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

时间:2019-05-14 08:0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

第一篇: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

传播学重点名词

一、拟态环境(李普曼《公众舆论》)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二、把关人(库尔特·卢因)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 keeping)一词。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三、传播效果的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

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Bauer and Bauer,1960)。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饿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心理战的效果研究则进一步促成了这样一种观点:媒介是万能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影响受众,从而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内,大众传媒如报刊、电影、广播等迅速发展并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人们普遍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惊人的强大效果,传播研究者认为大众媒介具有“魔弹式”的威力。代表这种观点的理论被称为“枪弹论”、“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产生的理论背景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本能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正如动物的遗传本能反应一样,是受“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就必然会引起某种特定的反应。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等有关工业化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认为,大众社会中的个人,在心理上陷于孤立,对媒介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导致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大。

有关这一理论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结论,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调查与验证。这种理论过分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同时也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的前提。受众是具有高度自觉的主人,他们对信息不仅有所选择,而且还会自行决定取舍。此外,这一理论还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社会因素。传播效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群体心态、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能把传播效果放到“真空”中去考察。

除此之外,欧洲国家的广告客户、内战时期的独裁国家以及俄国新革命制度对媒介的利用都证实了媒介万能这样一种观点。人们已经倾向于认为媒介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同时期盛行的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媒介万能的说法。实际上,这种效果观是很片面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不讲环境条件和对象,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和神化的错误观点„”

四、两级传播论(拉扎斯菲尔德的 《人民的选择》)

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于1940年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总统选举中选民们政治倾向的改变很少直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似乎对其政治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更为关键。通常有关的信息和想法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前者作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后者作为第二阶段,则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这就是著名的两级传播假设(two—Step flowhyPothesis)。它使人们认识到大众媒介渠道和人际传播渠道在人们信息获取和决策(态度形成和转变以及具体的行动)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在创新的传播扩散中,两级传播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众对创新的采用由以下阶段组成:认知,说服,决策,使用和确认。在两级传播模式的诠释下,大众传播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尽管在技术传播时,受众同时既处身于信息传播的覆盖中,也处身于人际传播的扩散网络中,但两者对于受众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是不同的。既有前述采用过程阶段上的不同,也有更为复杂的传播行为差别。

五、议题设置

答:议题设置理论(the agenda-setting theory),它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唐纳德·肖最早提出。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三个传播效果,“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六、沉默的螺旋(诺依曼)

“沉默螺旋”概念最早见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个假说由三个命题构成:①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③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不足:

①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②“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

③“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④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到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要注意“中坚分子”的作用)

■“沉默的螺旋”假说的重要意义:

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

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①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②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这个观点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它是由诺伊曼提出的。在她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发展和意义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一假说的普遍性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正如麦奎尔所指出,“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意见形成的过程,在一定条件几乎必然出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但它更能体现的似乎是在人际传播影响下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华盛顿州立大学的Patricia May、David Domke、Keith Stamm三位教授在针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调查研究后撰文指出:个体是否愿意发表真实的观点与“微观意见气候”(micro-climate),即家人和朋友这个舆论圈的联系最为密切。个体因为害怕在这个群体范围内由于发表不同意见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或者附和的可能性更高。个人意见主要是保持与这个群体范围内意见的一致而不是和整个社会意见环境的一致。此外,多位学者也对该理论的重要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而导致趋同行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但它在效果研究中的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该理论集中讨论的是舆论形成问题,它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的强大作用。

七、培养分析或数化分析(美国学者G·格伯纳)

等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分析”理论,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的偏差。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人们的现实观。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中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八、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2000)。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郭庆光,1999)。《理解媒介》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的成名作。在这本书里,作者首创了当今习以为常的术语“媒介”,提出了今天的媒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概念“地球村”、“信息时代”,阐述了“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的学术观点。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

(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

片面的。

九、权力的代言人

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所言,新闻媒介具有天然的政治属性,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现存制度的工具,是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十、伊尼斯与波兹曼的媒介哲学

