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学习英语翻译:《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中的形式与内容
如何学习英语翻译:《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3)翻译中的形式和内容
1.2.7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在阅读相关的翻译著述时,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对翻译究竟应该是重形式还是重内容的观点不一。那么,作为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我们应当如何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比较恰当而准确地传递原文承载的信息?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国内外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即翻译理念的取向问题,如直译与意译、形似与神似、异化与归化、形式与功能、语义与交际等等。尽管这些中西译论在概念上有同有异,但总的说来,都是建立在二分法的基础之上,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有关此类争论的著述有很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再对相关论说做出综述,只欲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出发,依据翻译活动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探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种种现象。然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就翻译实践活动而言,如何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译者始终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也是我们在本书中自始至终要详细讨论和尽力解决的问题。
有人认为,忠实是译者的天职,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不仅应当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应当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原语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驾御能力是构成其作品艺术魅力的两个主要因素。
应当说,这种说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译者毕竟是在翻译原文作者用原语创作的作品,不仅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其他各种类型的作品,任何一种类型的作品都应该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因此,译者除了应该忠实于原作的内容之外,理所当然应该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译文也应当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但是,问题在于,作为翻译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者,译者究竟应当怎样来理解忠实。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是什么概念?怎样才算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
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应该是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特点,而并非忠实于原作具体的文字表现形式本身。就英汉翻译而言,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
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的信息传递机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分别具有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详见第二章)因此,如果译者无视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不考虑两种语言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在译文里生搬硬套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那就无异于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就拿上面列举的几个翻译实例来说,如果译者硬是要机械地对应着英语原文的文字表现形式来转换成汉语,那么其产出的所谓汉语译文,要么会缪传英语原文承载的信息,要么就是蹩脚的汉语,佶屈聱牙,不堪卒读。
林语堂先生在其《论翻译》一文中对此种译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此种译文既风行海内,其势力蔓延所及,遂使译学博士有时候也可
以给我们三十六根牙齿嚼不动的句子。(林语堂 1994:306)
作家王刚先生也在其以《我们不能容忍外国名著被翻译成蹩脚的汉语》为题的一篇博文里,谈到的了他对此类译文的感受:
读的时候,根本没有阅读的快感,脑子里也没有形象的画面感和丰
富的联想,只为那干板直硬的翻译揪掉了不少头发,有的词语直译得令人发指,有的词语我这辈子根本没有见过,完全是翻译家的发明。那完全是满嘴外国话的汉语,让人生疏的不得了!
这样的作品哪里还能愉悦读者,阅读简直变成了一项任务!(王刚
2010)
诚然,在原语和译语里的确也会存在一些类似的表达方式,因为人们不分民族和地域,其生存环境、物质条件、生活经历、七情六欲等等有许多相通之处,对于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对客观世界的表述和描写方法也会有类似的情况,正因为如此,才存在着翻译活动的基础。但是,就翻译的本质而言,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是相对的,翻译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本质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在翻译某种类型的作品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两种语言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无论其数量有多少,那也只是偶合现象,与翻译的本质无关,不能因此就产生模糊的认识,以为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与译语的文字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就以为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转
换。译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仅会给自己在翻译实践活动中造成理解上的问题和表达上的困难,而且可以说,其翻译能力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译例分析略。)
