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措施(共5篇)

时间:2019-05-14 22:0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措施》。

第一篇:三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措施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措施

1、加强网德教育 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高校中组织网络道德的宣传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辅导报告、座谈会及与之相关的文娱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针对性的主题“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2、占领网络阵地 建立一批高质量、高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更多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网站”,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要切实把校园内的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最佳载体,要让党旗在网上高高飘扬,让同学们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要让校园网成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传播阵地。

3、加大网络监控管理力度 对黄色及其它有害网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种垃圾,信息污染腐蚀学生的心灵。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加速网络德育工作研究,净化网络环境,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墙,让我们的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4、学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本身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侵蚀,这样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发展。在调查过程中,觉大部分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不良现象还是深恶痛绝的,这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很高的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科学对于伦理来说,属于中立的一种智力工作。新技术善的使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福利;它的恶的使用,有可能给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所形成的虚拟化社区呈现着一种“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日益凸现的“黄色风暴”、“网络犯罪”、“人际疏离”、“情感冲突”、“信息霸权”等道德失范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学界多从网络道德问题的现象描述着眼,从网络技术本身的特点和道德主体的规范及道德教育的应然展开分析,笔者以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心理和行为表现为切入点,分析网络道德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期探寻有效路径,实现网络道德的重新建构。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表现

1.道德认知的冲突和价值紊乱

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1]在虚拟社会,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界限,但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特征,它反映着一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等。此间,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与道德冲突必然出现。同时,随着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的大量渗透,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歧变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生活中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社会现实又会使政府、学校甚至社会传统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人们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而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一直所起的支配性作用则可能消失,导致的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行为主体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于经过伪装的思想和言论的识别能力较差,加之特有的好奇心、猎奇心,他们会比较容易被诱导,进而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久而久之,还会把错误的伦理道德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容易对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与抵触心理。

2.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际疏离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情感是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交往方式的改变常常导致人的诸多方面的相应改变。社会学原理认为: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规范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但在网络世界交流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通过E-mail、QQ、博客等各种网络工具进行的间接的“人—机—人交往”。在这种情境下,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等社会属性在网上可能统统消失了。尽管大学生也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却不必遵守现实社会中角色扮演的规则,没有必须履行的角色义务,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自己理想的“自我”,把虚拟的角色当成了现实的角色,容易导致人际距离疏远,直接交流减少,行为主体麻木,人情趋于冷漠,进而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3.道德意志的弱化和行为失范网络社会的形成在客观上提供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赖以生存的条件,但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隐蔽性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诸如网络盗窃、网络传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大量令人关注的道德问题成了人们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在网络社会中,一组代码,一个角色符号,便成了身份的维持物,每个人都成了自我生存的中心。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在《虚拟身份:想像的自我》一文中通过对网络行为主体的大量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数据网是由所有的虚拟身份组成的。在计算机空间,网络主体身份注定能够通过许多“世界”而创造一个新的“自我”。[2]在网上,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的约束,亦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上网的人往往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快乐原则”支配着个人欲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假、恶、丑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释放宣泄。既然没有规则的约束,这就使得网络文化的审美价值中道德评价相对化的倾向变得浓厚,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也并不能一如既往地产生作用。因此,进入互联网的大学生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产生大学生网络道德感的弱化。一方面,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乃至犯罪行为。

4.道德人格的偏常和人性异化

网络在为人类打开一个自由驰骋的新空间的同时,也营造着一个数字化生存的空间。“在那里只有公民,没有统治者;只有交流,没有灌输者或检查者。那是一块谁也无法控制的自由意识的伊甸园。”[3]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王国”中,网络带来的奇妙多变的虚拟空间,使人们在一个没有时空限制,没有权威约束的范围内弱化了传统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有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部分大学生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沦为数字化、机器化、工具化的存在,甚至染上“网络成瘾综合症”。如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色情成瘾等。这些沉迷在虚拟世界的学生,常常感到现实社会中自我的渺小和无助,往往陷入痛苦的深渊不可自拔。他们像“互联网上的动物一样”,在网络社会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智慧、精力和情感,仿佛自己的生命能够摆脱物质的躯壳而幻化为一串串数字化的符号,在网络社会那浩淼无边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升腾。这种沉迷,会进一步造成大学生现实社会的,进而导致人性异化和人格障碍。网络由供人使用的工具、客体,结果变成了控制人的主体,造成了主、客体的易位,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受网络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逃避现实、自我封闭,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紧张、冷漠、孤僻、情感缺乏的心理,甚至抛弃对伦理、道德、价值、信仰等精神中真善美的追求,产生自我评价降低、责任感缺乏、价值失范、信仰危机、欺诈等心理,致使人格畸变。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

1.传统道德约束的真空

按照费孝通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社会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的交往面比较狭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熟悉的人际环境里。在“熟人空间”里,道德的三支力量: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一般能共同发挥作用,因而,人们的道德意识比较强烈,道德行为比较严谨。而网络提供给网民的不仅是一块“公共空间”,更有一块“私密的空间”,这里,交往不再需要真实身份,无数个体演变成数字化符号,不受他人的监督,道德只能依靠内心信念这一支力量维系,传统规范的约束力就会减少,容易出现伦理上的不规范行为,甚至有人把网络世界视为“道德的真空”,认为在网络世界只有能力的高低,没有道德上的善恶。如黑客行为非但没有受到谴责,反而受到宽容和崇拜。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网络道德缺失的印证。

2.道德相对主义的冲击

现实社会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只有一种道德居主导地位,其它道德都处在从属、被支配的地位,是“一元主导”的道德结构。而网络社会里,由于信息内容具有地域性,信息传播方式却是超地域和全球性的,形成了“多元并列”的道德结构,呈现出一种不同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间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在道德观上的差异很容易导致一种道德相对主义: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人们对同一境况下的同一行为所作的不同道德判断都同样是正确或有效的。而对多种道德标准,很难用原有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对网络行为作出判断,甚至放弃对网络行为的道德判断。在网络社会中,没有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网络个体往往从各自的观点出发来解释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网络社会本身是一种离散结构,缺乏统一性,由此导致了网络道德的多源性。[4]一个人只要有所信奉,有他自己的价值择定,不管其信奉或价值的内容如何,就是好人。[5]无怪乎不少学生走进了多元化的误区,即只认同现实而不批判现实,只有事实、功利,没有价值批判和道德批判的是非、善恶之辩,对传统的道德认识形成冲击,逐渐失去道德判断的理性基础而滑向道德虚无,甚至为网络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同流合污。3.技术人文价值的冲突

