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
从历史纵向看中西新闻
张伟1205031047 不管是被标榜为“第四权力”的西方新闻媒体,还是被称作“耳目喉舌”的中国新闻系统,在政治视野下,二者并无本质之差别,不过是表现形式稍有差异而已。新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称作社会舆论的“看门狗”,但是在政治视野下,所谓的“舆论”的狗其实是政治的私家犬,只给政治看门。只是这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意识形态下种类、秉性、性格大有差异,或哈巴狗,或恶犬,或忠犬,或狼犬,或势利狗。但不管是什么狗,吃主人的饭,住主人的窝,那么无一例外就要听主人的话,帮主人做事。主人的话是一定要听,至于对与错,让它见鬼去吧,偶尔主人错得实在离谱的话,也会吠叫几声以示抵触,但也只是躲在背后或一边吠叫一边执行任务了。但我们不论概而论之,我们应该将中西新闻放在历史长河中全面细致的做一番探讨,不管是政治方面,或是经济方面的影响,我们都应该分而论之,纵而论之,最后横而论之,得到一个立体的中西新闻媒体异同的框架。而不能一贯的将西方媒体看作是第四权力那样的自由存在,而将中国媒体粗暴概括为党的“耳目喉舌”。中国作为世界上存在不多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又有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又存在很多的不同而又所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互相交叉融合而分道扬镳,二者之间相互联系而由迥然各异,相互借鉴而又十分对立。抛开各种形态以及各种感情因素,不厚西方新闻也不薄中国媒体,也不用“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的昏官办案似的奇巧,在这里,力图对政治视野下的中西新闻媒体作一个全面客观的剖析与探讨。先谈中国。
新闻业是一门现代化的产业,从现代新闻业最开始从西方引进到发展至今的新闻媒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进程的先前推进,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这期间产生了几次剧烈的革命,产生了文化的几次转型,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社会运动也层出不穷,不同的政府轮番执政,不同的政治领袖交替上台,使得政府对新闻制度的管理在不同时期存在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差异。
根据我国新闻事业(主要是指报业)历史发展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主流报纸的社会特征尤其是经济特征,把它重新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1815—1894年(我国新闻事业萌芽、诞生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业萌芽之期,此时执政的乃是清政府,正值国家内家内忧外患的局面。许多开明的士大夫以及新兴知识分子大力借鉴西方的办报经验和办报理念,活跃于社会各界。各种报刊对清政府的腐败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清政府不得不用封建的那老一套的方式粗暴对新闻媒体进行严格的管制,而未意识到报纸发挥的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同时,这一时期,清政府也大力支持某些符合自己统治利益的官方新闻机构。简而言之,在这一阶段,政府对新闻媒体既有扶持,也有打压。1906~1911年间,清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和规范新闻活动的法律,试图通过新闻立法来强化对报纸的约束;报界则极力争取新闻报道和批评的自由。1906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近代第一部新闻出版法《大清印刷物专律》,通过实行报纸注册登记制度、制定“讪谤”条款并赋予行政长官可封闭印刷所的权力等措施,在言论和出版自由等方面限制报业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报界于政治的相对独立性。2:新闻法制的初步尝试。3:报界突出对新闻自由的重视4: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主义色彩。
第二阶段是1895 ---1927(政论、政党报占统治地位的时期)---1949。第二阶段分为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以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共合作的开始为界限。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政府对待新闻媒体,既有“软”的一面,也有“硬”的一面。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和成长,封建思想的精华和糟粕在社会舆论的论辩场中遭到扬弃,民主共和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也是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的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国后来的社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相互制衡的政治势力,造就了北洋政府新闻政策的复杂性、阶段性、矛盾性。这种政策环境给报纸生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空间,客观上有开启民智、传播民主的效果。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思想成为中国报刊言论的主流,不论哪派势力、在什么样的立场,均言必称民主、言必称国家公益。这种激辩氛围大大加快了近代先进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二个时期便是蒋介石政权统治时期,蒋介石带领北伐军北伐成功之后,暂时使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局面。蒋介石为了维系自己的统治,使自己的政权赢得公众的支持和合法性,当然免不了对报纸的言论自由做出严格的限制和规范。很多报人和报刊都收到了打压和冲击,新闻界和政治界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当年蒋介石去当年警告史量才,叫他不要乱来,小心他手中的百万雄兵,而史量才反唇相讥,说“你有百万雄兵,我也有百万的读者”,由此可见当时媒体与政府的对立冲突。第三个阶段是1949年以后(大众报纸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时期),这一时期是继1917年报纸商业化、企业化发展中断后的继续。第二阶段的划分还可以更详细更进一层,即以1949年为界,前后为两个不同政党报纸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新的政治体质和新的社会制度促使新闻媒体政策的转型。由于新中国走苏联的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的中国新闻媒体政策大量的沿用的苏联模式,也就是著名的“耳目喉舌”论。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新闻媒体的束缚,在新闻的报道、选材、素材、类型、管理模式方面统一了风格,也就是自上而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使得新闻媒体放不开手脚,限制了新闻思想,阻碍了新闻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新闻媒体深入的走入群众,使新闻报道将广大的人民群众主题推到了一个高度,了解群众,认识群众,书写群众,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优秀作品。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好到了极点也坏到了极点。好的是对最广大群众的最普遍关注,坏的是片面的形式的对群众做了过分的关注,使得其他领域几乎荒废。
