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产 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时间:2019-05-14 08: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产 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产 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第一篇: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产 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产 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2011-01-21 08:53 来源:中国网

茂名新貌。

2010年,茂名市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势头。茂名市区通往茂名港的茂名大道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已动工建设,一批石化、煤电等大型项目陆续上马。广东省茂名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炼油、乙烯后续深加工企业纷纷落户该园区。

立足区域功能定位,服务全省、全国,努力把茂名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重化工业强市,美丽的现代化的宜居海滨城市,产业优化、生态文明、体制完善、人民幸福的和谐粤西经济强市。茂名正在奋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

经济社会篇

2010年来,茂名的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干部队伍更加朝气蓬勃,谋划科学发展的思路之新、力度之大、韧劲之强、成效之显著,出乎许多人的想象和预料,全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明显提速、效益明显提高、后劲明显增强的喜人局面。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跻身全省前列

2010年1至12月,茂名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489亿元,增长13.2%。2010年1至11月,茂名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90亿元,增长48.3%,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1-10月(下同),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8%;纳入省的25项重点项目,已有18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余7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基础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长60.7%,其中出口总额增长57.1%,增幅位居全省第1位。受发展基础和条件制约,以前茂名某些单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是有的,但各项主要指标都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甚至跻身先进行列,是罕见的。在大灾之年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更是来之不易。

打造“三个基地”取得突破性进展

打造“三个基地”(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在去年9月召开的粤西地区现场会和粤西地区工作会议上赋予茂名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茂名提出的“十年再造一个滨海新城区”规划十分赞赏,认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干好了将来会名留青史”。抓好这四件大事,是茂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茂名振兴发展、实现“三年大变化,十年大跨越”的希望所在。2010年来这些项目和工作都在加快推进、全面推进,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第一,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取得新突破。投资41亿元的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工程正在抓紧实施,2012年可建成2550万吨/年产能;积极谋划和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增建一套100万吨/年乙烯装置、新建一套100万吨芳烃装置。同时,投资23亿元的煤制氢项目正在积极推进;6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90万吨/年PTA(对苯二甲酸)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石化工业区不久前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区,正按照“一区多园”(石化下游产业链园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个功能区)的模式和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扩区增容规划;该区2010年新引入石化后加工项目8个,项目总投资约5.74亿元,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8个。预计石化工业区2010年的产值和税收增幅将高达70%和50%以上。

第二,打造“全省能源物流基地”取得新进展。依托茂名石化和大型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能源物流产业。储量达200万吨的北山岭原油商业储备基地主体工程已建成,茂名原油储备能力达到400万吨。积极谋划建成面向粤西、辐射北部湾、联接大西南的省级煤炭中转储备基地,目前粤电15万吨煤码头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加大电力电网建设力度,茂名中坳风电场、茂名热电厂“上大压小”扩建、茂名市电网建设等项目已经开工,进展顺利;茂名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首期)已动工建设,粤电2×100万千瓦博贺电厂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积极构建以港口、铁路货运站场和临港工业园为中心,面向广东、辐射北部湾、联接大西南的现代物流平台,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物流基地、茂名市计星物流广场已开工建设;同时,洛湛(茂)铁路的建成,使茂名北上湖南的运输距离比过去缩短了近三百公里,也为中南地区提供了最近的出海口。

第三,打造“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取得新成效。加快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和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目前,规划面积3000多亩的市食品加工区已全面启动,首期开发土地面积200亩,首期入园的骨干项目10个。大力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业龙头企业的8个建设项目列入广东现代农业100强项目;新建成罗非鱼加工厂3家,年加工出口能力由以往的1万多吨增加到3万吨。推进农业标准化,2010年新增了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目前,已有31个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考核验收。成功举办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签约项目131个,其中111个项目规划建设进展顺利。荣获“中国罗非鱼之都”称号;全市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10个。

