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的意义
企业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的意义
在一个管理制度健全的企业中,所有升迁都是凭借个人努力得来的。想摧毁一个组织的士气,最好的方式就是制造“只有玩手段才能获得晋升”的工作气氛。管理完善的公司升迁渠道通畅,有实力的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主人,才会觉得自己与公司完全是一体的。
以上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反思我们的企业环境。就目前来讲,企业的竞争机制还存在有失公平的地方。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公平竞争机制,打破那些隐性的壁垒,给予普通民众畅通的上升通道,整个企业的创新和独立发展的能力自然会增强。所以,谴责自己员工没有主人翁精神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是建立起公平的机制,激发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人翁意识。
建立起公平竞争的上岗机制,是企业加强管理、促进发展的手段。为此,笔者认为: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竞聘上岗,有上有下,建立公平竞争上岗机制,目的是为企业寻找优秀的管理者与员工。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始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因此,必须破“用人唯亲”歪气,树“用人唯才”正气,建立公平竞争的上岗机制。
竞岗演讲是一种很好的公平竞争的机制。拟定竞岗职位,经过前期的竞聘上岗动员、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等环节后,竞岗者依次做竞岗演讲,参与无记名民主投票表决的应该包括该岗位相关的领导和员工当场进行投票;并公示考察、最后聘任的程序;促使德才兼备、有能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选拨出适应需要,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管理干部。
竞岗演讲,大家参与选举的意义重大,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选拔任用管理干部的体现公平竞争的途径,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干部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必将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参与竞岗的人员可以在竞聘中得到锻炼,在竞争中看到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竞聘成功者,会更珍惜自己的机会,竭尽全力地去工作,以不辜负领导和同事的期望;以更好的成绩获得大家的继续支持。未能成功竞聘上岗的人员通过竞聘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够成熟,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一如既往地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在工作中努力完善自己。
竞聘上岗,有上有下,公平的竞岗演讲必将激发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也必将激发他们更高的工作热情。我们相信,一种公平的竞争机制必将造就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层,也会促成一个活力四射、团结向上充满激情的集体。
第二篇: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
政府行为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的主体要素,哪里政府行为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反之,政府行为不规范,不能依法行政,不进行制度创新,在激烈的环境竞争中就会落败,也无法实现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抓好全方位服务。政府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首先是强化服务观念,政府及行政机关的义务就是全力维护纳税人的权利,即“纳税人权利中心观”,维护纳税人的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要树立优化服务的发展观,将服务融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服务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建立顺畅、高效的服务运行机制,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改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以强化公共服务为目的,重新配置整合服务资源。三是建立服务承诺机制,通过行政机关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四是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起由行政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中介组织监督等内外部组成的监督主体,确保及时掌握服务状况、监督服务计划的正确执行和及时改善服务状况。抓好发展环境。县级政府要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权威性领导,要抓好软硬两个环境的优化。一方面,抓好行政环境建设。通过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诚信度等软环境,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尊商、富商”氛围。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满意的服务是党的宗旨决定的,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行政相对人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要切实负担起提供治安、教育、交通、国防外交、医疗、环保、民政社保等公共服务职责,保证为行政相对人提供全程配套到位的服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搞好勤政廉政建设,要做到不批条子,不认条子,一切按规矩去办,提高办事透明度,反对权钱交易,以良好的形象树立县级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权威。政府的实体管理和程序管理都必须公开、透明,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公开,给行政相对人以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特别是要加强政策法规的透明度,包括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建立统一有效的政策信息网络,做到政策法规信息的及时发布、及时宣传、及时更新。行政管理的手段要以便捷、多元化为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联络方式,如邮寄、电话、传真、网络等,实现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审批、许可、确认、给付的管理高效。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要遵循低成本、高效率的原则,把层级审批改为一级审批,把多部门分别审批改为整体联动审批,把多次审批改为一次审批,并提供规范的标准化流程。另一方面,要抓好基础设施硬环境的改善。本着“规划超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加快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外吸引力。搞好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行政区、文体活动区、商住区、工业区、商贸区,把县城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型城市格局,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
