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

时间:2019-05-14 08:2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

第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计生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健康发展并取得重大进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人口计生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历史性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将控制人口增长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199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人口发展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邓小平指出,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1980年,党中央发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2年,计划生育被党的十二大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人口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出在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中,人口是关键。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从1991年开始,中央连续15年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计生工作。

(二)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1996年—2005年)。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后,国家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积极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人口计生工作主要任务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增强了综合协调能力。

(三)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明确指出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强调了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人口发展史上的伟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也为世界人口与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全国累计少生3亿—4亿人,使世界65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第二,人口素质与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人口增量的下降,为提高人均卫生、教育投资水平创造了条件。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不足68岁提高到72岁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3年,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持续开展,“计划生育、男女平等、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等婚育新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群众平均初婚和初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下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上升,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的美好追求蔚然成风。

第三,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断深化,为国家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从2004年开始,全面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课题调研和论证,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扎实的人口基础数据。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与发展问题调研成果转化为国家决策,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专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与观点被吸纳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促成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出台。人口计生信息化项目进入整合资源、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第四,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可靠保障。30年来,人口计生工作经历了由主要依靠政策,到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再到国家制定专门法律的规范化、法制化过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地方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初步构建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第五,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更多实惠。国家扎实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截至2007年底,累计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574万人次发放奖励扶助金36.1亿元;“少生快富”工程惠及56万多个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15.6万人,发放扶助金1.68亿元。人口计生工作初步实现由处罚多生为主向处罚多生与奖励少生并重转变。

第六,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不断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正在形成。人口计生系统从国家、省、市、县、乡到村(社区),拥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自治组织相结合的网络。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乡(镇)中心服务站为骨干、普通乡(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05年底,共有行政管理机构4.6万个,技术服务机构3.9万个;共有工作人员51万人、村级计生专干120万人。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组织100多万个,会员9400万人。这个网络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面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扩大到42个,遍布31个省区市,涵盖近2亿人口。

第七,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明显改观。发布《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发挥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主席国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实施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功举办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和世界家庭峰会,发表《长江宣言》和《三亚宣言》,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人口计生工作的生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人口问题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通过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取得的。它符合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符合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人口众多仍然是并将长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科学规划事业发展,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人口计划或规划,有效指导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全面实现控制人口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努力实现人口自身发展的协调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当前,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从更长的时期看,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更加注重以经济手段调控人口增长,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切实抓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各项任务,促进人口自身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部门综合治理力度,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合法的计划生育权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帮助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调动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使群众真正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

(四)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内涵和途径。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建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人口计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计生经费投入机制,为事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五)坚持以开放务实的姿态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坚持共存、共享、共赢原则,实施主动融入战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整体工作水平,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广泛理解支持的重要途径。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在国际人口发展事业中的战略主动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入推进与国际社会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人口与发展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关注世界人口发展趋势,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促进人权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负责任人口大国的作用。

实践证明,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口计生工作几十年艰辛历程的客观选择,是人口计生全部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中,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政策和措施,不断研究和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二篇: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计生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健康发展并取得重大进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人口计生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和历史性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初,国家将控制人口增长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20世纪70年代—1995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人口发展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邓小平指出,人口政策是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1980年,党中央发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1982年,计划生育被党的十二大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人口问题提高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出在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关系中,人口是关键。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从1991年开始,中央连续15年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人口计生工作。

(二)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1996年—2005年)。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后,国家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积极推进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转变。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人口计生工作主要任务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增强了综合协调能力。

(三)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阶段(2006年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明确指出人口计生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强调了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人口发展史上的伟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也为世界人口与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历史性转变,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人口压力。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全国累计少生3亿—4亿人,使世界65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有力支持了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

第二,人口素质与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明显改善,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人口增量的下降,为提高人均卫生、教育投资水平创造了条件。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不足68岁提高到72岁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3年,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持续开展,“计划生育、男女平等、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等婚育新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群众平均初婚和初育年龄推迟,生育意愿下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上升,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的美好追求蔚然成风。