网络生存已成为社会现实不依我们的意志而改变。网络信息的无限丰富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网络作为一种数字生存、符号生存、虚拟生存无疑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意义拓展。但技术的进步常常与道德的进步出现“二律背反”,“人类道德行为的平均水平,至今仍没有提高。所以,在道德上说文明社会比原始社会高出一头,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我们通常称之为文明的„进步‟,始终不过是技术和科学的提高。这跟道德上的提高,不能相提并论。”[6]在技术的统治下,“有关生与死、个人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决定,都是在个人不能控制的地方作出的。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因为决定奴役的„既不是顺从,也不是艰苦劳动,而是处于纯粹工具的地位,人退化到物的境地‟”。[7]工具理性在技术社会中失去了价值引导而高度膨胀,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投射到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更加注重自身地位的取得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从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意实惠、实用和物质享受的“现实主义”,必然引起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疏离、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价值取向的“庸俗化”和“功利化”,反映在网络上必然是生命意义的萎缩,人类归属感的无依和行为方式的恣意妄为。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1.更新教育观念,培养主体意识

美国人类文化学专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是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年轻人的生活听从长老筹划安排,他们的生存任务就是保存和复制传统;而前喻文化则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会,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并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心境。可以说,网络文化就是一种前喻文化。德育工作要迎接网络文化的冲击,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8]教育者不是提供“说服”、“说教”和“灌输”,而是提供“影响”、“选择”、“服务”和“引导”,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心理生活为中心”的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媒介素养,在给予个体需要、自主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高度珍视的同时,唤起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促使自主意识和品格的提升,培养道德选择的权利感和责任感,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科学把握教育真谛,完善现代化的“网络社会人格”,彰显教育效果的魅力。这也许正是网络道德教育的立足点和归宿,是德育走出困境的一个切入点。

2.丰富校园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今天我们重提、重塑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是作为仁慈博爱伦理的人道主义和以人为价值中心、价值原点和最高价值的唯人主义,是倡导和建构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确立起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弘扬人文精神的落脚点就在于用“扬弃”的观点,吸取、借鉴世界优秀文化和继承、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像一根无形的纽带,联结着全体成员,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物质力量,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能够“帮助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9]能够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起着抑制作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和消除种种不良因素,寻找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其教化、陶冶作用。

3.推进德法兼治,实施技术监控

互联网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它的生存和发展如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一个基本秩序来保障。建立和扩展互联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基本秩序环境,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用法治来保证,以技术作监控。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实行“以德建网、依法治网、技术监控”三管齐下。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立法工作,建立了比较丰富和逐步完备的网络法规体系。例如,美国制定了《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法》和《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暂行条例》,新加坡颁发了《因特网运行准则》,澳大利亚实施了《广播与网上业务法》等。近年来,我国加快了互联网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步伐。1996年2月1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拉开了互联网法治建设的序幕。此后,各种具体的法规、政策相继颁布施行,初步结束了我国在互联网管理方面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局面。不仅如此,网上违规、违法行为,开始受到司法调查、法院宣判或警方处罚,形成了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惩戒机制,有效地遏制了互联网的种种负面影响,标志着网络文明建设正在走向法治化的新阶段。此外,从技术角度控制和过滤违法与有害信息,积极推动“反黄”、“反黑”等过滤软件的研发和推广,趋利避害,从技术上阻断消极东西的侵蚀,无疑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办法。

