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消费角度探讨90后中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5篇

时间:2019-05-14 22:1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文化消费角度探讨90后中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文化消费角度探讨90后中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

第一篇:从文化消费角度探讨90后中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

从文化消费角度探讨当代青少年网络小说阅读心理

曾少武

(湖北孝感432000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角度探讨新时代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的客观合理性,文章提出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一方面有着从众心理,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他们有着共同的话题。另一方面,从其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是压抑的,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承担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赋予的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虚拟的网络成为他们精神释放空间,精彩奇幻的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感官获得新奇体验,暂时忘却学习的压力,情感得以宣泄,精神获得自我满足。

[关键词]文化消费网络小说阅读心理

[标注]本论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少年网络小说阅读研究》(项目编号:10CZW05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与联系方式] 曾少武,男,(1972—)高校讲师,硕士研究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高职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文学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地址:湖北省孝感市玉泉路17号 湖北职院行政楼604室

联系电话:0712-2867885(办);手机:***

当代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一方面有着从众心理,在与同龄朋友的交往中有着共同的话题。另一方面,我们从其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是压抑的,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也承担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赋予的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虚拟的网络成为他们精神释放空间,精彩奇幻的网络小说能让他们感官获得新奇体验,暂时忘却学习的压力,情感得以宣泄,精神获得自我满足。

一、当代青少年文化消费现状与心理需求

消费,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以满足生活需要的过程。文化消费则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过程,是学习、休息、娱乐以使体力、精力更加充沛,从而更好地投入工作学习的重要方式。青少年文化消费,特指青少年为满足个体的精神文化需要而消费精神文化产品的活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需求的相对优势层次体系就是精神文化需要与自我实现的满足。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是青少年成长必然要求。然而,在新时期,我国90后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来自家庭6个长辈的过度关心及其寄予的高度期望必然对这一个小孩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其身心成长。加上许多学校以高考考分为指挥棒,青少年的课业负担严重挤压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青少年的一举一动,在校受到学校管理,回家收到家长监督,其自主空间越来越窄,自由时间越来越少。

以网络媒介为消费载体,大大延伸了青少年的心理空间。其中,网络小说的阅读成为了青少年喜爱的文化消费热点。如《鬼吹灯》、《死亡天使》等新奇网络小说,是青少年课堂之 1 [1]

外的畅想,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产生很强角色代入感,使他们在现实的局促与压迫中得到释放与发泄。同时,如《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众多关于校园青春为题材的网络小说让青年学生找到共同的话题。

二、当代青少年网络文化消费新特点

(一)网络媒介:当代青少年文化消费重要平台

网络——学校之外的空间延伸。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在校青少年的PC机的普遍拥有,书报类购买获取渠道和方式在这个奇异的虚拟空间也有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网上书刊类交易因为其目前现实的条件限制和市场的未成熟开发而有所限制,选择网上交易的调查对象比例极其微小。但是在另一方面,电子书电子杂志等电子多维传播媒介也成了传统文本阅读形式的另一个新颖的补充者。许多调查对象都有阅读电子书电子杂志的经验,还有一部分人以其作为阅读的主要固定的形式和手段。网络小说的盛行,网络杂志的免费,加上题材多样化,发布内容迅速简易,阅览手段便利的显著特点,对大部分有着网络生活的在校青少年来说,是个受欢迎程度越来越大的阅读来源和方式。

传播速度快。热衷于玩电脑的人必定会注意到,互联网上经常登出“优秀”的网络小说,其他各种各样的途径,也为网络小说风靡中国市场做好了一个有力的铺垫。学生之间又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趋势传开,使网络小说成了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热门话题。另外,出版商的介绍文字更是“循循善诱”,使读者萌生了买书的欲望。

网络的开放性不仅带来了便捷的阅读、多样性的选择,还让读者有机会与作者互动交流。这些特点都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需求。

网上读小说很方便,而且有很多选择——这几乎是读“网”者的共识。就在起点、晋江那几个知名网站随便一搜,就会出来好几千部小说。总有一部适合你。加上网络的更新是最快的,要等出版,都猴年马月了。现在,电脑、手机上网都很普及,一部小说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能看。只要把网络小说下载到手机上,每天坐公交的时候都可以看。

互动性、参与性的阅读让很多读者有了“与小说血肉相连”的感觉。在各种网络文学网站上,读者可以随时留言,或是探讨文中的瑕疵、漏洞,或是讨论之后故事情节的展开,或是催促作者加快更文。作者也会在线回复一些评论。“我觉得这种交流会影响作者的思路。”读者可以注册ID,偶尔发表一些评论,或看别人的留言。

目前网民在互联网上的分享行为越来越多,有76%的网民在网上看到好东西会转发,有78.5%的网民经常在网上与他人分享知识。网民的互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知识和信息传递,促进生产和生活效率提高,也与构建和谐、健康积极的上网环境紧密相关。年轻网民在网上的分享行为较为活跃,由于低龄网民在网络互助行为上更加积极,随着网民的成长,未来网络空间的分享行为和互助行为将更为普遍。

我们认为青少年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敏感、单纯而富于幻想、对观察和感知表现更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喜欢追根问底、怀疑和争论。渴望早日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其最方便、快捷而又充满诱惑的途径就是上网。网络不仅让[2]

学生大开眼界,也对学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因为网络虽然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但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生活阅历简单,心理、生理及思想观念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观察力敏锐但不全面,感情丰富但难以自我控制。对网络阅读的目的和意义等方面的认识往往是盲目的,容易产生赶时髦、跟潮流的盲从和好奇心理,加之青春躁动心理等因素,这时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往往就会走入网络阅读误区,甚至不能自拔,滑向犯罪的深渊。青少年的网络阅读的“随意性”、“盲目性”以及缺乏自觉鉴别与抵制糟粕的能力,呈现急需导读之势。

(二)网络小说:青少年文化消费新热点

穿越——课堂之外的时间畅想。有媒体对对阿里妈妈广告平台上的网站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锁定日均访问人数在10000以上的253个网站,逐一对它们的网站类型(包括一级分类和二级分类)进行了分析与统计。调查结果显示,软件下载类、小说类网站浏览量量遥遥领先。日均访问人数在10000以上的网站类型排行榜有21个热点一级网站,其中人文艺术类位居一级分类榜首,小说网站功不可没。在二级分类网站排行榜中,软件下载网站的点击数量在调查中基本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综合小说紧随其后,屈居第二,调查发现如若把其下的女性小说、玄幻小说、手机小说等都加入进来的话,小说网站的浏览率才是无可质疑的第一。小说站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让人震惊,在调查的前一阶段,小说站并不多见,然而在调查的后期阶段,也就是流量更高的网站集团里,小说站则频频出现,由此可见小说站应是高流量网站中的主力;而中小学教育网站仅位居二级分类第五名。在百度今日小说排行榜单,网络小说阅读点击率日平均超过十万次的《斗破苍穹》、《斗罗大陆》、《盘龙》等已经连续200多日高居榜首。网络写手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安妮、天下霸唱、阳春白雪、明晓溪等网络写手已被青少年所耳熟能详。