第三,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不断深化,为国家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支撑。国家从2004年开始,全面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课题调研和论证,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了扎实的人口基础数据。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与发展问题调研成果转化为国家决策,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专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与观点被吸纳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促成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出台。人口计生信息化项目进入整合资源、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第四,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全面加强,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可靠保障。30年来,人口计生工作经历了由主要依靠政策,到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再到国家制定专门法律的规范化、法制化过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地方法规相继颁布实施,初步构建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主体,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的法律法规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工作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第五,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初步建立,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到更多实惠。国家扎实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各地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截至2007年底,累计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574万人次发放奖励扶助金36.1亿元;“少生快富”工程惠及56万多个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扶助15.6万人,发放扶助金1.68亿元。人口计生工作初步实现由处罚多生为主向处罚多生与奖励少生并重转变。

第六,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不断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正在形成。人口计生系统从国家、省、市、县、乡到村(社区),拥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技术服务和群众自治组织相结合的网络。以县级服务站为龙头、乡(镇)中心服务站为骨干、普通乡(镇)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05年底,共有行政管理机构4.6万个,技术服务机构3.9万个;共有工作人员51万人、村级计生专干120万人。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组织100多万个,会员9400万人。这个网络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面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扩大到42个,遍布31个省区市,涵盖近2亿人口。

第七,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环境明显改观。发布《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发挥人口与发展南南合作伙伴组织主席国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实施国际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成功举办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和世界家庭峰会,发表《长江宣言》和《三亚宣言》,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树立了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

三、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人口计生工作的生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人口问题的重要论述的指引下,通过广大人口计生工作者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取得的。它符合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符合人口计生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人口众多仍然是并将长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科学规划事业发展,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人口计划或规划,有效指导人口计生工作实践,全面实现控制人口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努力实现人口自身发展的协调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当前,人口数量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从更长的时期看,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实行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更加注重以经济手段调控人口增长,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切实抓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各项任务,促进人口自身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部门综合治理力度,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合法的计划生育权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需求,帮助解决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调动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群

众生育观念的转变,使群众真正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

(四)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内涵和途径。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建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特色鲜明的人口计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奖励扶助、“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三项制度”,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计生经费投入机制,为事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五)坚持以开放务实的姿态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树立负责任人口大国的良好形象。坚持共存、共享、共赢原则,实施主动融入战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整体工作水平,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争取广泛理解支持的重要途径。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在国际人口发展事业中的战略主动权,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深入推进与国际社会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人口与发展领域国际规则的制定,关注世界人口发展趋势,把握人口发展规律,促进人权事业发展,更好地发挥负责任人口大国的作用。

实践证明,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只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口计生工作几十年艰辛历程的客观选择,是人口计生全部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七大将人口计生工作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中,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理论、政策和措施,不断研究和解决人口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第三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综述

一、中国保险业的恢复阶段(1979年~1995年)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商业综合保险公司,1979年开始恢复营业,从此中国保险业进入到强劲复苏下的混业经营阶段。细分此阶段其特征为:一是国资保险公司不断出现,二是外国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进入我国,三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入保险市场。

第一,随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业务恢复,交通银行1987年成立保险部,并于1991年4月组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为中国第二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1988年4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区开业,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并于1992年6月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从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第二,1992年市场经济改革之后,外国保险公司开始重新进入我国。9月,美国友邦成立上海分公司,是保险市场恢复后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第一家外国公司。随后,日本东京海上日动亦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

第三,保险公司投资主体丰富化,企业资本开始进入保险市场。1994年10月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是中国首家由企业出资组建的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1995年1月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成立,成为由企业出资组建的第二家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

1992年之前,保险产品的营销模式以公司直销为主,而友邦公司将个人代理制引入我国,并且这种营销模式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随后保险代理机构也开始出现。恢复阶段的保险公司仍是混业经营,但在1995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要求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业经营,从而中国保险市场混业经营的局面告一段落,中国保险业进入到了分业经营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保险业的规范发展阶段(1996年~2000年)

为配合《保险法》的实施及其分业经营的要求,1999年7月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撤销中保集团,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和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保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到了分业经营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有三:一是分业保险公司不断涌现;二是外国保险公司大量进入我国,并且中外合资经营方式开始出现;三是保险行业进入国家监管下的行业自律发展阶段。

第一,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大批分业保险公司不断涌现。如1996年8月,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永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安成立;9月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10月华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1998年10月安联大众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1999年4月金盛人寿保险公司获准成立;2000年11月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和恒安人寿四家寿险公司成立;12月前身为新疆兵团保险公司的新疆兵团财产保险公司成立等。

