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解决美容院缺乏创新的问题
如何解决美容院缺乏创新的问题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对新鲜的事务都很感兴趣,她们追求潮流、时尚。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惯,就好像买了一件新衣服之后,会觉得旧衣服需要淘汰了一样。顾客当然也不例外,试想每次美容面对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美容产品和服务,时间长了难免会让顾客觉得缺乏新意,甚至会产生换个美容院的想法。怎么解决美容院缺乏创新的问题哪?今天画眉网美容专业线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一些技巧。
1、店内布局
定期调整店面的布局,前台的装饰要定期更换。一副欧美的复古挂画、一张宣传新产的海报、一杯特质的美容花草茶,这些都会让你的顾客眼前一亮的。重点在于时常更换不同的物品来点缀美容院。
2、美容师的专业技能
美容师的手法只掌握一种是不够的,安抚式与点压式至少一样会一种,这样顾客不会对你的手法感到无味。美容师还要掌握中医美容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美容护肤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你在与顾客沟通时,才不会显得那么不专业,掌握这些技能,可以和顾客自信的交流,增加顾客对你的印象。
3、从态度上改善
很多美容师在面对老顾客的时候都容易产生敷衍的情绪,有的自持与老顾客比较熟悉起玩笑来就有点把持不住了。这里美容店加盟顾问提醒美容师,老顾客再次临门的时候,要像第一次到店一样认真做美容,问好和关怀是必不可少的营销手段。
4、美容院美容项目的增加
美容院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美容项目,这些先进的美容项目能增加顾客的新鲜感,从而刺激顾客消费。
5、美容师的工作服
有的美容院不管春夏秋冬美容师只穿一套制服,不仅美容师穿烦了,顾客更是看够了。这就要求美容院的经营者注意了,随着季节的变化美容师的工作服也要时常更新,所以美容师的工作服要时常集体订购。
6、加强美容师自身的学习
时常让美容师之间交流心得,学习其他的美容手法,在为顾客服务的时候,不妨给顾说一些美容小常识,养生饮食等。顾客会觉得美容师一直在进步,会十分赏识美容师,这样可以在无形中增加顾客的忠诚度。
第二篇:美容院经营问题七种解决技巧
美容院经营问题七种解决技巧
1.到店率如何提升?
答:要解决到店率提升的问题,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到店率”,对于美容院来说,“到店率”就是指已经消费记录的顾客到美容院接受再服务的频率,这个频率是与顾客预定疗程的时间相对应,也就是说因为顾客所消费的卡项不同,顾客到店的频率也应该不同,比如做“减肥”的客人的频率应该是4次/月等等,所以对于美容院的管理者来讲,研究顾客“到店率”一定要结合顾客消费的项目来下结果才有意义。第二就是分析顾客不按时到店的原因,当然在美容院的项目消费过程中,不可能象医院一样强制要求顾客必须什么时间到店接受服务,我们通常会设定一个时间范围,来约束顾客的到店时间,这样我们就会在“约束的时间段内”来对顾客的需求进行分析与到店要约,坚持这样做下来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2.业绩如何提升?
答:美容院业绩提升公式:业绩=顾客人数*消费项目数*项目定价。所以要想提升美容院业绩就要遵从上面的原则,从三方面因素着手:顾客人数因素可以考虑即如何支增加客源?如何增加顾客到店频率?消费项目数因素可以考虑如何增加或引进新项目或让顾客多消费项目?项目定价因素可以考虑如何来提高顾客消费大项目或提高项目的平均定价?只要从以上三大因素来研究,解决了任何一项,都能起到提升美容院业绩的效果。
3.项目的整合怎么样是合适的,应该怎么做项目整合?
答:美容院项目整合的原则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精、别人精的我新”,这里指的别人就是与我们美容院规模、地点、经营定位很相近的竞争者。美容院项目整合的出发点就是要“归类”,项目整合的最终结果就是能够要让顾客感觉更有效果,感觉更加舒适。
4.沉睡顾客如何激活?
答:沉睡顾客一般分为三种:即永远沉睡的顾客,比如搬家、对美容院出现重大分歧的顾客,这样的顾客去激活是毫无意义的;第二种:是被美容院遗忘的顾客,比如由于美容师的流失而造成对某些顾客服务的忽略或由于顾客很“难缠”而不愿意对顾客进行继续服务而造成的顾客,这些顾客我们要有分别的激活;第三种是不愿意来的顾客,美容院大多数沉睡的顾客属于这种,这些顾客沉睡的原因基本上是因为对美容院强行推销的反感而造成的,这样的顾客我们要通过改变美容院服务模式的办法来激活。5.如何留住新员工?
