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

时间:2019-05-15 06:5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

第一篇:论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

论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

李 晓 白

(湘潭生物科技学校

411134)

[摘要] 数学教育必须改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章从改变传统的将数学教育改革仅看成一门学科的教育改革观念等五个方面论述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改革的公众化、动态化、多元化理念。

[关键词] 大数学教育改革、公众化、动态化、多元化。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在数学。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寥寥数语,概括了数学的地位、作用。在人类智力活动中,未受数学科学影响的学科,几乎找不到了。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修养,现代高科技愈来愈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各种图表,各种数学符号,统计数据。向普通老百姓传递大量的信息。在市场的作用下:买卖、股票、债卷、预测、评估、成本、利润、概率、统计、离散、连续„等等词汇的频繁使用。也就是说现代数学方法、语言已迅速地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一个普通公民不懂数学也将象文盲一样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现代科学体系将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划分为并列的三大科学是与数学在社会中的实际地位一致的。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高度抽象,内容丰富,推理严谨,历史漫长(据美国数学家L.A.斯蒂恩统计:“现代的美国人能学到一点超过18世纪数学知识的,还不到百分之一。”)造成了学习数学的艰难。传统的数学教育:从识自然数到复数;从解一元一次方程到微分方程;从学平面几何的点、线、面到解析几何、微分几何;从变量、函数到微分、积分;从行列式到向量、矩阵;从随机事件到概率、数理统计;„。学到大学毕业。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仍是沧海一粟。

数学的重要和数学教育的不适应社会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数学教育需要改革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明确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则更为重要。其发展趋势朝以下几个方面变化。

一、改变传统的仅仅把数学教育改革看成一门学科的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由于数学的文化观,应确立数学文化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数学教育的责无旁贷的义务。改变把数学仅看成科学的一种工具,改变把数学仅看成思维训练的体操,改变把数学仅看成可应用的知识的传统定位。可提出“大数学教育改革”的观念。“大数学教育改革”的研究范畴可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基础性研究

1、数学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教育,数学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的关系;

2、从数学文化的角度确定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3、构建多样化、系统化的数学教育研究体系;

4、数学教育的能力目的、德育目的、智育目的、美学目的;

5、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的不同要求)。

(二)应用性研究

1、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

2、数学各类课程教材的改革、改进、编写;

3、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模型的应用、数学模型的教学;

4、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等。

二、从事数学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应向大众的趋势变化

数学教育改革要有一支强有力的优秀队伍,数学教育工作者为其主力军。应该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尤其是包括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改变传统改革中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定框架、定方向、定目标。教师只是照着套、照着做、照着执行的方式。没有广大数学教师的参与,数学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她)们应该具有以下素质:以数学教育工作为荣,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积极地从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较好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够理解当今数学的概貌,数学和数学教育学发展史。理解数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长期性。了解当前和相当一段时期社会最需要的数学是甚么,了解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具备的数学修养和能力的具体体现。并能逐步地适当地将研究的理论联系到教学实践中去。通过努力,勇于探索,不畏艰难,愿意投身数学教育改革这一崇高事业的教师,是能够达到这个要求的。

三、数学教育的目标向社会化、公众化、动态化的趋势发展 数学教育的目标制定主要应来源于社会的需要。作为数学教育目标的主体对象应是多数人,即目标公众化。为所有公民提供数学,使所有学生学好数学!而对要培养的数学家或数学专业人才,可另确定专门目标。尤其是要引导其充分发挥自我奋斗精神。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数学家仍来自其学校之外的潜心钻研。

并且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动态的,不可能一成不变。信息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不仅要求数学知识不断补充,对数学能力、数学修养、数学素质亦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数学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围绕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总目标而变化,是动态的。

四、数学教学大纲、数学教材、数学教学课堂向动态化的趋势变化

正确处理好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对象的关系。教学大纲不再是不变的纲领,教材也是不断地改进、补充、删除。在浩瀚的数学素材中需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建设的选择功能。教学中心不再以课本和教师为权威。每个教师或教学实践者对教学大纲不仅需要了解它的条文和内容,更需要参与对大纲的讨论、评价。了解大纲为什么这样制定,怎样改进,而不仅是执行,照办。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开展教学研讨,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主线,而不仅是只传授某些数学知识和讲授某个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用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教学对象既是学生又是教师自己。

