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质量检验规范及考核方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21: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维修质量检验规范及考核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维修质量检验规范及考核方案》。

第一篇:维修质量检验规范及考核方案

维修质量检验规范及考核方案

在维修过程中,维修技师应严格遵循“不接受、不制造、不传递”质量缺陷的原则,重视修理的质量,采用上下道工序互检的方式并严格执行三级质检检验制度。

1、第一级检验,维修技师的个人自检。维修技师在完成修理后及后续整理工作后进行。自检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维修工单的作业内容,逐项检查是否达到技术标准。自检完毕,维修技师在维修工单技师栏填写自己名字。

2、第二级检验,维修班组的互检。维修班组长对本班组的维修质量负责。在其本班组成员自检完成后,班组长应按规定对所完成的维修项目进行质检,并核对是否所有维修项目和操作内容均已完成;当发现问题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检验的结果应反馈给维修技师,以提高维修技师的技术水平,避免同一问题的重复发生;完成质检后,班组长应当在维修工单技师签字后签字确认如有增加项目应在增项技师签字的下面签字确认,然后将工单、客户自费更换的配件、钥匙交接给质检人员,申请质检员总检。

3、第三级检验,质检人员的终检。质检员在班组二级检验合格后,再对车辆的维修质量进行终检,必要时路试,同时对完工车辆的清洁状况进行检查;做好最终检验记录,并签字。对二级维护、总成大修和整车修理的,应按照《机动车维修合格证管理制度》规定,开具汽车修峻出厂合格证,并向客户解释合格证保修条例。重要、安全性能的修理、返修等,应优先检验。

质检合格的车辆交车。质检合格的车辆由维修技师将维修工单交接给服务顾问,并向服务顾问做详细交接,服务顾问应做力所能及的完工交车前质检(油液面及颜色外观质检)。未经三级质检的车辆,服务顾问必须给予拒绝完工交车。服务顾问引导客户检验车辆后,打印预结算单向客户解释费用明细,引导客户买单后送客。维修检验不合格品的处理。维修检验不合格指各级检验中发生的不合格。对于一、二级检验发生的不合格由各班组班组长负责自行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但对于由于技术水平、配件、维修检测设备原因,班组不能解决的,应当及时报告车间主管。三级质检检验规范

页码:2 / 9

内部返修的处理。三级检验(最终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质检人员应当做好记录,并把不合格车辆返回原承修班组重新维修,告知检验发现的问题和做好“检验不合格的标识”即为内部返修标注,对于终检的不合格车辆,经维修后应当重新检验。外返车辆的处理。外返车辆是指经最终检验合格,已交付顾客使用,但在短期内或质保期内,故障重新出现,并经分析判断确为维修质量问题的车辆。外返车辆的确认由质检人员、技术总监、车间主管和服务主管共同进行,开外返维修工单,标注“外部返工”由质检人员安排原承修组返修,但由于技术能力限制的,应当安排给技术能力更高的班组。外返车辆必须给予优先安排维修,维修完工后,再次检验,合格后,才能交付。

质检人员应当详细记录每一台内返/外返车辆,编制日、周、月报告分析不合格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或预防措施。

3、质量抽检。发动机大修或价值较高的总成修理(镗缸,磨轴或者总成件修理),技术总监要亲自测量各技术参数并进行过程检验,车辆完工出厂前需要技术总监签字确认;车间主管应会同技术总监联合随机抽检已终检的车辆,每月应不低于30台

次,样本要包括修峻的事故车,要有月度抽检报告并作相应分析。

维修质量检验流程 维修过程 开具维修工单 确定维修项目合格 不合格 过程检验 自检 互检 终检 服务顾问交车 是否合格? 填写内部返修 重新维修 故障重现 填写外部返工 重新维修

1、各班组维修质量每月评比一次,以质检员质检报告及3DC回访报告为主要依据,当月返修/返工台次<3%的班组评为质量标兵。连续三个月返修/返工台次>5%,资质降级,如下一季度没有改善,给予劝退。

返修/返工台次≤

3%

2%

1%

0%

现金奖励

150

300

返修:质检员终检出来的维修工单所列未修复合格的项目的重复维修。

返工:质检合格完毕,交车后客户反映的重现故障重复维修。

2、内部返修扣除该车维修班组的提成工时及服务顾问的提成,该车的提成工时的10%作为质检员的奖励。内部返修造成的相关损失如因安装不当造成的,由该维修班组承担进价100%,技术总监承担10%(教育培训不足);如因svw配件品质不良造成的,由保修员负责向svw索赔,不计入返修考核;如因市场采购配件品质不良造成的,相关损失由配件负责并补偿维修班组工时费;技术难度高,需厂家技术支持及技术攻关的返修不计入返修考核。如因专用工具设备缺陷造成的返修不计入返修考核。

3、外部返工扣除该车维修班组的提成工时,从质检员当月提成中扣除该车工时的20%。如因安装不当造成的损失,由该维修班组承担进价全额的30%,技术总监承担10%(教育培训不足),质检员承担10%,车间主管承担10%,服务顾问承担10%;如因svw配件品质不良造成的,由保修员负责向svw索赔,不计入返工考核;如因市场采购配件品质不良造成的,相关损失由配件负责并补偿维修班组工时费;技术难度高,需厂家技术支持及技术攻关的返工不计入返工考核。如因专用工具设备缺陷造成的返修不计入返修考核。

4、经过质检交车出厂造成的维修事故但主因是安装调整失误(无技术含量的低级错误):

①有费用产生的,由班组负30%责任(重大事故负主要责任,具体另议),质检员负40%责任,服务顾问负10%责任,车间主管负20%责任。

维修质量检验考核方案

页码:5 / 9

②无费用产生的,班组扣款200元以上,质检员扣款200元以上,服务顾问100元以上,车间主管100元以上。

③频繁出现维修事故,由公司追究服务经理等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质量检验员工作职责:

1、熟练掌握汽车维修质量检验的基本原理、技术标准、规范和方法。

3、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汽车维修疑难杂症并具有较强的检修检测能力。

4、能独立完成并可指导他人完成汽车维修全过程的各项质量检验工作。

5、按照委托书内容不无遗漏的逐项进行检查,认真填写最终质量检查报告日报。

6、参与顾客满意度整改及返修/返工车辆的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

7、定期编制质检日报、周报、月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8、严格把握三级质检制度,并一丝不苟的执行,不合格的车辆必须予以返工/返修;

9、质检员休假或者外出试车由车间主管/技术总监担当值班质检员,要有相应工作交接,质检报告有签名确认。

10、完成公司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维修技师工作职责:

1、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内不吸烟,午间休息时不喝酒。

2、每天上班前一刻钟到达公司换好工作服,做好本维修作业区卫生保洁工作,整理擦拭按序摆好维修工具。

3、仪表端正,保持好个人卫生,工作服要勤洗勤换,保持清洁。

4、修车工具和设备保持完好和干净,设备要定期安全检查,维修工具每天下班前清点和擦拭摆放整齐。

5、车间内不准吸烟,午间按规定不许喝酒,工作期间不许嬉戏打闹。

6、严禁维修人员非维修工作需要在客户车内坐卧、听音响、开空调。如维修音响、空调及更换电瓶,维修工作完毕要恢复客人设置。

7、车辆维修作业必须使用三件套(方向盘套、座椅套,脚垫)、翼子板左右及前中网护套,保持三不落地,即浊水、零件、工具三不落地,维修作业结束,地面上的油水要及时清理。

8、总成拆解间要保持整洁,零件要整齐有序摆放在工作台面上,工作完毕,要及时清洁,谁使用谁清洁。

9、安全文明生产,不违章作业,严禁在维修作业区外作业,提醒客户维修作业区不可逗留,遇吸烟客户提醒其到客户休息室吸烟。

10、对待客户要礼貌得体不卑不亢,如有增加维修项目,通知服务顾问取得客户签字认可方可作业,如配件缺货,通知服务顾问并填写缺件登记表,及时跟踪。

11、严格遵守三级质量检验制度(自检、互检、终检),自检、互检结束,要通知质量检验员终检,没有终检的车辆不得竣工出厂。

12、完成公司交办的其他临时性工作。

本人对上述规定制度无异议并将认真自觉履行,如果违犯上述规定,自愿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篇:铝厂质量检验程序及考核方案

质量考核方案

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明确各部门、车间及各岗位操作人员对产品质量应承担的责任,保证全员参与质量管理,避免不合格品转序或出厂,确保公司的质量目标全面实现。

1.2 适用于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各部门、车间、班组和个人。

2、职责

2.1 质量部负责对各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判定、对具有争议的产品实行仲裁,并对批量性质量事故实行考核。

2.2 挤压车间、氧化车间、喷涂车间、包装车间、成品仓和质量部相关各岗位人员对本职范围内的产品质量负责。

3、管理制度

3.1 挤压车间对基材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几何尺寸及壁厚,装配关系; b)表面质量 c)角度; d)平面间隙; e)弯曲度,扭拧度; f)定尺长度;

h)端头切斜度,端头质量;

i)非铝棒造成的型材力学性能不合格;

j)必须经氧化后才能发现的挤压缺陷:焊合线、亮线,粗晶等。3.2 挤压车间对装框前的型材实行自检并填写原始检验记录,挤压质检对产品随时进行抽检和查看记录,挤压车间已装框的型材视为挤压班组已自检完毕,由挤压质检员进行抽检,并及时作出合格,待检,挑选,返工,报废的判定,不合格品及时通知挤压车间或上级领导。挤压车间及时将不合格品进行处理,一般性不合格品且报废只扣除产量不作考核,但批量性不合格且报废则对班组作处罚。

3.3 由于第3.1(a)~(i)条规定的原因造成的,且已转入下道工序的同一框型材同一型号(包括不同定尺长度)的不合格品支数超过2%,其超出部分按以下规定扣罚生产班组:(若能返工的产品则由挤压车间实行返工,但不作考核)

a)600T机: 3元/支; b)1000T机:5元/支; c)1450T机:8元/支;

由于第3.1 j)条规定的原因而造成的不合格品,模具车间和挤压车间各承担一半责任按以上规定实行考核。

3.4 对于挤压产出整形料由整形工承担质量保证责任,凡因整形产品不合格流入下工序对整形工参照3.3实行考核。

3.5 时效工对产品的硬度质量负责,因硬度不合格流入下工序对时效工按3.3实行考核,在吊运产品的过程中因吊运不当所引起的质量事故由时效工承担责任并参照3.3实行考核。3.6 挤压质检员对基材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横截面尺寸及壁厚,装配关系; c)角度; d)平面间隙; e)定尺长度; f)表面质量; g)弯曲; h)扭拧。

3.7 由于第3.6条规定的原因造成且不能返工的,转入下道工序的批量不合格品,按以下规定扣罚当班质检员: a)600T:2元/支 1000T机:3元/支 b)1450T机:5元/支。

3.8 模具工承担经其验收合格的新模产出产品的几何尺寸(型状尺寸)及壁厚的质量责任。凡由此原因造成后工序产出批量不合格,扣罚与挤压质检员条例相同。

3.9 氧化车间对阳极氧化及电解着色型材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氧化膜厚; b)氧化膜封孔度; c)颜色(色差); d)弯曲度; e)扭拧度; f)明显外观质量;

3.10 由氧化车间上架前对型材实行自检,凡已上架的型材则视为氧化车间对上道工序产品移交合格的确认,但属以下情况除外:

a)氧化后才能发现的缺陷;(如手印,腐蚀,焊合线,粗晶等)b)车间自己发现且能返工合格的缺陷。

3.11 由于第3.12条规定的原因造成的当班生产的同一型号(包括不同长度)且不能返工的不合格品支数超过1%,参照第3.3条的扣罚标准考核氧化生产班组。若因氧化缺陷但能返工处理合格的型号参照3.3条的考核标准的一半实行考核。

3.12 氧化成品检员对阳极氧化及电解着色型材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氧化后的几何尺寸和装配关系; b)氧化后的壁厚; c)膜厚; d)封孔度; e)颜色; f)外观质量。g)基材所要求的其它方面的质量。

3.13 由于第3.15条规定的及其它原因造成的,且已转入下道工序(入仓或出货)的批量不合格品,按3.3的考核标准考核当班成品质检; 3.14 喷涂车间对喷涂型材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b)涂层厚度; c)附着力; d)涂层性能; e)颜色; f)弯曲度; g)扭拧度;

h)明显外观质量缺陷:

3.15 由喷涂车间上架前对型材实行自检凡已上架的型材则视为喷涂车间对上道工序产品移交合格的确认。

3.16 由于第3.14条规定原因造成的同一型号的不合格品支数超过1%,参照第3.3条的标准扣罚喷涂车间生产班组,若因喷涂缺陷但能返工处理合格的型号参照3.3条的考核标准的一半实行考核。3.17 喷涂成品质检对喷涂型材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喷涂后的几何尺寸及装配关系; b)涂层厚度; c)附着力;

d)颜色、色差;

e)外观质量;

3.18 由于第3.17条规定的及其它原因造成的,且已转入下道工序(入仓或出货)的批量不合格品,按3.3条的考核标准考核当班成品质检。3.19 包装车间对产品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包装要求(注:包装数量.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及型材排列方式等); b)混料、错料包装; c)表面有明显缺陷而包装; d)包装过程中的产品碰伤、擦伤; e)标签打印错误或张贴错误。

3.20 因第3.19.a条规定的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由包装车间进行返工并按10元/吨实行考核。因3.19(b~d)条规定的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则参照第3.3条的扣罚标准扣罚包装生产班组,因3.19e条规定造成的质量问题对标签员按10元/张实行考核。3.21 包装质检员对产品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包装要求(注:包装规范性,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及型材排列方式等);

b)标签内填写的长度,合金状态,特殊要求等 c)端头质量; d)力学性能(硬度); e)表面质量;

f)横截面尺寸及装配关系; g)基材所规定的其它质量;

3.22 因第3.21(a~c)条规定的原因造成的,且已转入下道工序的不合格品,对包装质检按10元/吨实行考核,因3.21(d~g)条规定的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且流入下工序或出厂参照3.3的考核标准实行考核。3.2

3成品仓对产品质量应承担的责任范围:

a)型材搬运、堆放不合理造成的碰伤、擦伤; b)保管不善造成的型材腐蚀、污损; c)任何型材需通过相关部门确定才能入仓;

3.24 由于第3.23条规定的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对成品仓按100元/吨或8元/支实行考核。3.25 模具考核标准:

1.新模上机,未抛光,罚款50元/套。

2.模具装反、装错或装偏,造成报废,罚款100元/套,没造成报废,罚款50元/套。3.模具工上机合格率考核标准600T机88%,1000T机85%,奖罚标准: ① 达到上机合格率标准,工资10000元,超出此上机率的的模具每套奖励40元(在机台上模未出合格产品,退模即视为不合格,但在12小时被重新上模并出合格产品且达到要求,计入合格率)。

