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养成中班幼儿良好的交往态度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养成中班幼儿良好的交往态度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养成中班幼儿良好的交往态度
【摘要】 当家庭中的宝贝疙瘩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时,如何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培养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的重要因素。孩子们在眼泪中慢慢懂得了平等和尊重,在真诚稚嫩的表达中慢慢学会了交往,成功的交往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了一片艳阳天。
【关键词】 交往、表达、态度
作为幼儿教师,喜悦的是孩子们总是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同时烦恼的是这群小不点也不断的给我们制造着一个又一个麻烦:谁又受欺负哭鼻子了;谁又抢谁的玩具了;谁和谁又打架了。。。每天孩子们总是不停的报告着,老师总像一名法官忙着处理这一场又一场“官司”,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从家庭走出的宝贝疙瘩学会正确的交往态度,有效解决交往中的问题呢?
在实践中我尝试从“说”上做文章,教育孩子们在交往中敢说、会说,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语言在交往中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交住态度,逐渐培养幼儿的良好交往能力。
一、“用嘴不用眼泪”
镜头一:教室里传来小雅的嚎啕大哭声,原来是王瑞拿了她的玩具,老师擦干小雅的眼泪对他说:“你哭了,王瑞有把玩具还给你吗?”小雅摇摇头,“那你可以怎么跟他说呢?”老师把小雅拉到了王瑞的身边。。。
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哭着来报告,某某小朋友欺负她。在这种情况下,批评教育是应该采取的正确处理方式,可除此之外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告诉这个受欺负的孩子,她应该怎么做。4、5岁儿童的情绪较之3岁儿童更稳定,他们的行为受情绪支配的比例在逐渐下降,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在幼儿园里与同伴间发生争执时有时虽然还要哭鼻子,可是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主观上已经可以接受其他方式来更好的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对幼儿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幼儿懂得哭不能解决问题,并尝试用其他的方法去试一下,如告诉小伙伴:“这是我的玩具,我玩好了再给你玩”;“我还没玩好,我们一起玩吧”,这样经过几次成功的尝试孩子就会逐渐的懂得放弃或改变哭的方式而学会用协商、合作等正确的交往方式。
二、“动嘴不动手”
镜头二:玩积木时,明明需要一块蓝色的积木,他便毫不犹豫的抢过杰杰搭好的飞机,结果两人扭打在一起,老师走过来告诉明明:“你想要一块积木不用抢,可以好好的和杰杰说,杰杰会给你的,你想想应该怎么说呢?”。。。
活泼、好动是中班幼儿突出的年龄特点,这一时期的幼儿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用手势、表情一起帮助表达,口语水平的发展是比较低的。在交往当中,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我要怎么做而不是我要怎么说,手总比嘴快,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往往为争抢一本书、一个玩具而攻击对方,而冲突往往都是由于在交往中不会表达造成的,作为中班教师在幼儿为一件小事而起争执时,重要的不是让幼儿分清谁对谁错,而是引导教育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告诉明明你想要蓝色的积木可以怎样告诉杰杰呢?并且带着孩子走到杰杰身边尝试的说一遍,这样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教会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的规则和方法,逐渐了解和学会与人交往及合作的方式,逐渐掌握交往的技能。
三、“用嘴说好听的话”
镜头三:玩皮球时,跑在后面的天天一把推到了牛牛,牛牛跌在地上,老师跑过来,拉着牛牛的手走到天天身边,对牛牛说:“牛牛知道应该怎么做的对吗?老师相信牛牛一定会解决好的。。。” 4、5岁儿童不仅开始表现出自信,而且规则意识萌芽,懂得要排队洗手、依次玩玩具、也有了最初的是非观念。在集体生活中,当孩子之间有摩擦时,教师多做冷静观察,适当地提出建议、做出暗示或制止打闹,但不能过分干预,要尽量启发孩子自己找出令双方满意的方法,做出妥善的决策以解决矛盾。礼貌用语是交往的钥匙,教师在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词汇,帮助孩子形成礼貌用语系统。让孩子逐渐学会用礼貌用语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问题。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他们在正常生活的语言交往中,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能够比较系统、比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幼儿期的生理发展规律积极引导,让幼儿在不断地学习和交往中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逐渐提高交往能力。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一日生活中细心地观察,用心的思考,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进行教育,让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促进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温馨友爱的艳阳天!