第四,环水东湾新城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在抓好规划的基础上,举全市之力推进“三路”(市民大道、海洋大道、环城海滨大道和大洲岛大桥、水东湾大桥)、“两校”(茂名市第一中学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四区”(七迳片区、高地片区、旦场片区、博贺新港区)等滨海新城区启动项目的规划建设,力争三五年内把这些启动项目建成。可以说,环水东湾新城已成为茂名发展的一方热土,是茂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最大亮点和最大兴奋点,它的发展将打下茂名未来发展的百年基业。

率先干成一系列实事改善民生

全力实施增加就业岗位、改造农村薄弱卫生院、改善办学条件、扩大社保覆盖面、“双到”扶贫、廉租房安居房建设、农村饮水安全、省县乡道改造等实事工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最突出的亮点:一是廉租房建设创出“茂名速度”。抓住“三旧”改造有利时机,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廉租房630套,基本解决茂名市区2009年前登记在册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茂名市区廉租房建设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走在全省前列,创造了茂名特色。二是医疗卫生事业创出“茂名品牌”。投入2亿多元改造80间薄弱乡镇卫生院,截至2010年10月底,已竣工28间,在建47间,2010年底全面竣工,这是继“告别泥砖房”工程之后,茂名率先完成的又一大民生工程。高州市人民医院被誉为医改的“高州模式”,引起各级领导和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三是高中阶段教育迅猛发展。大手笔投入新建10所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总投入达25.16亿元,同时加快扩建一批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新建、扩建项目可新增10万多个优质高中阶段教育学位,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高中阶段学校建设热潮。目前部分项目已投入使用,201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73%,比上年提高16.11个百分点。

面对千年一遇的“9 21”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在胡锦涛总书记和汪洋书记的亲切关怀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统筹部署、科学应对,指挥有方、行动有力,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指挥部和派出工作组,迅速组织避险转移,展开应急救援,转移救助受灾群众近4万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在整个抢险救灾过程中,全市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在灾情最危急关头,领导班子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分别率领10多个小分队徒步10多小时进入交通、通讯中断的“孤岛”村庄,摸清灾情,实施救援。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之后,又及时转入复产重建工作。灾区1990户全倒户已动工建设新房,仅两个月时间就已有106户搬入新居,其余的春节前可全部入住;85所学校已维修恢复,872公顷被毁农田已垦复,水毁交通和水利设施修复重建取得初步成效。

石化产业篇

茂名市石化产业优势突出。茂名拥有1350万吨炼油生产能力和全国首座百万吨乙烯工程,是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茂名石化产业起源于国家“一五”期间重大工程,茂名石化在“一五”156个项目中,是当时广东唯一入选项目,从原来的油页岩干馏试验厂,已发展为国家沿海地区九大石化产业基地之

一、广东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随着茂名石化工业园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大批企业项目进驻上马,目前,茂名市重化工业初步形成了“三区一线”的区域布局。“三区一线”包括文冲区、乙烯区、博贺新港区,以及三区外衔和内接的输送管线。

石化产业厚度全省第一

一是原料丰富。茂名是珠三角塑料橡胶加工、精细化工原材料基地和集散地,可提供各类燃料油及合成树胶、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原料等达400多种,产品产量均居全省第一。茂名原油加工量占全省的44.7%,乙烯产量占全省的47.3%,塑料树脂及共聚物产量占全省的43.2%。

二是拉动作用强。目前,全市有规模以上的石化工业100多家,总产值约113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30多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6家。

三是科技含量高。在全市14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9家属于石化行业,在90家民营科技企业中,约30家属于石化行业,石化产业的厚度位居全省第一。去年茂名石化工业区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8%。

四是载体建设好。2008年,茂名石化工业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茂名石化产业基地,是全省唯一省部共建的园区。目前,申报省级高新产业区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园区规划管理先进、科学,又有中石化的原料承诺和公用工程支撑,良好的创业条件,吸引了山东鲁华、辽宁奥克等众多知名化工企业入驻。

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

依托茂名石化公司,积极争取建设规模为4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和100万吨/年芳烃茂名石化基地,打造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龙头;依托博贺临港工业区,积极谋划引进新的大型石化项目;依托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10亿元的石油及乙烯后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规模宏大的石化产业集群。

