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
工作的意见》(摘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提出如下意见。
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1.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党的宗旨,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的收入增加更多,文化生活更充实,心情更舒畅,环境更优美,安全感更强,幸福指数更高,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通过诚心为群众谋幸福,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营造劳动光荣、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氛围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伟大的思想,形成尊重群众,尊重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良好风气,克服鄙视劳动、漠视劳动人民的不良现象。让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体面劳动,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创造幸福生活。
3.强化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在市、县、镇、村换届中,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来自基层的代表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要有所提升。在评选表彰省劳动模范和有关先进个人中,要提高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所占比例。探索举办“劳动者论坛”。
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
4.多办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的实事着力做好扶贫开发、增加就业、公共教育均等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等民生事业,每年为群众办好若干项民生实事。
5.切实抓好热点民生问题的解决落实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热点民生问题,认真梳理归类,研究作出决策,由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单个部门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要通过举行督导现场会、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召开民生问题联席会议等方式,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6.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建设,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完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切实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
7.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侵占各种惠民补贴、征地补偿、扶贫救灾、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的案件,严肃查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严肃查处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加班加点、欠缴少缴社会保险等
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言行实行“零容忍”。
8.发挥舆论在维护群众利益中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行信息公开,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支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建立健全舆论监督的相关法规,引导各种媒体理性、客观、公正报道,推动舆论监督的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
9.探索实践基层民主新机制强化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推行“四民主工作法”(即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完善“四议两公开”(即党支部会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不断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
10.健全体现民意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凡涉及重大利益、重大事项的决策,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利益相关人座谈会制度和重大决策法律审查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建立听证报告公布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群众参与率的考核评价。鼓励利用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问政于民。
11.健全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健全省、市、县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省直各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重点联系一个社区或村,每年至少到所联系的社区、村两次。对联系点群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努力采取措施切实解决。
12.建立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制度注重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作出解决问题的决策,及时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负责任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集中解决个案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组织参与1-2个专题的调查研究。省委常委会每年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等问题开展一次集体调研,并作出决策部署。省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1个月以上、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2个月以上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专项调研要做到“三不”:不搞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采取体验式、私访式、寻亲式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
13.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要派出干部深入群众,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帮助群众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领导干部要亲自过问、亲自协调处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14.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决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及实施前,要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认真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及社会危机。