五、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向多元化的趋势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主流是:以掌握知识为目标,以教材、课本为中心。教师在教材教法上下工夫。甚至以查看教案,检查批改作业次数,查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进度与作业是否几对口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这样对学生是用机械的强化的训练,把数学概念、理论、方法当作金科玉律来灌输。对教师是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毫无生气的教学管理方法。在这种主流和环境下,教师不可能进行有创造性的教学,学生也很难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教学方法是静止的、单元的。

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教学实践者的创造。以唤起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其求知欲,轻松、愉悦、活跃的与教师进行理性和感性的交流。以数学美育来熏陶学生的心灵,激发其

精神,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计算机功能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教学方法;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的教学研究方法;运用相似思维的教学方法;运用迁移的教学方法;运用化归方法进行数学教学的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华罗庚,大哉数学之为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10。(2)L.A.斯蒂恩,今日数学,1982,8。

(3)张楚廷,数学文化与人的发展,数学教育学报,2001,10,(3):1—4。(4)林夏水,数学本质•认识论•数学观,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26—29。

以下是英文标题和摘要、关键词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Li Xiao bai

(The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Xiangtan, 411134)

Abstract: It has become the common recognition of people that mathematics education must be reformed.In the article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is stated from the five aspects , such a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only regarding it as the education reform of a subject.It emphasizes that the reform must be full of publicity ,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Key words:

big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publicity;development;diversity.

第二篇: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摘要】 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实情却是职中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普高,职业教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当前国情,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关键词】 职业教育 趋势 改革 发展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当前职业教育并没有被社会大众认同,很少人愿意到职业中学学习,认为职高生毕业后就是当工人,没有多大的前途。职业高中在普通高中的光环下,显得暗淡无光。普通高中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中等职教,使职普比例结构拉大。原本一些不怎么景气的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职高和技校更加举步维艰,甚至找不到新生,问题越加的严峻。

普高的发展必须要受高校发展的影响,更要接受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制约。在199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第8 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从事一般职业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应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有些职业必须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才可办理开业手续。1999年8月,教育部为改变高中阶段教育事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状况,为缓解初中升学压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增长,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文件中提出要处理好5个关系,其中第 5点就是“要处理好普通高中的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要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人才需求层次应该是呈金字塔型,不仅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当呈现倒金字塔状这个社会将会崩溃。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除了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外,还拥有一支素质高、熟练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劳动大军。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中,将大有所为。从众心理决定了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高学历才有高能力,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四两也能拨千斤。人才是有能力的,不是有学历就是人才。

二、职业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挤压和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型态变化,有许多是“物理的”,有许多是“化学的”,因此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但面临着诸多问题,下面列出了部分主要问题:

1.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双重挤压我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计划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废除;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另一方面是转型期产生的特定的,既非计划经济,又非市场经济的独特型态的管理制度。传统普教思维、理念和现代职教思维、理念的碰撞;新旧制度间的碰撞;制度不完善时期的制约因素与扩展需要同存,所引发的论争增添了改革的风火。

2.转型期职教受计划经济管理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的多重挤压。人常说“惯性是可怕的”。习惯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职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教师、学生

和社会,对学术型、研究型普通大学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备加推崇。他们习惯了传统普通教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以及相对应的政府管理行为,认可传统教育的评价观、质量观、办学水平观,鄙视职业技术教育。

3.转型期职教受同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双重挤压内外专家认为,我国下个世纪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依靠引入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增值产业驱动。

4.转型期职教受传统普教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教育思想的挤压,变革与阻滞、保守与创新的冲击是教育思想论争的主调。

5.转型期参与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的“竞争”思想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视野。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一是缺乏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紧迫感;二是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三是缺少对国际标准、规范和先进技术技能的学习、了解;四是师生缺少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体验、实习(在国外实习)的感性认识和机会。

要想提高职教教学质量,只有通过“专业教学模式”的设计从而推动培养目标的明确,师资与仪器设备、实践工厂、工场的配备,并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示范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来达到“纲举目张”,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如何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样才能让我国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统观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政府一贯的政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归纳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发展趋向:

第一,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推进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

第二,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国家强调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都要依法举办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落实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职业教育经费通过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行业组织、企事业组织及其他用人单位合理承担,举办者自筹,受教育者缴 费等多渠道筹集,建立起稳定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

第三,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建立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校和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的整体效益。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环节,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焕发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课程改革与建设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第五,积极推动农业、艰苦行业和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3],中国的职业教育战线正进一步加大改革的步伐,以改革促发展,全面增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教学环节中。

