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
有关中西比较文学的论文:可以将《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比较吗?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效果。相同点:
①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②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既然都写到了死亡,这里有必要思考死亡的美学意义。应该说,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则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他们并不是不热爱生命,只是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坦然无畏地选择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都以他们那短暂却闪耀着夺目光辉的一生强烈地震撼人心,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
③从对男女主人公死后的反响来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长辈后悔不迭的举动。《孔雀东南飞》写双方家长求合葬,满足男女主人公生不能相随,死亦要相伴的愿望,而他们自己,可以推想将要在漫长的孤苦岁月中独自咀嚼丧失亲人的悲痛;《罗密欧与朱丽叶》则写出了两大家族的长辈后悔自责,并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好。而且还在维洛那城为这一对青年男女塑像,让他们的友爱永远照耀维洛那城。应该说,两篇课文写到的双方家长本质上也是善良的,并不是生性邪恶。是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观念使得他们顽固地逼迫自己的亲人,在这样的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受害者。不同点:
①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孔雀东南飞》塑造的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②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孔雀东南飞》中婆母的虐待(顺从公婆是对中国妇女最基本的要求),焦仲卿对他母亲的消极顺从(顺从父母是对中国男子最基本的要求)和在这种顺从中表现出来的对其妻被弃命运的某种程度的漠然,母家兄长的推诿敷衍(中国女性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女子被休或嫁不出是自己父兄的耻辱)等等,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焦仲卿妻个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映,更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悲剧地位的反映。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则处于新旧世代交替的历史阶段,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人从封建中世纪神的统治与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开始真正从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站立起来。
两文的作者都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充满真诚地人道关怀,只不过《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本着作家的良知和美好愿望,所以通篇只能展示刘兰芝与焦仲卿充满苦涩与悲凉的一生,只能以魂化双飞鸟这样的想象情节来表达自己善良却无奈的祝福。它寓示着将有多少有情而善良的男女要在黑暗的中世纪的隧道中蹒跚前行!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却以新兴的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尊严,所以他笔下的这一对小儿女显示出青春与爱情巨大的力量,他们不但冲破封建伦理势力和家族利害的包围自由地恋爱、结合,而且还让两大家族和解,让温情代替冷膜,爱的春风消融恨的坚冰,从而显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它让我们明白,人原本应该在这爱的氛围中生活,它使我们感到终于或即将走出狭长黑暗的封建中世纪甬道的喜悦和欣慰。
“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清·黄仲则)。生命是有限的,而追求不朽。悲剧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惊悚的时候,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当我们具体感受中学教材中的这两篇作品的悲剧之美的时候,无不给我们这种具体切实的体验。
第二篇:比较文学论文
天津理工大学比较文学结课论文 姓名:韦丽
学号:20112478 年级:2011级
浅析《饮酒》和《茵纳斯弗利岛》两首诗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 摘要
《饮酒》的作者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陶渊明,这首诗是诗人以酒为题,写出其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喜爱向往。可以说,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而另一首《茵纳斯弗利岛》的作者则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威廉·巴特勒·叶芝。这首诗被称为叶芝早期唯美主义浪漫风格最具代表的名作,全诗以朴素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弃,渴望去过真正的生活。两首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自保持其特点,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魅力。关键词:《饮酒》《茵纳斯弗利岛》文笔特色中西文化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叶芝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茵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在他的饮酒诗中大多是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我们今天所要比较的这首《饮酒》则是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无限热爱,更是对所过的闲适隐居生活的喜爱。该诗以比喻的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晋王朝的覆灭流露的无限的哀惋之情。虽然他已隐居多年,但诗中依然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而威廉·巴特勒·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的创建者之一。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对于《茵纳斯弗利岛》这首诗,叶芝在其《自传》里有过这样批评:“我已开始放松节奏,以避免雕饰及其所引起的俗众感情,但我仅仅偶尔且模糊地理解到我必须只用普通句法为我特殊的目的服务。要是这首诗再晚两三年写,我就不会在第一行用‘我就要动身走了’。”诗的结尾运用倒装句,以自然舒缓的抒情节奏,融情于景,使意象与情感水乳交融,显示了他就精湛的写作艺术。
