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社定位问题分析
关于网络社定位问题分析
第一,说说什么是社团
作为一个社团,我们有两种服务对象:
1.为社团内成员服务(例如模联社,吉他社,机器人社等)
2.为社团外的师生服务(例如文学社,控江人报社,电视台等)
我们有以下可以选择的大方向:
1.有相同兴趣的人汇聚在一起交流(例如动漫社等)
2.学习了解某种知识能力(例如模联社,经济社等)
3.参加竞赛比赛项目(例如模联社,机器人社,辩论赛等)
4.完成某些成品提供给学生(例如文学社,控江人报社,电视台等)网络社可以忽略以下两种
4.表演(例如合唱团,动漫社等)
5.锻炼身体(体育类社团)
一个社团的目标:
1.存活下去
2.有足够的人员使活动正常进行(也就是维持)
3.即使在人员的素质层次不起的情况下也能继续活动。
4.增加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就是发展)
增加吸引力的好处:
1.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加入网络社,吸引苦力强人,增加我们社团的能力,能够完成更多的任务
2.可以让更多的人留在网络社,觉得留在这里很有趣,增加工作积极性
3.可以增加影响力,因为更多的人来了嘛,一个网络社的人总会和周围人说起网络社的事情。
增加影响力的好处:
1.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网络社,了解网络社,可能为网络社自发的做一些事情(例如在论坛上发一些资料)
2.可以增加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来
实际上,增加自身影响力正是每一个组织的目标。
我想分析一下一个社团的行动过程,我以模联社为例
刚开始形成一群人,也就是刚开始的一个企业
然后以它的吸引力来招雇员(比如模联社是婚姻介绍所„„)
这 个企业给与进来的雇员一些“报酬”(可以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可以大家讨论交流的机会,可以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可以去北大的机会,可以组织很多活动的机 会,在各大会场穿梭,看起来很帅的机会,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老师的激励(当然,这些可能有些是虚无的,这其中老师的激励少不了))
雇员为这个企业提供“劳动力”(我来参加模联,我来为模联搞活动,我为模联宣传,我为模联花时间精力来扮演好自己国家的代表,为模联出谋划策)
企业利用劳动力来为企业运作,发展,增加吸引力和影响力(搞活动,招人,参加比赛等等)
一些雇员成绩不及格,退出了企业,被辞退,也可能是辞职
一些雇员成绩优秀,成为高级雇员,进入企业高级管理层。
高级领导为企业极为热心的服务。
高级领导培训新雇员。
形成循环。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大家有想法自己提出
第二,说说网络社的现状
网络社现在分为四块
1.VB组 提供给内部组员VB编程知识
2.PS组 提供给内部组员PS绘图知识 + 为其他社团制作海报
3.BBS组 提供给外部师生网上交流平台
4.VOD组 提供给外部师生影片欣赏
关于网络社的政治形式:
由老师和六个内阁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
以学生为领导人,管理宽松
网络社的选拔制度:
由指导老师直接选择,并不完全以网络社作为选择范围
网络社的奖励机制:
以物质奖励
第三,说说我对网络社现状的看法
我其实今天还是很庆幸的:看到很多的高一的人过来活动了,而且经过我的询问,大部分都饶有兴致,这让我很欣慰,也让我之前完全悲观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在我看来,如果按照这个势头下去,网络社的消亡还遥远了一些(我保守的想过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不可能就此满足的,我们要增加网络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要做的。我不敢确定网络社到底是否处于危机之中,如果处在危急之中,我们要考虑如何摆脱危机,如果没有,我们也要考虑现在的网络社是否限制了我们发展的空间。
以上是我的分析,我们现在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
1.在网络社的前提下,我们(包括下面高一的,甚至是未来的学生们)想要做什么?
2.我们怎么做到?
3.我们能提供给我们的社员什么?
4.我们能提供给其他师生们什么?