②每月综合上机率低于50%,不计发工资,达到51-60%,计发工资4500元,61-70%计发工资5500元,71-80%计发工资7000元,81-87%、81-84%计发工资8000元。

③每月人为损坏模具总款不得超出1300元,超出部分原价赔偿。④加急料每月完成率达到98%以上,奖励800元,未达到罚款800元。3.26 生产时限

1.新开模具到厂7天内未取出合格样品,厂长罚款100元/天;挤压主任罚款50元/天;模具工罚款50元/天;巡检员罚款20元/天。备注:超过10天未取样处罚翻倍。

2.客户订单从客户确认当日起算,铬化、喷涂配套坯料12吨内,3天内交喷涂车间。氧化配套坯料12吨内,4天内交喷涂车间。未达到处罚厂长200元/天;处罚挤压主任100元/天;超过7天处罚翻倍,以此类推。

备注:所交坯料要达到各工序工艺要求。(工序接收标准没有)3.后工序:铬化料在收到时效坯料后在1天内包装入库,喷涂料2天内配套包装入库,氧化料在2天内完成,转印料4天内完成。未达到处罚厂长200元/天;处罚车间主任100元/天;超过5天处罚翻倍,以此类推。

3.27 对产品质量责任鉴定的权限:

a)非批量产品质量问题:当班人员填写《不合格品登记表》,经责任车间确认后处理。

b)批量质量问题:当班质检员填写《不合格品处置单》和《纠正预防措施单》, 质量部和责任车间分析原因并鉴定责任,由质量部经理按考核制度作出处理意见并反馈给生产厂长。

3.28 质量部及各岗位质检员代表总经理对公司产品质量把关和行使质量判定权,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无理干扰和阻挠质检员的日常工作。否则严格按照公司的相关考核制度实行考核。

3.29 各环节不合格品记录,当班质检须经各相关本车间(部门)带班及以上管理人员予以确认。批量不合格报废产品,质量部记录必须有质量部和相关责任部门主管确认。

3.30 下工序判不合格品,上工序质检有权进行复查,若有异议可请上级领导进行仲裁。

3.31 本工序质检判不合格,本部门有权提出质量异议,作为待检产品由上级领导进行仲裁,一般性质量问题通过协商解决,但大型质量问题只能由总经理和质量部经理才有签字放行的权力。

3.32 质量部每天将《不合格品日报表》录入ERP系统。

3.33 统计部根据本制度的规定,每月统计一次并将统计的数据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车间。质量部根据质量状况提出整改意见书面反馈各责任部门和车间,由车间负责实施。对长期不能整改到位的项目质量部有权对责任车间进行考核。

4.相关术语: 4.1 批量性:600T:≥70kg;1000T:≥100kg;1450t:≥150kg;4.2 报废品:指产品质量不能达到客户要求,影响使用和装配,经仲裁部门确认不可返工的产品.返工品:产品质量虽不合格但能通过返工或返修达到质量合格的产品.待检品:质检员或操作人员当时不能明确判定或产品质量出现争议需要上级领导确认的产品.5其他考核

5.1 生产计划:订单到期未完成,按月度每日平均不超过5份。排产错误率≤0.025%.生产计划错误超出错误率按200元/吨扣罚。不管是否在错误率范围,凡是计划错误的,1吨以下按50元/次扣罚计划人员,1吨以上按100元/次扣罚计划人员。[排产错误率=(排产错误损失量/入库重量)×100%]

5.2 销售:由于疏忽下错订单造成材料报废的,按光身料1000元/吨,氧化料1400元/吨,喷涂料、电泳料2000元/吨,扣罚责任人员。下错订单,未造成报废的,100元/吨。因粗心大意未能将客户的订单输入电脑订单系统而造成客户到期未能提到产品或客户催货的,不管该订单的定货数量多少,按100元/次扣罚责任人员。5.3连带责任

各部门负责人罚款本部门总罚款金额10%,厂长5%。6.附则

6.1 本制度因初步实施,操作过程中难免有不全面之处,各质量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向质量部提出书面意见。质量部可根据情况请示总经理后作适当修正。

第三篇: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工作规范

附件2:

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工作规范

(征求意见稿)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工作,保证能力考评工作质量,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的能力考评,包括首次考评、扩项考评和复查考评。

本规范不包括检验机构考核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变更延续等行政许可办事程序。

第三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考核机关)组织的检验机构能力考评工作,应当遵守本规范。

第四条 检验机构的能力考评,应当遵循统一要求、客观公正、科学规范、保证质量的原则。

第二章 考核准备

第五条 考核机关受理检验机构考核申请后,将检验项目范围说明和检验机构联系方式等相关材料转交国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并通知其准备能力验证试验样品。

预先参加全国比对能力验证活动并取得满意结果的,检验机构凭能力验证结果报告向国家中心办理简化能力验证考评项目或者免除能力验证考评的证明。第六条 国家中心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办法》,制备一组质量已知值的能力验证试验样品。

第七条 考核机关根据检验机构检验范围,在兼顾考评员经历和就近安排的前提下,从国家中心建立的考评员数据库中指派考评员,指定考评组长,成立考评小组,并将检验机构申报的质量手册和相关材料转交给考评小组进行文件审查。

第八条 考评小组应当通过申请材料对检验机构的工作范围、检验资源、管理体系运作所覆盖的范围等内容进行全面了解,为文件审查和现场评审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第九条 考评组长根据第八条负责编写现场评审计划。现场评审计划包括目的和范围、评审依据、考评小组成员分工、评审程序和方法、评审活动日程表、评审工作有关纪律要求等内容。

第十条 能力验证和文件审查工作可以同时进行。能力验证和文件审查考评通过后,方可安排现场评审。

第十一条 考核机关与检验机构商定现场评审时间,批准考评组长编写的现场评审计划,向检验机构和考评小组下达现场评审通知。

第三章 能力验证

第十二条 国家中心根据考核机关通知向检验机构提供能力验证试验样品以及相应的检验指导书、结果报告单。

第十三条 检验机构在规定的时间按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办法》规定完成验证样品的检验工作,并向国家中心报送检验结果。

未在截止时间报送检验结果的,国家中心将督促其报送,并向考核机关报告,考核机关可以顺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时限。

第十四条 国家中心通过统计分析,对检验机构报送的检验结果作出能力验证考评合格和不合格的判定。

第十五条 能力验证考评不合格的,考核机关终止考核工作并通知检验机构。第十六条 能力验证考评不合格的检验机构应当认真查找和分析偏离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加大检验练习,严格控制检验过程质量,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落实整改措施并验证整改结果后,方可再次提出申请考核。

第四章 文件审查和现场评审

第十七条 文件审查是根据《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对检验机构提交的质量手册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查,旨在了解和评价检验机构能力范围和配置的完整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所有过程是否被确定以及相关过程程序是否被适当地形成文件。

文件审查可以分为种子检验基本条件审查和检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查。

第十八条 基本条件是指检验机构开展种子检验工作所需的组织管理、专业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最低要求。基本条件通过检验机构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查,主要包括:

(一)检验机构的法律地位,包括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其他部门批准机构设置的证明文件、法人资格证明或者法人授权证明文件;

(二)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符合《准则》要求的证明材料;

(三)具有《种子检验员证》的人员达到5人以上,其中室内检验员3人以上;

(四)固定检验场所符合相关要求,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

(五)检验设备配置、性能与申请检验项目、《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要求相符合。

第十九条 体系文件是指检验机构建立、实施和维持与其种子检验活动范围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过程及其过程程序被适当地描述所形成的文件。体系文件通过检验机构提交的质量手册进行审查,主要包括:

(一)质量手册是否提供了涵盖《准则》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整体信息,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适宜,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是否明确,有关公正性、独立性、诚实性的措施是否明确;

(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是否明确了相应的控制内容、方法和措施,内容是否充分描述,各程序之间是否有清晰明确的接口;

(三)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计划以及开展情况的记录是否真实有效;

(四)检验报告所包含的信息是否清晰、准确,与法规、标准、规程要求是否相符。

第二十条 考评小组应当在10日内完成检验机构文件审查工作,向考核机关通报审查情况,并提出如下处理意见建议:

(一)符合要求的,安排现场评审;

(二)基本符合要求的,但体系文件在完整性、规范性、适宜性存在问题,通知检验机构在一个月内进行体系文件增补或者更改后安排现场评审;

(三)若体系文件与《准则》要求差距较大或者未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暂缓实施现场评审并通知检验机构;

(四)达不到第十八条要求的,终止考核工作并通知检验机构。第二十一条 现场评审是根据《准则》对检验机构的技术能力、仪器设备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情况进行符合性审核,重点是核实申请材料与实际状况、现场实际执行情况是否相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检验技术能力。检查人员是否足够,是否持证上岗;抽查从样品接收到检验报告签发归档全过程的管理,考察与检验工作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是否处于受控状态;通过现场提问或者观察现场操作,是否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文件规定,对检验规程的理解是否正确,执行是否严格规范;

(二)仪器设备和设施环境。仪器设备是否与质量手册提供的清单相符,是否满足检验项目的要求,是否有状态标识,是否建立了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是否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需量值溯源的仪器设备是否已经检定、校准和确认;检验机构布局、隔离、环境状况是否符合要求;

(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文件资料的控制与档案管理是否符合有效、适用、受控的要求,管理体系运行记录是否齐全科学,能够有效反映运行状况,是否设立质量监督员建立监督机制,是否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活动促进体系完善,是否采取纠正预防措施改善体系运行状况等。

第二十二条 现场评审方式可以采用横向法和纵向法。

横向法是按照《准则》要求逐条逐款进行查证评审,或者按照检验机构设置和职责对部门负责的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查证评审。

纵向法是对某项管理活动从开始(或结束)至结束(或开始)的整个过程按照文件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查证其是否按照文件规定进行控制,有无失控的环节,控制效果如何。

第二十三条 现场评审应当按照下述程序进行:

(一)首次会议。由考评组长主持召开,考评小组和检验机构全体人员参加,主要议程包括考评组长宣读评审通知,说明评审目的、范围和依据,宣布评审日程和考评员分工,明确需要检验机构配合事项,听取检验机构负责人有关工作情况介绍等内容。

(二)考察检验机构。考评小组在检验机构负责人或者联络员带领下进行实地考察,查看设施与环境、仪器设备、管理和检验工作等基本情况。

(三)实施评审。考评小组成员按照分工采取听、看、问、查、考、评等方式收集有效证据,记录评审发现。其中包括考评组长主持召开由检验机构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对授权签字人进行考核,确认种子检验范围。

(四)汇总情况。考评组长主持对评审情况进行汇总,确定评审通过的项目,提出不符合项和整改要求,形成评审结论。

(五)与检验机构负责人沟通。考评小组向检验机构负责人简要通报评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评审结论意见,并确认不符合项和整改期限。

(六)末次会议。由考评组长主持召开,宣布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对不符合项提出整改要求和期限。

第二十四条 在现场评审过程中,为了确保现场评审取得最佳效果,考评小组在征得考核机关和检验机构同意后,可以调整考评员的工作任务和评审工作计划。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考评小组经报告考核机关同意后,可以终止现场评审工作:

(一)检验机构实际状况与申请材料严重不符的;

(二)不能提供实施《准则》的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失效且在短期内不能纠正的;

(三)检验机构妨碍评审工作正常开展致使评审目的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十六条 评审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和“不符合”三种。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的,是指评审发现的缺陷项目比较轻微,不存在系统性或者区域性不符合,存在问题能够及时整改。

评审结论为“不符合”的,是指评审发现的缺陷项目比较严重,存在着系统性不符合,致使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被遗漏、失控,或者管理体系文件规定与实际运行严重不符合等。

第二十七条 评审报告应当在考评组长指导下进行编制,在末次会议结束后10日内连同评审记录由考评组长签署意见后提交考核机关。

评审报告包括文件审查结论、现场评审结论和改进建议等内容。第二十八条 评为“基本符合”的检验机构对存在的问题应当在45日内完成整改,提交整改报告。整改报告经考评组长确认并签署意见后,在5日内报考核机关。

现场评审评为“不符合”的,考核机关终止评审工作并通知检验机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扩项考评、复查考评程序与首次考评一致。扩项考评只确认扩项检验项目部分的检验能力,适用时可以不进行文件评审。复查考评根据持有合格证书期间参加全国比对的能力验证结果,简化能力验证考评项目或者免除能力验证考评。

第三十条 考核机关颁发的检验机构合格证书,应当根据能力考评结果附上经确认的检验项目、检验内容和适用作物种子种类的检验范围附表。

第三十一条 本规范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

关于《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 工作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考核工作规范初稿于2001年形成,2002年曾作为《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附件二以部办公厅文件(农办发[2002]33号)印发40多个单位征求意见。《办法》发布后,种植业管理司组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对原征求意见稿作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二次征求意见稿。现将二次征求意见稿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考核工作规范的范围

检验机构考核属于行政许可项目,包括考核行政管理工作和检验机构能力技术评审工作两个过程。前者包括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变更延续,属于行政许可办事程序,由于检验机构实行两级考核,这一部分内容由考核机关的行政许可办事指南所规范。后者从接受能力考评任务起,包括考评准备、考评实施、考评报告直至整改结束后上交评审材料为止的技术评定过程。根据《办法》第三条实行统一考核程序的规定,本考核工作规范对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能力考评的方法、程序和结果评定作出规定,并在第二条明确了规范的范围为《办法》所规定的能力考评。

二、关于能力考评程序

考核工作规范是以《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为依据,并参考了国际种子检验协会《种子实验室认可指南》和GB/T 27011《合格评定 认可机构通用要求》中的相关内容,从系统管理和过程工作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明确了检验机构完整的考核程序包括考核准备、考核实施、考核报告、纠正措施的验证和考核结果评定等5个环节,并规定了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控制要求。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已实施了种子检验员资格考核和开展了能力验证工作,考核程序原则上不再安排现场操作考核,评审结论也不存在“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这一情形。

三、关于能力考评的结果评定

通过文件审查、现场评审和能力验证等方式对检验机构能力作出全面评价,最终是要形成供考核机关作出是否准许其对外开展种子检验活动决定的结论,这就需要明确这三种方式的结果评定标准。能力验证比较客观,只需与质量已知值比较作出定性或定量评定即可,文件审查和现场评审则需要发挥考评员的经验和专业特长通过“诊断”而作出评判,考核工作规范针对这三种评定方式的特点,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或者指导性评价意见。

