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滕州在鲁南经济区的定位问题分析
滕州在鲁南经济区的定位问题分析
(本人才疏学浅且非区域经济学出身,问题分析的可能很浅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由于本人在外求学多年,滕州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大多是通过网络得知,因此,分析难免有失公允,还望海涵;另外,由于本文非学术论文且完成匆忙,因此,文中没有引用具体数据加以论证,仅采用简单论文结构与常用语言叙述出来,也算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前,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远的如武汉、长沙、郑州为争夺中部地区龙头城市而展开的竞争,近的如山东半岛与京津塘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为争当环渤海龙头、青岛与天津为争夺东北亚航运中心而展开的竞争等。而在滕州所在的鲁南、苏北区域,济宁、徐州都已提出要充当淮海经济区的领头羊,并且济宁、徐州都提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经济圈,在17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在形成若干经济圈与经济带。在这种情况下,滕州如何在区域竞争中化解被边缘化的危险、保有一席之地,值得思索。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该问题进行探索,结构上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定位
发展滕州,促进社会和谐,首先应对滕州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并以此为依据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正所谓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目前就本人观察,滕州已经完成了内部定位问题—大市、名市、强市,但是在一个区域内,尤其是在鲁南或鲁南、苏北经济区还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本人认为,滕州有理由、有条件成为鲁南地区京沪铁路沿线中心城市(具体为北起曲阜、泗水,南至徐州,东自临沂,西到微山湖区域),鲁南、苏北经济区次中心城市(徐州为中心城市)。
对于上述提法,可能会引起以下异议:
1、济宁已经提出建设济宁都市圈,并划定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四边形区域为主要建设方向;
2、徐州规划建设以徐州为中心,周边地级市为次中心,外围县级市为三级中心的徐州都市圈;
但是上述两个都市圈都存在致命缺陷:
1、一般的城市圈或都市圈都要确立一个中心城市作龙头城市以辐射带动其他城市,如京津塘都市圈以北京为龙头,山东半岛城市圈以青岛为中心,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而济宁城市圈的四个城市没有一个可以充当龙头。首先,曲阜,作为东方圣城,文化资源丰富,但是除了祖宗留下的文化资源,曲阜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农业落后,工业几乎为零,城市建设至少7年都没有任何变化;兖州,古九州之一,山东西南部的铁路枢纽,煤炭资源丰富,但是该城市过度依赖煤炭,且地域不够辽阔,不具备必要的劳动力资源及内部市场;邹城,虽具备过百万的人口数量,但是经济上过度依赖国有企业邹县发电厂、兖矿集团,其他方面并没有多少优势;济宁市区,有区位优势,控制微山湖顶部东西通道,历史上曾有过运河漕运的辉煌,但时光不再,无人口、工业优势;
2、徐州经济圈,规划虽好,且徐州也有成为中心城市的能力,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该城市圈的城市分属于江苏、山东、安徽三省,这无形上增加了圈内经济互动的壁垒与成本,且徐州在于鲁南城市尤其是临沂的竞争中屡屡败下阵来。
当然,提出滕州成为鲁南地区京沪铁路沿线中心城市并不是要妄自尊大、企图建立什么滕州城市群,而是要提醒滕州要具有危机意识,不要被边缘化,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将建设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滕州的经济辐射力,以期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有竞争才有合作,并且合作只能建立在强大的竞争力上。
二、滕州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文化
滕州历史悠久,有七千多年的人类繁衍史、两千多年的建置史,曾为三国五邑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徐、兖二州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才辈出。滕人勤劳、智慧、能吃苦,历来有经商之传统,滕虽距曲阜仅百里之遥,但是滕文化并不像鲁文化那么保守内敛,更似齐文化的开放、吴越文化的逐利。此可谓滕州文化上的核心竞争力(滕州政治、文化虽在最近四五十年有所衰落,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几千年的辉煌)。
2、经济