答:解决新员工流失的“3个1”原则:即美容院管理者每天要抽出1个小时与新员工谈心,让新员工得到受重视的感觉;安排1个入店老师,缩短新员工对美容院环境熟悉的的时间;安排1个“顾客”的实习,让新员工知道自己是被信任的,是有发展目标的,这个“顾客”可以是店长或美容院其它的员工。
6.合理的项目结构应该是怎么样的结构,如何细划分?
答:美容院项目结构是要根据美容院所处地点的需求特性、投资
规模来决定,细分的方法可以从我以前的文章来查找或上相关网站自然就会有所收获。
7.应该如何去设定店里的主打项目和核心项目?
答:什么是美容院主打项目与核心项目很多的朋友都搞不明白,认为主打就应该是核心,核心肯定是主打,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这两大类具有共同的特点,比如这两个项目都能体现美容院的特色,这两类项目要求美容院的相关人员如美容师、顾问等都应该非常熟悉等等;不同点是这两类项目对美容院的贡献意义是不同的,“主打项目”应该是以“拉”、“吸”为目的,美容院往往通过主打项目来拉动顾客的消费及吸引顾客的注意,主打项目是可以随时间与季节来变化的;“核心项目”是美容院的“镇店之宝”,是区别于其它美容院的最根本特征,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期。
第三篇:美容院如何解决美容师招聘难的问题?
美容院如何解决美容师招聘难的问题?
美容师招聘难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有十个美容院老板就有十个提这个问题。开了十年的美容院提这个问题,开了一年的美容院也在提这个问题。为什么开了十年的美容院和开了一年的美容院都在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中国美容行业最可悲的问题。
第一、我们首先来看招聘美容师,在招聘美容师之前,我们是否有美容师的一套绩效管理体系,我们是否能够告诉美容师,到我们这里来能够学到什么?能够做到什么?能够成长到什么?能挣到多少钱?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布局?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布局,我们想跟一个美容师来谈好这件事情那是不可能滴。
第二、我们选择招聘的渠道,现在的美容师招聘已经不是在我们的美容院门口贴一个纸条就可以完成招聘的了,为什么?因为专业的人是越来越少!大家选择从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多了,那么我们的招聘要一定要未雨绸缪,不要缺人的时候才去招,我们店里需要四个员工,我们一定要保持五个员工,我们要去做员工储备,这是第二个关键。
第三、我们选择招聘的渠道,我们是在学校,还是在乡下的学校,还是在美容的学校,还是在其他的美容院去挖人,还是通过网络,我们要多管齐下,不能一条方向去做。
第四、最关键是,我们其实不怕招人,怕的是招来的人几天就走了,或者会留不住,为什么招的人几天就走了?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培养一个新员工的机制,有很多的美容院进行师徒制,新员工来了马上拜师,给到一个老美容师去带她,那么这个新的员工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就有一个主心骨了。有的美容院进行培训制,新员工来到以后一段时间内我们一直给她培训,从专业到手法、仪器,都一步步培训到位。而很多老板的做法是,新员工了来了以后就丢在那里,等员工看,你说她能看会什么?所以招聘难的背后是我们不会招聘。
第五、我们跟员工谈工资也不会谈,员工的工资是什么?员工的工资是员工收入所得到底的。我们要去给员工讲,你什么样的手法会拿什么样的薪酬,你管理多少个客人你会有多少收入,你每个月卖多少东西,可以有多少的提成,你每做一个顾客你有多少的收入,你要给美容师一开始把这个账算清楚,那么美容师心里就会留下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是原来我做的多,得到的就多,所以我愿意去做。没有一个人愿意懒惰,既然她来找工作就是愿意挣钱的,所以我告诉你,你之所以招人难是因为你不会招聘,你不会多渠道招聘,你不会在招员工前,就去把员工的收入给员工算好。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做招聘的时候,我们的店生意不好,一个店生意不好是非常影响员工情绪的。员工在你的店里挣不了钱,当然她不愿意工作,所以,好店为什么好招人,生意好的店为什么好招人。我们在群里的每一个老板都要记住提高你店里的经营业绩非常重要。
第四篇:围绕“三个创新”,解决“六个问题”
围绕“三个创新”,解决“六个问题”
──河畔镇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自我镇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以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兼顾,紧紧围绕试点工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围绕“三个创新”,解决“六个问题”的工作方法: 一、三个创新
1、党政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创新
2、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形式创新
3、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监督体制创新 二、六个问题
1、解决好党政如何协调规范运行的问题
主要是明晰权力结构和运行流程,有效发挥党代会、人代会的作用,避免缺位、越位、错位和不作为、乱作为现象。
2、解决好需要公开什么的问题
主要是问计于民,梳理完善群众真正需要公开什么事项,使公开的内容一定是群众真正想知道的。
3、解决好怎样实现有效公开的问题
主要是拓展公开的形式,结合农村实际,力求信息到户和宣讲到户两个效果,建立“镇为中心,村为阵地,社为节点,村民代表为纽带”的公开网络,使应该让群众知道的一定让群众真正知道、切实明白。
4、解决好用什么办法保证公开的问题
主要是建立党政制约监督、纪委全程监督、社会群众广泛监督的全面监督体制。重点研究解决同级纪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乡镇中心工作发挥工作动态监督、工作责任问责、监督结果运用的职能。
5、解决好通过哪些途径有序推进的问题
主要是党委统筹、领导抓点,总结提升、整体推进。
6、解决好拿什么检验工作成效的问题
主要是群众满意程度明显提高,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第五篇:中国学生为何缺乏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为何缺乏创新能力