第二篇:科研论文:浅议中班幼儿礼仪的养成
科研论文:浅议中班幼儿礼仪的养成
科研论文:浅议中班幼儿礼仪的养成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幼儿礼仪: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成人交往活动中表现出的和谐、文明的态度、行为或品格。它主要包括生活礼仪、学习礼仪和公共礼仪三大方面,也是指幼儿在幼儿园、家庭、社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
幼儿期是人的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性格和认知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大半可在六岁前培养成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
中班年龄段是幼儿社会性迅速发展的的阶段,幼儿之间的交往行为逐渐频繁,我们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礼仪养成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礼仪。
一、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幼儿讲礼仪的良好氛围
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小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幼儿园整洁的、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有规律的生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相互关系都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外部条件。
走进幼儿园,孩子们就可以看到“上下楼梯请靠右”、“不退也不挤”、“慢步走”等图案提示标志。教室门口墙面布置了“每月文明礼仪星”专栏,教室的图书角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片,如:故事《幼儿日常文明礼仪》、《做个文明好宝宝》等。
在幼儿园,老师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长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早上来园时,老师主动和幼儿、家长打招呼,道一声“早上好!”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到幼儿体验到文明交往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学习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相互良好的榜样。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外,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如:争当“文明礼仪星”,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明确的阶段性礼仪要求,通过大家的评选选出“礼仪星”,身穿统一服装,胸佩礼仪绸带,站在幼儿园园门口,热情主动向家长、幼儿问早问好。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也是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一次次宣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声声“叔叔阿姨早上好!”“小朋友早上好!”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时间长了,孩子们就能自觉地向老师行问候礼,能主动地相互问好,班级间的幼儿也能愉快地互致问候。又如:利用春游、社区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外出的活动中,鼓励孩子们主动和叔叔阿姨、爷爷奶奶打招呼。
请幼儿带玩具,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也是促进同伴间交往的机会。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又好玩的玩具应该和小朋友分享,为人要大方,并在交往过程中懂得要爱护他人玩具,不随便损坏别人的玩具。在分享玩具的交往中,也会出现玩具失踪这样的 “意外”。起因往往源于同伴新奇玩具对孩子的诱惑。孩子带来新的玩具,成为大家的焦点。而游戏结束的时候,一起玩的孩子,因为意犹未尽,对这个新玩具恋恋不舍。于是孩子有了“想法”。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通过谈话“我的小柜子”。让孩子们明确,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小柜子,自己的柜子自己管理,打开别人柜子是不礼貌的。其次,故事引导,给孩子们讲关于借东西的礼仪故事谈话“先借再玩好孩子”。帮助孩子们明确,别人的玩具好玩,自己想玩先要借,要请主人打开柜子才是借,玩好还给主人,让玩具主人放回小柜子。借《小猫刮胡子》的故事引导孩子在别人做错事时不学样,并相互督促。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密切关注自由活动时孩子们的行动,对个别孩子,发现情况给予及时的制止,进行个别教育和引导。以正确的待人接物礼仪去引导,细心耐心的发现、督促,形成正确的幼儿行为导向。
三、在一日生活环节中融入礼仪教育
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文明礼仪教育契机,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强化文明礼仪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早操和盥洗这两环节的文明礼仪教育。
中班幼儿交往技能不足,同伴间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在早操和盥洗这两环节,幼儿你推我挤,非常的不安全。所以非常有必要让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如轮流、等待、谦让、协商等,让幼儿学习自己解决交往活动中的冲突与纠纷。我们教师除了让幼儿适当错开一点时间外,要让幼儿开动脑子,讨论我们怎么做可以摆脱拥挤带来的烦恼。幼儿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个一个跟着走”、“不推”、“不挤”、“要排队”。讨论后大家明白了,排队、谦让、有序,可以让大家都方便。当然,随机的教育引导切不可少。
2.进餐环节的文明礼仪教育。(1)做好值日生工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责任感。
餐前值日生工作,幼儿非常喜欢做。它不仅是幼儿为班级服务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学习文明交往的一个好时机。为了让每个幼儿都有锻炼的机会,我们先请能力强的孩子做值日,做示范,在观察中讨论、调整,明确值日生制度。一组五人或六人轮流开展值日生工作。值日生工作让幼儿养成了劳动习惯和责任感。