不可否认,网络小说有着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那些网络小说的写手,为提高点击率,争取上架,获得更高的报酬,自然是耗尽心思,以奇特荒诞、充满幻想、离奇不经的情节来夺人眼球,而青少年的思维特点是他们仍然喜欢阅读具有趣味的神话故事、科幻作品,因而这些网络小说抓住了不少该年龄段读者的心,激发了他们强大的阅读兴趣。相较而言,新课程标准课外阅读丛书推荐的书目种数有限,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也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有的虽是经典,但已失去了时代性;有的虽也有趣味,但又怎比得上“哈利波特”式的现代意味和神奇呢?而且不少经典书目学生们其实早就有了接触和了解,重复阅读只会造成他们的审美疲劳。因而富有现代气息、未来色彩、魔幻情节的网络小说此时无疑成为学生们的一剂精神快餐。从这一点上来说,每天“一更”或“几更”的网络小说,成为一种流行的“快餐文学”。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认为阅读网络小说“感觉有趣幽默,使我开心”,有的认为“有许多幻想,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生物,十分刺激”,有的认为“《诛仙》有一部分描写较好,情节独到,对写作文也有一点帮助”。网络小说文笔优美活泼,语言风趣幽默,比阅读相对枯燥乏味的传统文学更轻松。青少年认为网络小说是很个性化的文学,内容很切近青少年的生活,语比较通俗而有个性。网络小说比起传统文学更随意、更大胆、更新颖。

文学的阅读,或者说在当下主要是小说的阅读,一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项娱乐方式。蓬勃发展的原创文学网站更是把握了文学阅读的巨大市场需求,打造了一条独特的价值链,写而优则“破网而出”,冲击着传统的出版行业。[3]

原创网络小说衍伸出来的文化产品还包括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动画等,由于成名的小说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其商业运作的风险就比较小。同时,“网络创作——实体出版”这相对稳定的运作模式使得网络小说的影响力呈“滚动式”,小说的成功带动了商业运作的成功,商业运作的成功更提升了小说甚至是作者的人气,而传统的出版行业单单依靠书籍本身或者作者名气,不但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也很难达到网络小说那么“火”的程度。

近几年新潮的网络小说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风靡,其人物造型超现代化和理想化,表现形式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贴近青少年心理,表现手法带有很强的夸张性,同时,其诙谐幽默的故事内容,连贯的情节性,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课余看这种清松网络小说,缓解了学习带来的紧张压力。同时,很多网络小说还有相应的电视电影版本,使其传播性和影响力上大大加强。

(三)网络英雄:崇拜时尚与娱乐休闲相得益彰

英雄——学生之外的角色代入。在一些人眼里,网络小说不能称之为文学,而只算作“意淫小说”。读网络小说有时候的确有“代入感”,特别是穿越小说。一个人从现代穿越回到古代,通过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历史。这种感觉本身就很奇妙。每个人一生的经历有限,把自己代入成网络小说中的各种角色,就可以没有限制地玩味不同的人生。有些作者为了吸引铁杆粉丝,会让读者的ID在行文中“出镜”,客串一把配角儿。这样,代入感就更强了。

有时候从现实中跳出来,想入非非一下也挺好的。一些在现实中想不到、做不到的,在网络小说里都可以想到、看到,这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其实许多网络小说与传统武侠、言情小说万变不离其宗:男主角个个家财万贯、风流倜傥;女主角个个花容月貌、温柔贤淑,每一个故事都是经过一番波折,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但还是有许多青少年仍然对它们情有独钟。这些少男少女们躲在作家们营造的“桃花源”里幻想着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

读网络小说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网络小说跟电视剧、电影很像。唯一不同的是,读者需要在脑海里把文字转换为影像。网络小说大部分都是“一次性阅读”,真正的经典并不多,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极少。值得一读的如酒徒的《明》和《指南录》。在盛行“快餐文化”之下,网络作者都会跟网站签约,每天必须更新多少字。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资料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网络小说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展现于大众,进入他们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去崇拜,跟随网络小说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他们都向往梦幻般的,生活在自己虚拟的世界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了网络小说中的主角,并以此成为生活中的目标,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三、网络小说阅读对90后青少年文化消费心理需求的满足

(一)感知体验:文化消费的心理基础

感知觉是阅读的基础,感知体验是文化消费的基础。生命始于感觉,人通过感官接触对象从而感知对象。人们通过感知觉阅读,在阅读中获得感知体验,这一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实践过程中,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不断地进化。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进化过程中其主要产物就是适应器,这是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有助于有机体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比如脚和轮胎,摩擦会让物理性的轮胎遭受磨损,但是有机体的脚通过自然选择规律产生了茧子,产生茧子的机制就是进化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适应性产物。进化心理表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每遇到一个问题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心理适应器。

青少年身心成长相对童年而言其求知欲浓厚。他们有着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面对新事物——上网,他们当然会趋之若鹜。相对于传统小说阅读而言,借助于网络媒介进行阅读,在快捷的搜索引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读本,通过互动与网络写手沟通获得自己满意的情节,这一进化过程让读者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在这里,如果把青少年网络小说阅读感知觉看作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适应器,那么网络小说作品就是青少年文化消费的适应性产物。

无论是校园青春、都市言情,还是穿越、玄幻等小说,以网络方式创作,在网络上首发,并为读者在网络上阅读。虚拟的网络空间,玄幻的时空错乱。这既是网络小说的特色,同时也证明阅读的感知觉心理反映,即青少年网络小说阅读进化适应器在感知觉中的作用。如果没有感知觉的心理基础,没有网络小说阅读进化适应器的作用,网络文化消费后很难产生阅读快感。