滕地土质肥沃、雨水丰沛,此为滕地农业发达、人类繁衍生息七千年之根本;滕地资源丰富,境内有大量煤炭、石灰石等矿藏,此为滕地现代成为鲁南工业重镇的重要条件;滕州丰富的水资源又可保证人口急剧膨胀条件下不致闹水荒;滕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号称“中国第一大县”,虽频遭割地之痛,但仍以158万人口雄踞山东县域之冠,此可为滕州在工业化阶段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另外,庞大的人口也意味着巨大的内部市场;滕州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此条件为发展相关产业提供大量的技术型人才;滕人历来有经商之传统,滕地历来是鲁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此条件可最大程度保证滕州经济充满活力,因为在各类经济成分中,唯有私营经济成分最活跃。以上诸条件,可以成为滕州的经济核心竞争力。
3、区位
滕州历来为山东南部门户,有九省通衢之美誉,为北京通往南部富庶省份的必经之地。交通发达,陆路上,京沪铁路、京福高速、104国道纵贯南北,建设中的京沪高铁亦经过滕州;水路,京杭运河从滕穿过,高速可直达日照、青岛、连云港等外贸港口;空路,2小时直达济南、徐州机场。此可为区位核心竞争力(本条比较牵强)。
(二)劣势
1、滕州已经不是中国第一大县,正逐渐失去山东南部门户的地位
最近三四十年,滕州县域不断缩小,已不再是延续几千年的徐、兖间政治、文化中心。滕州的经济已被周边的邹城、省内的其他县(市)超过,虽滕州最近几年经济有所起色,但这种局面基本没有改观。滕州鲁南地区商品集散地的功能近几年有所降低。滕州的煤炭资源正在遭到透支,滕州的万亩良田数年后将会变成水乡泽国,江北水乡将会名副其实。
2、滕州软环境有待提高
(1)滕州人的素质有待提高
滕州个别人不讲信用好投机、爱占便宜、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说话爱带口头语(不堪入耳之甚令人发指,不分男女老少,年轻人尤甚。本人曾到过山东多个地方,但很少有滕州这种现象)、不讲公共秩序(最明显的2个例子:火车站挤着上火车的情形,你挤,我挤,最后大家谁都上不成,更有甚者,个别去车站送人的,就堵在车门口,非要把自己送的人塞到车里,才肯把车门让开;在银行排队办理业务或是在医院排队挂号、取药等,明明排到自己去办理了,可偏偏有人旁若无人地插到前面)等(这一点可能很多朋友表示无法接受,但是如果我们走出滕州,到别的地方去看一下,确实可以感受到差距)。素质问题看似无足轻重,其实不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抑制或阻碍作用就会显现,比如不讲信用投机问题,在有限次合作中,如双方仅合作一次,那么合作双方完全可以不讲信用,因为这得不到任何惩罚;但是如果博弈是无限期的或是长期的,投机取巧就没有了市场,因为你不讲信用,别人就不会和你合作,并且还告诉别人不要和你合作。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们互相交往,利于人们保持愉悦的心情,同时,还利于吸引、留住人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高水平的人愿意呆在一个秩序混乱、污言秽语充溢的地方。
(2)滕州人情观念太重
此可称为滕州文化上的惰性,滕文化虽未齐鲁文化的一部分,但在这一点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滕州的人情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上至办点芝麻粒大的事情就要找朋友、托关系,下至亲朋好友见面敬烟,酒桌讲究敬酒礼仪,年轻人拜仁兄弟等。讲究人情观念本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非正式途径。但是过于浓厚的人情观念,不但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还会阻碍正式制度的推行,提高交易成本。在开放的条件下,过重的人情观念更是弊大于利,因为这会增加外来人员适应本地生活的难度,进而影响对外交流。
3、滕州的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高
(1)滕州的铁路客运正在逐渐萎缩,也许再经过几次大的提速或既有京沪线改为货运线,存在一百多年的滕州站将会消失;京沪高铁是否在滕州设站仍然是个未知数。
(4)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滕州是中国中小机床之乡,中小机床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份额。但境内机床产业仍呈现诸侯割据、各自为战的状态,产业集中度不够。滕州应培养几家具有雄厚实力的机床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中,并且鼓励有实力的机床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以提高科技含量与自主创新能力,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其数控机床研制在国内走在前列,其校办公司华中数控生产的产品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国家最高领导人(多位政治局常委,包括总书记)曾多次到公司参观,《新闻联播》也多次报道其自主创新的例子,滕州的机床企业有必要与这样的科研院所搞合作。滕州的其他优势产业也应走这样的路子。
(5)依据优势,培养若干产业集群
在这方面,滕州应该向温州等地学习,学习那里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专业型乡镇如领带镇、纽扣镇、吸管镇等,这里面,固然有自发性因素,但政府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值得探讨。滕州在某些产业如机床、香料、螺旋街头,市场如干杂海货、装饰材料等已有一定规模,政府应出台措施鼓励相关经营者向上、下有产业延伸,以形成产业集群与产业链。