4.注重心理疏导,完善道德人格

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国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应当定位于培养大学生网民的心理自主性、主体发展性,塑造与完善大学生网民现代化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网络健康人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现实入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引导他们上网之前先定好目标,每次上网前要想清楚上网干什么,把任务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不能无休止地在网上“闲逛”。教育他们摆正上网心态,消除猎奇心理,以免肆无忌惮,没有约束。鼓励他们努力追求进步,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从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能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区别,避免双重或多重人格等人格异常的发生;能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防止受到网络犯罪的侵害或自身走向犯罪;能正确认识网上的情感问题,要以认真负责的心态正确处理网恋问题,避免道德的失范和情感的失调;能在网上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自觉提升“网络人”的心理地位,学会自我调适,塑造健全人格。

~~~~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

(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最新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淫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善恶鉴别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的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

(2)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应该通过网络进行色情、赌博活动,更不能侮辱、诽谤他人。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

(3)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全面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

(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慎独”意味着人在独处而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控制下,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中国古代将“慎独”视为个人道德水平的最高境界,认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需要看他在独处时的行为表现。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大大削弱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压力和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包括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生活方式。目前,之所以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主要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原因: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一)弱化的“自律道德”

自律道德是指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主要是受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支配,而不是外部的规范。其道德判断具有主观性,是道德发展水平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在互联网,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将会导致人们的主观价值标准模糊和自主意识降低,自律道德弱化,并因此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1.互联网的不太友好及自由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环境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当人类面临着一种新的环境时,他们首先是寻求对环境的控制。在互联网,有很多的因素会导致一些人血压升高,火冒三丈。上线速度太慢、等待的时间太长、相互交流时获得信息量的减少都会引起人们情绪的变化。计算机专家吉米·西摩(JimSeymour)在写给《个人电脑杂志》的文章中抱怨到:“哎,最近上网真是见鬼,要想接通互联网服务商就得反复拨电话,下载文章得等待好长一段时间,有时电话掉线,下载总是进行到一半时不得不从头再来。”[8]互联网这种“虚拟社会”对个人而言是很难控制的。环境可以利用却不可以控制对人类而言是不小的打击。这些环境因素增加了道德意识的弱化。另外,网上免费电子邮件的提供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便利和快速。同时它也能引起足够的混乱。在网上,人们可以轻松的发送匿名邮件。而发送多少,发给多少人电子邮件,发送的形式和内容完全取决于发邮件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愤世妒俗的人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在互联网上制造足够大的混乱。所以,如果缺少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自主的道德意识,网民的行为很可能会处于一种失控状态。

2.网络和现实的分离

“人人平等”似乎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实现。“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首先,网络的本意是要营造一个公正、真实和平等的网络环境和秩序。面对网络,“平等身份”的获得实际上是以一种“身份的丧失”为代价的。人成为了一种“虚拟实在体”——真实的人面对着虚拟的社会。网络和现实的分离使得现实的人与网络的人存在一种悖论:网络或多或少的导致了一种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分离。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逃避来自群体的压力,虽然网络身份的获得对人本身的道德行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未可知,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机制的制约力量太过薄弱而造成的自我膨胀、虚假自我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这么认为,网络“平等身份”对网络道德的维护是及其不利的。另一种是由“平等”造成的不平等,即导致网络技术强权的出现。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将会决定你在网络中的地位,通常初学者(菜鸟)会受到老练网虫的轻视。在聊天室里,你仍然有可能会象现实中一样受到别人的冷落和歧视。现社会中拥有技术和金钱优势的个人和集团对网络实行强行控制,有可能导致技术强权的出现,这对于知识产权的维护和通信自由都极其有害,也就由所谓的网络“平等”造就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另外,网络与现实的分离也给一部分人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网络的安全性挑战中,有的黑客入侵别人的网站并非为了钱财和蓄意破坏,而是为了寻找刺激,显示才能与技巧,以满足一个人的成就感,在网络这种个性化的环境中,黑客对难度越大,越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特别想发起攻击。一旦他们成功的侵入别人的电脑,他们这种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就会得到加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自我表现的需要。当一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和别人的认同时,他们会寻求另外的途径来满足这种需要。网络这个精彩的世界在消除现实身份差别的同时,为了寻求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相应地,当这种需要与道德相矛盾时,人们自身的“道德感”才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在缺少一种评价机制的条件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我们也可以发现,由于素质教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现实的道德并没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没有达到科尔伯格所提出的后习俗水平,这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3.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的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个体就会表现出行为责任意识降低、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降低等问题,结果便导致人们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最初心理学家对去个性化的研究是采用匿名的方法(这与网络的环境很相似),使个体意识不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时个体的行为很少受个性的支配,而倾向于跟整个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另外,个体在极端自我卷入状态是,暂时的心理活动因高度集中于外界事物而导致人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极度降低。津巴多(P.Zimbardo)认为,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促使了不道德行为的增加。[9]辛格(J.E.Singer)等人的研究很好的证明了以上的假设。当用匿名的方法引发被试的去个性化状态时,与可识别的实验条件相比,被试在有关色情问题的讨论中明显的使用猥亵语言。[10]

在互联网中,人们都是在匿名的前提下与人交流的,对于网络另一端的个体我们都知道得很少,性别、身份、社会地位及兴趣爱好等等个体的信息都是未知的,网络的时空分离使得一切有关个体的隐私信息都可以隐藏,你也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和角色参与网络活动,这很容易引起去个性化状态的出现。再加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网上的内容,而不是自己的内在价值标准及态度,这种自我卷入的水平很高,现实的规则和个体的内在标准对个人行为的监督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由于网络交往的特殊性:匿名的存在和高度的自我卷入导致行为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降低,也就很难期望网民表现出道德行为。

(二)难以形成“他律道德”

“他律道德”是指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受到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和制约。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是主观的动机。他律的道德标准具有客观性。由于互联网缺少规范和监督,人们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

当人们处在现实社会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包括风俗习惯,法律和组织规则等)中,现实的规则对个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网络的虚拟性,消弥了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使得原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秩序逐渐失去效力,这就给个体提供了逾越规范和释放现实生活压力的空间,自我也能获得更多的表达机会。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个体“现实身份”的丧失和“平等身份”的获得,将不再受到原有社会规范的影响,因此,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现实社会的“他律道德”是建立在规范和权威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个体触及社会的规范及他人的利益时,他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压