时间:2005-11-21 10:46:59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曾经听北大物理系的赵凯华教授说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国名牌大学的一个尖子学生留学美国,刚到的时候,指导教授和他见了一面,问了问情况就让他回去了,之后两三个星期也没有再理会他。正在他心感不解时,他的导师已经通知学校将其除名、退回,原因是这位学生没有自主进行科研的意识,不知研究从何入手,应该做些什么,只知道等老师布置。
这虽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情,但并不是个别现象,以致美国耶鲁大学助理校务卿王芳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中国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等教授布置题目,虽然也能完成得很好,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
虽然能在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大赛上获得佳绩,但中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这大概已经得到了公认。
对此结论我国的教育界也颇为赞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经在一个教育论坛上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
究其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大学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但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埋下了,问题只是到大学、研究生时才反映出来。我们的创新教育应从幼儿园抓起!”
学龄前是人智能发展的关键期
“一个人的智能发展不是一条平稳的直线,而是先快后慢的曲线。有研究表明,人脑中大脑皮层的突触密度,也就是形成神经网络的状况,是从出生后逐渐增多,到6岁时网络密度最大,而后又逐渐减少。这是人类大脑关键期存在的重要组织学依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尹文刚博士长期从事人类大脑功能的研究,特别关注儿童大脑潜能的开发,曾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际性大脑科研项目,他向记者解释了有关人的智能发展关键期的问题。
尹文刚告诉记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总结了有关的研究资源,得出结论,如果以一个人17岁时的智能作为100%%的话,那么,1岁时的智能发展完成了20%%,4岁时就达到了智能的一半,即50%%,8岁时则完成了80%%,13岁时,已经到了92%%。由此可以看出,人的智能的发展主要是在学龄前完成的。因此,就发展而言,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的智能发展最快,是人智能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开发智力,其效果是事半功倍的,错过这个时期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缺陷。“狼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错过了关键期,就无法挽回人类应该具有的正常智力。”
尹文刚博士认为,创新能力教育也是如此。“其实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创新的萌芽很小就会有所表现,这需要特殊的关注和培养。如果不能在关键期抓住培养环节,这种能力就会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退化掉。”尹文刚说,有研究表明,创新能力是与人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宽阔的知识面分不开的,而这些能力都应从小就注意培养。
“别太在意我们的脏衣服!”给孩子的好奇探究一份宽容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认为:探究创造部分地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一种好奇心驱使的心理倾向。大多数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他们总喜欢问这是为什么,那又是如何啦?然而,如果成人对他们不厌其烦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认为那不过是一些幼稚可笑或无聊的问题,儿童就会丧失这种好奇心。
美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勒德曼说,科学家是有好奇心的人。另一位科学家哥培尼克博士说,科学家只是长大了的孩子。由此可见,保有儿时的好奇心是保持创新能力的一个诀窍。布鲁斯·阿尔伯兹在记述他自己的成长时说:“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所获得的最有意义的教育经历全都与我致力于应对那些激起我兴趣和主动投入的挑战有关。”
而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又做得如何呢?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太过于限制孩子的好奇探索,总是拘泥于所谓的行为‘得体’、衣着干净整洁这些小节,而将孩童那份宝贵的好奇心扼杀了!”以“妈妈办幼儿园”而享有很大名气的北京小橡树幼儿园创办人王甘博士,经过6年的办园实践后,对现时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有了很深的体会。“在我们幼儿园给家长的说明手册上明确注明,我们会有很多的户外活动,鼓励孩子对自然的好奇探索,希望家长配合,不要对孩子玩沙子、玩水、玩虫子加以限制,对孩子的脏衣服持宽容态度。”
“那家长的态度怎样呢?”
“开始时,有些家长不赞同我们的做法,他们愿意孩子学琴学画,有教养,不能容忍孩子脏兮兮的。我们就向他们解释,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保护那份难得的好奇心。逐渐地家长也能理解了。”
“这个过程很困难吗?”