第二篇: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1)翻译的硬道理与软道理
英语以形为先,注重形式结构;汉语以意为先,讲究语义逻辑通达。正如王力先生所说: 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惟其是硬的,所以西洋语法有许多呆板的要求……;惟其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王力 1984:141)
但是,王力先生所谓的“硬”及“没有弹性”和“软”及“富于弹性”,主要是以西洋语法为参照物,针对西洋语言和汉语在形式结构上的差异而言的。如果从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即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的角度来看,客观地说,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硬的”一面,也有“软的”一面。英语“硬的”一面,在于其对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的“呆板的要求”;英语“软的”一面,在于其“富于弹性”的传意方法或手段,对承载信息的具体语言实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态度。汉语“硬的”一面,在于其对语义通达、逻辑事理顺序的“呆板的要求”;汉语“软的”一面,在于其“富于弹性”的形式结构,承载信息的具体语言实体各式各样,不需要按照英语的主谓结构那样一一对号入座。因此,对于从事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普通译者而言,如何将这些硬道理和软道理运用到翻译实践活动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我们不妨用两个英汉翻译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并用以体现正确认识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概念,将这些硬道理和软道理运用到具体的翻译活动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两个译例的原文分别出自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的成名作《名利场》(Vanity Fair)第二章和海因茨(Carl Heintze)的短篇小说《回家》(Going Home)。
[1] When he was drunk, 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and the next morning, with a headache, 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Chapter II, Vanity Fair)
他一喝醉酒,就会打老婆孩子。第二天早晨,他便会头疼,抱怨世人不识其才华,斥责画界同行都是白痴。他的话很尖刻,但有时也很有道理。
例1可以在句子的层面反映出英语以形驭意的构形规约与传意方法之间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体现出英语以形式结构为取向的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
从构形来看,这个英语句子以主谓结构为核心,再利用各种类型的词、短语、分句来扩展,符合英语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特征。其中各个词、短语、分句分别依照英语使用者所熟悉的形式结构规约对号入座,十分严谨。
但是,从传意的角度来分析,句中采用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语言实体承载了四层信息:1)缘由:喝醉酒(由从句“when he was drunk”承载);2)后果一:打老婆孩子(由主句的第一个分句“he used to beat his wife and daughter”承载);3)后果二:第二天早上醒来之后宿醉的两种典型症状,即头痛和亢奋(分别由第一个“with”引导的短语“with a headache”和主句的第二
个分句“he would rail at the world for its neglect of his genius and abuse the fools, his brother painters”承载);4)作者对“he”所发牢骚的评论(由第二、第三个“with”引导的短语“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承载)。
可以看出,虽然英语的一个句子里可以有各种类型的词、短语、分句,但句子的结构框架必须符合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规约。而在这个框架之内,作者可以灵活地把其意欲传递的各个层次的信息安排给这个句子中的各种语言实体,不受语法成分的限制,不以该语言实体在语法上的主次来确定其所承载信息的主次。
例1的参考译文没有受到英语原文语法上的成分及其主与次的干扰,特别注意到了其中几个介词短语“with a headache”和“with a good deal of cleverness, and sometimes with perfect reason”,分别把它们看作承载一层信息的语言实体,在汉语译文里把与之相应的语言实体(他便会头疼;他的话很尖刻,而有时也很有道理)摆到了应有的语义逻辑层次地位上。在厘清句中各个语言实体所承载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译文根据汉语使用者的表达习惯,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铺排开来:喝醉酒(缘由)、打老婆孩子(后果一)、头痛和发牢骚(后果二,宿醉的两种典型症状)、议论(作者对“he”所发牢骚的评论),使例1的译文得以在整体上通顺流畅,层次清晰、逻辑通达、语义连贯,把原文里描述的“he”借酒浇愁之后的生理反应及亢奋行为比较充分而恰当地再现在译文读者面前。
[2](George was waiting for him at the terminal…)He found his bag and they moved out into the sun, its heat mitigated by the trade wind.Wilson had forgotten the wind.There was no other like it, constant, laden with moisture, cooling to the skin.(Going Home)
威尔逊取回旅行袋,与乔治一起走出航站楼来到外面的阳光下。虽说是赤日炎炎,却有信风吹着,不怎么热。这种信风他已经生疏了,很独特,不停地吹着,带着潮气,吹到皮肤上凉丝丝的。
例2可以在句子以上层面反映出英语以形驭意的构形规约与传意方法之间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体现出英语以形式结构为取向的信息传递机制基本特征。
从构形上来看,例2是一个由三个句子组成的句群。第一个句子是并列句,其中含有两个并列的分句,前一个分句为SVO句式,后一个分句为SVA句式,并带有一个用来扩展句子的分词短语(独立主格结构);第二个句子是一个简单句,为SVO句式;第三个句子为there + be句式,并带有一个用来扩展句子的分词短语(此类分词短语里的being总是省略)。这三个句子全都符合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特征。
从传意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句群承载了三个方面的信息:1)踏上故乡的土地(由第一个句子的主干“He found his bag and they moved out into the sun”承载);2)天气及气温(由第一个句子里的扩展短语,即分词独立主格结构“its heat mitigated by the trade wind”承载);3)家乡独特的季风(由第二个句子和第三个句子承载)。也就是说,承载这三个方面信息的语言实体,并没有与形式结构上的那三个句子一一对应,而是由不同的语言实体来承载的。
