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盛行的原因
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兴起的原因
摘要:新保守主义是美国国内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成熟于2O世纪7O年代至8O年代的一种政治思潮。现在我们主要从纽约文化名人、国内社会环境、国际社会格局等方面探讨新保守主义在美国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新保守主义,纽约文化名人
通常,人们是以1965年 《公共利益》杂志的创刊为标志来界定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的诞生。那为何新保守主义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时候兴起?究其原因,主要有纽约文化名人自身特点、国内社会环境、国内文化氛围、美国民主党的转变等内部因素以及国际政治格局、越南战争等外部因素。
首先,国内环境错综复杂,各种派别涌现,各种类别思想文化活跃。如: 保守的自由主义、温和的自由主义、激进自由主义、新左派、保守主义等等。另外在大学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特立独行,对于社会政治制度、人权各种不满、愤懑情绪骚动,这便使得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纽约文化名人中开始出现萌芽、发展。
下面便展开来介绍美国新保守主义诞生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新保守主义兴起时的主力军:生活所带给纽约文化名人的情感归属、政治倾向,国内的、国际的一些因素只是促使新保守主义站出来的催化剂罢了。
纽约文化名人:
在20世纪60,70年代,大多数的新保守主义者都是纽约文化名人。比如说:丹尼尔·贝尔、欧文·克里斯托、内森·格莱泽、西摩·马丁利普塞特、诺曼·波霍雷茨以及其妻子米奇·迪克特等人。(赵一凡:“屈瑞林与纽约文人的时代”,《读书》,1987年第8期)他们是东欧犹太移民的子弟,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童年时,他们饱尝了纽约外围贫民窟的痛苦生活,对曼哈顿的文明和富裕充满了无限向往,他们决心通过读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19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他们又经历了家庭破产、生活贫苦,使得他们开始追逐社会主义理论。他们糅合了犹太思想传统和俄式论战技巧,发展出凶狠、精准和深邃为特色的纽约文人风格。(赵一凡,“屈瑞林与纽约文化名人的时代”,《读书》,1987年第8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逐渐对共产主义失望。同时,美国对于法西斯主义的打击,使得他们认识到美国民主制度的力量和可能性。尤其在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生活稳定,知识分子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文人学士获得了优厚的待遇和各种发展机会。这使得这些原来认为自己不适应美国这个社会的文化名人开始向美国展开怀抱,积极地拥护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此外,还有尼布尔的作品、苏联和德国的集中营使得他们看清楚了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他们更加坚定不移的走着美国的民主之路。正如,波霍雷茨在1967/
4年出版的自传体回忆录《成功》(Making It)中写道:“兴奋异常地发现新的可能性突然以排山倒海之势涌现在他们面前,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意识上,都有新生之感。过去他们对于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似乎都不屑于看它一眼,而现在每个人都摘掉了马克思主义的有色眼镜,蜂拥向前去看看这个被他们鄙弃的世界。”
国内社会背景:
20世纪60-70年代是由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当政时期。这两位总统希望解决贫困和民权问题,因而实行了“伟大社会”计划来与“贫穷”做斗争;1964年,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宣布取消种族隔离和肯定黑人享有法律上的平等。同年9月24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1246号行政命令,将1961年肯尼迪总统签署的第10925号行政命令和1964年《民权法案》中的反种族歧视与照顾措施确定为“肯定性行动计划”。
但是,由于“伟大计划”属于乌托邦式设想,尽管约翰逊政府投入巨资,但“数百万非裔美国人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白人家庭的平均财富是黑人家庭的四倍,约1/4的黑人孩子生活在贫困之中。”“肯定性行动计划”最后导致了少数族裔的名额制,从而造成了对于多数名族的不公平,而且,政府开放的环境还使得黑人运动此起彼伏:静坐运动、“自由乘客”运动、选民登记运动、华盛顿进军、大规模城市抗暴斗争。1968年马丁·路德·金遭暗杀后,黑人运动更趋激进,很多人趋于暴力。
尽管这些措施都使得美国社会**不堪,但是,仍然深得美国自由主义者的支持,一批自由主义者转变为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些措施是可行的,是美国民主与自由的体现。这些想法使得一批纽约文化名人对美国自由主义开始失去信心,偏离自由主义。由于纽约文化名人的特殊经历,使得他们坚信美国民主制度的无限崇高性和不可践踏性,他们坚决反对美国的激进派。
国内文化氛围:
