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曹仁超《论势》概览
曹仁超:《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
曹仁超:《论势:曹仁超创富启示录》
本书经由胡舒立、张志雄推荐,因此买得毫不犹豫。但阅毕稍嫌普通,甚至觉得更像一本励志书(另一本香港投资人士写的书,林森池的《投资王道》,阅毕亦有类似感觉)。也许他日再次翻阅,会有不同感受。且记下当下的笔记:
一、个人情况:
曹仁超从1969年入行,看到恒生指数从70点升至2007年的32000点,升幅过450倍。而他早前曾从事的假发业、纺织业等早已萧条,所以老曹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有智慧不如趁势。
香港某财经主持人问老曹:“除了投资外,你还有什么嗜好?”老曹被问得哑口无言,皆因自己一辈子除了投资以外,其它都不感兴趣。
二、对经济的解读:
关于周期,曹花了不少篇幅叙述,让人怀疑其是风水大师,但他却又在结尾说“仅有一定参考价值,不能盲目尽信”,让人昏厥。
2008年是沪深股市19年来跌幅最大的一年,也是中国人经历的第一个超级大熊市。曹认为这种情况就像1929年美国华尔街危机或1973年的香港恒生指数,是大繁荣期诞生前的阵痛。他引用熊彼特的话,认为现在对中国经济是“创造性破坏”,只有经济形势不好,才能促使企业转型。
老曹以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和法国路易十四时期为例,认为过度举债同样会让美国走向衰退。东西强弱五百年一次轮换,这次轮到东方了。
对美国衰退的解读:
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使美元等同于黄金(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美国由此通过印刷钞票来获取别国资源。1971年废除金本位后,更加大量印刷美元。但新增货币被日本、中国、印度、东欧、前苏联等吸纳,然后回流至美国国债。因此美国严格执行将“实质利率”保持在2%以上的政策。但2001年科技网络泡沫破灭,加上911恐怖袭击,只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危机,为了应对,美国政府三管齐下:减息、减税、和本币贬值。这使得2003年到2007年间美国空前繁荣,也引发了流动性泛滥。2006年开始,非美元区陆续加息,使得美国无法再用大量增加货币的手段去刺激经济。次贷危机涉及贷款高达8万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家庭欠债高达50万美元(对这个数字存疑。但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前有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之鉴,后又97香港楼市惨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信老曹对这次危机的观察并非全然臆测。)
1970年以来,日本政府一直故意压低日元的汇价和利率,并向消费市场征收重税,以使资金流向工业部门。同时大量兴建基础设施。由于消费市场无法发展起来,国际间要求日元升值,加上1985至1990年日本货币政策的宽松,令资金大量流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引发经济泡沫。曹认为虽然日本2003年以后有过短暂中复苏,但其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已经失去主导地位,因为东瀛人民已失去了战后那份拼搏精神,日渐变得懦弱、现实;企业又抗拒以收购合并去提升效率。大部分非出口企业仍停留于家庭式经营阶段,故日本经济反弹有限。而美国跟日本的最大区别在于美国人并无巨额储蓄,因此比之更恶劣。且美国婴儿潮一代已进入退休年龄,而三四十岁的人口则普遍成为高价楼的买家,资不抵债的局面使得无法依赖他们的消费去支持美国经济,他乐观地认为中美势力此消彼长,情形与20世纪初美英实力此消彼长的情况相似。美国经济已进入老年期,中国却处于青春期。欧美国家在减少消
费,增加储蓄,中国却在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世界开始新的洗牌。
曹认为中国经济将呈现U型而非V型反弹,经过三年转型后,中国经济将再次高速增长。至于未来的大方向,中国中产阶级兴起将成为未来的大趋势,但要从中找出具体的股票,并在风险与回报之间取得平衡,则颇为困难。从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消费市场的主力始终是中年人而非年轻人。
三、对于行业的看法:
银行业,不看好,银行很难再销售结构性产品和发行衍生产品,令收入大减。日本需要15年累计利润,才能填补资产泡沫破灭后遗留下来的坏账。欧美银行要填补次贷危机造成的坏账,还不知需多少年。
农业股,不看好,这是注定命苦的行业。
零售股,不看好,进入门槛不高,无法长期保持高边际利润。
饮食业,不看好,成功与否取决于老板有没有亲历亲为,稍一松懈,便容易出事。房地产,看好,中国尽管目前房价偏贵,但日后将居民收入与房价齐涨。尤其看好上海。
新能源,看好,但政策风险很高,是龙是蛇还得看政府的态度和支持力度。民企,需格外小心,一则民企与国企形成不公平竞争,二则生存空间狭窄。医疗产品,尤其是用于诊断的医疗产品,看好。
优质股的特征:
1,公司管理良好;
2.具备创意; 3.业务毛利率高于15%,边际利润也不应太低; 4.大股东持股比重比较大; 5.财务状况良好。
四、投资理念:
群众在市场拐点出现时,判断往往是错的。
熊市30%股票,70%的现金,牛市70%股票,30%的现金。
投资10只趋势开始对之有利的二线股,而非独注一只。然后每次卖掉其中5只表现跑输大势的股份,换入新的5只趋势开始有利的。
价值每天都在变,趋势则比较明显。
中国需要进口的东西,未来价格皆可看好;中国可以出口的东西,未来价格皆看淡。储蓄跟理财都讲究自律。储蓄这习惯,最迟25岁便应该去掉。因为储蓄培养出节制的习惯,而节流却不如开源。