可以看出,即使在句子以上层面,英语使用者优先考虑的,依然是服从以主谓结构为核心的形式结构规约,在此基础之上发挥自己的传意方法或手段,而承载信息的各种语言实体的安
排,对单个句子内部的形式结构和各个句子之间的分界也没有多大影响,并不需要一一对应。
例2的参考译文特别注意到了原文里分词独立主格结构“its heat mitigated by the trade wind”所承载的信息,没有受到其形式结构本身的束缚,而是根据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仔细分析其中的“it's(the sun’s)heat”、“the trade wind”和“mitigate”这三个描写当时天气和气温具体情况的语言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步+因果),用符合汉语使用者表达习惯的文字表现形式,把这些信息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铺排开来:“虽说是赤日炎炎”,“却有信风吹着”,“不怎么热”。
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的概念,能够高度概括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而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二者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对于从事英汉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至关重要。译者只有搞清楚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如何构形、怎样传意,搞清楚两种语言各自构形与传意之间的表达关系,才能真正摆脱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束缚,以信息传递为中心,比较充分而准确地通过原语获取信息,比较恰当而准确地通过译语传递信息。
由于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曾长期局限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结构本身的对比。但是,语言学界和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语言的对比研究离不开两种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对立和相互制约的本质,也就是说,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如何构形、如何传意之间有机统一的表达关系,是形合和意合研究不可规避的问题。由于这方面的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到各种因素、各个层面,因而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形合和意合问题的研究都是有益的,不应求全责备,并非非此即彼。如果持有这种观点,就会有利于澄清目前形合和意合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认识,使形合和意合研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三篇: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百万英镑》的翻译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能力—《英汉翻译实践要略》章节选读
(2)《百万英镑》的翻译
第四章例25
About ten o'clock 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seedy and hungry, I was
dragging myself along Portland Place, when a child that was passing, towed
by a nurse-maid, tossed a luscious big pearinto the gutter.I stopped, of course, and 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 that muddy treasure.My
mouth watered for it, my stomach craved it, my whole being begged for it.But every time I made a move to get it 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 and of course I straightened up then, and looked indifferent, and
pretended that I hadn't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pear at all.This same thing
kept happening and happening, and I couldn't get the pear.I was just getting
desperate enough to brave all the shame, and to seize it, when a window behind me was raised, and a gentleman spoke out of it, saying:
“Step in here, please.”
例25摘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幽默大师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百万英镑》(The Million Pound Note)。这篇小说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百万英镑”面前的种种丑态,以幽默的笔吻,揭露、讽刺英国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
例25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亨利·亚当斯初到伦敦的情境。二十七岁的单身汉亚当斯原本在美国旧金山一家证券经纪公司任职,过着白领阶层的小康生活,到了周末常喜欢租条小游船到海湾里去休闲。不料有一天,他驾着小船误入深海,眼见着狂风暴雨将至,被一艘开往伦敦的轮船救起。船上的人让他干水手的活,却只当抵消船费,不给工钱。到达伦敦时,他的口袋里就只剩下一块钱了,他用这一块钱勉强撑了一天一夜,接下来又过了一天一夜饿着肚皮露宿街头的流浪汉生活,到了第三天的上午,发生了例25这一幕。
翻译这段文字,有两个主要的问题需要注意:
1)可以看出,例25这段文字的表达意图,既不像例22那样,是为了由外及里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不像例23和24那样,将主要信息焦聚于具体的话语,传递美和丑的信息本身,而是为了对小说主人公亨利·亚当斯这个特殊人物在这里的身份特点及其所处的窘迫境地做一界定,以便为故事下文的展开做好合乎逻辑的铺垫。为了这个目的,马克吐温巧妙地利用幽默语言的审美功能及其不协调性特征,把一对对表面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牵扯在一起,“从不协调中表达出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的意境”(刘言 1998:19),塑造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存在的荒诞人物形象:一个在伦敦街头流浪的美国白领,绝对诚实、绝对聪明、绝对身无分文、绝对无亲无友,使其本应带有悲剧色彩的凄凉、孤独、无助的境地,在一种滑稽、有趣、可乐的喜剧氛围中展现出来。例如,无家可归者流浪街头是一件平常事,在这里却与一个证券经纪公司的职员牵扯在一起;把一个水灵灵的大梨丢弃街头似乎不合常理,在这里却与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牵扯在一起;饥饿的流浪汉捡起一只别人丢弃的梨子原本无可挑剔、无需遮遮掩掩,在这里却与稀里糊涂流浪街头的小康白领牵扯在一起,等等,从一系列不协调中表达出新的协调,耐人品味,引人发笑。因此,译者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应当在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充分解读原文承载的信息的基础上,在译文里再现原文那种幽默的意境。