四、我国职业职业教育发展需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一线高素质劳动者、中初级专门技能型人才,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就是在办学方向上要面向社会、市场、企业,从传统的学科理论和技能培养向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转变,在培养模式上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②。以下几点阐述了如何去以就业为导向: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予以支持和保障。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

6.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人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4],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纵观教育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改革发展的趋向,可以相信,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跨进21世纪。

五、职业教育要与国情教育紧密联系

职业教育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根基,必须将其与国情教育要、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结合起来,以同一个目标发展方式最迅捷的。

各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跟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以国情教育为基础[5]。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讲国情,讲我们民族的历史,讲我们民族的成就,讲我们民族的未来,讲我们现在的国际地位和声望,讲我们国家前进中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可从我国人口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把环境和资源同祖国的命运、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教育学生爱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自觉地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学生认识到今天要爱国就要爱社会主义的

中国,就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注释】

①②何婕.《才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向分析.2010年第34期.马玉萍.《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吉林日报.2012年04月18日.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R.第8条.1996年9月1日.[2]《贯彻全教会精神.推进高中教育发展——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0年8月25日.[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1999年6月13日.[4]《成才之路》--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EB 2011年19期.李振海.[5] 发展职教缘何强调中国特色.《中国教育报》N.2005年12月3日第1版.

第三篇: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课题组

1.课程的设置情况。

国外课程设置趋向于加强综合课程的开发,学科界限逐步淡化,尤其是初中阶段,除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不单独开设化学课,而是与物理或理、化、生合并为科学课。例如,美国初中理科设有生命科学(生物)、自然科学(物理和化学)和地球科学(地理),分别在不同的学年开设;日本1998年12月公布并将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将物理和化学的有关内容作为理科第一领域,将生物和地学的有关内容作为理科第二领域;英国的初中低年级开设综合科的学校多,高年级则开设分科的多;俄罗斯的初中以分科为主。

高中阶段虽然以开设分科为主,但也在进行综合理科的研究。例如,日本正在进行面向21世纪的理科教育课程改革,其方向就是对分科的理科知识、体系、结构重新安排,把课程整合起来,准备实行完全的综合理科。

2.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更加重视化学教育的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的主题都充分强调化学教育的价值,例如,“化学与新时代”“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化学——通向未来的钥匙”“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等。化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能源、材料、生命、环境、信息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化学教育在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通过化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理解科学观念、科学研究对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为现代公民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全方位的化学教育目标。

以前的化学教育比较重视传授知识,评价也主要以掌握了多少知识为标准。当前,很多国家都普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例如,英国的“国家理科课程”(NCS)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理解科学观念、训练科学方法、建立科际联系、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理解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人们会学习、会推理、会创造思维、会做决策、会解决问题、会在集体中协同工作、会有效地运用技术等;日本在改革中也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等。

(3)革新、优化教育过程。

改变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育模式,提倡探究式学习。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经历、对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的体验,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注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英国的“国家理科课程”十分强调实验和科学方法及程序;韩国强调应改变以背诵为主的注入式教育,实行培养创造性思维和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并加强科学技术的技能教育;日本在课程改革中提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改革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等。

(4)加强教育评价。

改变以知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例如,美国提出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丰富而多样的科学学习成果,如探究的能力,了解和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理论并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运用科学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看法的能力。对知识的评价也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信息,而是必须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了解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科学成绩的评价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如知识占30%,实践、实习占30%,而涉及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过程占40%。

3.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初、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共同特点。(1)内容选择着眼于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很多国家主张科学课程应围绕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来选择,包括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体系和观念,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科学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诸方面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和差异等。

(2)课程内容容量宽松。

不少国家课程标准(或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精简的倾向,与我国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内容相比,内容普遍较浅显。例如,日本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化学课程的课时只有70多课时,主要有物质的状态、化学变化以及原子、分子、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利用等。高中情况比较复杂,日本、韩国的化学课程内容略少于我国。俄罗斯的最新教学计划(1998年)规定的化学课课时与我国相似,但其理论比我国略深,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我国大体相当,有机化学知识比我国多,计算要求和难度与我国相近,实验要求远高于我国。美、英教材品种较多,水平差异较大。一般水平的教材知识面比我国的宽,但理论比我国的浅;高水平的教材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大多比我国的深且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弹性,实际教学内容通常少于教材或大纲中规定的内容。