抓好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科技兴企战略,在全社会唱响“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经济要提速、人才是动力”的主旋律,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管理制度,改革和优化选任激励约束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的企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制定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高薪聘请人才,并在投资
创业、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提供便利。放宽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利用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发布制度,制定各类人才资源供求指导目录,并实现网上发布,促进人才供求对接,特别是对“两高一急”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打破限制,特事特办,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选拔经营、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把一批年富力强,懂经营、懂管理、讲奉献的优秀人才推向企业管理的重要岗位,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实现科技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潜能,提高经济效益。
抓好科学决策。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正确决策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为了避免决策的失误,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逐步形成一套适合县情又与时俱进的制度和程序,并使之规范化,防止民主决策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互联网、热线电话、市民接待日等方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各类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等组织,随时为政府出谋划策。
第三篇: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意义[推荐]
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意义
2012年6月15日10:10:19来源:转载阅读数:5169
课程相关推荐:
精益推行之关键—打造卓越 培训讲师:郭涛
厘清方向:理解并掌握精益运营的基本逻辑 构筑路线:规避误区并绘出精益实。„„详细查看>>
引领变革(经理版)(2天)
培训讲师:黄焱
1.描述变革能力在公司变革的绩效中的核心角色 2.采取高回报行动,在你的。„„详细查看>>
一、建立的基本原则
1、物质利益原则
人们进行社会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和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物质利益除了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外,还是人的安全、自尊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因此在员工的物质利益为得到充分满足时,对员工的激励应注重物质利益原则:即使在个人的物质利益已被认为充分满足之后,也不应忽视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
2、公平原则
根据公平理论,人们是需要公平的,而公平是在比较中获得的。人们注重的不只是所得的绝对量,更注重的是可比的相对量,因此管理者应充分考虑一个群体内以及群体外相关人员激励的公平性。“按劳分配”的原则就是为了体现公平性,但公平理论中的公平原则与“按劳分配”相比,则考虑到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显得更加实际。
3、差异化和多样化原则
所谓差异化就是针对不同的个人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所谓多样化就是不应拘泥于一种方式,而应视情况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法,这是从激励的本质出发的,既然激励的本质就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激励方式也就必须是多种多样、彼此差异的。事实证明,在激励工作中只有坚持差异化和多样化原则,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
4、讲求效应原则
效应是激励的核心,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无效应的激励是毫无意义的。无意义的激励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效应。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最大的正效应。其中的效应包括:个体效应、整体效应、精神效应和经济效应四种。
二、激励目标的设定
激励的目标,是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组织者向人们揭示本企业所需要的良好行为和妨害企业优化的禁忌,以及对行为造成的后果的奖励或惩罚的内容与等级。激励目标的设定决定着激励工作的方向,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组织者的期望和要求。它不仅告诉人们激励是什么,而且告诉人们为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只有确定明确的科学的激励目标,才能促使人们按照系统的要求去积极行动或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指向,保证系统按照组织的意志顺利前进。通常情况下,企业在设定激励目标对应做到以下三点:
1、激励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激励的目的在于实现组织目标。因此,激励所产生的积极性必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如果激励目标与组织目标背道而驰,即使设定出了漂亮的激励目标,有了再好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无用的。激励目标的设定,必须服从、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2、激励的目标必须与有关政策、法规相衔接