(二)情感宣泄:文化消费的动力

感知体验是文化消费的心理基础,那么情感宣泄则是文化消费的动因。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在追溯本能冲动时,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作为爱欲的派生物来表现本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超我指的是社会的价值观念,自我是一种平衡协调。当本我与超我产生矛盾时,弗洛伊德如此说:好像在心理上— — 不管是在自我中,还是在本我中—— 存在着一种可替换的能量,它本身虽然是中立的,却能要么和性的冲动,要么和破坏性冲动通力合作,这两种本能有质的不同,并能增加它的全部贯注。如果不假设存在这种可替换的能量,我们就无法取得进展。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可以知道人类通过释放性欲的物质,即能达到某种升华。也就是说,自我可以通过本能的某些宣泄对本我起到控制和平衡协调。换言之,一种本能的满足可以取代另一种本能的满足,艺术作品正是这种替代性的满足。如此在这样一个宣泄释放的过程中阅读,又获得了另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共鸣。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特别是性开始成熟以后,他们从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了爱慕异性的愿望,从本能上产生互相倾慕的情感,此时的他们对有着朦胧的意识与渴望,因此,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借着网络小说来满足自己倾慕异性的情感。玄幻、修仙、穿越等题材的网络小说是时下中学校园最流行、吸引读者最多的。网络小说中那些或朦胧或火热的故事正是青少年所向往的情感,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很容易被小说中发生在校园里的浪漫故事所吸引,幻想着那浪漫的故事奇迹般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网络小说燃烧着他们那一颗蠢蠢欲动的叛逆心。在架空的背景下,把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情感引入,勾勒出华丽的人生和爱情,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本能替代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

(三)精神需求:文化消费的自我满足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并非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使人在消费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5][4]

和自我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需要层次指的是与生俱来的包括基本需要与超越性需要的各种生理、心理因素。每当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级的新需要就会出现。马斯洛把它分为人的五大层次的需求,即: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类需求的相对优势层次体系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一种自我发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实现即是精神上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通常指一种奇妙的境界,从领悟中感受到愉悦的心情,并能体验超越与神圣。大众文化消费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群体共享的场景,在其过程中,社会群体得到了精神愉悦,产生了新的企求,成为日后创造、创意的重要源泉,也成为个体获得更大价值,即审美价值的增值。这也正是大众文化消费热持续高涨的内在驱动力。大众文化消费因其自身具备的求新、求变的特质,成为文化消费中的时尚宠儿,折射了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相对独立个体来说,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则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交流或精神愉悦的过程。

青少年阅读网络小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和满足,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高峰体验。阅读好的网络小说可以让人领悟理解渗透在作品之中且超越作品之上的内在的含义进而获得精神实感,如网络小说《我们是冠军》中回避掉了的中国的足球环境,描写了一个足球天才闯荡中国联赛和那些黑暗的潜规则去冲突的故事。联想到中国足球现状,文中有许多让人激情澎湃的地方。在网络小说的虚拟世界中,激情可以逃出现实压迫,犹如周星驰主演的《功夫足球》,其无厘头情结,让人笑中带泪,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而对于种马之类的低俗网络小说兴盛现象,我们不妨从有关性描写之外的社会文化意义获得某些理性认识。如明清小说《金瓶梅》,透过书中的性描写,令今人领悟到明代中叶的社会风气。文学作品尤其是描写世俗之人日常生活的文学作品,充斥着用赤裸裸的文字来表现他们对肉欲的追求、性的欢愉,也就变得相当普遍了。“性”描写构成了一种文化形态,并辐射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通过深层次的阅读理解,由此丰富读者的精神世界。

网络文学初露端倪就显示了其极强的民间意识和市场亲和力,网络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机制打破了传统纸媒霸权,构建了全新的多样的文化消费与体验模式,带有很强的后现代性特征。网络小说是“为大众提供毫无艺术价值的消遣”,这话过了,我倒是觉得,这话应是“为大众提供他们所认同的艺术价值的消遣”。

参考文献:

[1]侯玲,王洪斌.从大学生文化消费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4,157(7):84-86.[2]张春.大众文化语境中长篇网络小说运作模式及启迪[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2(8):149-151.[3]刘崇学.论大学生的阅读倾向及图书馆的服务对象[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5):102-104.)

[4](美)D.M、巴斯著,熊哲宏等译.进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l.[5](奥)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35.[6](美)爱德华·霍夫曼著,许金声译.做人的权利——马斯洛[M].北京:改革出版,1998:173.[7]吴珍.大众文化消费与审美心理关系探究[J].商业时代,2009,(10):22.[8]臧学英.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EB/OL]./2001-6-8.[8][7][6]

第二篇: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

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在上小学时已开始有独立消费行为,到了中学时代,他们一般每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消费资金(零用钱),有了经常性的独立购买活动,并且对家庭消费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调查和分析中学生群体的消费心理状态,对企业营销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

最近我们抽样选择市七中、五十一中、二十四中和省实验中学的四个班级为调查样本,发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19份。其中初中135份,高中84份;男生128份,女生91份。学生家长的职业和收入呈均匀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本文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做下述分析。

一、直接购买行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学生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66%,50—100元的占22%,100元以上的占12%。高中生的零用钱显然高于初中生:初中生每月零用钱低于50元的有79%,50-100元的占16%,100元以上不足5%;而高中生每月零用钱50元以下的占45%,50—100元的有32%,100元以上占23%。考虑到中学生的绝对人数,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不容低估。

中学生个人零用钱的多少除受家庭收入制约外,与其本人的消费观念也有显著关联性。在被问及“你对一个学生经常购买商品做何评价”时,有31%的学生认为是“正常消费”,有24%的学生认为“无可非议”,有36%的认为“不够节俭”,还有9%的认为是“奢侈浪费”。

中学生的消费活动相对集中,其经常性独立消费主要有:购买饮食品(58%,占被调查人数的比例,下同),文具(55%),书籍(51%),报刊杂志(38%),音乐磁带、影视光盘(25%),娱乐(21%),体育用品(15%)等。

高中生与初中生的需求结构有明显差异。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把零用钱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人数多12%,用于“娱乐”的多9%;而用于购买文具的人数少15个百分点,用于购买体育用品的少11个百分点。在被调查的高中女生中,竟无一人购买体育用品。男生与女生相比,需求结构也有一些明显差异。把零用钱用于“体育用品”的男生比女生多19%,用于“娱乐”的多18%,用于购买报刊杂志的多11%。女生只是用于购买书籍的人数比男生多8%。总体上说,男生的消费愿望显然强于女生。

二、间接购买行为分析

所谓间接购买行为是指中学生需一定程度上借助家长完成的购买活动。单价较高的商品,如衣物、自行车、随身听等,一般需家长出面完成购买过程,但在这种消费行为中,中学生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主导性的。

自行车是城市中学生主要交通工具,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8%的人拥有自己的自行车。有64%的学生的自行车由家长购买(或指定),这又分三种情况:10%的人完全没有提出意

见的机会;42%的人可与家长共同协商;另有12%的人“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还有34%的学生在家长的参与下,自己完成最终购买。