(3)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多样化。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既有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也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从形式上讲,既有融合的,也有“拼盘”(合科)或分科的。其中,初中以“拼盘”居多,高中以分科居多。

4.启示与借鉴。

(1)课程的设计要符合社会发展、学科知识的增长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要注意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2)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3)重视技能和能力培养,尤其要重视思维能力、处理信息和数据能力的培养;(4)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对科学活动的经历、对科学方法和一般程序的体验;

(5)精选教学内容,摒除一些陈旧的理论和脱离实际的烦琐计算。加强化学与社会、技术的联系,注意增加反映化学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

(6)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课程的实践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实践机会。加强化学实验,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价值;

(7)树立平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8)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制,加强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强化课程的质量管理。

第四篇: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摘要:世界各国大都把发展职业教育看作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目标,把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经验出发,提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 发展趋势 启示

一、国外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偏重专业技术忽视基础学科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多种举措,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各国普遍采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综合化的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改革,设立综合高中。在这种新型高中里,除部分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对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相应的选修科目学习。为了消除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界限,在专业设置上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开设诸如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国际合作、电子机械、教育、工业技术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的崭新的综合学科,供学生选修,把普通教育的内容置于职业教育的课程之中。此外,实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跨学校选修,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转换专业或学校。

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实行“双元制”,它与普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随着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日趋于复合型。据此,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德国政府提出了教育改革方案,一方面,明确职业教育要向普通教育阶段渗透和延伸,要求实科中学和文理中学增加职教内容,开设职教课程,加强职业指导,全面地、多途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并承认“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职业学院学历与专科大学等值。

英国教育传统上就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分,从中学开始就分选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或进人高等教育或就业。多年来在英国只有获得“高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的学生才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1993年9月,英国政府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术性课程——“高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职业性课程——“国家职业资格”(NVQ)之间,推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NVQ)课程。它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的方式,使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相互过渡。为了加强NVQ、GNVQ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英国政府采取措施,承认NVQ、GNVQ与普通教育享有平等权利,对于获得GNVQ高级证书者、NVQ三级证书者,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也可免试升人大学攻读学位。

2、职业教育终身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终身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将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前与职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连续统一体己成为世界性趋势。而职业教育也不再被看作是终结性教育而是一种阶段性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有专家指出,职业教育的半衰期为5年。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具有相对的适应性和延续性。如何使职业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已成为新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日本政府通过法律形式来促进终身教育。从1978年到1990年先后颁布了《部分修改职业训练法的法律》、《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生涯学习振兴法》。1995年11月24日,第十九届东京都产业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在终身学习社会期待的职业教育”的咨询报告。报告提出,要构筑丰富的终身学习社会,把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作为人生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日本已组建了包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中心、职业设计指导中心以及地方职业能力开发综合中心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体系。

美国早在1971年就在全美范围内推行实施终身化的职业教育——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一项旨在对全体学生进行生计意识、生计探索、生计准备和生计定向等内容的持续性的综合教育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从幼儿园到成年获得全部生涯的谋生技能,并形成个人生活方式。

德国职业培训条例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转职培训是为在业人员转换新的职业岗位而进行的一种补充教育;职业进修是为从业人员在某一领域进宁步深化而开展的职业继续教育。职业进修制度的不断完善,使职业教育逐步走向终身化。例如:许多州都为高级技工和技术员提供各种深造机会。据联邦劳动局统计,每年要求职业进修的人员约占在业人员总数的20%。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近年来把促进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作为己任,通过广泛、多样、多级别的资格证书体系激励终身学习。学校对每位学生设立伴随一生的成绩记录卡,记录该生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情况;企业通过调整工资差距,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激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以获得更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3.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发达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培养培训的正规化、职业教育师资的专职化以及职业教育教师优厚的待遇上。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师资有着健全的培养体系和稳定来源。其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一是开办专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等技术师范学院;二是在工科技术学院培训;三是在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内另设教育学院、教育系来培养;四是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资进修、培训机构来培养,如教育培训中心或地区职业教育中心、大型企业培训部等设置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

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师资的任职资格都有严格标准。例如,美国有的州明文规定,要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而且,教师的任职采用聘任制,只有晋升为教授才能得到终身职务。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只有一个职务档次——教授,其任职资格十分严格,申请者要有博士学位;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且至少在所教授专业的企业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教学与科研比为9:1。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3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具备这些条件后,再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1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后方可任教。在职教师每年可安排一定时间的带薪进修假,学习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澳大利亚要求职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实践经验、专业岗位工作经历。