“帝国与传播”,这是加拿大传播学派开山祖师哈罗德·英尼斯一部著作的名字。何谓帝国?何谓传播?英尼斯自己并没有下定义。译者何道宽解释道:“他研究的传播,是媒介的发轫、流布、变异、互动、特质、偏向”、“他笔下的帝国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政体的大型国家,二是泛指大型的政治组织”。[2]在英尼斯看来,传播媒介可以分为倚重时间的媒介和倚重空间的媒介,帝国也可以分为倚重时间的帝国和倚重空间的帝国,即宗教帝国和政治帝国。倚重时间的媒介,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性质耐久,有利于宗教的传承、维持宗教帝国的统治权威;倚重空间的媒介,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有利于政治帝国的空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知识和权力的垄断在媒介与帝国的关系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英尼斯认为一个帝国成功的关键是在传播媒介和帝国组织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间保持平衡,他理想中的帝国是希腊帝国,因为希腊的口头传统比较好地解决了时空的偏向问题,而印刷时代西方文明过于倚重空间和书面传统的状况令他对感到惋惜和担忧。

英尼斯他心目中的传播实质上有两个意思,一是时空的偏向性,二是媒介形态的演化,前者是他的理论基础,因而论述比较详细,后者并非他的主要观点,却是一条贯穿整套理论的线索。麦克卢汉接受并发挥了英尼斯关于时空偏向性的思想,提出了“声觉空间”和“视觉空间”的新概念。麦克卢汉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他进而把焦点从人体外在的时空转向了人身上的感官知觉,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在媒介形态演化方面,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四定律或四效应——放大、过时、再现和逆转,这被誉为他的天鹅绝唱。加拿大学派第三代旗手保罗·莱文森在媒介形态演化理论上做出了新的贡献,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强调了人的主动性,认为人能够主动去选择和改进媒介,一切媒介都是“补偿性媒介”,能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使媒介人性化。按照莱文森的思路,不但麦克卢汉可以发展为“数字麦克卢汉”,而且英尼斯也可以发展为“数字英尼斯”:数字时代的网络媒体在空间偏向上不但能把“地球村”完全连为一体,而且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赛博空间”;而在时间偏向方面,网络媒体的超时空特性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空观,虚拟社区中的人们可以在同一场景中非同步对话,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口语传统”。从此来看,加拿大学派对媒介技术确有深入的研究,英尼斯甚至可以被看作是传播学媒介分析的先驱。

英尼斯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一切文明都是靠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而存在的,与之相关的是,任何传播媒介不是具有长久保存的倾向性,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便是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性,便于对空间领域的控制,二者必居其一,他把前者称为“偏倚时间的”媒介,把后者称为“偏倚空间的”媒介。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所阐述的主题。波兹曼认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文化正驱使我们倒退到一个与蒙昧的中世纪没有多少差别的时代,因为在文字(字母)出现以前,儿童与成人都是依靠同一种传播媒介——口口相传来获取知识。当时虽然也有儿童,但并不存在童年这个概念。波兹曼在书中旁征博引从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开始,论证了这个概念的出现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印刷机的发明使原来把持在僧侣教士、抄书匠手中的秘密流传入贫民百姓之中。这时,识字能力便成为区分成人和儿童的最强有力的分水岭。成人因为有识字能力,所以能够获得各种知识。而儿童则需要到学校学习认字、语法,并在成人认为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获取知识。波兹曼引用了他自己小时候如何费尽周折搞到禁书《北回归线》,却终因无法想象某些细节而不能完全理解书中内容的例子,抨击如今的电视媒介敞开了成人小心保守的秘密,如性、疾病、死亡等等,将儿童不曾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一股脑地灌输给他们。其结果是如今的儿童早早就沾染上了成人的悲观怀疑、漠然和傲慢的习气。

第二篇:传播学概论 重点

传播学概论

1、信息

(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

(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

(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

(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

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象征符是具有双层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②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并不是直接的和绝对的,而是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象。

③特性:a.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b.社会性和约定性。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

c.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象征行为包含了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判断,包含着肯定或否定、称颂或批判的成分。(2)*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②基本观点: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③核心问题时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a.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b.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c.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

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3)象征性社会互动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的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通常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