57%的被调查者的衣物由家长完成购买:没有任何挑选权利的学生占6%;与家长共同协商的有39%;“指定品牌”让家长购买的占12%。还有41%的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实施购买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知,6O%左右的中学生在购买单价较高的、与已有关的商品时起主导作用,他们在家庭中有较高的消费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关于另一个问题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当被问及“购买某种商品的原因”是“自己喜爱”、“受同学影响”还是“受父母影响”时,有85%的人回答是由于“自己喜爱”,只有不到5%的人认为是“受父母影响”。可见,父母做为中学生消费“守门人”的作用被削弱了,有关广告应以中学生本人为主要诉求对象,并以此选择媒体、确立诉求点。

中学生的这种独立性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独生子女的地位决定其消费愿望能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其二,目前一般家庭的经济状况比以前有极大改善,父母大多不愿自己的子女“受屈”;其三,现代家庭观念转变,家长更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发展自立能力。

调查表明,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独立性,而在这方面初中生与高中生差别不大;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收入与中学生消费活动中的独立性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工人家庭的子女在家中的消费地位相对较低。

三、购买动机分析

调查表明,中学生中求实购买动机最为普遍,37%的被调查者有较强的求实动机,这些中学生购物时注重商品的质量和效用,理性倾向明显。比较而言,初中生求实动机略强于高中生,而女生则弱于男生。

求名购买动机强烈的学生约占24%,这些学生更渴望通过消费行为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个性,更注重所购商品的社会声誉和象征意义。比较而言,高中生求名动机增强,这应该是自我意识发展和独立愿望增强所致;男生比女生有更强的求名动机,在初中、高中都如此。

求美购买动机占主导地位的被调查者有22%。相比而言,看重商品“美观别致”属性的女生远多于男生。高中、初中的男生都只占16%,没有因年龄产生的差异;而在女生中,有25%的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美动机,略高于同年龄段的男生,高中女生这个比例则达到38%。这表明女性的购买活动中情感性因素随年龄而增长,把商品对人体的美化、对环境的装饰、对精神生活的陶冶等作用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上,追求商品美感带来的心理享受。

另有20%左右的学生求廉购买动机强烈。这种购买动机与学生的家庭收入是呈正相关。男生和女生具有求廉动机的比例总体来说相差无几,但有趣的是,初中阶段具有求廉动机的男生比女生多,而到高中阶段却正好相反,女生中求廉动机强烈的人数远多于男生。可能的解释是,随着年龄增长,女生更能体会家长的艰辛,而男生则比较不愿抑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有些出乎调查者意料之外的是,中学生消费群的求新动机不强烈。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不到9%的人有较强的求新动机。初中生追求“新潮时兴”的人数明显比高中生多。这可能与学业压力和生活环境有关。

四、名牌意识

调查表明,在实际购买行为中,热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学生并不很多。在被问及“购物时是否挑选名牌”时,有23%的学生做了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不算低,但这个数据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学生拒绝名牌。

调查结果显示,关注名牌的中学生远高于23%的比例。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7%,“不太关注”的占24%,“不关注”的占13%。

中学生对日常消费品的识别度很高。被问及“能否识别服装名牌”时,8%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45%的人选择“基本可以”,33%的人选择“能识别最著名品牌”,而选择“不能识别”的人只有15%。被问及“能否识别饮食品名牌”时,13%的被调查者选择“完全可以”,53%选择“基本可以”,而“不能识别”的人有13%。这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名牌很敏感,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通过有限的信息接收渠道,形成了较强的品牌识别能力。

众多中学生的名牌意识没有转化为购买行为,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

首先是受购买力制约。调查显示,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买不起名牌”。调查中发现一些特例,如某学生父母双双下岗,竟还逼使父母为自己购买名牌皮装。但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求名动机会普遍而强烈。

其次是消费观念影响。中学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封闭,而正统教育又不鼓励名牌消费倾向,使部分学生对名牌消费产生消极态度。就服装而言,中学生的名牌识别力很强(如前所述),但被问及“穿着名牌服装的心理感受”时,有41%的被调查者的心理反应是积极的:24%的人认为“(名牌)能保持和改善自我形象”,17%的人认为“能带来心理满足”;另有59%的学生反应消极:41%的人认为“(穿着名牌)没什么意思”,18%的人认为“是追求浮华的表现”。有趣的是,女生持消极态度的人明显高于男生,而高中生明显比初中生持更积极的态度。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观念更典型地体现在对化妆品的态度上。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极少有人购买化妆品,而自认为对化妆品品牌熟悉的只有3位女生,仅占被调查女生的3%。这种情况对有关商家意味着什么呢?

第三,受商品特点的影响。对于服装、自行车这样社会清晰度高的商品,中学生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较明显;而对于文具之类社会清晰度低的商品来说,中学生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就不强烈。

第三篇: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城市社区绝非单纯的地域共同体。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的产物,城市是由许多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道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信念共同体,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文明城市建设,要求有一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和美的城市社区环境。其中,绿地、安全、平静、整洁等环境质量指标是文明城市的重要尺度。但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并不是单纯追求物质文明成果,更重要的是追求城市人的文明。它要求市民的文明要与城市的文明设施相对应,要求城市生活主体市民对文明成果的自觉创造和保护。因此,城市环境与设施虽重要,但城市人对设施的态度更为重要。只有以高水平文化教养的市民与高质量的文化环境相配,才能真正体现文明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内涵,要求环境符合人性,更要求人在环境中展现人的尊严与美,要求人与城市环境协调统一。因此,建设文明城市,根本在于市民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人际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教养,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生活的文化质量。

基于城市文化的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思考,不能不使人感到,城市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满足城市文化内涵的要求。

第一,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统一的城市教育体系,提高市民的整体文化意识。市民的文化意识是城市建设的根本任务。目前,城市社区教育存在着空白。这样,导致中国城市文化建设中,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市民教育体系,使广大市民缺乏市民意识和社区成员意识,因而缺乏对城市和所在社区的关怀意识,参与意识、维护意识、建设意识,表现出在公共生活中公德意识的欠缺和行为方式不文明。遵循城市文化的内涵,必须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加强社会理想和责任感教育、开放意识与变革精神教育、社会公德与市民人格教育,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市民的文明意识的成长,培养其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的参与意识,确立爱护城市形象的市民意识。第二,建立城市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相统一的城市特色文化体系,塑造有个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城市的文化特色,既是城市的外在环境,也是指城市的精神生活,不仅包括现代文化,也包括传统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可以是某种资源、某种工艺、某种优势。塑造城市特色文化,从外在方面讲,它可以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鲜明的特色产生出独特的美感,增加城市的魅力,展示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从内在方面讲,塑造城市特色文化,是文明城市的文化内涵的要求。独特的城市文化,将形成特有的文化氛围,培养出特定城市文化人。这有助于市民形成热爱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情感和自豪感。建设城市特色文化,首先是创造本城市新的文化特色。在创造城市特色文化中,应注入人文精神,融入优秀的文化传统,时刻把握城市文化的内涵,即塑造城市特色文化的目的在于促进市民形成共同的审美观念和强大的内聚力,促进市民人格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民族自豪感、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建立主流主义、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相统一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同文化素质的市民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单一化的城市文化不利于城市文化建设,因此,城市文化应该保持多层次和多样化发展状态。目前,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受到大众文化的严重冲击,而大众文化感性化、平庸化、低俗化的倾向,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市民,使他们缺乏对文化意义的思考,缺乏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使其文化欣赏品位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逐渐下降。不仅如此,某些大众文化产品完全放弃道德理论,诱导一部分大众文化欣赏者堕落。为此,在文明城市的追寻和建设中,必须提倡主流文化,让主流文化占领城市文化阵地。同时也要引导市民的文化欣赏品位,增强对各类文化的评价能力。