(6)设立风险基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上,滕州市政府应该学习深圳市政府,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作为风险基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农村,农民融资仍存在很大的瓶颈,农村并不缺少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他们可能就是由于缺乏启动资金而无法掘到第一桶金,这无疑对新农村建设也是不利的。去年末,中央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民融资难的问题,鼓励产业资本、私人资本进入农村市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民互助合作社等,山东省在这方面也出台了加快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措施。滕州在这方面应适时跟进,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7)适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在这方面,滕州应该学自浙江,浙商已经在全球市场逐利。前几个月,看到一则报道,说滕州的某钢结构公司承揽了非洲某国的钢结构工程。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带了个好头,其他的有条件的企业也应该适时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现在,非洲、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大有可为。
(8)鼓励、支持与引导经营者提高其知识结构与经营管理能力
很多人抱怨滕州的企业做不大,我看和企业主的经营能力、知识结构,尤其是战略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企业主的经营能力尤其是战略经营能力就会对企业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在滕州,应该出现几个像张士平、张修基式的人物。建议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类似下文提到的MPA事例),引导经营者走进校园,开阔视野,提高其知识水平,比如有条件的可以攻读MBA学位.2、提高滕州软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1)建议宣传部门多倡导一下讲文明、树新风问题
口号不要太大、太空,从实处着手即可。亟待解决的如信用、秩序、说脏话、讲卫生问题,普通老百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的提升了城市的品味。
(2)应充分挖掘滕州境内的文化资源
墨子牌已经打响,但其他的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作为一个千年古县,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还有很多,只是我们太熟悉,以至于忽视它们的存在。如在滕国的利用上,仅提到了古城的存在,这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打滕文公牌,宣传其善政,以引起海内外滕氏子孙的共鸣,宣传滕州知名度。此外,应寻求城市建设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平衡点。我们已经失去了千年古城墙、文庙等古建筑,现有的一定要保护好,如妇幼保健院内的国际红十字会滕县办事处,那是滕州现存为数不多的欧式建筑,且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滕州历史的见证,听说现在已经摇摇欲坠,应抢救性保护。
3、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1)提高公务员业务素质
打造服务型政府,首先应打造一支高水平、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公务员队伍。部分地方已经出台规定,提倡公务员分批接受MPA教育,并且由组织部门强力推动。如我所了解的湖北十堰、宜昌两市,就是由市委组织部具体负责,并且在学费上以市级财政与个人各承担一半的方式,这有力地促进了MPA教育的推行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对于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大有裨益,我也与部分MPA学员交流,询问其收获如何,他们大多表示收获颇丰,接触了许多以前闻所未闻的现代公共管理知识,对其以后工作大有好处。我认为,滕州在这一点上有必要学习一下,虽然近几年各部门都分进了一批本科毕业生,但他们中的一些可能并不具有一些基本的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知识,比如,学习理工的对文科知识本来了解就少,更不用说经济、管理知识;而学习经济的可能缺乏必要的管理学知识,学习管理的又缺少经济学知识。打造服务型政府、学习型组织,我看推行MPA教育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2)滕州的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高
a、京沪高铁滕州站有待落实。这是滕州未来几十年的命脉,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很难想象滕州没有现有的京沪线会成为什么样子,不过看看津浦线改道后的兖州与曲阜就一目了然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铁路在招商引资、对外交流、人们出行尤其是远行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客运站必须拿到。
b、发展公共交通,整治市区交通秩序。在发展公共交通上,首先要搞好科学规划,力争实现城区全覆盖;其次,在市内人口密集的地区如东边的龙泉广场、北边的汽车站、南面的经济开发区增设中转、换乘站,始发、终到站向东西南北城乡结合部延伸,以切实解决城区尤其是火车站地区的交通压力,增强市区车辆的流动性;第三,建议实行公交IC卡制度,使用卡的居民刷卡0.5-0.7元每人次,使用现金的仍按照一元制,以降低票价,利于公共交通尤其是在市区居民的推行。最后,更换新型公交车,刻不容缓。