力和自我良心带来的拷问,也就是必须考虑到道德成本的问题。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他将会进行理性的道德判断,考察行为将带来的压力自己能否承受,然后才决定是否实施行为,这就要求他对大多数的信息进行分析。然而在网络空间,个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与现实社会的直接对话,责任之外的其他人很难对不道德的行为采取相应的道德措施。此时道德行为的维护也仅仅表现为行为者本身的“道德感”。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可以随意解释其行为来为自己辨护。互联网正面临着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个体在互联网的行为很少会被人评价,即使有评价,其道德约束力和现实压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所以,“他律道德”在网络空间就很难形成。大多数人在这种缺少评价和制约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与自己性格与现实身份不一致的行为。

综上所述,网络“自律道德”弱化和“他律道德”难以形成最主要和关键的因素是网络中缺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机制,网络中的个体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加上网民在现实中的自主道德意识存在问题,网络环境在此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网络的道德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1.加强网络安全技术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自身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受到技术发展程度的限制,网络的安全水平远不够成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是网络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许多的网络道德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网络的防御机制存在问题,给许多心怀不轨的人以可乘之机。比如,网络黑客大多数是处于对网络安全的挑战。网站与黑客一直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如果在网络自身的安全建设中能够走在技术的前面,有效的阻止“有害数据”的入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一、防火墙和过滤技术,这种技术在防止网民接受色情和暴力信息,防御网络病毒时是非常有效的。一般的过滤软件会有效地将与色情和暴力有关的网站或搜索关键字自动封锁,防火墙技术对进入系统的文件进行检测,发现病毒会提示用户并进行杀毒处理。

二、口令设置和数据加密,所谓口令设置就是对一些重要的软件和文档实行口令保护,同时也可以用加密技术对邮件保密以防止非授权者阅读,这能给你的邮件加上数字签名从而使你的收信人可以确信邮件是你发来的。加强互联网技术上的安全性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制定出网络法律

很多网民之所以在网上胆大妄为,是因为在网络的言行不需负任何的责任。当网民的道德意识水平不高,又缺少相应的法律制约时,只要有少许的环境因素的诱导,很可能会导致人的行为的失常。由于互联网本身发展的不成熟,缺少一套相应的规范体系,网民在上网时高度的自我卷入,所以在不太友好的气氛中,不道德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网络法律的制定已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条例以及电子通信隐私权法》等,1997年12月我国公安部也颁发了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1]2000年1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获得通过。[12]这些网络法律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加强监督

由于网络的真正的走入大众的时间还不长,对于网络中个体相互关系的确立与维护还有待时间的验证,人们处在这种现实社会向虚拟社会的转型当中,一切还没有适用过来,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也就有一定的难度。道德规范对于道德本身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在目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着道德批评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环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权威而缺乏建设性的力量等问题,也使得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需要一段时间。最初的网规是一些技术性的规则,如TCP/IP协议。目前,网络的使用者自发制定了一些网络道德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所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诫”中,提到的“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文件里去偷盗,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等条款,[13],具体地规定了人们在网上的行为。南加利福利亚大学也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的类型(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入网络及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的或欺骗的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偷窃资料、设备和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为;(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14]同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即个体进入网络之前必须先作出遵守网络规范的承诺和澄清违反网络规定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增加道德成本。否则就取消其上网的资格。在这种规范之下安全有可能使网络道德良性发展。

4.培养网民自主道德意识

网民的道德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在网上的道德行为,对于网民的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就成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由于网民各方面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主要是网民道德责任感的培养,由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网民在网络的接触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认知冲突,当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道德修养愿望,并具了自我修养的能力时,道德认知冲突能够增强网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另外网络的道德论坛也可以增强网民的道德推理能力,在一种平等的讨论式的环境中,人的道德意识的提高相对容易得多。5.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互联网应利用自身的教育优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媒介,可以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产生显著的影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网络道德教育都有独特的优势。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灌输,内容枯燥,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内化。网络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图文和语音功能,使道德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并且学生也可以以参与式的身份来讨论一些道德问题,发表自己的道德见解。另外在网络也可以采用公正团体策略,增加网络的凝聚力,提高网民的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的行为。

第三篇:00后大学生网络相关问题

1、00后大学生网络诚信状况积极的、好的一面;

互联网至问世以来,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如今,包括5G、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加速推广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驱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互联网更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但由于互联网虚拟、开放、共享的特性,加上当代大学生开放程度高、个体意识强的思想特点,他们在利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虽然容易出现网络诚信失范的问题。但也不乏诚实守信的阳光一面。

中央高度重视加强诚信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推进诚信建设的制度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诚信建设作出重要讲话,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网络监管。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这些重要论述为网络诚信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4年六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至2020年,对加强互联网领域的信用建设作出了具体的规划,互联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中央网信办不断加强网络诚信宣传,连续举办四届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系列活动,开展了多个领域的行业网站违规失信专项整治,最近一段时间开展的自媒体账号乱象的专项整治,集中清理了一批故意制造谣言,传播虚假信息,以谣获利,以假吸睛的问题账号,同时还重视网络诚信制度化建设,近两年发布的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普遍建立网络档案。

这些举措都体现了网信部门鼓励网络诚信,打击网络失信的坚决态度,各地分分举办网络诚信大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凸显网络诚信的理念,大力营造依法办网,诚信用网的网络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就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不仅中央给予重视,相关部门在落实处理方面也积极回应中央,与中央保持一致。一是在教育引导方面,持续加强网络诚信宣传实施,成为广大网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理念,网信部门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网络诚信的系列宣传主题活动,将网络诚信打造网络空间的清朗底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大力传播诚信用户理念和诚信文化,引导广大网民增强网络诚信意识,开设网络诚信的专题专栏,积极宣传诚信的典型,曝光失信的案例,普及信用知识,共同营造网络浓厚的氛围。二是在实践养成方面,引导网民坚决抵制网络失信的行为,形成诚信上网的良好习惯,要将网络诚信教育,争做中国好网民。这与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密切结合,持之以恒加强网络诚信的实践教育,让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将网络诚信意识成为内在的自觉,鼓励广大网民自觉抵制虚假有害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积极举报各类失信行为,共建共享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站,对网络私信林中人自觉听力,网站严重违规失信的,配备专门力量,预防发现处理违规失信的问题,增强防范和处置各类网站失信行为的制度化建设,构建守信受益,失信难行的网络环境。目前,中央网新办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建立互联网领域的失信黑名单制度和联合惩戒的机制,这将促进网络诚信建设,可缓解进一步提升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网站要依法依规抓紧抓好网络诚信管理制度的建设,确实落实网络实名制,建立健全网络信用档案,网络用户信息安全保障,行业的公信力等,这也将成为积极约束规范人们网络言行举止的有利武器。