本文我们要比较两位诗人的两篇诗作的异同及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第一章浅析《饮酒》与《茵纳斯弗利岛》两首诗的不同 1.1 两首诗作者所受文学影响不同
隐居躬耕最接近于其理想生活。两晋以来,诗歌往往带有显著的道家色彩,特别是玄言诗更是玄理之境的象征。“南亩”人迹罕至正是适于遁世隐居之所,陶渊明在此体会到了“荷蓧丈人”悠然自得之心,这更使其隐逸躬耕之心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证,他在自然与现实中建立了联系,因此田园、隐居也就成了其归隐之想的实践方式,他在其中保全了其真淳朴素的本性。因此,陶渊明的诗歌就与魏晋以来玄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与田园隐居躬耕的生活相融合,具有真实的现实体验。而叶芝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诗风,所做的诗也尝试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许多诗中叶芝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其诗作通常取材于爱尔兰神话和民间传说,语言风格则受到拉斐尔前派散文的影响。在该诗中,叶芝凭着他那能创造神话的想象力,将生活中许多平凡事件化为美妙的诗句,创造出具有叶芝风格的象征主义。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在叶芝的这首诗中得到了深刻的表现。1.2 两首诗各自的描述不尽相同
陶渊明的这首诗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从而让我们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而叶芝诗的前两节是诗人对茵纳斯弗利岛的景物以及他在那居住后的生活的设想性的描写,他构想自己在那个岛上的生活必定是宁静舒适的,必定能给他的心灵带来安宁,从这些构想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在茵纳斯弗利岛的渴求。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内心的渴求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甚至听到茵纳斯弗利岛对他的召唤,感受到水声拍打湖滨的声音对诗人到来的盼望。1.3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同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加之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因而走上了归隐之路。而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苦难的爱尔兰民族挣扎在贫穷失地的边缘。为了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民族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之下,出现了著名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以叶芝为代表的文学家们通过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多种表现形式,借助神秘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多种表现手法,以爱尔兰的本土题材为表现内容,旨在深层次地挖掘爱尔兰的民族传统,从而弘扬爱尔兰民族精神,振兴爱尔兰民族文化。第二章《饮酒》与《茵纳斯弗利岛》两首诗的相同点 2.1 两首诗所体现的语言风格相同
《饮酒》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景、情、理交融于一体。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茵纳斯弗利岛》全诗风格与《饮酒》一样朴实,精确。将隐居地描述得真实可感、生动具体。同时对不同时辰的美景的描写,展示诗人心灵的静美,使诗的整体结构跌宕起伏,于严整中又有变化。
总的来说,两首诗以自然舒缓的抒情节奏,融情于景,使意象与情感水乳交融,从音、形、意多方面体现出诗人精湛的艺术功力。2.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同
两首诗共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陶渊明所作将其归隐生活的一些场景和生活的自然环境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来,充分反映了他酷爱宁静和自由的田园生活,厌恶官场的的虚饰和诈伪的思想。叶芝所作也没有直接赞美茵纳斯弗利岛的诗句,但描绘岛上的景物以及诗人在岛上的生活图景,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茵纳斯弗利岛的钟爱。诗的结尾,诗人写自己感受到岛对自己的召唤,更是体现诗人这种钟爱之情的深切和真挚。
第三篇:比较文学论文
《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比较
鲁迅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写道:“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悲剧所反映的一些历史和感情都比喜剧多且真实。而我国历史上的悲剧相对较少,而且有些有些悲剧已经失去历史真实,所以对于悲剧,我们更应该正视。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描写爱情悲剧的诗歌、小说、剧本等,最让人熟知的便有《孔雀东南飞》,当然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描写爱情的发展来反应历史和爱情观等方面。而在西方历史上,最让我们所熟知的爱情悲剧不外乎英国莎士比亚的《 罗密欧和朱丽叶》。那么,中国的《孔雀东南飞》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点吗?