激励是在道德范围内对企业进行调节的手段。作为道德评价的行为,激励包括了对善的、良好行为的赞赏、激励,也包括了对恶的、低劣行为的批评和惩罚。就激励目标中合成法关系密切的内容而言,它应当同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相衔接。当有损于企业良性运行的行为出现时,按照相关规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3、激励的目标应有企业员工的广泛参与
目标的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通过员工的遵循和追求来实现。在这一点上,员工的个体目标和企业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企业的目标,员工的目标必然具有盲目性,不足以吸引和约束员工的企业目标是毫无意义的。企业的激励目标只有被员工普遍认同并自觉自愿地遵循和追求,才能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设定激励目标时,员工的广泛参与是必不可少的。
三、激励措施的确定
有了目标后,相应的就必须确定激励措施。激励措施的确定必须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1、奖励。奖励包括经济性奖励和非经济性奖励,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前者主要通过增加工资或奖金,后者主要指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扬,给与一定的荣誉等等来调动人的积极性。
——经济性奖励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目标和期望,同时也由于员工在企业中所处的层次和工作职责不同以及企业内部不同的协作方式。因此,在确定具体的措施是应采取不同的奖励方法:
(1)单个员工的奖励方法
以往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时,没有对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及时有效的奖励。现在一些企业逐渐取消以资历为基础的工资系统,采用以业绩为基础的绩效工资系统。这一系统中,谁也极高,谁的报酬就多。它的合理之处在于节约了劳动成本并强调个人责任。最常见的绩效工资形式是奖金。美国自1988年以来,向工薪员工提供可变工资的企业已从47%上升到68%。此外,这些公司还提供了比工资增长更多的奖金。利用奖金,对雇主来说不许加入基本工资中,必须靠员工争取,可合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激发员工取得高业绩。
(2)班组奖励办法
企业中的员工经常是在某一特定组织中协作工作,比如车间里以几个员工为一组的轮班制度。这时,生产效率来自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很难判断单个员工的具体贡献大小。在此情况下,就必须以整个班组为单位进行奖励。班组的人数少的4-7人,多的35-40人,如果小组产量超过了规定的标准,那么每个成员即可按比例获得奖金。
(3)企业整体奖励方法
由于企业组织内职能部门的划分,企业的整体业绩必须依靠各个部门员工的协同努力,判断企业成功的标准是以整个企业为考察对象,而不是个人成绩。要是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使员工清楚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就必须依靠公司的整体奖励计划。目前社会上主要的企业整体奖励计划有三种:分红制、员工持股计划和斯坎伦计划。其中员工股权计划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对员工股权计划的研究表明,他们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常常带来更高的绩效。一项研究曾对45个采用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的企业和238个传统公司做了比较,在雇用员工和销售增长方面,采用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的公司都优于传统的公司。
(4)管理人员的激励方法
企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技能。因此,为管理人员提供充足的薪水和奖励是十分必要的。必须为管理者制定可行的报酬方案,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管理者。在这一点上,企业可以把他们的奖励与整个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
——非经济性奖励
许多企业的员工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倾向于希望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的酬劳。也就是说,社会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在工作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增强。此时,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非经济性奖励就成为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
(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把工作要求和员工能力以及报酬恰当地匹配起来。员工必须能够胜任他所接受的工作,但又必须使该项工作对员工具有一定挑战性,这样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就会获得成就感、责任感、认同感以及自身发展。
(2)工作环境
企业应该为员工按时完成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源和途径,以消除业绩障碍。设备维护不当,物品配备短缺,资金来源不足,都将挫伤员工积极性,招致员工不满。同时,应该制定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增加员工的信任感。比如鼓励稳定就业就反映了公司对员工的尊重。此外,仔细选择称职的管理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合格的主管将直接导致员工业绩的下降。
(3)弹性工作时间
弹性工作时间允许员工在一定限度内选择自己的工作时间段。20世纪60年代,德国首先引进这一制度,此后传遍欧洲和美国。弹性工作时间把个人需求与工作需求之间的矛盾减少到最小。让员工不必在上班时间分心考虑其他要做的事,从而专心工作。员工可以灵活地调整工作时间,选择在精力充沛的时间段内投入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4)培训和晋升机会
企业可以通过向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及培训机会使员工不断充实以向更高层次发展。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企业的发展前途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工作,才会使自己对企业忠诚,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2、惩罚。惩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负激励。它不能成为企业激励机制的主导,但却是必不可少。员工在工作中总会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使自己的行为背离或偏离利于企业发展的方向。实行惩罚是给员工“不要这样做”的信息反馈,促使员工改进或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至于重蹈覆辙。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惧怕和焦虑使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它可以增强员工的反应强度和导致内驱力的提高。惩罚就是起这样的作用。至于究竟要采取哪些方法,则完全要依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而定。深圳光台电子厂的做法是:只要员工被发现在工作中出现了违规行为,都将处以金额不等的罚款。
