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

时间:2019-05-14 09:1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

第一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

2017年11月13日 内蒙古日报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

【核心提示】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与历史性变化,并深入思考这一新论断背后蕴含的哲学方法论

●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就是对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的秉承

●我们党不仅勇于直面这一矛盾与后果,还将之定位为“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并全力以赴,彰显的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精神

●坚持矛盾分析的辩证观点,是我们党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法论利器

●从主要矛盾变迁以及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原理出发,我们必须同时从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两个维度辩证统一的视域来审视我们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乎我国社会未来发展大局与大计 极为重要的新论断。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学习领会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特点与历史性变化,并深入思考这一新论断背后蕴含的哲学方法论。总体而言,这一重要的科学新论断立足我国实际,扎根历史,展望全球与未来,坚持了历史与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

第一,坚持了历史与发展的观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原则与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为人们理解历史发展的主导基础、发展规律、发展现状与阶段性提供了总体的分析原则与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将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视为历史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是历史之本。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永远不负的初心和历史使命,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因此,我们党引领的“伟大梦想”,以及党的宗旨与奋斗目标,在原则与方法论上是深深扎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毋庸置疑,历史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承前启后的总体过程。虽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也就意味着,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基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条件,并且只能提出历史发展本身已具备解决问题之条件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对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就是对历史与发展的观点的秉承。它既是前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结果,也是开启新时代发展道路的新前提。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主要矛盾判断,呈现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总体性过程。因此,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阶段性与新形势新条件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尊重,对我党执政规律的尊重。

此外,历史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展开的过程。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具体性与丰富性展开的过程。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似乎“美好生活”是一种抽象而笼统的表述,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来看,恰恰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发展逻辑与科学认识方法,彰显的是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要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要面对的“富起来”这个阶段,是一场以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核心驱动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伟大战斗。经过近4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升,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也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 界。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蓬勃发展,以此为基础,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广泛,对于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长。所有的这些日益广泛与增长的各种需要,总体上构成了中国人民在当前阶段上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新阶段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以前一个阶段“物质文化需要”为基础的,是继承与丰富发展,也是历史的具体展开,因而既是一个总体性的概括,也是一个具体的、有丰富内涵的阐发。这在根本上也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体现,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

第二,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在风雨近百年的历程里,不论弱小还是强大,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一贯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直面问题与矛盾,勇于修正错误,敢于刮骨疗毒,不断自我革新与进化,时刻准备着攻坚克难。依据唯物史观,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各种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物质生产方式的实践是核心,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之本。但是,这种表现为社会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历史过程,无一不是在矛盾运动中展开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人们就必须得发展生产,而且必须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开展生产实践。如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动力。这在方法论上对我们党提出的要求在于,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我们 党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过程中,一方面必须直面社会历史发展的矛盾,勇于开展“伟大的斗争”;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不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立足伟大的社会历史实践,聆听时代的声音,敢于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对于新阶段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我们党直面的新问题新挑战。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选择历史实践开始的条件,而特定的历史语境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实现“富起来”的过程中,不得不在一个全球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与过程中,以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因而才有了当下必须直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突出的问题与后果。我们党不仅勇于直面这一矛盾与后果,还将之定位为“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并全力以赴,彰显的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精神。

第三,坚持矛盾分析的辩证观点,是我们党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法论利器。首先,主要矛盾表述变迁是我们党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以及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哲学传统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历来重视抓主要矛盾并基此制定与施展治国理政大计。这一传统奠基于毛泽东的《矛盾论》。这一著名的哲学论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依据这一哲学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发展节点上,中国共产党都要对我 国主要矛盾做出科学的判断。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时关于这一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之相比,党的十九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在表述上的明显表述变化体现为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表述之“变”背后的“不变”之处,既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其次,这“变”与“不变”背后不仅体现了我们对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过程中开展的,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虽然也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更主要也更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落后的生产力。而伴随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就凸显成为突出的问题,构成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前一个阶段,不平衡发展既是条件,也是方式,意味着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期先富有能力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到了后一个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却严重制约了共富的实现。这是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也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以及主要任务等都不一样,因 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从主要矛盾变迁以及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原理出发,我们必须同时从世界历史与全球空间两个维度辩证统一的视域来审视我们的“伟大事业”。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层次来看,“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等具有普遍共性,但中国的历史与传统决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同于西方,尤其在根本上异质于西方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逻辑驱动的“美好生活”展开过程。同样,“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全球的共性过程中,也必须意识到中国道路的特殊性。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以消灭这种不平衡性、实现共富为目标导向的,并且最终落脚点在于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正因如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必须以“四个自信”伸张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充分意识到我们正在致力于推进的“伟大事业”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第二篇: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一、选题依据

1,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论断。

2,这是一个重大的新判断,是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新的认识起点以求社会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发展。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重大转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者研究综述

1,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贵清教授:

在他的论文《科学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提到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充分掌握基本国情,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有效完成历史使命的前提条件。科学认识社会主要矛盾是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一方面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5元,居民消费水平184元,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都比较靠后,人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全社会范围内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比较贫乏。这就决定了尽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供给,迅速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人民群众需求的主要内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体现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要因素。首先,体现为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成就较为显著,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内生产总值等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前列,而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则相对滞后,既尚未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制约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体现为社会各群体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主要矛盾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的不同是划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新时代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了现阶段的新特点,反映了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依据。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而非对原有主要矛盾判断的全盘否定。

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完成党在新时代的使命任务,应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斌认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矛盾规律的深刻把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有其时代主题与社会主要矛盾,只有精准把握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接地气、利长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有许多经验与教训。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人民向往的真切回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民的需求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时代问题的勇于面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矛盾是时代前行的动力。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降,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经济的现实,更加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即需求端从“追求数量到追求品质与多样化”的变化与供给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三、研究成果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动力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说明我国优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高度契合了当代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社会形态更替的第一决定力量,“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④,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个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改造完成以后,主要矛盾就已经从敌我矛盾转化成为人民内部矛盾,国家的工作重心也相应要进行调整,而不能死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

第二,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看,正是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不断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需求重心的转移。中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制度创新与安排,就是着眼于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实践活动。通过各项体制改革,剔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素,优化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恰恰证明了我国各项上层建筑的伟大实践,对经济基础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

第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使得中国人民的需求层次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13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就任伊始就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四,中国从生产力的欠发展到当前的部分产品、产能的过剩,促使社会基本需求结构在物质产品满足之后越发立体化,需求本身有了超越于生理需求的权力意识、美德意识、价值自诉、享受意识等,引发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化。今天,年轻一代已经无法理解制造假粮票、倒卖粮票等行为,他们只需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实现所有的交易与消费,微信、支付宝等新功能正在改变人民的需求内容和方式,但前提是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的富有。

第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非物质化的需要必然引发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新矛盾。经济产品的增长与供给具有量的有限性和地域的限制性,而人民的需要则表现“质”的无限性。在单纯的“量”的有限性的需求满足之后,还会有包括受尊重、被敬仰、求平等、要正义、爱艺术、多道义、好环境、有民主、行法治、给自由等不同“质”的需求。

(二)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要谨防几个误区

第一,大家的事情大家办,共建才能共享,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满足和被满足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理解为单向供给。人民既是提出美好生活需求的主体,也是参与为他人和社会创造美好生活需求的客体,在自己日益增长的需求被满足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互惠互利,而不是单向索取。不能为他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建设性工作的人,最终也无法享受自己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人民群众作为美好生活的追求者,必须是他人美好生活的提供者。

第二,国家在努力实现生产力均衡发展,驱动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方面,责无旁贷,但绝不能迎合低级趣味,应断然拒绝“炫耀性”攀比消费的需要,必须谨防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奢侈浪费行为的出现。国家顺应人民的消费理念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一回事,满足人民群众的“所有需求”是另一回事。有些低俗的需求不仅不能满足,更应该禁止。

第三,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环境等方面的美好需求,必须服从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个国情。人民对于民主、自由、法治等方面的需求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遵循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而不是大谈西式民主、宪政民主、表达自由、链接自由、完全市场化、私有化、党大还是法大、公民伦理、普世价值等虚伪理念。

第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两个没有变”的关系不能错位。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两个没有变”结合起来统筹考量,必须立足“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世情来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否则就会犯冒进的错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和国际地位的定位,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依据,是开启新时代必须遵循的逻辑起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仅仅是重大的政治论断,更是基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必须从国情的历史贯通、国际地位的全局性角度加以把握。

(三)如何应对和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

第一,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落实以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不断释放出更多生产力,努力化解生产不充分难题,全方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才逐步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解决两大层次的协调:一个是要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另一个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以促进平衡。

第二,面对国家整体上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重振东北重工业基地,依托各省资源和地域优势,改进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加大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先富起来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部署。我国应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东西南北中共同繁荣、工农商学兵共同富裕,把满足中西部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落到田间地头、乡镇村落、账单上菜篮里。

第三,化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精准扶贫、技术扶贫,兜底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难题,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难题,重点还是要从群众最关心的医疗、教育、就业、社保、住房、养老等方面入手。小康路上,扶贫路上,乃至今后的共同富裕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决心,也是制度赋予党和政府的使命担当。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求的起点,它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第四,准确把握人民对物质、精神、尊严、养老、信息、住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方面综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释放更多发展潜能,积极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无视这些新变化,则无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无法实现人民需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可视技术、云端技术、3D技术和精细化加工不断提升个性化定制服务能力。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7)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个性化发展,使得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如款式、颜色、外观、尺寸等要求提供定制化产品,而消费者则不单纯是消费者,而是变成了产品的设计者和生产的参与者。

四、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第一,我们认为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将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给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正能量。

第二,我们认为按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要求,我国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将为国外高新技术、绿色低碳环保技术、高端制造业产品和现代服务业提供巨大市场。我国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这将为外商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新机遇提供巨大投资机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将促进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快速扩大。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将不断增加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出境旅游、购物和跨境网购将继续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同样,我们认为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这决定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无疑将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

