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统计基础建设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统计基础是统计调查活动赖以开展的前提和条件,统计基础事关统计调查活动能否正常开展,任务是否顺利完成,结果是否准确可信,事关政府统计公信力。当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发展,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统计需求日益加大,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同时,国际组织和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工作面临
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搞好政府统计工作,必须建立可靠的统计基础。统计基础工作涉及统计活动的方方面面,要对统计基础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应从对政府统计体系入,厘清什么是政府统计,什么是政府统计基础,政府统计基础目前状态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对统计结果的什么样的影响。重点探讨建立什么样的统计基础体系,以保障统计调查结果真实可靠,维护政府统计的公信力。
一、政府统计体系
(一)什么是政府统计
政府统计也称之为官方统计,它是国家政府为了满足管理国家和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服务的需要,利用公权力开展的各种统计调查和管理活动。现代政府统计的特点:一是政府统计调查活动有相应的统计法律支撑和约束;二是统计调查的目的为满足政府管理国家的需要和向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三是统计调查活动是利用公权力开展的,占用公共资源,调查经费来源于公共财政支出。
我国政府统计的目的,在《统计法》中立法宗旨中有这样描述,“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第二条中,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统计法》把我国的政府统计目的、特点描述的相当清楚了,既符合政府统计的一般特征又具备中国特色。
(二)政府统计模式
政府统计模式指政府统计体系架构,政府在管理国家时需要对本国的国情国力有所了解,尤其是处于战争中的国家更是对人口、粮食、生产力(兵器生产)等重大国情国力要了如指掌,知己知彼,可以说有政府就存在政府统计活动。目前,国际上根据政府统计在国家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分工情况将政府统计划分为三种模式:集中型、分散型和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混合型。
集中型是指国家政府设立专门的统计调查机构承担政府统计工作,各政府部门不承担政府统计工作;分散型国家政府不设立单独的统计调查机构,政府统计由政府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承担;混合型是国家政府设立专门的统计调查机构,统计工作由国家统计机构和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集中型模式政府统计机构主要行使政府统计职能,统计信息涵盖社会经济方方面面,因此,国家政府统计机构设置门类齐全,既包括统计专业部门,也包括统计方法制度管理、统计标准制定、统计信息处理和统计咨询服务等部门,机构部门比较庞大。但是,根据法律,政府各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国家政府统计机构的要求,提供本专业的各种行政记录和统计信息,经统一加工整理形成政府统计数据,并向社会和地方政府提供服务。如:荷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分散型模式政府统计由政府各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发布,统计工作分散在各部门,与行政记录结合较为紧密。如: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等;混合型模式是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的结合,共同承担政府统计任务,横向管理比较分散,垂直管理比较集中。如:韩国、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
我国政府统计体系,《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在政府统计调查项目管理上,《统计法》第十一条规定: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全国性基本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专业性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同时规定,国家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相互衔接,不得重复。可见我国的政府统计既有集中的国家统计系统,又有部门统计相结合,不过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统计相对较弱,数据共享程度较低。
(三)我国政府统计架构
《统计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第二十七条,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依法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的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的派出调查机构,承担国家统计局布置统计调查任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
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统计架构在层级上有五级,即国家、省(自治区、直
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乡(街、镇)。乡镇人民政府统计法虽没有要求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但要求设置统计岗位,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统计人员。但是,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省份,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统计机构。在199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统计工作的通知》(苏政发[1998]128号)文件,要求各乡
镇应保持配备2-3名统计人员,其中一名在乡镇机关有专门职位。,江苏省统计局下发了《江苏省统计工作规程》(苏统[]77号)文件,要求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乡镇统计工作,建立乡镇统计机构(统计站、统计办公室),建立健全乡镇统计信息网络。乡镇统计工作经费要列入乡镇财政预算。,国家统计局通过对其直属三支调查队(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企业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统计局省(区、市)调查总队31个,副省级城市调查队15个,市(地、州、盟)调查队318个,县(市、区、旗)调查队887个。新组建的各级调查队原则上与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同一级别。在职能上,调查队继承了原有三支调查队的现有职能,并将逐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核算所需重要统计信息的抽样调查任务,负责实施统计快速反应制度,承担国家统计局交办的其他调查任务。同时,接受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委托,进行统计调查和数据加工,为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统计局提供统计信息服务。
(四)目前政府统计内容
从国家层面上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承担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及时的责任。制定统计政策、规划、全国基本统计制度和国家统计标准,起草统计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指导全国统计工作。
——建立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拟订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组织实施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核算全国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汇编提供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监督管理各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工作。
——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重大国情国力普查计划、方案,组织实施全国人口、经济、农业等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汇总、整理和提供有关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数据。
——组织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社会、科技和资源环境统计调查,统一核定、管理、公布全国性基本统计资料,定期发布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信息,组织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共享制度和发布制度。