加快延伸壮大石化产业链。石化产业是茂名特色现代产业的主体。继续做强“油头”。大力支持茂名石化加快推进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项目;全力推动和配合茂名石化公司多上、快上新装置、新项目,确保茂名石化公司广东沿海石化产业龙头地位不动摇。重中之重是加快做大“化尾”。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开发石化下游产业,是茂名最大的潜力和希望”的指示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各类企业参与石化中下游项目开发,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精细化工业,建成一批石油及乙烯后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快形成综合性石化产业集群。

特色农业篇

茂名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是我省著名的农业大市。茂名市建设了享誉国内外的特色农业“十大基地”,即水果、淡水养殖、海洋渔业、丰产林、北运菜、竹藤器、南药、山地鸡、生猪和花卉生产基地,并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初步形成基地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格局。

茂名农业的建设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第一”和“四个最大”,即:粮食总产量全省第一,蔬菜总产量全省第一,肉类总产量全省第一;中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经济林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和罗非鱼生产基地。目前,茂名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90%以上。

特色农业发展亮点纷呈

一是特色农业向规模化、区域化方向发展。形成了荔枝、龙眼、香蕉、水东芥菜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10多个。目前全市万亩以上的果场有5家,千亩以上的果场超过100家,适度规模经营的水果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五成左右。畜禽规模养殖占60%以上。高州北部大养蛋鸡,产蛋鸡超过60万只,年产鸡蛋超万吨,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鸡蛋生产基地。茂名“金三角”罗非鱼产业带成为全省最大的养殖基地。

二是特色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茂名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已达169家,其中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45家。这些企业中,加工型龙头企业26家,2009年实现农产品加工值36.7亿元。全市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98家,超5000万元的有15家,超亿元的有11家。2010年,茂名市有8家农业龙头企业的8个建设项目列入广东100强现代农业项目。目前,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142家,水产品加工能力34万吨/年,水产品加工总量20万吨,加工率22%,加工产值19亿元,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21.6%。水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有8家,年加工量70549吨,年销售额74270万元,年出口量20137吨,年创汇3612万美元。

三是特色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推进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了茂名市特色产品的质量。2002年以来,茂名市承担建设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共55个。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0个,有机食品11个;累计已有43个基地5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的认定和认证;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农业类)28个。茂名市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6.7%,水果抽检合格率100%,水产品抽检合格率96.6%,畜牧产品抽检合格率100%。

四是特色农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采取农科推广、科技下乡、农业科技培训、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加快了品种优良化、栽培技术规范化、生产手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进程。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生猪良种率达93%,家禽良种率达85%。认真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通过“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等,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建立科技示范户5860户,示范带动农民117200户。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2008年底,全市下田作业的拖拉机达10956台,机械耕作面积165千公顷,占农作物种植面积63.89%,比上年同期增长27.3%。

打造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到2020年超1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20家以上。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引导农产品、海产品加工企业向食品工业园区聚集。抓好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建设。以博贺渔港为基础,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重点发展远洋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深加工。以优化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国内重要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培植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第二篇: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生态宜居燕窝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生态宜居燕窝

打造生态农业基地

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一直是燕窝镇的一个重要特色。为了发挥这一特色,燕窝镇着力打造以蔬菜和生猪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基地。

燕窝镇是生猪饲养大镇,年生猪出栏量达5万头,在洪湖市一直稳居第一。目前,该镇喂养母猪5000余头,规模养殖户达200余家,其中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有30余户,分布在燕窝镇姚湖片区、河口、九州、新建等村。