第四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1)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一 总 则 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将这种考核称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以下简称计量认证)。为实施计量认证,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提出了通过计量认证要进行的准备及计量认证考核的标准,它也说明了计量行政部门组织计量认证考核评审时,判断能否通过计量认证的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本规范不涉及计量认证考核评审后的监督检查问题。

制定本规范依据的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七章;

(3)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制订本规范时还参考了ISO/IEC导则25:“对测试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导则38:“验收“验收测试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等国内外有关的实验室认证文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也适用于自愿申请计量认证的其它类型的实验室。

二 计量认证步骤 计量认证的申请

4.1 属全国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 门提出计量认证申请;属地方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提出计量认证申请。

4.2 申请单位必须提供以下文件:

(1)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申请书;

(2)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仪器设备一览表。

计量认证的准备

被认证单位在提交申请书之后,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方能进行正式考核评审。

5.1 制订本单位的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管理手册必须按本规范附录1:“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的规定编写

5.2 制订计量器具校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对于没有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如果由本单位负责校验,则应制订校验方法,以作为校验时的工作文件。对于试验设备,一般由本单位检验,亦应制订检验方法。这两种工作文件应都按本规范附录2:“在计量认证工作中对编写计量器具校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的要求”来制订。

5.3 编写检测实施细则

应按本规范附录1第48条的要求制订检测实施细则。如果现有“检测方法”的内容已满足第48条的要求,可以不再另行制定检测实施细则。

5.4 检定仪器设备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本规范附录3:“关于在计量认证中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规定”进行检定(或校验、检验),并按规定贴上标志。

5.5 人员考核被认证单位的产品检验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检验人员证。

负责计量器具检定的检定人员应持有由计量行政部门或被认证单位的主管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5.6 环境条件的整顿被认证单位应根据其工作性质整顿环境条件,使其适合所从事的工作的需要。计量认证的初查和预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接受申请后,应派人到申请单位了解情况,商定认证考核评审计划,并解答在认证准备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被认证单位在准备过程中,可要求接受其计量认证申请的省级以上计量行政部门对其组织计量认证预审。预审可由2~3个 评审员负责,按正式评审程序考核,以判断其准备情况,并提出改正意见。也可以不经过预审。

计量认证的正式评审

正式评审的程序按本规范附录七“计量认证正式评审程序进行。评审组成员必须符合本规范附录5“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员管理办法”的要求。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见本规范 第9条。正式评审完成后,必须填写评审报告。评审报告中,“评审 意见”及“评审结论”栏应按本规范附录4第五节的要求填写。

三 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几点说明

8.1 评审内容共六个方面五十项。详见第9条,这是对被认证单位通过计量认证的一般要求,评审员可根据质检机构的工作性质,临时增加少量考核内容,但不影响评审是否通过。

8.2 每小项的评审,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种情况。通过记 “Y”,不通过记“N”。通过、不通过的标准见表格右边的评定方法。为了准确掌握评审的要求,可参照本规范附录6:“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条文说明”来执行。

8.3 带* 号的项为重点项;共二十项,任一带*号的项不通过时为评审不通过。

8.4 不带*号的项,当三项以下(含三项)不通过时,可不再组织全面评审,而规定一个改正期,在改正期内,由受理计量认证的单位派人检查,确认已改正后可算评审通过。

8.5 超过改正期仍未改正者,按评审不通过处理。

8.6 正式评审中,除按本规范第9条的内容进行评审外,评审组还应选取标准物质或标准样品,要求被认证单位进行实测;对于没有合用的标准物质或标准样品的情况,应选择检测项目,要求被认证单位实测。实测结果不合格者,按认证评审不通过处理;基本合格者,对需要改正的地方提出改正意见。限期改正,并按本规范8.4或8.5款的规定处理。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

9.1 组织机构(见表1)

9.2 仪器设备(见表2)

9.3 检测工作(见表3)

9.4 人员(见表4)

9.5 环境(见表5)

9.6 工作制度(见表6)表一至表六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

本导则是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编写《质管理手册》的指导性文件。在认证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都应向认证机构提交《质量管理手册》。导则仅提出了编写《质量管理手册》的基本要求,在编写《质量管理手册》时,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满足本导则要求的前下,作适当的增删。

本导则原则上也适用于自愿申请认证的其它类型的实验室。

(一)《质量管理手册》的作用 《质量管理手册》是说明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工作范围和检验公正性的文件,它如实地反映了该机构的测试水平和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通过《质量管理手册》说明了它所从事的检验项目、应用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拥有的检测仪器、设备的功能、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及保持其准确度的措施、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检测环境与所从事检验工作的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所采用的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措施。除此以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还应公开声明对所有用户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保证公正地从事检验工作。《质量管理手册》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使他们有章可循。因此,它是一个指导检测工作的文件,是控制检测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检测能力的有力工具。由于《质量管理手册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质检机构的检验测试能力和管理水平,因而反映了它的工作质量。因此它是计量认证评审中判断质检机构能否完成其所申请的检验项目,能否 通过计量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写原则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优劣的最终体现是检测报告的质量。因此,编写《质量管理手册》时,应把整个检验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全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质量管理手册》应能充分体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公正性,是指检验机构对所有检测工作都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不受行政干预,严格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检验人员不参加所从事检测项目的技术资询工作。

科学性,是指一系列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规章制度应能真正起到控制检测工作质量的作用,检测大纲、测检方法、检测程序正确、完整。

先进性,是指检测工作能按现行产品标准或规范进行,能体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质量管理手册》应真实地反映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和实际情况。

《质量管理手册》应简要明了,通俗易懂,切实可行。《质量管理手册》应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的全部要求都订出相应的措施。

(三)《质量管理手册》的内容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基本情况概述。

岗位责任制。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检测人员。检测工作质量控制。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检验报告。

有关规章制度。《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质量管理手册》的制订、批准、修改或补充方面的规定。

(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基本情况概述

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基本情况。

19.1 提供机构名称、负责人姓名、通信地址、电话、电传、电 报挂号、邮政编码。

19.2 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历史。

提出该机构的质量方针。概要介绍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措施。

提供本单位的检测能力及检测工作范围。

22.1 列出检测项目一览表,要详细列出检测项目、测量范 围。

22.2 列出应用的产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提供检测能力分析表。

详细分解产品技术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及国际标准)中列出的被测参数种类,计算出能测量参数的百分比。画出组织机构框图。

24.1 框图要能表明机构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组织关系。领导关系用实线,技术保障、供应关系用虚线。

24.2 内部组织部门应包括管理部门、技术部门、检测部门。计量检定部门和后勤保证部门。

画出检验机构平面布置图。

25.1 应画出样品保管室、资料室、计量室及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实验室的位置。

25.2 凡是重新安装或环境条件变化会影响测量准确度的检测仪器设备,应在平面布置图内画出其安装位置。

关于实验室环境条件方面的说明。详细说明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电磁屏蔽、接地电阻、电源等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参数及控制方式。给出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其内容包括:检测仪器设备名称、技术指标、制造厂名、检定周期、保管人。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一览表,其内容包括名称、型号、技术指标、制造厂名、检定周期、保管人。

画出质量保证体系图。

(五)岗位责任制 应明确组织机构框图中列出的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限。

30.1 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应对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中规定的管理功能、技术功能全部覆盖,做到事事有人管。

30.2 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责任。

30.3 明确其权限。

应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

31.1 对各类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质量检验人员、计量检定人员、资料保管员及其它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范围、权限及质量责任,要分工明确。

31.2 对计量检定人员要根据其考核取证情况确定其检定工作范围。

31.3 对质量检验人员要根据其考核取证情况确定其检定工作范围。

(六)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32.1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的量值传递图,图中应注明计量标准器具的名称、型号、量程及准确度。

32.2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检定周期表,其内容包括:计量标准器具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检定单位、最近检定日期、送检负责人。

标准物质 列表说明本单位所用的标准物质情况,其内容包括:标准物质名称、技术指标、定级鉴定机构、批号、有效期、保管人。

检测仪器设备

34.1 画出检测能力一览表,以说明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与所申请项目的适应程度。其内容包括:被测参数、检测仪器设备的型号、测量范围、分辨力、检定误差、检定单位。

34.2 列出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其内容包括检测仪器设备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检定单位、最近检定日期、送检负责人。

34.3 画出检测仪器设备的量传递图,图中应注明检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测量范围及准确度①。

说明检测仪器设备按本规范附录3“关于在计量认证中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规定”进行检定或检验,列出所拥有的检定规程,自编的校验方法或检验方法的目录,画出量值传递图。

对所有仪器、设备实行标志管理,分别贴上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认证办公室统一制订的标志。其应用范围为:

36.1 合格证(绿色)

计量检定(包括自检)合格者;

设备不必检定,经检查其功能正常者(如计算机、打印机);

设备无法检定,经对比或鉴定适用者;

36.2 准用证(黄色)

多功能检测设备,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校准合格者;

测试设备某一量程精度不合格,但检验工作所用量程合格者;

降级使用者。

36.3 停用证(红色)

检测仪器、设备损坏者;

检测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不合格者;

检测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者;

检测仪器、设备超过检定周期者。

(七)关于检验人员

提供质量检验机构人员结构表和工程师以上检验人员履历表①。

确定技术负责人一名,质量负责人一名。

38.1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由熟悉检验工作业务的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规模较小的、检验项目比较单一的产品质量 检验机构,质量负责人可由技术负责人兼任。

38.2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均应有十年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

明确质量检验管理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计量检定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检验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其他有关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关于技术培训,技术考核方面的规定。

43.1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检测知识、误差 理论、数据处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计量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计量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43.2 对各类人员考核方面的规定。

检验人员纪律及对检验人员的管理。

(八)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关于检测工作公正性的措施

45.1 声明对所有检测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

45.2 检测结果不受行政的、经济的和其他方面利益的干预;

45.3 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

45.4 检验人员不从事所检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

关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6.1 在检测过程中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

46.2 当质量与数量发生矛盾时,坚持质量第一;

46.3 考核人员工作成绩时,首先考核检验质量。

抽样

47.1 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应抽样检验;

47.2 规定抽样方法;

47.3 样本大小的确定;

47.4 样本的运输和验收。

检测实施细则的编制

48.1 当产品技术标准中未明确规定检测方法或所规定的检测方法不能满足

48.2 款的要求时,应自行制定检测实施细则。检测实施细则由检验人员起草,质量检验机构技术负责人批准。

48.2 检测实施细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a.产品技术标准。

b.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c.检测项目、被测参数大小及允许变化范围。

d.检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量程、准确度、分辨力。

e. 检测系统框图。

f.检测前后,对被测样品和检测仪器的检查项目。

g.对测量用仪器及工件的安装要求。

h.对电源、供气、供水压力及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振动)等的检查及从保证检测结果可靠的角度出发,规定的允许变化范围。

i.在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时的处理办法:

①被测件损坏或被测件工作异常;

②首次测量超差;

③检测结果散布太大。

j.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办法:

①停电、停水、停气或发生其它非人力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时处理办法;

②检测仪器、设备发生意外损坏。

k.检测结果判断方法。

检测系统测量准确度的确定

49.1 在全部检测仪器、设备单项计量检定的基础上,应确定系统测量准确度。

49.2 如无法确定系统准确度,则应通过试验,得出检测数据的复现程度。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检查程序

50.1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有专人对被测件的外观和安装状态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50.2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有专人对检则仪器、设备的状态、联结方式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50.3 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室的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检测过程中为保证检测质量而制定的规定

51.1 检测工作至少应两人参加;

51.2 检测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持有检验员证;

51.3 操作大型、贵重、精密设备的人员应有操作证;

51.4 规定检测工作按产品技术标准规定的方法或检测实施细则进行;

51.5 数据传输应采用复颂法;

51.6 关于数据的校核和复测方面的规定。

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或突然的外界干扰的处置办法:

52.1 当发生停电、停水、停气或其他干扰时的处理办法;

52.2 当发生被测件损坏,检测仪器设备损坏时的处理办法;

52.3 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时的处置办法;

52.4 首次测量超差或测量结果散布大大时的处理程序。

一些特殊的试验项目(如不可重复性检验),为避免检测质量纠纷而采取的措施。

(九)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关于原始记录的规定

54.1 原始记录格式要规范化;

54.2 明确原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记实,不允许随意更改,不许删减;

54.3 明确原始记录不能用铅笔书写,所有项目都应填写完整,应有测试人与校核人签名;

54.4 校核人应真正起到校核的作用,应规定校核工作的范 围;

54.5 更改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的规定;

54.6 原始记录应集中保管,确定一个保管单位,保管期一般不得少于两年。

5数据处理

55.1 检测数据有效位数的确定方法;

55.2 检测数据异常值的判定方法;

55.3 如何区分可剔除异常值和不可剔除异常值;

55.4 整理后的数据应填人原始记录的相应部分。

(十)关于检验报告的规定

统一检验报告的格式。

56.1 检验报告应有统一的格式。

56.2 检验报告封面包括下列内容:

a.质检机构名称;

b.编号;

c.产品名称;

d.制造工厂;

e.报告发送日期。

56.3 检验报告的首页应包括下列内容:

a.页数,页数编号;

b.试件数量;

c.试件型号;

d.试件编号;

e.检验类别;

f.检验依据;

g.主要检验设备及其编号;

h.检验环境:温度、湿度;

i.检验人员签名;

j.校核人员签名;

k.技术负责人签名。

规定检验报告审批程序

57.1 由检验人员填写;

57.2 经校核人员审核;

57.3 由技术负责人签字并盖公章。

检验报告发送程序

58.1 严格控制发送份数,无关单位及人员不得列入发放围;

58.2 发放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

检验报告的保存

59.1 作为技术资料由专人或专门机构保存;

59.2 规定一个合适的保存期,但一般不得少于两年;

59.3 规定惜阅检验报告的程序。

检验报告的更改程序

60.1 应明确何种情况可以更改检验报告;

60.2 更改检验报告的手续及审批程序;

60.3 明确更改后的检验报告与原检验报告的关系。

(十一)质量检验机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检验工作管理制度

61.1 确定一个部门(或专人)接受检验任务,下达检验任务;

61.2 确定检验工作流程;

61.3 关于检验质量考核方面的规定;

61.4 关于检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

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62.1 统一一事故报告的格式;

62.2 明确责任;

62.3 明确处理方法与程序。

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63.1 确定一个专职机构或专人负责技术档案的管理和保管。

63.2 规定资料的保管范围及保管期:

a.国家、部门、地区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文件、政策、法令、法 规、规定;

b.产品技术标准、相关标准、参考标准(国外的和国内的);

c.检测规程、规范、检测实施细则、检测方法(国外的,国内的和自编的);

d.计量检定规程、暂行检验方法;

e. 仪器说明书、计量检定合格证、仪器、仪表、设备的验收、维修、大修、使用、报废记录;

f.检测仪器、设备明细表、台帐;

g.各类检验原始记录;

h.各类检验报告;

i.用户反馈意见及处理意见;

j.样品入库及发放登记本;

k.检验报告发放登记本;

