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时间:2019-05-14 22: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第一篇: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开胸验肺”“飙车撞人”“钓鱼执法”„„当一起起事件因为网络监督,从扑朔迷离到迅速进入实情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快速通道时,网络监督让人们一次次感受到它特有的力量。然而网络监督也因其发自草根、不受渠道限制、极易形成舆论压力,极大地考验着政府执政能力。

网络舆论对官员的监督,早期集中在某些官员的腐败行为上,继而一些官员粗暴和草率的行为也逐渐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今,网络还将监督的视野扩展到公务人员的出格言行,如“替谁说话”等“雷语”。可以预见,未来来自草根的网络监督将取得更大成效,特别是针对政府官员和权力部门的监督,将更为集中有力,也将在更大程度上考验政府执政能力。“个别部门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回应,多数是事后的、被动的,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由于失去向公众传达全面准确信息的第一时间,为流言和谣言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空间。”云南省一媒体工作者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说,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官员要勇于直面网民的质疑并据实相告,或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当场回应媒体及民众的质疑。可以说,能从容应对网络舆论监督,是政府官员执政理念成熟的重要标志。据新华社电

第二篇: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2008年究竟发生了多少群体性事件,官方尚未公布最新数据。不过三年前的一组数据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根据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披露,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已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和公共事件的多发期。近年来,一些地方因群众诉求渠道不畅、公共事件处置失当,以致激化矛盾,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时有发生。激烈的冲突对抗、严重的破坏性后果、恶劣的社会影响,几起群体性事件以极端表现形式给基层政府的执政敲响了警钟。

一、群体性事件正日益考验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

2008年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既有北京奥运会胜利举办、“神七”飞天这样的喜事,也有汶川地震、南方雪灾这样的天灾,同时还发生了许多起非同寻常的群体性事件。主要有:贵州瓮安事件。由于该县女学生李树芬溺水身亡,其家人对公安机关的“自杀”鉴定结果不服。6月28日,死者家属在瓮安县城游行,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县政府,后转变为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瓮安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等160多间办公室、42辆警车等交通工具被烧毁,15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万元。

云南孟连事件。该县勐马镇胶农因橡胶林产权归属一事多次与当地橡胶公司发生争执和冲突。7月19日,勐啊村5位胶农被警察强行带走,数百名村民手持器械,与警察发生激烈冲突。警察被围困达11个小时,2名群众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众受伤,9辆执行任务车辆不同程度损毁。

甘肃陇南事件。因对陇南市行政中心搬迁存有疑虑,11月17日,当地三十多名拆迁户集体到市委上访,随后大量群众聚集围堵市委大门,并转变为打 za抢shao的突发群体性bao力事件。这起事件共砸烧房屋110间、车辆22辆,市委大院各单位办公设施及其他损失503.8万元。

出租车罢运事件。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8000多辆出租汽车全城罢工。7日,湖北省荆州市数百辆的士集体停驶。10日,上百名海南省三亚市出租车司机停止营运。同一天,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上百辆出租汽车集体罢运。18日,部分“挂靠”在云南大理交通运输集团的个体客车司机集体罢运,造成大量乘客滞留,全州的县际客运秩序一度濒临瘫痪。20日,广东汕头1000多辆出租车罢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一些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出来,乃是多年矛盾蓄积而致。如企业改制不规范、职工权益难以得到根本维护,导致职工集体上访;由于拆迁、征地行为不规范、补偿标准不统一或补偿不到位,导致被拆迁和被征地群众集体上访,甚至发生群体冲突;由于拆违过程中宣传不到位、程序没履行到位,导致被拆群众集体上访;由于执法部门行为不规范,乱收费、乱摊派,甚至借助黑恶势力对付群众,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者引起群体冲突等等。

这一系列事件给我们基层政府的一个深刻警示是,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府绝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而必须有作为、早作为,畅通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群众的各种诉求,不能让百姓言论成为“堰塞湖”。在矛盾凸显期,各级领导干部不应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回避矛盾,只能将“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积重难返。

二、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我国目前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在其他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正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正常表达的情况下发生的,或者说常常是无奈中的选择。当一个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借助于一个偶然事件的导火索,许多被压抑的利益要求集中表达出来。

实事求是地讲,绝大多数qun体事件的发生,都与政府行为不规范、政府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有关。如果各级政府对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足够的认

识、足够的准备、足够的措施,那么,80%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都可以避免。换言之,目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凸显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欠缺。