首先尖锐的矛盾 冲突:《孔雀东南飞》是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创作的,它主要描写的是嫁给焦仲卿的刘兰芝在婆家的生活。从文章前面的描写中得知刘兰芝是一个有才有貌且很勤快的女子。在婚后她也孝顺婆婆,善待小姑。那为什么她的婆婆会对兰芝产生那样嫌弃的想法。这就是矛盾的所在。在文章中焦仲卿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娶一位能对儿子仕途有所帮助的媳妇,同时,因为兰芝婚后一直无所出等原因,让焦母对兰芝产生了嫌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创作背景也是在封建时代,由于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之间的利益矛盾,导致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不能在一起。主人公都想追求他们的爱情理想,但是却都处于被压制的地位。中国的封建家长的权威和英国的封建家族的利益。他们所反映的便是自由,人性与限制,反人性的矛盾。
其次,他们的结局具有相似性。《孔雀东南飞》中由于焦仲卿与刘兰芝他们无力反抗父母兄长的安排只能选择“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也是因为无力改变两大家族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分开,朱丽叶在神父的安排下吃了“假死药”,而不知情的罗密欧却以为她真的死了,在吻了朱丽叶之后服毒自杀,而假死的朱丽叶看到了心爱的人已死也没有活着的念头,拔出了罗密欧的剑刺向了自己。死亡终究是悲凉凄惨的,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结果。但是当现实再也不能容许男女主人公那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实现的时候,那么这种死亡就是对刻薄寡恩的现实的最大反叛和抗拒,我们不能说他们无视生命,只是他们不愿让生命在无爱的境地和违背人性的环境中苟延残喘,所以他们才坦然无畏地选择了死亡,显示出人物不屈于压力,不肯苟且的坚韧与顽强,高贵与充满尊严。无论是刘兰芝和焦仲卿,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以那灿烂的毁灭来证明爱情的崇高、专一和难于逆转,以他们短暂却耀眼的人生,定格在历史和人心的深处,使人看到大胆追求自由理想幸福爱情的人性之美与青春之光,看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和卑鄙。双方的矛盾冲突最终还是不可调和,而弱小的他们只能死亡来结束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第三,主人公死后,双方家长的相似性。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死亡让他们两家人有了悔不当初的想法,于是有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同样也是相似的反应。两人的死亡让两家的父母完全清醒了过来,消除了以往的积怨,却再也唤不回儿女的性命。两家人为他们在城中为他们铸了金像来纪念他们。另外一方面,中国和西方的爱情悲剧却也有不同。
《孔雀东南飞》中的悲剧原因在于封建思想的牢固。中国历来的儒家思想深刻侵入了世人的头脑。兰芝面对婆婆对她的指责不能反驳体现的儒家思想顺从公婆,焦仲卿对母亲的顺从则表现的是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因为这种无条件的顺从思想才导致了兰芝被遣回娘家的命运。而被遣回家的兰芝更没有说话的权利,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一直低下。更有“三从”之说: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由于兰芝父亲早亡,所以她只能听从兄长的安排。而正是这些禁锢的封建思想才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的悲剧无法更改。
显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与中国有很大差别,他们追求自由,希望能将人从那封建中世纪的神的统治与禁锢中解放出来。他们勇敢而无畏,寻求各种方式追求想要的东西,即使结局也是死亡,但他们曾经为之努力过,他们的悲剧不同的。
最后两篇文章的作者关注了现实人生,有了世俗愿望。即使只能展示刘兰芝与焦仲卿充满苦涩与悲凉的一生,只能以魂化双飞鸟这样的想象情节来表达自己善良却无奈的祝福。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却以将那时候新兴的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尊严,是以在他笔下的这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展现的青春与爱情巨大的力量不但冲破了封建伦理势力和家族利害的包围自由地恋爱、结合,而且还让两大家族和解,让温情代替冷膜,爱的春风消融恨的坚冰,从而显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这都显示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新光明的出现。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作品展现了相同的不为世俗所困的爱情悲剧,生命有限,追求不朽。激发我们积极向上去追求我们美好的生活。
第四篇: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之文化过滤———世界动漫电影
摘要:动漫作为一种与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样式,在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中,利用异域之外的题材改编动漫制作的一大趋势。这种改编不仅是故事的情节和展现形式不一样,最根本的由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为主的一种文化的过滤机制导致这种变异、改造和创新。中国的动漫改革需要注意这一机制对动漫异域化的影响和制约。
关键词:比较文学;世界动漫;异域题材;文化过滤机制;注意的问题
动漫与文学有达着长一个世纪的共生共荣的“蜜月期”,但它的产生和繁荣与文学不同。从最初的纸质漫画,到后来的动画,动漫的发展,从观念到技术,从制作到发行,全球意识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动漫制作者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而动漫的制作,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绘画加上想象,在许多的方面,它饱含了各种文化因素。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动漫的出生和成长与文化交流关系密切,可以说没有文化交流,动漫就会永远处于一种萌芽状态之中。而且,当代的动漫制作出现了跨国合作的模式,这使得动漫体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特殊现象。
在《指环王》、《哈利波特》系列魔幻题材电影大热之时,这股魔幻风潮也迅速席卷了小说、动漫界。不少人在谈及当下国际化动漫潮流时,简单到可以用几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新奇”和“吸引力”。而异域的神话传说和传统故事尤其符合这一潮流。不少动漫电影的制作者逐渐将动漫制作的题材转向异域之外,特别是异域之外的神秘传说和传统故事。