第四个阶段是1979年以后至今。以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不久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新闻媒体又走上了另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政府放宽了对媒体的限制和束缚,虽然管理仍然严格但已允许民间非官方的新闻集团的存在。这一时期呈现的特征是:在政治让步,经济挂帅这以改革开放主旋律政策下,中国新闻媒体融合了政治和经济这两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今天的新闻媒体格局。在这一时期,新闻媒体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体千姿百态,竞相出现,形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局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化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新闻媒体又呈现了另一个堪忧的趋势,那就是迎合于商业做出了许多违背职业规范道德的事情,在商业的裙摆下拜倒了。以上便是中国四个时期大致的发展历程。下面简介一下西方的新闻。
新闻新闻的发展并不是至始至终都是自由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方新闻也和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一样,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起伏。
西方的现代新闻的起步从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开始。近代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可分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工业革命与廉价报刊三个部分。
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虽然各国国情不同,革命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1)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出版许可制、内容审查制,英
国甚至用设立“星法庭”等手段压制异己思想和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出版官报,扶植御用报刊,为自己的政治需要服务。作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报刊受到种种雅致,发展进程缓慢。资产阶级报刊中,围绕着革命、改良、保守或维护封建统治等重大问题,从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进行论争,这就是史称的政论报纸时期。
2)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首先举起出版自由的旗帜,宣传民主思想,论述出版自由的重要性。
3)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彻底,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该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是否巩固,有无封建复辟。㈡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政党报刊
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报业无论发展快慢,均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其原因是:各政党自身的政治目的需要以及报刊对政党不得已的经济依赖。
这些政党报刊的共同特点是:政治上有明显倾向;内容上侧重时政新闻和言论;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㈢工业革命和廉价报刊
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革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廉价报纸时期。原因在于: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
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新的广大读者群。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4)高速轮转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5)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世界上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由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廉价报纸的特点是:
1)政治上标榜独立,不受制于某个党派; 2)经济上自主经营,不依赖政府或政党的津贴;
3)读者对象为平民大众,也成大众化报纸,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商业报纸; 4)内容上注重软新闻;
5)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6)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广告。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结论
一:两者都受制于政治,为政治服务。但中国新闻媒体权力较小,形式较严肃;西方新闻媒体对政府有一定的监督权,但仍然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者,政治性的根本问题仍然不能触及。
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方和国家,两者并不是始终对立,而是时而吸收借鉴,时而相互对立。三:在经济化商业化背景下,两者都和商业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西方媒体更为严重,中国在政府的管制下相对良好。
四:从来就没有什么所谓绝对的新闻自由。西方新闻媒体所谓的新闻自由仍然是建立在几个商业大亨的手里,为上流阶层代言者,中国新闻媒体在政治的束缚下新闻自由便更加无从谈起了。
五:中国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越来越走向开放化,自由化。但同时也走向经济化,商业化。西方媒体已经被商业化浪潮包围,黄色新闻满天飞的时代已经到来,莫斯科一只猫在跳舞比奥巴马当选总统更为重要是其最直观的写照。
第二篇:中西新闻比较
中西人物报道中写作特色比较
【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在比较分析中,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关键字】:人物报道 新闻 比较 中西方
【正文】新闻写作是一个思维的运作过程,由于受到的文化传统影响不同,一个记者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新闻作品写作特征的不同。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思维以固定的思维方式表现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我国的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在写作上的差异,受到双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都有各自的写作特色,我们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不断促进在人物报道写作上的创新程度。
