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时间:2019-05-12 06:0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第一篇: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鸠罗摩什、道安、僧睿、僧佑、罗XX、jamesLegge、williamEdwardSoothill等等。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著,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XX年6月28日

第二篇: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包括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等等。)

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Three Periods of Ancient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的“五种不翻” 所谓“五种不翻”,指的是佛经由梵文翻译成汉文时,在五种情况下,应该采用“不翻”原则,即“音译”(transliteration)原则。这五项原则依次为:

一、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

二、含多义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因此只能音译。

三、此无故不翻

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译,等等。

四、顺古故不翻 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五、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说,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释迦牟尼”、“阿耨菩提”、“菩提萨埵”可分别被意译为“觉悟者”、“能仁”;“正遍知”;“道有情”、“大道心众生”,但音译和意译之间体现出尊卑之别。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幻灯片16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

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

对于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并无统一标准。谭载喜根据历史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把西方翻译史划分成六个时期:(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

(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前四世纪后期至公元五世纪后期);(3)中世纪时期)(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4)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5)近代翻译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至今。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于公元前三世纪(约前250年)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Odyssey)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幻灯片19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后期。此时圣·哲罗姆(Saint Jerome,约340年-420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olgate)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1-12世纪。此时,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晚期。这时候,除了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第六次高潮开始于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第三篇:翻译简史讲座心得

学 号:

翻译专业班级:学 部:

简史讲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讲师

2016年05月14日

翻译简史讲座心得

今天,听了王佳老师的讲座,获益匪浅。

翻译是门学问。在翻译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翻译界泰斗用自己或朴实,或华丽,或激昂,或沉稳的语言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让后辈,让各国文化在其中相交融,相了解。从而达到翻译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从诺亚方舟,彩虹约记,巴别塔这些附满宗教色彩与奇幻意味的圣经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翻译的神圣。老师讲到,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产生了翻译。著名作家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环境氛围,独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色,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给翻译带来一定阻碍和困难。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文化阻碍,寻求恰当翻译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跨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文化传播,是翻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各国翻译者的不懈努力与钻研则是克服这一障碍的有力武器。

“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时候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

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保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如是说。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有利于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众多翻译理论的讲解也使我感受颇多。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其根据支谦的《法句经序》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总结而出。当然,其中的雅只是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即中国的士大夫。我也见识了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林纾。其古为洋用,又快又好,不懂外文的翻译特点让我大开眼界。而归化和意译与目的论的运用,则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原则,则让我对翻译又有了新的理解。当然,其后讲的周作人,钱钟书,杨绛,杨宪益,傅雷等翻译大家的理论也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也涉及了翻译的文学流派,语言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的讲解,这些内容更提高了我对翻译的理解。

通过这次讲座,我学到了很多有益并且有趣的知识,也明白了翻译这条道路需要更多的仁人志士去充实去铺垫,更多的是通过前辈们的理论提出与总结,让我在翻译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畅,并且让我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下亦能接受西方先进的文化,充实自身。翻译,促进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让我们的世界

更加多彩,更加美好。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翻译技巧,让自己更充实,更美好!

第四篇:建筑简史期末论文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 筑 装 饰 简 史

班级:装D1401 姓名:夏铜飞 学号:31420040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浅谈明清建筑装饰特点及进程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虽然在单体建筑的技术和造型上日趋定性,但在建筑群体组合、空间气氛的创造上,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就是和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的美学意蕴除了呈现在它的结构方面,最重要的还有屋顶、彩画、藻井、色彩和均匀的平面布置。下面简论之。

明清时期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在于曲线形,无论品味最高的垂脊四面坡的庑殿顶,宋时称四阿顶还是歇山顶、攒尖顶等等,莫不如此。古希腊那样的平定式极为罕见。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美丽的冠冕,是其他的建筑所没有的特征。这翼角翘起在结构上是极合理极自然的布置。看似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但在美观上不知增加了多少种神韵。宗白华认为,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起一种动态的作用,而很早就趋向飞动之美了。

彩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汉族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坛,赤红的门窗和金黄的琉璃瓦。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汉族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古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格调,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在建筑上画彩画不单是美学上的要求,而且党政军民学有社会礼制和保护木质构件的实际意义。早在《论语》中已经有“山节藻榈”的记载,《礼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考古上能确切证明古代汉族建筑上有彩画的是陕西咸阳三号秦宫,曾发掘出画在墙的车马壁画。《周礼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青与白想次也,赤与黑想次也”,这可能是有关绘画的最早理论。从这些绘画的色彩关系到取材内容,都可以看出中国彩画的传统是很古老的,甚至连秦始皇陵发掘出土的灰陶兵马俑,当初也是五彩缤纷的。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藻井通常位于室内的上方,呈伞盖形,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藻井上一般都绘有彩画、浮雕。据《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以护祐建筑物的安全。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984年,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组成的八棱锥顶)。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色彩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木料表面涂上油漆是为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颜色分配得当,所以又收到美观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上色彩的分配是非常谨慎的,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丹赤为其主色,于檐下幽冷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其格调。有时庙宇的廊柱竟以黑色为主,与台基的白色相映衬,显得黑白分明,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建筑在平面布置上大都采用以单层房屋为主的封闭式落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院布置。房屋以间为单位,落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地基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这种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个特点,即重要建筑都在庭院之内,越是重要的建筑,必有重重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层层展开,引起人可望不可及的企盼心理,这样,当主建筑最后展现在眼前时,可以增加人的激动和兴奋之情,加强该建筑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古代建筑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且流布范围极广,虽杂收外来影响,但却保持了独立的结构体系,且已积淀为一个独特的艺术系统,蕴含了极强的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好好体味。