(2)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养成“餐前洗手饭后漱口”的好习惯。每次进餐前,我们通过有趣的游戏《我的小手真干净》,严格要求幼儿做到饭前洗手;进餐时,不能大声说话,要求安静用餐。自觉吃完自己的一份,不挑食、不偏食,不做漏嘴巴;餐后漱口,收拾自己的桌面和餐具。
3.午睡环节的文明礼仪教育。
(1)教育幼儿尊重别人,培养幼儿的爱心。幼儿进午睡室后,经常会发现孩子们午睡前会发出很大的声音,比如:走路踩得咚咚响,朋友间交流会越说越响,甚至还会发出叫喊声……针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不良行为,我们以儿歌《轻轻》为载体,让幼儿懂得做事要轻轻:开门、关门要轻轻的;说话要轻轻;走路要轻轻。做到不影响别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睡眠习惯。我们自编儿歌:《午睡》睡前解小便,上床脱外套。不说笑,不嬉闹。盖好被子睡睡好。让幼儿在儿歌的提示下,愉快的做到午睡要求。从而更好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睡眠习惯。
4.在游戏中渗透礼仪教育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幼儿基本的活动。抓住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文明礼貌知识。
(1)自主游戏中开展礼仪教育。在自由活动时间,能主动分享玩具、图书等,借阅图书、玩具要先征求主任的同意,并注意爱护图书、玩具。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提示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他人时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或木马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就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
(2)在角色游戏中开展礼仪教育。
角色游戏是幼儿学习交往、感受生活的游戏方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设置角色区域时,我们就引导幼儿观察各角色人物在现实中的仪表仪态,让幼儿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模仿不同角色之间的行为礼仪,交往方式,逐步认识各个角色所需要的礼仪,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礼仪。如:如何与他人打招呼;如何请求别人的帮助;如何接递物品……,在角色扮演中感知体验礼仪。
在游戏中,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在与同伴交往,与材料交互作用过程中乐意抑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角色游戏。幼儿在扮演角色过程中要实现角色转换,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经验,从而易习得该角色的行为。为此,我们尽量创造条件开展角色游戏。如:为了加强幼儿的礼貌教育,引导幼儿学习说不同的礼貌用语。我们开设了“江南一品茶”“美味烧烤店”等游戏,要求营业员面带微笑,热情接待,会说“你好,请问想买什么?”顾客会说:“谢谢,麻烦你了!”在“娃娃家”开展 “做客”游戏,让幼儿学会说:“请进,请坐,请喝茶”,通过这类游戏,使幼儿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练习,同时我们指导幼儿将游戏中对角色的礼貌要求迁移到晨间入园、课间交往、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之中,使孩子们良好的礼仪习惯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使礼貌用语产生行为效应,让孩子们真正养成习惯。
总之,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以常规训练为主,注重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四、抓住挈机,在移情体验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
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到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运用这样的理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抓住挈机,采取体验法,遵循正面教育原则选用现实情境或创设人为情境,辅之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体验感受,想象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从而知道正确的交往方法,处理好相互间发生的纠纷。
中班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一些小事情小朋友之间很容易发生分歧,甚至纠纷。比如,当幼儿为一件玩具争抢不休时,我则会在一旁观察,把幼儿自己协商解决矛盾的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自身的不友好行为体验到不谦让则游戏会无法进行下去,从而学会共同商量解决出现的矛盾。当幼儿间的矛盾解决后,对于谦让的小朋友我就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个别礼貌行为较差的幼儿,我就利用移情体验法对其进行个别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有一次早晨,孩子们在户外活动,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我忽然听到“哇”地一声大哭。原来,那个好动的景泰把小杭撞倒了,他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就离开了。看到这一情景,我知道景泰只认为自己说声“对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没关系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于是,我赶忙叫住了他,并伸手将小杭扶起,一边哄着他一边问:“你为什么哭呀?”“疼!”“景泰跟你说对不起了,你还疼吗?”我故意奇怪地问。“疼。”小杭答道。听了小杭的话,我问景泰:“你摔过跟头吗?”景泰点点头。“你摔跟头时什么感觉?”他低头说:“疼。”“那你疼时希望别人怎么办呢?”我问。“揉揉。”他想了想小声说道。然后蹲下去用他的小手给小杭揉搓,嘴里还说着:“疼不疼?”他这样一来还真见效。刚才还在哭的小杭竟然有点不好意思了,嘴里说着:“没关系,我不疼了。”看见景泰认真地做这件事,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你看,光说对不起,小杭还在哭,说明他还疼,还委屈呢。你帮他揉一揉,他的疼痛就减轻了,他也很快地原谅你了。”他点点头。
看着他俩又在一起玩耍的背影,我想: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在处理孩子之间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对他进行移情体验教育,让他想象自己处于别人位置时的感受,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同伴造成的影响,使他能够站在同伴的角度去思考,真心地表达歉意,真正理解“对不起”的含义,从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尝试,我们深深感到孩子们确实变得懂事、礼貌了,孩子见到老师、同伴会主动地问好,有时在路上遇到也能听到他们的招呼声,让人感到真愉快。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我知道:好的礼仪习惯正逐渐在他们身上养成。