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猪产业,燕窝镇委镇政府积极扶持,一方面对规模养殖向上争取扶持资金,一方面帮助他们积极做好市场行情的分析把握。同时,帮助养殖户提高养猪技术水平。2013年,镇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温氏种猪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是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为主导、兼营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的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现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计划在洪湖市投资6亿元,兴办800万头肉猪配套种猪育种基地和年上市肉猪60万头的养猪生产服务基地,包括相应的核心群种猪场、商品猪苗场、饲料厂、服务部、销售部等。公司总部设在燕窝镇红光村。该项目建成后,将为推动洪湖生猪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实现全市由生猪大市向畜牧强市的跨越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生猪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蔬菜基地的建设发展。围绕生态循环利用,充分利用生猪的猪粪来改善土质,作为一种绿色有机肥料,将提升燕窝蔬菜的品质水平,提高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如今该镇正着力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依托临近武汉大都市的区位优势,利用猪多沼渣多肥多的资源条件,发挥外地种菜返乡农民多的特点,由返乡种菜农民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燕窝莴苣,创立了“燕莴”品牌。

品种好、模式优、种植规模大、生产技术新、组织化程度高、产品质量“牛”是燕窝镇种植大棚蔬菜的有力支持。为做好产业跟踪配套,该镇先后成立了姚湖 “五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个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问鼎牌”蔬菜商标,建立了与湖北洪山菜苔发展有限公司、洪湖浪米业有限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收到了合作共赢的效果。姚湖莴苣和甜椒也先后通过了省农业厅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的环境评估和产地无公害认证。目前,姚湖蔬菜基地已经发展到1万亩。

“我们将持之以恒、不断探索,继续抓好农业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向品牌要效益。”燕窝镇党委书记翁辉介绍说,他们正在积极探索与外地市场联系,合作推销姚湖蔬菜,稳定其销售渠道,便于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使得姚湖蔬菜产业尽快迈入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强化服务助发展

燕窝镇是个农业大镇,地理位置偏远,工业基础薄弱,但薄弱并不代表不能。近年来,燕窝镇工业招商引资方面,突出特色,强化服务,工业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燕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突出特色,创新方式,成功引进了一批企业落户燕窝。在领导方式上,成立了以镇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努力的领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良好的招商引资局面。在招商方式上,成立了招商引资小分队,在党委主要领导的带领下,多次赴广东、四川、浙江等地开展招商工作。在引资质量上,突出燕窝镇农业特色,成功引进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落户燕窝,项目计划在该镇投资4亿元,目前已完成公司建设用地的征收和养殖基地土地租赁流转工作。同时,该镇采取乡情招商的方式,成功引入燕窝籍投资商2人,投资水泥制品生产项目和化纤项目,目前深洪化纤已经完成了厂房建设,预计明年投产,水泥制品项目已与市政府签订投资意向协议。

该镇在注重对外招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环境优化,为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该镇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洒水车、垃圾车、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用于集镇日常保洁,路灯、污水管网也重新进行了整修,集镇面貌大大改善。投入3500万元建设的“中央金街商贸中心”项目,投入5000万元的“御锦佳城”新社区,投资3000万元的“东鹏家园”等一批地产项目,更为该镇增添了现代化气息。投入150万元重建大树沟公路桥和三百三公路桥;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通村公路建设,确保了全镇道路环境的通畅和美化。民生设施上,新建一所镇中心幼儿园已经开始招生运行。

为全力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该镇实行干部分工帮包重点项目责任制。武汉外环高速今年正式动工,为了保障该项目的顺利进行,燕窝镇成立了政府专班,克难攻艰,联合村干部率先完成了市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促进了该项目的施工进度。武汉外环高速预计在2016年正式建设完工,特别是燕窝段将开设服务区,对燕窝镇将产生巨大影响,彻底改变以往燕窝镇地理交通劣势,大大促进燕窝镇今后的发展。未来,燕窝镇党委政府提前谋划,在武汉外环高速附近将建设经济开发区,为燕窝镇经济的腾飞插上飞翔的翅膀。

当前,燕窝镇的发展机遇已经来临,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尽管困难重重,但燕窝镇人民群众目前正信心百倍,斗志昂扬。燕窝人民将振奋精神,克难奋进,努力推动燕窝镇这只金燕展翅高飞!