网络信息人人共享,网络诚信人人有责,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断加强网络诚信的建设,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网络强国建设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杨彦萍)

2、200后大学生网络诚信状况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网上收集相关资料,我认为大学生网络诚信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为大学生网络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随着微博、微信、贴吧等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自由发言,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不同的看法互相碰撞,本来是一件“百家争鸣”的好事,但是这种“平等”“民主”“开放”的特点被许多人误解为绝对的自由,于是有些缺乏自律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将诚信抛之脑后,不负责任地在网络上“放飞自我”,发表不实言论,散布谣言、恶意进行人身攻击,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匿名化特点,人们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使得大学生认为网络只是一种工具,与现实生活无关,没有必要在网络社会中讲求诚信,正反映了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相对缺乏。

第二个方面是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网络诚信缺失,在期末、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等多项考试中,有许多想要急功近利的大学生想要直接走捷径,选择利用手机查询答案或者直接用接收器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获取考试答案,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公平性,另外,网络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平台,能方便而高效地给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但有些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放弃了刻苦钻研,存在过度抄袭、学术不端的现象,特别是在毕业论文完成方面,有些缺乏网络诚信的学生甚至把网络上的优秀资源进行完全引用或者直接拼凑,大学生论文抄袭、剽窃现象突出,引出了很多学术不端事件和知识产权侵权争执,加剧了学术腐败,导致学生品德素质和学术水平急剧下降。大学生学习方面的网络诚信缺失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养成浮躁的学风,这些现象正反映了大学生的网络社会公德缺位。

第三方面为大学生网络消费方面诚信缺失,网络不断发展,涌现了大量电商平台,如淘宝、亚马逊、京东、美团、当当等,网络消费给大学生生活、购物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部分自制力差的大学生选择各大购物平台提前消费模式,出现一定程度的过度消费现象,更甚者有大学生为了营造自己有钱的假象,不惜买各种不需要的奢侈品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出现了各种校园贷问题,另外许多大学生在网店经营方面也存在不诚信问题,有部分学生为淘宝店铺炒信,从中获得一定报酬,无法理性消费,无法认清自身消费水平,正反映了大学生网络消费方面诚信缺失。

第四方面是大学生网络犯罪数量增多,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性格容易冲动,也较容易受到诱惑和误导,并且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法律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有些大学生开始抱着侥幸心理从事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等非法活动,总觉得自己会是漏网之鱼,自己年纪还小,不会受到很大的惩罚,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始终没法正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数量增多,而且网络犯罪的方式、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如骗取QQ诱导好友非法获取他人信息、实物或金钱、利用微信寻找陌生人见面骗财骗色、散布反动言论、参与网络赌博等、在网上非法散布虚假信息或者篡改数据、盗取某些知名机构的信息,利用网络空间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从事不正当勾当,折射出了网络犯罪者诚信严重缺失。(李润)

3、加强00后大学生网络诚信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诚信是古往今来一个永不过时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诚信自然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好像为不诚信找到了庇护伞。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隐蔽性和虚拟性、信息海量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造就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新空间,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体现。网络化生活方式已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悄然形成。然而,网络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却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给大学生、网络社会及现实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危害。

此外,随着网络在我国的全面普及,我们对网络道德的研究也在逐渐增加,他们分别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在实践方面,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作为规格和层次最高、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专业性论坛,从2001年在青岛举办第一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越来越关注我国网络道德的建设。

大学生网络诚信是指在网络化生活方式形成之后,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消费、网络娱乐时严格遵循诚信原则,诚实守信、言行-致,以促进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诚信涵盖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将其内容按行为性质,并与网络化生活方式相对应分为以下几类:

(1)大学生网络学习诚信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主要包括:网上查询资料和浏览下载、网上阅读电子杂志、网上图书馆、网络课堂、在线学习利用网络撰写论文、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问题等。大学生网络学习诚信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时要适当利用网络,不可直接引用、拼凑网络资源作为自己的理论成果,要追求真知,杜绝学术欺诈。

(2)大学生网络交往诚信网络交往凭借其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独特魅力赢得许多大学生的青睐,他们利用网络聊天工具如聊天室、QQ、人人网、论坛等与他人进行交流,利用免费个人主页、微博等发布个人状态及相关评论。大学生网络交往诚信是要求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往时,不随意侵犯他人隐私、不随意散播谣言,不对他人进行诽谤等,诚实守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3)大学生网络消费诚信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消费行为主要是指网上购物、网上开店等。在电子商务中。网上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近年来,在网购时因差评而被卖家打击报复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生在开网店时一定要诚实守信。注重店铺信誉。此外,网络消费使得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消费过度。影响还贷。这也要求大学生在网络消费中要科学理财、守信还款。(4)大学生网络娱乐诚信网络娱乐几乎成为所有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除了利用网络来下载音乐电影、收看音乐电影外、阅读网络文学外,更有许多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由于网络娱乐项目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部分学生开始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学校是大学生四年的生活的主体,00后大学生是网络高速发展下的新一代大学生,在00后四年的大学生活中网络诚信是学校必须教会大学生的一个必需的品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增强00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一)以人为本,重视诚信主体的道德需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品质。培育网络诚信品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增强主体意识,开发主体能力。大学生是网络化生活方式的主体,在网络诚信建设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使其学会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由此在网络中遵循诚信。一是熟练掌握网络运作技术的能力,在网络社会中居主动地位:二是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要在繁杂纷纭、不断变化着的信息流里迅速准确高质地鉴别出是非、真假、善恶、美丑:三是迅速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对信息所产生的影响作出正确反应。要倾注人文关怀,关注个体需求。一.要关心大学生的内心需求。面对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压力,大学生往往愿意到网上排解烦恼、逃避现实,这时就必须及时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防止其在网上肆意发泄:二要特别关注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网络上做出有违诚信行为的往往是一些特殊群体,如经济困难群体和单亲家庭群体,他们在现实中遇到困难和控折时很可能会沉湎于网络,做出失信行为,因此对这些特殊群体必须加强关注。要引导网现结合,提高自律能力。即引导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的结合中提高自律性。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坦言自己所进行的网上活动,在现实与虚拟的对照中进行反思,使网络活动理性化。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网上袒露自己的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进行创新、反思与改进,增加对现实生活的实在感,增强网络内外的一致性,避免主体人格的迷失。