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如日本教师的工资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且原则上一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工资为中级教师最高级,每2年增加1次,最高工资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吸引、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4.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化已成为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国际人”,已成为各国新的教育目标。

欧盟委员会从1995年开始实施“达·芬奇”跨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加强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提出学生毕业时应掌握两门外语的要求。实施职教学生的跨国交流,各国联合开发外语课程和适应每个职业领域或经济部门具体需要的教材。

在亚洲,日本政府随着经济的繁荣不断调整教育政策,以适应其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早在1956年7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的《咨询报告——关于推进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中就提出了推进国际交流的初步设想。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方向,日本政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日本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外语科目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有些专业的外语学分甚至达到专业课的三分之一;日本的教育部门还积极开发与国际事务相关的课程,广泛开展远程教育。此外,日本政府还十分重视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主要形式有:与国外的学校建立友好交流学校、派遣学生出国留学、招收国外留学生、派教师去国外进修等。5.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的“双元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一方面是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公正、客观、严格的考试考核体系。“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为了保证考试的统一规范性,无论职业是否相同,相同科目的考试都采用同一标准,且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德国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都要经过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最终获得三种证书:考试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这三种证书由不同的机构颁发,体现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因此,德国职教学校的资格证书在世界范围内有很高的认可度。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以其学制的灵活性而著称,对于职业资格认证则采取全国统一的资格认证框架(AQF),从而保证了其权威性。AQF包括6个职业教育资格等级的专业证书(一至四级证书、文凭、高级文凭),从事相应的工作就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不同等级的证书是通过学分制获取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任何时间去获得学分。获得文凭证书的学生可直接升人普通教育的专科二年级学习;同样,获得高级文凭证书的学生可直接升人大学本科二年级深造。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基础依然薄弱。主要表现在: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各地发展不平衡;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办学效益低;职业学校招生困难,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减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缩小,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教师对生产服务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际教学能力不强等。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适应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国外职教的改革经验,将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1.加强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就业难。这是因为我国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课程的浓缩,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目前虽然增加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特别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但是中专生大多不愿继续深造,一方面因为继续深造的学制太长;另一方面是学生感觉高职与中专差异不大。在我国职业教育仍是弱势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就可以看成是近亲繁殖,这样的深造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自然非常小。此外,国家通过建立职教师资基地,扩大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教育的机会,但是,每年能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深造的职校生的比例实在是太小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还有着明显的界限。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可以建立中等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使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系统化。通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加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开创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道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2.重视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加强全民终身教育的思想。现阶段,职业教育终身化在我国已初现端倪,主要表现为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大量培训机构的出现也标志着广大人民对终身教育的认可。但要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必须要促使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紧密结合;要满足人民群众终身教育的需求,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不拘一格办学,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和业余制相结合,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3.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符合普通中、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还应精通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推广科学技术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战略措施。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实践经验普遍较差等现状,当务之急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使职业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目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注重理论方面的课程,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仍须加大力度。②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实行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挑选愿意担当职教教师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接受1至2年的教育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并通过教师资格考核后到职业教育学校任教,或面向社会招聘职业教育专业师资和实习指导教师,实行专兼结合。③建立职业教育师资继续教育证书制度,努力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定期参加培训,不断进修提高,以适应职教发展的需要。4.职教要办出特色。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不受重视,民众的认可度较低,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的职教没有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发展过程的区域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过程的实际性、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因此,职业教育首先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当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设立和调整专业设置。教育机构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使职业教育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其次,职业教育要发挥其办学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广泛吸收中外教育资源,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促进人才的流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出击,适时地开展各种教育和培训;适应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积极开拓普通高等教育的未及领域,如农村市场、在职和下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因此,我国的职教完全没有必要和普通高等教育去争一杯自己不占优势的羹。第三,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学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己任,用实践性强这一优势和普通中、高等教育竞争市场,相信不会处于下风。第四,我国的职教院校大多因为经费问题而苦恼,借鉴国外的经验,从改善自身管理人手,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市场接轨,吸收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相信资金问题将不再突出。