真抓实干兴水利

在燕窝镇幸福村王守义家前的沟渠边,一台挖掘机正在紧张的忙碌着,沟渠底部的污泥被挖机一勺一勺的舀上来,新疏浚的沟渠显得格外的开阔。这是该镇正在疏挖的四清渠,是该镇今年冬季水利建设的重要项目。

燕窝是农业大镇,但不是农业强镇,是有名的“水窝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受够了一年又一年的水患旱灾,燕窝镇党委书记翁辉介绍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燕窝镇编制了5年水利建设规划,分步骤分阶段疏挖全镇水利沟渠。2011年,燕窝大力疏洗整治骨干沟渠,完成土方量26万余方,全镇农田排灌及环境建设得到初步改善,但离现实需求相差甚远。2012年,燕窝继续加大力度,重点疏挖整治了5条骨干沟渠,合计土方量40.2万方。当年,荆州市冬季水利现场会在燕窝召开,燕窝镇开展的水利建设获得了洪湖荆州主要领导的认可与称赞。2013年,在前年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争取市政府支持,疏洗四清渠和四号排渠,项目总工程量21.34万方,总投资153万多元;大力加强水毁工程配套建设,完成了姚湖泵站渡槽、公五坛泵站渡槽、姚湖下管闸、庆丰蔡家河闸等工程,投入200多万元,进一步实施沙套湖围堤整险加固工程,整治全长9.87千米,整险加固土方27.8万立方米。同时,将剩余的两条中型以上骨干沟渠幸福河、蔡家河纳入明年水利建设计划,本届政府内将所有骨干沟渠疏洗一遍的目标将提前一年完成。为了保证水利建设的工程进度,政府倒排工期,算着干、盯着看、督着办,合理调配机械、人力,向时间要效益。为确保水利疏挖的质量,从外地调用高水平挖机师两人,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定阶段任务、分阶段验收,定阶段目标、分阶段奖惩的推进机制,层层过关、层层验收。整个工程将于春节前完工。

整个水利建设工程完工后,燕窝镇将实现全镇水利大动脉全线贯通,将为燕窝镇更好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防汛抗灾能力发挥积极效用。

建设宜居新燕窝

燕窝镇是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偏远乡镇,南依长江,北枕沙套湖,东应咸宁嘉鱼,距荆沙市中心280多公里,离洪湖市区有73公里。可是燕窝镇中心街道却十分整洁,建筑异常明快,临街清一色的四层建筑,嵌着白色墙砖,10米宽的水泥街道和新栽的樟柏树,给人感觉一新。

2013年,为了进一步推进燕窝镇集镇建设,首先高标准地修建编制了全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发展控制性详规,为今后的规范有序建设奠定基础;其次,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洒水车、垃圾车、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用于集镇日常保洁,并增加人员,加大投入,分段负责,严格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燕窝集镇管理水平;集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解决了反映多年的老集贸市场下水道问题;对老集贸市场道路和南北路上下堤公路的问题制定了解决方案,即将实施;以整治村庄环境为抓手改变农村面貌,健全了村庄环境整治考核机制,对村庄环境进行每月一检查,每季度一考核,考核有排名,年底结硬帐;在新社区建设上,探索启动新机制,综合燕窝实际和新社区建设工作有关要求,选择编制了4个中心社区规划;同时,在红光村结合“双挂钩”项目启动了新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斥资3500万元建设的“中央金街商贸中心”项目已经开售;投入5000万元的“御锦佳城”新社区已进入第二阶段开发;投资3000万元的“东鹏家园”项目已经完工,三大项目的完工将从根本上改变燕窝镇城镇面貌。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燕窝镇始终坚持把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水平摆在重要位置。近年来,燕窝镇大力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先后在每个村建立了至少一支舞蹈队。通过这些舞蹈队的带动作用,目前全镇的打牌赌博等活动大大减少,人民自发的参加舞蹈健身活动。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夕阳如血,在村级活动广场上,音乐响起,人民舞姿翩翩,一天的烦劳疲倦顿时消失„„2013年,燕窝镇认真开展市里“十星级文明农户的评选活动”,制定了“一揽子”奖励措施,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踊跃争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策划:刘汉生王响军

组稿:曾晓天徐小平王瑞

摄影:刘斌方明

第三篇: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特色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 打造特色农业