1.产品图纸、工艺文件及其它资料。

63.3 规定各类资料的保管期。

63.4 各类资料的惜阅、复制方面的规定。

63.5 各类检测资料销毁的审批程序。

63.6 检测产品技术资料、图纸、工艺文件的保密制度,包括:

a.规定保密的范围;

b.规定保密的对象;

c. 批准程序。

样品保管制度

64.1 明确样品室由谁管理》

64.2 制订保证样品不丢失、混淆、损坏变质的措施;

64.3 样品人库、发放、及检后处理的规定。

实验室管理制度

65.1 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方面的规定;

65.2 保证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规定;

65.3 保证文明生产方面的规定;

65.4 保持实验室符合检测工作所需环境条件的措施;

65.5 易爆、易燃、有毒物品的保管与发放;

65.6

防火方面的措施;

65.7 实验室出入制度。

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检测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保管、降级和报废制度

66.1 明确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66.2 明确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范围;

66.3 规定保管和修理、报废的程序及负责单位。

对户关于检测工作质量申诉的收集和处理制度

67.1 明确规定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质量申诉;

67.2 规定处理程序;

67.3 明确受理申诉的范围;

67.4 确定一个受理期限;

67.5 明确经济责任。

质量管理手册、规章、制度、检测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的制订、修改、分发制度

68.1 规定上述技术文件的制订、修改、分发的工作程序;

68.2 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69.1 明确由哪一个部门(或专人)负责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

69.2 各部门一般可以每季度自查一次,填写登记表报中心领导;

69.3 全中心应每半年或一年拿面检查一次,填写检查记录。

第五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1)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一 总 则 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将这种考核称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以下简称计量认证)。为实施计量认证,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提出了通过计量认证要进行的准备及计量认证考核的标准,它也说明了计量行政部门组织计量认证考核评审时,判断能否通过计量认证的具体要求和考核办法。本规范不涉及计量认证考核评审后的监督检查问题。

制定本规范依据的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七章;

(3)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制订本规范时还参考了ISO/IEC导则25:“对测试实验室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导则38:“验收“验收测试实验室的基本要求”等国内外有关的实验室认证文件。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也适用于自愿申请计量认证的其它类型的实验室。

二 计量认证步骤 计量认证的申请

4.1 属全国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 门提出计量认证申请;属地方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提出计量认证申请。

4.2 申请单位必须提供以下文件:

(1)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申请书;

(2)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仪器设备一览表。

计量认证的准备

被认证单位在提交申请书之后,必须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方能进行正式考核评审。

5.1 制订本单位的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管理手册必须按本规范附录1:“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的规定编写

5.2 制订计量器具校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验方法。

对于没有检定规程的计量器具,如果由本单位负责校验,则应制订校验方法,以作为校验时的工作文件。对于试验设备,一般由本单位检验,亦应制订检验方法。这两种工作文件应都按本规范附录2:“在计量认证工作中对编写计量器具校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的要求”来制订。

5.3 编写检测实施细则

应按本规范附录1第48条的要求制订检测实施细则。如果现有“检测方法”的内容已满足第48条的要求,可以不再另行制定检测实施细则。

5.4 检定仪器设备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本规范附录3:“关于在计量认证中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规定”进行检定(或校验、检验),并按规定贴上标志。

5.5 人员考核被认证单位的产品检验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检验人员证。

负责计量器具检定的检定人员应持有由计量行政部门或被认证单位的主管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5.6 环境条件的整顿被认证单位应根据其工作性质整顿环境条件,使其适合所从事的工作的需要。计量认证的初查和预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接受申请后,应派人到申请单位了解情况,商定认证考核评审计划,并解答在认证准备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被认证单位在准备过程中,可要求接受其计量认证申请的省级以上计量行政部门对其组织计量认证预审。预审可由2~3个 评审员负责,按正式评审程序考核,以判断其准备情况,并提出改正意见。也可以不经过预审。

计量认证的正式评审

正式评审的程序按本规范附录七“计量认证正式评审程序进行。评审组成员必须符合本规范附录5“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员管理办法”的要求。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见本规范 第9条。正式评审完成后,必须填写评审报告。评审报告中,“评审 意见”及“评审结论”栏应按本规范附录4第五节的要求填写。

三 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几点说明

8.1 评审内容共六个方面五十项。详见第9条,这是对被认证单位通过计量认证的一般要求,评审员可根据质检机构的工作性质,临时增加少量考核内容,但不影响评审是否通过。

8.2 每小项的评审,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种情况。通过记 “Y”,不通过记“N”。通过、不通过的标准见表格右边的评定方法。为了准确掌握评审的要求,可参照本规范附录6:“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条文说明”来执行。

8.3 带* 号的项为重点项;共二十项,任一带*号的项不通过时为评审不通过。

8.4 不带*号的项,当三项以下(含三项)不通过时,可不再组织全面评审,而规定一个改正期,在改正期内,由受理计量认证的单位派人检查,确认已改正后可算评审通过。

8.5 超过改正期仍未改正者,按评审不通过处理。

8.6 正式评审中,除按本规范第9条的内容进行评审外,评审组还应选取标准物质或标准样品,要求被认证单位进行实测;对于没有合用的标准物质或标准样品的情况,应选择检测项目,要求被认证单位实测。实测结果不合格者,按认证评审不通过处理;基本合格者,对需要改正的地方提出改正意见。限期改正,并按本规范8.4或8.5款的规定处理。

评审内容和评定方法。

9.1 组织机构(见表1)

9.2 仪器设备(见表2)

9.3 检测工作(见表3)

9.4 人员(见表4)

9.5 环境(见表5)

9.6 工作制度(见表6)表一至表六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

本导则是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编写《质管理手册》的指导性文件。在认证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都应向认证机构提交《质量管理手册》。导则仅提出了编写《质量管理手册》的基本要求,在编写《质量管理手册》时,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满足本导则要求的前下,作适当的增删。

本导则原则上也适用于自愿申请认证的其它类型的实验室。

(一)《质量管理手册》的作用 《质量管理手册》是说明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工作范围和检验公正性的文件,它如实地反映了该机构的测试水平和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通过《质量管理手册》说明了它所从事的检验项目、应用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拥有的检测仪器、设备的功能、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及保持其准确度的措施、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检测环境与所从事检验工作的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所采用的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措施。除此以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还应公开声明对所有用户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保证公正地从事检验工作。《质量管理手册》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使他们有章可循。因此,它是一个指导检测工作的文件,是控制检测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检测能力的有力工具。由于《质量管理手册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质检机构的检验测试能力和管理水平,因而反映了它的工作质量。因此它是计量认证评审中判断质检机构能否完成其所申请的检验项目,能否 通过计量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写原则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优劣的最终体现是检测报告的质量。因此,编写《质量管理手册》时,应把整个检验过程看作一个系统工程,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全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质量管理手册》应能充分体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公正性,是指检验机构对所有检测工作都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不受行政干预,严格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检验人员不参加所从事检测项目的技术资询工作。

科学性,是指一系列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规章制度应能真正起到控制检测工作质量的作用,检测大纲、测检方法、检测程序正确、完整。

先进性,是指检测工作能按现行产品标准或规范进行,能体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质量管理手册》应真实地反映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和实际情况。

《质量管理手册》应简要明了,通俗易懂,切实可行。《质量管理手册》应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的全部要求都订出相应的措施。

(三)《质量管理手册》的内容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基本情况概述。

岗位责任制。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检测人员。

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检验报告。

有关规章制度。《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质量管理手册》的制订、批准、修改或补充方面的规定。

(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基本情况概述

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基本情况。

19.1 提供机构名称、负责人姓名、通信地址、电话、电传、电 报挂号、邮政编码。

19.2 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历史。

提出该机构的质量方针。概要介绍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措施。

提供本单位的检测能力及检测工作范围。

22.1 列出检测项目一览表,要详细列出检测项目、测量范 围。

22.2 列出应用的产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

提供检测能力分析表。

详细分解产品技术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及国际标准)中列出的被测参数种类,计算出能测量参数的百分比。

画出组织机构框图。

24.1 框图要能表明机构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组织关系。领导关系用实线,技术保障、供应关系用虚线。

24.2 内部组织部门应包括管理部门、技术部门、检测部门。计量检定部门和后勤保证部门。

画出检验机构平面布置图。

25.1 应画出样品保管室、资料室、计量室及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实验室的位置。

25.2 凡是重新安装或环境条件变化会影响测量准确度的检测仪器设备,应在平面布置图内画出其安装位置。关于实验室环境条件方面的说明。详细说明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电磁屏蔽、接地电阻、电源等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参数及控制方式。给出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其内容包括:检测仪器设备名称、技术指标、制造厂名、检定周期、保管人。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一览表,其内容包括名称、型号、技术指标、制造厂名、检定周期、保管人。

画出质量保证体系图。

(五)岗位责任制 应明确组织机构框图中列出的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限。

30.1 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应对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中规定的管理功能、技术功能全部覆盖,做到事事有人管。

30.2 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责任。

30.3 明确其权限。

应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

31.1 对各类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质量检验人员、计量检定人员、资料保管员及其它管理人员明确其职责范围、权限及质量责任,要分工明确。

31.2 对计量检定人员要根据其考核取证情况确定其检定工作范围。

31.3 对质量检验人员要根据其考核取证情况确定其检定工作范围。

(六)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32.1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的量值传递图,图中应注明计量标准器具的名称、型号、量程及准确度。

32.2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检定周期表,其内容包括:计量标准器具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检定单位、最近检定日期、送检负责人。

标准物质 列表说明本单位所用的标准物质情况,其内容包括:标准物质名称、技术指标、定级鉴定机构、批号、有效期、保管人。

检测仪器设备

34.1 画出检测能力一览表,以说明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与所申请项目的适应程度。其内容包括:被测参数、检测仪器设备的型号、测量范围、分辨力、检定误差、检定单位。

34.2 列出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其内容包括检测仪器设备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检定单位、最近检定日期、送检负责人。

34.3 画出检测仪器设备的量传递图,图中应注明检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测量范围及准确度①。

说明检测仪器设备按本规范附录3“关于在计量认证中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规定”进行检定或检验,列出所拥有的检定规程,自编的校验方法或检验方法的目录,画出量值传递图。

对所有仪器、设备实行标志管理,分别贴上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认证办公室统一制订的标志。其应用范围为:

36.1 合格证(绿色)

计量检定(包括自检)合格者;

设备不必检定,经检查其功能正常者(如计算机、打印机);

设备无法检定,经对比或鉴定适用者;

36.2 准用证(黄色)

多功能检测设备,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校准合格者;

测试设备某一量程精度不合格,但检验工作所用量程合格者;

降级使用者。

36.3 停用证(红色)

检测仪器、设备损坏者;

检测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不合格者;

检测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者;

检测仪器、设备超过检定周期者。

(七)关于检验人员

提供质量检验机构人员结构表和工程师以上检验人员履历表①。

确定技术负责人一名,质量负责人一名。

38.1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由熟悉检验工作业务的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规模较小的、检验项目比较单一的产品质量 检验机构,质量负责人可由技术负责人兼任。

38.2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均应有十年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

明确质量检验管理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计量检定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检验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其他有关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关于技术培训,技术考核方面的规定。

43.1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检测知识、误差 理论、数据处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计量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计量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43.2 对各类人员考核方面的规定。

检验人员纪律及对检验人员的管理。

(八)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关于检测工作公正性的措施

45.1 声明对所有检测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

45.2 检测结果不受行政的、经济的和其他方面利益的干预;

45.3 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

45.4 检验人员不从事所检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

关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6.1 在检测过程中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

46.2 当质量与数量发生矛盾时,坚持质量第一;

46.3 考核人员工作成绩时,首先考核检验质量。

抽样

47.1 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应抽样检验;

47.2 规定抽样方法;

47.3 样本大小的确定;

47.4 样本的运输和验收。

检测实施细则的编制

48.1 当产品技术标准中未明确规定检测方法或所规定的检测方法不能满足

48.2 款的要求时,应自行制定检测实施细则。检测实施细则由检验人员起草,质量检验机构技术负责人批准。

48.2 检测实施细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a.产品技术标准。

b.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c.检测项目、被测参数大小及允许变化范围。

d.检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量程、准确度、分辨力。

e. 检测系统框图。

f.检测前后,对被测样品和检测仪器的检查项目。

g.对测量用仪器及工件的安装要求。

h.对电源、供气、供水压力及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振动)等的检查及从保证检测结果可靠的角度出发,规定的允许变化范围。

i.在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时的处理办法:

①被测件损坏或被测件工作异常;

②首次测量超差;

③检测结果散布太大。

j.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办法:

①停电、停水、停气或发生其它非人力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时处理办法;

②检测仪器、设备发生意外损坏。

k.检测结果判断方法。

检测系统测量准确度的确定

49.1 在全部检测仪器、设备单项计量检定的基础上,应确定系统测量准确度。

49.2 如无法确定系统准确度,则应通过试验,得出检测数据的复现程度。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检查程序

50.1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有专人对被测件的外观和安装状态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50.2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有专人对检则仪器、设备的状态、联结方式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50.3 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室的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检测过程中为保证检测质量而制定的规定

51.1 检测工作至少应两人参加;

51.2 检测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持有检验员证;

51.3 操作大型、贵重、精密设备的人员应有操作证;

51.4 规定检测工作按产品技术标准规定的方法或检测实施细则进行;

51.5 数据传输应采用复颂法;

51.6 关于数据的校核和复测方面的规定。

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或突然的外界干扰的处置办法:

52.1 当发生停电、停水、停气或其他干扰时的处理办法;

52.2 当发生被测件损坏,检测仪器设备损坏时的处理办法;

52.3 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时的处置办法;

52.4 首次测量超差或测量结果散布大大时的处理程序。

一些特殊的试验项目(如不可重复性检验),为避免检测质量纠纷而采取的措施。

(九)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关于原始记录的规定

54.1 原始记录格式要规范化;

54.2 明确原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记实,不允许随意更改,不许删减;

54.3 明确原始记录不能用铅笔书写,所有项目都应填写完整,应有测试人与校核人签名;

54.4 校核人应真正起到校核的作用,应规定校核工作的范 围;

54.5 更改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的规定;

54.6 原始记录应集中保管,确定一个保管单位,保管期一般不得少于两年。

5数据处理

55.1 检测数据有效位数的确定方法;

55.2 检测数据异常值的判定方法;

55.3 如何区分可剔除异常值和不可剔除异常值;