15.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和政风行风评议制度进一步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结合开展“南粤先锋”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和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制度。
畅通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渠道
16.加强和创新群众信访工作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解决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大力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网上信访、手机信访办理制度,拓宽信访渠道,整合信访职能,努力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信访大厅”。积极开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探索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能设置和新机制。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网络,乡镇(街道)建立群众工作站,村(居)委建立群众工作室,形成群众工作尤其是信访工作横向到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纵向到村民小组(社区)的新格局。
17.建立完善基层服务群众的平台进一步加大镇街综合服务中心、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强群众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和资源,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积极推广和完善村一级建立综治信访维稳服务站。
18.加强党代表和党员与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推广建立党代表工作室,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质询及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探索创新代表联系党员和群众的方式方法,以党代表接待日、走访居住地住户以及座谈会、电话电邮等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
19.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的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完善和落实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及他们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制度、视察制度、征询制度。凡有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积极推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信来访“直通车”办理制度。
20.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工会要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做好“金秋助学”、“工伤探视”、“家政服务”等工作,努力成为“职工之家”。共青团要通过“两进三同”(走进基层、走进青年,与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方式,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于幸福广东建设。切实发挥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成为“青少年之家”。妇联要开展对单亲特困母亲、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众的帮扶,开展“巾帼建功”、“文明家庭”等活动,成为“妇女之家”。
21.发挥社会智力资源的作用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参谋和智囊作用。要利用城调队、农调队、高校、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等平台,探索建立问计于民长效机制。
22.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更快更广地反映群众诉求积极构建“电子办事大厅”等网络平台,推进党务政务的网上信息公开,促进行政审批与群众办事的“零距离”,加强与群众在线互动交流。建立健全领导电子信箱系统,推进领导干部与群众在线交流。继续办好民声热线,在全省各地推广“广东民声热线”的做法。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组织开展网民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和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加强群众工作的领导(略)
第二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意见》摘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
1.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党的宗旨,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的收入增加更多,文化生活更充实,心情更舒畅,环境更优美,安全感更强,幸福指数更高,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通过诚心为群众谋幸福,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营造劳动光荣、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氛围。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伟大的思想,形成尊重群众,尊重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良好风气,克服鄙视劳动、漠视劳动人民的不良现象。让广大劳动人民实现体面劳动,通过诚实劳动致富,创造幸福生活。
3.强化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在市、县、镇、村换届中,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来自基层的代表特别是一线的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要有所提升。在评选表彰省劳动模范和有关先进个人中,要提高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所占比例。探索举办“劳动者论坛”。
二、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
4.多办顺民意、惠民生、解民忧的实事。着力做好扶贫开发、增加就业、公共教育均等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城乡防灾减灾和环境治理、城乡文化设施建设等民生事业,每年为群众办好若干项民生实事。
5.切实抓好热点民生问题的解决落实。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热点民生问题,认真梳理归类,研究作出决策,由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限期解决。对涉及面广、单个部门无法解决的民生问题,要通过举行督导现场会、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召开民生问题联席会议等方式,协调相关部门解决。
6.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形成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建设,实现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完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开展“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切实解决群众打官司难问题。
7.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侵占各种惠民补贴、征地补偿、扶贫救灾、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的案件,严肃查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严肃查处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加班加点、欠缴少缴社会保险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完善最低工资制