四、激励措施的实施
激励措施的实施是激励的最后一个阶段——奖惩的决策和颁布过程。奖惩的决策是对奖惩进行最后的决定。它是决策者依据激励标准,根据工作绩效,对奖惩的对象、等级、形式进行选择的过程。奖惩决策是确保奖惩效应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与决策的行为选择相联系的,使奖励的执行。如果决策正确或基本正确,执行时就会比较顺利,真正起到激励群心,励发众志的积极作用;如果决策失当,不但难以得到应有的良好的效果,还会引发各种矛盾,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消极的后果。所以,在作奖罚决策时必须严格按章办事,有根有据,整个过程公正、公开、透明。
奖惩的发布是激励实施的最后一步。由于奖惩发布后将接收全企业员工的检验纪平说,因此其作用也不可低估。在奖惩发布前应认真审核、确保质量;发布之后跟踪考察,注重反馈。决策是否正确,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难以预料。为了避免失误,提高奖惩的准确度、成功率,除了情形特别紧急以外,通常应在奖惩发布前,进行一次符合审查。而由于奖惩的效应只有在发布后才能最终表现出来,得到实践的检验。同时,从奖惩角度看一次奖惩的完结,往往标志着另一个周期的奖惩的开始。因此,对奖惩进行跟踪考察,密切注意信息的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篇:建立竞争机制 选拔优秀人才(源自网络)
建立竞争机制 选拔优秀人才
肇庆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干部竞争上岗的思考
南方网讯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浪潮中,肇庆市紧跟改革的步伐,大胆进行探索。1997年底,率先在端州区公开选拔科技局副局长和玉叶集团公司总经理,在市检察院和市规划局、司法局开展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拉开了全市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序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肇庆市委制定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试行办法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在全市范围内铺开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今年,市委结合机构改革,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在市直机关拿出12个副处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报名者达203人;机关部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1140人参加中层职位的竞争;市直40个党政部门班子的配备,也参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做法,确保把人选准用好,优化班子结构。据统计,从1997年至今,市和县(市、区)共进行了16次公开选拔,公选职位56个,报名参加的干部1209人。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实施,不仅选拔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和中层岗位,还发现和物色了一大批人才,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氛围,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改革效应、培养效应和形象效应,为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打下了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干部管理方法,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我们要学习、领会好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推进干部选拔制度的创新。作为干部选拔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既要坚持,又要改进,特别是要摒弃其中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和做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们认为,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适当放宽要求,降低参考者的“门槛”,不拘一格选人才。
干部选拔制度的创新,关键是要在观念上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他还特别提出,“资本主义社会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不排资论辈,凡是合格的人才就用,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中,要大胆突破一些条条框框,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参选标准,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报考人员除要求具备《条例》要求的必须条件,即政治素质好,有胜任拟担任职务的必备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组织领导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身体健康外,对于学历、年龄、任职年限、政治面目的要求,应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岗位,从实际出发,科学界定。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如果是从配备年轻干部的要求出发,那么学历可以要求高些,年龄可以要求年轻些,任职年限可以要求短些;如果是从选择高素质的领导者要求出发,则学历、年龄和任职年限都可以放宽些。要给予一些年龄稍大、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志参与竞争的机会,科学合理地予以起用,做到优势互补,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同时,要拓宽选拔范围,既立足市内,着眼于市内深入挖掘人才,加强对所属干部的培养选拔,又面向市外公开选拔,打破地域观念,积极向外招揽人才,做到引进与挖掘并举。