兴文县政府副县长万真华

兴文作为一个偏远的山区县,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能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富民增收。

一、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科教立县”的发展战略,其中农业以金色的烤烟、绿色的蚕桑和林业、黑色的乌骨鸡、白色的生猪和蘑菇等“四色产业”为发展重点,逐步加大了科技产业化投入,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我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四色产业”纳入了《兴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在五星乡马岩村、赶场坝村、九丝城镇新丰村等3个蚕桑专业村开展百万元村工程建设;在五星乡石龙塘村、莲花镇兴家村等17个蚕桑专业村开展五十万元村工程建设。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编制了《兴文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规划方案》,将大坝苗族乡小寨村、仙峰苗族乡新界村、九丝城镇坪山村共32个村民小组、1336户农户、4849人、31.7平方公里、10500亩基本烟田规划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集中连片打造。制定了《兴文县优质烤烟基本烟田建设与保护规划》,县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优质烤烟基本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的决议》,使特色烤烟产业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

(二)农业特色产业规模初显。我县立足资源优势,着手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并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部分特色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是“金色烤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08年全县种植烤烟3.6万亩,占全市烟叶种植面积的27%。特别是2008年7月7日,全省烟叶收购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现场会在兴文的成功召开,有力地提升了我县烤烟产业在全省的地位,推进了传统烤烟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二是“绿色蚕桑”产业稳步推进。2006年全县蚕业发种2.2万张,产茧1.1万担,蚕农收入1018万元;2007年全县新发展桑园2.4万亩,蚕茧产量1.94万担,产值1540万元;2008年,全县发种4万张,产茧2.5万担。

(三)科技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我县不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逐步形成了由科技部门牵头,部门配合的科技推广体系。2007年科技部门牵头引进推广各类农林牧新品种15个,引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 项,建立农业科技特色园区4个,牵头培训各类人才10.5 万人次。烟草部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76个中棚集中育苗点和1个钢架大棚集中育苗基地,实现了100%的集中式、专业化漂浮育苗;此外,还出资修建智能型密集式烤房群(组),由烘烤专业队集中烘烤,实现了烘烤科学化、专业化。农业部门加大了对烤烟种植技术的指导,提高了烟叶种植水平和病虫害防治能力。畜牧部门完成了四川山地乌骨鸡纯繁第七世代的选育,乌骨鸡羽色、肤色纯度更高,体型、外貌更趋一致,遗传更加稳定,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丝绸公司按高标准新建桑园1万亩,全县推广良桑率达95%以上。

(四)特色产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经过两年来的探索,我县特色产业,特别是“金色烤烟”产业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营机制。一是县政府和烟草公司分别按1:2的比例出资为烤烟种植投保,对风灾、雹灾、洪涝灾害、泥石流灾害、旱灾等5种自然灾害和我县烤烟常见的青枯病、黑胫病、花叶病、赤星病等4种病害实行政策性保险。凡烟农因灾损失累计达30%以上,按烤烟生长时期和灾害类型分标准进行赔偿,绝收烟田每亩最高赔偿金额可达700元,有效地降低了烟农种烟风险。二是切实加大烟叶税返还、农资补助等幅度,实行规模乡镇、村组及大户奖励制度,提高了烟农种烟积极性,扩大了户均规模,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三是着力烟农、烟技员、烟站到公司的全程连通,构建现代信息保障体系。通过配置MAS服务器、互联网、闭路电视等信息网络,实现了POS机即手持信息采集器(烟技员)、移动农信终端机(农户)、微机(烟站、公司)的“三机互动”,建立完善了从烟农、烟技员、烟站到公司的“一网连天下”信息管理网络,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又方便烟农及时了解烟草信息,农民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的职业化烟农。

二、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目前,我县农业生产还是主要以传统的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四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6.6万亩的70.2%,而“四色产业”中种植面积最大的烤烟仅有3.6万亩,占我县13万亩适宜烟地面积的27.7%。同时自然、历史条件的原因,我县与周边区县间许多特色产业相同,但在发展方面还多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没有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局面,造成了一些很有市场前途的农业特色产业难于做大做强,产品在市场上形不成规模,创建的品牌无法扩大市场占有率。