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很多大学生走上了激进主义的道路,和新左派结合起来,他们抨击美国的政治制度、人权,还成立了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DS),提出“参与式民主”,这使得当时处于社会名流的贝尔和豪等人坚决抵制,他们提出这只会形成“多数人的专制”,这是一种民粹主义。
同时,反主流文化(摇滚乐、毒品和性的三位一体以及抛弃传统价值观、注重自发性与自我表达等“另类的生活方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
当时,大多数新保守主义者是大学教授或者社会名流,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最神圣的校园受到异类的文化熏陶时,他们毅然拿起手中的笔,纷纷将《公共利益》、《评论》作为他们的阵地,开始了反抗激进主义和新左派,坚决维护美国的政治制度。
美国民主党的转变:
民主党的领袖“麦戈文”提出他的竞选口号“回家来,美国”,体/
4现了一部分民主党希望美国能够尽量少的减少与苏联的军事对抗,他们认为应该放更多的精力置于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同时应该加强与苏联的合作,这表现了美国的孤立主义再次抬头。
民主党内的一些党内人士对于此事感到十分不满,一些纽约文化名人自小时就崇敬马克思主义,但憎恶斯大林主义,他们认为斯大林主义是与法西斯主义一样的专制独裁,尤其是当他们听到苏联人民是如何处于水深火热中,是如何没有人权,没有自由的。因而他们认为美国就应该去拯救苏联人民,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党的转变使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对民主党的自由主义失去了信心,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坚决重视意识形态外交,他们坚决抗议与苏联合作,他们认为苏联是像法西斯一样的国家,只有美国才能拥护世界和平。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使得美国深陷泥潭,美国军事财政支出日益增长,但越南战争却没有一点转变的迹象,越南战争对于大学生的征兵也使得美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更有很多关于越南战争残酷的照片使得人民举起和平的大旗,主张停止战争。正是1968年的越南的春季攻势使得美国节节败退,人们认为美国已经没有在越南打胜仗的可能,战争的继续已经没有任何可能。西贡政权的生存对于美国来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激进的反战人士继而将对于越南战争的批评延伸到美国的政治层面,即美国再坚持作战下去,即是美国核心体系的道德腐败。
同时,1968年的春季攻势直接导致了战后自由保守主义共识的瓦解。曾经访问过河内的海登和激进派历史学家林德(Staughton Lynd)说:“我们拒绝再当反共人士。我们坚信这个字眼已经丧失了它过去具有的明确内涵。它却成为一种主要的抽象思想,美国人用来替其未必高明过强奸的外交政策作辩解。”战后自由保守主义共识瓦解后,出现了三股思想潮流,国际政治学家霍尔斯蒂和罗森瑙分别称之为“冷战国际主义”、“冷战后国际主义”“半孤立主义”。一部分人认为苏联指挥下的国际共产主义依然是美国安全和世界秩序面临的最主要全球性威胁;一部分人认为苏联并不是铁板一块,美国可以和他采取合作;一部分人认为美国可以孤立苏联,自己发展自己。因而新保守主义又开始奔走相告,希望可以继续越南战争,从而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美国免受共产主义的威胁。
国际政治格局:
此时,美国经济实力迅速下降,军事力量失去了垄断地位,政治影响力也大大缩小。首先,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960~1965年年均增长4.9%,1965~1970年下降到3.3%,其增长速度下降了48%;在军事方面,美国的核垄断地位丧失。(吴晓春,2008年,第33~34页)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等国家先后拥有了核武器,这给与美国军事上十分大的考验。在政治影响力上,60年代为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解放运动高潮时代,他们纷纷脱离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帽子,通过不结盟运/
4动,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展现第三世界国家的实力,日益脱离美国的控制,使得美国在第三世界里的力量减小。其次,欧洲的法国戴高乐时代也开始寻求摆脱美国的控制,寻求自由,而整个欧洲也开始寻求“欧洲一体化”“欧洲史”。这时,新保守主义又开始提出,美国应当进行无止尽的意识形态的扩张,他们认为美国对国内国外都有利无害。美国就应该凭借自己的实力去角逐。
因而从全文宏观把握,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到美国新保守主义兴起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新保守主义兴纽约文化名人所“表演的角色”,国内的、国际的一些因素只是新保守主义站出来的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
吴晓春,2008年6月第一版,《美国新保守派外交思想及其影响》,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钱乘旦,2004年1月第一版,《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姜琳,2008年3月第一版,《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行部/ 4