第二,国外保险公司开始大量进入我国,并且来源区域和投资方式日益丰富。1996年11月,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与外经贸信托在上海合资设立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这是我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以来,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合资的寿险公司;12月欧洲瑞士丰泰保险集团成立;1997年5月,法国安盛巴黎联合保险集团获准在上海建立一家合资的人寿保险分公司;1998年10月,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同月中美合资保险企业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1999年6月,中国人寿和澳大利亚康联金融集团的合资公司中保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开业;2000年6月,荷兰保险有限公司和意大利忠利保险有限公司获中国保监会批准,在中国筹建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显而易见,来源区域从第一阶段的美国、日本,此阶段扩大至加拿大、瑞士、英国、法国等国家,投资方式也有原始的独资发展为中外合资或外外合资的方式。

第三,国家监管下的行业自律发展开始形成。在分业经营发展阶段,中国保险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是1998年11月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中国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保险进入到规范化发展阶段。2000年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宣告成立,同样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开始走上政府监管下的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携手共进的自律性管理发展轨道。

在此阶段,兼业代理的营销模式开始发展。从最初1996年银行兼业代理,到2000年已发展成行业代理、企业代理、团体代理等各种兼业代理形式。同时,保险营销的经纪人模式开始发展,保险经纪公司也开始出现,如2000年6月国内首家保险经纪人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在北京揭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综合保险经纪公司。

三、中国保险业高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对保险业做出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开放的承诺。到2007年3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24万亿元,距离突破1万亿元大关仅3个年头。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保费收入为14.34万亿元,中国保险业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此阶段的发展特点有三:一是中国保险公司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二是保险领域对外开放程度加大;三是国家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建设。

第二,保险对外开放程度加大。2003年底开始,对外国非寿险公司在华设立公司取消限制。同时,除有关法定保险业务外,向外资非寿险公司放开所有业务限制。至2004年5月底,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业入世过渡期完成,保险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呈现出以我为主、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第三,在中国保险快速发展的同时,国家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如200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2006年4月发布《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同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正式发布;200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发布等等。

第四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

始,便和新中国相伴相随。但长期实行的是“企业养老保险”,新老企业负担畸轻畸重、苦乐不均。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的养老保险事业进入建国以来最活跃、改革力度最大的时中国的养老保险事业,从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开期。其几次改革举措在养老保险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到1998年底,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包括了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国有8475.8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占企业职工总数的80.7%。有2727.3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占企业离退休人数的98.5%。全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1459亿元,支付全国离退休退职费总额为2073.7亿元。

社会统筹——均衡企业负担

1984年,我国开始了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对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同一比例征收养老保险费,使退休人员多的老企业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将社会统筹确定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从而使企业从各自负担退休人员的“自我保险”变为社会互济、共担风险的保险。到目前为止,全国己全部实行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其中,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了省级调剂金制度。

三方负担——权利和义务的体现

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改变养老保险完全由国家、企业包下来的办法,实行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职工个人也要缴纳一定的费用。个人按本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缴费的费率从1991年标准工资的3%到1997年的不得低于缴费工资的4%,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财政建立社会保险后备基金,在必要时给予补贴。实行三方负担,不仅扭转了国家包揽过多、企业负担过重、个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缓解了国家和企业双方负担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转变了人们的观念,增强了个人的参与意识,使参保者个人始终关注着养老问题。

三个层次——责任的重新定位

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实行的是单—的退休金制度。职工退休后按月领取本人工资75%~90%的退休金,这是职工退休后生活的唯—来源。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企业、个人三者责任开始了重新定位,从而产生养老保险的三个层次,即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统一组织,基本保险建立基金。实行社会互济,待遇水平以满足基本需求为标准。目前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为60%。补充保险的建立是在国家政策规范下,由用人单位具体实施,重在使离退休人员的生活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到不断的改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和地区发展水平及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个人储蓄性保险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依赖商业保险类机构进行的自愿性养老储蓄。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的体现