——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资源环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监督,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供统计信息和咨询建议。
——审批部门统计标准,依法审批或者备案各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指导专业统计基础工作、统计基层业务基础建设,组织建立服务业统计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审核、监控和评估制度,开展对重要统计数据的审核、监控和评估,依法监督管理涉外调查活动。
——指导全国统计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管理全国统计专业资格考试、职务评聘和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监督管理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由中央财政提供的统计经费和专项基本建设投资。
——建立并管理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和统计数据库系统,组织制定各地区、各部门统计数据库和网络的基本标准和运行规则,指导地方统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收集、整理国际统计数据,组织实施统计工作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组织实施国际间统计资料交换和统计交流合作项目。
二、政府统计的基础及当前存在问题
(一)什么是政府统计基础
政府统计的基础是政府统计活动赖以开展的前提和条件,事关统计活动的正常开展,事关统计调的查结果,事关政府统计的公信力。统计基础涉及政府统计活动的方方面面,涵盖统计法律法规、统计调查机构、统计人员、统计方法制度、统计调查方式、经费保障、信息化建设、统计调查活动的管理等方面。本文重点探讨基层统计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资金保障、工作流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基础建设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发展。
(二)当前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基层统计机构设置不完善队伍不稳定
基层统计机构设置上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统计机构独立性不够,部分县区的统计机构设置在政府办、经济管理办公室、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中;二是人员配备不足,随着政府统计机构改革的推进,乡镇合并,管理区域加大,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相对减少,与面临的统计调查任务相比显得力量不足;三是统计调查经费严重不足。目前,统计经费基本上由各级财政负担,政府统计调查项目较多,基层统计机构经费紧张,影响统计工作开展;四是基层统计队伍不稳。基层统计员工作辛苦,经常加班加点,承受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而且,工作待遇较底,聘用制统计员的待遇就更为一般,导致乡镇统计员队伍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
2.统计报表面广量大基层统计人员难以应付
从客观上看,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目前乡镇统计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更缺少专业统计知识,导致统计报表问题较多,影响统计报表数据质量。另一方面,统计报表面广量大。目前日常的政府统计主要有:农业、工业、贸易、服务业、劳动工资、能源、房地产、建筑业、工业品出厂价格、规模以下工业抽样、住户调查、人口调查等十多个专业,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同时还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大型普查工作,各种报表多达百余种。这些繁重的统计任务大多都由乡镇统计人员承担,而乡镇统计员只有2-3人,一个人要承担3个以上的专业调查,每个专业调查的调查表指标都很多、钩稽关系复杂、涉及知识面广,要求统计员知识全面、业务能力强、工作干练、善于协调。一般统计人员难以达到如此高的要求,只能忙于应付,统计报表质量令人担忧。
3.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降低调查难度加大
从近几年统计工作中看,统计调查对象总体的配合程度越来越低,导致统计报表填报质量越来越低,统计机构在催报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报表审核量越来越大,查询工作量日益增加。导致调查对象配合程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压缩了与企业生产关联度不高的部门和岗位,目前几乎所有企业都没有统计部门、许多单位不设统计岗位、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大部分兼职且不具备上岗资格;二是统计调查对象统计法律意识淡漠,对统计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没有自觉履行统计法定义务的意识;三是统计人员在企业地位低,不愿意做统计工作,工作马虎,能推就推;四是由于政府各部门下发的报表太多,统计调查对象不甚其烦,导致配合程度下降;五是统计部门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报表制度办事,使企业不愿意与统计部门合作;六是企业具有较高的自我信息保护意识,担心商业秘密泄露。
4.部门行政记录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各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的行政记录和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很多国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统计机构,统计由各部门独立承担和发布。部门行政记录的信息范围广,包括:工商、税收、金融、进出口、户籍、教育、车辆、运输、电力等,而且记录完整,信息化程度较高,便于加工整理。在我国部门统计开展的不够,主要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很多行政记录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整理和开发利用。
5.政府考核体系对统计工作的影响
政府目标考核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方法,当前政府管理工作中离不开目标考核,离不开对工作的量化,也就离不开统计数据。但是,在目标考核中,考核体系的制定、目标和责任的落实更需要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当前政府管理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科学发展观给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但要发展而且要科学的发展,要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要求在保持同样速度下,要付出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影响,对发展要求更高了。毋庸讳言,现在目标考核中存在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目标分解简单机械的做法,使目标从下达那刻起就面临难以实现的困境,或目标计划与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具体工作脱节。如:某市乡镇的大片土地被划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很多企业外迁,但是在目标责任制定和下达时仍“一着不让”,导致乡镇领导为了完成计划目标只能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致使统计数据失实。
三、统计基础建设的途径
(一)统计基础建设应建立在有限的统计需求之上
在讨论统计基础建设时,首先要考虑应建立什么样的统计基础来满足统计调查需求,在需求不清的前提下来讨论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如同盖楼房,基础要打多深取决于楼房要盖多高。打浅了,楼房要倒,打深了,没有必要,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要合理地分配楼房的高度和地基的深度,才是比较恰当的。一个统计基础不能满足无限地统计需求,因此,要合理的分配统计调查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统计需求。
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调查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对统计需求加以梳理,科学规划政府统计调查项目,提高政府统计数据的利用率。同时,要打击非法统计调查,减少重复调查以减轻基层统计机构负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约束统计调查的膨胀:一是建立政府统计调查费用审查核算制度,在审核政府调查项目时,要审核经费来源和经费使用规划,对于经费无着落或经费使用规划不合理的调查不予审批。建立政府统计经费完全由各级财政负担向各级财政负担与需求方共同负担转变,各级财政主要负担普查和国家统一的统计方法制度调查,其他的政府统计调查应由需求方提供调查所需费用,用于统计调查所需开支,费随事转。二是充分利用行政纪录和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调查和不必要的调查,科学合理的利用好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改变事事要发调查表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三是合理的制定统计调查频率和统计调查指标。在统计工作中,将年报改半年报,半年报改季报,季报改月报,调查频率越改越高。调查指标越改越多,越来越细。从统计实践上看,调查频率应制定在一个合理的调查周期上,过大过小都不合适,应根据实际需求和调查能力来合理制定。四是统计调查应将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日常统计应更加注重结构和趋势的变化,减少全面报表制度,适当提高统计起报点,使统计调查既可以在合理的精度内真实地反映事物的变化和趋势,又可以减少调查工作量,减轻基层基础负担。