第三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幼 儿 园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阶段性小结
本学期,我园继续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课题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全园教师积极参与,认真写好每一篇观察记录,精心准备好每个教育教学活动。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现将本期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制定了切实在可行的学期研究计划。为本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本学期我们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目标,调整了研究步骤,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组织了“幼儿良好行业习惯养成”教研观摩活动,家长走进幼儿园来观摩活动,使家长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一条新的研究道路。
二、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实验班,形成了领导指导、实验班引路、其他班级积极参与的格局
为了研究工作在全园铺开,我们成立了以温园长为组长,刘园长为副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确立了大
(四)班、中
(一)班、小
(一)班为实验班,其余班也积极投入到了研究工作当中。温园长经常亲自参加研讨活动,给予教师们专业性指导;刘园长全面负责指导教师们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教研组长和实验班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工作,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幼儿园组织教
师每星期召开两次集体研讨,共同讨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慢慢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就形成了全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形式。
三、从细微处着手,教师的教研工作做得踏踏实实
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工作做得细致、踏实。实验班教师坚持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每个星期组织一个行为养成主题活动,并认真写好活动反思,非实验班教师也坚持每星期写一篇观察记录,每星期组织一个行为养成主题活动,教师们还积极总结经验,写出了有一定水平的经验总结。
四、家园共育,形成合力,为研究工作推波助澜
每个班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都注意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家访等形式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和家长共同讨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改变幼儿不良行为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让家长更加理解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把家长请进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观摩活动向全体家长开放。刘霞梅老师的《小剪刀,我爱你》、郭美英老师的《危险的火》、白晓梅老师的《你好,再见》、刘晓卿老师的《天冷了别冻着》、杨丽老师的《猜猜我有多爱你》……从不同的角度培养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虽然我们在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了许多经验,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进。
1、教师们的研究工作浮于表面,缺乏专业性的理论知识,研究水平和文字概括能力还有待加强。
2、《行为习惯养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过于简单,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活动中说教的成分过多,今后要注意寓教于乐,把教育活动组织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教育意义。
3、在日常工作中,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注意持之以恒,没有把活动中的培养目标延伸到一日常规当中,进行反复训练。
4、“5+2=0”的教育仍然存在,家园联系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继续组织形式多样的教研观摩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家园协作,尽量避免“5+2=0”的教育,多给家长讲一结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指导家长在家里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四篇: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关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些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一、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一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乎意料的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及时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另一位科学家说,在实验室里,没有“我”,只有“我们”,一切伟大成果都属于“我们”,而不是某个“我”,这种群体意识不正是得益于从小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的习惯吗?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把,他都严肃的指出,并说:“最小的一点错误导致最大的损失。”这话不正是来源于幼儿园里的那句“东西要摆放整齐”的教导吗?