不论是由于个人对于异域文化的好奇,还是基于商业利益的前提,世界各地的神话、史实、传说、名著等就成了动画永不枯竭的题材。华特·迪斯尼说:“将世界上伟大的童话故事、令人心跳的传说、动人的民间神话变成栩栩如生的戏剧表演,并且获得世界各地观众的热烈响应,对我来说已成为一种超越一切价值的体验和人生满足。提取异国文化题材进行动漫创作已经屡见不鲜:《埃及王子》取材《圣经》中的“出埃及记”;《木兰》取材中国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辞》;《阿拉丁》取材于《千方夜谈》;《红猪》改编自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短篇集《飞行员们的故事》中收录的《他们永远年青》;《幽灵公主》与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吉尔迦美什》有关;《千与千寻》改编自米夏埃尔•恩德《讲不完的故事》;《哈尔的移动城堡》改编自英国儿童小说家“黛安娜•W•琼斯的《魔法使哈威尔与火之恶魔》。
这一世界性的潮流并不是全盘的照搬原著,无一例外的,这些作品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层面上,都发生着一定程度上的变异。而这种变异,究其根本是由于在提取和观看动漫过程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和移植、渗透的作用以及接受方对影响的反作用。而起着关键作用的是一种文化过滤机制。这一机制,表现的不仅仅是一种相对于母题的变异,更进一步的来说,这是一种接受方的创造性接受。在动漫的创作上,影响这种过滤的主要原因是传统因素和接受者文化心理的过滤作用。相对于这两点来说,语言差异的过滤作用包括翻译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过滤对动漫原始题材的变异的作用不大明显。
① 以迪斯尼为代表的好莱坞动画,在选材时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阿拉伯和中国的童话、神话、民间传说和名著故事进行改编,用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故事进行重新改装。1997年由迪士尼公司拍摄的美版《花木兰》改编自中国魏晋南北朝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结合中国元素的故事和绘画,加上美式的风趣幽默,使这部动画片去掉了那种沉重的替父从军,忠君报国的烙印。换之轻松、可爱。使得很多角色都是那么的有趣,典型的以美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的故事,迎合了东西方不同的口味,简单中不乏风味。
在这部动漫作品当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欧美文化的影子:在影片中不断穿插的歌舞;普通的国民可以和皇帝在皇宫中共同庆祝,典型的迪士尼极度夸张的情节表现方法·····这些都是典型的欧美动漫风格。例如:剧中木兰奶奶的形象:中国的奶奶通常是忍辱负重、身先全家的,她是严格和慈祥的代名词。而剧中的木兰奶奶是个完全欧化的老奶奶形象。她可以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份,比木兰还自由自在的任性妄为,她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也需要一个老伴的想法。而迪士尼的《花木兰》之所以为广大欧美文化圈的观众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接受,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欧美传统文化结构当中所主张的“自由“、“平等”的文化观念。欧美的文化结构所主导,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天赋人权,社会应该尊重个人的意愿以及想法,这是美国的个人自由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体现。到后来的《花木兰2》,它表现的是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权力,无论是公主们或者是士兵。这里,也有欧美传统意义上的骑士情节的折射和影响。在这部后续之作,迪士尼则完全的采用了自制的故事情节和西方的文化模式,剧中的人物只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而已。制作者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突破了中国人对于这个故事的传统叙事模式,使影片整体的气氛和感觉变得活跃和轻松,不再是我们中国人表达情感固有的含蓄又无奈的方式,同时也淡化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家破人亡与生存压力。这部影片用夸张幽默又不失原则的喜剧形式将一段原本悲壮的从军记改写成一个巾帼英雄的智慧与勇敢的展示舞台从对中国故事的提取,到改编,这一迎一拒,就是因为动漫制作者个体或者群体的文化过滤起了作用。改编者们用他们所原有美国商业性质的文化规定模式,去指挥木兰从军这个原本沉沉的异域文化的解释图式和模式,无意识当中以命令和禁止的方式管理和制约那些话语、思想和理论的逻辑。对于观众接受这一改编时,其“认识不仅在其中被制约、规定和生产,也在其中具有制约规定和生产的作用。这种改编表面上看是一种创新,实际上是一种的西方文化结构的体现。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是运用魔幻题材的高手。他的动画一般都会采用超现实的故事背景或者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但他很注意挖掘看似不可能的故事中的现实意义。以他的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姬》为例,宫崎骏自述面对这个“神经病和不安的时代”,他想用电影描绘出爱与责任、海与生命这些最原本的概念。《悬崖上的金鱼姬》也选取了《海的女儿》人鱼变身为人的故事,但影片的主题已经不是《海的女儿》中为了所爱者的幸福无私献身,也不是《小美人鱼》中邪不胜正,爱情万岁的主题,而是变成了儿童以稚真之心赢得大人关爱与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主题。影片处处以儿童之眼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充满着童趣。而在《小美人鱼》中,迪斯尼公司的编导把安徒生的爱情悲剧改变成了一个正邪争斗的爱情喜剧。小美人鱼和王子相爱,最后战胜了要挟鱼王让位的邪恶巫婆,以大团圆结局。影片充满着迪斯尼动画惯有的商业类型电影的元素:歌舞、插科打诨、激烈的矛盾冲突、正邪大战,英雄救美等。安徒生童话中充满悲剧感和崇高感的牺牲精神,使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而变成大众快餐的《小美人鱼》改爱而不得的悲剧为大团圆的喜剧,虽然带给观众以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但却缺少了《海的女儿》感人至深的余韵。它充满着娱乐至上的商业气息,是好莱坞电影工业流水线上下来的辉煌而又模式化的商品,满足了观众消费快餐文化的心理。
另外《海的女儿》是西方传统贵族动漫的代表,主人公基本上以公主、王子为主,至少男女主人公中有一个的身份是很高贵的,因此爱情贵族化。而在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中,虽然波妞也是海神的女儿,但宫崎骏更偏向于讲述一个孩子与父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剧中养老院的场景和宗介的家庭生活的描写,都弥漫着一种温馨的氛围。在宫崎峻笔下的男女之爱、朋友之情,相知相惜是最重要的元素。这表现的是在儒家和传统东方文化下的“家”的观念。与好莱坞将爱情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张扬浓烈不同,宫崎骏动画中的爱情显得更为含蓄内敛,彼此几乎不曾将“爱”字说出口,有时淡到若有若无。但却因为爱的深远、宽阔和纯净令人动容。这是不同于欧美奔放而热烈的爱情,恰好相反这是一种属于东方的含蓄而深沉的爱情哲学观。