第二篇:美国20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垃圾债券80年代在美国能风行一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国产业大规模调整与重组时期。由此引发的更新、并购所需资金单靠股市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在产业调整时期这些企业风险较大,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不能完全满足其资金需求,这是垃圾债券应时而兴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国金融管制的放松,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就是放松对有价证券发行人的审查和管理,造成素质低下的垃圾债券纷纷出笼。三是杠杆收购的广泛运用,即小公司通过高负债方式收购较大的公司。高负债的渠道主要是向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到足够资金后,便将不被看好而股价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购而取得控制权,再进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财务报告中反映的经营状况好转,待股价上升至一定程度后全部抛售大捞一把,还清债务后,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了是1988年底,亨利·克莱斯收购雷诺烟草公司,收购价高达250忆美元,但克莱斯本身动用的资金仅1500万美元。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米尔根发行垃圾债券等得的。四是80年代后美国经济步人复苏,经济景气使证券市场更加繁荣。在经济持续旺盛时期,人们对前景抱有美好憧憬,堕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风险,商业银行、证券承销商及众多投机者都趋之若骛,收购者、被收购者、债券待有者和发行人、包销商都有利可获。然而,巨额的垃圾债券像被吹胀的大气泡,终有破灭的一天。由于债券质量日趋下降,以及1987年股灾后潜在熊市的压力,从1988年开始,发行公司无法偿付高额利息的情况屡有发生,垃圾债券难以克服“高风险一高利率一高负担一高拖欠一更高风险……”的恶性循环圈。逐步走向衰退。垃圾债券在美国风行的十年虽然对美国经济产生过积极作用,筹集了数千亿游资,也使日本等国资金大量流入,并使美国企业在强大外力压迫下刻意求新,改进管理等,但也遗留下了严重后果,包括储蓄信贷业的破产、杠杆收购的恶性发展,债券市场的严重混乱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2O世纪8O年代垃圾债券市场迅速发展的主
第三篇:浅谈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河北大学2010届本科生期末论文(设计)
浅谈西方节日在大学生中盛行现象
姓名:孟鑫
学号:2010425009
摘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难发现,西方节日越来越流行,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大家过的乐此不彼。但是,像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却被抛之脑后。而某些国家去在积极的把我们的节日据为己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积淀深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关键词:西方节日盛行原因
一、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教育,“英语热”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可见,“洋节热”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2、经济生活的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必然结果。人们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和朋友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淡化了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以娱乐为主的特点,这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
3、媒体和商业的炒作。
媒体对西方节日过度关注。每逢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许多报纸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从其背景知识到其特殊的庆祝方式,从国外的欢庆场面到国内的热闹追捧,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
更有甚者,某报在愚人节当天发布了一则雷人消息,引起公众的议论与猜测,而在傍晚时又宣布其为愚人节玩笑,这更是以牺牲报刊的严肃性来强化公众对愚
第1页
人节的关注。西方节日不断升温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年轻人追求时尚,热衷国外的节日,玩得开心就行,而商家正是发现并利用了这个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极力宣传包装。虽然中国人并没有完整地拷贝西方的节日,但国内的商家已经学会了利用西方节日营造商机。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重视,因为在此期间,不仅消费者能从消费的过程中体验节日的美好感觉,多了一个相互问候的平台,商家也可在提供礼品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利润。西方节日也就这样被炒作了起来,成为商家盈利的重要时段。