“不太容易。”王老师苦笑了一下:“毕竟这种教育不像琴棋书画那样‘成果显著’,让家长脸上增光。我们的社会还是很功利的。”
“让我们多一些童言无忌!”给孩子的想像力一个飞翔的空间
老师给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看基本构图一样的两幅图画。一幅是在阳光下,彩色的;一幅是在月光下,黑白的。老师问孩子两幅画的不同,一个孩子说:“一个是醒着的,一个是睡着的。”多么有创意的答案!然而,老师则纠正:“应该说一个是白天,一个是夜晚。”
“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框框!而这些框框又有太多成人的、不科学的限定,但恰恰缺少培养孩子如何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科学严谨研究的能力。”邢立达,一个从幼儿园起就痴迷于恐龙,并一直保有这种“狂热”,最终在高一时建起了中国目前最大最全的恐龙专题网站的商学院毕业生,在网上回答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这种观点。
今年从大学毕业的邢立达,现在已经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科普工作者了,他的中国恐龙网也在创办7年后整合了数个兄弟网站,改组为中国古生物网,终究成为古生物类别的门户网站,今年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的称号。这一切都源自儿时读到的一本科普读物《恐龙的故事》。
邢立达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可以培养一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因为这是他一生对事物评判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接受了错误的训练,会是很大的不幸,长大后会很容易被一些蛊惑人心的言论、千奇百怪的伪科学所虏获。”
至于具体的做法应如何,邢立达认为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方说一个简单的科学原理,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们结论,而是组织大家一起想办法,让他们自己找出这个结论,孩子们天马行空随便想象,老师最后给出一个判断正确性的方法,让孩子们自己找出哪个想法更正确。”
他举了一个例子:“2004年我应邀去美国犹他州古生物博物馆(MuseumofAncientLife)考察。在博物馆大厅就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动手区,博物馆用扁条箱围起一个个沙坑,坑边摆放着一具具恐龙模型,有剑龙,角鼻龙等,与这些恐龙对应的沙坑中都‘埋藏’着相关骨骼,一大群小朋友戴着黄色安全帽,拿着地质锤、小毛刷,实实在在过了一把古生物学家的瘾!旁边有指导老师在演示正确的挖掘方法,这就是科学训练,在游戏中得到正确的知识,至少,他们以后看到中国辽宁一窝蜂的盗挖,就知道这是错误的,是令人心痛的破坏性的挖掘。”
创新能力差与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关
朱时清教授在谈到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时认为,中国的教育追求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这样导致学生要上的课程越来越多,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本不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谈不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正是我国学科教育上的‘系统’的分科学习,让我们的孩子缺少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训练,导致了创新能力的薄弱。而能够打通各学科界限,提高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课在我国并没有受到重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素告诉记者:“国外都非常重视科学课教育,是与母语、数学并列的三大核心课程,不仅列有专门的学时,也有大学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专门师资。与此对照,我国的科学课只是副科中的副科,学时少不说,师资也大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的,而理工科背景的只占40%%。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直接造成学生重视动脑、轻视动手、不知如何做研究的后果。”
首都师范大学的丁邦平教授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受注重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前苏联科学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高度强调所渭“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这种注重“双基”的科学课程观是很不全面的,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科学知识的获得。
这种做法的后果造成,尽管我国中小学用于科学教育的时间投入比许多发达国家学校多,而在对现代科学知识的了解方面,从整体来说我国公众却比发达国家公众少,而且具备科学素养的中国公众比美国公众少得多。
王素老师也认为我国科学教育基本上仍然属分科教学的形式,缺乏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缺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面对生活实际时表现为缺乏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途径,而我国的科技活动往往只有少数兴趣小组的学生参与,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著名科学专家赵红州对这样的科学教育有非常中肯的批评,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都很能考试,但在真正的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竞争力。真正的现代教育不是靠背书本,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倡导“创新、求实、献身”的科学精神,应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髓。
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勒温早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考察就指出:“中国学校的科学课程有以下特点:l.分科教学,注重物质科学。2.学生的实际活动少,注重内容而忽视过程技能,教材的理论性强而不注重应用。”而到了1996年,美国学者迈耶在与我国科学教育学者合作的一篇论文里写道:“勒温的研究将近10年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大多数方面依然如故。”
现在又过了10年,我们状况如何了呢?似乎依然不容乐观!
■新闻缘起
每年十月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就会被再一次点燃。而十月二十三日,杨振宁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中的惊人之语———“我相信„„二十年内,中国大
陆学者有望问鼎诺贝尔奖。”将这种热情再次加热升温。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同杨大师一样如此信心爆棚,尤其在他自己指出获诺奖的必要条件———勤奋聪明的青年人方面。有学者指出: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