c、综合利用滕州港,打通西部通道,以抵消微山湖带来的区位劣势。
对以上分析的必要补充:
1、第一部分中指出济宁、徐州经济圈的缺陷主要是想说明滕州在区域竞争,尤其是两大经济圈都将滕州排斥在外的情况下,滕州所面临的机遇,即两大经济圈在短期内还不会有较大的发展,滕州应该利用这个机遇期提升辐射力与竞争力。
2、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5-10年滕州市区人口会迅速膨胀,另一方面,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市民购买汽车、摩托车等代步工具,因此,滕州应该从现在开始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在市区人口还在可控范围的时候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适应出行乘坐公交车,否则,等到人口膨胀、车辆增多后再去发展公共交通会困难重重。因此,政府要重视公共交通的发展。同时,由于老百姓在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出行上会做出一个成本----收益分析,比如是一天上下班乘坐公交车支付2块钱划算,还是骑自己的摩托车、电动车划算,因此,公交车应该走低价化路线,公交运转亏损部分,应该由政府拿出资金补贴。
第二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展工省长在本届人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福建应当“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是福建区域定位的现实选择。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特定的区位条件决定了福建既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省份,又是推进两岸统一大业的战略基地。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亲缘、血缘要求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也决定了要在海峡西岸构筑一个能够在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融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的功能性区域。
福建经济与台湾经济有着很强的互补性。海峡两岸经济水平有所差异。台湾资金雄厚,科技产业基础好,营销及管理经验丰富,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福建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台湾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因而,迫切需要将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而福建正具备接纳台湾产业的条件。与此同时,福建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在台湾也很有市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提“海峡西岸”,是因为还有“海峡东岸”,即台湾。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旨在要为将来与海峡东岸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创造条件。从全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看,打好“台湾牌”是福建潜在的战略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闽台经贸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福建是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
一。福建设立了一批台商投资区、农业投资开发区和两岸定点直航的口岸。金门与厦门、马尾与马祖的往来日益频繁。尽管闽台经济合作由于政治原因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台湾当局今天还在做疯狂的“台独”叫嚣,但祖国统一终究要实现,不论是尽最大努力去完成的和平统一,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武力解决,祖国统一是谁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福建与台湾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共同构建环海峡经济区也是必然的趋势。因此,福建必须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起来,为环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