(1)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情感

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弱化是当前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的主体原因。在网络“人一机一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如果整天沉溺于虚拟空间而不能自拔则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很容易淡化,网络道德情感也极易麻木,这必然会导致网络行为的失范。只有帮助大学生培养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情感,方能把网络诚信规则内化为自我完善的追求,做一个真正崇尚诚信、坚守诚信的人。网络道德意识是网络道德内化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先导,是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最根本的是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提高其自主意识,加强自我修养。一方面,大学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及时发现、分析、克服自已在网络化生活方式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缺点:另一方面,大学生一定要坚持践行网络诚信行为,不做任何有违网络诚信的事情,即使是遇到再微小的事情也一定要坚守诚信。“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在处理相互关系以及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的。增强网络道德情感,使大学生在网络中建立真切的情感。对网络行为形成明确的喜爱和憎恶之情,有利于将网络诚信意识向网络诚信行为转化。在网络化生活方式中,对于能够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坚守诚信的行为应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其再接再励:面对于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等网络减信缺失行为应引导学生对此产生憎恶之情,帮助学生形成反向的情感体验,使其避免此类行为的发生。只有加强道德情感的渗透,才能使诚信规范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依然能够做到诚实守信。

(2)加强网络心理指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网络化生活方式的形成使得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所以大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更加轻松、自由地接受心理指导,这样,以互联网作为基本平台的网络心理指导就更具平等性和民主性,它对大学生网络成信的建设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网络心理指导,要注重将矫正性心理指导与发展性心理指导相结合。矫正性心理指导主要是为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提供指导和帮助,帮助其娇正心理疾病。而网络心理咨询是矫正性心理指导的主体途径,目前可以组织心理专家组成专业队伍,利用专门的心理咨询栏目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也可以将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上网,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自我,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境,恢复常态之后,还应该继续开展发展性的网络心理指导,进一步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大学生进步-提高自身素质和促进人格的优化。如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些优秀的心理学文章,提倡学生观看关于心理学的优秀影片等,使学生自己加深领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加强网络心理指导,要注重将网络群体互动与网络个别指导相结合。一方面,网络心理交流具有多边性特点,当学生自愿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发布在网上时,其他的主体也会帮助其解决问题。所以对于一些比较开朗的学生来说。可以尝试参加网络群体互动,遇到心理难题时可以参与到一些比较安全的聊天室中,将自己的心理困境判露在网上.然后通过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与沟通,逐渐解除心理困感.克服心理障碍。由于一此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或出于隐私不愿意让别人知晓自己的心理困境,这时就要特别注重个体的心理指导,可以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克服困境,调整认识偏差,建立健全的人格。

以德为先,弘扬我国诚信传统美德,构建良好的社会诚信文化育人氛围。加强网络心理指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合力宜扬网络诚信,营造网络诚信氛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诚信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主动承担各自责任,大力宜扬网络诚信,共同营造人人讲诚信的网络氛围,高校应该成为宣扬网络诚信的主阵地,在高校校园里,可以通过举办以网络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辩论赛、等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大力宣传网络诚信,使网络诚信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高校诚信文化氛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认识模式都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必须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一是要构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网络文化。面对外国文化的巨大冲击,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爱国主义、优秀道德传统和文化传统。在网络中以特定团体的团体文化为基点,加大宣传使其得以在网络中形成良好的、浓厚的网络文化氛围,以抵制腐朽文化、腐朽思想的侵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整合多元网络文化。二是要建设能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能够依托校园的文化传统、校训及学风等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高校应保持自身优良校园文化传统的延续,树立深入人心的校训,营造良好的学生氛围,也可积极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品鉴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意识到自身繁荣校园文化的责任,在和谐校园的氛围中塑造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三是要鼓励学生参阅、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用正确的與论引导学生,用高尚的精神 塑造学生都离不开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介入。网络优秀作品,不仅仅指根植于网络上创作的优秀作品,还包括移植到网络上的优秀的书本及影视作品。要把优秀的作品引入到网络诚信建设中,以此来培有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维护文明网络环境。

(二)以教为主,加强大学诚信教育力度,确立大学生立体化的诚信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主动加强网络诚信教育,从网络诚信出发占领诚信教育的新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一条新道路。高校网络诚信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在课程教学中增加网络诚信教育的比重,将网络诚信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推动网络诚信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认识到网络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时充分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开发,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如引用网络诚信教育案例深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等。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积极开展网络诚信实践活动,大力开展诚信宜誓、网络诚信主题活动等,也可组织学生进社团、进社区等充分参与诚信实践活动,将诚信意识内化于心。

高校网络诚信教育要注重奖励与惩成相结合。严明、适当的奖惩方式有利于使学生明辨是非、崇尚诚信。对于坚守网络诚信的人和事,学校应大张旗鼓地进行宜传、表彰和奖励,发挥模范效应。反之,对于有违网络诚信的人和事,学校要坚决揭露、曝光,甚至给予必要的批评和处分,使学生认识到有违网络诚信同现实生活中一样,同样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有助于形成扬善惩恶、扶正法邪的良好风气。高校网络减信教育要促进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由于当代大学生网络化生活方式已经形成,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更容易畅所欲言,所以辅导员或班干部可以主动积极地在网络上与大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更容易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诚信状态,并通过在集体空间发布关于网络诚信的文字、图片或视频信息等方式,使网络诚信教育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当网络诚信教育效果并不乐观,网络诚信缺失行为比较严重时,有必要开展专门的网络诚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现实实践活动中来,及时防止更加严重行为的发生,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三)以制为基,规约大学生网络诚信行为,构建校园网络诚信激励制度体系大学生网络减信制度并不是单一的、抽象的,它应该由完整的、具体的制度体系构建而成。完善的网络诚信制度是由教育制度、规约制度、管理制度、保障制度等四大制度体系共同建构起来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制度体系

(1)网络诚信荣誉教育制度“荣誉”是一个社会或团体对人们履行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嘉奖,在大学校园里,“荣誉”代表着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彼此信任。在进入网络世界之前,应该让大学生与学校、网络管理机构共同签署一份“荣誉准则“,主要内容为: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网络交往、网络消费、网络娱乐等网络行为时严格遵循诚信原则,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所有行为力求真实可靠。通过签订和署名,就意味着大学生理解并将信守荣誉准则,未签署此承诺的不得入网。签署之后一式三份,分别由学校、网络管理机构和学生个人三方共同留存。该制度旨在激励学生个人形成荣誉观念,从而践行网络诚信。

(2)网络诚信主题活动举办制度通过开展、举办以网络诚信为主题的各神教

育活动,以网络诚信为鲜明的主题,能够 有效激起学生对网络诚信认知的兴趣,提高网络诚信宣传的时效性,拓宽网络诚信宣传的辐射范围,使网络诚信深入人心。如通过网上座谈会、嘉宾访谈的形式可以从权威的角度帮助学生正确认清事物的实质,提高其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通过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或借助网络平台开展论坛发帖比赛、博客大赛等,可以将网络波信教育融于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帮助大学生将网络诚信内化于心。

