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新丰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分析(范文模版)
广东新丰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分析
陈忠秋02级绿色食品(1)班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已有部分山区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的战略,推行山区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探索广东省开发绿色食品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其中较突出的有新丰县。该县充分利用该县地处新丰江源头的优越自然环境,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水果,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关键词:品牌战略结构调整信息营销
一新丰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介绍:
现在全县蔬菜面积(含复种)已达18万亩,主要品种有20多个,年产量达到20多万吨,产品销往港澳、珠三角等地。在广州江南市场设有“新丰无公害蔬菜一条街”,获免检进入广州市场。该县生产的蔬菜在港澳和广州、深圳、珠三角等地区负有盛名,新丰县有珠三角“菜园”的美誉。200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为了进一步打造新丰绿色食品蔬菜品牌,抓好绿色食品蔬菜基地建设,新丰县提出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藉此为契机,走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产业,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二.关于新丰县绿色食品现状与分析:
1.绿色食品效益显著,应着重打响绿色食品品牌,实施产品品牌战略。新丰县充分利用该县地处新丰江源头的优越自然环境,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水果,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其中小白菜、佛手瓜、尖椒、玉角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蔬菜荣获国家商标总局注册认证的“丰绿牌”商标;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该县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目前新丰县政府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对WTO挑战、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天蓝、地净、水清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和发扬“绿色食品品牌”的发展战略,把新丰的发展定位在建设绿色生态中心区上,以绿色打造地区品牌、塑造地区形象,使新丰的绿色食品开发在规模、质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在广东省创一流、当排头,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新丰自然资源丰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加工业,促进新丰经济发展。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开拓蔬菜类产品的新市场,为新丰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首先,发展蔬菜加工业,可以有效地提高蔬菜等农业初级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发展蔬菜加工业,不仅可以解决蔬菜保鲜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地区竞争力,加快新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第三,发展蔬菜加工业也是应对WTO挑战、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步骤。近年来,新丰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支柱产业,创立了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品牌,去年全县种植面积14.6万亩,产量15.2万吨,计划到“十五”期末将发展到20万亩规模,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目前全县还没有一间蔬菜加工企业,若发展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蔬菜加工业,对于今后蔬菜加工业的开展前景必定更加广阔。
3.促进绿色食品营销,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适应信息时代大势,大力加强建设和普及市场信息网络,以营销带动新丰绿色食品基地的发展。绿色食品营销是整个绿色食品事业的重要工作之一,要搞好新丰县绿色食品的流通和市场开拓,新丰绿色食品企业要注意培养绿色食品营销专业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市场开拓。同时要认真做好探索绿色食品生产与销售市场的稳定产销契约关系和利益机制,研究减少从产地到终端销售过程的环节,降低营销成本。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对于任何产业来说其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象蔬菜类的产品,价格和需求量跟随季节、天气等不定因素而变化,生产者对市场必须有及时的了解和掌握。通过市场信息网络的建设,农民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蔬菜的流通,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另外,农民可以通过上网,随时随地了解政府在当地的各项方针政策,还可通过浏览农业站点,了解最新的农科技术和农业技术成果,利用先进技术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
4.加强专业培训,依靠科技和实施绿色食品质量标准,确保新丰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新丰在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随着绿色食品基地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涉及到的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很多,参与的生产者也更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新丰绿色食品管理人员和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加大对新丰绿色食品技术工作的指导,印发相关的技术标准及操作规程给开发绿色食品的参与者,让绿色食品的生产经营管理者了解和掌握绿色食品的技术要求。同时,还必须依靠科技,加强与科研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对绿色
食品基地要严加管理,建立健全的制度和体系,切实执行的标准化体系和生产加工操作规程,实施从产地环境——种养——收获——贮运的全程质量控制,严格记录生产加工、包装过程、生产资料使用和病虫害发生防治等资料,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与信誉,确保新丰绿色食品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摘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一种新兴的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对现代农业发展正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随着绿色食品种类的不断增加,耕种面积的逐渐扩大,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同时伴随着质量安全、可持续性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问题。
正文: 1.绿色食品的定义
绿色食品并非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无污染是指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测、控制,防范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污染,以确保绿色食品产品的洁净。其优质特性既包括产品的外表包装水平要高,还包括内在质量水准高;产品的内在质量又包括优良的内在品质和高营养价值及高卫生安全指标。
2.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现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委托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5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9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有机生产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和完善。
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中英文及图形、文字组合等4种形式在9大类商品上共33件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中国农业部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绿色食品作为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中国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我国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生产和消费单一
我国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开始具有一定规模。但从整体上看,仍分布不均匀。绿色食品生产对产地环境要求高,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产地及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未被破坏的山区和边远农村地区。其中,绿色食品的消费者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和全国各大中城市。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其次为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畜加工产品及饮料类产品(主要指茶叶及酒类产品)。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绿色食品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不统一和规范。绿色食品产品定价缺乏科学指导
由于绿色食品在从生产到餐桌的过程中,一是对生产环境要求严格;二是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及转基因材料等来实现其安全性生产的目的;三是绿色食品具有一整严格的标准体系,包括从产品运输、加工、储藏、质量检验、包装等环节都有特殊规定;四是认证过程和管理成本较高等,这些都会增加绿色食品成本,造成绿色食品比普通食品的定价要高。目前绿色食品的定价都是企业行为,虽说符合市场经济规则,但因缺乏科学指导,定价高而不利于产品的推广。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没有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管理方面下功夫,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二是我国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和对产品
质量的长期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三是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绿色食品生产程序及质量标准体系,但执行力度不够;四是对检验出的不合格产品、侵权行为、假
冒伪劣产品的依法打击力度不够。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食品中心要求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工作.农业质量 与标准,2009,5.[2]王利前.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状况及其发展对策.安全科技,2009,3.[3]熊建,刘旭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策略.粮油食品科技,2009,5(17).[4]科技向导.2010年第27期.