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布局中,环海峡经济区将是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一样重要的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增长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将福建经济发展与促进祖国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福建建设成为中国区域规划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融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两大三角洲对福建经济既有辐射作用,也有“虹吸”作用,福建夹在两大三角洲之间,既能互利互补,更有竞争压力,既是机遇,更有挑战。福建必须进一步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技术合作,主动加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分工协作,承接两大三角洲的辐射。福建应当在分工协作、互利互补中奋发自强,成为镶嵌在两大三角洲中的一个独具活力的全面繁荣的经济区。福建经济总量与长三角、珠三角无法相比,但福建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福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海岸线长、深水港湾多,有建设大型深水港和大型临港工业的条件,有发展大进大出重化工业的条件。福建经济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居全国第7位,也是个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应当把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自己的区域定位。
第三篇:关于鲁南分局查出培训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关于鲁南分局查出培训问题的
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八月八日,鲁南分局现场检查时,查出有关培训问题是:“主扇风机司机孟凡云、主提升司机张琳琳特种工种未经培训上岗,副区长李斌安全资格证超期,”针对此问题分局并决定唯一罚款,结合工作实际,分析如下原因并拟出如下整改措施。
原因剖析:我矿至七月底各特种工种再册人数1910人,持有效证件2726人,需复训人数1272人,各特种工种基层单位部门要求办证人员共272人,全矿有特殊工种证而不从事此工作的人员有670余人,下半年需复训的管理人员有90余人,需复训特殊工种近1000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近二年来分局同意下矿办班人员集中而形成的。鲁南分局对我矿今年需复训的总量是清楚的。上半年,主副风机司机和主提升司机培(复)训只安排一期,我们足额派人参加了培(复)训。现场孟凡云和张琳琳属见习人员,不能直接操作特种设备,属机电运输工段下步培训人员。运搬工段李斌证五月份到期,公司安监局下派计划不足,安排不开而造成。
整改措施:
一、按照分局和公司安监局处分决定和要求,立即安排李斌培训,培训后方可上岗。
二、孟凡云和张琳琳不得从事特殊工种作业,先培训取证后上岗。
三、网能大学立即对档案资料局部内容重新整理。
四、在八月十号公司安监局有关领导协调下,下半年八、九、十、十一、十二五个月将多批次、多数量安排特殊工种工作人员培训和复训,逐步解决此顽症。
五、有特殊工种作业证而不从事本工种的人员网能大学将大力压缩复训,减轻培(复)训的压力。
六、专业领导、部门、基层单位今后几个月内容本着实际、实用的原则,合理按排,尽量避免工学矛盾。
鲁南分局对此项工作的处罚决定,网能大学诚恳服从接受矿上处罚。
网能大学 07年8月10日
第四篇:关于网络社定位问题分析
关于网络社定位问题分析
第一,说说什么是社团
作为一个社团,我们有两种服务对象:
1.为社团内成员服务(例如模联社,吉他社,机器人社等)
2.为社团外的师生服务(例如文学社,控江人报社,电视台等)
我们有以下可以选择的大方向:
1.有相同兴趣的人汇聚在一起交流(例如动漫社等)
2.学习了解某种知识能力(例如模联社,经济社等)
3.参加竞赛比赛项目(例如模联社,机器人社,辩论赛等)
4.完成某些成品提供给学生(例如文学社,控江人报社,电视台等)网络社可以忽略以下两种
4.表演(例如合唱团,动漫社等)
5.锻炼身体(体育类社团)
一个社团的目标:
1.存活下去
2.有足够的人员使活动正常进行(也就是维持)
3.即使在人员的素质层次不起的情况下也能继续活动。
4.增加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就是发展)
增加吸引力的好处:
1.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加入网络社,吸引苦力强人,增加我们社团的能力,能够完成更多的任务
2.可以让更多的人留在网络社,觉得留在这里很有趣,增加工作积极性
3.可以增加影响力,因为更多的人来了嘛,一个网络社的人总会和周围人说起网络社的事情。
增加影响力的好处:
1.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网络社,了解网络社,可能为网络社自发的做一些事情(例如在论坛上发一些资料)
2.可以增加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来
实际上,增加自身影响力正是每一个组织的目标。
我想分析一下一个社团的行动过程,我以模联社为例
刚开始形成一群人,也就是刚开始的一个企业
然后以它的吸引力来招雇员(比如模联社是婚姻介绍所„„)
这 个企业给与进来的雇员一些“报酬”(可以锻炼英语口语的机会,可以大家讨论交流的机会,可以锻炼综合能力的机会,可以去北大的机会,可以组织很多活动的机 会,在各大会场穿梭,看起来很帅的机会,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老师的激励(当然,这些可能有些是虚无的,这其中老师的激励少不了))
雇员为这个企业提供“劳动力”(我来参加模联,我来为模联搞活动,我为模联宣传,我为模联花时间精力来扮演好自己国家的代表,为模联出谋划策)
企业利用劳动力来为企业运作,发展,增加吸引力和影响力(搞活动,招人,参加比赛等等)
一些雇员成绩不及格,退出了企业,被辞退,也可能是辞职
一些雇员成绩优秀,成为高级雇员,进入企业高级管理层。
高级领导为企业极为热心的服务。
高级领导培训新雇员。
形成循环。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大家有想法自己提出
第二,说说网络社的现状
网络社现在分为四块
1.VB组 提供给内部组员VB编程知识
2.PS组 提供给内部组员PS绘图知识 + 为其他社团制作海报