(二)推行统计数据生产的标准化
统计工作的核心是生产出合格的统计数据,要生产出合格的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不可缺少的,但在目前统计实践中重“评估”,数据质量控制不够,而且“评估”制度很不完善,热衷于对统计最终结果进行“评估”,而往往采取“系数法”、“排队法”或用看似有关联的指标来衡量。如工业增长速度用工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应税销售收入等指标来评估,这些指标在各地的经济结构基本一致、在经济波动不大的情况下也许会保持在趋势上的一致,但是,在经济结构不一致、在经济波动较大或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失真严重。如:在生产发展相同的前提下,由于工业企业结构的不同,某地区的工业用电量占全市能耗的比重仅为20%多,而另一地区的工业用电量占全市能耗的比重却为50-60%(甚至更高),工业用电量对两个地区工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如:某地区由于城市发展淘汰了一座高耗能严重亏损的水泥厂,由于此行业为高用电量企业,淘汰后对该市的工业用电量影响很大,又因为企业常年亏损对全市工业增加值贡献不大,如果拿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评估工业增长速度,将会导致评估结果严重失真。
对统计数据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就是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对统计生产中各个环节上的质量控制,也是实行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在这方面可以吸收银行的业务管理系统,高考阅卷、分数统计等管理理念,严格管理统计数据处理。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应采取流程透明原则、技术控制原则、数据反馈原则。流程透明原则是制定公开透明的统计数据处理原则,对数据处理中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记录完整的数据变化痕迹,让恶意修改统计数据行为无处遁形;技术控制原则是以技术手段作为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而不是靠人的觉悟和境界来控制数据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是能够实现的,不但要实现网上直报功能,而且要打造统计业务平台,用计算机系统控制人为差错概率;数据反馈原则是指在数据处理结束后,数据反馈给调查对象,让调查对象能看到数据处理后的最终结果。
(三)加强对政府统计的监管,维护公共利益
统计法规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是在统计实践中,谁来监管政府统计、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显得缺失,社会公众在监督政府统计方面显得信息很不对称,同时,没有法定的渠道来监督政府统计行为。所以,统计数据会屡次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使政府统计公信力受到伤害。建立一个受信任的政府统计,统计工作的开放和透明是非常重要的,开放透明是减少误解、误读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推行统计工作开放透明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统计监督体制是非常必要的,不但要实现系统内监督,政府监督,而且要推进第三方监督,实行系统外监督,用以解决统计系统内部难以自身解决的问题与矛盾。目前,统计业已成为政府管理的最常用的管理工具,应用在政府各种考核中,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小康建设、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城市等。而各种考核又牵涉到各地方政府的政绩和领导政绩,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涉和影响,要抵御这些影响只依靠系统内部的监督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一支监督力量来约束统计系统的某些行为,使统计数据免受干扰。5月1日实行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是实行外部监督的有力武器,对地方、部门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领导人违法干预统计数据的行为作了明确的处分规定。但是,在举证、处理等方面存在相当大难度。《处分规定》跨越了系统内部监督界限,引进了外部监督机制,却没有对统计数据进行实质性审查,没有对统计行为的审查。
要做好第三方统计监督,应设计有效的监督体制,对政府统计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人大可以设立统计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统计行为和统计数据,主要审核政府统计行为的合法性、政府统计行为的透明度、政府统计行为的程序正当、统计方法制度执行情况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四)通过统计调查机构设置减少干扰
目前,在很多省市在乡镇一级政府都设立了统计机构,如:政府的统计办、统计站等,这些机构在政府统计中统计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经费不足,是统计系统最基层的机构,在统计调查中直接与调查对象打交道。目前,乡镇设立统计机构缓解了政府统计力量薄弱,提高了执行统计方法制度能力,由于有基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很多单靠统计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有力地推动了统计工作的发展。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统计机构层级增加,受到干扰的几率也在增加。乡镇统计机构很难抵御少数领导对统计数据的干预,除非是“不想混了”,更有“聪明的”统计人员,主动投其所好,为领导挑担子,想方设法去完成计划目标,更有一些地区,在乡镇一级统计工作放在经济科、企管站,一手抓计划,一手抓统计。在这种状况下,想做到既要享受乡镇设立统计机构带来的好处,又要消除所带来的副作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要提高统计数据抗干扰能力,就要对调查机构的设置做出选择和安排,增强基层统计机构抗干扰能力。首先,从目前政府统计所承担的调查任务上看,乡镇统计机构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其次,要保持乡镇统计机构相对独立,要与经济管理部门分开。第三,要加强对乡镇统计机构统计工作的领导、指导和检查。四是,要对乡镇统计机构统计工作实行内部监督和控制,严厉查处违法干预统计的违法行为。
(五)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科学性
改进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科学性。目前,各级统计部门的相关专业都出台了统计数据评估方案,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估,从评估方案本身和实际效果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科学性显得不足。用于评估的相关指标,即使是关联度很高的指标,也只能用于趋势上判断,不存在确切的函数关系,如:工业总产值、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企业应税收入、工业用电量等指标与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存在相关关系,但绝不是函数关系。如果写成函数关系,从理论上讲是不科学的;其次,评估依据不充分。在统计数据评估中常常看到一些比例系数,这些比例系数在某一层级上,或许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层层使用一定不具备合理性,显得依据不足;第三,统计数据评估透明度不够。上级对下级数据做了评估和调整,往往没有说明和解释,缺少应有的透明度,不像是在处理业务关系;第四,对数据偏差追究不够。为什么评估后对数据调整,说明统计数据失真,既然统计数据失真了,为什么不追究数据失真的责任。也许有人认为这是统计技术问题导致的失真属于对统计数据正常的修正,那么是技术问题为什么不完善统计方法制度,而要月月去修正统计结果,令人费解。第五,对数据评估存在一刀切现象。在数据评估中顾不上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数据质量好坏,简单套用上级的数据评估方法,或对上级评估后的数据机械拆分,缺少科学性。
(六)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促进统计效能提高
统计信息化是提高统计效能,保障源头数据质量,促进基层统计业务流程规范,阻断人为干扰的重要手段,统计信息化是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体现统计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统计管理规范程度,体现统计管理的效能水准。当前,基层统计使用的软件种类繁多、软件平台各异,甚至相互冲突,一台计算机中要安装各种统计数据处理软件,一名基层统计人员要熟练使用不同的软件,还要学会处理软件中存在的瑕疵。目前,亟待提升基层统计信息化水平,建立以统计信息网络为基础,以统一统计软件为支撑,以统计业务流程控制为手段,以提高统计管理水平、工作效率、源头数据质量为目标的统计管理平台,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
四、对工业企业统计基础建设的思考
(一)工业统计基础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目前南京工业企业统计基础情况上看,总体评价较好,主要是南京的工业大企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大中型工业企业达297家,占全市工业66.7%,这些企业在企业管理上,人员管理上和经费保障上都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以保证企业管理信息准确、快捷、流畅。
