规范性文件,明显地与当前安监管理体制不合拍。另外,现有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培训教育、知识更新、考核发证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个别安监人员不依法行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安全监管队伍的形象。
(四)安全培训体系不完善。
安全生产培训不单是进行了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抓针对性、抓难点、空白点,扩大受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而当前我国安全培训存在着培训针对性差、管理层受训难、空白点多、基础设施弱、不够规范、认识不足等薄弱点。
(五)安全奖惩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没有完全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很多地方没有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有的企业不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有了规程的也不上墙,没有严格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严肃追究事故有关责任者的责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安全事故的责任者得不到惩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成绩卓著的又得不到奖励,很多安监人员觉得工作没奔头,没干头,以致于以罚代管、只罚不管、不罚不管的不正常现象大量存在,给安全生产监管带来很大隐患。
三、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总体稳定,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形势依然严峻,稍有放松,就会酿成安全事故。因此,亟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
(一)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运行的主体。针对当前各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甚至存在监管力量层层衰减的问题,我们要抓紧完善全国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确立安全生产执法主体的地位,不挂靠、不合署办公,日常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和教育经费、科技经费一样按财政比例专项列支,以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权威,切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职能,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同时,在乡镇设立必要的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此外,规模以上企业都要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规模以下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聘任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二)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各项监管制度。
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法,存在着法律调整范围过窄、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没有法定化、安全评价适用范围的法律规定不尽全面、有关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不明确、有关事故调查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其他责任人的处罚缺乏法律规定等问题。当前,应尽快做好安全生产法的配套和细化的立法工作。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单行法规、条例;二要补充和完善安全生产法;三是研究制定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市场准入的“门槛”;四应加强安全生产立法理论研究和司法总结,扩大安全生产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
(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一方面,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监管责任,在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上下功夫。政府每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时,要与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部门及有关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确保实施。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要求承担的主要监管任务是全面排查和整改在打击“三非”(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行政责任。另一方面,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安监人员奖励制度,把安全生产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调动安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安全生产的源头监管。
严格执行项目安全设计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其安全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必须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在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时,应当同时研究项目的安全可行性。凡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无法控制其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或无法解决安全技术设计的,或安全设施无法保证从业人员及他人安全的,不得立项;对矿山和生产、储存危险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及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要进行安全预评价,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其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完善安全生产评价制度。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属政府管理实施的相当一部分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将由中介市场来实现,由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对中介组织的行为仅进行指导和监督。为此,我们要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认证、咨询和服务体系。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的特点,大力培育安全生产的中介市场,发展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和体系认证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并逐步建立和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等,最终实现科学、公正、合法、自主地开展评价的目标。
(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随着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逐步理顺和队伍的调整充实,首先重点应完善安全生产监察员资格培训和执法培训;其次要依据《安全生产法》抓好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次要切实抓好特种作业培训考核工作,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与本工种相应而又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理论考核和实际技能操作考核,取得安全合格证书。第四要抓好生产经营单位其他管理、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补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不留空白点;第五要建立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师资队伍。
(七)完善全社会的安全监督体系。
各地要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安全文化内涵、理论和体系的研究,以指导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开展对公民和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抓好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及村镇的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事关和谐,因此,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管理,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件;做好关系民生的重要设施的安全防范,从源头上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