4、传统教育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学校应当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洋节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最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历史课了,从小学直至高中,进了大学还有必修的公共课中的中国革命史或中国近现代史。而现行教材对中小学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能有效地担负起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如今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庆祝圣诞节、制作感恩卡、准备母亲节礼物,其初衷及结果都是好的,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分不清哪些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哪些又是西方节日。
5、西方节日的优势。
我国传统节日,运作形式单一,主要以走亲戚、聚餐为主,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走亲戚花费又很大,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过节反倒是一种负担,缺少浪漫色彩。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淡化,成为朋友相聚的美好日子,大多带有狂欢色彩,比较轻松浪漫,又注重情调,适合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心理,容易为年轻人所喜爱并接受。
(三)青年人之间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之间交往的需要亟待满足
青年人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的需要亟需满足。“洋节日”为日益频繁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时间和机会的方便。特别是“情人节”更能为青年男女恋爱提供接触的平台。所以,年轻一代天然喜欢这些洋节日。当然,也和当今年轻人崇洋猎奇、解脱迷茫、寻找刺激不无关系。他们把“洋节日”当作排遣寂寞、释放压力、标榜前卫的狂欢节。
(四)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文化之间交融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和内涵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它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而取决于当代人对其理解和使用的方式。正如英国学者斯图亚特·廷尔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的那样,公众对节日的意义进行再制造,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这比历史传统对节日的意义本身来得更为重要。
外来节日作为对本国传统节日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是十分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值
得上纲上线。在这一点上,媒体具有正确引导的责任。只要我们具有博大的胸襟和自信的底气,我们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保持清醒和稳定。外国人不是也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武术吗?在美国,纽约州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值得我们深思。当美国纽约市的第一高楼帝国大厦首次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红色和黄色彩灯,以此来庆祝中国春节的到来,我们感到了美国文化兼容并包的自信。一种文化只有具备开放和兼容的气魄,才具有生机与活力。
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互相抵制和歧视。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引人向善的精神,同中国的道德体系有一致性,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与完善。吸收其精华,对现时中国社会文化建设将大有裨益。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馨人情,给世人增添了更多的喜气。特别是父亲节、母亲节和感恩节,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感不仅毫无冲突,反而特别吻合。也就是说,这些洋节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只有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按文化发展规律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唯一途径。抵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使自己的文化失去生命力,而逐渐趋于灭亡。
三、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1、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2、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
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3、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