在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如何增强自己城市的文化含量,如何创造自己的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已成为有识之士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深刻地把握城市文明的文化内涵,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建设思想,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的前提下,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城市社区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文化,使新时代的城市文化真正成为中国现代文明的生长点。

第四篇: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

文化与国家关系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是彼此相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关系的和平与稳定对于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作为纽带作用的文化交流自然也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从中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笔者认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面临很多困境需要破除,否则会直接影响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使两国良好关系缺乏文化根基。

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时期,它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而其后来的发展也一直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以中国的角度为例,从中苏蜜月期苏联文化作品大量引进,到中苏交恶后对苏联修正主义文学的批判,到后来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文化交流的恢复,以及现在中俄基于巩固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需要而有官方推动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无不渗透着政治的影子。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两国关系的升温,中俄文化交流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之下发展较快。政府主导、顶层推动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特征。1992年,两国签订《科学技术合作协定》,1995年,中俄达成《中俄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近年来,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等文化交流平台。这些都是两国政府努力推动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然而,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政府主导下的两国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所发挥的维系作用有限,在中苏交恶时期,两国相互妖魔化的背景下,之前由政府主导的两国文化交流对维系两国关系起的作用有限。

下面,我将从两国文化传统、科技、文艺、地域等方面进行分析。

俄罗斯地跨欧亚,其历史文化具有两面性,即兼有东西方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正教文化,而中国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民族主义是俄罗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第三罗马自居的俄罗斯,具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济世情怀。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在苏联时代的典型表现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在苏联解体之后,面对国际地位的巨大落差,则催生了排外情绪。同时,俄罗斯文化产生于无地理屏障的平原地区,历史上战乱不断,形成了尚武精神,喜欢走极端路线,缺乏妥协精神。而中国则传统文化则主张和而不同,兼容并包,强调中庸之道。两国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两国文化交流面临挑战。

科学技术是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两国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科技合作,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且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机械等领域成果丰硕。但是,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以其中典型的军事科技合作为例,其合作形式多为中国提供资金,俄罗斯向中国输出军事科技的形式。而中国科技实力逐渐上升,俄罗斯则继续吃苏联遗产,进步缓慢,俄罗斯军事技术对中国吸引力逐渐下降,中国逐渐摆脱了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依赖,甚至对俄罗斯的军火

贸易构成威胁,而俄罗斯对中国的猜疑也日益加重,不愿与中国分享最高端的军事科技。两国科技合作在未来面临挑战。

苏联时代,俄罗斯文艺对中国影响巨大,苏联电影、小说、音乐、舞蹈、美术等给一代中国人留下了深刻记忆,并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然而苏联解体之后,伴随着国力的下降与经济的衰退,俄罗斯文化在中国也逐渐式微。近年来,虽然有中俄文化年、语言年等活动,增进了两国文化交流,但也面临着文化交流的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两国文化活动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的支撑,也没有实现对对方优秀文化的吸收。,从整个社会层面,民众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仍然有限。这显示出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交流活动面临的困境。

从地域上看,中俄文化交流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文化交流程度较高,而其他地区则交流程度有限。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基于地缘有关,也与历史文化因素有关,这些要素在其他地区都具有不可复制性,很难在其他地区推广。

中俄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由此可见,当前,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在两国政府推动下进行的,两国文化交流缺乏文化源动力,这就意味着,中俄两国当前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表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缺乏足够的群众基础。两国文化交流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深度和广度相对不深,两国人民还存在着对彼此的偏见和不友好、不信任的问题。两国文化方面的摩擦在将来也会不可避免。文化交流成为两国政治关系的附庸,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文化交流对增进政治互信的作用却极其微弱,甚至因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缺乏而导致政治上的不信任。所以,在政府主导下的文化交流活动难以担负起增进两国互信,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最终为两国关系发展打下坚实文化基础,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的艰巨使命。必须实现中俄文化交流形式转型,由至上而下政府推动变为自下而上民间主导。这样才能发挥文化在维系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发展的纽带作用。

第五篇:中学生手机消费心理研究报告

中学生手机消费心理研究报告 镇海中学 周超 余敏敏

随着电子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购买、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同学、家长、老师对此看法不一,各学校、家庭采取的态度也很不一样。中学生在手机消费上究竟有怎样的心理特点呢?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论文中提到的有关数据,详见附录二)

一、手机价格与换机行为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当前拥有的手机价位呈倒抛物线形分布,即中等价位居多。这表明大多数中学生购买手机时比较务实,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和家庭收入水平选择手机。大多数中学生主动拉上父母去买手机,父母的意见也是造成“务实”的原因之一。有趣的是,有一位同学是瞒着父母去买的,其价格在500元以内。在接受调查的中学生中71人曾换过手机,占40.11%这比我们所估计的要多。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毕竟是近一两年来明显增加起来的,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换机现象如此多的主要原因可分成主客观两大类:主观上认为手机过时、用腻及看中新功能的占47.89%;客观原因占52.11%。而因主观原因换机的同学当前手机的价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这其中折射出中学生追求流行的心理特点。有些同学的手机是很先进的,奢侈的消费不应是中学生所有的。另外,有这么多人因手机丢失、失窃而换手机,这便印证了学校认为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观点。在不允使用手机的学校里,学生丢了手机只能哑巴吃黄连,不敢写寻物启示报告,给家里造成经济损失。

二、关于手机话费的分析:

从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话费过高,也有些家长并不在乎话费的多少,只怕 孩子乱打电话,乱发短信,他们共同关心的是孩子把话费花在了什么地方,是否值得。数据 表明,如我们一般认为的一样,必要的联系和收发短信是两大消费点。短信虽然只需一毛钱 一条,但很多中学生把短信当作QQ一样用来聊天,累积起来费用就相当可观了。有一个同学每月话费100元左右,短信费占了70—80%,平均下来每天要发25条左右,这在有一定年纪的人看起来很不能理解,而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很正常。这与中学生对输入法掌握能力远远强于中年人,以及他们习惯的类似QQ的聊天形式有关。另外煲电话粥的人并不很多,一个解释是中学生心疼手机费,宁可另外再用电话卡来打。关于信息套餐,我们发现有些同学深受其困扰,有时一天十块地扣走话费着实令人心疼,在此提醒大家不要轻易选择来历不明的包月。中学生每个月的的话费很不平衡,有的每月只需10元,有的超过200元,遇上节日假期多的月份甚至会超过500元,但平均值还是比较适中的:68.41元,低于大多数家长对话费的上限:100元。(根据经济状况而定,有的家长认为应该控制在50元以内。)值得欣慰的是,话费特别高的在我们采访过的对象中比较少,说明大多数中学生能理解父母挣钱不容易,并有一定的控制力以减少话费。在被问及是否心疼话费时,45人选择是,25人选择从不(其中六人常煲电话粥),其余人选择有时,这要看和谁打。话费过高的同学走得太极端,有一位同学月月超过500元,这不能不使人担心。中学生话费的来源比较单一,多是打完了让父母再充(91元),自己生活费(零花钱)中拿(70元)或是两者结合(9人),这样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受的监督也多。因此有些人有其它来源,有人是自己赚的(未知年级),很是令人欣慰;有的人从哥哥姐姐那里拿;但有一份答卷中这样写道:借钱、敲诈、收保护费(高一年级),令人诈舌!的确有这样的中学生存在,这与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率相吻合。这一点引人深思„„

三、关于手机功能的看重点手机饰品及攀比心理的分析: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块内容,我们的统计如下:

我们发现外形、和弦铃声、彩屏和短信储量是同学最为关心的几大功能。对外形的追求是普 遍的,有些同学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漂亮的手机,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过分追求外形来向同 学炫耀。与外形相配的声音也很被看中,拿同样是508元的小灵通来说,尽管UT108比UT218多了游戏功能,并有更多的待机画面和更快捷的输入法,但据我们了解选择的和弦铃声的UT218还是要比UT108的多。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声音是手机的第二张名片,好听的铃声使自己开心,又能体现自己的个性与品味。然而同样是关于声音的功能:录音与收音,选择的同学却很少。如上面分析的,铃声是自己和他人都能听到的,自然不能“失面子”,而录音与收音功能有其它替代品,花这钱在手机上不太划算。有一位老师曾表示担心学生沉溺于玩手机游戏,而我们的调查显示看重游戏功能的人数居中。这是因为同学们手头的文曲星等有更多游戏,玩起来也方便,而且用手机玩游戏太费电,游戏种类有限,容易生厌,于是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我们曾采访一个家长,他认为中学生首要看中的功能可能是有摄像头,而实际上这项只排在中后位置,说明中学生虽然关注流行,但结合经济能力,所做的决定是理智的。

手机饰品可说是兴起中的消费热点。市场上的饰品价格少则两三元,多则几十元,同学们对 于饰品的态度就的如“好马佩好鞍”,表现在手机价位较高的同学常换饰品,很多当初选择 没有饰品的同学现在也纷纷挂上了饰品。一说起中学生使用手机,就会有人站出来指责中学生的攀比心态。的确存在有这样情况,从对手机外形的看重上,我们也可看出个一二。但情况没有有些人估计的那么严重,绝大多数同学表示不会与旁人比较,至多表示一下对诸如有摄像机的手机的羡慕。在对没有手机的同学调查中我们发现结果就很不统一了。一部分人的表示别人有没有手机与己无关,自己用卡打电话也不见得不方便,没有手机也并不能说明自己家庭经济状况很差。而有小部分就觉得不爽了,“有部手机怎么着,吊什么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提醒同学们在使用手机时不要表现出炫耀的表情。

四、手机与学校、手机与生活的关系:

我们做这个课题是在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下进行的,学校禁止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原 因有:

1、短信闲聊、玩游戏,贻误学业。

2、不良信息,污染心灵。

3、助长奢侈浪费和盲目攀比之风。

4、用手作弊,不利学习及品德塑造。

5、容易在虚拟世界中交往过密,不利身心健康发展。

6、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问题。

7、免疫系统易受辐射,影响身体健康。(摘自《告学生、家长书》)

这些理由是比较有道理的,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示理解,但不少人认为学校不应一棍子打死。也有人产生逆反心理,在答卷上写了“无聊”、“去死吧”、“不是人”等过激字 眼,表现出有些中学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这与一些学校过于强硬的措施可能有关。有趣的是,一些同学明确写道:“支持学校,但我还是会带的。”

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同学比较遵守学校规定,不让带就不带,(尤其是鄞州中学、华 茂外国语学校)说明中学生也非并都这样叛逆。有些学校并不反对学生使用手机,但学校领 导的确也为手机带来的管理上的新问题而头痛不已。象山有所学校就是因为学生用短信作弊 而不得不全面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这样引发我们对学校如何管理的思考。在此摘抄部分上海市建平中学的规定作参考:(摘自 《校园学生移动通讯工具使用管理暂行条例》)

1、不提倡、不限制,但要加强管理。

2、教学场所不准使用手机,考试时严禁将手机带入考场。

3、每日22点以后不准使用手机。

4、要使用手机的学生,由家长签名后向班主任申请,视具体情况同意。

本课题已近尾声,通过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中学生手机消费心理有了更加全面的 认识,改变了一些旧有的想法,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总之,我们希望社会、学校以及家 长能更好地引导中学生的手机消费,使消费心理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附件一:

中学生手机消费心理研究调查问卷

在做这份调查时,你或许会心存些许顾虑,毕竟学校不提倡甚至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为此,我们采取匿名调查形式,且调查对象涉及全市各县市区,为你解除顾虑。真心聆听来自你的宝贵意见!镇海中学 高一(2)班

中学生手机消费心理研究课题组

基本信息

性别:_______ 年级:________ 学校所在县市区:_________________ 1.你的手机价格是_________(包括预存话费及小灵通)

A.500以内 B.500~1000 C.1000~1500 D.1500~2000 E.2000以上

F.不清楚 购买手机时__________ A.父母全权办理 B.主动拉上父母 C.被迫让父母随行 D.说服父母自己去买 E.瞒着父母去买 F.亲戚或朋友送的 G.其他:__________ 3 你比较看中手机的哪些功能(多选)_____________________(1)外形(2)彩屏(3)有摄相头(4)游戏(5)短信储量(6)上网