(八)、创新安全管理机制,构建长效机制。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推进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效能。要建立和不断完善重大隐患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机制,探索有效的安全监管模式,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分解细化管理任务,实行包干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个监管对象。总之,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努力把安全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生产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第二篇: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来源:发布时间:2009-2-3 1:29:09 【字体:大 中 小】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之我见
杨思涛
内容提要: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从我国目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来看,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国只有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社会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做到监管有力,监管到位,监管无处不在,从而真正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从根本上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人类在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来自自然界、作业场所以及劳动工具的伤害。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之后,这种伤害变得愈发严重,以致安全生产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一个非常严峻、非常迫切的问题。
一、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形势严峻
专家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1000美元—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公共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而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体现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事故隐患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大量存在等方面,如果监控、整改不力,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甚至重特大事故。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安全事故死亡13多万余人,伤残70多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0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并且,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如煤矿安全,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39人,南非0.13人,波兰为0.26人,印度为0.42人,而我国高达4.17人。
从以上惨烈的数据可看出,在安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背景下,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事故率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影响到社会稳定。因此,尽快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以降低事故率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影响和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好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造成的:
(一)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安全生产条件缺乏。
一方面,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已经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上一代职工相比,这一代职工的思想面貌、文化水平、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目前矿山企业每年事故死亡8000人左右,约90%是农民工。
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既有达到或者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
产力水平低下,甚至于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根据调查,近年来工矿企业约半数以上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而导致。一些小矿山、小五金、小电子、小型制鞋厂和箱包工厂等,频频发生机器伤人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被切断、压碎手臂、手和指头的,就多达4万人。
(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
我国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几经变革,从国家层面来讲目前基本理顺。但从全国来看还很不健全。截至目前,全国还有23%的地市、36%的县区没有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大部分地区的安监机构都是挂靠的,笔者所在的海南省就仅有海口、三亚、澄迈三个市县设有独立的安监机构,其余市县都是挂靠在人事劳动保障局)。已建立机构的地方,也普遍存在设置不规范、力量不足、权威性不够等实际问题。
另外,安全监管部门面宽量大,机构建制和性质各不相同,人员编制完全由地方政府决定,经费完全看地方财政收入好坏,有的县区安监部门至今无交通工具,更有甚者连电话费都付不起。这样的情况让基层安监部门寒心,将会直接影响到安全监管一线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三)安全生产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虽然《安全生产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是涉及具体工作的法规如事故调查处理规定等一些操作性强的还未出台,仍然沿用的是国务院75号令以及原劳动部的规范性文件,明显地与当前安监管理体制不合拍。另外,现有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但是培训教育、知识更新、考核发证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个别安监人员不依法行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安全监管队伍的形象。
(四)安全培训体系不完善。
安全生产培训不单是进行了培训,更重要的是要抓针对性、抓难点、空白点,扩大受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而当前我国安全培训存在着培训针对性差、管理层受训难、空白点多、基础设施弱、不够规范、认识不足等薄弱点。
(五)安全奖惩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没有完全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很多地方没有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有的企业不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有了规程的也不上墙,没有严格查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严肃追究事故有关责任者的责任。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安全事故的责任者得不到惩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成绩卓著的又得不到奖励,很多安监人员觉得工作没奔头,没干头,以致于以罚代管、只罚不管、不罚不管的不正常现象大量存在,给安全生产监管带来很大隐患。
三、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虽然总体稳定,但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形势依然严峻,稍有放松,就会酿成安全事故。因此,亟须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体系。
(一)完善安全监管体系。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运行的主体。针对当前各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甚至存在监管力量层层衰减的问题,我们要抓紧完善全国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确立安全生产执法主体的地位,不挂靠、不合署办公,日常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和教育经费、科技经费一样按财政比例专项列支,以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权威,切实履行好国家赋予的职能,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同时,在乡镇设立必要的人员,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此外,规模以上企业都要设置安全生产管
理机构,规模以下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聘任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二)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各项监管制度。