(二)我们探讨一下,真正的早期教育是什么?
大家对早期教育这个话题并不陌生,我们通过读书看报,网络或其他媒体涉猎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我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共享,真正的早期教育让孩子自然吸收,而非硬性灌输;让孩子随兴趣自然发展,而非单纯地积累知识;是启蒙教育,而非系统的正规教育。我们教幼儿简单的字词,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语言学家,让孩子欣赏音乐,也不是一定要使他成为音乐家,早期教育注重开发多元智能,本着兴趣、需要的原则对孩子实施启蒙教育,是创造适当条件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为培养孩子体格健康、智力发达、品质和个性良好打基础。
知识灌输的结果是高分低能,所以,我们认为:“学问”不等于“知识”,所谓有“学问”的人并不仅指他掌握多少知识,而更是指他是一个“学会了问”的人,是一个“会问、能问”的人。孩子能发现问题并有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无限的发展潜力,这比灌输大量的知识强一千倍。幼儿园不是培养“知识型”的人才,而是要培养“探究型”的人才。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我们提倡“大课程观”,即幼儿园的课程包括幼儿园的全部生活和学习活动,幼儿的生活即学习,幼儿的学习并不是只在每天短短的十分钟的集体活动中,孩子的每一个生活活动都是课程的一部分,不要把幼儿的学习限制在所谓的“课堂”内。例如:孩子和别人的交往、孩子的进餐、孩子的体育活动、区域活动等等都是学习。
在孩子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应放开孩子的手脚,多一份自由,少一份约束,让孩子尽情的感受世界的奇妙。当然自由也不是指完全的放任自由,基本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我们要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帮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为他们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生活习惯的养成(二)道德习惯的养成(三)学习习惯的养成(四)思维习惯的养成二、幼儿良好习惯培养的主要方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培养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未受到家长足够的重视,重智育轻德育,重技能训练轻行为培养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早期家庭教育首要的、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项工作应是家长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家长要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艰巨性,对孩子严格要求,反复强调,持之以恒。幼儿良好习惯只有通过长时期的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才能逐渐养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教育是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来的。
(二)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合力培养
首先,家庭成员要统一认识,统一做法。这样才能使各种教诲和规则不断得到补充与强化,使幼儿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去努力,并巩固已有的好习惯。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在这两个因素中,家庭的精神环境是更为关键的因素。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带给幼儿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重要是健康的心态。温馨、民主、和睦的家庭,使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懂得什么是尊重和理解,同时也能养成幼儿活泼开朗、乐观外向的性格;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会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讲卫生,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的意识和习惯。
(三)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也要“用心”,用心地向书本学习,用心地向他人学习,用心地向孩子学习,用心地进行教育反思,“学、思、行”结合,摸索育人规律,成为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另外,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幼儿影响巨大,小到小事小节,大到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对幼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需要给孩子语言上的要求与期待,更重要的是做行动上的楷模。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读书、看报,必要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读书或做一些对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形成有帮助的活动,以此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经常洗手、刷牙、洗澡;要让孩子讲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气,善良、宽容。那些只言教身不教的家长,是很难收到教育效果的。幼儿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有时辛苦教育几天所取得的效果,由于家长的一个不当的行为而毁于一旦。(举例)因此,要求幼儿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四)注意方式方法,忌简单粗暴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家长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方式方法不得当,即使家长再努力,效果也不好。首先,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过度地溺爱、娇惯、迁就孩子。像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味地满足;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帮他完成,大包大揽;对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不及时纠正,甚至还默许、纵容等做法,表面上看是在爱孩子,但实际上却是在“惯”孩子,日久天长,孩子懒惰、依赖、自私、任性、怯弱、没礼貌等坏习惯就会养成。这时候再要去改正它,没有漫长的时间,不下大力气,将很难改变。其次,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一开始就不允许做,并要坚持到底。比如不能随着孩子的性子,想看多长时间电视就看多长时间,想玩多长时间电脑游戏就玩多长时间,要合理地限制。否则孩子习惯了看电视、玩电脑游戏,就会很不习惯静下来读书学习。家长要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限制的原因,同时要引导孩子阅读,孩子尝到了读书学习的乐趣,自然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第三,对幼儿多进行正面教育,反复强化其正确行为就会抑制其错误的行为。鼓励、表扬要恰如其分。批评教育幼儿时,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批评的原因及正确的做法,而不要急着惩罚孩子。另外要特别提醒的是,家长在教育幼儿时,是绝对不能生气的,不要把教育当做泄愤的方式,更不用说对幼儿进行打骂体罚了。