(四)以技为辅,完善校园网络监督机制,为大学网络诚信建设提供

坚强保障

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大学生在进入网络时可以使用虚拟的身份。这种现象,从好的方面来说可以保护用户,避免网络权力的过分集中: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身份难以得到确认的情况下。大学生网民的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网络不文明行为很容易产生。对网络进入的控制。目前确认网络用户身份往往是道过用户的P地址进行的。但是这项技术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对用户身份进行准确确认。2012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合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用户身份管理。

但是当前网络实名制的适用范围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仅限于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服务。面且当前大学生对网络实名制的态度也不容乐现。调查显示。在关于网络实名制的调查中,选择在非实名制下发表自论的学生高达61.8%.而选择实名制网的比例只有22.2%.可见当前大学生更倾向于匿名制而非实名制。网络失信的倾向依然存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进入的技术控制。(高旭)

4、00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的优秀案例;

网上人大报送的《积极探索移动辅导构建多样化教学辅导模式》案例,经评委会专家评审,荣获优秀案例奖并入选“中国高校远程与继续教育优秀案例库”。在10月17日举办的“2019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颁奖典礼上,网上人大代表上台领奖。多年来,网上人大始终坚持“网聚优质资源,服务终身学习”的学院使命,密切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当下在职人员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教学辅导方式。2018年开始,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务实创新、大胆探索,积极开展移动教学辅导,先后开发制作了百余节移动微课,组织了六十余次专题讲座直播、统考辅导直播和考前答疑直播等,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上人大通过探索实时直播和视频微课辅导,不仅实现了教学辅导的移动化,更重要的是以新思路重建了教学辅导资源,即从内容和形式上全面改革了教学辅导,形成了以在线辅导为主,移动辅导和面授辅导为辅的多样化混合式教学辅导模式。未来,网上人大还将,不断探索,持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高效的学术性支持服务。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依托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手绘、音频、视频、直播等新方式,围绕“生涯引领”、“成长服务”两条主线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成为学院开展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阵地。建筑与设计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旨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新兴传播方式,加强和广大学生的直接联系,从渠道和内容两方面贴近学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着力解决理论普及可读性不强、传统舆论引导文章传播力不广、思政平台运营难等显著问题。建筑与设计学院作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尝试,借助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新平台,推出漫画形象、手绘专栏、音频共享、视频直播等贴近学生的新渠道,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生涯教育为导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现实走向网络,以贴近青年的新阵地、新方法潜移默化地观察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动态。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以标准为引领,构建网络与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和标准化引领为特色的综合质量建设规划与改革。2018年6月,在人才为本、质量为先、分类培养、标准引领的指导思想引领下,西南大学正式发布《西南大学关于继续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意见》,启动了以标准研制、质量控制、实践教学、技术融合、精品课程、科学研究为核心框架的“六位一体”继续教育质量工程。(陈羲)

5、加强00后大学生网络诚信方面,国家或省或学校采出台了那些文件;

无论是学校还是省亦或是国家,所出台的文件或者放大来说所采取的措施,都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针对大学生网络诚信方面的措施可谓具体。

现在这个时代,大学生与网络可以说是息息相关。

“入目皆芷荷,扑鼻是芝兰”,这样美好的环境,谁不向往,谁不喜爱?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为日常化、功能最强大的信息集散地,既可能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也可能成为负舆论的“发酵池”。营造芝兰在室、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大学生根本利益。

就按近日来“武汉肺炎”这个话题来说:武汉多少人因为网络诚信这个问题而遭受了无妄之灾?又让多少留守武汉的“战士”心寒?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谁能证明它们的真实性?

以下事件与当代00后大学生息息相关:

2019年10月14日,韩国明星崔雪莉被发现在自家房间自杀,自杀前被确认为患有抑郁症;2016年9月16日,乔任梁在上海家中被发现意外身亡,媒体确认乔任梁因网络暴力而患上抑郁症自杀身亡;2008年9月,演员安在焕欠下高利贷后自杀离世,在他去世后,有传言称崔真实是借给安在焕高利贷、逼死安在焕的罪魁祸首,同年10月2日,崔真实被发现在浴室上吊自杀,自杀前曾对母亲说道:“我对这个世界的人都很失望,什么高利贷啊,都与我无关的事情,可不知道为什么都来折磨我?”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也有迹可寻。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只有每一位大学生都能自觉守法守规守底线,都能提升文明素养和责任意识,才能凝聚起网络诚信的最强动力,也才能让网络诚信的阳光普照,让网络空间更清朗健康,更温馨和煦!所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吧!让我们每一位大学生都成为网络的监督者!(杨子豪)

6、你认为加强00后大学生网络诚信,学校应该怎么做;

学校要将“以德治人“与”以法治人“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学校官方网站或公众号线上推广宣传我校网络诚信建设相关活动或者线下通过学生会、班委组织等将网络诚信建设相关活动推送至个人。通过这些活动培养网络行为主体的诚信意识,树立网络诚信观念。另一方面,建议学校将网络失信行为纳入《学生手册》进行相应的奖罚。在线上线下推进网络诚信建设活动中,将我国现行相关网络诚信有关的法律法规宣讲给同学。学校方面需要做到通过法律及校规的强制力量惩罚、打击网络失信行为,激励网络诚信行为,促进我校网络诚信建设的顺利进行。德治与法治,在网络诚信建设中要以德治为主,实行“以德治网”,辅之以”依法治网”。

第二要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寓诚信教育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之中。不论人们在网络中的身份如何,他们总是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因此,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网络上不良事务的辨识度。这就要求学校学院辅导员需跟上时代潮流,透过时代潮流变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内心,了解学生想要的、需要的,及时给予相应的积极有效的引导,才是学校、学院在学生工作需要努力的地方。

诚如上述所言,我们需要推广网络诚信,那么如何强化对网络诚信主体诚信教育和引导?

例如,开展多姿多彩的网上活动,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线下活动;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正确引导;要利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等契机,在网上开展道德教育工作。这些活动,需要符合: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整合传统诚信道德。充分利用我们的道德优势,整合传统诚信道德资源,结合时代要求和网络社会中产生的具体诚信问题,为构建符合国家实情,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网络诚信体系献出学校的力量。

借鉴我国其他高校网络诚信教育体系经验。随着网络日益发展,位居繁华城市的各大高校在网络诚信教育中成功的经验可以‘化为己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合理利用网络宣传教育资源,强化网络宣传教育工作队伍、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建设起具有山商特色的思想教育体系。

针对当前的网络失信行为,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原则,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构建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从而达到缓解网络诚信缺失现象的目的。(王文娴)

7、关于加强00后大学生网络诚信热点词汇。

信息完善,交友谨慎,慎重填写信息;慎重扫码,理性消费;遵守网络道德,网络并不虚拟,地址并不匿名,网络犯罪一样要承担责任。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网络诚信为民,网络诚信靠民;网红诚信带货;网络诚信宣传日;

系统警察;

第四篇:瞄准目标找差距针对问题添措施

瞄准目标找差距针对问题添措施

--大英县林业局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

7月23日,县林业局召开半年工作总结会。局属各站、股、室负责人对照职能职责、目标责任,汇报了上半年的工作,分管领导对下半年的重点做了部署,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鹏飞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全面安排。

上半年,县林业局紧扣全县工作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管理和项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了执法难度大、林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项目建设管理粗放、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下半年主要抓好5项工作:

一、认真落实县委全委会、县政府全体会精神。全局上下同心同德,全力攻坚,完成保先创先目标。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强力创先争优,进一步强化作风效能建设,坚定信心、提振精神,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力争在争取项目资金、五大攻坚、民生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理论学习基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活动等工作上争先进。

二、力争项目落实,实现借力发展。继续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深度研究找项目、精心编制报项目、加强对接争项目,力争落实一批项目资金,完成项目资金任务,壮大林业经济。