5.如何才能增加网络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也许这些问题还不够。
我们或许也需要做一些调查,在现在的高一(或者在学校)中作一下调查。
我们不能安于现在,我们不能只是把接力棒给下一届人,我们要跑起来,争取我们自己的成绩。
第二篇:关于网络道德规范问题分析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而引发的道德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道德问题的各种原因,探讨了规范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建设性范畴和结果要求。
关键词:网络 道德问题 规范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们对信息的迅速占有成为可能。然而,网络也是一柄双刃剑,信息化浪潮在给人类带来了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某
些消极的负面影响。网络 社会作为人类为自己开辟的另一个生存空间,是一个在目前情况下还属于缺少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领域,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同现实社会一样,网上的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而且还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在网络中的道德只能依靠个人的良心来维系。因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们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是不易被察觉、被监督的。因此网络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实际上是减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道德约束的网络行为开始频频冲击传统社会的道德底线,现实生活中的毁谤、非法侵入、盗窃、黄毒等等恶行在网络上一一再现,网络道德问题已经非常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一)由网络引发的道德问题
网络世界中存在的危机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引发的道德问题也是严峻的。在这里,我们且就以下三大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国际道德价值的冲突
网络世界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传统民族道德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廉价易用的通信技术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全球化正逐步形成。这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同时,它又对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产生了融蚀作用,并促成了强势文化更快地侵蚀弱势文化,使西方价值观得以借其语言优势抢占更大的营盘(据调查,互联网上90%的信息为英文信息)。原有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将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和道德评判体系将重新建立。阶级、社会、国家的概念将被重新改写——网络逐渐侵蚀了国家的界限。一部分国家的权力被剥夺了,在新一轮的权力角逐中,所谓的“全球文化”将吞并弱小文化。同时,过去由于自然屏障的存在而不能直接侵扰他国民众的恶意政治信息,在电子网络四通八达的情况下,也已经可以自由地超越天然地域屏障而发挥其作用。这样一来,信息内容的地域性与信息内容传播方式超地域性的矛盾便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间、地区间道德和文化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大了维持国家观念、民族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的难度。
面对具有全球文化特征的网络社会的扩大趋势,一部分人从网络全球化中推出了“文化全球化”、“道德全球化”等观点。这种泛文化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倾向虽然看到了网络社会的一部分特征,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思想、文化、观念、伦理道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就是由于上述特点的不同。如果消解其中的个性而简单地强调其共性,就没有了道德评断的标准而言。前苏联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味地向西方靠拢,全盘接受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其失败教训足以让国人深刻反思。我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民族心理与西方世界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既要融入“全球文化”、“全球道德”之中,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必然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在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我国正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的全面挑战。目前,互联网已覆盖了我国200多个城市,并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与之连接,而且发展的速度正日益加快。同时,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特征,又带来了信息安全的先天不足,加上我国在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管理水平较低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使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强调全球化,显然是对国家、民族文化、道德存在合理性的否定。
2、人际道德情感的冷漠