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更加精彩;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我们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使孝敬老人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涵上会蔚然成风。我们要借鉴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发扬传承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4、牢记传统,弘扬中华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文明智慧的人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节日,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反映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俗风情,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团结和睦的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的民俗文化。
因此,我们在热热闹闹过“洋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不要让“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我们尚未真正成熟的年轻一代被完全西化!当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不仅要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西方节日文化,我们只是将其外在表现形式和娱乐本质拿过来为我们自己服务,同时融入中国的特色和内涵,为中国人带来愉悦与享受。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对西方节日的进入采取不过度关注,但也不听之任之的态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二)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对外来节日不要排斥。而对于我们传统的节日我们更应该坚持、发扬和保留。随着我们国家在世界地位的提高,现在我们国家的节日也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现在很多国家在春节这一段也放假和庆祝,去年农历小年英国伦敦数以百计的中国灯笼照亮了苏豪区的闹
市、美国纽约州将大年初一定为法定节假日并率先实行鞭炮“禁改限”、法国巴黎为迎春狮子点睛贺春节、澳大利亚悉尼每年举办的中国新年庆典活动、墨尔本制作了世界最长的巨龙在市内游行、巴西学中国人倒贴“福”字以求好运等等,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但与此同时,很多外国节日也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洋节热”这个问题上,还要避免陷入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不管哪一种文明都蕴含着人类的智慧,都值得去关注,去学习,要充分了解和借鉴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提倡弘扬自豪的东西,不一定要把基础建立在否定人家的优点上。中国文化的进步,需要外来文化的注入和砥砺。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就是“兼容并包,有容乃大”。中国文化应该在保持自己的特征的前提下,积极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正所谓:山不辞石,故其成为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其一,中国传统节日最大卖点似乎是以吃为主,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还是吃,生猛海鲜,海味山珍。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虽然对学校餐厅的饭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还是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的。因此,有天天过年的感觉。可是生活当中,工作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交际压力增大,大家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就想找个机会大家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因此越来越被人们青睐。
其二,年轻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鲜的东西,渴望刺激的东西,“洋节”在学校里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光棍节,大家凑到一块,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还有的男光棍请女光棍吃饭,唱KTV,或者到避风塘,去聊上一晚上,参加派对舞会,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让人觉得新鲜中带有刺激。万圣节,大家给自己会,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让人觉得新鲜中带有刺激。万圣节,大家给自己戴上可爱的面具,做自己平时也许不敢做的事,说自己平时也许不敢说的话,吃可口的南瓜饼。