一、强化政治伦理与监测社会环境
新闻作品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价值观是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诸因素之集合,虽然在中西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新闻 理论中,评判的要素有很大的差异,但较为公认的是及时性、接近性、重要性和显著性。其中,及时性和接近性以量化的时空距离为衡定标准,中西差异趋无,而重要性和显著性则由 于政治体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之不同而千差万别。
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董振东、孔繁森、吴吉昌等以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坚韧不拔的时代英雄的光辉形象;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幸福青年”铁飞燕等一个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先进工作者;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帕米尔赤子——吴登云》吴登云是扎根边疆、奉献
边疆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楷模。从医多年来,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 旨,立志扎根边疆,以满腔热忱和精湛的医术,服务边疆各族人民群众。《我的母亲》中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人性光辉,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很少出现关于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报道。
西方的新闻价值包含五个因素: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人物报道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取向。《马可尼,“真正的地球村英雄”》为纪念无线电问世100年,记录古列尔莫·马可尼的报道。《莫斯科老妇的辛酸泪》中莫斯科经济危机时的马洛费耶娃老人;《生为南非黑人》中,作者在政府的限制与监控下,走仿南非黑人居住区报道在那里遭到拘禁、侵扰、杀害的南非黑人们;《死在故乡》描写了79岁老人T子离开东京公寓到自己的故乡自杀的事件。这些新闻人物并未做出光荣的值得称颂的事迹,也没有受人景仰的高品质和精神追求,其中有许多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低层还有的新闻人物违反法律,违背道德,颇具争议性。
二、追求和谐、相对集中与强调冲突、多样纷呈
我国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过不少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时期所宣扬的是爱国志士们舍身取义的高贵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全国人民联合抗战,建国后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宣传,引导和推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为榜样,广泛开展学先进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物报道的主题,好人好事类和经济类人物作品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一些优秀的人物报道,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再现,人物行为和心理世界的深入透析,引人向上,极具感染力,在社会上掀起学习先进人物的热潮,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群众工作建设四化的积极性。“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新闻政策有关,一方面与中国当前面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 等社会现实相联,传媒价值取向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之时,也不断在现实社会中得到调整,经济类报道的增加体现出经济体制转轨后的媒介不再谈“利”色变,但仍未脱离“尚德”、“和谐”的传统,对好人好事类报道的青睐,依然散发着中国文化对德之追求,对义之崇尚。表三中之所以没有把灾害报道单独列出,是因为中国传媒囿于“重人伦、轻自然”的传统 思维,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往往聚焦于战胜灾 害的人和精神,缺少对灾害本身的注视,因而把 其归入好人好事类。
西方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主要集中在凶杀暴力、揭露司法不公、揭露腐败、贫困、战争、自然灾害等的人物,其它还涉及到环境保护、金融危机的人物,以及有关种族、福利等众多的社会问题中的典型人物。多数人物报道中充满了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
三、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
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多面且复杂的,而我国人物报道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产生影响。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以既定的思维形态反映报道者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
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西方传媒往往采用个别到一般的演绎法,以具体的个例反映普遍的社会问题,以尽可能的客观叙述代替主观评论。由感性的、实证的披露,上升到理性思考的 角度。1995年的特稿写作奖获奖作品《被排斥的优等生》通过记录一个竭力在恶劣的内地城 市高中求得生存的聪明少年詹宁斯进入麻省理工大学预科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进入麻 省理工大学的故事,来反映一个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少年群体。
四、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
在中国人物报道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有人物的行动,语言,景物,细节描写,以及议论。用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就是用 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为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并在人与人,人与物的 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用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对话做到“由说话看出人来”;景物描写在人物报道中常用来烘托、刻画
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主题,显示时代背景;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细节迸发出人物思想的火花,强化人物个性,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议论在人物报道中用来表达作者对新闻人物的主观感受,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报道感染力。