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对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言行实行“零容忍”。
8.发挥舆论在维护群众利益中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行信息公开,通过各种新闻媒体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支持新闻媒体发挥监督作用,建立健全舆论监督的相关法规,引导各种媒体理性、客观、公正报道,推动舆论监督的法制化、规范化、有序化。
三、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制度建设
9.探索实践基层民主新机制。强化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途径。推行“四民主工作法”(即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完善“四议两公开”(即党支部会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不断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
10.健全体现民意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凡涉及重大利益、重大事项的决策,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制度、利益相关人座谈会制度和重大决策法律审查制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建立听证报告公布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群众参与率的考核评价。鼓励利用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问政于民。
11.健全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建立健全省、市、县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省直各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重点联系一个社区或村,每年至少到所联系的社区、村两次。对联系点群众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努力采取措施切实解决。
12.建立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制度。注重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作出解决问题的决策,及时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负责任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集中解决个案中发现的普遍问题。围绕热点难点问题,每年组织参与1—2个专题的调查研究。省委常委会每年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等问题开展一次集体调研,并作出决策部署。省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1个月以上、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2个月以上时间到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专项调研要做到“三不”:不搞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采取体验式、私访式、寻亲式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
13.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要派出干部深入群众,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帮助群众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领导干部要亲自过问、亲自协调处理。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14.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决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及实施前,要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因素,认真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及社会危机。
15.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和政风行风评议制度。进一步深化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结合开展“南粤先锋”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和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制度。
四、畅通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的渠道
16.加强和创新群众信访工作。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解决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大力推进信访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网上信访、手机信访办理制度,拓宽信访渠道,整合信访职能,努力构建方便、快捷、高效的“网上信访大厅”。积极开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探索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的职能设置和新机制。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网络,乡镇(街道)建立群众工作站,村(居)委建立群众工作室,形成群众工作尤其是信访工作横向到部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纵向到村民小组(社区)的新格局。
17.建立完善基层服务群众的平台。进一步加大镇街综合服务中心、人民来访接待厅和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加强群众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力量和资源,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积极推广和完善村一级建立综治信访维稳服务站。
18.加强党代表和党员与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推广建立党代表工作室,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代表提案、提议、询问、质询及联系党员群众等制度。探索创新代表联系党员和群众的方式方法,以党代表接待日、走访居住地住户以及座谈会、电话电邮等方式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意见建议。
19.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社情民意的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完善和落实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及他们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制度、视察制度、征询制度。凡有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积极推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信来访“直通车”办理制度。
20.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工会要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做好“金秋助学”、“工伤探视”、“家政服务”等工作,努力成为“职工之家”。共青团要通过“两进三同”(走进基层、走进青年,与青年同劳动、同学习、同生活)方式,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于幸福广东建设。切实发挥组织、引导、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成为“青少年之家”。妇联要开展对单亲特困母亲、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众的帮扶,开展“巾帼建功”、“文明家庭”等活动,成为“妇女之家”。