1992年前后,当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工作基本完成后,各地不约而同地把下一个改革的目标转向了养老金支付方法的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首次提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以求在公平的前提下更好地体现效率,突出激励机制。1997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个人账户规模为本人工资的11%。其中,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账户(由目前的5%逐步增至8%)。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划入。待遇支付分为两部分:—是基础养老金,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0%左右;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支付标准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

全国统一制度——系统的管理体系建立

80年代中后期,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区域性管理,并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劳动力难以跨地区流动,阻碍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中央政府失去宏观上的调控权,地区横向攀比待遇水平,而分散风险的能力却很弱;极易导致资金的流失。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至此,完成了50年来由企业保险到区域保险再到全国统一养老保险的演变,从而在我国养老保险史上写下了最完美的一笔。统—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标志为:统一和规范企业个人缴费率比例;统—个人账户规模;统一基本养老金支付结构和标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保险自身规律所决定,是劳动力资源配置走向市场化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需要。1998年,行业统筹顺利移交地方管理,为统一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第五篇: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发展

历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1978-2010年)

1978-1983年

政策目标:修改十年规划指标,调整、改革、整顿;

政策内容:允许私人建房,城市居民可以自购自建。开始住房制度改革;调整产业结构,下放管理权; 1984年

政策目标:发展房地产业;

政策内容:发布城建综合开发暂行办法,推行商品化试点; 1985-1987年

政策目标:防止盲目发展商品住宅;

政策内容:加强商品房住宅计划管理,公有住房补贴出售; 1988年

政策目标:扩大房地产业发展,实现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修改《宪法》,允许土地批租;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 1989年

政策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

政策内容: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的通知》,规范市场行为,整顿市场秩序;压缩固定资产规模,紧缩银根; 1990年

政策目标:加强治理整顿;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大规模清理在建项目;颁布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通知;紧缩银根;发布《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1991年

政策目标:规范产地产业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治理整顿;房地产市场建设全面起步;房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 1992年

政策目标:加快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引进外资;宣布“治理整顿”结束;房地产价格;扩大市场调控范围;下放权力;发放开发消费贷款; 1993年

政策目标:理顺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政策内容:开始进行宏观调整;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规范市场行为,调节房地产经营收益。发布《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的通知》; 1994年

政策目标:加强宏观调控,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政策内容:发布《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进入调控、消化、稳定的发展阶段;开展房地产开发经营机构全面检查;整顿金融秩序; 1995年

政策目标:规范房地产市场;

政策内容: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颁布《房地产管理法》、《增值税法》;整顿金融秩序;开始实施安居工程; 1996年

全面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租金改革和公有住房出售有了新的进展;政策性贷款制度开始建立;安居工程顺利推进; 1997年

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998年

政策目标: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政策内容:发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房地产开发资金结构得到调整;

1999年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启动住房消费,深化落实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鼓励个人换购住房,免个人所得税;调整房地产市场若干政策;启动房地产市场,免征产易营业税,契税减半;

2001年

刺激消费 繁荣房地产市场——4月19日,关于对消化空置商品房有关税费政策的通知:为消化积压空置商品房,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消化空置商品房有关税费政策的通知》规定:....................2002年

土地使用权转让规定,规范土地市场.——2002年5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签发11号文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文件叫停了已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要求从7月1日起,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进行公开交易。

此前,北京市近90%的土地是通过协议方式转让的,11号令的颁布,被业界称为“新一轮土地革命”的开始。土地市场开始了从划拨、协议“暗箱操作”走向招拍挂“阳光操作”的“乾坤大挪移”。

2003年 2003年4月

121号文件拉响宏观调控警报

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规定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首付款比例,不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规定。此份文件是中国第一轮房地产牛市启动之后,中央政府第一次采取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措施,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态度由支持转为警惕。2003年8月

国务院明确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对于高档、大户型商品住房以及高档写字楼、商业性用房积压较多的地区,要控制此类项目的建设用地供应量,或暂停审批此类项目。2004年 2004年3月

8•31大限提高拿地“门槛” 调控开始

继2003年7月国务院发文严格控制土地供给之后,国土资源部、监察部又联合发文,严令各地须在当年8月31前将协议出让土地中的“遗留问题”处理完毕,否则国土部门有权收回土地,是为“8•31大限”。此举是中央政府从土地供给上抑制房地产过热的又一举措。2004年10月