二、定期进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规范运作,降低成本。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操作时间比较长、牵扯的精力多、投入较大,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以市、县、乡镇等为一个整体统一开展;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工作产生了冲击,不可能也不必要随时开展。因此,一是要定期进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要从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目的出发,合理确定开展的时间,并形成制度,持之以恒。我们认为,比较合适和合理的安排是,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的任期5年为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内公开选拔可以进行2次,分别安排在选举后的届初和届中进行,规定换届后的部门领导班子的配备要拿出三分之一的职位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则每两年进行一次。定期进行,可以减少重复宣传、组织、实施工作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耗费,干部群众也心中有数,及早准备。二是规定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成绩的有效期。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之后的两年内,如工作岗位出现空缺、中层干部个别调整时,以最近一次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成绩作为任用干部的依据,党委(党组)根据成绩(包括组织考察的评价)研究决定递补对象。三是规范程序。要把这种选拔方式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明确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步骤、环节。为规范运作,降低成本,确保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能够正常有序地
坚持下去,建议建立分级试题库,上一级负责下一级的出题评分工作,即省负责市一级,市负责县一级,县负责乡镇一级。这样,就可以达到既安全保密又节约费用的目的。
三、扩大应用范围,充分使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成果。
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好形式,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不仅应该完善、深化,而且还要不断推广,使应用范围得到不断的扩大,成果得到更好的转化运用。当前,一是可以把公开选拔作为一种资格选拔方法。今后选调挂(任)职干部、后备干部,以及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领导干部、国有和国家控股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等,可以采用公开选拔的形式确定是否具备这种资格,组织考察后,根据其德能勤绩作出具体的安排。在作为资格选拔时,参加者的条件可以进一步放宽,从更大的范围来发现和物色人才。二是由公开选拔副职、部门领导扩大到公开选拔正职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拓宽深度,改变只局限于公开选拔副职领导的做法,逐步安排一定数量部门正职进行公开选拔,并考虑用公开选拔的形式发现和确定拟新进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的人选。同时,可以考虑试行在市直、县直部门领导中实行竞争上岗。三是充分运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成果。要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看作是识人和选人的手段之一。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结果是个人能力水平、实绩和民意的一定体现,要认真分析、具体细化,把它作为一种量化标准,融入到干部考察、考核中去,作为干部实绩和群众公认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完善笔试和面试的内容和形式,充分体现应试者的综合素质。
考试是公开选拔的一个关键环节,考试的科学化水平直接关系着公开选拔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中国是考试的故乡,科举制度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干部,是一种较为公正、科学的评价方式。但是,目前试题的命制还存在不足,主要是内容的覆盖面与实际工作应用存在差距,各职位试题出现近似和雷同,专业科考试中大多数是用一道或几道题来评价干部的能力等。因此,这种考试在评价功能、评价形式、评价导向方面仍然需要创新和完善。建议在考试前,要对拟选拔职位的要求和特点作具体分析,合理确定考试内容和所用题型,据此命制试题。考试分数要能真实反映
应试者的知识水平和应用能力,确保考试的筛选作用。考试结束后,要总结经验,听取考生和评委的意见,不断改进,为今后命制试题提供依据。面试工作除采取结构化面试这一形式外,还可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如实地调查、现场办公、座谈讨论、争论辨论等形式。鉴于答辩、面试评分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为公平、公正起见,建议成立“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专家评审委员会”,从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抽调人员组成,专门为各地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工作担任答辩、面试评委,进行评分工作,或者使评委异地异部门化,尽量使笔试和面试的成绩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充分发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效能。
一要正确处理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把好组织考察关。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既要看笔试和面试成绩,又不能只看这个成绩。应该明确,党委(党组)在这个问题上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把好考察关。考察中主要看“德、能、勤、绩”。要广泛听取意见,查阅民主测评材料、“三讲”教育材料,和干部群众座谈等。在考察基础上,党委充分酝酿,反复比较,投票表决,确定人选。
二是正确处理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依法依规的关系,把好任命关。要保证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每个程序都不能少,防止出现人为控制、操纵最终结果现象的发生。属于党委推荐提名由人代会选举任命的,必须履行相关的手续。要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一般来说,要实行择优原则,从高到低录取,确有特殊情况要进行解释说明,并做好落选者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上者服众,下者安心。
三是正确处理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干部制度改革其他方面的关系,把好配套改革关。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是对以往选人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在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时,应注重系统的观念,把单项改革放在全局中考虑,加强整体谋划,做到综合配套,协调发展,努力使干部制度改革形成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当前首要的是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与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预告制、党委任免干部投票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和任期制等结合起