21.发挥社会智力资源的作用。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参谋和智囊作用。要利用城调队、农调队、高校、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等平台,探索建立问计于民长效机制。
22.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更快更广地反映群众诉求。积极构建“电子办事大厅”等网络平台,推进党务政务的网上信息公开,促进行政审批与群众办事的“零距离”,加强与群众在线互动交流。建立健全领导电子信箱系统,推进领导干部与群众在线交流。继续办好民声热线,在全省各地推广“广东民声热线”的做法。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组织开展网民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和网民代表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五、加强群众工作的领导(略)
第三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的实施意见(摘要)(2010年1月10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领会《决定》精神,明确我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目标任务
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2、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必须居安思危,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切实解决我省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全省工作大局。
3、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夯实党的基层基础,着力健全民主集中制,着力密切党群关系,着力完善惩防腐败体系,着力创新党建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我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坚强保证。
二、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4、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认真总结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省委中心组每月举办l次“广东学习论坛”、每两个月举办1次集中学习讨论会,市、县两级党委中心组每两个月至少举办1次集体学习论坛或集中学习讨论会,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时间每年不少于8天。推进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5、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党员干部学习能力。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标兵”活动。各地各单位每年制定并上报读书计划,分期分批集中时间脱产开展读书活动。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读书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干部不少于3天。加强对读书活动的督查,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重要依据。
三、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6、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注重使用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态度坚决又有能力的干部。通过选好人用好人,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真正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实施《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引导党员群众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推荐干部、评价干部、监督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建立领导班子定期务虚制度。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防止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
7、完善适应科学发展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规范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每年拿出若干党政领导职位进行公开选拔或公推公选。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扩大党委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的范围,由地方党政正职和党政工作部门正职逐步延伸到重要部门副职。积极探索与推进市场化选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制定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领导人员选拔管理办法。
8、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要保持半数以上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工作经历的成员。注重从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机关选调优秀干部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以外,应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到2015年,省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省级机关处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9、从严管理干部。探索公务员聘任制。积极推进机关与基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干部双向交流,建立新提拔重要岗位干部异地任职制度。推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的交流轮岗。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同一职位原则上应任满一届。完善对长期在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工作干部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10、培养集聚各类优秀人才。重点实施“千人计划”、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珠江人才计划、百名南粤杰出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百万技能人才提升储备计划和“双百双向”师资培训成流计划,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创新创业人才和掌握先进工艺、技术精良的高技能人才。开展“南粤功勋奖”、“南粤创新奖”等评选表彰,帮助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医疗、保险等实际困难。
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基层基础
11、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理顺党员管理体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工委,加大党组织组建力度,凡有3名党员以上的,单独建立党组织;不足3名的,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便于活动的原则联合建立党组织,实现应建尽建。努力实现50人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5人以上社会组织有党员,100人以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30人以上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