(二)科技含量不高。一是我县特色新品种、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不够,农特产品质量不高,新技术推广应用较慢。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手段较落后,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认证管理、技术推广、市场体系等方面工作还没有完全理顺。目前,取得无公害以上产品认证的只有“山地乌骨鸡生产基地”等少数几个。三是标准化水平低,品牌缺乏。农业特色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较小,实力强的龙头

企业和深加工企业(特别是实力强的民营企业)较少。产品加工、包装、储藏等技术手段较落后,造成产品附加值较低。现有的一些名优特产品(如珍稀食用菌等)规模上不去,加上全县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阻碍了我县资源优势转换成市场优势的步伐。

(三)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全县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不足,县上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大且进展慢,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项目比较缺乏,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规模较小,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较少,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原因,造成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技术指导跟不上趟,科技效应不突出,产后不能及时做好与市场的对接等,影响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四)创新能力不强。一是对影响我县烟叶质量的青枯病、黑胫病、花叶病、赤星病等的研究还有需要加强;烤烟省力栽培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是桑园利用率不高,养蚕的劳动量投入较大,优质蚕茧生产技术落后,蚕病防治能力弱等。三是经济林木普遍生长不良,保存率和结实率较低,产量少、品质比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四是食用菌研发、总结能力弱,特别是珍稀食用菌的种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五是山地乌骨鸡生长缓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三、打造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正确把握“四色”产业发展的特点、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作出准确定位,并加以分类指导,各有侧重。一是烤烟要作为“四色”产业之首来抓,充分发挥烟农的主体能动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整合相关部门力量,整体协调推进,打造亮点,加快烟草产业的发展,同时处理

好种烟与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关系,大力发展大户规模种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二是蚕桑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基本要求,着力构建“企业+协会+农户”的现代蚕桑产业格局,以提高蚕桑产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茧丝产品优质率为重点,探索总结桑园套种新模式,提升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三是竹产业重点要根据竹林资源分布,坚持以僰王山镇为中心,大力培育竹林资源,积极整合竹笋加工企业,拉长竹业产业链,壮大竹业经济块头和比重,使之真正成为继烤烟、蚕桑之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的又一大特色产业。四是珍稀菌和乌骨鸡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要求,扎实开展相关工作,做好项目的调研和储备。

(二)创新方式,提高效益。一是用科技培植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除了通过常规的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方法外,还要重点帮助企业挖掘创新点,申报农业技术专利、农副产品产业化商标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等,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来进行招商引资,改造技术,延长产业链条,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加快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按照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鼓励农民采取转让、转包、互换、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流转土地,使土地逐步向专业大户、种地能手集中,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三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创优品牌和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思路,做好 “东桑西移”、“北烟南移” 承接,搞好示范园、示范点和示范户建设,用“示范”来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三)强化应用,创新品牌。一是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力度。要按照发展“三品”农业的目标,积极推进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创新。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积极引进适合我县种植的蚕桑、烤烟、蘑菇优质新品种,配套先进的育苗、种植、加工技术,培育优势产业,打响做亮品牌,进一步提高产品价

值。二是加强科技培训指导,全面提升种养水平。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对农业技术人员、种养大户进行各种生产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掌握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同时,鼓励科技特派员建立创业基地。根据不同乡镇的特色产业,调整农技人员的配备,突出产业技术重点(如,大坝乡以烤烟技术人员为主,僰王山镇以果树、林竹技术人员为主)。三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打造3—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放大科技的示范效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质量、卫生、包装、销售等方面的检测制度,为农产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同时,着力解决目前有商品无品牌和有品牌无企业的问题,鼓励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申报、认证,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

(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用科技招商,力争特色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大的突破。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三是各主管部门要经常“跑市、跑省”,吃透“上情”,有的放矢地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四是县财政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种苗繁育改良、品牌申报、宣传和畜产品检测、疫病防治以及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等。