父母应教会子女的是,在利率上升周期应该如何应对;在通胀周期,如何避免购买力被吞食;在高失业率时期,又当如何自处;如何投资才可使财富保持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赚钱与否,并不在于勤奋,而在于方向和耐心。大部分成功的投资策略都是在市场恶劣的环境下做出上好的投资决定。所谓“坏市况,好投资”。
投资是件挺苦闷的事,必须严守纪律,毫无刺激可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每年只从投资组合中抽取3%作为生活费。
投资上有退休心态的仁兄,肯定是失败的投资者。
关于得失进退,老曹举拿破仑为例:
他常打胜仗,毕生只失败了两次,一次是攻打莫斯科,损失了70%的兵力;一次是滑铁卢一役,全军覆没。他只知如何打胜仗,一旦打败仗,就不知如何处理了。而当年与拿破仑对垒的英国军队,经常打败仗,但每次撤退,他们都井然有序、训练有素、以保存实力为主。最后英军把握住机会,与普鲁士军队联手,一次就把拿破仑军队全部消灭。
第二篇:论战-曹仁超读后感
1.凡是没有到最后,不要高兴得太早。比如说做股票,你没有准备退出股市,你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为短时间的盈利而高兴过分,比如说我自己吧,刚踏入股市不到1年,一次运气不错,买了中科三环,连续吃了5个涨停,之后又买了尖峰集团,也赚了一笔,那时候感觉自己就像股神一样,买什么涨什么,殊不知这是大牛市,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结果呢,几天后,牛市终结,真正看水平的时候来了,我在八一钢铁那边大概亏了4000多吧,然后在那个华闻传媒上也亏了,还有那个中科三环(没有捂住,其实后来又涨回去了)......所以不要因为一时的小成功而高兴,你要走的路还很长。
2.对于长期持有,并不是很看好。我们能够做的,是顺势。技术分析也不要完全相信。对买入股票,要设置严格的止损点,同时你也要设置卖出点,对于卖出点,止损大概在15%到20%之间,而对于卖出点,他的建议是最高点的15%,这个的话,我觉得我应该好好实践一下。
3.知道一个道理,面包的价格贵于面粉,面粉的价格贵于面包这个道理,后者说明的就是面包就要涨价,比如说房地产....地皮的价格若高于房子的价格,未来房子的价格必涨。
第三篇:技术工作总结(王超仁)(本站推荐)
技术工作总结
本人于2004年被评定为磨工技师,至今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从事磨机的操作与管理工作。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造成企业磨操作人员流动巨大,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我带了多批徒弟,先后培养出多名合格的磨机操作人员。目前,这些徒弟也成为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
2008年我所在的2#风扫磨机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在此次技术改造中,我结合生产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包括:
一、原煤仓容积过小,容易造成磨断料,影响磨机的安全运转,建议加大原煤仓容积。
二、煤磨系统漏风量大,影响磨机的热效率和安全运行,应该封堵漏点。
三、入磨下料溜子角度小,当煤水分高时经常堵料应加大角度等建议,都得到了主管技改工作领导的认可和重视,并逐一消除,为磨机安全运行和降低生产成本起到一定作用。
2009年牡丹江北方水泥公司成立后,又对2#风扫磨进行技术改造。我主要工作和建议:
一、主持重建煤磨热风炉,确保窑系统停产期间煤粉水分能够合格。
二、提出改变出磨煤粉取样点的位置,解决了化验室出磨样品代表性差问题。我还先后提出调整磨级配,增加原煤提升机收尘管道、增加磨润滑站与主机联锁
等多项技术建议,并在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真正发挥自己专长为企业带来效益。
2012年在公司领导的安排下,我参与了8#水泥磨的选粉机塌料、堵料的工艺难题的攻关工作。我所提出的提高入选粉机温度的基本思路,最终成为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关键。
目前,工作中我已成长为公司磨操作与管理的技术骨干。在处理各种磨机系统问题和解决生产难题等方面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论语》论仁 详案
《论语》论仁 详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悟和理解儒家“仁”的思想的内涵。
2、对儒家“仁”的思想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3、培养学生“仁”的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论语》的相关篇章,体悟“仁”的丰富内涵。【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受到“仁”的思想的感召,也力争做一个仁德之士。【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据统计,《论语》20篇中就有16篇论及“仁”(仅《为政》、《乡党》、《季氏》、《先进》四篇中没有仁字),而其出现的次数,共计有110次之多。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论语》中“仁”的思想。
【PPT展示第2页】
【板书课题】《论语》论“仁”
【讲解】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果君子没有了仁德的品质,他如何称得上君子呢?可见,孔子将仁作为判别人是不是君子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孔子毕生坚持仁德的思想,也竭力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鼓励国民忠君爱国、报效国家。
【PPT展示第3页】