来,扩大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其相互协调,发挥综合效应。
四是正确处理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与加强自身建设的关系,把好干部教育管理关。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结果都不是终身的,只是对干部现阶段能力、水平和发展潜力的一种评估。不能将其固定化,一成不变。一些经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上任的干部比较容易产生自傲心理,有必要加强对这些干部的教育和管理。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经常了解情况,交心通气,按时进行跟踪考察,发现苗头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2001年12月)
第五篇:企业建立实习生制度的意义
企业建立实习生制度的意义
一、企业意义
1.建立实习生制度是企业应尽的一种社会义务
现如今有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难以招到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所需人才,便开始埋怨学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脱钩,埋怨学生只会读死书不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有200家企业、上千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参与的“浙江大学生就业实习工程”进行4个多月后,“天生我才网”对参与其中的16家企业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实习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眼高手低”。实际上出现这种情况企业不但不应该埋怨,而是负有一定责任的。现在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职业意识,并且他们年轻、可塑性强、富有创新意识,这正符合企业的成长与竞争的需求,但是他们在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养成、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尤其是实战工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而这个缺口的弥补不应该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那么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建立实习生制度以实现这种社会义务责无旁贷,同时这也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2.通过建立有效的实习生制度可以为企业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
通过建立实习生制度来招聘和选拔优秀人才这几乎是所有企业都能够认识到的一个意义。企业希望通过实习来考察应聘者,并从中筛选到自己满意的员工。比如说东方通信有限公司特地制定了实习生档案,记录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能力特质等,作为以后招聘时优先考虑的依据。华立控股有限公司在实习生结束实习时还特地设宴欢送他们,将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列入后备人才库,在招聘时优先录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所有企业都对在实习期间动手能力、处事态度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实习生,在其自愿的前提下,毕业后可以转为正式员工。
3.优秀的实习生制度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实习期是企业与实习生进行初次接触的阶段,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相互了解、考察的过程。由于首因效应的影响,这段时期企业对实习生的认识和实习生对企业的认识对日后双方进一步建立劳动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由于实习生制度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或在校学生的,那么在实习生制度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校园招聘过程中,无形地就给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宣传作用。由于企业对实习生制度的精心设计以及规范有效的执行,这样很容易给实习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而为企业在日后招聘人才过程中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宣传打下了一定的人缘基础。在日本,有很多企业就在宣扬“要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本公司,进而更加深刻认识某一个行业”。4.实习生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也不是设计一个企业标志、写一首企业之歌、出版一本企业刊物那么简单,而是要将企业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与实质灌注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中去,这其中就包括企业实习生制度的建立。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在提倡和追求“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当然“以人为本”不是口号,这样的企业文化实质意味着企业将人的作用和反应列为企业最高的、不可侵犯的判断标准。例如惠普公司在制定每一项制度,实施每一个项目的时候都会去审查这样做作是否违反了企业精神——“对人的重视、尊重与信任”。同样企业在建立实习生制度时候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它在向别人传达这样一种意思:我们将实习生作为整个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力资源,通过我们企业的指导与管理,企业将与实习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互赢关系,并因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得实习生获得一个可以增进实践能力的机会和有所收获,而企业也可以从实习工作中挖掘出实习生的更多潜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和创造丰富的价值。