55.4 整理后的数据应填人原始记录的相应部分。

(十)关于检验报告的规定

统一检验报告的格式。

56.1 检验报告应有统一的格式。

56.2 检验报告封面包括下列内容:

a.质检机构名称;

b.编号;

c.产品名称;

d.制造工厂;

e.报告发送日期。

56.3 检验报告的首页应包括下列内容:

a.页数,页数编号;

b.试件数量;

c.试件型号;

d.试件编号;

e.检验类别;

f.检验依据;

g.主要检验设备及其编号;

h.检验环境:温度、湿度;

i.检验人员签名;

j.校核人员签名;

k.技术负责人签名。

规定检验报告审批程序

57.1 由检验人员填写;

57.2 经校核人员审核;

57.3 由技术负责人签字并盖公章。

检验报告发送程序

58.1 严格控制发送份数,无关单位及人员不得列入发放围;

58.2 发放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

检验报告的保存

59.1 作为技术资料由专人或专门机构保存;

59.2 规定一个合适的保存期,但一般不得少于两年;

59.3 规定惜阅检验报告的程序。

检验报告的更改程序

60.1 应明确何种情况可以更改检验报告;

60.2 更改检验报告的手续及审批程序;

60.3 明确更改后的检验报告与原检验报告的关系。

(十一)质量检验机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检验工作管理制度

61.1 确定一个部门(或专人)接受检验任务,下达检验任务;

61.2 确定检验工作流程;

61.3 关于检验质量考核方面的规定;

61.4 关于检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

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62.1 统一一事故报告的格式;

62.2 明确责任;

62.3 明确处理方法与程序。

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63.1 确定一个专职机构或专人负责技术档案的管理和保管。

63.2 规定资料的保管范围及保管期:

a.国家、部门、地区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文件、政策、法令、法 规、规定;

b.产品技术标准、相关标准、参考标准(国外的和国内的);

c.检测规程、规范、检测实施细则、检测方法(国外的,国内的和自编的);

d.计量检定规程、暂行检验方法;

e. 仪器说明书、计量检定合格证、仪器、仪表、设备的验收、维修、大修、使用、报废记录;

f.检测仪器、设备明细表、台帐;

g.各类检验原始记录;

h.各类检验报告;

i.用户反馈意见及处理意见;

j.样品入库及发放登记本;

k.检验报告发放登记本;

1.产品图纸、工艺文件及其它资料。

63.3 规定各类资料的保管期。

63.4 各类资料的惜阅、复制方面的规定。

63.5 各类检测资料销毁的审批程序。

63.6 检测产品技术资料、图纸、工艺文件的保密制度,包括:

a.规定保密的范围;

b.规定保密的对象;

c. 批准程序。

样品保管制度

64.1 明确样品室由谁管理》

64.2 制订保证样品不丢失、混淆、损坏变质的措施;

64.3 样品人库、发放、及检后处理的规定。

实验室管理制度

65.1 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方面的规定;

65.2 保证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规定;

65.3 保证文明生产方面的规定;

65.4 保持实验室符合检测工作所需环境条件的措施;

65.5 易爆、易燃、有毒物品的保管与发放;

65.6

防火方面的措施;

65.7 实验室出入制度。

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检测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保管、降级和报废制度

66.1 明确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66.2 明确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范围;

66.3 规定保管和修理、报废的程序及负责单位。

对户关于检测工作质量申诉的收集和处理制度

67.1 明确规定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质量申诉;

67.2 规定处理程序;

67.3 明确受理申诉的范围;

67.4 确定一个受理期限;

67.5 明确经济责任。

质量管理手册、规章、制度、检测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的制订、修改、分发制度

68.1 规定上述技术文件的制订、修改、分发的工作程序;

68.2 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69.1 明确由哪一个部门(或专人)负责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

69.2 各部门一般可以每季度自查一次,填写登记表报中心领导;

69.3 全中心应每半年或一年拿面检查一次,填写检查记录。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2)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

本导则是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编写《质管理手册》的指导性文件。在认证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都应向认证机构提交《质量管理手册》。导则仅提出了编写《质量管理手册》的基本要求,在编写《质量管理手册》时,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在满足本导则要求的前下,作适当的增删。

本导则原则上也适用于自愿申请认证的其它类型的实验室。

(一)《质量管理手册》的作用 《质量管理手册》是说明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工作范围和检验公正性的文件,它如实地反映了该机构的测试水平和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通过《质量管理手册》说明了它所从事的检验项目、应用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拥有的检测仪器、设备 的功能、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及保持其准确度的措施、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检测环境与所从事检验工作的要求的符合程度以及所采用的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措施。除此以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还应公开声明对所有用户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保证公正地从事检验工作。《质量管理手册》为全体工作人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作 规范和工作制度,使他们有章可循。因此,它是一个指导检测工作 的文件,是控制检测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品检测能力的有 力工具。由于《质量管理手册》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了质检机构的检 验测试能力和管理水平,因而反映了它的工作质量。因此它是计 量认证评审中判断质检机构能否完成其所申请的检验项目,能否 通过计量认证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质量管理手册》的编写原则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质量优劣的最终体现是检测报告 的质量。因此,编写《质量管理手册》时,应把整个检验过程看作一 个系统工程,对影响检测质量的全部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质量管理手册》应能充分体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测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公正性,是指检验机构对所有检测工作都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不受行政干预,严格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检验人员不参加所从事检测项目的技术资询工作。

科学性,是指一系列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规章制度应能真正 起到控制检测工作质量的作用,检测大纲、测检方法、检测程序正确、完整。

先进性,是指检测工作能按现行产品标准或规范进行,能体现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质量管理手册》应真实地反映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 能力和实际情况。

《质量管理手册》应简要明了,通俗易懂,切实可行。《质量管理手册》应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 容及评定方法》的全部要求都订出相应的措施。

(三)《质量管理手册》的内容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基本情况概述。

岗位责任制。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12检测人员。

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检验报告。

有关规章制度。《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质量管理手册》的制订、批准、修改或补充方面的规定。

(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基本情况概述

提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基本情况。

19.1 提供机构名称、负责人姓名、通信地址、电话、电传、电 报挂号、邮政编码。

19.2 从事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历史。

提出该机构的质量方针。概要介绍检验机构的质量控制措施。提供本单位的检测能力及检测工作范围。

22.1 列出检测项目一览表,要详细列出检测项目、测量范 围。

22.2 列出应用的产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

提供检测能力分析表。

详细分解产品技术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及国际标准)中列出的被测参数种类,计算出能测量参数的百分比。

画出组织机构框图。

24.1 框图要能表明机构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组织关系。领导 关系用实线,技术保障、供应关系用虚线。

24.2 内部组织部门应包括管理部门、技术部门、检测部门。计量检定部门和后勤保证部门。

画出检验机构平面布置图。

25.1 应画出样品保管室、资料室、计量室及各管理部门、职 能部门、实验室的位置。

25.2 凡是重新安装或环境条件变化会影响测量准确度的检 测仪器设备,应在平面布置图内画出其安装位置。

关于实验室环境条件方面的说明。详细说明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电磁屏蔽、接地电 阻、电源等影响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参数及控制方式。给出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其内容包括:检测仪器设备名称、技术指标、制造厂名、检定周期、保管人。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一览表,其内容包括名称、型号、技术 指标、制造厂名、检定周期、保管人。

画出质量保证体系图。

(五)岗位责任制 30应明确组织机构框图中列出的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和权限。

30.1 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应对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 内容及评定方法》中规定的管理功能、技术功能全部覆盖,做到事 事有人管。

30.2 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责任。

30.3 明确其权限。

应明确各类人员的职责。

31.1 对各类管理人员、技术负责人、质量保证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质量检验人员、计量检定人员、资料保管员及其它管理 人员明确其职责范围、权限及质量责任,要分工明确。

31.2 对计量检定人员要根据其考核取证情况确定其检定工作范围。

31.3 对质量检验人员要根据其考核取证情况确定其检定工作范围。

(六)检测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

32.1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的量值传递图,图中应注明计量标 准器具的名称、型号、量程及准确度。

32.2 画出计量标准器具检定周期表,其内容包括:计量标准器具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检定单位、最近检定日期、送检负责人。

标准物质 列表说明本单位所用的标准物质情况,其内容包括:标准物质名称、技术指标、定级鉴定机构、批号、有效期、保管人。

检测仪器设备

34.1 画出检测能力一览表,以说明质量检验机构的测试能力与所申请项目的适应程度。其内容包括:被测参数、检测仪器设 备的型号、测量范围、分辨力、检定误差、检定单位。

34.2 列出检测仪器、设备检定周期表,其内容包括检测仪器 设备名称、编号、检定周期、检定单位、最近检定日期、送检负责人。

34.3 画出检测仪器设备的量传递图,图中应注明检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测量范围及准确度①。

说明检测仪器设备按本规范附录3“关于在计量认证中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规定”进行检定或检验,列出 所拥有的检定规程,自编的校验方法或检验方法的目录,画出量值传递图。

对所有仪器、设备实行标志管理,分别贴上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认证办公室统一制订的标志。其应用范围为:

36.1 合格证(绿色)

计量检定(包括自检)合格者;

设备不必检定,经检查其功能正常者(如计算机、打印机);

设备无法检定,经对比或鉴定适用者;

36.2 准用证(黄色)

多功能检测设备,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校准合格者;

测试设备某一量程精度不合格,但检验工作所用量程合格者;

降级使用者。

36.3 停用证(红色)

检测仪器、设备损坏者;

检测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不合格者;

检测仪器、设备性能无法确定者;

检测仪器、设备超过检定周期者。

(七)关于检验人员

提供质量检验机构人员结构表和工程师以上检验人员履历表①。

确定技术负责人一名,质量负责人一名。

38.1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由熟悉检验工作业务的工程师以上人员担任。规模较小的、检验项目比较单一的产品质量 检验机构,质量负责人可由技术负责人兼任。

38.2 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均应有十年以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经历。

明确质量检验管理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计量检定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检验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明确其他有关人员必备的技能和知识。

关于技术培训,技术考核方面的规定。

43.1 制订人员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检测知识、误差 理论、数据处理、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计量学基本理论知识及国家有关产品质量、计量的法律、法规和文件。

43.2 对各类人员考核方面的规定。

检验人员纪律及对检验人员的管理。

(八)检测工作质量控制

关于检测工作公正性的措施

45.1 声明对所有检测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

45.2 检测结果不受行政的、经济的和其他方面利益的干预;

45.3 为用户保守技术秘密;

45.4 检验人员不从事所检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

关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6.1 在检测过程中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

46.2 当质量与数量发生矛盾时,坚持质量第一;

46.3 考核人员工作成绩时,首先考核检验质量。

抽样

47.1 规定在什么情况下应抽样检验;

47.2 规定抽样方法;

47.3 样本大小的确定;

47.4 样本的运输和验收。

检测实施细则的编制

48.1 当产品技术标准中未明确规定检测方法或所规定的检测方法不能满足

48.2 款的要求时,应自行制定检测实施细则。检测实施细则由检验人员起草,质量检验机构技术负责人批准。

48.2 检测实施细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a.产品技术标准。

b.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

c.检测项目、被测参数大小及允许变化范围。

d.检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量程、准确度、分辨力。

e. 检测系统框图。

f.检测前后,对被测样品和检测仪器的检查项目。

g.对测量用仪器及工件的安装要求。

h.对电源、供气、供水压力及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振动)等的检查及从保证检测结果可靠的角度出发,规定的允许变化范围。

i.在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时的处理办法:

①被测件损坏或被测件工作异常;

②首次测量超差;

③检测结果散布太大。

j.在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办法:

①停电、停水、停气或发生其它非人力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时处理办法;

②检测仪器、设备发生意外损坏。

k.检测结果判断方法。

检测系统测量准确度的确定

49.1 在全部检测仪器、设备单项计量检定的基础上,应确定系统测量准确度。

49.2 如无法确定系统准确度,则应通过试验,得出检测数据的复现程度。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的检查程序

50.1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有专人对被测件的外观和安装状态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50.2 检测工作开始前和结束后,应有专人对检则仪器、设备的状态、联结方式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50.3 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室的环境条件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检测过程中为保证检测质量而制定的规定

51.1 检测工作至少应两人参加;

51.2 检测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持有检验员证;

51.3 操作大型、贵重、精密设备的人员应有操作证;

51.4 规定检测工作按产品技术标准规定的方法或检测实施细则进行;

51.5 数据传输应采用复颂法;

51.6 关于数据的校核和复测方面的规定。

检测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或突然的外界干扰的处置办法:

52.1 当发生停电、停水、停气或其他干扰时的处理办法;

52.2 当发生被测件损坏,检测仪器设备损坏时的处理办法;

52.3 发生人员伤亡事故时的处置办法;

52.4 首次测量超差或测量结果散布大大时的处理程序。

一些特殊的试验项目(如不可重复性检验),为避免检测质量纠纷而采取的措施。

(九)原始记录及数据处理

关于原始记录的规定

54.1 原始记录格式要规范化;

54.2 明确原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记实,不允许随意更改,不许删减;

54.3 明确原始记录不能用铅笔书写,所有项目都应填写完整,应有测试人与校核人签名;

54.4 校核人应真正起到校核的作用,应规定校核工作的范 围;

54.5 更改原始记录,应有统一的规定;

54.6 原始记录应集中保管,确定一个保管单位,保管期一般不得少于两年。

5数据处理

55.1 检测数据有效位数的确定方法;

55.2 检测数据异常值的判定方法;

55.3 如何区分可剔除异常值和不可剔除异常值;

55.4 整理后的数据应填人原始记录的相应部分。

(十)关于检验报告的规定

统一检验报告的格式。

56.1 检验报告应有统一的格式。

56.2 检验报告封面包括下列内容:

a.质检机构名称;

b.编号;

c.产品名称;

d.制造工厂;

e.报告发送日期。

56.3 检验报告的首页应包括下列内容:

a.页数,页数编号;

b.试件数量;

c.试件型号;

d.试件编号;

e.检验类别;

f.检验依据;

g.主要检验设备及其编号;

h.检验环境:温度、湿度;

i.检验人员签名;

j.校核人员签名;

k.技术负责人签名。

规定检验报告审批程序

57.1 由检验人员填写;

57.2 经校核人员审核;

57.3 由技术负责人签字并盖公章。

检验报告发送程序

58.1 严格控制发送份数,无关单位及人员不得列入发放围;

58.2 发放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

检验报告的保存

59.1 作为技术资料由专人或专门机构保存;

59.2 规定一个合适的保存期,但一般不得少于两年;

59.3 规定惜阅检验报告的程序。

检验报告的更改程序

60.1 应明确何种情况可以更改检验报告;

60.2 更改检验报告的手续及审批程序;