3.BBS组 提供给外部师生网上交流平台
4.VOD组 提供给外部师生影片欣赏
关于网络社的政治形式:
由老师和六个内阁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
以学生为领导人,管理宽松
网络社的选拔制度:
由指导老师直接选择,并不完全以网络社作为选择范围
网络社的奖励机制:
以物质奖励
第三,说说我对网络社现状的看法
我其实今天还是很庆幸的:看到很多的高一的人过来活动了,而且经过我的询问,大部分都饶有兴致,这让我很欣慰,也让我之前完全悲观的想法有了一些变化。在我看来,如果按照这个势头下去,网络社的消亡还遥远了一些(我保守的想过这个问题)
但是我们不可能就此满足的,我们要增加网络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要做的。我不敢确定网络社到底是否处于危机之中,如果处在危急之中,我们要考虑如何摆脱危机,如果没有,我们也要考虑现在的网络社是否限制了我们发展的空间。
以上是我的分析,我们现在所要考虑的问题以下:
1.在网络社的前提下,我们(包括下面高一的,甚至是未来的学生们)想要做什么?
2.我们怎么做到?
3.我们能提供给我们的社员什么?
4.我们能提供给其他师生们什么?
5.如何才能增加网络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也许这些问题还不够。
我们或许也需要做一些调查,在现在的高一(或者在学校)中作一下调查。
我们不能安于现在,我们不能只是把接力棒给下一届人,我们要跑起来,争取我们自己的成绩。
第五篇: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协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各区域间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快,涌现出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这些经济区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和原有的行政体制产生了冲突。因此,如何处理好我国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关系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如何处理二者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二者的概念。所谓经济区,又叫综合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地域经济单元。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运输和商品流通为脉络,具有发达的内部经济联系,并在全国经济联系中担负某种专门化职能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区逐渐开始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这一方面体现了其合作领域的拓宽,与此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与现有的行政体制造成了矛盾,因而最近有关行政区划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而行政区,顾名思义,即国家对辖境进行的行政分区。它是指国家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根据政治、经济、民族、历史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把领土划分成大小不同、层次不等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政权机关进行社会管理的制度。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行政区划是三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乡(民族乡、镇)。有的省、自治区下设自治州、设区的市,而自治州、设区的市下属的自治县、县或者区又设乡、镇的,实际上是四级制,即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一般市、县、区;镇、乡、街道为最低行政区划。事实上,除4个直辖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实行局部的省直接管辖县、县级市以外,全境以“四级行政区划制度”为主。
在当前我国的行政区划体制下,一些经济区的运行产生了明显的问题。第一,行政区阻碍了经济区各种要素的流通。当前中国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当地利益的最大化,构筑一些隐蔽的障碍,实行市场封锁。不少地方政府都明令禁止地方公务员消费其他地区产品,从而更好的刺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二,各行政区内的经济区产业趋同,造成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从而缺乏竞争力与影响力。以各地的经济开发区为例,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全国各个角落,甚至已经开始泛滥。而这些开发区都大同小异,许多地区的开发区虽然划定了范围但经常冷冷清清,更谈不上什么竞争力了。这不仅造成了各地资源的浪费,更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和部门的杂乱,不同经济区之间的合作变的尤为困难,迟迟得不到审批。这样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就变得难上加难。