三、坚持生态为先,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一是加强林业工程建设。及时组织实施荒山造林、新造林项目、退耕还林专项建设2009年后续产业的建设及天保工程建设,群策群力,打好总体战,按时按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二是结合林业工程建设,完成“五大攻坚”和民生工程项目任务;三是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城乡绿化步伐,重点搞好明隆路绿化的补植补造、完成卓筒井主题旅游小镇绿化规划,同时参与优美村庄的建设;

四是加快创建省级绿化模范县的进程。及时分解落实相关任务,充实、整理、完善软件资料,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创模工作。

四、突出产业为重,提升产业水平。整合荒造、新造林、专项建设等项目资金,着力培育林业产业,在蓬莱、隆盛、卓筒井、通仙乡新建优质干果基地1万亩、速生林基地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0.2万亩。

五、强化依法治林,维护生态安全。一是执法人员要摆正位置,正确处理与企业、业主的关系,做到身正影不斜、心硬手不软;二是加强对涉林生产企业和业主的监管,尽快落实监管措施,做到平时没有空子钻、查处时没有人情讲;三是加大打击力度,起到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作用;四是森林防火常抓不懈;五是做好维稳信访工作,维护林业系统的和谐稳定。

(大英县林业局)

第五篇: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网络伦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1.思想层面治理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观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立足点。现阶段,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下,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德观,它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是对我们的基本道德要求。网络道德虽然有其独特征,但网络道德建设始终应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为基础,而不能脱离这一主题。研究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价值层面的变化,关注新发展,重视新思维、新内容、新方法的研究,使之更具科学性、预见性、指导性和时代性。要多角度地考察网络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要立足当代又要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在批判继承、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发展创新的目的。

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构筑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伦理体系。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网络语言英语化、网络边缘文化和网络“文化殖民”等正严重威胁着网络文化的建设。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加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保持思想政治上的坚定性,加强伦理建设, 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保持思想伦理的纯洁性一定要从“三个代表”, 特别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高度来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用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 进而引导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2..技术层面治理。

网络社会的发生发展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利用技术手段无疑是构建网络伦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为网络社会提供第一道屏障。因而要治理网络伦理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开发建立安全的计算机系统,尽量完善技术本身。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防火墙、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入侵检测等。例如: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登记,使人们的网上行为有踪迹可寻要通过高科技手段预防网上不文明行为, 建立道德伦理监督管理中心和法律咨询援助中心;对网络文化提供者的内容加以审查;安装过滤软件, 对不良网络文化加以堵截,等等。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国外一些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纷纷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系统安全性、技术安全性进行测试,找出漏洞,从而尽快修补、改进,进一步完善系统技术的安全性。早在几年前,微软、惠普等公司就相继招募黑客,帮助寻找本公司的产品的漏洞。3.主体层面治理。

网络伦理的主体层面治理,是指从网络的操作主体——人的角度去寻求解决网络伦理的办法。

第一,建立正确的网络主体道德意识,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要认识到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根本一致,是我们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能够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第二,加强对网络主体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培养。网络是年轻人的世界,青少年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有资料统计,中国网民中岁以下的占到了,超过网民总数的2/3,另外,据美国当代经济情报中心的统计资料显示对网络进行攻击的人群中,以上都是28岁以下的年轻人,网络失范行为主体主要集中于14岁—21岁。

第三,实行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从我做起”。只有网络主体建立了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才会有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社会的伦理规范。4.法律层面治理。

法律治理是以法律为武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性地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的一种手段。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网络伦理方面的立法控制,如美国的《数字时代版权法》、《禁止电子盗窃法案》、《反垃圾邮件法案》等;英国的《反计算机滥用法》、《数据保护法》等;日本的《反黑客法》等。我国公安部 1997 年 12 月颁布的《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信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其中,国家,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青少年由于思想尚未发育成熟,自我辨别能力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站的监控和管理,尽可能地让网站上少出现不良信息。我国在这方面己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年开展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活动。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联合发起“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截止到2009年3月共曝光了批家违法和具有不良信息的网站,9批103个网站对多个栏目进行了有效整改。5.管理层面治理。

安全技术是控制网络伦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同其他管理一样,网络安全管理也要解决组织、制度和人员这三方面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建设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责任;建立和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使网络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只有这样,网络安全的管理才能实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避免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作用。

下载三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措施(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针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措施(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针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各种现象 作业(共5篇)

    针对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各种现象(大学生就业存在什么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要求:格式以WORD电子文档形式,文体不限(但实用性文为主的优先考虑,如议论文,说明文,讲话稿,报告等),字数......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看法范文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看法 20823D张双梁 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是社会需求也是我们的责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摘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及发展,网络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为主体,对网络道德......

    大学生依赖网络问题调查报告

    大学生依赖网络问题调查报告系别: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班级:2011级国际商务班 学号:201103160034 姓名:陈芳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持续提升,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而作为信......

    针对民营企业招聘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针对民营企业招聘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为了让我国民营企业更好更快的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营企在招聘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一)增强企业管理者对于人......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共5篇)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摘要: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类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和实惠。而在网......

    针对安全整改问题

    城脉后海湾公馆土石方、基坑支护及桩基工程项目部 为加强我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现对分包单位做以下要求: 1、分包单位人员持证问题,分包单位电焊工操作证件至今未提交合格的证......

    带着问题学 针对问题改

    带着问题学 针对问题改 ——三论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6年04月09日01 版) 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