西方人物报道在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注重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强调一种故事性,使读者在轻松、好奇的心理状态下接触到报道所要反映的严肃主题。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开篇先设置一个个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让人们带着疑问来寻找答案。西方人物报道的切入角度都比较小,先是以人物的某处外貌或性格特征的描写进入故事,然后逐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随之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及报道所要反映的社会意义。
五、结论
比较的最终目的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在融会贯通中为中西传媒寻找一个尽量合理的发展空间。首先,中国文化重人伦,西方文化重契约,相对应形成了中国 的“人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传统。其实在本质上二者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人伦也好,契约也罢,最终都是维护秩序的手段,手段往往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凸显的方式不同。其次,中国儒家文化是伦理为政治服务,基督教文化是神学为政治服务,以“权力”著称的西方传媒始终未能摆脱政治权力的姿态。现阶段的中西传媒同样面临着寻求政治宣传与新闻传播平衡点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使中西传媒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展现在众多方面,除上所述,中国传媒题材涉及面拓宽,以政府为核心报道的意识日益淡化,科教兴国、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话题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实证分析、客观报道等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地得到运用;而西方 传媒在贯有的傲慢中不得不重新考量东方文化的优势,体味群体本位的力量,淡化冲突,重寻和谐。中西传媒价值取向和文化选择的沟通将在未来发展中日益彰显。【参考文献】
[1]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姚里军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1月 [2]《人物报道的中西比较》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2000年12期
[3]《新闻作品选读》刘明华 张正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 [4] 《比较新闻学》刘夏塘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年
第三篇:中西文化概论期末论文中西神话差异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西文化概论期末论文中西神话差异
中西神话差异
中国神话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相承性,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相互并列的状态,虽然在部落兼并,同化的过程中,很多落后民族的神被纳入中原部落的黄帝神系中,但应该说这只是相当一小部分,他们接受中原神话,也保留着自己部落的原始神话,所以整个中国神话体系相当杂乱,在这一点上西方神话,尤其是第三代文明的希腊神话,就极大地吸收了前2代文明(诶及;迈锡尼,巴比伦)的成果,有很强的继承性,并且有很强的系谱性,就以希腊神话来说,从乌拉诺斯到宙斯,三代神系一步步演化,在每一代神系里都有相对完整的神职人员,分工明确;而且有地域区别,地母,海神等在自己的范围里他就是最强的,强弱比较相对,中国神话虽然也有不同的山神,河神,海神(四海龙王),但他们在自己领域内强的只是职权,在整个神谱中强弱是比较绝对的,龙王在岸上斗不过哪吒,斗不过孙悟空,在海里他依然斗不过,在海里强了那么一些,基本上是杯水车薪,还是强弱分明的。
另外中国神话中的神更多是通过自我刻苦修炼成正身的,凡人,妖魔通过自我修为都可以成仙,成神,除了少数“官二代”——哪吒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三兄弟等,西方神话中神职人员主要便是前后相及,由母而生,这应该与中国神话的修为要求禁欲有关,除了少数像哪吒一家,但其实哪吒的母亲,也就是李天王的夫人在很多地方都被淡化了,玉帝与王母这不正的上梁倒似乎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别人这样就是触犯天条,这其实还是差在文化源缘里,我们的神是修炼来的,从人到神,神当然有点人做不到的东西,人的修炼说白了也就是做一些人通常做不到的东西,而免除七情六欲当然是该包含在内的,神不过就是把人的优点放大,缺点缩小或者忽略,中国文化里的神更多强调道德,厚生爱民,德披众生,“满足人的需要为人服务”,这便是中国神话的心理源缘,当然神话的产生都在于原始先民对自然的恐惧,对自我的卑怯而按照自己的想法幻想出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东西给未知做自己能接受的解释,中国文化是一种单一,稳定的大河文明,内陆文明,相对西方的海洋文明绝对是保守的,缺少大海的进取与开拓意识,在大河边肥沃的土壤里只能希望保住原来的就足够,因而中国神话里的神为人服务的意识就要特别强,就要厚生爱民,人们求一求了就要显灵,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解决,甚至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都是淡漠的,也因此除却原始神话中国神话的功利性更强,神要满足人的意愿,而西方神话演进到第三代的海洋文明神话人的主体意识就特别强,神不过跟人差不多,人的缺点神一样拥有,除去神力好像神与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西方神话对神的道德是没有什么要求的,只要有“力”,有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力量就行,也因而特别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特别崇尚对力量的追求,也因此西方神话到后来更加理性,更容易诱导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科学来,中国神话便更注重道德,伦理,自我的约束与修为,也因而使人变得更加保守,依赖性更强,主体意识相当淡薄,西方在古希腊时代便有了人的觉醒,便开始注重对人自身的思考,在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就不大好说了。