第三篇:浅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浅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摘要: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对我国绿色产业的现状作了分析。
关键词:绿色食品;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1.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1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吨,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 54万hm。1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吨,带动农户420.35万户。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1消费认识不足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1.2经济条件不成熟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1.3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l%。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1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1.4生产单一.线路分散
由于对产地环境的特殊要求.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产地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尚未遭到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我国在2003年的742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有近70%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而绿色食品的购买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的供货困难,造成了产供销脱节。另外,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分布全国各地。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产品供给没有规模,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企业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形成合力。这就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5假冒伪劣层出不穷
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2.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2.1强化宜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人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2.2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
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在建立一支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包括新品种引进、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加工工艺改造等,不断提高绿色食品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
2.3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
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张爱东,谭乐伟.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2]罗英辉,于铭,周东红.谈绿色食品市场营销[A].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研究一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2.
第四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日期:2008年3月11日来源:省绿办 作者:
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现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委托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5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9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
参照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有机农业及生产加工基本标准、欧盟有机农业2092/91号标准以及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有机生产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肥料、农药、兽药、水产养殖用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全国7大地理区域、72种农作物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一批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以及AA级绿色食品认证准则等,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和完善。
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中英文及图形、文字组合等4种形式在9大类商品上共33件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中国农业部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绿色食品作为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中国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开发绿色食品产品1018个,生产总量为840万吨,开发面积达226万公顷,分别是1990年的8倍、24倍、56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26%、42%和57%。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70%。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中国各地,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许多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1998年,中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有619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企业由于开发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已初显成效。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市场覆盖面日益扩大,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已成功地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食品广阔的出口前景。
绿色食品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99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奠定了中国绿色食品与国际相关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目前,“中心”已与90个国家、近500个相关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与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在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认证管理、贸易准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不仅确立中国绿色食品的国际地位,广泛吸引了外
资,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开发和国际贸易。1998年,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重点向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介绍和推广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的模式。
第五篇:广东阳春乡村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东阳春乡村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
——以阳春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更新为例
黄仕成
【摘要】广东省阳春市石湾镇是一个地处阳春市中心较边远的乡镇,但最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在于当地能够实事求是,利用可利用资源促进乡镇产业结构的更新。【关键词】乡村 发展 产业结构