5.加强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人制度的衔接。目前,我国已广泛开展职业资格认证,但一方面,职业资格认证在考核内容上总是远远落后于知识的现有发展水平,如计算机的职业资格认证的笔试内容,在2002年仍然在考Windows3.x和Word 6.O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职业学校只要能和当地主管部门搞好关系,就有可能提前得到考题,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只要交钱,就可以获得证书,试问这样的证书还有什么价值,这样的证书又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有何关系呢?因此,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必须要改变现在的考工标准、专业技术资格标准,努力推出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认证,加强与国际接轨;要争取国际权威的认证来到我国,适时地使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走向国际。有效地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制度,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2008-9-24 10:40:58 来源: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科研网 作者:彭正梅 【大 中 小】 点击:144 次

来势滔滔的全球化浪潮和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而引起社会的持续变革,使得一切曾经是久负盛名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受到冲击和挑战,不得不通过变革和变化来为自己的合法性寻找辩护和存在的依据。被誉为德国经济起飞和持续繁荣的“秘密武器”——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同样经历着这种命运。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在产业化和在传统经济上的应用、经济全球化及国际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欧洲一体化加深和扩展以及由此推动而逐渐产生的新的国际化工持续地作用着和影响着德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当然也深刻地影响着德国职业界的发展,一些新的产业开始兴起并获得发展,一些产业开始衰弱或不得不进行革新和改造。另一方面,德国政府也不想被动地适应这种变化趋势,还想力图进行积极的战略调整,以期在这场新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像德国历来的思考方式一样,存在于社会大系统并受其影响的教育特别是与产业和经济发展密切的职业教育便又一次成了政府关注的一个重点。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政府的战略期望,传统的职业教育很难适应和有效承担推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角色,因而不得不着手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体制僵化,不能及时适应和反应社会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变化和需求。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双元制”固然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而且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挑选自己中意的雇员,减少了雇员不了解的风险和相互之间的磨合时间,这是其优点。另一方面,“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对企业和经济依赖性过强,而企业和经济对于技术革新和变化的反应速度不一,一般相对迟缓。而单纯的“学校性”的职业教育可以凭借政党和专家通过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修订以及课程和教学计划的革新来影响职业教育发展,这比“双元制”要来得相对灵活、方便和快捷。(这个观点也体现联邦职教所2001年8月出版的关于欧洲几个国家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成果中。)这种立足于实践却又往往落后于实践的“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对不断变化的外界反应迟钝,很难从人才培养规格、类型以及教学和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上及时或超前地反应科技和经济的变化和变化趋势。

2.经济不景气,失业率高,企业没有足够的培训位置。

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在培训开始之前必须与某一企业鉴定培训合同。由于德国经济不景气和失业人数偏高(2000年失业人口已超过428万),有些企业认为吸收、增加培训人员会增加企业负担,因而不愿或无力提供培训位置,致使有些行业的职业教育相对萎缩或发展缓慢,这在德国东部各州表现尤为明显。政府虽采取各种措施,收效不是很大。

3.人才缺乏,企业需要的人才培训位置又没有申请

与第二个问题相反的是,企业迫切需要的培训位置又没有人申请。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于和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竞争。特别是IT技术和IT人才在今天和今后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德国政府的决策失误,致使德国IT产业发展滞后,IT人才异常缺乏。2000年施罗德政府实施引进国外IT人才的“绿卡”政策,希望缓解IT和其他行业的人才需求。此政策虽也收到一定效果,然而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年CDU主席迈克发表了“ausbildung statt Einwanderung”的演讲,强调要立足自己培养人才,而不是引进人才。实际上,除了IT业,德国其他行业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二、职业教育改革的政策方向和原则,“Ausbildung fuer alle”

德国新一界政府承诺,政府将采取措施,使得任何愿意接受培训的人都可以有培训的机会,他们提出的口号是“培训所有人”的发展目标,(即“Ausbildung fuer alle”),在联邦教育部提出的《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中提出,要致力于建立一个专业化、个性化、面向未来、机会均等、体制灵活而且相互协调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这实际上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指针和发展方向。

三、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

1.扩大职业教育,减少失业人口

德国目前的失业率,其中年轻人的失业率很高,教育部长布尔曼2000年3月在“青年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变革职业教育”论坛上发表的《红绿联合政府教育政策改革前景》讲话中指出,在20—29岁的青年人中间有近12%也就是130万的年轻人没有职业教育结业,而且每年还要新增80000人,这是德国社会潜在的“炸弹”,影响着德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德国去年东部的极右势力抬头显然与当地的高失业高有关系。2000年9月23日,10000名青年在柏林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更多的培训位置和更好的职业前景。