(7)输入法快捷(8)耗电量(9)电话簿储量(10)调频收音(1 1)屏保(12)和弦铃声(13)录音(14)按键手感 其他(请补 充):_______________ 4 你是否觉得你的手机不如同学?________A是 B我的比他好 C不去比较 5 你是否换过手机_____ 若有,其原因是:___

A老手机坏掉了 B老手机过时了 C看中了当前流行的新奇功能 D用腻了 E其他 :______________ 6 你当前选择的网络是:_____ A.移动 B.联通 C.小灵通 你为什么选择当前的网络(多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便宜(2)信号好(3)周围朋友,亲戚使用这个网络比较多(4)手机店 推荐(5)健康(6)没啥理由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的话费通常花在(多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必要的联系(2)聊天,煲电话粥(3)收发短信(包括移动QQ)(4)各种信 息包月套餐(包括下载铃声等)(5)其他___________ 9 你当前的话费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A.打完了让父母再充 B.自己从生活费(零花钱)中拿 C.其他:____________ 10 你在众同学面前使用手机时,特别是没有手机的同学面前时,心里_______ A.很自豪 B.没啥感觉 C.有所遮掩,怕被告发 D.其他_________ 11 你在长时间通话时,是否会心疼话费?_______ A是 B有时,这要看和谁打 C从不 你是否有因使用手机而影响过学习生活?_________ A发短信聊天过多 B控制不住玩游戏 C基本没有 D其他________ 13 你当前的手机饰品__________

A经常换 B买定一个就一直使用 C没有 14 你当前的手机饰品有:___________(多选)A贴纸 B挂件 C收机套 D彩壳 E其他_______ 15 你认为手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16你认为使用手机有哪些弊端?

17你如何看待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 18你父母对你使用手机的态度? 19你要对我们课题组说的话: 你在做这份问卷时,答案真实率约为________(由于我们选项设置等问题,你可能无从选择,只能选一个较接近的选项,所以真实率不一 定为1,请估计并填写)

附件二:

调查问卷的部分统计结果

地区:市区23 ;鄞州 9 ;镇海 62 ;北仑 6 ;慈溪 8 ;余姚 25 ;奉化 6 ;象山 16 ; 其他地区(上海、绍兴、舟山等)22。共 177份。

1、手机价格

手机价格 人数 百分比 500元以内 7 03.95 500——1000元 32 18.08 1000——1500元 52 29.38 1500——2000元 37 20.90 2000元以上 29 16.38 不清楚 20 11.30

3、看重的手机功能

中学生看重的手机功能统计表

手机功能 人次 百分比 手机功能 人次 百分比 外形 124 70.06 耗电量 67 37.85 彩屏 85 48.02 电话簿储量 43 24.29 有摄相头 47 26.55 调频收音 26 14.69 游戏 60 33.90 屏保 30 16.95

短信储量 85 48.02 和弦铃声 86 48.59 上网 67 37.85 录音 22 12.43

输入法快捷 46 25.99 按键手感 74 41.81

其它:感觉;支持下载;信号好;闪光;手写输入;装有核按钮;007中的任何功能„„

5、是否换过手机: 是71 否106 换机原因:坏掉20(28.17%)过时16(22.54%)看中新奇流行功能10(14.08%)用腻了8(11.27%)其他12(16.90%)

8、话费花在何处

9、话费来源:打完自己充91(51.41%)自己从生活费(零花钱)中拿70(39.55%)两者结合

9(5.08%)其他7(3.95%)

10、在众人面前使用的感受:很自豪7(3.95%)没啥感觉158(89.27%)有所遮掩,怕被告发

12(6.78%)其他0

11、是否心疼花费:是45(25.42%)有时,这要看和谁打107(60.45%)从不25(14.12%)

12、有无影响学习: 发短信聊天过多32(18.08%)控制不住玩游戏3(1.70%)基本没有139(7 8.53%)其他3(1.70%)

13、你当前的手机饰品: 经常换41(23.16%)买定一个就一直使用67(37.85%)没有69(38.98%)20、平均真实率94.03% 口头抽样调查平均花费:68.41元/月

口头抽样调查父母能允许的花费:100元以内

附件三: 我们的研究体会 摸着石头过河 周超

选题时,我就打算选感兴趣的心理类,我们拿到题后,觉得做中学生心理这个课题太大了,于

是决定立一个子课题,最终选定了与我们中学生很有关的手机消费心理。

这是我第一次做研究性课题,什么都不知道。我和余敏敏可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平日里 做心理问卷的印象和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的观察,我们很快拟出了问卷,给身边同学看了 以后,又补充了几个他们提的问题,然后付印。之后进行了我们的调查,这部分由余敏敏详述。

数据统计是件很繁琐的事,每每干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想问卷中有趣的答案,有时会 有鼓励的话,促使我们干下去。实话说看见挖苦的话我们自己也觉得没趣,比如“你们很无 聊哎!”、“很费时间”,心理感到特别委屈。手捧着因我们无数次归类、统计而有些发皱 的答卷时,有一股特别充实的成就感。

写论文的时候,如何把一堆数据转化成论文,一开始对我们来说的确有些困难,写了一些之 后给同学看,他们说像是在罗列数据,后来我们将论文改得简洁些,加入更多的分析内容,终于我们写出了初稿。几经修改,定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点点培养新的能力,一点点学习新的方法,真正体验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所在。特别感谢研究过程中帮助过我们、支持过我们的熟悉的或不熟悉的朋友!中学生手机消费心理调查采访实况转播 余敏敏

在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我和周超开始了我们的采访与调查工作。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了 三块,分别是:

1、对手机销售商店进行采访。

2、对部分教师、家长采访。

3、对宁波大市中

学生进行调查。在作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我们两个从未有经验的女生来说,的确是不小的挑 战。然而,调查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趣事,让我们难忘。

一、对手机销售商店的采访 这个部分是由我来完成的。我选择了余姚话机世界的营业厅作为主要采访地点,另外还选了 一家小型手机店和小灵通销售点进行采访。在采访之前,心里还真是紧张。一方面是从来没 有采访经验,另一方面是不只他们是否会接受采访。最终我还是硬着头皮进去采访。进去之 后,当然是先选一位看上去比较“面善”的营业员。选了一位漂亮的小姐,我开始采访。开 始我必须做自我介绍,讲清做采访的目的。一大堆我的“独白”之后,幸好老天保佑,她同 意回答我的一些问题,让我的一大堆“废话”没有白说。在采访中,她告诉我,中学生普遍 购买手机的情况在近两年中有大幅度上升,而且很多学生都是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购买 手机。大部分中学生购买的手机价位在1000~2000左右。中学生很看重手机的外形以及信号,这几点在我们之后的调查统计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之后我问了她是怎样看待中学生使用手 机记忆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她说中学生使用手机十分有必要,只要能正确使用,把握分 寸就可以。至于学校,除了在教学去禁止使用手机之外,在生活区禁止使用手机似乎没什么 必要。当然,她作为手机店的销售员,这么说是她的证实看法还是为了促进中学生手机消费,就不得而知了。她的看法仅作为我们做总结时的参考。