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四、幼儿不良习惯的纠正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的过程也不是永无错失和疏漏的。教育的错失和疏漏,可能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一)及早发现。对不良习惯的发现,源于对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思维活动细致入微的观察,家长要时刻保持警觉,处处留意幼儿言行,千万不能因事小而忽视,以致使小错演变成为痼疾。在有些家长的眼里,幼儿有些毛病是正常的,等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了,这种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会贻误幼儿的成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幼儿。特别是当走向社会后,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二)后果警示。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究其原因,不外是幼儿自身和教育者两个方面。在幼儿方面,由于不知何为对错,加之自制力差,可能在不自觉中放任自己,随心所欲而形成不良习惯;在教育者方面,对幼儿的溺爱,观察不细,约束不严等往往是主要原因。所以,当发现幼儿有不良习惯时,应及时向其警示或引导其切身感受不良习惯带来的后果,使其痛知其害,从而达到纠正的目的。
(三)做好家园联系。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沟通,及时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思想、行为和表现,采取配合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纠正,更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五篇: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当前本园幼儿的行为习惯状况如何?我们应采取哪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的针对性措施?幼儿家庭应怎样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交往能力
解决问题
目标与措施
进度安排 绪论: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时时处处都要与人交往,离开了交往的人群,一个人就很难生存下去。要交往,就必须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怕生,不懂得礼貌,会撒谎,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会嫉妒别人,过分地显示自己等行为,这些都说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完善。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倍受亲人的宠爱和呵护,他们是家庭王国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惟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园又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机构,研究发现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在幼儿阶段是一个重要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否是自己的行为更好的被周围人接受,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都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幼儿阶段的社会性交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我们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为幼儿入学,步入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打好基础。
本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研究,寻求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和方法。2、通过研究,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3、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提高组织幼儿社会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4、通过研究,提高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为祖国的未来作出努力。
二、研究措施:
1、经费保障,制度推进。根据我园教科研条例规定,每年有一定的经费用于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学习培训、幼儿外出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使该课题高质量的推进。另外,以教科研为保障,每月一次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定期开展课题组活动等,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
2、健全组织,分工明确。成立由园长任组长,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组,并根据教师的个人研究专长明确分工、有分有合,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沙龙和专题讲座,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引导,进行参与式培训和教学现场观摩,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4、注重过程,结合实践。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本园特点、幼儿发展状况、家长特点等,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幼儿追踪档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把课题做强做活。
三、研究的进度安排
(一)、讨论分析,寻找切入口。
我们通过分析当前本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而提出“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
(二)、学习理论,组织实施。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大量理论资料,通过调查研究所获事实依据,进一步证实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分析幼儿发展情况,反思总结经验。
研究中,我们会对幼儿在活动和的表现及时记录和分析,边实验边总结,做到有记录,有分析,有对策。
四、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习惯的目标和策略。
(一)、培养目标:
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育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所必须的,通过交往,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自我中心等不利交往的行为。主要包括:
1、学习用礼貌用语会向他人问早、问好。2、激发幼儿主动和同伴交往的良好愿望,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合作并能妥善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养成接纳、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在与成人交往中,能积极主动问候,尊敬长辈,尊重成人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培养幼儿良好社会交往习惯的基本途径:
1、进行会议,座谈,咨询等活动,明确研究方向。
(1)、针对幼儿在园与同伴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教 师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明确研究内容和方向。
(2)、建立“幼儿追踪档案”,呈现幼儿成长轨迹,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家园协作,积极发展。
要做好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工作,单靠幼儿园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1)、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家长有机会来园观摩活动,参与活动,参与决策。例如,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家长接待日等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成人交往。
(2)、借助各种方式方法和家长互通信息,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如:向家长发放有关资料,让家长掌握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知识和方法。定制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即使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做到与幼儿园同步教育,积极配合教师对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的培养。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不同职业人员来园对幼儿进行辅助教育,还有让幼儿走出去,参观,参与社会活动,调动幼儿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交往能力。
(三)、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具体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靠个人的力量已很难胜任,必须要与他人合作,要合作就要与人交往,要交往就要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要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就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鼓励幼儿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交往。1、利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的运用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在什么情景下要使用什么礼貌用语,成人应明确向幼儿提出要求。如早晨幼儿入园时,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问早问好,并指导幼儿与家长告别,说“再见”;进餐时,为幼儿盛饭菜,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谢谢”,幼儿之间出现碰撞妨碍别人活动时,要说“对不起”,另一方要“没关系”;下午离园时,要向老师说“再见”等等。
2、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交往习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合作对儿童的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合作学习是鼓励幼儿积极交换意见,和其他幼儿一起进行的主动学习。幼儿最喜欢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乐于接受一些建议和批评。通过游戏这一幼儿喜爱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观点、协商新的观点和增进彼此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在游戏中,不同能力的孩子相互商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取长补短,用自己的行动达到目标。如表演游戏中,不同角色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整地将游戏表演下去,缺少一个角色都不能进行,这就需要幼儿彼此照顾,共同表演,共同提高。
还要大胆地把孩子放出去,或者热心地把小伙伴请进来,鼓励幼儿 集体这去交往、游戏,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处理同伴关系。
3、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与人交往。
幼儿生活的范围比较狭窄,且大部分的活动是在成人的监护下,孩子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成人会不由分说地去排除,着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其实,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成人”这个保护伞,而要自己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从小没有交往的经验,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情绪,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差。因此,作为幼儿的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条件与机会,使幼儿习得社会性交往的经验,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幼儿园,开展“大带小”活动,打破大、中、小年龄班的界限。在家中,家长也可以让幼儿替自己去取东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教师和家长都要不失时机的带孩子走人社会、走进社区,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幼儿,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4、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主题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是全面的、启蒙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也有具体的目标。我们把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去,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教师认真贯彻教育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乐于助人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总之,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是幼儿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幼儿适应将来社会的重要环节,幼儿良好上性交往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成人要善于为幼儿创造条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杨冰主编《成就一生好习惯》 2]《早期教育》 《幼儿教育》杂志
3]山东临沂张同梅在〈山东教育〉的〈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4]山东临沂杜嫦娥在〈现代教育导报〉的〈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的养成方法〉。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