目前,扩大职业教育和培训位置已经提到了政治的高度。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呼吁企业界要认识到人才培训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增加培训位置,减少失业人口。IGMetall前董事会成员 Erwin Vitt在一个发布会上针对那些不愿意提供培训位子的企业说:“谁不愿意提供培训位置,谁就必须掏钱”。

德国总理施罗德和DGB也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经济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的位子给那些希望参加培训的青年人。虽然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那些提供培训位置的企业特别是东部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例如 2000年提出的“东部培训位置计划”中提出,在2000—2003年联邦政府将提供2.25亿马克的资助资金。),很多企业还是不愿意提供培训位置。至2000年8月也只有6.6%的企业参与了政府1998年提出的“消除青年人失业的紧急计划”(Sofortprogramm)。德国总统2000年7月指出,德国有120万家企业可以提供培训位置,但是只有一半提供了位子。他说,如果每个企业提供一个位子,就要以提供200000个位子。2000年德国共有621693人找到了培训位置,比1999年(631015人)下降1.5%。看来,鼓励和促进企业增加培训位置还有一段路要走。

德政府也曾提出自己建立培训中心,并加强那些由自己出资或出资资助的企业培训中心的建设。

2.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提高妇女在职业教育中的比重

确保教育机会均等,要最大可能地帮助那些在物质、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处于不利境地的公民(特别是有德籍的处境不利的外国人的职业教育问题。),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对生活的向往。“谁都不会因为无钱而不能接受教育和培训”,这是联邦政府对国民作出的承诺。为此,政府拟从2001—2005年拨款1.05亿马克,用于改善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问题。

另外,提高妇女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比例也是德国政府目前和今后职业教育的一个重点。

3.加强个性化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建立有助于促进天赋能力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和抹杀人的能力和个性倾向之间的差别,要注意培养人的特殊的职业能力和倾向。为此,联邦教育部在1999年1月出版了《职业教育促进天赋能力的效果和益处》的研究报告。今年3月教育部长布尔曼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国际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德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一批精英人才,精英的数量和质量将代表着德国社会的竞争力。要加强发现和促进那些有特殊能力倾向的人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本人,更有利于德国社会和经济发展。

4.加强新职业和未来职业研究和预测,及时或及早确定未来职业的发展及其素质要求,使之及时地反应和落实到现实的职业教育中来

例如,最近几年由于IT技术的发展,德国服务业发展迅速(不仅第三产业,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的服务业在快速发展。),冲击和改变、改善着以前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一些新职业和新的职业素质要求,需要进行研究,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前,德国教育部已经拔出巨款,加强未来对职业动向的研究。这也是对“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对实践变化反应迟钝的一个修正,增加职业教育对技术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灵敏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5.改革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改善教学、学习和实习设备

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劳动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交际能力、外语水平、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自主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劳动者越来越多受到青睐。这些素质要求必须反应到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之中,而不能像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单纯地强调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外语能力,电脑技术和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自觉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强调。

教育部长布尔曼今年在谈到欧洲义务教育时指出,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所有的欧洲学生都必须掌握至少两门外语。德国一些州已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第一门外语学习。

职业教育的实习要尽早进行。布尔曼2000年8月25日在视察 Mecklenbrug-Vorpommern职业学校时指出,学生仅在进入职业之前,也就是在9或10年级才开始进企业,这很不够,企业实习应该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尽早选择和确定它所愿意培训的人才。

另外,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习设备也在进行之中。2000年教育部决定通过“未来投资计划”,投资2.5亿马克,改善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设施。

6.改革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方式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要求以及专业和课程设置发生变化的同时,必须改革传统的评价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核和考试将更加注重实践,注重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的创新精神,减少标准化考试。

7.加强IT人才培养

教育部长布尔曼认为,IT技术是未来社会的关键技术,谁在IT业落后了,谁就会在其他领域也落后。她在2000年5月提出,绿卡只是权宜之计,IT人才需要德国自己培养,培训和改变某些学校。1999年,联邦教育研究部和金属工业工会以及信息技术专业协会共同发起了“向信息业缺乏专业人才进攻”计划。根据计划,到2003年将提供6万个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培训机会。2000年提出IT教育及IT在教育中应用的行动计划(Anschluss statt Ausschluss--IT in der Bildung),拟从 2000—2004年拨款14亿马克,用于加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IT和IT教育

8.加强网络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网上学习有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和扩展职业教育和增加职业继续教育的对象,降低培训费用,也有利于落实政府提出的建立学习化社会和强调终身学习的目标。目前德国很多州都建立了网上职业教育和网上继续教育。例如,今年巴伐利亚州长Stoiber2001年7月4日提出要加强网络培训中心建设(http://www.vcb.de)。