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意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Eg,“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象征性社会互动虽然交换的是精神内容,但它是建立在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象征活动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6、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7、“5W”模式(P50)

传播过程模式之一——线性模式(直线模式)。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人们称之为“5W”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8、传播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9、人内传播

(1)概念: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 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提出“主我与客我理论”,他把自我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个人又是参与社会创造的主体,这一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10、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2)人际传播的动机: ①获得信息

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③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④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11、群体传播

(1)群体的概念: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联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体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群体对社会的一个主要贡献就是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不仅如此,群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群体对个人成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②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③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综上所述,群体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群体的社会功能并不都是正面的。,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的情况也是常见的。对个人来说,群体在为个人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对说服产生影响。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②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③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④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P190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看起来似乎完全出于个人决定的行为实际上很大程 度上受到内在化的“群体”即群体规范的影响。同样,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对大众传播效果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制约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受众对媒介和内容的“选择性接触”,并影响着他们对观点的接受。这一点已经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IPP指数分析以及凯利和沃卡尔等人的心理学实验所证实。

信息社会概念: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2、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综上所述,传播是组织的一个基本属性。(笔记P27)

13、大众传播

(1)概念: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成和传播活动。(2)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传播者的职业化——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组织性、专业群体)

②媒介的机械化——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克服时间、空间限制)③讯息的大量化

④受众的大众化——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即“受众”。(一般个体非特定)

⑤传播信息商品属性——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⑥反馈的弱化——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反馈较难)⑦社会化传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①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测;解释与规;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③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书P102)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颂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4)大众传播的起点

以19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报刊为标志。“人人都看的报纸”——廉价“便士报”的出现

14、拟态环境(书P113 P121 P195 P204)(1)概念: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有学者称之为“似而非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2)不少学者主要考察媒介内容的影响,如李普曼对“拟态环境“的分析。(3)关于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的环境认知活动的影响问题,并不是“议程设置公能”理论提出的一个新观点。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就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拟态环境”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营造“拟态环境”活动。

(4)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而是传播媒介有选择的提示着“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事实”。——“培养”理论

*(5)李普曼有一个重要观点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这样一种机制不仅使得现代环境越来越信息化,而且信息环境也越来越环境化。也就是说,大众传播提示的信息环境越来越有了演化为现实环境的趋势。

15、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四个著名的观点:(书P118-120,笔记P41-42)①“媒介即讯息”

②“媒介即人的延伸” ③“热媒介”“冷媒介”

④“电子媒介—地球村”(这个课本上没有,但是陈鹏老师讲过)(2)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书P120-121,笔记P42-43)

16、大众传媒拥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即二元产品市场。

大众传媒的活动在更大程度上收到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制约,这种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不必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第二,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

第三,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如广播电视使用的电波频率)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制约和影响传媒组织活动的各种因素: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公共性与公益性)

17、卢因对“把关人”的研究(1)“把关人”概念: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2)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书P131)(3)“把关过程”的实质(P131 P134)

18、传播制度(书P135)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问题。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19、社会责任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2)*自由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P142 143)

(3)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大体包括的原理原则(P143)

(4)*以美国为例,当媒介的垄断和集中引起普遍的社会不满时,政府和法律机构利用社会责任理论对媒介大众媒介的活动加以某种制约,防止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20、“选择性接触假说”& IPP指数(P157)

2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P172-P173)

(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2、“两级传播”(P178)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23、大众传播效果类型

研究人员把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分为“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五种。

“强化”效果指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结晶”效果是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改变”效果指的是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的结果。

24、信源的可信性效果关系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25、“休眠”效果

(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的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的发挥出来。

(2)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并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 效果。

(3)说明了一个重要道理,即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6、传播技巧的五个方面(书P184-188)(这个题要求举例说明)(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这个比如说陈鹏老师说了,如果不好好复习期末可能挂科,这就是“警钟效果”的典型例子。

27、意见领袖(1)概念:对人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2)意见领袖的作用:(P189-190)

28、“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概要及特点(P194-195)(2)研究(P196、笔记P58)(3)意义与不足(P198)

29、“沉默的螺旋”理论(P199-204)

(什么是“沉默的螺旋”以及舆论的观点这是重点!!)