一是执政理念的偏差,没有真正树立起“执政为民”的理念。正如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瓮安“6·28”事件阶段性处置情况汇报会上说,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qun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近些年,部分地方政府片面维护企业与自身利益,漠视农民的权利要求与利益诉求,将损害群众利益当做增加企业与政府利益的前提。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了应有的服务职能,政府与民争利的情况经常发生,完全忘掉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处理方式僵化,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几乎多数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方政府在分析原因、教训时,总有这么一条,qun体事件的背后,总是“背后有坏人(不法分子或社会黑势力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认识逻辑。因为与民众打交道,特别是与有不满情绪、有自己利益要求的民众打交道,至今是我们政府能力训练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现在许多政府官员所熟悉的处理利益矛盾、利益冲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形成的。而这种将群体性事件政治化或刑事化的处理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其作为政治或刑事案件加以硬性地打压,这是一些政府处理社会矛盾的习惯性方式。如果一些群体性事件不存在政治或刑事因素,人们反而不知道如何来进行处理,而将群体性事件中的一些过激因素人为加以放大,甚至激化出某些过激行为,则很容易将这些事件纳入习惯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

三是解决手段单一,习惯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综观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人民警察都处在了冲突的第一线。当前在处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时,一些基层政府过度依赖于采取强制手段,这不仅不利于缓解和消除矛盾,反而不断制造矛盾,加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其实,一味地看重秩序的维护,随意动用警察,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虽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气却不断积累,矛盾不断加深,从而为引发更大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反思贵州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曾十分痛心地说,一定要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专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

四是没有依法行政,是引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因素。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滋生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以及在行政管理中养成的“衙门”作风、“四难”现象。此类不依法行政的种种行为,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侵害了群众的利益。同时社会风气、党风的败坏,腐败现象的恶化,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问题的屡禁不止,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等,又加剧了干群矛盾。日积月累,受伤害的群众面越扩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一旦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或有把柄被抓住,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加上群众情绪激动,从而导致矛盾在短时间内激化进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五是没有建立相应的沟通制度,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让老百姓有合理表达的渠道,是真心接受群众监督,吸引群众参政议政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各级政府官员实行监督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害怕老百姓表达诉求,不是努力创造条件让群众“有话有处说”,而是千方百计堵老百姓的嘴,结果导致矛盾越来越多,形成积怨,最后爆发,瓮安事件、孟连事件、定州事件等群体性事件都是深刻的教训。

六是没有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让负面信息左右了公众。几乎所有群体性事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信息不通畅。在“瓮安事件”应对过程中,作为谣言内容涉及地的瓮安县政府在危机早期并没有关注到民间流传的谣言,对个别媒体的报道也没有及时澄清。正是基层

政府对于信息舆论的敏感性和获取能力的不足,才使得谣言得以通过非正式途径在社会上呈规模效应模式传播,最终导致区域性社会心理危机。可以说,对传闻的姑息是导致许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正是存在这些不同程度的缺陷,才导致了许多基层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因此,在寻找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中,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建设应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三、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

既然许多群体性事件是由于基层政府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只有加强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尽可能预防和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

(一)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提高基层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强化“执政为民”理念是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总结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其中的一条就是“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是我们党执政的本质,也是我们党执政与其他政党执政的根本区别。因此,基层政府一定要增强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会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诱因自然就会消失。

(二)贯彻依法行政,提高基层政府的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

基层政府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执法宗旨,要教育行政执法人员,使他们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衣食是人民给的;要使我们的工作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要做到为民执法不动摇,达到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根本目的。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决杜绝失职不作为和越权乱作为的腐败行为。执法者只有依法执法,才有最广泛意义和最大程度的公正和文明,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执法偏差,减少执法矛盾。

(三)构建利益诉求机制,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

《****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基层政府要及时分析新形势下各种矛盾产生、发展的特点、规律,紧紧抓住矛盾的本质,积极寻求处理矛盾的方法、途径,防止矛盾激化。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听取群众不同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利用信访、群团组织等窗口和桥梁,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掌握矛盾的根源所在,及时、主动、稳妥地化解矛盾。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认真解决,不合理的要求要解释清楚,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把握准确,处置得当,这样才能把一些群体性事件消除在萌芽中。

(四)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干群关系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干部脱离群众、贪污腐化、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和作风有直接关系。因此,基层政府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督促基层干部廉洁勤政,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地沉下身子,深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群众多沟通多交流,做群众的贴心朋友,倾听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准确地掌握基层的情况和呼声,才能发现基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采