然后就是由于各自谱系化程度不同而导致后来的不同结局。中国神话在后来很大一部分被遗失或者是有意识地丢弃了,在先前口耳相传的年代,中西方神话的流传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到了文字时代,中国神话就命途多舛了,在这时很多神话被历史化了,人们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最通常的做法就是把天神下化为人的始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一个虚虚实实的人的谱系世族,这也带来一个问题,文明时代正统史家或者儒家是不接纳那些很是朴野的原始神话的,因为最初时代的自然神与半人半自然神是非人或是人的,很是模棱两可,那史家,思想家们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原始神话加以丢弃,加以改造,或者回避,也便孔子说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到后来甚至有违理性的都被删减,我们早慧的祖先很早便打消了那些不切实际的只能安慰自己的想法,很早便追求现实的存在,追求儒家伦理,追求修身治国平天下,也便是司马迁所言的“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这样原始神话主要被保留的便是最后来的“人形神话”了,自然神与半人半自然神很多则遗憾地散失了:另一去向便是被仙化,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重要来源,这大概应该在外来文明,外来宗教到来时才发生的,很明显的例子便是佛话,在中原传入佛教以后,土生宗教道教便制造出一个相当完整,系谱的仙话来对抗佛话,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这当然被仙话的也只能是有限的小部分神话,一般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带有修炼,升天不死的情节,这也使得仙话里的文化意蕴比神话要淡薄得多,那些神话故事里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也就荡然无存了。而西方神话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传承,然后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这过程中他们往往又加入个人的想象与润色,而且他们的生活和职业又要求他们必须以故事情节和内容丰富取胜,因而西方神话动辄长篇大论,规模宏伟,情节故事引人入胜,始终保持着相当的魅力,传承也便容易多了,而且这些诗人,戏剧家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完善,充实,他们还做了相当系统化地整理,比如古希腊人赫西俄德专门撰写了《神谱》,把所有的关于神的各种传说进行了分类排列,形成了“俄林波斯神系”,神系中的诸神各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甚为明确。当然我们的神话也因为谱系化程度较低而有了不断完整,丰富的可能,像后来神话里出现的玉皇大帝,这便是道家仙话里的人物,甚至哪吒后来作为神仙而受了佛祖赐予的佛号,道神佛相互影响,丰富,整个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也便显露无疑了。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中西领导体制论文
浅谈中西领导体制的区别
【摘要】:一个组织要想取得成功,除了高素质的领导者、结构合理的领导集体外,还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它是领导活动的载体,是领导关系的制度化、体系化,并具有自身的特点,在领导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比中西方领导体制的差异,对于我国借鉴国外的、历史的经验,探讨适应现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领导体制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字】:领导体制、差异、变革
一、领导体制及其作用
领导体制指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进行决策、指挥、监督等领导活动的具体制度或体系,它用严格的制度保证领导活动的完整性、一致性、稳定性和连贯性。领导体制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关系、发生作用的桥梁与纽带。任何领导活动都是领导者根据实际需要,对被领导者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约束,而被领导者又影响领导者,形成双向互动,并共同作用于客观实际的过程。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藉以贯彻进行的实体。借助于领导体制得以显现出来的群体功能远远大于个体功能之和。领导体制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保证,是领导者同社会发生联系与作用的合法化证明。领导者在领导体制中的定位,是其进行有效领导的重要基础。【1】领导体制是决定领导效能高低的重要变量。因此,我们在对领导效绩进行考评时,必须把领导体制这一客观因素考虑进来。
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了领导体制的类型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中国与西方的领导体制存在着差异。对两者进行区分并由此汲取西方领导体制的精华对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分析 领导体制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现代领导体制纷繁复杂,按照不同的领导体系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所表现的领导方式来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首长负责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完整制和分离制、集权制和分权制。领导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领导效能的高低,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因此,充分认识领导体制的重要性,根据不同环境选用适当的领导体制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研究领导体制演变的规律,对中西领导体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是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制
民主集中制和三权分立制是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两种重要的组织原则。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采用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它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分权制衡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一种制度,经过了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三权分立制成为很多西方国家采取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它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民主集中制的运作方式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互相制约,维持权力均衡。三权分立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形式。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的典型国家。其运作方式是: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三权”归根到底都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权,它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缓解它们的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2】