60.3 明确更改后的检验报告与原检验报告的关系。

(十一)质量检验机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检验工作管理制度

61.1 确定一个部门(或专人)接受检验任务,下达检验任务;

61.2 确定检验工作流程;

61.3 关于检验质量考核方面的规定;

61.4 关于检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

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62.1 统一一事故报告的格式;

62.2 明确责任;

62.3 明确处理方法与程序。

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63.1 确定一个专职机构或专人负责技术档案的管理和保管。

63.2 规定资料的保管范围及保管期:

a.国家、部门、地区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文件、政策、法令、法 规、规定;

b.产品技术标准、相关标准、参考标准(国外的和国内的);

c.检测规程、规范、检测实施细则、检测方法(国外的,国内的和自编的);

d.计量检定规程、暂行检验方法;

e. 仪器说明书、计量检定合格证、仪器、仪表、设备的验收、维修、大修、使用、报废记录;

f.检测仪器、设备明细表、台帐;

g.各类检验原始记录;

h.各类检验报告;

i.用户反馈意见及处理意见;

j.样品入库及发放登记本;

k.检验报告发放登记本;

1.产品图纸、工艺文件及其它资料。

63.3 规定各类资料的保管期。

63.4 各类资料的惜阅、复制方面的规定。

63.5 各类检测资料销毁的审批程序。

63.6 检测产品技术资料、图纸、工艺文件的保密制度,包括:

a.规定保密的范围;

b.规定保密的对象;

c. 批准程序。

样品保管制度

64.1 明确样品室由谁管理)

64.2 制订保证样品不丢失、混淆、损坏变质的措施;

64.3 样品人库、发放、及检后处理的规定。

实验室管理制度

65.1 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方面的规定;

65.2 保证实验室安全方面的规定;

65.3 保证文明生产方面的规定;

65.4 保持实验室符合检测工作所需环境条件的措施;

65.5 易爆、易燃、有毒物品的保管与发放;

65.6

防火方面的措施;

65.7 实验室出入制度。

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检测仪器设备的验收、使用、保管、降级和报废制度

66.1 明确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66.2 明确计量标准器具、标准物质、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范围;

66.3 规定保管和修理、报废的程序及负责单位。

对户关于检测工作质量申诉的收集和处理制度

67.1 明确规定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质量申诉;

67.2 规定处理程序;

67.3 明确受理申诉的范围;

67.4 确定一个受理期限;

67.5 明确经济责任。

质量管理手册、规章、制度、检测实施细则或操作规程的制订、修改、分发制度

68.1 规定上述技术文件的制订、修改、分发的工作程序;

68.2 明确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

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检查制度

69.1 明确由哪一个部门(或专人)负责质量管理手册执行情况的检查;

69.2 各部门一般可以每季度自查一次,填写登记表报中心领导;

69.3 全中心应每半年或一年拿面检查一次,填写检查记录。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3)在计量认证工作中对编写计量器具

校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的要求

(一)前言

在计量认证工作中,对质检机构的各种在用计量器具,凡是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颁布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必须按照国家计 量检定规程的要求进行计量检定;暂时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但有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和地方计量俭定规程的应按部门或地方计量 检定规程的要求进行检定。在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部门或地 方计量检定规程情况下,质检机构应根据已有的计量器具的种类,制订校验方法;对试验设备应制订检验方法。

(二)编写校验方法的基本要求

编写校验方法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JG1002-84《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的要求来进行。

校验方法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概述、技术要求、校验条件、校验项目、具体校验方法、校验结果的处理、校验周期、附录或附加说明等部分。

1概述 概述部分主要简述受检计量器具的用途、原理和构造(包括必 要的结构示意图)。如果受检计量器具的原理和构造比较简单,认 为不必要介绍和说明时,该部分内容可以省略。

2技术要求技术要求应着重规定与受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使用寿命 和使用安全有大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为:

2.1 准确度等级(如无等级可以省略)。

2.2 计量性能。如准确度、灵敏度、稳定度等。

2.3 物理(或机械)性能。如密度、粘度、强度、硬度、弹性、耐磨性、耐蚀性、抗干扰能力等。

2.4 安全可靠性。如绝缘强度、密封性能、铅封要求和其他 安全防护措施。

2.5 外观质量要求。如表面粗糙度、刻度清晰度,以及对划痕、碰伤、毛刺(裂纹、气泡等方面的要求。

2.6 其他有关使用要求。

校验项目

检验项目指受检计量器具的受检部位和内容。确定校验项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合理,切实可行。其中,按照具体情况,有 的计量器具使用中和修理后的校验项目,可以与新制造的校验项目有所区别。

具体的校验方法

具体的校验方法是对计量器具受检项目进行校验时所规定的 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要明确、具体、切实 可行。校验中所有的公式,以及公式中使用的常数和系数都必须有可靠的根据。

校验结果的处理

校验结果的处理是指校验结束后,对被校计量器具的合格或适用性作出的结论。计量器具必须有校验合格证方可使用。校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校验周期。

校验周期指受检计量器具相邻两次校验之间的时间间隔。校验周期的长短应根据受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使用环境条件和 频繁程度等因素确定。一般应根据本单位使用情况确定一个最长周期。

附录或附加说明

根据计量器具校验的需要,附录可以包括以下部分:

7.1 对技术内容的补充说明。

7.2 各种专用校验装置或工具的有关图形或说明。

7.3 校验记录表等文件格式。

7.4 各种分度表、计算表和参数表。

7.5 校验数据处理(包括数字修改)和计算举例。

7.6 其他有关技术内容介绍。

此外,还可包括审查组织、起草人的姓名和具体审查人的姓名等。

(三)编制程序 必须由负责该项校验的技术人员起草;

经本单位技术组讨论;

由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 报省计量行政部门或部门计量机构征求意见;

报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计量认证办公室备案。

(四)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的编制 检验方法是指用于试验设备周期检验的技术文件。检验方法的编制要求和程序可参照校验方法的编制要求进行,不另作新的规定。

附录3

关于在计量认证中对检测仪器设备

进行检定、校验和检验的规定

(一)前言

在产品质量检验中,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和试验设备品种繁多,如何对这些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验或检验,以保证所用的检测 仪器、设备的量值准确可靠,性能完好,以保证检验结果正确,并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检验结果的统一可比,这是计量认证(国外称实验 室认证)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原国家计量局计量认证办 公室曾制订了“关于在计量认证工作中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的规 定(暂行)”。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个文件对解决计量认证工作中 这个关键问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为了总结两年来在这个问题 上的经验,更好的搞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对上述文件进行修改的基 础上,恃制订本规定。

(二)有关的几个定义 计量器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十一章的规定,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值的装置、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工业部门一般俗称为计量仪器或检测仪器,有时简称为仪器。

计量器具的检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计量法实 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计量器具的检定是指在检定系统的统一指导 下,根据检定规程(国家的、部门的或地方的检定规程),为评定其 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计量器具的校验:是指在尚没有检定系统和检定规程的条 件下,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检测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根据需要所进行的全部工作。

根据上述定义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计量器具的检定按以 下三种情况处理。即:

1)通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验;

2)专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验;

3)标准物质的使用。

(三)通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验: 通用计量器具的范围:本条所指通用计量器具是中华人民 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中第二条第二款中所指的第1类至第10类计量器具。计量器具的检定、校验按以下原则进行:

5.1 本单位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必须按“计量法”的规定,经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并具有有效的合格证书。

5.2 其它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可以自检或自校,也可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或校验。凡本单位具有检定系统表中所规定等级的合格的计量标准器,取得相应项目的检定员证件的人员和合适的环境条件的,可以自行对相应的仪器进行检定。自检合格的贴合格标志。无检定规程的检测仪器可以自行校验。自校仪器必须有相应的计量标准器和校验方法,由从事该项目五年以上的技术人员进行。校验环境条件也要符合仪器工作的要求。自校工作中计量标准器量程不够时,可按下述方法处理:

8.1 计量标准器量程不够,枝验超过部分,经扩展其量程,其准确度能满足要求者,可以给出扩大量程后的校验结果,同时必须给出扩大量程部分的误差分析材料,被校仪器准予使用。

8.2 计量标准器的量程虽然不能满足计量器具的全部要求,但能满足使用单位需要的部分量程时,可以只在这段量程内校验,被校计量器具也需限定量程使用。对于没有枝验用计量标准器的,可按下述规定之一的方式进行校验:

9.1 用于综合检验的检测仪器,可通过对基本参数的校验来进行。如果这类仪器本身带有自校程序,还必须包括用自校程序进行自校。

9.2 可以通过三台以上的仪器的比对,判断其比对结果是否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9.3 国内同种仪器少于三台者,可以根据制造厂的技术条件 进行校验。检验方法由被认证单位按本规范附录2:“在计量认证工 作中对编写计量器具校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的要求”的规 定编写。送部门计量管理机构和当地省级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凡按9.2,9.3枝验的仪器,其校验证书上只能给出准用 的结论,同时只贴准用标志。

自制的计量检测仪器的技术资料必须齐全(包括图纸及全套鉴定文件)。

(四)专用计量器具的校验 专用计量器具范围:本条所指的专用计量器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中第二条第二款所指的第十二 类计量器具。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与各部门共同确定专用计量器具的目录和管理办法。专用计量器具的检定,按计量法和相应的管 理办法执行。在计量认证工作中,为了解决目前遇到的实际问题,利于计量认证工作的开展,特就专用计量器具的校验问题作下述 暂时规定。专用计量器具的校验原则上以自校为主,也可以与法定 计量技术机构合作进行。但不论是自校或合作进行,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5.1 有相应的合格校验用的计量标准器。

15.2 按本文件第10条的规定制定了校验方法。(由负责校验的单位制订)

15.3 有考核合格的人员。

15.4 有合适的校验环境条件。某些特殊的专用计量器具,为了统一量值的需要,经济合理地解决这种专用计量器具的校验问题,计量认证办公室统一授 权有条件的单位承担这种专用计量器具的校验工作。计量认证 中,只承认被授权单位对该种专用计量器具的校验证书,其他自校证书不予承认。未授权的仪器不在此例。

为此,有条件的单位可向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计量认证办公室申请,经过计量认证评审合格后可授权。评审前,申请单位必 须满足以下条件:

16.1 建立了相应的校验用计量标准器。

16.2 制定了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和计量部门认可的校验方法。

16.3 有考核合格的人员。

16.4 有合适的校验环境条件。已通过计量认证的单位,申请承担专用计量器具检定时,可按照申请单项计量认证处理、(五)标准物质的使用 标准物质的定义:已确定其一种或几种特性,用于校准测 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确定材料特性量值的物质。

在检验工作中,凡需使用标准物质的,必须使用国家颁发 了许可证的标准物质。

使用国内不能生产的进口标准物质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20.1 在合格期内,并且有合格证书。

20.2 经过分析测试,证明性能符合要求。

20.3 使用新的批号时,必须进行比对测试。

20.4 分析测试和比对测试的数据,必须归档保存,以便认证评审时检查。

(六)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的含义:是指在质量检测工作中除计量器具外,所需使用的,影响对产品质量作出判断的所有设备。

试验设备必须根据其出厂技术条件,制定相应的规范进行检验。试验设备的检验人员,必须是从事该项工作五年以上,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自制的试验设备必须资料齐全(包括全套图纸、技术说明书、使用及维护说明书、测试报告等)。

(七)用于同一参数测量的不同种类的计量器具必须进行同量程的相互比对。

(八)本规定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计量认证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录4

计量认证正式评审程序

(一)前言

检机构计量认证的现场正式评审,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计量法实施细则》有关条款的关键步骤,评审结论是国家计量行政部门决定是否批准发给认证合格证书的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形成完整的计量认证评审文件。

评审是一个执法过程,要保证评审过程的严肃性,严格坚持质 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规定的要求,不得随 意降低标准。为保证评审工作执法的严肃性、公正性和认证质量的一致性,并使评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程序化,吸取了两年多来 的实践经验,对原手册中的相应文件进行了修改,特制定本程序。

(二)计量认证现场正式评审的作用 核对质检机构所提供的资料。被认证单位在它的申请认证文件中已提供了申请认证的业务范围及与此相适应的仪器设备人员等情况,通过评审,可核对申请项目与检测能力适应的程度。发现所提交文件中没有提到的问题。仅文件所提供的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现场正式评审,可以考察到更多的情况。由于评审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考虑问题,有利于研究全面情况,正确作出评价,保证认证工作本身的公正性、准确性。帮助质检机构提高检测水平,完善管理制度,使检验工作 更科学、准确,从而树立权威性。

(三)评审组的组成

评审员的职责是根据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考核办法》的规定对被认证单位申请认证的业务范围进行评审。因此,评审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公正性以及评审员的知识面是否全面,将是影响评审质量的主要因素。评审组 一般应由计量部门的专家和与被认证业务有关的行业方面从事科 研、设计、生产和检测的专家及业务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行业方 面的专家可由被认证单位推荐,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所有的评 审员都要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计量认证办公室审定后直接聘 请。评审组成员的数量视被认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规模大小、申请认证项目的多少及其技术上的难易程度而定,一般不多于 8人。

评审组长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认证办公室指定。

(四)计量认证正式评审工作程序

预备会议

1.1 在代表报到的当天下午或晚上举行,报到的日子就是评审正式开始的前一天。

1.2 参加人员:评审员、观察员(若有的话)、质检机构的有关人员。

1.3 召开预备会的目的:

1)安排评审日程。

2)明计量认证评审工作方法,并对质检机构如何配合评审提出要求。

3)确定评审员分工。

4)确定在实验室现场抽查的检验项目。

5)分发评审记事,说明使用方法。

6)组织评审负熟悉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及《条文说明入预备会不是必备程序。是否开预备会,由评 审组长根据实际情况相机决定。

第一次联席会

2.1 会议由评审组长主持,全体评审员及质检机构的有关人员参加。

2.2 会议主持人简要说明计量认证的目的意义。

1)对应邀出席计量认证评审会的各位评审员及他们的单位对计量认证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质检中心中认证准备工作中,始终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协助,代表计量认证办公室,表示感谢。

2)计量认证制度是我国现行认证工作中通过人大立法的认证制度,计量认证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计量法 实施细则》,计量认证就是国外的实验室认证。

讲解计量法第22条和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七章第32条、33 条、34条。

3)评审组是由计量部门的专家、主管业务部门的专家、质检行业的专家、学术理论界的专家组成的,这样组成的评审组具有的专业知识面能够覆盖被认证机构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体现了计量认证所具有技术认证、专家认证的特点。

4)宣布评审组成员和评审组正副组长。

5)对评审组的要求:

评审员在认证评审会议期间,通过听、问、查、看、考等方式行使职权,要求做到公正、客观、准确、谦虚、认真、不凭想象、推理得出结论。

评审组长全权主持评审会议的进行,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当评审员之间在评审条件的掌握上有分歧时,由评审组长裁决。并将分歧意见报认证办公室。