南京工业统计基础工作存在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地区性差异较大。城区由于工业企业近年来外迁较多,留在城中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规模相对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统计部门在统计管理上便于指导,难度相对较小。在城区中下关区、鼓楼区、建邺区几年前就在工业企业中推行了“工业企业统计电子台账”,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省统计局统计督查中,企业良好的统计基础给检查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部分郊县的乡镇,由于对企业缺乏指导和督促,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相对较弱。二是企业间差异较大。对于管理规范、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企业管理的需要,很多拥有完善的erp系统,统计基础数据较为完整。而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财务由财务公司和代账会计来承担,统计基础工作相对较弱,存在统计人员不稳定,统计管理和统计管理不健全现象。
目前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统计管理和统计人员不健全,企业无相对固定的统计机构或统计岗位,这里的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并非指独立的机构和人员,而是指企业在处理统计报表时机构和人员不固定,工作临时分配;二是缺少统计台账,报表中的数据来源不清,计算过程和基础资料不完整;三是统计资料管理不健全,企业对处理统计报表仅仅满足报送任务,表现在企业对报出的资料不留底,历史资料不归档、不留存;四是统计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没有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
(二)影响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主要原因
目前影响企业统计基础工作主要有企业内在和外部环境两大原因。
从企业内在情况分析,对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企业经营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企业统计基础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就有什么样的统计基础工作。只有认识到位了,统计管理和统计基础才能搞得好。首先,统计工作是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要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必须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统计信息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条件,是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缺少统计信息和必要的统计分析,企业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其次,报送统计报表是统计法规定的法律义务,《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保统计资料;第三,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统计义务是企业形象的良好体现,体现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诚信。
2、统计工作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除了对统计工作在认识上的因素外,统计工作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工作量,对于较小规模的企业来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何,企业经营者心中清清楚楚。雇个人来搞统计,要付工资,要培训,要上岗证,增加了企业成本,对企业而言没有任何用处。企业从经济角度考虑,对统计工作能糊则糊。还有一种原因则是企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担心企业信息泄露,特别是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成本、利润等敏感指标,更是倍加小心,所以对统计报表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
从外部情况上看,企业统计基础不健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统计部门统计法律宣传不够,企业不了解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特别是对统计基础工作的规定;二是统计部门对统计调查对象要求不到位、培训不到位、指导不到位;三是个别地区和个人出于考核等目的利用手中的权利干扰企业报送统计资料,使企业正常的统计工作无法开展,统计基础工作无法建立。
(三)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促进企业统计基础工作
要促进企业依法做好统计基础工作,首先,应从统计机构自身入手,提高统计机构自身的统计法律法规认识,树立依法行政的工作理念,提高统计管理水平,提高统计业务能力,提高统计服务意识,为企业搞好统计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加强对企业统计基础工作的指导,提出明确要求,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网络和信息管理平台以及财务软件产生的电子数据,来建立统计电子台账,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减少差错,减轻工作人员负担;
第三,通过各种形式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促进企业依法履行法定义务,对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原始台账的企业,要责令其改正,并依法给予查处;
第四,认真履行企业申报名牌、免检产品和企业信用等统计数据审核工作。加强对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审核,对企业基础资料不完善、数据来源不清的企业审核不许通过,督促企业依照统计法要求完善统计基础工作;
第五,加大统计执法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三上”企业统计工作规范(试行)》。《江苏省“三上”企业统计工作规范(试行)》是促进工业企业统计建设的重要规范性文件,是对《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有关企业统计工作的进一步细化,更具有操作性,是促进统计基础建设的重要抓手,应认真加以贯彻,完善统计基础建设,准确及时上报统计资料,保障统计资料真实可靠。
第二篇:浅谈基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浅谈基层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免要接触到大量的统计信息。然而,在这些统计数据中,如果抛开人为操作的因素,仅从数据本身而言,即仅从“统计学意义”的角度看,由于受统计推理的偶然性等因素影响,难免会造成统计数据出现虚假,即人们常说的统计就是估计。本人仅从“非统计学意义”的角度,浅入分析基层统计信息差错的主要成因与治理对策。一、基层统计弄虚作假的成因 1.行政干预公开化,利益驱使。
利益导向机制的失衡,是统计差错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数字与“官帽子”紧紧相连,“荣辱升降,系于一数”,于是导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一票否决”也就在“一票”假之。造假的数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驱动和引导着极少数没有“官帽子”想得到“官帽子”、有了“官帽子”想保住“官帽子”,甚至还想得到更大的“官帽子”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大搞数字造假,做官场文章。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从上到下不惜以行政干预开路,在统计数据上大搞弄虚作假,以假充真、以假捞功,用假政绩换取既得利益、骗取虚假荣誉。2.形式主义化,攀比风催之
为了显示所谓的政绩,少数人在扩大了的私心驱使下,大搞形式主义,你出一个“典型”我搞一个“样板”。一个地方,一旦形成攀比之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3.政绩考核片面化,官僚风逼之
由于缺乏正常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使少数基层地方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不是从其综合素质、主客观条件和德才兼备等方面全面考核,而是简单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一个干部的荣辱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不干实事、不讲实话、不求实效,一味地为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通过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手段,放大成绩,拨高自己,进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特别是有些当权者浮于表面,喜欢听“顺耳的”、看“顺眼的”、用“听话的”,在自觉不自觉中,诱导下面“沿着领导的思路想,按着领导的意图办,顺着领导的杆子爬,瞅着领导的眼色干”,诸多“务实者挨批,造假者得奖”,“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现实,“培养”了一批造假“能手”。试想如果一个漠视民情、作风漂浮、弄虚作假、能吹善拍的人得到提拔重用,任何虚假的数字都可能造出来。5.执法力度“软化”,领导护之