或许我们该思考,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行政区划体制和官员考核标准。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层级太多,机构庞杂混乱,这不仅给中央命令的传达造成阻碍,更带来了地方管理的混乱。此外,以GDP为主要考核标准的体制使各地的发展定位趋于一致,不少官员不得不去弄一些开发区以展示其政绩。因此在这样的体制和政绩观的影响下经济区和行政区的矛盾成为必然,而与此产生的不良后果自然也不可避免。
知道了问题所在,那么应对措施自然也就有章可循。首先,就是要进行行政区划改革,这是大势所趋。原有的行政区划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太多束缚,甚至推演到很多其他问题其根源就是因为行政区划。笔者认为首先就要分省撤市,在当下的行政区划体制中,市一级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这一层级完全是多余的。各省管辖的面积又过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各省对地方的管理也出现了困难。而市的撤出必定会给省管县带来不便,于是分省也就成为必然。撤市分省后,不仅简化了行政成绩,使中央更便于管理地方,从而统筹地区发展,而且也消除了很多经济区合作的体制阻碍。分省撤市后,接下来就要合并乡镇,因为乡镇的分离造成了很多城乡发展不平衡,而且也导致了地方发展混乱的现象。乡镇的合并无疑是统筹城乡发展在体制上的最好选择。
其次,就是改革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因为如果继续以GDP为主要标准那么各地重复建设开发区这一现象是无法解决的。换言之,如果想各经济区发挥所长优势互补,就必须改变考核标准,从而转变各地官员的行政理念,是各地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因此以GDP为主要考核标准必须转变为以各地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和经济结构合理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的体系。
第三,以城市或城市圈为单位,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大区。这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史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从欧美国家的现代化实践看,他们的经
济区形成是按照以下两种途径渐次进行的。首先是国内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关注以城市为网络的区域经济的融合问题。从上世纪的50年代起,美国沿大西洋中部,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在600公里长,100公里宽的地带,建立了由5个大都市和近20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世界上最早的大都市连绵带。日本则建立了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成为亚州大都市连绵带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就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并开列了世界6大都市圈的名单。其次是跨国的。如战后全球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体这样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因此,在新的行政区划体制下,构建若干个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成为可能。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也可促进各经济区之间的合作,从而使他们更专业化,更具自己的特色。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完善规划方面的立法,从而避免因过度集群而造成的负面效应如交通拥挤、地价飞涨、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第四,整合现有的经济区,撤销一些规模小、结构类似的经济区,从而为建立更专业,更具规模的经济区腾出空间。
第五,完善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各地政府的职能,淡化其对经济发面的过度管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各经济区的发展与合作都能顺利进行。
第六,转变政府职能,使其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本地各方面的投资
信息,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地区优势。
当下,处理好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关系无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治理这个症结将影响到我国未来发展的活力和持续性。因此,必须要从现有行政体制入手,不断改革其中不合理的因素,从而才能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因为体制问题,往往是很多问题的根源。
参考文献:《正确处理行政区和经济区的关系》汪阳红
《关于十二五期间经济区经济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张述存《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化的一个博弈分析》兰海霞
百度百科有关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