【讲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所谓志士仁人,就是指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国家的建设和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无求生一害仁”,就是:要有、要追求活着的时候不做有害国家利益、有损自己信仰的事;“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要有、要追求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用以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自己的信仰。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见,“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PPT展示第4页】我们本节课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仁”,如何理解“仁”;
二、“仁”的根本是什么?
三、怎样去修养“仁” 的品质?
一、什么是“仁”
【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你是怎么理解仁的啊?或者说你由仁字都想到了那些词语?找个同学来简单谈一谈。
【回答】略。
【总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对仁都有一些自己的独到的看法。那我们看看古人是怎样理解“仁”的。【PPT展示第5页】
许慎《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两人之间相亲相爱就是仁。《礼记》也说:“上下相亲谓之仁。”长辈与晚辈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相互亲近和尊重就是仁。这说明古人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是古人对“仁”直观的定义。但是很显然,这种定义远远不能概括儒家仁的丰富的内涵。
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孔子是怎样理解仁的。孔子有一个学生叫樊迟,这个人可以说非常好学上进,他经常向孔子提问。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卑鄙小人的意思,而是说樊迟目光短浅,志向不高,我让你来是学修身治国劳心的大道的,你却跑来问过种庄稼这些劳力的事,孺子不可教也。但是樊迟并非只是关注种庄稼这些小事,他也曾经向孔子咨询过三次高深的大道,三次向孔子问“仁”。
【PPT展示第6页】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颜渊》)樊迟第一次问仁,孔子和直接了当的回答了“爱人”两个字,也许孔子认为一心想学种庄稼的樊迟资质欠佳,就只是给了个最简单的回答。在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后,樊迟似乎很困惑,难道“仁”真就这么简单吗?我们说最简单的其实也就是最难理解的,众所周知的事情你未必真的理解。所以樊迟很困惑,没搞懂仁的意思。他就第二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这一次孔子的回答相比第一次“爱人”的总括性回答来说,要具体的多了,而且可操作性也更强了。那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够理解这句话啊?
【回答】略。
这位同学的理解大概差不多。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德的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总是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如果说第一次“爱人”是一个愣头愣脑的回答的话,这一次的回答就切实可行得多了,所以后人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典型的是受孔子“先难后获”思想的影响。这种“先难后获”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这里给大家简单讲一个正面一个反面的例子。(故事:东汉大叔将军冯异与后唐开国君王李存勖)
樊迟对仁的兴趣逐渐高涨,他又第三次跑去向孔子问仁。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这一次孔子从具体的生活做法中对仁进行了讲解,平时处事时要谦恭,做事情时要恭敬,对待别人要忠诚,这三种品质,就算到了遥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可废弃,那么这样,你也可以说是一个仁德的人了。要不说孔子怎么是一个圣人呢,他三次对樊迟的回答,每次的角度都不一样,而是根据樊迟的理解选取了不同的回答,这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PPT展示第7页】
孔子也从反面论述了不是仁德的情况,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几乎都是伪善的。孔子从正面对仁进行了解释,同时也给出了判别仁德的标准。
【总结】一言以蔽之,“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仁下的最高的定义,要成为仁德之人,首先要爱其他人,所以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后来孟子的仁民爱物,墨子的兼爱几乎都是从孔子“仁者爱人”这里生发出来的。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儒家的仁,那就是:与人为善,与木为春,与世为爱。
二、“仁”的根本
【过渡】“仁”这个儒家的最高道德规范,那么,它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呢?