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国家普遍采用“三权分立”制度。中国不搞三权分立,因为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并不适合我国国情。原因在于: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不同,国家最高权力是一元的、统一的。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的政权组织形式,本质上是体现“议行合一”原则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成功创造。斗争的历史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在中国必须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3】实行这种制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广泛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有利于反映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密切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的联系,切实保障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使这种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这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管是一党多派制,还是两党制、多党制,都没有改变政党和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更不会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恩格斯在讲到美国的两党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可以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4】
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鼓吹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这完全不符合我国国情。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决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政党制度。【5】如果像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主张的那样,在我国搬用西方的多党制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那就会造成党派纷争、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分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无从谈起。
三、对中国领导体制变革的启示
任何一种领导体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性,但领导体制总是随着客观形势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从领导体制演变的过程看,领导体制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领导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住务非常繁重复杂,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除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之外,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理顺党政关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2.适当下放权力,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状况。3.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4.继续推进机构改革,提高机关工作效率。
5.加强领导制度建设,使领导工作走上按制度办事的轨道。变革和完善领导体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如果注意了上述主要问题,那么,我们相信,一个体制顺畅、结构合理、运作高效的现代领导体制将会给21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注入新的巨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2]施雪华:《当代英国政治体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3][美]麦德维德:《影子总统》,辛耀文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日]高桥正武:《白宫内幕》,顾立品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4] [美]迈克尔·麦德维德:《影子总统—一总统及其高级助手的秘史》,辛耀文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5][美]J·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美]R·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期末论文
——论当代新闻传播专业学子如何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摘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我国的新闻自由存在争议。作为新闻专业的学子,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直面问题。理解我国的发展形势,从而更好的体会“责任上的自由”。在实践和课程学习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新闻理想,争做优秀新闻人。
【关键词】新闻自由
自信
理性 勇气
理想与实践 【正文】
在现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式各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而我们新闻业作为一个紧跟时代步伐的行业,也在每天进行“新陈代谢”,日新月异的变化着。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性和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仍旧是指导新闻传播的思想武器,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从业之基,成才之魂。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放诸在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时代意义。