央行十年首次宣布上调存贷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

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2005年 2005年3月

房贷优惠政策取消 调控涉及消费层面

央行决定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央行此举表明,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政策调控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3月 房地产税改革深入

财政部副部长肖捷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在房地产保有和交易环节税费偏轻,问题严重,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2005年3月

国八条出台 调控上升到政治高度(老国八条)

国务院出台八点意见稳定房价。一是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二是将稳定房价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三是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土地供应;四是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五是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六是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七是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八是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2005年5月

七部委意见发布(新国八条)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解决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2005年9月

银监会212号文件收紧房产信托 2005年9月底,由银监会制定的房地产信托管理文件(即“212号文”)开始下发至各地银监局。该文件全称《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通知》对房地产信托发行门槛进行了严格限制。2005年10月

国税总局重申二手房交纳个税

2005年10月1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156号),文件正式明确了个人买卖二手房必须交纳个人税。文件明确,在办理二手房过户时,要做到各税统管,不能只负责征收契税,其他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也要同时进行征收。2006年 2006年4月

房贷利率再次上调 调控卷土重来

4月27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以上的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6.39%。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2006年4月

房贷利率再次上调 调控卷土重来

4月27日央行全面上调各档次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中,5年期以上的银行房贷基准利率由6.12%上调至6.39%。这是央行在加息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再次上调利率,此次加息主要是为了抑制投资需求,进一步稳定房地产价格。2006年5月 国六条出台

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新一轮调控大幕开启。2006年5月

国务院出台限制套型90/70政策

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国办发[2006]37号),人称九部委“十五条”,对“国六条”进一步细化,而且在套型面积、小户型所占比率、新房首付款等方面作出了量化规定,提出90平方米、双70%的标准。2006年5月

国税总局出台二手房营业税政策

5月31日国税总局下发《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74号文件),对“国六条”中二手房营业税新政策的具体执行问题予以明确。要求各级地方税务部门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个人住房营业税税收政策。2006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应持有关材料向地方税务部门申请办理免征营业税的手续。2006年7月

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不得发布预售广告

7月6日出台的16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要求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应当在10日内开始销售商品房。同时加强房地产广告发布管理,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房地产项目,不得发布商品房预售广告。2006年7月

建设部出台171号“外资限炒令”

7月11日建设部联合其他五部委下发171号文件《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被业内称为“外资限炒令”,加强了对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管理。

2006年7月

108号文强制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

7月26日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从8月1日起,各地税局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强制性征收二手房转让个人所得税。2006年8月 土地新政出台

8月1日国土资源局制定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正式施行,《规范》对招标拍卖挂牌或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范围作了细化,进一步明确六类情形必须纳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范围。2006年8月

央行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长期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利率上调幅度。2006年8月

建设部出台廉租房管理实施办法

8月30日建设部《城镇廉租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出台,提出加强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城镇廉租住房管理。2006年9月 房地产市场整顿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和《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的通知》(建住房[2006]166号)要求,就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制定工作方案。

2007年 2007年1月 建设部规范经纪行业

1月23日,建设部、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规范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依此,北京市相继出台了资金监管、网上签约、标准买卖三大详尽并相互配合的文件。对于二手房交易而言,提供了实质性的操作规范,对行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网上签约也在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07年3月

《物权法》通过 10月1日起执行

3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权法作为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对于法律体系的完善、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这一条打消了民众对70年使用期满后国家回收土地的顾虑,有利于提高购买不动产的积极性。物权法对于房产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70年后自动续期外,还有最直观的一点,就是物权法为物业税的开征奠定了基础,物业税所带来的持有成本的增加,都是消费者置业投资所必须面对和重新考虑的,理性的需求无疑对房产市场的平稳发展意义重大。2007年3月

央行2007年首度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6.12%提高到6.39%。2007年5月 央行再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5月19日起,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7年7月 央行第三次加息

7月20日央行在年内第三次加息。宣布在本次加息中,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同时,上调活期存款利率9个基点,由0.72%上升至0.81%。这是2002年2月以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在五年来,央行曾多次加息,但是上调对象均为定期存款或贷款利率,此次是五年多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

2007年8月

国发〔2007〕24号 回归保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24号文)。国务院24号文提出,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中央房改十年轮回,“重市场轻保障”的住房模式开始转变。2007年8月 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8月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2007年9月 央行年内第五次加息