在数字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日益减少,人们通过电子邮递、网络来交流思想、观点、传递感情。网络本身的虚拟性造成了人与人在交往中较少感情的全面投入,人的内心世界被掩藏起来。同时,个人主体的更加凸显使人既可以有选择地拒绝他人的网上访问,也可以通过网络一夜之间寻访到成千上万的朋友。即使从未谋面,网民之间 也可能因为彼此间的趣味相投和志同道合,逐渐发展出“友谊”、“伙伴”、甚至“情侣”、“配偶”等等原本只有真实的社会中靠面对面的互动、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透过这样的“默契”或“亲密关系”,“陌生”的网民之间不但可以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也能从中获取“社会支持”与“归属感”,甚或从中获取“自我认同”。只不过这种关系的建立,往往只是片面的,网民不需暴露太多的自我真实面貌,即能在网民社群中进行“社交活动”。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的“网络社会”中,“在家办公”,网上学
第三篇:网络伦理问题分析论文
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新型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获得空前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东西,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现象,产生败德行为,即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与传统道德和伦理相违背的现象,我们姑且叫它“不伦理”现象。这些“不伦理”的现象并不是虚拟的,它根植于现实社会这块肥沃土壤中并得以发展,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与历史根源[1]。本文从网络伦理表现形式谈起,而后分析网络伦理成因所在,通过分析网络伦理产生的根源,最后对网络伦理进行规范和构建。
一、网络伦理的表现形式
本文从伦理范畴三要素出发,即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角度分析,认为网络发展主要带来的伦理问题有:道德意识方面,表现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道德规范方面,传统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表现为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道德行为方面,网络上出现许多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网络上不道德行为正在蔓延,有时超乎人们想象。
1.观念层面上,个人自由主义盛行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延伸,在网络环境下,人们言行更自由放松,一定程度上,网络空间里表现出来的自我更接近真实自我,是自我内心的释放与展现。同时,道德虚无主义、自由无政府主义膨胀[2]。网络道德虚无主义特征是:怀疑道德、否定道德,将个人视为自己网络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甚至为实现内心自我而不顾他人感受,忽视社会传统规范和礼仪甚至法律,造成不必要伤害,前段时间“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很好佐证。同时,无政府主义者在网络上宣言“完全自由”与“彻底民主”,主张取消政府,不要法制,不要道德,这和自由的实质是相违背的。而“黑客”成为“电脑英雄”代名词,不少青少年盲目崇拜并效仿,将个人主义推向极致。这些个人主义思想在青少年人群中扩散,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2.规范层面上,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
网络伦理与传统伦理不是相对的,而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发扬。但在虚拟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道德规范主体在虚拟社会中表现不完整,传统的年龄、性别、相貌、职业、地位等属性在虚拟社会中模糊,取代的是虚拟的文字或数字符号,给网络欺骗和网络犯罪留下空间[3]。处在此环境下的道德主体会产生主体感和社会感淡漠现象,不利于虚拟社会道德水平提高。其次,道德规范实施力量出现分化甚至消亡。现实社会中,人们面对面交往,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压力和人们内心信念起作用。而虚拟社会是人机交流,人们之间互不熟识也能交往,很容易冲破道德底线,发生“逾越”行为。在此情况下,社会舆论承受的对象对个体来说不明确,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由此说明,传统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
3.行为层面上,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
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网络上不道德行为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步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给社会及个人造成经济损失;网络使人的传统的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网民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忽视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一味在网上欺骗别人,造成不利影响[4]。这些不道德的行为被一些人追捧,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深深刺痛社会敏感的神经。
二、网络伦理的成因分析
网络伦理产生原因表现为:网络结构缺陷、经济利益驱动和
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等[5~6]。
1.网络结构缺陷
网络技术发展,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和商务运作,另一方面使整个社会分裂成两种不同的空间——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从而出现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虚拟的网络社会是离散的、开放的、无国界的,这使人们对网络上他人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较困难,容易滋生不伦理和不道德行为。有人往往认为,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是自由的,他人是看不到的,也追踪不了,因此经常在网络上攻击、谩骂别人,或者散布谣言,造成人心恐慌而不承担责任。
2.经济利益驱动
任何行为都有深刻经济根源,网络上出现不道德、不伦理现象和经济也息息相关。正是由于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驱使人们铤而走险,蔑视道德力量的约束和法律、法规的监控,在网络社会中任意驰骋,侵害他人隐私和权益、盗取银行密码、网络诈骗、网络聚赌、制黄贩黄、通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诱使他人犯罪等。这些是因为具有高额经济回报,而通过网络犯罪难搜寻线索,又很少有现有法律法规制裁,这给不道德行为者获取非法利益留下运作空间。