我国明清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宫式建筑由于斗拱比列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宫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明清建筑的最大成就就是在园林领域。明代的江南私家园林和清代的北方皇家园林都是最具艺术性的古代建筑群。中国历代都建有大量宫殿,但只有明清的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化的无价之宝。现存的古城市和南北方居民也基本建于这一时期。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城是明清城市最杰出的代表。北京的四合院和江浙一带的居民则是中国居民最成功的典范。坛庙和帝王陵墓都是古代重要的建筑,目前北京依然完整的保留有明清两代祭祀天地。社稷和帝王祖先的国家最高级别坛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北京天坛,至今仍以其沟通天地的神妙艺术打动人心。明代帝陵在继承了明代制度。明十三陵是明清帝陵中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者。以往的建筑历史研究者,常常因明清时期单体建筑艺术性的下降而贬低明清建筑。实际上,明清建筑不仅在创造群体空间的艺术性上取得了突出成就,而且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在建筑技术上也取得了进步。明清建筑突出了梁、柱、檁的直接结合,减少了斗拱这个中间层次的作用。这不仅简化了结构,还节省了大量木材,从而达到了以更少的材料取得更大建筑空间的效果。明清建筑还大量使用砖石,促进了砖石结构的发展,其间,中国普遍出现的无梁殿就是这种进步的具体体现。总之,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并非一位地走下坡路,它仿佛是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依然光华四射。现存人们可以见到的中国传统建筑及室内设计遗物,绝大多数都是明清两代留下来的。有时是明代原建,有时经清代沿用,虽有重修或部分重建,总的规划布局仍形成与明化。明清以来,随着经济的进步,城市建设得到空前发展,这个时期建筑的类型也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1900-1990》,科学出版社2000

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中西翻译的有趣现象

中西翻译的有趣现象

12英语四班

钱婷婷

2012336710089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很复杂,它包括知识、信奉、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中英两种语言的翻译会因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体系,个人价值观等等而产生许多十分有趣的现象。这里我列举了其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就拿动物在中英翻译之间的差异来说,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中英习语最为有趣,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猫是西方人“宠物文化”中的重要成员;人们多用cat来形容女人,模特儿走的舞台步就叫catwalk(猫步),old cat指脾气坏的老太婆,barber’s cat指“面有病容饥色的人”儿童们常用copy cat来指“看样学样的人,抄袭别人的人”.而汉语对猫没有太多联想,我们常说某个小孩吃猫食,是说这个小孩的饭量小。

再比如,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翻译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这充分反映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习语都是随着环境不同说法表面上是有所差异,不过其寓意都是差不多的。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习语都是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a 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表示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在宗教信仰方面上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 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下载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新闻比较期末论文(精选5篇)

    从历史纵向看中西新闻 张伟1205031047 不管是被标榜为“第四权力”的西方新闻媒体,还是被称作“耳目喉舌”的中国新闻系统,在政治视野下,二者并无本质之差别,不过是表现形式稍有......

    哈利波特中文版翻译简史

    哈利波特中文版翻译简史                   1997年6月26日,哈一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发行,约20~30万字。 1998年,哈二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

    中西文化差异探讨总结

    中西文化差异探讨总结 高二1班 李文静 指导教师:张秀芹 这次研究性学习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使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在饮食、宗教、节日、服饰、礼仪等方面的......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

    中西文化差异与商标名称翻译

    古诗词翻译的关键 – 以美为重 姓名 班级学号 中西文化差异与商标名称翻译 摘 要: 尽管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但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的......

    中国共产党简史总结

    《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总结 无机(光电)1101 一.学习时间:2011年11月9日 二.学习地点:2号楼513 三.参与人数:52人 四.学习主要形式:全班观看纪录片《复兴之路》 五.学习流程: 六.1.由本班......

    简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设计简史部分小题总结 1、 人类的设计史以石器为开端。2、石器的设计是设计史上最早的“文化化石”。 3、 作为中国设计史的发端,文字与装帧、建筑与城市规划、服饰与玉......

    翻译期末论文范文

    浅析夏济安译《古屋杂谈》 ——从翻译美学与翻译批评的角度 摘要:夏济安译作在译界享有较高声誉和地位,译作《古屋杂谈》的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存在失真和走样的地方。本文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