2)幽默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之所以引人入胜,主要就在于其含蓄、奇巧。马克·吐温作品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绝无刻意雕琢的痕迹,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出生活中各种人物与事物的特点,将幽默的含蓄、奇巧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译者在翻译马克·吐温的作品时,应当特别注意英汉两种语言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在汉语译文里重新实施选择和组合,把握好文字表现形式的力度,保持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的基本格调,以汉语表现力之长杨幽默的含蓄、奇巧之美,竭力再现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特点。如例25,其中的“seedy and hungry”、“I was dragging myself”、“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My mouth watered for it”、“my stomach craved it”、“my whole being begged for it”、“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getting desperate enough”等文字表现形式,翻译时应特别注意。
请读者结合以上讨论的内容,对照英语原文来看例23的汉语参考译文。
【例25】
About ten o'clock on the following morning, seedy and hungry, I was
dragging myself along Portland Place, when a child that was passing, towed
by a nurse-maid, tossed a luscious big pearinto the gutter.I stopped, of course, and fastened my desiring eye on that muddy treasure.My
mouth watered for it, my stomach craved it, my whole being begged for it.But every time I made a move to get it some passing eye detected my purpose, and of course I straightened up then, and looked indifferent, and
pretended that I hadn't been thinking about the pear at all.This same thing
kept happening and happening, and I couldn't get the pear.I was just getting
desperate enough to brave all the shame, and to seize it, when a window
behind me was raised, and a gentleman spoke out of it, saying:
“Step in here, please.”
【例25参考译文】
第三天早上大约十点钟,我又累又饿,正拖着两条腿沿着波特兰大
街溜达,只见走过一个被保姆牵着的小孩,把刚啃了一口的水灵灵的大
梨丢进了路边的水沟里。不用说,我停住了脚,眼巴巴地盯上了那个沾
着泥水的宝贝。我嘴里流出口水,肚皮咕噜直叫,一门心思全都放在了
那只梨上。可是,我每每刚欲抬脚上前去捡梨,就会有路人看出我的心
思,我自然是立马儿挺直了腰板,看着跟没事人似的,假装压根儿就没
打过那个梨的主意。这么着来了几个回合,我也没能得到那只梨。正要
耐不住性子,不顾一切地扯下脸皮去抓那只梨,身后的一扇窗户掀开了,有位先生探出身来说话。他说:
“请到这里边来。”
这个译例表明,译者要想在译文里再现原文那种审美意境,就必须根据英汉两种语言针对不同具体情况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把握好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特点和译文表现形式的力度。如果将上述所提示的那些文字表现形式译成“饥肠辘辘”、“饥饿难忍”、“步履蹒跚”、“往前慢慢挪动”、“眼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欲望”、“用满含欲望的眼光罩住”、“肚子里都想伸出手来”、“明察秋毫的眼光”、“据为己有”、“忍无可忍”等,不符合马克·吐温的语言风格特点,脱离了平实无华,清新幽默的基本格调,丧失了原文那种含蓄、奇巧之美,破坏了原文那种幽默的意境,是不可取的。
第四篇:如何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摘自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
如何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摘自李靖民著《英汉翻译实践要略》英语翻译学习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要想学好翻译,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性问题是必须搞清楚的。
一、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从形式上看,翻译活动的确需要涉及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而在实质上,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字本身的表现形式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译者是信息传递者,其所从事的活动绝不是简单、机械的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对应转换,而是借助语言这个信息载体的转换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
译者的工作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传统背景的两种语言及其使用者。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就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原语解读作者寄载于原文的各种信息,并通过译语把原文所承载的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也就是译者借助两种语言作为信息载体,把原语作者明确表达的和隐含其中的消息、思想、观点、意志、情感等各种信息传递给译语读者。
„„
可以看出,翻译活动始终是围绕着跨文化信息传递这个中心来进行的。因此,我们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信息传递活动,其本质是信息传递。