第四篇:如何打造我县现代化工基地

如何打造我县现代化工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工产业基地

在我们和县大力推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的背景下,开发建设现代化工基地必然成为重中之重。

和县拥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等多方面优越因素。从这点上说,我县应该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现代化工基地。

首先,我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巢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12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6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即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20公里。马鞍山长江大桥已于2008年年底建设,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如此优越的区位优势,这么方便快捷的交通,结合安徽东向发展战略,正是我们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的大好时机。

其次,我县具有丰厚的资源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原生态的乡村现代农业资源,沿江优良的水产资源,还有比邻长三角的蔬菜产业基地。所有这些都为我县发展多功能化工产业基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三,我县具有优越的政策优势。不管是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将被集中区的建设来看,从马鞍山积极融入长三角来看,还是从和县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政策来看,我县都未前来投资发展的企业和个人创造了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具备高效的服务,优越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多年的努力,已经为我县的发展开创了良好局面。面对“十二五”这个经济转型期,我县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好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基地。

总的来说,我们要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强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现代工业基地”。建材行业。积极利用原材料优势,做大做强相关产业。按照“控制总量、上大压小、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建设星阁水泥、乌江水泥生产线,继续淘汰一批落后的小水泥企业,使全县水泥产能更上一台阶。大力培育PVC板材、硬性材料等新型材料,推进原材料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机电制造。依托马钢等市内优势企业,做好配件文章。以宏晶新材料、三联泵业、AVK阀门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品质人造金刚石、工业泵、阀门、电线电缆、金属制品等各类机电产品。支持宏晶新材料、三联泵业等企业加快扩张步伐,大力推进整合资源,在可能的条件下组建大型机械企业集团,争取将核心企业运作上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沿江滩涂资源,发展船舶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坚持面向长三角市场,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建设长三角地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轻工业。积极向当涂县博望镇借鉴经验,以金和纸业为龙头,加快开发沿江滩涂水域,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形成15万吨涂布白板纸及60万吨白卡纸生产能力。

总之,我县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现代产业基地的建设也不是一触而就的,我们要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现代产业基地。

孙克祥

第五篇: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基地(本站推荐)

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基地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和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战略任务。运城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的粮棉基地,被称为是山西的“乌克兰”,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提升农业内涵,展现运城特色,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打在全新的现代农业基地,是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转型发展主要抓手和战略任务。

所谓旅游农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考、书、画、摄、购的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之间交叉性的新兴产业。旅游农业可以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当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下载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产 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茂名:打造世界级石化产 业基地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特色板块推动农业发展

    打造特色板块 推动农业发展 仇平贵 2009年第5期 ——经济建设近年来,孝南区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五大特色板块,有力促进了农业......

    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总结

    现将我市20XX年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工作总结如下:一、创建基本情况目前,北海市已成功创建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示范区共18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区4个,北海市合浦县利添水果产业(......

    全力打造石化行业营销调运特色企业文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全力打造石化行业营销调运特色企业文化 作者:李少华来源:《大陆桥视野·下》2013年第06期摘 要 石化行业属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为加快......

    打造现代农发行的特色信贷文化

    打造现代农发行的特色信贷文化 稷山县支行—张和平张振刚 县级支行信贷人员奔赴在信贷战线的最前沿,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锻炼信贷专业技能,体会信贷管理真谛,新生思想如水滴般......

    台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经验

    台湾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经验 农会组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会是台湾农民的社团法人组织,也是经营多功能、多目标的综合性事业体。其性质兼具政治性、教育性、经济性、金融......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我区是个农业大区, 全区现有农户10.64万户,农业人口 35.19万人,劳动力人口22.32万人,耕地面积26.94万亩。近年来,我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引导,大力推进农村......

    创新理念,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创新理念,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2007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农牧部门是担负农村社......

    挖掘红色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基地

    挖掘红色优势资源 打造特色教育基地 坞根小学地处温岭市西南面的坞根镇,是红十三军二师的诞生地和台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根据地。坞根镇辖区内红色资源丰富,红十三军二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