12、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从现任村干部、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务工返乡人员以及到村任职的大学生中选拔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采取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从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中选拔等措施,配强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
13、提高基层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和单位的工作业务,把组织生活与业务研讨、党员技能培训及单位集体活动等结合起来。紧密结合党员队伍和行业特点,创新组织生活载体。落实组织生活登记制度,把组织生活开展情况列入基层党组织书记考核的重要内容。
14、增强基层党页队伍生机活力。对被评为全国或连续两次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分别授予“南粤„七一‟奖状”和“南粤„七一‟奖章”,对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颁发“南粤„七一‟纪念奖章”。坚持每年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街道)领导干部、从优秀大学生村官和事业单位职工中选拔乡镇(街道)公务员。建立党内关爱扶助机制。
15、结合“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落实定点帮扶责任制。领导干部亲自挂点,领导班子成员轮流进驻。认真开展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进驻定点帮扶村、帮扶单位党组织与帮扶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帮扶单位党员与帮扶村党员群众结对帮扶、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等活动。
16、建立稳定规范的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城市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包干经费。加大财政对运转困难村级组织经费的支持和监管力度,逐步形成以村级自我积累为主、财政支持为补充的经费保障体系。提高村干部补贴标准,确保村干部基本报酬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活动经费给予支持和帮助。
五、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
17、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全委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召开次数,进一步提高全委会的审议质量。全委会定期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报告的主题和内容应事先征询委员意见。根据议题需要邀请党委委员列席常委会。建立党委委员意见建议答复反馈制度。实行委员调研制度。建立委员询问和质询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加强党委决策咨询工作。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18、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省、市、县(市、区)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听取1次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党委)的工作报告。建立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制度。健全部门党组(党委)的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
19、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积极运用党报、党刊、党建网站推进党务公开。建立省、市、县(市、区)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实行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探索建立信访举报函询明示制度,请有关党员对信访举报情况作出说明。
20、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和试行党代会常任制。落实党代表提案和提议、参与重大决策、参加重要干部推荐和民主评议、列席党委有关会议、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推行党代表接待日、工作室制度,探索实行党代表由社区党组织安排走访居住地住户的制度。继续开展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
21、改进基层党内选举制度。村党组织换届全面实行“两推一选”(即群众推荐、党员推荐、党员大会选举)。社区党组织换届全面实行“三推一评一选”(即组织提名推荐、党员群众联名推荐和个人自我推荐,民主测评,党员大会选举)。积极探索采用“双直选”方式产生社区党组织正副书记。选择一些党政机关开展机关党委领导班子直选试点。
六、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
22、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省级、市厅级、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年到县以下基层或企业调研分别不少干2个月、3个月、4个月。乡镇领导干部每年进村入户不少于半年。地级以上市党政领导干部每两个月至少安排1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安排l天时问接待群众来访,县(市、区)其他党政领导干部、省市县各级部门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随时接待群众来访。县级以上党政机关新任公务员和新提拔领导干部分批安排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健全干部下访制度。坚持每年公开承诺办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
23、坚持求真务实。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的规定。严格控制发文规格、数量和范围,严格控制会议数量、规模和开支。健全机关作风暗访长效机制。加强科学发展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24、坚持艰苦奋斗。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设立“小金库”、公款出国(境)旅游、违规建设装修办公楼等违纪行为。继续推进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25、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和党员定期党性分析制度。建立健全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和下一级党政正职谈心每年至少1次,分管领导与所分管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谈心每年至少1次。
七、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惩防腐败体系
26、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安排1次反腐倡廉理论学习,“广东学习论坛”每年安排1次反腐倡廉专题学习。实施公职人员反腐倡廉教育全员培训计划。实施廉政承诺制度。完善对配偶子女均已出国(境)定居的公职人员的管理制度。领导干部定期报告廉洁自律情况。
27、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加强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金融等领域专项治理。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完善实名举报奖励机制,并向举报人反馈核查情况。定期向社会通报重大典型案件。
28、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规范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一把手”职权。党政机关正职一般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等重要部门工作,不得违反程序干预、插手工程项目建设、城乡规划、征用地审批。逐步实行党政“一把手”家庭财产在一定范围内报告制度。探索实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述责制度。重点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检查。对有群众实名举报的“一把手”,必须及时核查;对已不适合担任现职的,要及时调整。