近年来,我国在统计执法方面的确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显力度不够。原因是除了统计执法机构不健全、缺乏人手之外,主要还是社会上,特别是少数领导对统计执法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认为统计法算不了什么,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不追究、不批评,甚至包庇、袒护。有的地方明确规定不准统计部门对企业特别是大中企业和引进企业进行统计执法检查,更有甚者对敢于抵制弄虚作假的干部职工打击报复。这种无视统计法、权大于法的做法严重阻碍了统计法的贯彻执行,更助长了统计弄虚作假之风的形成。
6.统计自身“软肋”,艰难为之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职能的转换呈滞后状态,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统计方式一直占主导地位,导致统计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信号。其结果难免出现如下状况:一是机构人员削弱。一些地方改革过程中首先改掉的就是统计机构,造成基层等源头数据单位无人干统计、无人管统计。由于人手不够,上报报表时只好编数字、分数字。二是经费严重不足。日益增多的统计报表和调查项目与严重短缺的统计经费成了套在基层统计部门脖子上的绞索,特别是基层单位经费紧张,根本没有安排报报表、搞调查的钱,出于无奈,只好“闭门造车”。三是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统计地位的低下,工作的清贫,造成留不住人才,也难以培养人才。现有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这样的人员素质是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工作的要求,各项工作只能疲于应付,难以开拓创新。
二、治理统计数据虚假的对策
1.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
这是避免行政干预,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由于我们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上存在缺陷,干部的选拔任用并未真正做到全面综合考核,而是简单片面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干部的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在“数字政绩”上做文章,弄虚作假。首先,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范围和公开、民主化程度。
2.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法制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它既可有效保护统计社会关系的长期稳定,也能确保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各级统计部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自觉克服“人治”思想,加大执法力度。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的守法意识,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让领导带头守法。二要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化,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以提高违法成本,彰显威慑力。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违法必究,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3.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以政府综合统计为主体、行业统计和民间统计并存、分工科学、职责分明、协调发展、精干高效的现代化统计体制。政府统计作为统计管理体系的主体,应突出综合、法制、监管和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职能,逐步实现政府统计系统的垂直管理体制,以保证统计工作的独立性,确保统计数据的公正、客观、真实。行业统计要在同级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实行行业垂直管理,逐步建立以统计信息为主体的行业信息中心,加快统计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建设,以高质量的统计信息服务社会。民间统计是政府统计、行业统计的有益补充,可凭借其更加独立、直接源自民间的特性,发挥矫正和维护统计数据真实和准确性的作用,提高政府统计的社会公信力。
4.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统计是一项原则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思想过硬,坚持原则,工作中“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其次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工作中,统计人员要不断强化诚信守法意识,严格秉承职业操守,逐步增强从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支持并鼓励统计人员深入实际,大胆实践,掌握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健全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掌握新知识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全面提升业务素质。5.构建监督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统计监督是防范统计失真的重要手段,离开监督,统计失真将难以根治。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法律、行政、社会、舆论等各种监督手段,加大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的监督作用,对群众举报的统计违法案件,督促执法部门“从重、从快、从严”查处;各级政协要积极建言献策,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民主监督;统计部门要依法开展行政监督,通过建立统计违法举报制度,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主动与新闻机构合作,对统计违法案件坚决曝光,发挥媒体监督作用,置统计违法行为于社会监督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篇:申请文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诺书
承 诺 书
广州股权交易中心:
我公司作为推荐人/财务顾问拟推荐XXXX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贵中心挂牌进行股份转让。我公司保证在向贵中心报送的以我公司署名的申请文件中未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推荐人/财务顾问公章)
XXXX公司
____年 ____月 ____日
第四篇: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多措并举 创新思路 切实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石,而镇级统计工作则是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统计事业发展的根基,其源头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统计部门能否为党政领导决策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近年来,**市统计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省局要求,抢抓机遇、克难求进,特别是借助推进“四大工程”和实施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的有利契机,全市镇级统计机构在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办公条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大改观,切实为全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政府支持。
多年来,**市政府一贯重视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市政府为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就统计基础工作作出了很多原则性的规定。2007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近一步加强统计基础建设的意见》
(徐政发„2007‟91号),从提高思想认识、健全统计体系、改善基础条件、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方法、加强组织领导六个方面对各级统计基础建设提出了指导性规定。2012年6月,**市政府又下发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徐政发„2012‟88号),明确要求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必须设立或明确实体型统计机构,实现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履行综合统计工作职能,配备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专职统计人员,县级政府所在镇统计人员配备不少于7名,中心镇(重点街道)统计人员配备不少于5名,其他镇(街道)统计人员配备不少于3名。要求各地要积极探索在城关镇、中心镇和市区分片区设立统计派出机构;探索设立镇(街道)首席统计员,按社区、行政村配备统计协管员,并给予相应补贴的劳动报酬制度,为“十二五”期间我市镇级统计基础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