2007年9月15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7.02%提高到7.29%。2007年9月

央行出台新政 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

央行9月27日出台新政,要求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借款人购买首套中小户型自住住房的贷款需求,且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住房贷款。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而且贷款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应随套数增加而大幅度提高,具体提高幅度由商业银行根据贷款风险管理相关原则自主确定,但借款人偿还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

2008年 2008年3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住房租赁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3月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开发商在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廉租住房,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经济适用住房,如能提供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可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开发商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2008年3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加强廉租住房质量管理的通知》

3月21日住建设部下发通知,该通知对确保廉租房的质量,对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2008年4月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4月16日为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8年5月

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8年6月

国家多项调控近期开始施行土地阀门再度把紧

具体政策:商品住宅开发不得超3年、土地管理不作为将受严惩等,自2008年6月1日起执行。2008年7月

国土部表示小产权房不给宅基地证

7月14日国土资源部出台文件,被小产权房占用而未得到“合法使用”的宅基地不具备登记发证的资格。2008年8月

商品房销售应明示能源消耗指标

8月11日国务院新规: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源消耗指标、节能措施和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2008年8月

三部委联合印发《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计划》

8月14日三部委印发计划提出,2008年底前,所有县城及以上城市都要根据国务院规定,对低保家庭中的住房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扩大保障范围。

2008年8月

央行银监会联合发文要求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

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对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项目,严禁发放贷款。2008年9月

央行宣布“双率”齐降

受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央行宣布从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以及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2008年10月9日

西方央行联手降息 中国打出“降率免税”组合拳

中国人民银行10月8日晚间宣布,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10月 系列新政支持房地产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008年11月

国十条出台(老国十条)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增加千亿元投资。

2009年 2009年1月 七折利率优惠

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

2009年2月

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2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建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动态通报制度的通知》。《通知》明确: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对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或用地标准,搭车用地、借机圈地、侵害农民权益等问题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地区进行重点督察,做好重大典型案件查处曝光。2009年4月

治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

4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治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专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重点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建设用地规划变更、容积率调整中玩忽职守、权钱交易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完成规划许可的开发项目,逐一进行自查。对于拒不自查自纠、弄虚作假、掩盖违规违纪问题的,要对部门责任人从严处理。对于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009年5月

《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的通知》

5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56号)。针对经济形势和土地市场运行变化情况,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决策,更好地履行部门职责,充分发挥地价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对《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实施政策进行适当调整。2009年5月

《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通知》

5月13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切实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出发,认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性,重点抓好城市廉租住房和林区、垦区、矿区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工作,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顺利落地;加快编制和修编2010~2011年和今年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统筹协调及时调整土地供应结构,扩大民生用地的比例,确保保障性住房用地的需求。

2009年5月

下调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

5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中明确,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这是自2004年以来执行35%自有资本金贷款比例后的首次下调,已恢复到1996年开始实行资本金制度时的水平,从而预示着紧缩了数年的房地产信贷政策开始“松绑”。2009年5月

《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

5月21日,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对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前期管理、清算受理、清算审核和核定征收等具体问题做出具体规定。2009年5月

四部委负责研究开征物业税

5月25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提出今年将由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改委、建设部负责研究开征物业税。此前,北京、辽宁等10多省(市)开始物业税“空转”运行,有关物业税的开征讨论持续了四五年之后,再次成为2009年上半年楼市的焦点话题之一。2009年6月 强调小产权房违法

6月10日,国土资源部强调,“小产权房”实质是违法建筑,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违反相关政策,各地要严格依法查处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等2009年1月七折利率优惠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2009年12月

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意见》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此举是对炒房现象进行遏制。2009年12月

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2009年12月

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

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等五部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将开发商拿地的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了五成,且分期缴纳全部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而此前各地方土地出让大多执行20%~30%的首付政策。

2010年

2010年1月 “国十一条”出台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出台“国十一条”,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2010年1月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 2010年1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申报住宅用地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不得低于70%。2010年3月

国土资源部出台19条土地调控新政 2010年3月10日,国土资源部再次出台了19条土地调控新政,即《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了开发商竞买保证金最少两成、1月内付清地价50%、囤地开发商将被“冻结”等19条内容。2010年3月