29、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和离退休领导干部从业规定。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责任考核评价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进行谈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制定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重大项目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
八、大力加强党建“主业”意识,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30、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主业”,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各级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党员行政领导实行“一岗双责”。县(市、区)以上党委建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推行常委会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履行党建工作职责情况制度。
31、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局中去谋划、去部署。认真总结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制度保障、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实效。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10日 实施日期:2010年01月10日(地方法规)
第四篇: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
关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
工作的几点思考
——铜仁市公安局凉水井派出所民警 李凌岚
群众工作是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公安工作的指导思想,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安工作的效能和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作为一线实战单位,派出所在进行行政管理、治安防范等过程中,群众工作的内容已贯穿到公安工作的每个层面,其工作过程与其说是管理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做群众工作的过程。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各种群体性事件苗头也随之增多,而引发的原因通常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做群众工作必须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内容有所了解,能够相应地利用政策去合理引导群众、化解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
一、群众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部分民警群众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当前一线单位民警队伍年轻化,新警居多。以我所为例:我所12名民警,年龄在25岁以下的年青民警8位,占总数的78%,多是从警校毕业或其他院校毕业后直接考入公安机关。青年民警固然在工作有活力,但缺少群众工作经验。青年民警在做群众工作时有其优势,但其成长经历、生活经历、社会阅历相对较浅,在处理涉及群众的具体问题时,可能会缺乏沟通技巧,缺乏化解矛盾、调处群众纠纷的基本功。因为把握不了群众心理,掌握不住群众工作的重点,例如在处理婚姻、经济方面的问题上,年青民警有时会处于尴尬局面。
(二)部分民警群众为人民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当前民警中仍然存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不牢的现象,与群众之间缺乏广泛的、良性的交流渠道,很多群众并不能真正地了解公安工作和民警所付出的大量劳动,与群众关系脱节,从而渐渐失去了公安工作赖以生存的群众基础。特别是有民警在调处矛盾纠纷时,不但没有把群众纠纷调处好,反而把矛盾的焦点引向自己,导致矛盾双方当事人都对民警不满意,甚至围击民警。其次,“有困难找警察”,大多数群众都知道的一句话,可警察是人不是神,警察也有办不到的事,因为近年来的宣传理念让群众对警察的期待值过高,致使警察一旦无法完成群众的要求,群众的理念就是你敢不干我就投诉你。只要有投诉自然就有调查,调查来调查去,民警也就不愿意做群众工作了,反正做也是投诉,不做也是投诉,干脆不做了。
(三)部分媒体不当报道导致警察权威的丧失。群众工作就是要亲民,警察亲民,会使群众“民亲”,但也会出现“民轻”的情况。在少部分人眼里,警察有错,就可以“袭”,警察没错,但他妨碍了我的利益,照样可以“袭”。目前各地屡屡出现的袭警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报道的渲染重点无一不是警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形象,于是乎群众理所当然的认为“警察嘛,连打都可以不还手,骂你两句还不应该应份的!”。加之我国法律又没有袭警罪,部分领导一味强调批评教育,而不用法律、制度对群众的行为进行约束,导致警察在警务活动中的权威丧失,也致部分民警觉得安全得不到保障,产生“警察才是弱势群体”的想法。
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建议
(一)切实做好民警思想教育工作。现代警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服务群众的重要性,做好群众工作能更好地改善警民关系,能有效地扭转公安工作的被动局面。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在群众工作中,不要轻意承诺群众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那种“前面拍胸脯答应,后面拍屁股走人”的事,群众会牢记在心。所谓众口铄金,失信于民就会让今后的群众工作无法开展。因此对群众要讲实话,办实事。要切实提高民警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心态要端正,明确群众利益至上,听群众的意见、问群众的需要,知道群众的不满、了解群众的想法,这样开展群众工作的才不会偏离方向。
(二)切实做好新民警的传帮带。对于青年民警,在群众工作中应该发挥其具有较强的上进心和抱负心理的优点,同时建立传帮带机制,选好领路人。在实际工作中,单位领导应为青年民警指定一名老民警作为领路人,被指定的老民警应负起相应责任,不仅对青年民警要在业务工作上起好传、帮、带作用,而且要在如何处理群众工作、如何解决群众工作中各式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民警上进行帮助和引导。对青年民警扶持的同时,要信任他们,让他们有放手干事的机会,这样有助于培养青年民警在群众工作中独挡一面的能力。当然,对青年民警也不能不太放任,要多出主意,多教方法,严格管理,把住方向,避免出了问题给本人和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所一青年民警,从工作以来就长期抽调市局办理专案,2010年回到所内,对基础工作很陌生,群众工作更是外行,有时还会用办理专案的工作经验来开展群众工作,所领导通过短时间的观察,从其性格、能力等特点因人而异指派了有经验的治安老民警进行传、帮、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不仅很快适应了工作,而且也发挥了特长,下社区开展群众工作时,经常向群众传授在盗窃高发时段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如何抓住盗窃犯的心理特点避免家中失窃,很得群众喜爱。
(三)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我们要尊重群众,但也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一方面做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对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社会矛盾做文章,对唯恐社会不乱的违法犯罪分子的捣乱行为,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决果断地打击,营造社会稳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保证警察在警务活动中权威性。我局当前处理的茶店垢溪村非法阻工事件和铜大(铜仁至大兴)高速公路非法阻工事件有理有节,工作中既解决了群众提出的合法要求,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又打击了违法阻工人员的嚣张气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切实引导群众理解公安工作。群众提出的种种超越公安机关职权范围内的要求,不外乎是因为群众认定公安机关是什么都可以帮你做的,其实服务有分工,社会才有秩序。公务员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是警察不能因此就要包揽“一切”。所以现在群众门打不开了,找警察,因为找开锁公司还要花钱,可是找警察帮你开就不一样了,完事了一声谢谢,钱也就省了,反正“有困难找警察”。所谓众口难调,要所有的群众都对警察满意是一种理想,我们也正在为这种理想奋斗,可在奋斗目标没实现之前,请不要“有困难找警察”,而是“警务活动有困难找警察”。所以,我们要通过扩大公安机关对外宣传力度,开展诸如警营开放日、让群众当一天警察等活动,让群众切实了解公安工作的难处,明白警察的职责权限,从而让民警从非警务活动中解脱出来,切实解放生产力。