(1)概要

(2)特点舆论观(3)意义与缺陷

30、“知沟”理论(P214-220)(1)产生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A.“知沟”假说 B.“上限效果”假说(3)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A.“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知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沟”。卡茨曼的主要观点包括:

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如此;

b.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c.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 优势。

d.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B.应用研究领域

31、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2)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

32、信息主权

所谓信息主权,简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厮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33、文化帝国主义(P241-242)

34、媒介帝国主义(P242)

*美国在信息传播问题上的文化扩张意图表现在:美国在国内强调媒介的自由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以维持本国传播秩序的平衡,但在世界信息流通领域却仅仅强调“自由”,避而不谈美国对国际传播秩序应尽的责任。

35、传播学的奠基者四大先驱和主要贡献(P248-250)

(去年考了简答题)

拉斯韦尔社会宣传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5W”理论和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卢因“把关人”概念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 P131 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传播学领域为否认“子弹论”提供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影响最大“两级传播”理论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经验性传播学研究 施拉姆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 1947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

36、经验性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P253)

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它出现于19世纪后期,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接受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报纸刊物的读者,广播电视的收视者,网络媒体的用户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网络理论“舆论的厨房”

美国杜威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芝加哥学派帕克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芝加哥学派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社会互动理论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待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

反馈:指受众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众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讯息的概念: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第三篇:2014年南理工传播学考研重点总结

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2014年南理工传播学考研重点总结

考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杀到了考研最后一关,那就是考研冲刺。如果把考研比作一次智力游戏,那么现阶段就是最关键的阶段,所以现在就更需要有个合适的攻略来帮助考生“通关”。博广南理工考研辅导老师觉得对考研重点知识的总结与回顾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些新闻传播学的考研重点,希望能帮助大家。

1、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2、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3、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4、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及其特征。新闻评论的含义、分类、特征及其社会功能。

5、新闻线索与新闻敏感。如何提高对新闻线索的敏感度?

6、最近,湖南师范大学紧急叫停“新闻炒作学”这一课程。结合这一实例,运用新闻学相关原理谈谈你对“新闻策划”这一观点和做法的看法。

“邸报”的含义及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作为封建官报,“邸报”在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22、宋代小报出现的背景及其传播特征。

7、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及其创办者和创办背景。

8、中国近代国人创办报刊的“三次浪潮”及其历史意义。

9、王韬及其《循环日报》。王韬的办报思想和政论思想。

10、康梁的办报实践及其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思想与“时务文体”(特征和作用)。转自: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博广南理工考研网

第四篇:传播学总结(推荐)

传播学总结、复习

名解:

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李普曼:美国著名新闻学家,著有《舆论学》等著作,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和“拟态环境”等观点。现场理论 论述:

什么是大众传播?与一般人际传播相比,它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互联网的出现使二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了?P13、154

第一章 名解:

传播P3(4次)

大众传播P13 简单题

从经济角度简要分析传播媒介的主要作用。P25.在组织传播中,组织的权威性和传播内容的可信性之间有什么关系?P12 概述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P17(2次)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种类型?P3 什么是自我传播?它和人际传播有哪些不同?P9 ..新闻学的研究路线和传播学的研究路线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名解:

批判学派P33 库尔特·卢因P30(3次)韦尔伯·施拉姆P32(4次)拉扎斯菲尔德P31 大众传播学

简答: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有哪些?P22(3次)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什么?P31 简介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P33、34 论述:

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有哪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P23、36

第三章: 名解:

反馈P47(2次)5W模式P43(2次)“传播单位”P49(2次)

传播模式P41 简答:

简述德福勒模式的主要特点。P47 拉斯韦尔5W模式对传播研究的贡献是什么?P43 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主要论点是什么?P40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包含了哪些要素?该模式中左右两个大圆叫什么?P49 论述:

试述拉斯韦尔模式的内容、意义和不足。P43-44 ..试论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并列出迄今为止有关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模式),择要予以点评。(第三章)