5.健全有效的实习生制度可以促进实习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国内很多企业把接受大学生实习当作一种任务,简单地以为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对口实习”。有人曾将实习生在企业中的实习内容归结为八个字——“端茶”、“倒水”、“拖地”、“擦灰”,虽说这八个字概括的有些偏颇,但也形象地描述出实习生在企业工作中的低级与尴尬。这样的实习几个月下来,不仅实习生会认为学不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而且企业也会产生实习生不会给企业创造价值的表象认识,甚至当企业领导总是发现实习生在无所事事地上网、看杂志时,便更不会认可引进实习生会给企业的带来实际意义。事实上,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在于实习生,而在于企业没有一套健全有效的实习生制度,没有将实习生的工作计划好、安排好、指导好。实习生制度应该成为企业整体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度的建立企业可以让实习生充分发挥出其具有的能力和潜力,并且在实习生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实习生完全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很有可能他们中的某一员日后会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6.实习生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失业问题的解决
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不是固定的,很难完全控制在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之内,那么企业在开展某些临时性项目的时候,人手紧缺就成为制约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障碍。比如企业有时需要针对一些特殊情况开展相关营销策划活动,有时某一个科研攻关项目临时需要一些助理来帮助处理一些数据和资料等等,这时,企业如果有完善的实习生制度,便可以立即从储备的实习生档案中挑选到合适的人员迅速投入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此时,人手紧张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7.实习生制度的建立可以加强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招聘制度、培训制度、绩效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劳动关系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但是针对实习生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我国企业还处于一个真空状态。那么迅速有效的建立起企业实习生制度则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同时这也有助于完善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
二、社会意义
1.实习生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失业问题的解决
劳动经济学将失业分为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技能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偶然失调所造成的暂时失业;选择性失业指求职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那么这两种失业中的偶然失调和求职人员的等待完全可以用实习生制度来加以缓解,因为实习生制度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从学习到就业或者从无业到就业的缓冲机会,这样就会有大量的暂时失业者得到实习工作的岗位,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社会失业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失业还有技能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两种,这两种失业是由于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导致个人缺乏就业技能从而被先进技术与设备所淘汰造成的。解决这种失业的方法有很多种,而通过企业建立实习生制度应该说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办法。实习生通过实习不但可以深入的接触社会,更能够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进一步融入到生产实践当中去,进而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再以主动的求教和积极的学习,缩小自身能力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差距,这样这两种失业类型也将会逐渐减少了。
2.实习生制度可以为毕业生提供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的培训机会
上面一层意义已经提到过实习生制度对解决技能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而这一积极作用对于广大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来说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据有关方面数据统计,2004年我国有60万毕业生未能解决就业问题,而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将比以往更加严峻。这个问题目前已经不仅仅成为全国所有高校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且党中央、国务院也就该问题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并出台多个文件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在这个问题得到多方关注的同时,企业迅速建立实习生制度应该说是一场及时雨,因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工作经验,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矛盾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难以得到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问题的根源不是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而是缺乏获得积累工作经验的培训机会,那么企业实习生制度正是这种难得的培训机会。
3.企业建立实习生制度可以促进国家建立与实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企业和实习生都有着十分完备的法律进行规范,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目前能找到的针对实习的相关规定只有一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64年8月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劳动实习试行条例》的通知,而这份通知的内容还停留在阶级斗争的政治基础上,并且有着相当浓重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很明显已经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虽然这几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相继出台一些针对实习生的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完善的实习生市场没有建成,从而使得这些法律法规形成不了气候,作用也大打折扣。我认为国家建立针对实习的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只有企业的实习生制度日趋增多和完善,国家的法律建设才有针对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