(五)切实做到以情感人。做群众工作要以情动人,带着真情到群众中去,诚心诚意与群众沟通交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样群众一定会被感动。很多时候,群众要个说法就是希望在心理上、感情上契合他们。反之,如果缺乏真情,即使你嘴上说得再动听,但群众心里总有隔阂,或许当面不说,敬而远之是肯定的。从实践看,与群众拉家常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与群众建立良性的互动,打开群众心扉,消除矛盾和隔阂。我们做群众工作,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让群众明白事理,使我们的工作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当然,讲道理不等于纯粹的说教,要用群众的语言,用群众身边的事例,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靠的是自身的工作实绩、作风和人格魅力。要保持进取之心,有所作为,保持诚信,信守承诺,为群众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六)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是最讲实惠的,“说一万句好话,不如办一件实事”,利益追求、利益诉求是现阶段群众工作的最大趋向。从小事抓起,及时解决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开展群众工作的基础。我辖区新华村浅滩村民组单身村民张应华,14岁就外出务工,2007年已经43岁的张应华回家后发现在辖区凉水井派出所没有自己的户籍资料,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生活也极为不便。社区民警了解此情况后,立即开展调查工作,并查明,由于张应华外出多年,在进行户籍核对时,村里不掌握其具体情况就没有上报该人信息,从而导致公安户籍网没有其信息。随后民警徐星多次深入新华村走访,找到村委核查村民资料底卡,终于查实张应华的身份信息,及时为其重新申报上户。当张应华从民警手里接过自己的户籍册时,紧紧握着社区民警的手激动的说:“非常感谢你们公安机关!我想不到你们会这么快就给我解决了这个严重困扰我正常生活的难题啊!”
总之,做好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民心工程。每个基层派出所民警要认真去做、用心去做,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拓宽警民联系的新渠道,创新警民协作的新形式,积累做好群众工作的新经验,提高基层派出所民警的办事效率,提高群众的满意率。只有这样,公安机关开展群众工作才会充满活力,警民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第五篇: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文件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文件
粤办发[1997]14号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小汽车配备 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局以上单位:
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补充规定》的通知(粤办发〔1997〕14 号 1997年7月23日)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和《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对我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作如下补充规定:
一、定编小汽车包括旅行车、小轿车、吉普车、微型厢式车。
旅行车是指7至19座(含19座)的面包车以及工具车。
小轿车是指小卧车。
吉普车是指越野车。
微型厢式车是指座位在6个以下(含6个)的面包车和能装少量货物的全封闭厢式车。
二、公务用车,是指按规定配给省、市、县级领导的相对固定用车和工作用车。
行政业务用车,是指根据工作需要、人员编制,为省、市、县级领导机关和直属科级以上党政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国有、集体企业等配备的非生产性的工作用车。
生产业务用车,是指银行、保险、地质、测绘、电力、邮电、无线电、矿山、三防、环境监测、安全蜂窝、交通稽查、税务征管、工商经检、路政管理、工程指挥、新闻采访、科普及化学辐射等单位配备的业务用车。
特殊专业用车,是指警车、囚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机要交通车、公安安全业务等。
接待用车,是指旅游部门、外事部门、涉外经济部门和接待任务重的党政机关等单位配备的专门用于接待的小汽车。
三、配备相对固定用车的领导干部,工作调动时不得车随人走;离、退休时(不含副省级以上干部),在办理离、退休手续后一个月内由配车部门将车收回。不配备相对固定的领导干部,其日常公务用车由本单位负责调派,不准连续调派和使用同一辆车或变相固定用车。
四、省直局以上单位,根据在编现职领导干部人数配公务用车3至8辆。
广州市、深圳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各配公务用车3至8辆。
地级市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各配公务用车2至7辆。
县(市、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各配公务用车1至5辆。
兼职的省、市(厅)、县(处)级领导干部,由其主要任职单位配车,不准重复计算配车指标。
离、退休干部(不含享受副省级以上待遇的干部),不得参照同级现职领导干部的标准配车,因特殊情况需要用车但本单位行政业务用车无法保障的,可按享受副厅级以上待遇的离、退休干部人数每4至7人配备1辆。
五、省、市直属单位原则上可根据编制人数每15至18人配1辆行政业务用车,不足15人的单位也可配车1辆。县直属副科级以上独立编制的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配行政业务车1至2辆。特殊专业用车、生产业务用车和接待用车按实际需要配备,由省政府办公厅小汽车定编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小汽车定编办)统一掌握,从严审批。
乡、镇党政机关可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配行政业务用车1至4辆。
拖欠教师或职工工资(由财政负担部分)的县(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当不得购买小汽车。
六、高级知识分子用车,按原规定标准配备。即:省直和中央驻粤各单位的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特级记者、编审、译审、研究馆员及相当这一职称者,四级以上(含四级)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副编审、副译审、高级记者、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和相当这一职称者,以及年龄超过60岁的六级以上(含六级)的上述人员,每8人配车1辆。4人以上不足8人的单位,视实际情况亦可配车1辆。以上人员担任行政职务并已按行政单位规定配了车的,不再另外配车。
七、国有、集体企业领导干部配车,参照党、政机关的标准执行:
(一)套用行政级别的国有、集体企业,其领导干部公务用车和按在编的管理人员数核定的行政业务用车,参照同级党、政机关标准执行。
(二)没有套用行政级别的国有、集体企业,按其经营(生产)规模、年经营额(产值)和在编管理干部人数,比照套用行政级别的同类企业的配车标准执行。
国有、集体企业根据其经济效益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可配备适量的生产业务用车和接待用车。
非政策性亏损、拖欠职工工资的国有、集体企业,当不准购买小汽车。
非国有、集体的其他各类企业的小汽车,实行“未列定编管理”。