第四章: 名解

简单随机抽样P69(2次)内容分析法P83 “实验组”p91(2次)抽样调查法P66(2次)语义分析P86 样本P66 控制实验法P91 简答:

什么是传播学研究的定量化?P61 控制实验法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92 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8 在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有哪些长处和局限?P90 简述传播的控制研究中“控制”的含义P92 简述抽样调查法的主要形式。P68

第五章:

名解:

传播的工具性功能P100 “授予地位”P111 环境监测功能P102 “游戏说”P100 文化传递功能P104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P112 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P113(2次)简答:

什么是环境监测功能?P102 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三功能是什么?P102 传播学者麦奎尔是怎样表述传播媒介的个人功能的?P100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失调主要有哪些具体表现?P109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哪些见解?P111 麦奎尔认为传播功能包括哪些方面?P100 论述:

为什么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社会麻醉品”?P113 试述传播的功能失调(功能障碍)原因及其主要表现。P109 大众传播有哪些社会功能?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02-105

第六章:

名解:

《权力的媒介》P138(3次)布里德“潜网”P129 “双重行动模式”P127 简答

什么是阿特休尔有关控制研究的基本观点?P138 简述传播的控制研究中“控制”的含义P117 概述“双重行动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该模式在把关研究中的历史地位。P127 简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P133(3次)报刊集权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131 简述社会责任论的长处与不足。P136 论述

从施控与受控的传播理论角度,说明我国报业集团建立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试述政府是如何控制大众传播的。P140-142 为什么说怀特、麦克内利和巴斯对把关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P127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作了哪些修正?为什么该理论至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P135

第七章: 名解

信息P152 说服性信息P161 可读性P174 体语P171 冗余信息:重复的、缺乏意义的信息,传播中冗余信息越多,传播的信息量越少P163 编码P172 简答:

新闻与非新闻信息相比有哪些特殊性?P162 新闻这种信息有哪些特点?P162 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可读性”的研究结论,有哪些可供我们借鉴?P174(2次)以往传播学者对大众传播进行的“内容分析”得出了哪些一般性结论?P149 就社会而言,为了避免信息匮缺或信息超量,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与措施?P164-166 简述信息科学对传播的影响。P150 简述信息匮乏的后果。P165 新闻与信息是什么关系?

教材对大众传播的内容作出了哪些一般性结论?P149 为了提高新闻的易读性,遣词造句应该注意哪些要求?P174 论述:

对一个社会来说,为什么要正确控制信息流量?为了正确控制社会信息流量,需要采取哪些对策?P164-166 为什么说新闻的数量和新闻的信息量并不都是成正比例的?P163 论述新闻与信息的联系与区别。P162 ..

第八章: 名解:

《媒介即讯息》P190 “热媒介”P194 地球村P193 重归部落文化时期P193 英尼斯P190 简答:

什么叫“冷媒介”?P194 关于传播媒介的演变与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英尼斯提出了哪些观点?P190 什么叫“热媒介”?P194 与广播、电视相比,报纸的优势和局限是什么?在当前的媒介竞争中,报纸应采取哪些对策?P184、188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有哪几个主要论点?P198

论述:

概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的价值与局限作一评价。P190-196(2次)为什么说英尼斯对研究媒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P190 分析我国各类大众传媒应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对策和现状。P187、188 为什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P195

第九章: 名解:

选择性因素P211 社会分类论P209 个人差异论P208 受众P203

简答:

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204(2次)为什么说大众传播的反馈几乎总是延迟的?P217 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基本动机?P205(3次)

大众传播中的反馈具有哪些特征?P217(3次)

简述受众选择性因素的组成。P211 论述:

认知不和谐理论(即认识连贯论)是怎样解释受众的选择性因素的?这种解释能否成立?P212

第十章: 名解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外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P262(3次)“魔弹论”P240(2次)“免疫效果”P258 “使用与满足”研究P246 “一面提示”P255 简答:

为什么说“魔弹论”是错误的?P241(2次)

为什么克拉帕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观点被称为“有限效果论”?P245 简述意见领袖的基本特征。P262

论述:

试从传播技巧的角度阐述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的具体内容P255-261 什么是“伊里调查”和《人民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的基本结论是什么?对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哪些理论假说?P242

第十一章: 名解:

议程设置功能P270 “上限效果”假说P291 简答:

为什么伊丽莎白·诺尔一诺依曼将舆论比喻为“我们社会的皮肤”?P280 格伯纳等对电视暴力内容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P283 什么是“上限效果”假说?P291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具有什么意义?P280 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P271 论述:

在关于媒介普及与社会文化水平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试述“知识沟”理论与一般观念的不同之处。P289 为什么蒂奇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阶层是造成“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P290 “培养分析”研究为什么特别强调电视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中的作用?P286 传播媒介的议程是怎样设置出来的?P275 试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特点以及该理论提出的意义。PP269-275 概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贡献。P280 为什么“培养”理论特别强调电视在人们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请举例论述。P286

第十二章: 名解:

“文化工业”P324 简答:

概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P332 批判学派为什么要舍弃“大众文化”的提法,而代之以“文化工业”这个术语?P324 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其研究领域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方向?P315 论述: 批判学派是怎样看待大众文化及其与大众媒介关系的?请概述其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种批判的看法。P321(2次)对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批判学派持有什么观点?对于批判学派这样的“批判”,你认为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P321

第十三章: 名解:

“比特”P340 数字化技术P339 简答:

在网络时代,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之间出现了界限的模糊化,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P354 电脑联网业的发展,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全新的问题和挑战?P347 简述互联网传播的主要特征。P345 论述:

试析网络传播对大众传播产生冲击的原因。P346 分析信息高新科技对大众传播的影响。P344-P353

第五篇:精准扶贫重点名词

精准扶贫重点名词

“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四个一”帮扶:即一个领导指导一个贫困村,一个部门联系一个贫困村,一个驻村工作组帮扶一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选派一个第一书记。

“四个坚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前提。坚持以群众期盼为要求是关键。坚持党建和扶贫工作双推进是保证。坚持“质扶”和“智扶”同实施是根本。

“五个一批”:扶持生产和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灾后重建一批。

“四个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3+10”扶贫攻坚政策:

“3”:新十年扶贫开发《纲要》和《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10”: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扶贫、教育与就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计生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和财政金融扶贫。

下载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播学重点名词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产评估重点名词简答题归纳

    (一)名词 第一章 总论 1.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就是对资产评估价值的质的规定,对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具有约束性。 2.资产评估的替代原则:就是当同时存在几种效能相同的资产时,最低价......

    传播学复习总结

    传播学复习总结 一、“把关人”最早由库尔特·卢因(勒温)提出。在二战期间,卢因对号召人们食用牛下水的宣传进行研究时,发现除非家庭主妇接受,否则家人很难接触这种食物。1947在......

    教育传播学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 一 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含义:教学系统设计又称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地教与学系......

    传播学史总结范文大全

    传播学史 传播学的三大欧洲起源 1. 达尔文与进化论(英国) 2. 佛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奥地利) 3. 马克思与批判学派(德国)进化论对社会科学思想和传播学的重要影响 1. 它在系统阐述辩......

    传播学概论期末重点(共5则范文)

    1. 传媒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

    厦大新闻学参考书目传播学单元重点及历年考点总结

    符号(第三章)04,07 象征物,有意义,功能和地位 符号互动(象征性互动)(第三章) 05 ,08 主体,手段,作用,功能 意义(第三章) 05 对象,含义,手段,目的,抽象无形,通过符号 为什么说传播的客观效果不完......

    大学中国近代史各章重点名词

    第一章: 1、闭关政策:18世纪中叶,英国已在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居首位。但是,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壁垒面前,西方的工业品很难找到市场,屡屡亏损。同时,昧于世界大势的清政......

    生物化学重点名词英文缩写(5篇范文)

    生物化学英文缩写 第一章 蛋白质 氨基酸分类 1、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 Gly 甘氨酸 Ala 丙氨酸 Val 缬氨酸 Leu 亮氨酸 Ile 异亮氨酸 Pro 脯氨酸 2、极性中性氨基酸 Ser 丝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