随着省道1968线阳春段一级公路改造、春湾至恩平超二级公路改造和站铁路全线竣工,全市交通、能源、通信、市政等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更加宽松。至2005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大,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步伐加快,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教育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阳春市石望镇则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矿产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思想,实现了在2009年社会生产总值达到2.1亿元的目标,比2008年增长8%;工业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8%;农业总产值1.62亿元,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03元,增长6%。目前,随着当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现状与回顾 从农业总产值来看,阳春石望镇总体上属于一个农村社区。面积110.5平方公里,人口38000人。全境属丘陵地带,典型的石灰岩地区。全镇总耕地面积28368亩,其中水田面积22830亩。旱地5538亩。林业用地76066亩。农业以种水稻、甜玉米、蔬菜为主,兼种甘蔗、花生、红烟、荔枝、龙眼、柑桔等经济作物。而在2006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只有15145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76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06元,到了2009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2.1亿。
从第二产业看,2006年,工业生产总值13002万元。石望镇享有“腐竹之乡”、“红烟之乡”、“大米之乡”、“甜玉米之乡”的美誉。工业以明轩工艺厂、龙宫酿酒厂、永盛粮食加工厂、香港伟亨针织厂、铜陵腐竹厂等一批骨干企业为主。此外,石望镇矿石资源丰富,有多个大型石场、石灰场。目前,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力度越来越大。
从第三产业看,镇内有省级保护文物铁屎迳古代钱币铸造遗址、有市级保护文物古铜陵牌坊和明朝封赐的“殿前顶戴二品虎贲将军”梁镇南将军府。另还有始于唐朝初期的“炮会”文化,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享誉海内外,是石望镇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据考察,佛教传入阳春石望镇已有1400年历史,由于改朝换代,石望镇的佛教事业艰难发展,时好时坏。但近年来,石望镇的“祗园庵”修建成功,佛教事业将会成为当地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
二、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
1、农业生产和综合开发潜力巨大。石望镇主要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名优水果、甜玉米、红烟和反季节蔬菜。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以“博优903”的种植面积为最多,其他的品种有博优香、培杂双
七、培杂茂
三、雪花占、油占等。甜玉米常年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且发展有5个大规模的甜玉米基地,总产量达2210吨;红烟种植面积达3000亩,亩产值达2千元以上;蔬菜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反季节和“北运”菜为主,总产量达8650吨;米芋种植面积有800亩,总产量6100吨。种植水果的主要品种有荔枝(桂味、妃子笑等)、龙眼(储良、石硖等)、马水桔和香蕉,种植面积达3.2万亩,并逐步扩大面积,且每个村委会都有500亩水果示范点。据统计具有规模的果场有135个,其中80亩以上的果场有9个。提倡“一人一亩,一户一园”的种果模式。从这里,可以看得出,阳春市石望镇属于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对当地GDP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地人们致富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种以第一产业结构为支柱的经济结构,对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事实证明: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受到很大冲击。所以,当地应该警惕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如果能够增加农产品价值,运用科学技术,着眼于绿色生产、绿色加工。那么,当地的农业生产将会上一个台阶。
2、规范土地承包制度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近年来,阳春市石望镇注意吸引外资。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由于珠三角土地价格上升,花农、果农等注意到了这一趋势,于是打算对外进行投资。而石望镇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他们承包当地土地,大规模种植花木。另一方面,华农温氏集团也在石望镇建立了两个大型的生猪生产基地。华农温氏在石望镇投资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土地承包肯定会出现相关的土地纠纷等问题,但只要处理得当,土地承包纠纷等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而且,事实证明了,当地农民非常支持土地的再次承包,当地政府也很慎重对待土地承包等问题。
3、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阳春市石望镇蕴藏大量的石灰岩资源,资源品位高,是生产高标号水泥的好材料。多个大型采石场,奠定当地第二产业基础。最近十年,当地越来越注意到采石场与当地环境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引进外资开发矿产资源,对生产不合理的采石场一律取消。并且,任何一个采石场的工作运营须以保证当地人们生活安定,坚决做到“不扰民”,否责,一律取消。正是基于如此,当地矿产资源有条不紊地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是,必须防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困境,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树立忧患意识,保证每一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4、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和旅游事业悄然发展。石望镇的喀斯特地貌地貌较为明显,山洞奇林尚未得到开发利用。铁屎迳铸钱遗位于阳春市春湾镇西石望镇石望小洞的铁屎迳村,是五代十国南汉(公元917925年)高祖刘龚称帝时在此铸造铅钱的遗址。对研究中国的钱币史、南汉币制和南汉刘龚王朝经济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并未得到开发。还有“炮会”文化、佛教文化,都是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由于当地政府与人们注意到旅游事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两种旅游资源开始得到重视,尤其是祗园庵这样一种佛家庙宇,更是逐步扬名。
三、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更新方向的评估
阳春市石望镇农村产业结构的更新实质上只是社区变迁的一部分。社区是农业的产物。在这一社区变迁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社会关系由“礼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变。产业上的更新,实际上反映了社区变化是文化、结构、生态诸因素变迁的综合。在阳春市石望镇中,这种社区变迁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产业结构更新的外部动力主要源于广东省的产业转移。2009年,广东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下的力度很大,成效也明显,其中关键的“双转移”战略成绩斐然。产业转移园的建设给当地带来发展的大环境、大机遇。首先,投资者的出现。投资者大多来自珠三角地区,而且拥有一定资金,他们的目标是定位于未来的花木市场。其次,当地的优惠政策。当地政府营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最后,当地人们的支持。当地人的支持成为投资者能够实现投资的关键。
其二、乡村变迁最激烈的方面在于土地等资源的优化利用,产生了包括文化、政治、生活质量、生态等一系列变化。生产上,当地生产方式趋于多样化,市场化生产占据一定地位。政治上,人们的法律观念增强,培养了用法律解决土地纠纷等问题。当地政府对自身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了,政府必须具有更优秀的业务水平。生活质量上,当地人们经济收入普遍增加,而增加的一大部分来自于地租以及劳务。思想文化上,当地农民开放意识很强,培养了更具有现代性的劳动时间观念。生产劳动之余,非常注重相关投资信息。生态环境上,注意用行动来保护当地环境,对破坏当地环境的企业一律坚决反对。减少了使用具有剧毒的农药,注意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给当地原始生态的维持设定了多条保护带。
其三、产业格局主要是第二产业主导,第一产业不会明显减少,但第一产业的内容会发生很大变化,第三产业得到很大发展。石望镇占地面积不大,却拥有优越自然资源,成为许多大企业投资的理想地,“华农温氏”等大企业在当地投资的比重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一产业由以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转变为盆栽物品,如:花、树等。第三产业,一方面,原来忽视的给予重视,另一方面,努力挖掘存在的旅游资源和创造更多的服务业。因此,第三产业发展很快。
其四、日益复杂的社会分工使“法理”观念在农村中逐步增强。劳动的性质变了,劳动的内容也变了,使得劳动更加细致,劳动的程序性、时间性等大大增强。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使分工复杂化,一件事情需要很多人配合完成。当地农民为了维护自己合法的利益,用礼俗的方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合同等法律手段。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