3.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
国家的政策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硬性规范约束企业和个人行为,但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还很欠缺,各方面法律工作正在完善当中,有些需要进一步改进。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一些有关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例如,在2000年3月我国为了防治和监管计算机病毒,颁布《计算机病毒防治监管办法》;同年9月20日国务院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为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国务院于2000年10月颁布并施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4年6月颁布实施《互联网站禁止传播淫秽、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依次规范公民的网上行为。但这些法规往往政策多,监督力度不够,或者受到部门和地区限制,致使已出台政策流于形式,不利于网络资源融合和网络空间的净化。因此,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的威慑作用规范网民行为,净化网络空气,还原虚拟社会的本色。
三、网络伦理的构建
为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行为,需要从技术方面、法律方面和伦理教育方面着手,构建网络伦理。
1.技术的监控
国家或网络管理部门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网络安全体系,严格审查、控制网上信息内容和流通渠道。例如通过防火墙和加密技术防止网络上的非法进入者;利用一些过滤软件过滤掉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限制调阅网格中不健康的内容等;同时通过技术跟踪手段,使有关机构可以对网络责任主体的网上行为进行调查和控制,确定网络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以上伦理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调节和约束,另一方面则可以寻找其他途径加以解决,如通过道德向量规范网民的行为。边沁曾就伦理与法律的向量作了详尽阐述,他认为伦理与法律不是对立的,二者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只有当一个人行为危害他人利益,并造成重大损失,且这种损失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才诉诸法律,而在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前,通过道德向量调节来规范人们行为是可行的。基于此,要求政府或民间团体出台相应的网络伦理规则,以规范交易主体的行为,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就有“计算机伦理十戒”和美国计算机协会的《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等,这些都规范网络交易主体行为,增加网络间人们信任,减少道德风险。我国在这方面正在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另外若交易主体违背伦理规范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与惩罚,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3.加强伦理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伦理底蕴,只是网络发展速度太快,人们在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下可能迷失,因此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如上所述,首先制定相应的伦理道德规范,规范网民的行为,其次就是通过教育机制,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课程,通过持久、深入教育,使网络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国民的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再次就是开设相关讲座,可以在大学刚入学时候就开设讲座培养学生正确技术价值观,使他们能在合理价值观指导下,成为合格网络公民。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软的约束机制,是人们自律基础,通过规范网上企业道德行为,加强伦理教育。
四、结束语
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方便,又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和不幸。而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需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维护虚拟社会这共同家园,构建美好的数字化生存的伦理空间。
第四篇:会展定位问题
会展应有鲜明的主题,没有主题的会展是不能够吸引观众的,招展也就无法开展。
根据会展内容的不同,可以将会展市场分为:
① 以某种高科技产业或优势产业为依托举办的专业性科技博览会、交易会;
② 将某些产业与内外贸易相结合而开展的产品交易会、展销会;
③ 以宣传本地人文资源如文化、艺术、体育等为宗旨举办的博览会、展示会;
④ 以重要的城市为中心举办的综合性的国际会议及大型的博览会、展销会。会展公司在确定会展主题时,应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使会展呈现出鲜明的主题,提高会展的竞争力。
明确的主题是会展明确细分市场,也就是确立会展的受众目标——参展商和观众的关键,是会展突出个性特点的标志。要确定成功的主题,会展公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选择优势领域
所谓优势领域,就是选择在巾国较为发达或颇具发展前景的领域或行业。展会的主题定位于这些优势领域,才能充分显示展会对于相关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展会显著的营销效应。目前,我国在机床、信息、汽车和环保技术等领域具有特定的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例如,北京地区举办的大型国际展览会中,机床、通信、纺机、印刷、冶金、汽车等专业性展览会已经进入世界先进会展的行列,其中被全球会展权威机构——国际博览联盟(UIF)认可的品牌展览会就有6个。同时,根据欧洲信息技术监理会发布的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市场报告,“早在1998年,中国的IT市场就已经超过韩国,到2003年可能要超过日本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市场。中国电信业也已成为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并且至少在21世纪的第一个l0年里,这种地位将不会被动摇。”因此,当德国汉诺威会展公司准备进军中国市场时,就将展会的主题定位于这些领域。