八、中央驻穗单位和省直各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申请定编小汽车,须凭书面申请和人事部门批准机构编制的文件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1),一并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省属和中央驻穗企业申请定编小汽车,申请单位须凭书面申请、内设管理部门及配备部门副职以上管理人员明细表、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上会计报表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2),一并经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九、市、县的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以及中央和省驻各市(不含广州市)、县的单位申请定编小汽车,须凭书面申请和人事部门批准机构编制的文件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3),一并经市小汽车定编机构审核后统一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市、县直属和省、中央驻各市(不含广州市)、县的企业申请定编小汽车,须凭书面申请、内设管理部门及配备部门副职以上管理人员明细表、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上会计报表复印件,填写《定编小汽车呈批表》(车编表-4),一并经市小汽车定编机构审核后统一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
十、凡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其准购车辆类型、厂牌型号和排气量,按规定由省小汽车定编办核定。
十一、小汽车定编批准后,由省小汽车定编办核发《定编小汽车的通知》(以下简称《定编通知》),购车单位凭《定编通知》到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的《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许可证》(车编表-5,以下简称《许可证》),银行凭《定编通知》和《许可证》入帐报销。公安车管部门凭《定编通知》和《许可证》第一联办理牌照手续,并将《许可证》正本存档备查。没有《定编通知》和《许可证》或擅自提高车辆档次的,公安车管部门不准发放牌照。车属单位凭《定编通知》和《机动车辆行驶证》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广东省小汽车定编证》(以下简称《定编证》)
十二、微型厢式车纳入定编管理,但不占单位小汽车编制。
申请定编微型厢式车的单位,须凭书面申请(企业加报营业执照复印件和上会计报表),填写《定编微型厢式车呈批表》(车编表-10),按定编小汽车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批准后,由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定编微型厢式车的通知》(以下简称《微编通知》)。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微编通知》办理牌照手续并复印存档备查。使用单位凭《微编通知》和《机动车辆行驶证》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广东省微型厢式车定编证》(以下简称《微型定编证》)。
有条件的市,经省政府批准,可由省小汽车定编办委托市小汽车定编办审批微型厢式车。
十三、未列定编管理的企业购买小汽车,由其主管市(地级以上)小汽车定编机构审定并在其营业执照复印件上加盖“未列定编管理审核章”和审核机关公章。银行凭该件办理购车付款手续,公安车管部门凭该件办理车辆牌照手续并将该件正本存档备查。企业凭该件复印件并填写《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申领表》(以下简称《申领表》,车编表-20)和《机动车辆行驶证》,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广东省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以下简称《使用证》)。
十四、《定编通知》、《定编证》和《使用证》由使用单位保管,不准转让,涂改无效。如有遗失应立即向发证机关报告,申请补发。在申请补发或更换《定编证》、《使用证》期间,车属单位凭《定编通知》或加盖“未列定编管理审核章”和审核机关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原《申领表》到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小汽车定编代理证》(以下简称《代理证》),小汽车凭《代理证》行驶。
十五、《定编证》实行复查审验制度。使用单位应在每年车辆年审前持《定编证》到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复查审核。合格的,由当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在《定编证》附页上加盖定编年审章。没有经审验合格的《定编证》又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公安车管部门不得办理车辆年审手续。
未列定编管理的小汽车,年审时必须出示《使用证》,没有《使用证》的小汽车应及时补办,凭证年审。
十六、收回撤销单位和破产、拍卖企业的车编;合并单位和兼并企业的车编应重新核定。
十七、有车辆的单位,不准将在编的小汽车擅自转让或变卖,如有特殊情况需转让或变卖的,应填写《申请过户更新定编小汽车报告表》(车编表-6,以下简称《过户报告表》)并附原《定编通知》,按小汽车定编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批准的《过户报告表》办理在编车辆过户和新购车辆入户手续,并将正本存档备查。购置在编的小汽车,购车单位必须有空编。
十八、定编小汽车报废更新,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申请单位填写《申请报废更新定编小汽车报告表》(车编表-7),以下简称《报废更新表》)并附原《定编通知》、《定编证》以及有关车辆报废证明材料,按定编小汽车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批准的《报废更新表》,办理更新车辆入户手续,并将正本存档备查。
十九、微型厢式车单列并参照本补充规定第十四、十五条管理,报废后不更新,其《微编通知》指标及《微型定编证》自行作废并上缴原发证机关。
二十、依法裁决顶债和接受境外捐赠的小汽车不纳入定编批准管理,但要纳入定编数限之内,有空编的单位,须凭定编手续办理车辆入户,纳入定编管理范围,无车编的单位,可由省小汽车定编办在有效申报材料上签署意见,公安车管部门凭省小汽车定编办签署意见件办理车辆入户手续并将该件正本存档;车属单位凭该件复印件和填写《申领表》到主管小汽车定编机构领取《使用证》。
二十一、省小汽车定编办负责对全省定编后的小汽车进行统一管理,并制定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小汽车定编档案和全省定编小汽车电脑联网管理系统。二
十二、《定编证》、《使用证》、《微型定编证》、《代理证》须随车行驶并纳入公安交警例检内容。对无上述证件或持无效证件又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一律扣留,由执行单位填写《违纪小汽车处理申请报表》(车编表-9)一式三份,报同级政府小汽车定编管理部门审核后,由定编管理部门按小汽车定编审批程序报省小汽车定编办审批。批准后,由当地小汽车定编部门会同执行单位将车送拍卖行拍卖,拍卖所得款项90%拨给同级财政作教育基金或扶贫基金使用,执行部门和小汽车定编部门各留用5%作业务经费。
二十三、各级小汽车定编管理部门应会同纪检、监察、公安、法制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单位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检查时应出示省政府核发的《广东省定编小汽车检查证》。
二十四、对用公款购车而办个人牌照的小汽车,按违反定编管理规定处理,并给予单位领导人党纪政纪处分。
二十五、对用未列定编管理单位(含外省非驻粤单位)的名义为已列定编管理的单位的领导人党纪政纪处分。
二十六、对利用职权向下属单位调换、借用或摊派款项购买的小汽车,按违反定编管理规定处理,并给予单位负责人党纪政纪处分。
二十七、对擅自为无省小汽车定编办签发的《定编通知》和《许可证》又属定编管理范围的小汽车办理牌照的直接责任人,按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调离车管岗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八、对违反本补充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个人,按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视情节轻重通报全省;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十九、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制定与本补充规定不符的管理规定或者要求购车单位增加办理其它手续,违者按违纪行为处理。有关部门原有的规定,凡与本补充规定不符的,按本补充规定执行。省政府办公厅1995年12月20日印发的《广东省小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自本补充规定印发之日起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