取有效的措施,使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及时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才不至于引发上访问题乃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五)建立“公众本位”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提高基层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不仅仅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因此,作为地方基层政府,要充分保持对信息舆论的敏感性,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以最快的速度从掌握的信息中分析出社会公众的需要,制定出科学适当的危机公关策略。而要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必须转变“官本位”的治理理念,树立“以民为本,依法行政”的服务理念,建立“公众本位”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满足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公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打破谣言。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执政考验

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执政考验

任何执政党都有一个执政考验问题,所谓执政考验,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实质是如何长期执政的考验。因此,思考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执政考验,就要把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进而做到执政并长期执政。

一、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

中国共产党正经历着执政并长期执政的考验。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长期执政作为一种战略来思考,深入研究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从执政党的特点出发,立足于执政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环境,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党执政并长期执政。

第一,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是用合法性来解释“认同”的概念。政治的合法性,不仅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更表现为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道义上的合法性。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道义支持上的。我们不能用韦伯的理论来阐述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但这一理论也给共产党执政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即共产党如何更好地执政,进而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地位和权力的认同。早在1957年,邓小平就指出:“宪法上规定了党的领导,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党的领导和执政为全国人民所拥护、所认同。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不会仅仅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执政党必须不断变革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资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党执政60年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这一条基本经验,强调了党执政的基本理念,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本质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甚至走向失败和垮台。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执政并长期执政的法宝。

第二,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应该说,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宣布自己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而且在实践中也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不能说在历史上共产党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教训告诉我们,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就无法生存。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是这样,在掌握政权时也是这样。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共产党人必须牢牢记取的。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执政以后就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极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被人民抛弃。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大批党员、干部担任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职务,手中掌握着这样那样的权力。如果拥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着眼点和努力方向就会发生偏移,政党性质、党员干部的政治信念就会发生蜕变。“在现实生

活中,确实也有些党员和干部违背党的要求,他们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更多地偏向于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热衷于追逐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不合理的、非法的个人私利,并不惜利用自己的地位、职权、影响去竭力维护和扩大这种私利。”(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0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当掌握着公共权力的党员干部,去着力追求个体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时,所谓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共产党必须做到清正廉洁,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第三,注意应对国内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对一些新的矛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之在遇到一定条件的时候,突然激化和爆发。任何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最多、最经常、最普遍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但矛盾触及的层次更具深刻性。因为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随着“四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及其影响的不断加深,各种社会矛盾已进入深层次,如经济上的矛盾已触及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层次,政治上的矛盾已触及国家权力配置的层次,思想上的矛盾已触及价值观甚至民主观、自由观、人权观的层次。在社会生活中,在广大的人民群众内部,有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矛盾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其结果只能是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各自划分“利益范围”,导致整个社会离心离德,从根本上损害人民整体利益。所以,各级领导一定要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有可能涣散社会凝聚力的不良倾向和因素,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高度聚合于实现共同利益上来。

第四,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局势是党执政战略中应充分注意的。这是由于复杂的国际局势,有可能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比如经济安全,特别是金融安全问题,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渗透问题,边境安全问题,等等。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局势要吸取戈尔巴乔夫当年所谓新思维的教训。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领导人后,首先把改革重点放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方面。1987年他应美国一家出版公司之约,赶写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突出地强调“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利益和价值高于一切”。实际上,用全人类的利益覆盖国家利益,这是极为幼稚的。有人误认为国家利益是一个空泛的概念,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误解。国家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边界纠纷、海洋权的争夺、世界石油资源之战,我们都能切身体会到国家利益的存在。积极应对复杂国际局势要坚持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不断提高判断国际形势和战略思维的能力。以历史的、世界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形势,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更加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发展的大局中寻找发展机遇,掌握前进的主动权,使之为领导工作的目标服务。

二、始终保持执政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断深化,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矛盾相交织,社会在变革,这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党要做到执政并长期执政,就要不断增加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第一,“老祖宗不能丢”。邓小平这一名言需要共产党人牢牢记住。老祖宗不能丢,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不能丢,丢了就丢掉了共产党的根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共产党

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要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处理现实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如果一个共产党员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怀疑,进而对党执政的基础产生动摇。