其三,有些洋节,过起来很有人情味。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送上最温馨的祝福,最真挚的感情。给母亲买一条围巾,买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给父亲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给家里买一块精致的桌布……礼轻情义重。
也许,大学生过洋节并不是坏事,但关键是大家不要只顾着过洋节,而忘了我们传统的节日,我们应该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文化氛围。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议,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参考文献:
[1]宋兆麟,李露露.图说中国传统节日.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6-1-1
第四篇:美国养猪场盛行8大常用管理方法
美国养猪场盛行8大常用管理方法
养猪业是美国畜牧业中最先进的部门之一。近十年来,美国在母猪选育、断奶猪管理和饲养技术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下面,小编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美国先进的养猪管理方法:
1、个别断奶:即把窝内较重的仔猪提前2-3天断奶,使体重较小的仔猪能有机会吃到较多的母乳,从而达到较大的断奶重。据研究,断奶时体重超过6.5公斤的仔猪能比断奶体重低于5公斤者提前7天达到上市体重。
2、一条龙饲养法:即把断奶仔猪直接从母猪舍转移到肥育舍,养至达到上市体重。从而减少了从母猪舍到保育舍这一传统环节,避免了由此对猪产生的一些应激反应。此法的主要优点是增重较快,劳力和运输费用较低;缺点是猪舍利用率较低,不能象往常那样做到每栋肥育舍每年养三批猪。一条龙饲养法还要求肥育舍有较好的保温性能,饲养员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3、断奶仔猪隔离饲养法:其做法是在1-2周龄实行断奶,把断奶仔猪放到远离母猪场的保育猪场饲养,旨在减少某些疾病从母猪往仔猪的垂直传播。隔离饲养法可提高每头母猪每年的产仔数每个产仔栏每年的产仔数,但可能会减少下一窝的产仔数和产仔率。
4、合作母猪场:这种做法是若干个生长猪场共有一个饲养1200-1600头母猪的母猪场。一般每个母猪场有8个股东,取决于仔猪在保育舍内的停留时间。每个股东要接受母猪场在一周内所生产的全部断奶仔猪。当这些猪离开保育舍后,该生长猪场再从母猪场接受又一批在一周内生产的全部仔猪。合作母猪场是全进全出式生长猪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进全出式正在越来越多的猪场取代不间断出场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并在两批猪之间实施更彻底的清洗消毒。
5、母猪的阶段饲养法:母猪在怀孕和泌乳期内消耗大量的体内储备营养,主要是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在泌乳期的最初几周内,母猪的背膘可减少30%。为了使母猪再度发情,必须迅速重建营养贮备。母猪阶段饲养法至少包括4种饲料:泌乳后期料、配种前期料、配种后期料和怀孕后期料。断奶后每天增加300千卡摄入量可使窝仔约数提高一头。所增加的能量必须是淀粉的形式。从淀粉产生的葡萄糖可刺激排卵。有机微量元素也有利于恢复母猪体内的微量元素储备。
6、提高上市体重:上市体重已从100公斤提高到114公斤。屠宰场为了提高加工效率愿要体重较大的猪。现代的猪种也能达到较大的体重而不积累过多的脂肪。
7、细致的记录:90%以上的猪场已采用电脑化的记录方法。生产者将需要把生产记录和财务记录结合起来。
8、环境控制:养猪业造成环境问题主要是臭气。控制臭气的办法包括:装置昂贵的污水处理设施、改变饲料中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饲料中加入丝兰属植物撮物或酶等添加剂等等。很多猪场采取在法律和道义上对环境保护负责的态度。
第五篇:柳永词在北宋社会的盛行及其原因
柳永词在北宋社会的盛行及其原因
摘要:柳永是宋初以词闻名的第一人,他的词冲破了晚唐五代词多写男女情爱与闺阁园庭的狭小范围,把词笔投向关塞山河、通都大邑、历史兴亡之中,这就使其词呈现出高远深邃、雄阔浑厚的境界,为宋词的声色大开建立了最初的规范。相传在北宋社会,“凡有进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本文展现柳永词在北宋流传的盛况,并结合其时代背景与柳词的艺术特色来分析其盛行的原因。
一、柳永慢词的盛行
(一)柳永其人其词
柳永,生卒年迄无定论。唐圭璋、陆侃如等先生作了考证,暂推定为公元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大约同龄于晏殊、张先。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为工部侍郎柳宜少子。仁宗景佑元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 柳屯田 ”。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他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独秀的格局,使慢词得以成为与之平分秋色的体式,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慢词虽非柳永首创,但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从其现存《乐章集 》 中的 213首词来考察,共用了 133种词调。而宋代所用的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加以使用的。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 ,单调、双调、三迭、四迭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上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与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 ,而且尝试从创作方向上改变文人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 雅 ” 为“ 俗 ”,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王灼《碧鸡漫志 》 言柳词“ 浅近卑俗 ,自成一体 ”。