二、对部分教师、家长的采访

从客观角度来评价中学生的手机消费,最有发言权的就数教师与家长了。于是,我和周超选 择了几位教师及家长进行了采访。

首先采访的是某高中一位政教主任A老师。他仔细地从电脑中找出了该学校为禁止学生使用手

机而制定的有关条例,并谈了他的看法。作为学校的政教主任,他说,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 机,是为了防止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还有考虑到安全问题,避免手机失窃,造成不必 要的经济损失,好考虑到学生利用手机考试作弊,或者同学之间有不正常的交往。提到学生 在校与家长联系不便,他做出了相关回应。学校会考虑这方面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比方说 在生活区多设几部公用电话。而就A老师个人而言,他也说除了自己的个人观点。手机作为高

科技产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因此对于一些消费理智,自制力强,能正确使用手机的学 生而言,使用手机也不是不可以,然而不自觉的学生使用手机将造成严重后果。

之后,我们采访了某位班主任B老师。B老师的主要观点是,中学生使用手机是否正确是因人

而异的,自觉的学生使用手机没问题,不自觉的学生使用手机就该禁止。然而学校不可能因 人而异地去制定规章制度,所以只能规定禁止学生使用手机。B老师并不认为学生会因为使用

手机而产生互相攀比的心理。

然后,我们采访了某校一位语文教师C老师。C老师则认为中学生使用手机没有必要。她认为

作为一个学生使用手机,这样小小年纪,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而且她还认为在学校使用手 机,还可能引起手机失窃之类的现象。她觉得中学生在出门旅游等情况下使用手机还是可以 的,方便与家人联系,在学校使用则没必要。

采访完教师之后,我们随即选取了几位家长进行采访。家长A说,如果给孩子买手机,就怕他

玩游戏,过度发短信,而不买的话,有时想找孩子找不到,心理很急,所以有些矛盾。家长 B说,手机联系方便,有好处,只要孩子能正确使用手机,还是可以的。家长C说,孩子有自

制力就好,不用担心。家长D说,孩子吵着要,没办法就买了。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只要正确使

用手机,中学生手机消费也未尝不可。而且许多家长坦言对孩子的收机话费并不在意,只要 适度就好。在对家长采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有趣的事。因为部分家长拒绝接受采访,因此 我们的工作困难重重,于是我们只好“见缝插针”只要愿意接受采访的,一个也不放过。记 得周超“逮”到一个老阿姨,做完介绍后就要采访。老阿姨说:“我儿子已经结婚了。”晕!管他的,接着问,问她作为一个家长对中学生手机消费有何看法,她还是友好的回答了我 们的问题。

三、对中学生进行调查

我们在王金立老师的帮助下,印好了200份问卷,准备开始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00份好

像是蛮艰巨的任务,幸好我俩身居跨区班,同学来自宁波各地区,让他们帮忙肯定没问题。于是我们按地区分配,又在自己学校里分发了一些,最后留下一部分,我们亲自去宁波市区 进行实地问卷调查。我们认为实地调查可能会很困难,毕竟题量有点大。我们想过很多办法,甚至还考虑过“作问卷,送纪念品”的方法,但最终还是没有采取这个方法。最后,我们

选择了宁波新华书店作为采访地点,找了两个男生(黄拓、施家辉)帮忙,开始了我们的艰 苦工作。

开始只有我和周超在做调查,我俩始终迈不出第一步,拿着调查问卷在那儿徘徊,最后我鼓 足勇气豁出去了,找了一个在买CD的男生,开始第一份问卷。我讲话都有点结巴,面红耳赤

。幸好他友好得答应做问卷。没想到做一份问卷如此困难,看这手中那厚厚一叠问卷纸,真 觉得前途一片渺茫。之后,我俩各自去做问卷。N分钟之后,问卷才消灭了两三张,真实苦不

堪言。终于,我们的两个帮手来了。黄拓一出马,一次便两三张两三张地搞定,我们的进度 一下子提高,真实佩服他。我们笑称他的“魅力”够大。我和周超找了个女生,说完一大堆 “废话”,她说:“刚才那个男的让我做过问卷了!”靠!白费口舌。后来我又找到三个女 生,说:“你们好!我是镇海中学„„”“我们也是镇海中学的,在学校已经做过问卷了!”靠!真丢人!于是我灰溜溜地走开了。我们每做一份问卷,就要重复一次“废话”,所谓 “废话”,就是自我介绍,我们做问卷的主题等等。当时真恨不得有台复读机,每遇到一个 人就重放一次,省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说同样的话。做实地调查这一块是最辛苦最烦躁的。之后从宁波各地区陆续收回问卷,加上市区的,总计177张。看着这堆纸,还真有种成就感。调查这一块算是告一段落,接下来是结果统计,数据分析。这一块很繁琐,我和周超为了统 计数据,划了n个“正”字,造成的后果是:我俩都不认识“正”字了。苦!数据分析这一块 交给周超了。这么长时间的研究,总算有了那么一点成绩,课题已将近尾声,真是倍感欣慰!

参考文献:

①《课堂内外》2004年4月号,P8 ②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下载从文化消费角度探讨90后中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文化消费角度探讨90后中学生的网络小说阅读心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90后消费心理与价值观

    90后消费心理与价值观 90年代消费者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只要看一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中学生的打架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中学生的打架 隆德二中2013年12月 学生到初中后,很多的行为和小学的情形是不一样的。在初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迅速的增加,他们好动,在学校的教育中,男同......

    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空缺翻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秋秋:一七五 五六七 一二四八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23456789101112***81920212......

    85后网购消费心理研究

    85后消费心理特点与营销方式变化阅 读 2011-3-9 作者:丁家永 目前在营销实践中简单地划分与分析80后消费特点有点过于笼统,由于社会与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85后这一概念正在兴起......

    90后大学生时尚消费心理研究

    90后大学生时尚消费心理研究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时代造就了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他们热衷网络,信息渠道多元化,他们享受生活,追求......

    从心理方面谈中学生心理安全

    中学生心理安全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毕节地区发生了多起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中学生的安全问题被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发生了这样的事,许多学校都在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安全建设,但校园......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饮食作为任何生物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人类生命早期最突出的主题,它包括食物和进食两个部分。因此它不仅具有基础性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具......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5篇)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学习音乐 音乐是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所有的文化都拥有音乐,每一个社会都有着一种与该社会原则上相联系的音乐体系。当音乐被置于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并作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