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法,存在着法律调整范围过窄、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没有法定化、安全评价适用范围的法律规定不尽全面、有关行政执法主体的规定不明确、有关事故调查的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对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外的其他责任人的处罚缺乏法律规定等问题。当前,应尽快做好安全生产法的配套和细化的立法工作。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单行法规、条例;二要补充和完善安全生产法;三是研究制定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市场准入的“门槛”;四应加强安全生产立法理论研究和司法总结,扩大安全生产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
(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一方面,明确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行政监管责任,在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上下功夫。政府每年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时,要与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责任的部门及有关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同时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确保实施。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要求承担的主要监管任务是全面排查和整改在打击“三非”(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行为,事故查处及责任追究落实,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把安全生产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力度,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地方政府、企业领导人,要依法严肃追究其行政责任。另一方面,依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安监人员奖励制度,把安全生产与政绩考核、经济收入挂钩,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调动安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完善安全生产的源头监管。
严格执行项目安全设计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其安全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必须纳入建设项目概算。在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时,应当同时研究项目的安全可行性。凡现有科学技术水平无法控制其中的危险有害因素的,或无法解决安全技术设计的,或安全设施无法保证从业人员及他人安全的,不得立项;对矿山和生产、储存危险物品、使用危险化学品及具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建设项目,要进行安全预评价,并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其安全设施的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项目竣工后,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五)完善安全生产评价制度。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原属政府管理实施的相当一部分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将由中介市场来实现,由中介组织来承担,政府对中介组织的行为仅进行指导和监督。为此,我们要加快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认证、咨询和服务体系。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的特点,大力培育安全生产的中介市场,发展咨询、评价、检测检验和体系认证等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并逐步建立和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等,最终实现科学、公正、合法、自主地开展评价的目标。
(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随着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逐步理顺和队伍的调整充实,首先重点应完善安全生产监察员资格培训和执法培训;其次要依据《安全生产法》抓好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次要切实抓好特种作业培训考核工作,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与本工种相应而又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经安全技术
理论考核和实际技能操作考核,取得安全合格证书。第四要抓好生产经营单位其他管理、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补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不留空白点;第五要建立高素质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师资队伍。
(七)完善全社会的安全监督体系。
各地要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进行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强化人们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安全文化内涵、理论和体系的研究,以指导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开展对公民和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抓好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及村镇的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生产工作事关民生、事关发展、事关和谐,因此,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管理,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发生群死群伤事件;做好关系民生的重要设施的安全防范,从源头上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
(八)、创新安全管理机制,构建长效机制。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地推进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才能提高安全管理效能。要建立和不断完善重大隐患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机制,探索有效的安全监管模式,建立隐患排查机制,分解细化管理任务,实行包干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个监管对象。总之,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努力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第三篇: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
浅谈如何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
安全生产是单位的头等大事,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防洪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必须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管,不断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由人治向法制的转变,由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的转变,由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的转变,由事故发生后的查处向强化基础管理防范各类事故的转变,由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工安全教育提高防范事故的综合素质的转变。总之,就是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监管、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监管,具体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管生产必须同时管安全”的原则。这一原则是针对存在的“只抓生产,忽视安全”的现象而提出的,对于保证安全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并非所有领导人都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原则,有的领导人认为这一原则是针对分管生产的领导而言的,自己不直接管生产,也就可以不管安全,即便是自己分管的部门出了安全生产事故,也应该由部门负责人承担责任,与自己无关。这一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应该看到,单位的管理是一个综合体系,所有的部门都要直接、间接地为完成、生产、管理任 1