他那种铺叙展衍、开阖自如的笔法,被世人奉为“屯田家法”,后世凡作慢词者,多采用此法。此外,柳永在口语、俗语的运用上,也有许多创新之处,集子里那些俚俗的所品,虽然遭到士大夫们的鄙视,但在词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柳词在北宋社会的盛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宋代浩如烟海的词作中,最受民众喜爱的就是柳永词,当时就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说法,虽然这只是一个大概而略带夸张的溢美之辞,但也足以反映出柳永词在民间流传之广。关于这一论断,我们可以从一些直接记载其在民间的传播情况的笔记资料和北宋一些士人在批评或肯定柳永词时论及的其在民间的接受情况这两个方面找到证据。
首先通过有关资料的记载可以对柳永词在北宋普通市民、百姓中的传播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据文莹(约1060年前后在世)《湘山野录》记载:“范文正公滴睦州,过严陵祠下。会吴俗岁祀,里巫迎神,但歌《满江红》,有‘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之句”,其中提及的《满江红》就是柳永在睦州任推官时所作之词。至于这首词是柳永创作之后被乡人传唱进而被用作祀神之曲,还是乡人因其词名而求其专门创作,这一记载充分反映了柳词在当时即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并广为传唱。徐度也有“耆卿以歌辞显明于仁宗朝”之言,显然这里的显明”不仅体现在文人士大夫中间,而且说明柳词在当时民间也非常流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宋人杨提在《古今词话》中的记载,也正好验证了这一点,其曰:“柳省卿祝仁宗皇帝圣寿,作《醉蓬莱》一曲云:‘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鬓。„„太液波翻,披香廉卷,月明风细。’此词一传,天下皆称妙绝”虽然这只是对一首词的称赞,可一首词一传便能达到“天下皆称妙绝”绝非易事,从这里也可见柳词原本
在当时民众中就颇具影响力,这一首词只不过是使柳词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加突出而已。而徐度的另一则记载,则非常有趣地表明民众对柳永词之喜爱程度,记载曰:“刘季高侍郎,宣和间,尝饭于相国寺之智海院。因谈歌词,力低柳氏,旁若无人者。有老宦者闻之,默然而起,徐取纸笔,跪于季高之前,请曰:‘予以柳词为不佳者,盎自为一篇示我乎?’刘默然无以应。”一个柳词的普通读者,只因喜爱柳词,而不满别人对柳词的肆意低毁,勇敢地站出来为柳词辩护,这在整个文学史上也不常见,民众对柳词的喜爱由此可见一斑。胡寅在《题酒边词》中也称“柳耆卿后出,„„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尽管已经限定了这只是“好之者”的观点,可“不可复加”的评价也充分反映了柳词在民众中受欢迎的程度。
另外,北宋一些士人在评论柳永词时,也谈及柳永词在北宋民间的传播情况。如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就言:“柳三变游东都南、北二巷,作新乐府,„„天下咏之”。严有翼在《艺苑雌黄》中也称:“柳之乐章,人多称之”,其中“天下咏之”、“人多称之”的评论概括了柳词在民间的接受情况,可见其受众之多,流传之广。而对柳永词评价不高的李清照也不得不承认柳永“逮至本朝,„„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者,„„,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甚至就连强烈批评柳永词俗艳的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也说:“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的一则记载刚好可以为“传播四方”这四字作注解。“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广也。”这些都充分表明当时民众对柳永词的接受、喜爱和传唱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二、柳永词盛行的原因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柳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在北宋社会的胜行情况。但是它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其时代背景与柳词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内容和题材的易于传播
词在宋代作为一种合乐的、可以演唱的文学题材,乐工、歌妓和词的演唱、接受、传播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乐工、歌妓本身是词的创作者和演唱者,他们不仅通过创作和演唱来实现自身对词作的接受,同时也对词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和接受起着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在这一点上,柳词雅俗共赏,前人评品柳词,将反映羁旅行役、描写都市繁华类的作 品称为“雅”词;把反映中下层市民生活的作品称为 “俚”词。