【PPT展示第8页】
(一)孝悌是仁的根本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善事父母是为孝,敬事兄长是为悌,孝悌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孝悌之人,是不会轻易犯上作乱的,因为他们心里时刻挂怀着他的家人,所以有子说,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的根本是孝悌,那孝的关键优势什么呢?
【PPT展示第9页】
(二)孝道的关键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认为犬马都能够供养侍奉父母,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我们跟犬马又有何区别呢?另一种理解是犬马我们都在蓄养,如果我们心里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那在我们心中,父母与犬马有何区别呢?这两种理解从不同的解读诠释了,孝道首先在于“心敬”,如果只是给父母物质财富的满足,是不能称为孝的,就算物质条件不能满足,只要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父母,这同样能称为孝。所以孝的关键在于“敬”。
【PPT展示第10页】
孔子对这种“敬”也做了具体的说明,那就是“无违”。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对父母的敬首先表现在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去顶撞他们,他们在世时,要以礼奉养,他们去世后,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对父母的孝要做到合心合情合礼。试想,如果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重都不爱,他还会去敬重谁爱谁呢?
【PPT展示第11页】
孟子对孔子的的这种观点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认为先对自己的双亲敬爱,其次才能对世人仁德,进而才能爱世间万物,由孝到仁再到博爱,这是一理相称的,也是符合人类的基本的情感的。庄子也指出“爱人利物谓之仁”,也是对这种观点的一个补充。
【总结】仁的根本在于孝悌,而孝的关键在于心敬父母,这里的父母其实也可以放大说是世间的人,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你首先得对别人敬重,然后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仁德的人。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呢?孔子也对此做了具体的指引。
三、怎样修养“仁”的品质
【PPT展示第12页】
(一)克己复礼就能做到仁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同学们,你们有做到克己复礼吗?我想很多同学在别人面前基本都能够做到克己复礼,但是当你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当你失去了别人监督的时候,你还会那样嘛?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不是看他在人前是怎么样的?而要看只有一个人时,他会怎么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慎独”。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克己复礼的典型,也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故事略,鲁国柳下惠坐怀不乱)
(二)涵养美德
【PPT展示第13页】
此外,要想成为君子,还必须要涵养自己的美德。如果说前边讲到的“爱人”是实现仁的纲要的话,那么这里的几种美德就是具体的细目了。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一个人做到了刚强果毅淳朴少言,才会慢慢的接近仁德。可见修炼仁德并不容易。那怎样才算真正的仁呢?孔子进而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
恭敬、宽厚、诚信、聪慧、恩惠,具有了这五种品质的人,才算是真正仁德的人。这样就把仁德给他具体的细化了,可操作性也就更加强了。
(三)博爱众生
【PPT展示第14页】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PPT展示第15页】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孔子说:“自己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此句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能改成改成”己所欲,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
(四)为仁贵在坚持
【PPT展示第16页】
当然,修养仁的品质还需要我们长久的坚持,一日曝十日寒是断不能成就仁德的。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就算在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都是不会违背仁德,就算生活困顿,颠沛流离都不会违背仁德。曾子也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四、总结
【PPT展示第17页】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爱离我们远吗?我想要仁爱的时候,念头一动,斯仁至矣,仁爱就来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爱充满了。我希望这一句话,是孔子越过两千年流光,说给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人的。就在今天,就在此刻,就是我们每一颗心对自己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你真正信任了这件事的时候,仁爱就在这一刻,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被仁爱充满,我们跟这个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第五篇:论语论仁教案
《论语》之“仁” 教案
学习目的:
1、《弟子规》融读经与识字、为学与为人于一体
2、要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质
一、导入:
1、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注释】
(1)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处: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二、【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3、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三、讨论:
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四、探究: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