6)对质检机构的要求:

质检机构的一切人员在认证会议期间应主动积极配合。提供审查的一切资料应放在便于评审员查阅的地方,尽可能为评审员的工作提供方便。

质检机构对评审组的评审意见和结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有申辩权。

质检机构可以对评审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并可直接向认证办公室反映。

2.3 由被认证机构的负责人介绍机构的概况,包括为保证公正性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所采取的措施;介绍认证准备情况,特别是对预审时所提意见的改进情况。

2.4 宣布正式评审日程

2.5 宣布评审员分工情况及在实验室抽查的检验项目。

2.6 确定并宣布被认证单位的陪同人员。

全面参观质检机构各部门“ 3.1目的;

1)使评审组全体成员对质检机构的检测能力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了解质检机构面上的问题,发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

3.2 在现场参观中,评审员应有意识地按照六项50条的内容,有目的地抽查。

3.3 各实验室的介绍要简单明了。

评审员现场评审

4.1 如果被认证单位较大或申请项目较多,评审工作可以分成两个组或几个组进行。

4.2 评审员应采取听、查、看、问、考的方式按六项50条的要求进行评审。对50条的掌握尺度及评定方法详见“产品质量检验 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条文说明”。

4.3 评审组应派人参加现场抽查的检验项目的检测工作。抽查检验项目由评审组决定,并征求质检机构的意见。应注意选 择那些既主要又能在评审会议期间做完的项目。试验完成以后应 向评审组提交完整的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

4.4 由评审组指定被考检测人员。可以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4.5 在现场考核与审查的同时,每位评审员在评审记事上记录自己的意见。由评审组长主持,召开评审员会议,质检机构人员回避。在综合评审员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评审组的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的初稿。由评审组长和副组长征求质检机构对两个初稿的意见。根据质检机构提出的意见,评审组再次讨论,形成正式的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再次征求质检机构意见。评审组成员在评审报告上签字。

第二次联席会议

8.1 会议主持人:评审组长或副组长。

8.2 参加人员:评审员、观察员、质检机构有关人员。

8.3 由评审组副组长代表评审组口头转达评审情况以及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8.4 由评审组长宣读评审意见和评审结论。

8.5 评审组成员和质检机构成员之间进行对话。

在整个评审会议期间,质检机构的成员中可能存在一些疑问,没有机会说出来,另外,对如何保证检测质量,改进检测工作,到会的专家们有许多好的建议,应该在评审活动结束后,安排一次机会,让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对话,以交流情况,增强评审效果。

在此期间,作为会议主持人,评审组长可以邀请质检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或代表,质检机构的有关负责同志讲话,评审组 长可代表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认证办公室对主管部门、质检机 构在评审期间的配合表示感谢,并对评审员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8.6 宣布评审工作结束。

(五)对评审意见及评审结论的要求 格式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报告》。意见应简单、明了、准确、客观、具体,尽量用量化词,避免不确定词,避免感情色彩。

评审报告及结论的起草

质检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规定的六项50条的评分和评审 记录是起草评审报告的基础。评审报告分为“评审组意见”和“评 审结论”两部分。

2.1 “评审组意见”一栏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申请的认证业务范围,按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认证办公室制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规定的要求,对哪些方面 的内容进行了评审及各个方面评审的基本情况,包括正面的肯定意见,需要改进的地方或否定意见。

2.2 “评审结论”一栏应明确写出对申请认证的项目是否可以通过认证的结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申请认证的业务范围内,评审结果全部符合质检机构评 审内容的要求,即认证完全通过。这种情况可写这样的内容:评审 组认为××、质检机构在申请认证的多少种检测项目(有的要注明检测的量限)具备了按编号××,×ׄ„标准进行检测的能 力,符合计量认证条件,同意通过计量认证,报请国家技术监督局 计量司认证办公室审批。

2)当评审内容的一般项目少于三项未通过时,评审结论前部 分可写成上述(1)的类似内容,但要明确写出有哪些项未通过和规 定的改进期。

3)当评审内容中影响到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项未通过,即 认证为不通过。这时应在评审结论中明确写出哪些项目未通过和 未通过的事实根据以及认证为全部不通过的充分理由。

4)有时虽然在全部申请认证的业务范围内,有些关键项目不合格,影响认证全部通过,但缩小业务范围时,它是全部符合计量认证要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认证单位同意,可在限定的业 务范围内通过认证。

2.3 在评审报告每一小项记事栏内,应填写在此次评审中观 察到的情况及对每个评审项目的评价。

(六)评审组上报文件

初访报告;

预审报告; 抽查项目的检验报告;

评审报告原件; 评审记事本。

附录5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评审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 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七章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计量认证评审员是指受省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 门聘任,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各类检测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 的能力和可靠性进行执法考核和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第三条 计量认证评审员分常任评审员和特约评审员。

常任评审员是指经部门推荐,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审查同意,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发给聘书的评审员,常任评审员任期为5年,可以连聘连任。

评审组长和责任评审员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在常任评审员中指定。

特约评审员是指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临时聘任,参加某一指定质检机构计量认证正式评审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

第四条 国家级计量认证评审员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聘任,参加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评审工作。省级计量认证评审员由省级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聘任,参加省级以下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评审工作。

第五条 计量认证评审员应具备以下业务条件:

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 熟悉计量法律、法规、产品标准及产品质量检测技术; 从事过检测、科研、设计、制造等专业技术工作或技术管理工作十年以上,精通一门或数门检测技术;

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政策水平;

具有较强的检测质量诊断能力。

第六条 计量认证评审员的职责

(一)评审组长:

1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委托;组织计量认证正 式评审,对评审工作质量负责;

2负责向质检机构和评审员解释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掌握评审标准;

3当评审组成员在评审条件的掌握上有分歧时,负责协调和裁决;

4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报告评审结果。

(二)责任评审员:

1负责审查计量认证申请书,质量管理手册及其它技术资料;

2负责初访、预审,并将结果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认证办公室;

3参加计量认证正式评审,一般也可任评审组长;

4负责质检机构认证后的监督,并将情况报省级以上人民政 府技术监督部门认证办公室。

(三)特约评审员: 参加计量认证正式评审,和评审组其它成员一起共同对评审工作质量负责;

在计量认证评审中,应对与其所从事专业有关的检测项目是否符合标准作出判断; 在计量认证评审中,当对评审组长的裁决有不同意见时,可以保留自己意见,并有权直接向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认证办公室报告。

第七条 计量认证评审员的培训

国家级计量认证评审员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认证办公室组织培训。省级计量认证评审员由省级人民政府技术监督部门认 证办公室组织培训。

常任评审员在聘任期内,至少应接受一次培训。特约评审员在从事某一指定的质检机构的计量认证正式评审前,由评审组长 组织,学习一次计量认证的有关文件。

第八条 计量认证评审员应严肃认真,公正无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平等待人,遵守纪律。

计量认证评审员应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计量认证考核 标准。

计量认证评审员在评审工作中若有丧失公正立场,违法失职者,取消其评审员资格,情节严重的,建议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录6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

内容及评定方法》条文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和计量法实施细则的要求,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必须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从事检测工作。这种考核就是质检机构的计量认证,也即国际上通常所说的实验室认证。

为了便于在计量认证评审工作中正确理解和掌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评审内容及评定方法人现就其中的条文作如下 说明。为节省篇幅,在进行条文解释时,不再转录条文的原文而只 转录条文的编号。如解释中9.1款即为本规范正文中)1款,每 款下的1即代表该款第1项(表中序号1)的相应内容。

9.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一款共五项,主要包括三方面要求:

(1)

要有一个功能健全为能满足所开展的检测工作要求的组织机构;

(2)

要有一个质量保证体系;

(3)要有保证检测工作公正性的措施。

下面就每项内容解释如下:

1本项是对检验机构的机构设置及管理方面的要求。组织机构用框图表示,看起来一目了然。

对框图的要求是:

(1)

检验机构的各个业务部门都应该在图上有所反映;

(2)

应表示出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3)必须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的要求绘制。

本项评分原则:组织机构放置合理,框图符合实情给“Y”;组 织机构不全给“N”。健全但图的结构不合理,可给“Y”,但要修改 框图。本项是对检验机构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质量保证体系 是质检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质量保证体系包含以下内容:

(1)从检验机构的最上层到各基层单位有人负责检测工作的质量监督工作。这要求在组织机构框图上注明主要的负责人员的 姓名。

(2)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套较完善的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这些包括:

a 用质量保证体系图说明如何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

b 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3)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考虑,用户(包括生产厂家和消费 者)意见是衡量检测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因此检验机构应建立起完整的、有效的有关检测质量信息反馈及处理系统。

(4)能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各种措施、规章制度及用户意见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能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并有相应的记录。

本项的考核由于涉及其他大项的内容,可以在其它项完成后,最后综合考核。本项是对组织机构方面的规定。保证实验室的检测仪器设备工作正常,量值准确,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功能,一个实验室可根据其规模和检测仪器设备的多少,根据其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决定其是否建立标准室,负责其内部的量 值传递。质检机构可以不建自己的标准室,其计量检测仪器设备 可以委托法定计量机构负责检定。如果检验机构是一个大的研究所的一部分,研究所有标准室,而且符合计量法的要求,能对其内 部进行量值传递,质检机构可以不建自己的标准室,由所的标准室负责其量值传递,但必须有人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同时负责 贯彻执行我国有关计量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符合上述情况者,本条通过。本项也是对组织机构方面的规定。检验机构所使用的标 准、规程、规范,必须是国内现行的、最新的。同时,质检机构必须 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动向,必须了解计量检测领域内的最新知识,以 确保质检机构的工作适时、有效。因此,检验机构必须有这方面的功能。

在考核时,对于小的检验机构,只要有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并且确实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就可通过。对新建立的、初次要求 认证的小机构可以只要求有人负责,若尚未开展工作,也可算通 过,但备注栏内应写明。本项是对管理方面的要求,公正性是保证质检机构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有关公正性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对所有用户的检测服务,都能保证同样的服务水平。

(2)用户要求保密的技术资料和数据,要能做到保密。与检测 元关的人员,不得随意接触用户提供的资料、检品和检测数据。

(3)不能将用户提供的技术资料及技术成果用于开发工作。检测人员不得从事与检测业务有关的开发工作。

(4)检测工作不受领导机构的不良影响。

在考核时,必须有相应文件体现上述要求,并实地考察是否有与上述文件违背的地方。对于附属在研究所的质检机构,还必须 有研究所领导签署的不干预质检工作的声明文件。

9.2 仪器设备

本款有11项,关键的是四方面内容:

(1)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配齐。配备的概念不仅包括参 数要齐,而且检测仪器设备的量程和准确度要合适;

(2)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3)仪器设备的量值必须溯源到国家基准;

(4)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帐目清楚,档案齐全,管理有序,并实行标志管理。

现逐项解释如下: 本项是对检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的格式见附录。我们要求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按参数分类填写。因为有的质检机构,检测的产品上百种,执行的标准成百个。但按参数来说,可归纳成几十种。同时有些标准,标准内套着 标准。故为便于考核,要求按参数分类填写。此外,标准常有变化,主要参数则常常变化不大。按参数填写,表可以不大变。

有些大的质检机构,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质检单位,虽然是相 同的检测参数,各小单位有其独立的设备,则应分别填写。

同一检测参数,有几台仪器者,都应填写。

本项考核时,应抽查表格与实物是否相符。抽查的数量为10%。抽查量的20%不符合者不通过。

有条件的单位,应使用计算机管理,便于修改。有计算机管理者,不要求有表册。本项亦是对检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本项考核对,也要求检查实际情况与表格相符程度。抽查数量应不少于州10%,抽查量的20%不符者不通过。3本项是从检测参数的角度考虑,对质检机构检测能力的规定。向国家技术监督局申请认证的机构,其配备率必须达95%以上,而且没有配备的检测仪器不能是检测主要参数的仪器。所缺的5%的仪器,必须有合同保证可用。用于产品可靠性试验的环境试验设备,可以通过合同与其它单位共用。

对省级及其以下的检验机构,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条件,放宽要求,但必须避免卖图章式的监督检查。

本项考核时,必须检查配备率统计表,并抽查部分被检产品 标准,考察其配备率是否与统计表符合。不符合者不通过。

本项是对测检仪器配备的要求。测量仪器的量程应与被 检参数的范围相适应。检测仪器的灵敏阈应小于被测参数允差的 1/10。这里既要考虑检测仪器的量程足够使用又要考虑检测仪器 灵敏阈足够,能反映出被测参数的变化。

对于试验设备,其指示仪器同样要满足上述要求。

本条考核时,应抽查10%的检测仪器设备。满足要求或虽不 满足要求但符合产品技术标准的规定者为通过。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应与被测参数的允差匹配,这是测量中的基本要求。所谓匹配,是指用这种仪器进行测量,其测量结果的总的不确定度应满足U测≤(1/3~1/10)T,以保证被测对象的误收和误废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U测不仅包括仪器的误差还包 括被测对象、环境条件、测量方法、操作人员有时还有所用标准器等因素带来的误差,计算比较复杂。考虑到这种情况,本条提出两 种比较容易实现的指标:一种是以仪器的检定误差U来代替U测。由于U是由负责检定的单位给出的,一般是已知的,第二种是通 过实验可以得到的。当然,这两种指标都较U测降低了要求,如果 被认证单位仍不能按这两种指标考核,而所执行的标准(仅限于国 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已规定了检测仪器,而所用仪器与标准上规定 的相符,可按符合标准的要求通过认证,但在备注栏内必须注明标 准规定不合理。检测仪器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者,应在测量结果报告中注明测量结果的置信度。

本条考核时必须抽查部分参数,一个不符合要求者为不通过。本项为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的规定。由于仪器设备品种 繁多检定情况复杂,加之我国已建立的计量标准不全,已制定的检 定规程不够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专门制订了一个仪器设备进行溯源检定的工作文件,必须按这个工作文件的要求执行。

考核时,责任评审员应审查质检机构所编的校验方法,提出修改意见。应抽查10%的检测仪器设备,是否按上述文件执行。查量的20%不合格者为不通过。此项是要求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标志管理的规定。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标志管理,可减少误用不合格仪器而造成的差错。标志应使用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统一规定的式样,应粘贴在明 显的位置上。对于由多个可拆卸的检测仪表组合成的设备,每个仪表都必须有独立的标志。对于由多个不再拆卸的仪表组成的设 备,可以只有一个标志。但所有仪表中,任一个不合格为整个设备不合格。