1、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组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克服了许多困难,比如每个人对课题的理解都不一样,在团队研究过程中我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个人所擅长的事也各有不同,比如有人擅长操作电脑,有人擅长撰写文章,有人擅长纵横思维,在集大家之所长后得此论文。

2、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3、另外,此次研究性学习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这次研究性学习虽然在资料的搜集上做的很全面,但是,所搜集的资料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研究学习的速度和效率,总结可能不是很到位。而对于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之处,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会积极借鉴,而对于那些有待于提高的不足之处会多加留意积极改善。

第三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什么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意味着什么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是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问题。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出现根本性转折,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社会主要矛盾以一种集中、凝练、典型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核心要素、关键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意义非同寻常。它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代中国,表现为新的性质、新的内容、新的水准,实现了人民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跃升,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富起来的过程中让中国全面强起来、真正强起来、持久强起来,显示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处于质量水平提高期、实现现代化的酝酿过渡期。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一个尺度,主要矛盾的概括和定位,实质上是社会发展的“地标”。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处于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衔接过渡期,走出初级阶段的酝酿加速期,以及初级阶段的质量水平提高期,进入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跃升期。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社会主要矛盾是时代的基本依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的、支配的、决定的作用,贯通于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新时代是新的主要矛盾的总体性概括和历史性表述,新的主要矛盾则是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首先就要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是什么,据此进一步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势在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新的主要矛盾表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主要矛盾是问题、动力和主攻方向,主要矛盾的提出本身,就蕴含着解决主要矛盾的目标和途径。新的主要矛盾表明,只有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由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所适应、协调和满足。

第四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重大意义 课程的考试 80分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重大意义 课程的考试

8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A.为什么人的问题 B.战略问题 C.道路问题 D.认识问题

2.1962年,党的()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

A.八大报告 B.八届十中全会 C.十一届六中全会 D.十三大报告

二、多选(共 1 小题,总分: 20 分)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

A.为中国人民谋发展 B.为中华民族谋未来 C.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D.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三、判断(共 2 小题,总分: 40 分)1.1984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正确 错误

2.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是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及时处理和解决矛盾,更好促进社会运动向前发展。

正确 错误

第五篇: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的历史性判断。①

一、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

矛盾是事物自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的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往往表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包含主要矛盾。毛泽东说:“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变革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半殖民地的中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呈现复杂的情形。近代中国,曾先后遭受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必须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所以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当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包括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内,都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战争期间、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等等,都属于此种情形。

另一方面,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国家。封建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对全国的人民大众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不得不实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当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国内统治阶级就会同帝国主义结成联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大众。在这个时候,人民大众常常采取国内革命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盟,使得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其它一切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在内,暂时降到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如中国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至1927年推翻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和1945年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等。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通过社会主要矛盾(在阶级社会往往表现为阶级斗争)表现出来,推动着社会性质的质变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如: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和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革。

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近代中国(1840年—1949年)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有: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两对矛盾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有时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也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大致分三个阶段:(1)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先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主要表现是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发生了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3)20世纪初到1919年,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上,主要表现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分四个阶段:(1)1919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2)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但从1931年至1937年,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3)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4)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经历了几次转变,一般认为,土地改革完成前(1949年-1953年)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土改完成后(1953年-1956年底)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于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决这一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判断应该提前至1953年土改完成后。

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直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相关表述都未发生变化。

三、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和它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这一重大判断,就社会生产维度而言,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客观事实: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成体系,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生产力落后的判断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经济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区域和城乡的差异上。

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说,虽然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但是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等问题还存在;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下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后的哲学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体会:关于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一点感想

    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体会:关于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一点感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

    关于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思考

    关于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哲学思考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实践体现出两种价值:一是人的自我价值,一是人的社会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即对自身存......

    哲学小品思考

    古阿斯指环恩格斯得带了古阿斯指环,随即他隐身了。开始几个小时,他到处闲逛,测试自己的隐形能力。一个他偶尔咳嗽一声,发现他也消声了。一旦习惯于隐形生活,他就想着下一步可以做......

    雷锋精神哲学思考

    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在 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为我们党解决一切问题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 方法论原则。在......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能源逻辑(五篇材料)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的能源逻辑 “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不仅将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加速期,也将是化石能源绿色发展和清洁高效利用的黄金期、承载使命变革转型......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及解决方式变化的哲学思考[定稿]

    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及解决方式变化的哲学思考 从实践方面考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解决方式变化的过程,据此探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思想上的关系,可以视为理论探讨......

    “减负”背后的思考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减负”背后的思考 ·湖北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陈昌学 目前,“减负”又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不仅教育管理部门三......

    李刚门背后的社会法律思考(优秀范文5篇)

    “李刚门”事件的法律思考 山东大学法学院 一、事件回顾 河北传媒学院08级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李启铭,开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内易百超市门口撞倒两名女大学生后,不但没有停车,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