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专项检查

2010年3月12日,国土资源部称,将于今年3月至7月在全国开展对房地产用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检查,本次检查重点针对擅自改变房地产用地用途、违规供应土地建设别墅以及囤地炒地等问题。2010年3月

各地暂停出让住房用地

2010年3月22日,国土资源部会议提出:在今年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计划没有编制公布前,各地不得出让住房用地;将在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开展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完善试点;各地要明确并适当增加土地供应总量。2010年3月

国资委要求78户央企退市

2010年3月23日,国资委要求78户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要加快进行调整重组,在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方案。2010年4月

缩小首购普通房契税优惠范围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下发通知: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共同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其中一人或多人已有购房记录的,该套房产的共同购买人均不适用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契税优惠政策。2010年4月

国家发改委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2010年4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重点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支持普通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大力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2010年4月

银监会要求银行评估贷款情况

2010年4月11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要求所有银行在6月底之前提交贷款情况的评估报告,并称房地产风险敞口大,要严控炒房行为。银监会表示,银行不应对投机投资购房贷款,如无法判断,则应大幅提高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北京部分银行已将二套房首付比例提升至60%。2010年4月

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税收政策

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将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坚决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并将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2010年4月

二套房贷首付不低于50% 2010年4月15日,国务院出台具体措施,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2010年4月

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

2010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公布2010年住房供地计划,今年拟计划供应住房用地总量同比增长逾130%,其中中小套型商品房将占四成多,超过去年全国实际住房用地总量。2010年4月17日 新“国十条”出台

国务院为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1]简称“新国十条”。可暂停第三套房贷

2010年4月18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2010年4月 北京新政“限购”

2010年4月30日,北京政府发布调控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和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购房的贷款。统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2010年5月

规范土地增值税清算细则

2010年5月26日,国税总局公布了《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的若干计税问题。2010年6月

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由0.5%提高到2%

2010年6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全面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工作。《通知》抬高了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的下限。国税总局规定,除保障性住房外,东部地区省市预征率不得低于2%,中部和东北地区省市不得低于1.5%,西部地区省市不得低于1%。《通知》确定土地增值税核定征收率原则上不得低于5%。2010年6月

按家庭成员拥有住房数认定二套房

2010年6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出通知,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进行了规范。2010年9月29日,央行、银监会、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出台 “新国五条”,具体内容如下:

1、各地要加大楼市宏观调控的力度。立即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国十条”文件的实施细则。房价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城市,要在一定时间内限定居民家庭购房套数。严格实行问责制。

2、完善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各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消费性贷款管理,禁止用于购买住房。

3、调整住房交易环节的契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全国。

4、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总量。认真落实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抓紧制定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

5、加大住房交易市场检查力度,依法查处经纪机构炒买炒卖、哄抬房价、怂恿客户签订“阴阳合同”等行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暂停其发行股票、公司债券和新购置土地。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计生工作发展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口计生工作

    中共宣汉县凉风乡委员会文件凉委发„2011‟38号中共凉风乡委员会凉风乡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各村(居)党支部、(居)委会、乡级各单位:2011年我乡......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企业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实践范文合集

    出自: 《探索 》2008年6期改革开放以来非公企业党建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实践摘 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开拓与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重要成果。30年来,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初稿)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自 1978 年末改革开放进程启动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我国在政治走向国际化的强大助力.如今,对外......

    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决定

    文发﹝2011﹞号中共文县委员会文县人民政府 关于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做好全县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

    人口计生工作动态

    人口计生工作动态 2010年第6期 【工作要闻】 * 李建华主任到都江堰市崇义镇调研灾后重建和“三 新”工作 * 王聪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半年目标检查提出要求* 市人口计生局三项措......

    2011年度人口计生工作情况汇报

    羊场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10月17日) 2011年度我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计生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乡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人口计生工作小结

    2013年1-3季度人口计生工作小结 2013年是“十二五”中期评估之年,是大部制改革的第一年,人口计生委提出了“目标不能变,传统不能丢,创新不能忘”的响亮口号,做到“抓稳定谋发展,抓......

    人口计生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人口计生工作经验交流材料选准切入点展现新亮点扎实推动基层人口计生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xx县人民政府副县长xxx作为分管人口计生工作的副县长,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