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身的权利意识空前加强。而就新闻领域而言,新闻自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权利。所以针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我们需要有新的认识和新的看法。在相德宝老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堂上,我对于“新闻自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了解。通过学习和结合自己的反思,我认为新闻自由就是一项民主权利,人们能够自由采集新闻,自由发表言论,自由出版的一项权利。然而新闻自由也不是绝对的、无限的自由,不是一个没有约束没有制衡的自由。所谓的新闻自由,在我看来,就是在规则内最大程度的自由。对于我们新闻专业的学子来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首先理应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能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绝对的认可西方,相信西方所谓的自由,认为我国缺乏“言论自由”,对于中国极度不自信;另外一种是对于我国的新闻环境极度自信,完全对于国外的指责嗤之以鼻。我们应该秉持一种客观中性的态度理性的看待我国的新闻事业发展。我们可以从信息传递的几个步骤来分析我国目前的新闻自由的现状。从信息采集这一方面来说,我国的报道已涉及各个领域,深入到以前所谓的“禁忌”之地。随着我国的反腐力度加深,“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的口号日益渐响,某些政府某些高管这些以往闭口不谈的腐败、不作为的黑幕也都公之于众,像***、***等“大老虎”的落马,央视、人民日报等官方重要媒体并没有回避,而是进行了系列的报道。然而,在深度报道的课上,我们了解到南方周末多次要写检查,这其实表明我国的有些新闻、有些言论还是不能触及的,有些素材仍旧是不可取、不可用。从信息发布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已然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话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小平台,无论是微信还是微博,任何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微信的朋友圈、人人网的说说等都变成了每个人自由展示观点或者态度的一个场所。可以说是网络时代赋予了人们一种公开表达言论的市场。然而,其实看似自由的背后,也有些制约和束缚。微博有些大牛被禁言,而在香港占中期间,朋友圈的某些转载文章一分钟之内就被举报。从信息接受这一步来说,各国的信息我们也是从各个媒体的每日推送中可以获取。而许多国际报纸也都是拥有了微信公众号。这无疑是一种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得普通百姓能够更加方便的接受国内外的信息。然而,诸如像twitter、facebook、Instagram这些国外社交网站,大陆还是禁止的,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去翻墙,从而一窥外面的世界。
上述的三个步骤,我都试图从正反两方面来客观描述现象。其实我们应该有自信,我们国家的新闻事业是越来越好,稳步前进的。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应该有我们自己的道路,而不能被西方的“自由”假象所迷惑。他们有棱镜门有斯诺登,他们的民众也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归根到底,按照马克思新闻自由观的理论来说,新闻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所有的新闻都是有立场、讲政治的。就以西藏314事件为例,西方媒体可以歪曲事实,鼓动反华言论,指责中国缺乏人权,缺乏“新闻自由”,这时候的新闻自由就成为了他们攻击我国的一种手段。新闻自由的基础是真实。或者可以说,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所需具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性。只有真实的报道,才有所谓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绝不是空口乱谈,随意发挥。而是要具有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像某些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在西藏问题时的态度,就完全没有依据。或者说用别的事实别的照片硬加诸于中国的头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们同时也要直面我国的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总结认真反思。不可否认,我们的确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导致我们在国际上一直拿不到话语权。然而这些问题是我国在发展中所不可避免的。我们国家由于历史发展导致的种种因素,我国的环境更为纷繁复杂。而在这个环境里,我们不可能立马放开放宽。而是要循序渐进,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从而发展一定的新闻自由。回避新闻自由的问题,会造成一种避重就轻的感觉。往往这种做法会导致我们的媒体失去公信力,国际上会认为我们的报道不真实不客观,没有传播价值。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回避问题只是怯懦的表现。我们需要真实而又大方的直面问题,开诚布公,把问题放到台面上,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才是一个大国该有的自信与大气,而这样我们的传统媒体在国际舞台上也会更有话语权。作为新闻专业的学子,我们应该有自信也要有勇气,在思想上就要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新闻理想。
同时,我们要学会把握一个度。在学校安排的实践课上,我去参观了澎湃报社。并且从这次实地参观交流中收获了许多。在与魏星主编面对面交流之后,根据他们的实际经验,我总结出,澎湃其实是在“带着镣铐跳舞”。我觉得这和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上所说的“我国是责任上的自由”有异曲同工之处。媒体有要生存的客观现实条件,同时也需要敢于说真话的新闻理想,所以澎湃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批判者”的模式:不说假话,不违背基本伦理,但是在提建议和批评的时候可以以一种委婉的方式,从而既起到“第四权力”的作用,又能够使自己媒体生存下来。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方式可能更为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的新情况。而这种新闻理念是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的。
学习新闻的我们是否也该结合业内的经验,在采写新闻的时候拥有一个度。在不危害国家利益,不伤害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新闻自由”这一民主权利,大胆求证主动出击,做好每一篇报道。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专业的学生,我当初将新闻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是满怀着对于新闻的敬畏和希望而来。而在一个学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我开始进一步了解如何做好新闻,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我的新闻理想也更加坚定,我们的铁肩担道义,我们的辣手著文章,理应是我们的一种情怀。对于课程,我不愿也不想敷衍。每一次的报道和讲座,每一次的课堂讨论和参观体验,我都愿意用心去尝试。我渐渐明白,当一名记者并不是享受自己文章见诸报端,也不是享受万千观众的目光投于我一身。而是享受自己未来社会责任而针砭时弊,揭露真相时内心的那份充实与满足。
就像童兵教授在其讲座中所说的那样,中国的媒体最终会走向世界,中国也最终会崛起。我们将会成为新的意见领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强大,我们就首先要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而作为我们新闻学专业的学子,我们更应该加强自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支撑,坚定理想,注重实践,争取更大的新闻自由,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