(二)狠抓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2010年,**市局制定《**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印发了乡镇(街道)统计工作制度、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记载簿(范本),规范全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2011年,印发《**市镇级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试行)》,对镇级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建设情况、办公设施建设、统计制度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统计业务建设、统计资料档案管理建设、统计服务情况等内容予以考核;2012年,制定了《**市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建设实施方案》,确保通过2年时间“双基”工程的实施,实现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全部达标,建立统计双基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借助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
2011年,**市局下发了《关于建立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的通知》,建立了11个镇级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点。要求各示范镇(街道)分别按照《**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试行)》,扎实做好统计基础建设各项工作,发挥示范点的典型带动作 3
用,努力提高统计能力,提升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市局对示范点规范化建设进行定期指导和考核验收,推动全市镇级统计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今年,市局将组织对各示范点统计工作的验收,并对各县(市)区镇级统计基础建设推进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四)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我局一贯重视加强镇级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坚持“长期抓”和“抓长期”,通过统计持证上岗考试、统计从业资格继续教育、年定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对镇级统计人员的培训。经过多年努力,我市除新招录人员以外,全部镇级统计人员均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有近40%的人员有初、中级职称。近年来,市局每年都组织对镇级统计人员进行培训,由市局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处长授课,分别就各专业业务知识和统计法规进行培训。今年我局还组织开展了全市统计业务知识有奖竞赛,重点面向市、县(区)、镇(街道)、村(居)、4
企业单位等统计人员,通过竞赛提高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与岗位技能。
(五)加强工作调度,组织学习交流。
2011年以来,**市局按季度定期调度镇级统计基础建设情况,并建立了市局领导分片包干落实各地镇级统计基础建设的工作制度。2012年3月,**市局组织各县(市)区统计局一行18人赴淮安涟水学习调研统计代理工作。市局一行参观了涟城镇统计事务所,涟水县统计局详细介绍了实施统计代理工作的做法,并听取了涟城镇统计代理工作的汇报,双方就统计代理工作进行广泛深入的座谈与交流。2012年5月,**市局专门召开了全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会议,与会人员分组观摩了铜山区柳新镇、鼓楼区丰财街道、泉山区七里沟街道和云龙区彭城街道的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情况。赵军局长就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强化管理,确保按时完成达标任务,全面促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再上新台阶。2012年7月,由**市统 5
计局局长带队,市局一行10人到山东省临沂市统计局学习交流统计工作。双方就双基建设工作进行了座谈交流,并参观考察了兰山区银雀山统计站。目前,我市睢宁、新沂、丰县等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县(市)区基层统计垂直管理和“统计代理”工作,睢宁建立了全省首个镇级统计分局,配备了7名专职统计人员,镇级统计模式探索迈出了可喜步伐。
二、取得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自《**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和《**市镇级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考评办法》施行以来,我市把加强镇级统计基础建设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对比2008年、2010年、2012年开展的三次镇(街道)统计工作情况调查结果,全市镇级统计基础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统计机构、统计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截止2012年1月,全市164个乡镇街道(含开发区、农场等),建立统计机构(含实体型和合署办公型)131个,6
占全部镇(街)的80%;统计人员398人,平均每个镇(街)2.4人。
二是统计工作经费有所增加。各乡镇(街道)每年都能为统计工作安排相应的经费,对重大专项普查、抽样调查等工作,市、县、区财政也都安排专项资金支出,做到了及时足额划拨,确保了各项统计任务的落实。
三是统计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镇级统计机构共有统计专用计算机300台,平均每个镇街1.8台,全部连接了互联网,其中实现统计系统内部五级联网的镇街121家,联网率73%,大大提高了统计工作效率。
四是统计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全部镇级统计机构都根据市局制定的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记录簿和镇级统计工作8项制度,建立健全了镇级统计工作制度。
五是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镇级统计办公用房面积、档案柜、专用电话、传真机、打印机、空调等设备不断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乡镇(街道)统计基础得到加 7
强,统计工作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与推进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改革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统计机构不健全。全市乡镇(街道)设置独立统计(实体型)机构占比为53.7%,比苏北五市平均水平低5.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处于全省相对落后的水平。
二是人员配备不足。全市乡镇(街道)平均统计人员数(2.4人/每镇),比全省平均数3.3人低0.9人;专职统计人员331人,平均每个乡镇2.0人,比全省平均数2.7人低0.7人。
三是工作经费缺少保障。从全市来看,统计工作经费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只有32.3%,有2/3的乡镇工作经费没有固定来源,距全省平均数52.9%和苏北五市平均数45%,分别低20.6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
四是办公条件较差。市区街道和经济较发达的乡镇统计机构办公条件相对较好,偏远地区乡镇和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办公条件较差;虽然80%的乡镇有独立统计办8
公场所,但较全省91.5%的平均数仍低11个百分点。平均每个乡镇(街道)1.8台的电脑数,也低于全省2.74台的平均数。
五是人员流动性大。在专职统计人员中,市区街道统计人员相对稳定,乡镇统计人员流动性较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是我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重点推进年,**市局制定了《**市乡镇(街道)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徐统发[2012]13号)和《2012年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计划》(徐统发[2012]44号),明确了今年全市镇级双基建设主要任务,即各县(市)区要至少50%的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达标。针对当前镇级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局和各县(市)区局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具体的部门和人员,做到责任明确,目标清晰。8月底前,各县(市)区局要根据年初制定的达标工作方案,对已达标的乡镇 9
(街道)并进行监督指导,对未达标的乡镇(街道)查漏补缺,并组织对考评不达标的乡镇(街道)再次验收。
(二)强化督促力度。要采取执法检查、调研指导、互查互评、进度通报等多种形式强力推进规范化建设,争取把统计基础建设纳入乡镇(街道)综合考评内容中。9月底前,市局要对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和各地申报的先进单位进行验收,同时对各地考核验收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结果通报县(市)区政府。