在唐五代绮靡词风占统治地位的宋初,柳永敢于冲破束缚,把眼光转向新兴的市民阶层,完全不顾士大夫的轻视和排斥,用极其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所以深受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另外,还有一个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柳永在他的俚词里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歌妓形象,由于柳永自己生活道路坎坷不平、郁不得志,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们有 “ 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对于她们被践踏、被侮辱的处境深表同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己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 迷仙引》);为她们能遇上 “ 和鸣谐老,免教啼红敛翠”(《 集贤宾》)的正常夫妻生活而呼吁;而对于那些把妓女当玩物的 “薄情郎”表达了愤怒地谴责。这就改变了花间词中甘受玩弄的歌妓形象,她们不是唯以香艳诱惑为目的的行尸走肉,而是挣扎于苦海、渴望光明的女性。所以柳永游走于烟花柳巷之间获得了那些乐工、歌妓内心深处最真的好感,这一点在话本小说《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中可以得到有力的印证,这就决定了他们乐意为柳永做宣传。
另外,因为柳永词填得好,所以教坊的乐工每每得到民间流行的新曲调,便请柳永为其填词,以确保词曲相配,使得词不仅声美,而且语句也美,达到锦上添花的境界。叶梦得《避
暑录话》载:“(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 ,必求永为辞 ,始行于世 ,于是声传一时”。这些通俗易懂、优美动听的词经过歌妓传唱,又传播到民间,深受民众喜爱,所以风靡一时,以致“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二)“文人政治”背景的推动
晚唐五代时期,战争杀伐不断,主要的权力都集中在手握重兵的地方藩镇手中,政权更迭十分频繁,乃至在短短的五十四年中分十国、更五代、历十三帝,社会动荡不安,君权经常处在旁落的边缘。陈桥驿兵变后,“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方孝孺《深虑论》),并在此之后建立起一系列的对武将权利加以约束控制的制度,而且把武将的地位放在文官之下,这就是宋代的文人制度,例如北宋著名的文人寇准、钱惟演、范仲淹、晏殊、司马光、王安石、蔡京等都曾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出将入相。这些文人掌握政治,其生活习惯对上层社会的影响有极大的推动力。
“吟风月,弄花草”、歌舞伎乐等,无论何时何代,都是大多数文人不可摆脱的生活内容。以东晋著名宰相谢安为例,《晋书·谢安传》上说他 “在东山畜妓。每出游,必以女妓从”。就连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宰相文天祥在痛感时事、崛起抗元前也是“生性豪华,自奉甚厚,留情声色,不拘形迹”。北宋那些大批的的文人政要们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对应用于歌舞场所的词也有极大的关注。如晏殊以作词为 “雅事”,也以作词为“小事”,他的词中不会有关于国家大事的慷慨陈词,词的作用仅仅在于 “言情”。像他这样的词人还有很多,就连那位在赏雪时候还会吟出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句子的欧阳修也认为词是 “聊佐薄欢”(《采桑子· 西湖念语》词序)的 “小道”。这些文人虽然以作词为小事,但是唐圭璋先生整理的《全宋词》中那流传下来两万多首也近乎全部出自他们的手笔。可见他们虽然以词为小道,但是潜意识里几乎还是对此的欣赏和支持。这更加推动了下层已形成的填词风气,使他走进上层社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流。
另外,那些以正统儒家思想为处事原则的士大夫文人阶层,虽然追求雅文化,不满于柳永词的俚俗,但是他们也不可避免的受下层社会的影响,走进柳词通俗的磁场里,而且柳词中以羁旅行役、都市繁华为题材的 “雅”词,情真意切,得到了他们总是在批评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的好评。据《众名妓春风吊柳七》载,当时宰相吕夷简过六十大寿时,就曾命人带上丰厚的礼品请求柳永写贺寿词,柳永写完后,意犹未尽,又挥笔写道“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名场,自是白衣卿相”。还有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可以看出,大文豪苏东坡填词也以柳永为目标,以能与柳永比肩而“为之绝倒”。所以在后人站在当时时代的广阔视角里,柳词才能在文学史上对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见士大夫阶层表面的抗拒并不能抹杀他们潜意识里对柳词的喜好,所以无形中他们也为柳词的盛行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浅谈宋代文人群体对宋词的传播,沈燕,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3月
第 19 卷第 1 期
[2]柳永俗词之浅见,李美琴,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7期
[3]宋代通俗词人—柳永,邢文芝,苏州工职院研究与探索,2005年12期
[4]浅析柳永对词境艺术的开拓,师静涵,综合论坛,第257页
[5]论柳永对慢词创作的贡献,申宝贵,作家作品,2006年第4期
[6]浅谈柳永歌妓词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永霞,淮海文汇,2006年第6期
[7]从柳永到林夕—北宋艳情词与当代流行歌词创作初探,周林,电影评介,第97、98页
[8]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陈福升,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