(2)突出区域特色
一个地区会展品牌与其本身的经济与产业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会展公司要创建名牌展会,就应结合自身条件,利用区域优势,塑造有区域特色的展会。
例如,以时尚产品著称于世的法国巴黎,正是因时装、化妆品等成功展会而使其享有“会展之都”的美称;而被誉为“购物天堂”的香港也是以珠宝、皮草、玩具等会展著称。深圳近几年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0%。深圳会展主题的选择就紧紧围绕深圳市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突出高新技术城市和新兴城市的鲜明特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会展品牌,增强了区域特色和吸引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深圳高交会的成功走的正是这条道路。
(3)体现专业性质
众所周知,专业性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会展发展的一大趋势,从l992年开始,世界综合性的大型博览会已由专业化的博览会代替。
例如,汉诺威工博会虽是综合展,但却是由若干个专业展组成的,如机器人展、自动化立体仓库展、铸件展、低压电器展、灯具展、仪器仪表展、液压气动元件展等。这些专业展一般两年办一次,这样尽管工博会年年办,但下面的各个专业展主题却不重复,而且每个专业展的规模和水平均居世界一流,成为各个行业的名牌展会。专业展会与博览会相比,针对性更强,展览项目不易重复,能够更加深入地促进行业贸易的发展,充分体现展会专业合作与交流的渠道作用。
(4)拓展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会展主题已不计其数,要在会展主题的选择上实现创新,已经很难找到空白的会展主题。因此,会展公司可以与原有的展会合作,通过展会主题的收购与兼并来拓展市场,增强展会的竞争力。已被国际展览联盟认可,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冶金铸造展和美国克里夫兰钢铁展并列为世界三大冶金及热加工展览会之一的中围国际冶金工业展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主办者通过展会主题的收购与兼并,塑造出国际化品牌的会展。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也准备采取与中国同行合作办展的方式来拓展市场。因此,积极拓展原有展会的空间,不仅可以有效扩大展会规模,有利于形成品牌展会,同时也是解决重复办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五篇:设计定位分析
一、设计定位分析(用词汇描述消费心理、使用机能、材料、结构、形态、色彩、人机关系、审美功能等等)珠宝首饰消费心理人们选购珠宝首饰的原因很多,不同的消费心理,决定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行为。下面就是人们购买珠宝首饰的消费心理如下。美化装饰心理这是人们购买珠宝首饰最普遍的消费心理,也是珠宝首饰所有价值中,最能让人直接体验到的。俗话说:“爱美心理人皆有之”。在爱美心理的驱使下,人们不断从外表手美化自己,使自己更潇洒大方,更富有朝气和活力,既美化生活又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色泽艳丽、造型奇特、款式新颖、美观漂亮、秀气细巧的珠宝首饰,是这类消费者的理想装饰品。象征寓意心理珠宝不仅有美丽的色泽和光彩,同时还具有寓意深刻的内在美。很多人选购珠宝首饰,不仅喜欢它外在美,而且还要表达某种愿望,或一种美好的寄托。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珠宝比作物华天宝而加以崇尚。如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带玉的习惯,以示吉祥如意。在西方一些国家,航海的水手常带海蓝宝石,经求一路平安、顺利,因为在海蓝宝石的传说中,它能战胜邪恶,给人带来安宁和幸福。而在阿拉伯国家,人们认为佩戴绿松石能消灭避难。这种心理,可以说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即使在今天,人们的这种朴素心理依然可寻。纪念心理持有这种心理的珠宝首饰消费者,往往对人对物都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诚挚之情,进而将这种感情寄托在珠宝首饰上。他们会选择一些符合自己的心情愿望的珠宝,以作为对人对物的纪念。结婚纪念首饰的流行,可以说是人们这种心理较为典型的反映。据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1500万新娘,接受男方的订婚钻戒。这不能不说是人们对“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的最好理解。储备心理珠宝不仅美丽迷人,而且还具有很强的保值性。有的国家将一些名贵的宝石列入国家银行储备,充当起比黄金还要坚固的“硬通货”。正因如此,现实生活中,也有较多的人有珠宝首饰保值心理,将珠宝首饰消费作为一项特殊的“储蓄”。珠宝首饰小巧便携便存,而价值又极高,是用作“储备”的很好手段。时髦心理讲时髦赶潮流,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年男女的普遍心理。亮丽的颜色,众多的款式,给追求时髦的男女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许多年青人在购买珠宝首饰时,并不十分注重宝石本身的价值,而只追求其款式的新潮和个性色彩。社会礼仪心理佩戴高雅、得体的首饰,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同时也表现了自身的素质和涵养。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就十分注重社会交往礼仪中的首饰佩戴。身份心理从广泛的意义上讲,人们选择首饰本身就反映了一种个人“身份”,这种“身份”不只是直接的权力、职位的标志形势,而更多的是一个侧面代表了一个人的内在状况和拥有状况。艺术心理珠宝首饰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它是一种高级艺术品,其中凝聚了设计者的心血。对于那些酷爱艺术的人来说,在选购珠宝首饰时,更注重首饰的艺术价值,强调首饰的艺术美。出于这种心理的消费者,选购珠宝首饰的最重要的标准,是首饰的造型是否独特,款式是否新颖。感情心理人们崇尚美,追求纯真的感情,往往借物喻情,表达内心情感,珠宝历来为人类所钟爱,自然就表现出注重感情的珠宝心情。实用心理]在人类应用珠宝首饰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珠宝首饰是与人们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如发夹、钗、发针、手表、领带夹等。显富摆阔心理很多人佩首饰是为了显露自己有财产、有身份、有派头。他们在选购时,不讲究制作是否精致、款式是否新颖。以于黄金首饰只求重量和成色,对于镶宝首饰,只求宝石是否高档,品质是否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