9.加强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渗透及合作

现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要求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者,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素质要求上的交流和合作,特别是跨行业的职业教育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协作和合作。这也要求建立和加强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建设。据统计,32%的企业培训者和16%的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其他的职业教育没有联系。当然,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的联系也有待加强。

10.加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贯通性和文凭等值性,加强普通教育的职业教育性,特别是要加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专科学校)为职业教育服务,承担部分职业继续教育功能

德国职教和普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很好解决,职教和普教的贯通性和等值性有待改善和加强,确保职教和普教之间的流通渠道,确保有职业教育的文凭者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可能性和前景。

2000年9月21日,Augsburg大学继续教育和知识转化中心主任Michael Kochs在一次论坛上提出,德国高等学校为在职者提供继续教育,称这是高等学校未来的发展机遇。在这方面高等专科学校更有优势。目前德国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发挥的作用不大,加强高等学校在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这既对经济界而对高校自身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11.加强继续职业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是狭义上的学校职业教育,而是包括职业继续教育在内的广义上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职业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目前德国显得日益明显和突出。职业继续教育从1979年的参与率不足10%增加到1997年的30%。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现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获得和升迁于继续职业培训的关系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只是职业的开始,还必须进行不断职业继续教育。德《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指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

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职业继续教育是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钥匙”(见22页)。DGB去年8月提出加强职业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所有的职员都有权每年5天的带薪的继续职业培训。布尔曼也支持将继续教育写入劳资合同。今年3月布尔曼又提出,自1998年以来,联邦政府将继续教育资金提高了3分之一,从1亿马克提高到1.5亿马克。这个计划的名称是“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的行动计划,并称这是走向学习化社会的一个具体措施。2001年8月23日黑森州通过了继续教育立法。

12.改善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加强职教咨询,加强职业教育的自主性

德国目前职业教育对市场和技术变化反应不灵敏有其管理上的原因,即职业教育的管理者过多,企业培训的自主性不强。特别是政府参与过多和统一性要求太多,会削弱职业教育的灵活性甚至积极性。政府的统一规划也会扭曲企业和经济界的真实需求和地区间的合理差异。目前,德国一些企业要求培训自主的呼声较大,反应快捷,灵活的职业教育将是发展方向。

13.加强职业教育中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建立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职业继续教育都是阶段性的教育和训练,只有自我规划、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个体化不断的学习,才是职业和职业变更的最根本的保障。德国渐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严重,老年职业者也将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在职业要求不断提高和个体职业不断变更的社会中,学习或培训不可一次性完成,学习不仅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也是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赋予受培训者当下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学习能力,而且特别要赋予受培训者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当然德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将继续注意到地区间的差异和差距,联邦政府仍将不断地加强联邦新州的职业教育,并对有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咨询。另外,德国也开始比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例如与欧洲国家的合作等。德国也在加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例如职业继续教育的轮休模式,即在业者进修期间处于失业状态,空出工作岗位,等待下一轮岗位空出。)希望不断改善职业教育,使之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下载论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 数 学 教 育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 要]要以“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思想与观念为核心,营造“育人”的“绿色”环境,必须“以人为本”,将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

    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 口梁金霞 本文在解析法国教育发展历程及当前教育改革轨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法国教育的发展起势。在今后一段时期,法国教育将呈现四大趋势:即实......

    日本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http://ydxdj.com近二十年来,日本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师范毕业生能找到教师工作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里也随之不断减少,到1999年仅为32%。为了适应现实,从1998年开始,教师教育机构......

    从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趋势谈教育改革

    從世界各國教育發展趨勢談教育改革 ---兼含歐洲學校教育實驗掠影 主講人:陳惠邦教授 筆記整理:44廖秀芬 前言: 各位早安,首先恭喜各位在百人競爭中通過甄選,剛才各位看到的圖片是......

    论会计的发展趋势

    论会计的发展趋势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

    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摘 要】随着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质量管理理论已经日臻完善。以质量管理的发......

    论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目录 一 市场营销概念和发展过程..............1 二 市场营销现状.............. (一)市场营销教育现状.............. (二)市场营销就业现状.............. 三 经济市场现状.........

    从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趋势谈计算机教育改革

    从计算机的应用发展趋势谈计算机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计算机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计算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