二、忠实于原作的语言形式,应该是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和形式特点,而并非忠实于原作具体的文字表现形式本身。就英汉翻译而言,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的信息传递机制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分别具有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详见第二章)因此,如果译者无视英汉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不考虑两种语言各自特点鲜明的构形与传意有机统一的信息传递模式,在译文里生搬硬套原语的文字表现形式,那就无异于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就拿上面列举的几个翻译实例来说,如果译者硬是要机械地对应着英语原文的文字表现形式来转换成汉语,那么其产出的所谓汉语译文,要么会缪传英语原文承载的信息,要么就是蹩脚的汉语,佶屈聱牙,不堪卒读。
林语堂先生在其《论翻译》一文中对此种译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此种译文既风行海内,其势力蔓延所及,遂使译学博士有时候也可
以给我们三十六根牙齿嚼不动的句子。(林语堂 1994:306)
作家王刚先生也在其以《我们不能容忍外国名著被翻译成蹩脚的汉语》为题的一篇博文里,谈到的了他对此类译文的感受:
读的时候,根本没有阅读的快感,脑子里也没有形象的画面感和丰
富的联想,只为那干板直硬的翻译揪掉了不少头发,有的词语直译得令
人发指,有的词语我这辈子根本没有见过,完全是翻译家的发明。那完
全是满嘴外国话的汉语,让人生疏的不得了!
这样的作品哪里还能愉悦读者,阅读简直变成了一项任务!(王刚 2010)
三、翻译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译者通过原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通过译语传递信息的能力。译者必须在充分而准确地理解并获取原文所承载的显性信息和各种隐性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恰当而准确地用译语将原语作者意欲表达的各种信息比较完整或曰忠实地传递给译语读者。虽然绝对意义上的“完整”或“忠实”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尽可能减少信息衰减,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冗余,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般说来,原文作者在将信息寄载于原语文字时,总是会预设其确定的读者对象能够根据各种共有的知识和经验,推理明了其意欲传递的信息,包括语言文字本身体现出的表层的显性信息和伴随的隐形信息。因此,译者作为一名特殊的读者,要想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承载的各种信息,就应当注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努力发挥相应的推理能力。
译者在将其从原语获取的各种信息寄载于译语时,需仔细分析两种语言载体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避免受到两种语言文字表现形式本身的束缚,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信息传递为中心,在译文里对各种信息的比重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便按照符合译语文化传统规约的表达方式,来确定译文中比较恰当的文字表现形式,来安排译文信息层次的顺序,使读者能够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从而能够比较充分而准确地获取原文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
四、翻译学习者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翻译意识。也就是说,译者应当在了解翻译的信息传递本质,熟悉翻译涉及到的两种语言信息传递机制的基本特征及本质性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翻译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去体会翻译,认识翻译,提
高自己作为译者的自觉意识,从而在翻译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可以怎么做,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学习和了解一些翻译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仅仅了解和熟悉翻译理论知识,并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一名好的译者。翻译家金圣华女士在她的《桥畔译谈》中说:
太多人说过翻译者就像演奏家,原著就好比乐谱,乐谱上的万千音
符,必须通过演奏家的演绎,方能以优美悦耳的乐声,传到听众耳中。……
很多人以为学会两种语文,就可以从事翻译,其实翻译的技巧精妙得很,空谈理论而不加实习,根本不会明白译事的艰辛。(金圣华 1997:33)
正如演奏员应当懂得基本的乐理知识一样,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译者也应当了解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但是,也正如演奏员仅仅懂得乐理知识,不等于就能演奏出优美悦耳的乐声一样,译者若仅仅明白翻译的道理,而不能把这些道理灵活地运用到翻译实践活动中去,缺乏翻译实践能力,是无法成为一名好的译者的。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译者必须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没有大量的实践历练,不可能在实质上提高翻译水平。
第五篇:与妻书原文及翻译内容
《与妻书》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与妻书第一段原文及翻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翻译: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与妻书第二段原文及翻译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翻译: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与妻书第四段原文及翻译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
翻译: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
与妻书第五段原文及翻译
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翻译: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与妻书第六段原文及翻译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翻译: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与妻书第七段原文及翻译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翻译: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与妻书第八段原文及翻译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翻译: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与妻书第十段原文及翻译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翻译: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