务而进行工作。因此,广义地说,单位的所有领导人都是管生产的,他们必须同时管安全。进一步来说,安全就是效益,实现安全生产是单位的总体目标,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需要上下左右、方方面面通力协作,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绝非是仅仅分管生产的领导所能胜任的。不同的部门、所有的领导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生产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只是所承担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再者,实际上,在一个单位所有的部门都从事着生产、管理活动,其中都潜伏着一定的危险因素,有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可能,而这些活动都是由单位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进行管理的,其中的安全问题理所应当地由他们负责。由上述分析可见“管生产必须同时管安全”的原则适用于单位各级组织的所有领导人,他们都应该为安全生产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二、要经常性的进行安全生产思想教育。人的正确行动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而正确的思想离不开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因此要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思想教育,提高人们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我防控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特别重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着重从党纪国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安全与生产统一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有些领导对待安全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等到出了事故才后悔没有重视安全。然而时过境迁,等到下次又按这个模式循环一遍,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领导者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往往起了左右全局的作用,一个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抓得好坏,与领导是否重视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作为单位的领导者一定要非常重视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思想认识,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创新安全生产机制体制,促进单位的安全和谐发展。
2、安全生产思想教育要坚持不懈,做到警钟长鸣。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思想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外单位的经验和各种典型案例,进行形象、生动、具体的教育;结合对各种事故案例的分析,批评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在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和抓住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和错误观点,如:重视生产轻视安全,认为完成了工作任务就可以了,出点事故算不了什么;把安全与生产对立起来,认为抓好安全影响了生产认为的完成;消极悲观,认为事故无法避免;冒险蛮干、逞强好胜,不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制度、规程;麻痹轻敌,存在侥幸心理等等。对以上这些错误思想和观点,出了加强正面教育,提高人们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安全责任感的自觉性外,还要有针对性的加以疏导、批评,摆事实讲道理,改变那些不良的观点和错误做法。
3、要主动加强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技术人员、班
组长、特业人员、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组织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经教育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尤其是各类特种作业人员必需经过相关行业、工种安全技能培训,做到持证上岗。
三是要不断深化安全生产的监管。长期以来,我们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主要是凭着直觉和经验,往往是事后追查,被动的进行事故管理难以做到事前预防。因此要结合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改革,不断探索新路子,变被动管理为提前设防,注重打好基础。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要注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和承诺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督导检查,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变事后追查为事前预防,使控制管理由被动变为主动。
四是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有效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保证单位生产安全,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因此,一旦发生事故,就必须认真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严肃进行查处,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姑息迁就。只有严肃查处各类事故,才能使各级领
导和广大员工受到深刻的教育,增强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主动性,从而减少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杜绝伤亡事故。
2010
年5月14日
第四篇:龚正: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监管体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龚正: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监管体制
作者:
来源:《浙江人大》2012年第10期
在9月27日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专题询问会上,副省长龚正作了表态发言。他说,省政府及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将认真听取省人大常委会的意见,自觉接受监督,查找不足,不断改进工作。
龚正强调,下一步食品安全工作要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广泛开展宣传,着力营造保障食品安全的良好法治环境。特别是要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从源头上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要加强执法队伍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食品安全“一法两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形成保障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监管力度,着力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隐患。结合目前全省正在开展的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中治理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省食安委已经交办省级有关部门牵头开展的13项突出问题,要抓好推动落实;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如“地沟油”、“病死猪”、“瘦肉精”、“非法添加”等积弊顽疾,要深挖根源,消除隐患,一抓到底,决不手软。
第五篇: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信用问题是当前经济活动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主要是
信用行为的监管。提高企业公平、公正的信用水平是工商部门整顿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意义、框架、作用及规范做初浅的探讨。
一、工商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意义
1、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入世的需要。
随着加入WTO,我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培养遵守国际规范、规则的意识,特别是建立信用体系,这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政府入世,企业同样要入世;政府要按国际贸易规则办事,企业同样要按国际贸易规则经营。世贸组织规则中强调的市场开放、公平竞争和政策透明度原则,其核心是国家信用原则,全球的自由贸易靠的是信用,维护国家的利益靠的是作用力。要更好的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工商部门必须把握新的形势,改进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2、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企业生存、健康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经济运行主要是靠信用来支撑,没有信用的企业最终是要倒台的。维护信用企业的合法利益,打击不讲信用的企业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工商部门通过对企业信用行为监管,将不遵守国家法律和经营道德的企业从市场中清除出去,使诚信企业得到保护。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有利于全社会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浓郁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工商部门推行信用监管,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使企业经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人人恪守经营运行规则,个个按章办事,造就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工商部门监管职能的重要体现。工商部门担负着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任,市场信用是市场管理的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主动而不被动,自觉而不盲目的推进企业信用监管工作。