促进这两个版本的改编的关键是改编者个人的文化过滤机制。以宫崎骏的改编版本来说,他个人对成人世界由于贪婪而滋生的战争、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很是失望,在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作者在剧情和画面中描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但作者内心又是充满对人类的希望和宽恕,在每部作品的后面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不同的宽恕形式。在《悬崖上的金鱼姬》这部作品中,唯一的一个憎恨人类的反面角色海中男巫也不是自始至终的麻烦制造者,他之所以仇恨人类,是因为他对人类污染海洋不满,而且人类而捕杀海洋生物。在《风之谷》中,娜乌西卡以献身精神平息王虫之怒,拯救了风之谷的百姓和库夏娜的军队,使他们免受灭顶之灾;而希塔与巴斯使天空之城毁灭,消灭了穆斯卡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是拯救了世界;《幽灵公主》中阿西达卡把麒麟兽的头颅送还,使大地扶苏,重新有了生命;千与千寻正确的回答了汤婆婆的问题,救了父母。“我制作了许多动画,每次我都告诉自己‘电影里没有真正的坏人’。不管故事如何发展,坏人都应该有其善良的一面。我相信坏人通过劳动改造是可以变成好人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可以在3集内把一个坏人顺理成章地变成一个好人。总之我不喜欢塑造彻头彻尾的坏蛋。”宫崎骏在动漫制作中,对异国故事题材的改编深深的受其个人的道德观、生活观和文化观影响。
而随着各种技术的支持,不论是美国迪士尼还是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漫画,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不错的成绩。在对异域传统故事和异域神话传说上,日本和美国是成功的。而取得这一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漫制作者对异域题材的把握,重视文化过滤的研究,重视文化过滤的研究就是承认一个现实:任何文化影响都必须是在主体的能动介入之中完成的,任何接受者都不能以“零度”主体去拥抱或是全盘接受影响者。制作者在已有的故事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全然不同与照搬。
相对于欧美和日本的动画改编的丰硕成果以及形成的独特风格,中国的动漫产业就相形见绌了。实际上,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很长的时间,2006年恰好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片诞生80年,当时是由万氏兄弟在上海制作了一部叫《大闹画室》的短片。上世纪40年代,他们又制作了亚洲历史上第一部动画影院长片叫《铁扇公主》。但先如今中国的动漫业仍然处于“起步早,发展慢”尴尬境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细想观念的制约。中国目前的动漫还处于一种说教型的阶段,甚至有很多是纯粹的教育片。在吸取国外的动漫创作的理念上,中国还做的明显不够。中国有取之不尽的动漫素材,但是基本上都是原本的按照传统的方式去展现,很少注重创新和改进。更不用说吸取外国文化题材进行动漫创作。在我们在倡导跨异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既要注重西方文化向中国的扩展,又不能忽略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与过滤,避免单向性的思维以及这种思维所导致的只有西方文化影响中国,而中国文化却退隐幕后。
中国动漫制作应该重视文化过滤的机制作用,不仅有助于重新认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我方”立场,同时,也有助于我国的动漫事业得到一种创新型的发展与改革。在吸收国外文化的同时,也不冷落本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是不能加以简单替换的。但是,通过文化间的相互对话以及在对话中主客双方彼此施加于对方的限制与制约,从而拓展彼此的文化视野,乃至最终形成共同的视野,而这种共同视野形成对于动漫这样一个与文化有紧密联系的文化样式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与机遇。1]
Ⅰ①孙立军.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16.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91.
第五篇:中西领导体制论文
浅谈中西领导体制的区别
【摘要】:一个组织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高素质的领导者、结构合理的领导集体外,还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它是领导活动的载体,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比中西方领导体制的差异,对于我国借鉴国外的、历史的经验,探讨适应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导体制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字】:领导体制、差异、变革
一、领导体制及其作用
领导体制指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它用严格的制度保证领导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关系、发生作用的桥梁与纽带。任何领导活动都是领导者根据实际需要,对被领导者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约束,而被领导者又影响领导者,形成双向互动,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实际的过程。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藉以贯彻进行的实体。借助于领导体制得以显现出来的群体功能远远大于个体功能之和。领导体制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是领导者同社会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合法化证明。领导者在领导体制中的定位,是其进行有效领导的重要基础。【1】领导体制是决定领导效能高低的重要变量。因此,我们在对领导效绩进行考评时,必须把领导体制这一客观因素考虑进来。
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了领导体制的类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中国与西方的领导体制存在着差异。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由此汲取西方领导体制的精华对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分析 领导体制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现代领导体制纷繁复杂,按照不同的领导体系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所表现的领导方式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首长负责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完整制和分离制、集权制和分权制。领导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领导效能的高低,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充分认识领导体制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环境选用适当的领导体制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研究领导体制演变的规律,对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制