标志应贴在其所属的仪表上。

考核时,3%的检测仪器设备没有标志,为不通过。此外,还抽 查五台仪器的标志,标志上注明的检定情况应与实际情况符合,其中有两台不符合者,亦为不通过。未贴在检测仪表上者必须当场改进。本项为对检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仪器设备说明 书是检测仪器设备维护保养、正确使用的重要依据。要求保管好,并能方便使用。说明书一般应有中文本。如系外文说明书,其中 的使用方法和校准部分应翻译成中文(手抄本即可)。

考核时,对一般检测仪器设备(不含简单仪器),10%无说明 书,对于贵重检测仪器设备(价值5万元以上者),一台没有说明书或要求翻译的部分未翻译成中文,为不通过。本项为对仪器设备管理方面的要求。检测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档案,这对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很重要。档案必须坚持不间断填写,必须保存完好。

考核时应抽查10%的检测仪器档案。其中20%不全者或不坚持填写者为不通过。本项是针对由检验机构本身进行检测仪器检定时提出的要求。例如某单位自己负责对本单位的天平进行检定,则要求要 有天平的量值传递图。量值传递图不合格者为不通过。

考核时,对本单位不负责检测仪器检定,也就是本身没有计量检定任务的单位,本项免予考核。

本项与第10项一样,是对有量传工作的单位提出的要求。

考核时,必须审查最高标准器是否有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

9.3 检测工作

检测工作是一个质检机构整个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直接影响质检机构的工作质量。为了确保质检机构提供的数据准确可靠,也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重复,在一定的条件下内能够再现。我们要求在检测的全过程中,对影响检测结果的每一个因素,包括:被检测的对象,所用的仪器设备及工作的环境条件,都必须有检查、有核对、有记录,对于检测所得到的数据还必须进行校对。下面就执行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是指检测机构必须具有其申请业务范围内的有关标准、规程、规范等技术文件,技术文件是检测工作的依据,因此必须齐全。但目前有些产品,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都还没有或者有些正在审批中,对于审批中的标准,要求有关部门配合,尽快审批,在审批后公布认证结果。对于有些一时不准备制订正式标准的,也可以检测机构制订的内控标准或技术条件为根据,对产品进行检测。但这要求有检测机构的正式文件,同时只有在受检产品生产单位同 意后才能按这种标准或技术条件对产品做出是否合格的结论,否则应按参数认证。

本项考核时,要求评审员根据自己在这个领域内的经验,判断被认证单位所拥有的标准、规程、规范是否齐全,是否是最近的版本。满足本要求为通过。检测方法应根据有关的国家标准、规程或规范制词详细的实施细则。

为什么要制订实施细则呢?这是由于有些标准规定得不细,而有些机构的检测操作人员有可能是新的工作人员,他们虽然经过本单位的考试,也不一定很熟练,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质检机构的工作就象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每一步都应该按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工作,以便做到所有检测结果一致,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再现,因此要制订详细的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要求:除了一般标准 都规定了的产品的技术要求,检测方法、所用的信仪器设备及检测 结果处理方法外,还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计量检测前,对被测样品和计量检测仪器的检查项目。

(2)对检测用仪器及工件的安装要求。

(3)对电源、供气、供水压力及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振动)等的检查及从保证计量检测结果可靠的角度出发,允许的变化范围的规定。

(4)在计量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现象时的处理办法(如下述情况):

a 被测件损坏或被测件工作异常;

b 首次测量超差;

c 计量检测结果散布太大。

(5)在计量检测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理办法(如下述情 况):

a 停电、停水、停气或发生其它非人力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时的处理办法;

b 计量测试仪器、设备发生意外损坏;

c 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当然,如果有些标准规定得很详细,能满足上述要求时,也可以不制订实施细则。

考核时,评审员应查看实施细则目录,看其是否齐全,并抽查三本实施细则,看其是否符合上述要求。一种情况不符合为不通过。测量前后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可防止使用不合格的仪器,从而保证测量结果可靠。测量前进行检查,一般都能做到,测量后的检查也是很重要的,它可防止测量过程中检测仪器出现的故障而影响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本项不仅要求测量前后对检测仪器进行检查,面且要求有检查记录。以保证检查能坚持进行并避免流于形式。

考核时,评审员应抽查测量记录。本项的作用与第3项一样,是为了防止因工件不合格而使测量结果出现差错。

本项考核时同样应检查测量记录。由于多种原因,测量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干扰和故障。如对 数字式检测器的电干扰,精密机械式检测仪的振动干扰等。此外,还会出现停电等故障。有时测量工作是由技术水平较低的 操作人员具体执行,为了保证测量工作的安全,保证检测结果可靠,因此要求在测量实施细则中对干扰和故障的处置办法做出明确的规定。

本项在考核时,要审查测量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是否全面。抽查测量操作人员是否熟悉这些规定,是否有这方面的记录。满 足前两项即可通过。但如发现有这方面情况而没有记录者也不通过

本项是对测量原始记录的要求,它包括以下内容:

(1)原始记录应印成一定格式的记录表。这种表格的格式根据检测的要求不同可以有所不同。

(2)记录表中应包括本条所要求记录的信息及其它必要的信 息,以便在必要时能够判断检测工作在哪个环节可能出现差错,同时根据原始记录提供的信息,能在一定准确度范围内重复所做的检测工作。

(3)原始记录不得用铅笔填写。

(4)原始记录的修改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定。

本项在考核时,必须审查原始记录是否满足要求,每个评审员至少要抽查两本记录。初次认证时,记录表符合要求,记录填写基本符合要求,即算通过。复评时,抽查的记录中有10处不符合要求为不合格。

抽查的对象以认证准备期内的记录为限。以前的记录不要求重新整理。本项是对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检测报告的要求。测量结果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在测量中得到的数都是近似值。此外,在运算过程中,还可能要运用由无理数构成的常数(如π)因此,为了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同时也为了节省运算时间,必须按误差理论的规定截取所需要的数据。此外,误差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对测量结果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利于用户对测量结果的正确理解。因此,做了本项规定。

由于尚未规定在测量报告上必须注明测量不确定度,因此,考核时,如测量报告没有注明测量不确定度,而其它满足要求,应算通过。当然,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者亦不通过。本项不仅规定测量结果必须有人校核,而且规定了校核者应有一定的水平,能起到校核作用,此外,校核者还必须在测量记录和测量报告中签字,以示负责。

考核时,应检查测量记录和测量报告,无校核者签名或测量者 和校核者为同一个人签名者均不能通过。

9本项规定原始记录和测量报告至少应保存两年。原始记录的保存方式也可用计算机软盘。两年是最低保存期限,考核时应根据工作性质,适当确定保存年限。本项是对测量报告的责任人员的规定。技术负责人应在测量报告上签字,以示负责。这并不意味技术负责人需精通每一项检测业务,这只说明由于他采取了完善的管理措施,他签署的每份报告都是能保证质量的。

考核时,如发现一份报告未签字,即为不通过。

9.4 人员

关于人员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合格的人员。这包括高级的、中级的和一般的人员。其次,这些人员的知识必须是不断更新的,也就是说,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现逐项解释如下: 本项是对质检哪构技术负责人的能力的规定。技术负责 人要对整个检测机构的全部工作负责,业务上应该有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检验工作的质量,因此,当技术负责人变动时,要通知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决定是 否要检查在技术负责人变动后该机构的工作水平,以便维持认证。本项是对检测机构的质量保证负责人的能力的规定。质量保证负责人协助技术负责人对整个检测机构的全部检测工作的质量负责,在技术负责人不在时代行其职权。在小的检测机构,可由技术负责人兼任。

质量保证负责人不一定要求精通所管辖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但必须熟悉本单位的主要业务,并具有一定的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

质量保证负责人必须是该检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这有助于质量工作中的有关决定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本项是对被认证单位人员素质的规定。工程师以上人员应占检测人员总数(不含行政人员)的20%。本项是对检测操作人员的要求。操作人员应熟悉所从事 的检测工作;应对所使用的仪器的性能、操作方法、维护保养等方 面的注意事项有清楚的了解;应对数据处理有最基本的知识;熟悉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法律。为了证明这部分人员达到了上述要求,他们必须通过本单位组织的考试,取得合格证,在认证考核时,评审员应现场抽查。抽查的人数不得少于三人。

本项所指的人员是在被认证单位负责检测仪器检定的人员。这类人员必须根据其所负责的项目,取得国家计量行政部门 颁发的检定员证。

对于在其内部不开展仪器检定,也就是不进行计量检定工作的单位,本项免于考核。本项是对被认证单位的人员的知识更新的要求。考核时,必须查看有关的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9.5 环境条件

认证办公室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基本上能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即可通过。本款共有9项,仅说明如下几点:

(1)第1项是对环境条件的总的要求。不同的检测对象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有的需要控制温湿度,有的要电磁屏蔽,有的要求配备有害气体排放装置等。考核时要求评审员根据自己的业务 经验及相应的标准规定,判断其是否可以通过。

(2)室内照明和场地的布置,虽然有些规范提供了一些参考数据,考虑到情况比较复杂,仍不做具体的规定。评审时评审员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

(3)对噪声的要求,70dB是对噪声大的实验室的最低要求,一 般实验室应低于55dB,标准室应低于45dB(后两项不作为必须达到的要求)。对于无法消除噪声的实验室,应有隔离工作间,隔离 工作问内噪声应小于70dB。考核时,应向评审员提供噪声实测数 据。

9.6 工作制度

本款1至9项为要求制订的各项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否健全,能否坚持贯彻执行,反映了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对于检测单位来说,它必然会影响到检测工作的质量。为了保证检测质量,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出发,对影响检测结果 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行控制,在前面几款已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除了这些要求外,还在本款提出要建立九个最基本的工作制度,各单位在准备认证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增减,但必须包含这些基本内容。

关于九个制度的具体要求,可参看“质量管理手册编写导则”,这些就不一一解释了。

本款在考核时,除了审查有关制度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外,应 抽查少数工作人员询问他们对有关制度的了解情况。

本条考核时应特别注意检查执行情况。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4)

在计量认证工作中对编写计量器具校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的要求

(一)前言

计量认证工作中,对质检机构的各种在用计量器具,凡是国院计量行政部门颁布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必须

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进行计量检定;暂时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但有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和地方计量俭定规程的应按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进行检定。在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部门或地方计量检定规程情况下,质检机构应根据已有的计量器具的种类,制订校验方法;对试验设备应制订检验方法。

(二)编写校验方法的基本要求

编写校验方法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JJG1002-84《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的要求来进行。

校验方法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概述、技术要求、校验条件、校验 项目、具体校验方法、校验结果的处理、校验周期、附录或附加说明 等部分。

概述

概述部分主要简述受检计量器具的用途、原理和构造(包括必要的结构示意图)。如果受检计量器具的原理和构造比较简单,认为不必要介绍和说明时,该部分内容可以省略。

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应着重规定与受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有大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为:

2.1 准确度等级(如无等级可以省略)。

2.2 计量性能。如准确度、灵敏度、稳定度等。

2.3 物理(或机械)性能。如密度、粘度、强度、硬度、弹性、耐磨性、耐蚀性、抗干扰能力等。

2.4 安全可靠性。如绝缘强度、密封性能、铅封要求和其他安全防护措施。

2.5 外观质量要求。如表面粗糙度、刻度清晰度,以及对划痕、碰伤、毛刺(裂纹、气泡等方面的要求。

2.6 其他有关使用要求。校验项目

检验项目指受检计量器具的受检部位和内容。确定校验项目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合理,切实可行。其中,按照具体情况,有 的计量器具使用中和修理后的校验项目,可以与新制造的校验项目有所区别。

具体的校验方法

具体的校验方法是对计量器具受检项目进行校验时所规定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要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校验中所有的公式,以及公式中使用的常数和系数都必须有可靠的根据。校验结果的处理 校验结果的处理是指校验结束后,对被校计量器具的合格或 适用性作出的结论。计量器具必须有校验合格证方可使用。校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校验周期。

校验周期指受检计量器具相邻两次校验之间的时间间隔。校验周期的长短应根据受检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使用环境条件和频繁程度等因素确定。一般应根据本单位使用情况确定一个最长周期。

附录或附加说明

根据计量器具校验的需要,附录可以包括以下部分:

7.1 对技术内容的补充说明。

7.2 各种专用校验装置或工具的有关图形或说明,7.3 校验记录表等文件格式。

7.4 各种分度表、计算表和参数表。

7.5 校验数据处理(包括数字修改)和计算举例。

7.6 其他有关技术内容介绍。此外,还可包括审查组织、起草人的姓名和具体审查人的姓名等。

(三)编制程序 必须由负责该项校验的技术人员起草;

经本单位技术组讨论:

由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 报省计量行政部门或部门计量机构征求意见;

报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司计量认证办公室备案。

(四)试验设备检验方法的编制检验方法是指用于试验设备周期检验的技术文件。检验方法的编制要求和程序可参照校验方法的编制要求进行,不另作新的规定。

下载维修质量检验规范及考核方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维修质量检验规范及考核方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1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 1.进厂检验维修车辆进厂后,检验员应记录驾驶员对车况的反映和报修项目,查阅车辆技术档案,了解车辆技术状况,检查车辆整车装备情况,然后按照《汽车维护、检测......

    汽车维修许可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 1、 进厂检验 维修车辆进场后,检验员应记录驾驶员对车况的反映和报修项目,查阅车辆技术档案,了解车辆技术状况,检查车辆整车装备情况,然后按照《汽车维护、......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是以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以国家行业技术标准为基础,紧密联系汽车......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精选合集)

    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制度 1. 进厂检验 维修车辆进厂后, 检验员应记录驾驶员对车况的反映和报修项目, 查 阅车辆技术档案,了解车辆技术状况,检查车辆整车装备情况,然后 按照《汽......

    公司车辆维修费用控制及司机考核方案

    公司车辆维修费用考核方案 为加强公司对车辆维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现根据2010年公司各车辆维修费用实际产生情况,制定出2011年公司车辆维修成本指标,并对各个车辆及司机进行考......

    优秀门店及优秀员工考核评选管理规范

    泉州市XX有限公司●总经办 文件编号:201006002 优秀门店及优秀员工考核评选管理规范 一. 宗旨:为表彰优秀门店及先进员工,树立、感召全体员工共同学习的优秀榜样,加速员工的职业......

    优秀门店及优秀员工考核评选管理规范

    泉州市XX有限公司●总经办文件编号:201006002优秀门店及优秀员工考核评选管理规范一. 宗旨:为表彰优秀门店及先进员工,树立、感召全体员工共同学习的优秀榜样,加速员工的职业生涯......

    特殊过程能力确认规范及考核方案

    特殊过程能力确认规范及考核方案 一、教学能力确认规范 1.教师基本素质要求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业务精益求精、树立优良教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善于总结提高。 2.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