二、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框架构成根据工商部门所担负的职能,信用监管体系框架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合同监管、市场行为规范、信息透明和接受社会监督。
1、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中的信用管理。市场主体的登记是确立市场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它是确保企业信用的基础。登记注册的信用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名称使用管理。企业名称登记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使用过程要体现企业信用制度。二是企业的注册资金、注册资本。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履行民事责任的能力和企业经营的实力,同时也代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商业信用的能力。加强对企业注册资金、注册资本的审查管理,查处企业虚报、抽逃注册资金行为,是保障企业信用度的重要措施。三是对企业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信用行为的审查。四是对企业法人代表信用资格的审查。规定了无民事行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五是对企业经营期限的信用审查。六是对企业章程的条款审查,体现企业诚实信用,按所订立的章程开展经营活动。
2、合同监管是工商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手段。企业信用往往是通过履行合约来表现的,合同管理是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能。工商部门根据《合同法》对企业订立的合同进行审查,监督企业履行合同。对合同纠纷进行调解、仲裁,对欺诈虚假合同进行查处。指导企业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保护恪守合同条款、诚实信用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掌握企业信用信息,应用自己职能,收集企业履约能力、经营状况,失信记录及违约行为的情况,为企业签约提供服务,减少企业签约的盲目性,防止上当受骗,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推进企业信用按市场规则运行的进程。
没有信用可言。
4、企业信息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有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工商部门大量的应用计算机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对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模式。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情况、失信记录及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等涉及企业信用方面的各种信息进行公开、透明地向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促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规范企业信用行为,保护公平竞争
1、当前我国企业不守信用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合同履约率低。据国家工商局2001年统计,全国每年签定合同超过40亿份,而合同履约率仅有40左右。二是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严重。利用签定合同搞欺诈、骗取钱财的行为屡见不鲜,企业因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侵害造成损失而破产、倒闭现象数不胜数。三是逃避各类债务现象严重。采用各种手段逃避企业和银行的债务,使其他企业和银行遭受损失。四是市场交易行为严重不规范。由于缺乏信用,一些企业害怕上当受骗,非现货交易而不做,丧失营销良机,错过交易的最好的时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五是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突出,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上述这些不守信用的表现值得我们深思。
2、抓好企业信用行为规范,保护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在承认其主体追求最大利益行为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其主体合法经营。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开展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守信用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手抓”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只有加强信用意识,才能更好地和国际接轨,这是入世新形势对每个企业的基本要求。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工商部门要充分应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宣传法规,帮助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前要根据我国入世的新形势,加强对企业入世教育,帮助企业了解世贸,了解国际贸易规则,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要组织企业学习《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规,提高合同履约意识、竞争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和企业公平竞争能力。
二是以建设“服务型工商”活动为契机,开展信用服务,指导企业做好诚信。要在企业合同订立上为企业把关,防止合同欺诈和不履约行为;要在产品销售环节上为企业把关,防止“三无产品”流入市场;要在经营信用度上为企业把关,防止企业投机经营不守信用行为;为企业讨回公道、保护合法权益服务;为企业追讨合同欠款服务;为企业宣传自己、创造信用环境服务。
三是加快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数据库的建立,发挥征信服务效能。工商部门在对企业登记和日常监管中积累大量的企业信用信自资源,如企业的资产情况、经营业绩、产品情况、商标使用、合同履约、签约动产抵押、投资等等,这些企业信息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东西,我们应该把企业信用信息社会化。在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应用计算机网联技术,加快建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数据库,尽快使征信数据开放。征信数据规范为全社会所用,同时也使企业信用接受社会监督。在目前阶段,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服务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企业的开业、变更、注销登记资料、资信情况、违法违规记录及商标使用、合同信用等记录通过工商互联网向社会开放,允许公众查阅,同时给每个企业都建立网上经济户口,实行电子监控。
(2)严禁失信人员担任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担任企业董事长、董事、经理、会计等,并建立电子档案。对失信企业在工商年检中给予处罚或划定为B级企业,限制企业行为,规范企业信用度。
(3)建立失信企业名单档案。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充分披露不讲信用的企业行为,向社会曝光,让舆论谴责不讲信用者,接受社会监督。
(4)通过计算机网络工程提供信息,进行行业监督。工商部门要积极牵头,成立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对失信企业进行民间处罚。
四、开展打假治劣,创造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环境文秘114版权所有
工商部门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打假治劣,造就企业信用氛围,保护公平竞争。一是要开展市场巡查,定期检查市场交易行为,对市场上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查处,同时要深挖源头,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进行打击,彻底捣毁制假窝点。二是要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无照经营充斥市场,必然对守信用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就必须坚决取缔无照经营。三是要深入开展消费者维权活动,使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市场。让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职业道德、不讲社会公德、见利忘义的不法分子无处藏身,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讲信用、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