第二,党的宗旨不能忘。党的宗旨不能忘,也就是老百姓不能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要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高度,重视党群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时刻警惕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如果像苏联那样,严重的官僚化和腐化,将极大地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党群关系的瓦解也就是必然的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反映着党的建设的整体面貌,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作为执政党,更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反腐败斗争。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起人们极度不满的正是执政党内的种种腐败现象,因此,必须以反腐败为重点,搞好党风建设。

第三,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要加强。共产党靠什么才有力量?靠的是组织的力量。组织要有力量,必须做到党内讲民主,中央有权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我们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巩固和发展党的团结和统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削弱党中央的权威,这是党的纪律所不允许的。要健全各项具体制度,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准则,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努力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让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于党内的各种腐败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严重影响党员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取信于民,取信于党员,只有这样党才有号召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如果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就不能发挥应有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真正使党的各项基层组织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第四,党的自我更新机制要加强。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重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一个政党要有成就和发展,所需要的是它的成员无私奉献,而不是投机钻营。但党一执政特别是执政时间一长,就会有一些不想贡献,只想捞取好处的人混入其中。更危险的在于,如果制度不健全,那种不学无术、投机钻营者更为得势。而改革者,特别是忧国忧民忧党者要想有所作为,不一定能打破这种局面。苏共的教训说明,如果执政党没有一个自我纯洁和淘汰机制,听任姑息党内腐败分子、投机分子、浑浑噩噩自甘庸俗者、离心离德冷漠旁观的“不作为”者等不合格甚至违法乱纪党员长期混迹党内,党确实有自毁长城的危险!

第五,领导者个人素质要提高。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不能把制度的作用神化。在现有的体制范围内,要提高领导者个人素质。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宽广的胸怀,淡泊名利,要戒为人不正,为政不正。这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政治,在统治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管理,这种管理,要求个人品行

要清正、廉洁,为政要公正、无私、清明。任何国家及其为实现对国家的有效管理,都强调为政者的清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前我们强调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实际是要求领导者把政治和品行统一起来,这应该是共产党的干部所要做到的。作为一个党员或党的领导干部如何确立自己做人、做事、做“官”的形象和风格,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对共产党员来说,这应成为加强个人的作风修养,提升自己思想境界的根本所在。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从思考党要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党情出发,解决与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只有抓紧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落实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才能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做到执政并长期执政。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3期

第四篇: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2011-09-12 02:46来源: 大江网—江西日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并且网民数量还在不断增长,网络大众化、媒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网络新闻受众面广、传播力大,网络舆情形成迅速,网络舆论社会影响力巨大。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生活到生产,从经济到政治、文化。

早在2007年1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网络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平台。

领导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指领导干部运用网络科学研判舆情、正确引导舆论、及时处置网民意见和要求,开展网络监督,以及善待、善用、善管网络媒体等方面的能力。提高领导

干部网络执政能力,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领导干部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努力提高网络执政能力。

提高熟练运用网络的操作能力。研究熟悉网络,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乐意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

一、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领导干部懂不懂网、上不上网、用不用网,是具不具有现代意识、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一个重要体现。不上网,就无法及时了解发展形势,无法听到网民心声,无法掌握网络话语权。领导干部要把懂网作为一门必修课,把用网作为一项基本功,坚持每天“上网看看”、“在线聊聊”,通过网络来了解世界、掌握资讯,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化解矛盾、促进工作,不断增强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干部要了解网络的作用和特点,了解网络的传播规律,掌握网络技术工具的运用,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掌握上网的各种技巧,熟练应用各种网络技术,如QQ、微博、博客等;还要学习网络舆情监测、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关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领导干部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与网络技术应用方法不是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具备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互联网获取和把握信息的能力。

提高运用网络研判社会舆情的能力。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一个创新。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是各级党委、政府深入群众、发扬民主、推动工作的一种崭新方式。领导干部要制定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起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的渠道。党中央强调要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而互联网则是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渠道之一。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庞大的网民群体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这使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也使互联网成为领导干部搜集和把握社会舆情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重视网络和网络民意,是自信的表现,是领导干部能力提高和作风改进的体现。利用网络搜集和掌握社会舆情,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重要能力。领导干部必须挤出时间上网,了解网络舆情,开展网络调研。这样做有利于领导干部突破时空限制扩大调研面,克服传统调研形式的局限性,降低调研成本,提高调研效率;有利于领导干部听到更多的真话、了解更多的实情、汇集更多的民智,从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互联网成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的重要平台,使网