(三)开展专项检查。结合当前全省统一开展的联网直报专项统计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镇(街道)政府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和执行《**市乡镇(街道)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情况,查处违反“四条红线”的统计违法案件,为企业一套表实施和镇级统计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创新工作模式。在认真学习有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本地区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基层统计工作模式。我市睢宁县睢城镇成立了统计分局,为我10
们开了一个好头,**市局将积极探索政府统计调查委托民间统计机构组织实施的工作模式,稳步推进由民间统计机构加工和采集部分政府统计数据,充分调动基层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努力为加强镇级统计基础工作找到新办法,闯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五)加大宣传力度。镇级统计基础建设中的人员调配、经费投入、办公条件改善、网络信息化建设、统计法规制度的落实等方面,都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必须积极主动向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宣传统计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进一步抓好《统计法》和《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贯彻施行,加大统计法律法规宣传的力度,努力营造依法统计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第二十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第二十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1、统计一词包含三种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2、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将人口分为男女两类)、定序尺度(将学生成绩分成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类)、定距尺度(某物长10米,重100千克等、定比尺度(相对数或平均数,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3、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是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数值型数据是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4、统计中把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称为变量,变量的具体表现为变量值,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可分为:分类变量、顺序变量、数值型变量
5、数值型变量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6、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7、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8、统计数据的来源:直接来源,称之为第一手或直接的统计数据;间接来源,称第二手或间接的统计数据
9、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专门组织的调查、科学试验
10、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
11、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的特点: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一般需要规定|环球网校提供|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也较高;使用范围比较狭窄
12、抽样调查的特点:经济性、实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它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和方法
13、统计报表可分为: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
14、第二手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有: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等
15、统计数据的误差有: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16、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
第二十一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
1、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指标:频数与频数分布、比例、百分比、比率
2、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条形图有单式和复式等形式
3、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累积频数和累计频率
4、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组距分组的步骤:
(1)确定分组组数,经验公式:K= 1+ log10N / log102
(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
(3)求极差:最大观察值减去最小观察值
(4)确定各组组距:组距=极差/组数=某组的上限值-该组的下限值
(5)确定组限:组中值=(上限+下限)/ 2
(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组距分组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以防止重复
(7)制作频数分布表
5、显示分组数据频数分布特征的图形有:直方图、折线图
6、统计表一般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和数字资料,必要时可以在统计表的下方加上表外附加
7、统计表的设计要求:科学、实用、简练、美观
8、设计统计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表头一般应包括表号、总标题和表中数据的单位等内容;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要用细线,这样使人看起来清楚、醒目;在使用统计表时,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的来源,以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并备读者查阅使用。
第二十二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1、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
2、位置平均数主要有:众数、中位数
3、数值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4、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标准差和方差、离散系数
第二十三章时间序列
1、时间序列按照其构成要素中统计指标值的表现形式,分为:绝对数时间序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和平均数时间序列
2、依据指标值的时间特点,绝对数时间序列又可分为:时期序列和时点序列
3、增长量:时间序列中的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增长的绝对数量。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量有逐期增长量、累积增长量之分
4、逐期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差,表示本期比前一时期增长的绝对数量;累计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与某一固定时期相比增长的绝对数量。整个观察期内各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最末期的累积增长量
5发展速度: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在观察期内的发展变化程度。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6、增长速度:也称增长率,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用于描述现象的相对增长程度。按照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换算关系,在由环比增长速度推算定基增长速度时,可先将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再将结果减1,即得定基增长速度
7、平均发展速度: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8、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通常用平均发展速度减1来求得
9、增长1%绝对值:表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等于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第二十四章
统计指数