民主集中制和三权分立制是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两种重要的组织原则。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它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分权制衡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一种制度,经过了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权分立制成为很多西方国家采取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它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民主集中制的运作方式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互相制约,维持权力均衡。三权分立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国家。其运作方式是: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三权”归根到底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它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缓解它们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2】
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三权分立”制度。中国不搞三权分立,因为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原因在于: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不同,国家最高权力是一元的、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成功创造。斗争的历史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在中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3】实行这种制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反映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密切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切实保障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使这种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这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管是一党多派制,还是两党制、多党制,都没有改变政党和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更不会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恩格斯在讲到美国的两党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可以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4】
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鼓吹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这完全不符合我国国情。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决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政党制度。【5】如果像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主张的那样,在我国搬用西方的多党制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那就会造成党派纷争、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分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无从谈起。
三、对中国领导体制变革的启示
任何一种领导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性,但领导体制总是随着客观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从领导体制演变的过程看,领导体制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住务非常繁重复杂,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之外,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理顺党政关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2.适当下放权力,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3.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5.加强领导制度建设,使领导工作走上按制度办事的轨道。变革和完善领导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如果注意了上述主要问题,那么,我们相信,一个体制顺畅、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领导体制将会给21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注入新的巨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2]施雪华:《当代英国政治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3][美]麦德维德:《影子总统》,辛耀文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日]高桥正武:《白宫内幕》,顾立品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4] [美]迈克尔·麦德维德:《影子总统—一总统及其高级助手的秘史》,辛耀文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5][美]J·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美]R·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