民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提高运用网络与各方面互动的能力。当前,领导干部在网络上与广大网民或特定机构群体之间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互动,网民的一些观点、建议和意见受到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其中一些有关民生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了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提高领导干部网络互动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领导干部在网络互动中首先要放下“官架子”,尽快实现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网民的角色转换。在与网民互动中,既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网络言论的平等性,又注意把握网络互动的引导力,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二要真诚面对群众。要有勇于面对网民的批评、勇于面对网民质疑和指责的气度,有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事情一旦发生,面对网络舆论,领导干部要不遮掩、不忽悠、不说谎、不造假。发布信息要讲实话,并根据事态的发展适时适度提供权威信息。除了网上互动外,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网友联谊会、博客笔会、网下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和引导。三要用实际行动回应。领导干部上网,既要整合信息资源,听民意、聚民智,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通过理性思考、科学决策,进

一步增强工作的互动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又要把科学的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具体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推进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四要及时进行回应。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以秒来计算的,瞬息万变,因此,回应的第一法则就是要快。领导干部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舆论,关键是要快速做出反应,主动进行沟通,科学加以处置,在第一时间获取权威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实施主动引导,以速度赢得先机,最大限度地压缩不良信息传播空间,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提高正确认识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在成为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技巧,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施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因此,领导干部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互联网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加以引导,提高对网络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一要认清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我国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是健康的、好的,广大网友大多反映的都是一种爱党、爱国,期盼祖国繁荣昌盛的豪情,一种疾恶如仇、憎恨丑恶腐败现象的正气,一种对困难群体的关爱情怀。但毋庸讳言,也存在鱼龙混杂和一些过激言论。领导干

部应正确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因此而动摇对网络主流的认识,不能把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二要辩证分析网络上的过激言论。网络上的过激言论从某个角度说,是某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与当下社会结构分化转型以及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调整有关。这样,互联网客观上就承担起了这种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的缓冲阀、调节器的作用。事实上,在利益格局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网络舆论的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领导干部要以更大的包容性,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表达渠道反映到决策层,从而疏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三要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有效疏导和消解“网络舆论风暴”,科学矫正网络失范行为,进而形成主流网络舆论,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要了解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和互联网舆论引导的规律,还要组织和动员更多的专家、学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平等的姿态主动走进网络。可以支持建立更为强势的政府网站,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为其他网站作出表率,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许敏

第五篇:正确面对网络加强执政能力

正确面对网络加强执政能力

今年来,互联网对于公共事务和政策的影响日益深入,基层党委、政府承受来自虚拟世界的网络压力与现实社会的发展压力双重考验。面对“网上被骂、网下加压”的境况,在基层干部中出现了执政能力的“短板”现象,比如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并存,要么把网上舆论视为洪水猛兽,想当然的进行堵、封、瞒、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要么漠视网上民情而反应迟钝,错失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导致“小事情”演化为“大事情”。

现实工作中,此类事件不胜列举,甚至在官场上流行这样的警示:“开会发言不抽名烟、出席会议不戴名表、基层视察不打雨伞、灾难发生不露笑容、突发事件不当发言人”,因为每次警示背后,都有着各网络公共事件的影响,

下载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监督考验政府执政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媒新生态考验领导干部新闻执政能力

    传媒新生态考验领导干部的新闻执政能力 刘兰明 (京江晚报, 江苏 镇江 212001)摘要:近年来,官员面对采访言论不当引发轩然大波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频被官员“教......

    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问卷调查样式

    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问卷调查·时间:__________序号:____________·调查者基本资料主持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单位: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调查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调查者基本资料所在单位及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名称、性......

    提高网络社会的执政能力

    提高网络社会的执政能力 作者:陈里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5379网络社会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空间所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虚拟技术场”,是通过网络虚拟数字技术模拟现实情景的社会表现......

    学会在危险和考验中执政

    学会在危险和考验中执政——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 当今世界,对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既掌牢国家政权,又无危险考验之忧,天底下绝对没有这种便宜的事。执政一时,就有一时的......

    2010年半月评论第10期〈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共5则范文)

    第10期: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规划建设公租房,正在各地开展起来,这是政府对民生期待的回应。但是,地方政府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建好公租房,体现着政府的责任和良知;而分......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六大,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基础要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

    加强执政能力体会

    公道,即公平的道理;正派,即品质好,言行光明正大。这是《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中华5000年来,对公道正派内涵的理解和升华一直在持续,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

    执政能力心得

    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问题——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并作出决定,意义重大深远。我们一定要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