1、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2、指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数是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①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个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相对变动水平;②综合指数是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如多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水平。(3)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①简单指数又称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②加权指数则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权指数。
3、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拉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的一种计算方法。拉氏数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质量指数用得较少。数量指数:反映物量变动。如:产品产量指数和销售量指数。质量指数:反映质量变动。如:价格指数和产品成本指数。
4、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帕氏质量指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数量指数用得较少
5、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构成的数量关系式称为指数体系。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体系。
6、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零售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
第二十五章
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
2、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3、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以生产法为主。
4、中间投入都是一次性的使用和消耗,不包含固定资产折旧。
5、增加值是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余额,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追加的价值,又叫附加值
6、农业增加值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这里的农业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总称。
7、目前中国农业增加值采用生产法进行核算,即用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得到增加值。
7、工业增加值是考核工业生产成果的代表性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8、第三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9、第三产业的核算分行业分别进行,一般采用收入法,即首先计算增加值的四个构成项目: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然后将四项构成相加得到增加值。
10、反映社会消费总需求的指标主要有两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最终消费。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使用比最终消费更为普遍。
11、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城镇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农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六章
会计概论
1、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2、会计职能: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职能
3、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4、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周转、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者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
5、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谁需要会计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6、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7、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8、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前三者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后三者是组成利润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9、资产的特征:资产必须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能以货币计量
10、负债的特征: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未来需要清偿;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
11、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12、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13、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14、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15、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6、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生成的
17、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18、会计记录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19、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0、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21、按帐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对账工作要求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22、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计量基础)两方面的内容
23、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
24、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25、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26、我国的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两大部分
第二十七章
财务会计报告
1、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和报告式,我国采用账户式
2、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利润表的基本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
3、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4、现金流入: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出售固定资产、从银行取得借款等取得现金
5、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它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6、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
7、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以下三类: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8、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第二十八章
财务报表分析
1、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2、在比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有:相关比率、结构比率、效率比率
3、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4、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围率、存货周围率、流动资产周围率、总资产周围率
5、盈利能力包括:主营业务净利润率、资产净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普通股每股收益、市盈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6、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