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论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摘 要:非正式群体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类型与特点,掌握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有利于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培养优秀班集体。
关键词: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班级中经常出现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小团伙”即“非正式群体”,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正确认识并做好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非正式群体的界定、类型与特点。非正式群体,即非由学校统一组织,而是以学生中某种个人感情为基础形成的自发性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必然性,在于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归属需要的必然性。事实表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集体如团队、班组及各种学习、活动小组等,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需要。而自由组合成“小团体”,往往满足其某种需要。
1、学生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1)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兴趣、爱好相同而聚合在一起;由于对人、对事、对物看法相同,有共同语言而聚合在一起;由于有共同的追求或相类似的生活目的而聚合到一起;由于性格、气质的原因而聚合到一起,等等。
(2)时空因素。即由于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活、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客观上使他们经常接触并凑到一起。
(3)外部环境。即学生主观以外的家庭、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家庭方面相同的生活境遇、相同的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与教育方式使他们聚合到一起;学校方面某些教师的不当教育方式而使用某些心理体验相同的学生聚合到一起,如老师对学习好的与对学习差的学生的另眼相待,老师对某些事情处理的不公正,等等。
2、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一般有三种:一是积极型的。通常与学校统一组织的各种正式群体关系密切,同步调;二是消极型的。常常与学校各种正式群体常常两相对峙;三是中间型的。对学校老师及集体的要求,有的既不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又不取反对的态度,有的有时也做出一些积极努力,有的偶尔也出现一
些消极的行为。
3、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
(1)较大影响性。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虽无明确的聚合纲领,但由于其成员的心理体验相同,其聚合力相当强,对于其认同的事,干起来行动统一,步调一致,所以具有较大的实践影响力。有时,正式群体一时做不来的事,非正式群体往往轻而易举地做得很好。
(2)头目主宰性。非正式群体往往都有一位非经推举而由成员心理相互认同的小头目,这个小头目的在本群体中具有较大的权威,有时一句话、一个眼神便可以指挥其成员的统一行动,并达到目的。特别是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中,其头目的权威更大,有时以“武力”统辖成员,常常以惩罚手段维护本群体的利益。
(3)组织离散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虽然主要以相同的心理体验为基础,但青少年心理体验的变异性很大,从而决定了非正式群体组织上的离散性特点。他们既能十分容易地由于对一人一事的共同心理体验凑合到一起,也常常十分容易地因对一人一事的不同看法而立刻从群体中游离出来或使群体解体。
二 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是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影响性特点所决定的。班主任如果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视而不见,见而不问,认为非正式群体无关大局;或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取缔,往往影响班级工作开展。
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呢?
1、调查研究,把握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面对学生中的一个个小团体,在着手解决之前,首先是调查研究,掌握其言行表现,判断其类型性质,了解其形成原因。不掌握其言行表现,就无法认定其类型属性;不判明其类型属性,就不能正确地做好非正式群体工作。无论是面对哪种类型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做好细致的工作。一个优秀班主任应努力提高非正式群体工作意识,主动做好这项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动观察了解,而不应该出现了问题才被动地工作。
2、保护引导,促进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有益发展
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对班级全体成员健康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工作中,首先要肯定他们的进步方向,鼓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其
次,给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创造新的成绩,既要努力发展个人,也要为班集体建设不断做出贡献;第三,帮助解决群体内部出现的矛盾,既包括阻碍群体发展的矛盾,也包括群体中个体成员之间的矛盾。
3、慎重教育,实现中间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
对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其工作重点是:保护、激励好的一面,努力引导其向班集体靠拢,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群体奋斗目标,表扬他们中间的好人好事,积极引导向积极型的群体方向发展。
对消极型群体的基本工作原则是教育、瓦解并实现转化。教育是工作重心,瓦解是工作的第一步结果,转化是工作的最终目的。
作为工作重心的教育,要讲究教育规律,进行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其一,要摸清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思想脉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二,要摸清群体成员的共同心理基础与不同成员之间的心理认知差异,以做好各自的思想教育瓦解工作。但要注意保护每个成员的积极的、向上的一面,瓦解是消极一面的瓦解;其三,细致做好每个成员的思想工作,尊重、保护、发展其自尊心,启发学生自省、自进的内驱力;其四,要尊重“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规律,不急于一次求成,既善于等待,又积极工作。对待消极型群体的教育工作,忌满足于行政命令式的“取缔”,忌粗暴的批评、批判甚至处分。
4、抓住重点,做好非正式群体“领头”工作
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头”具有权威性。做好“领头”的工作,有利于积极型群体的不断进步,有利于消极型群体的瓦解与转化。对消极型群体“领头”的工作切记如下原则和方法:一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及个性,既要了解其消极的一面,还要重点了解其积极的一面;二要强调尊重、爱护其自尊心,尊重其人格,注意工作方法,重由事实入手看危害而忌只讲消极因素、不讲积极因素而导致其自卑、自弃;重教育与关怀备至并重而忌教训与冷眼相待、弃而不管;重教育、期待、转化同行而忌仅以教育、瓦解其群体为目的。
立志做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教师,应在自己的工作中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注重实践、增长才干,向着高标准的目标前进——充分利用积极型群体及其每个成员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型群体其消极性因素,努力实现中间型群体和消极型群体向积极型群体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余本祻 当代教育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2]美 施穆克 班级中的群体化过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M] 廖珊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06
[3]美 伦恩伯格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M] 孙志军等译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3
[4]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四川: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篇: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集体的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一位班主任都深知影响良好班集体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存在着这样一个易被班主任忽视的因素: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所谓的非正式集体就是那些因个人爱好相同,个人情感深厚,人生观、价值观比较接近的一个小群体,他们喜欢一起完成作业,一起参加非学校组织的活动。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因素很多:有些是由于地域的因素,上学结伴而来,放学交流当天的感受,这使得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有些是胆小怕事,长期缺乏安全感,在非正式群体中有被保护的感受,不再孤单;有些是学习成绩较差,但其他方面,比如社交能力,组织能力较强,想通过在群体中得以展示,被人关注,谋求个性发展等。这些非正式群体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在核心人物的带领下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那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能够增强班级的向心力,使班集体向着更好更强发展,而那些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由一些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组成,他们将会成为班级中一个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合理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显得至关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反思,下面浅谈一下正确疏导非正式群体的一些做法。
一、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需要教师的理解与信任,更需要教师的尊重与关爱。
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教师都要公平,公正的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曾经教过一个班级,班级中有几名男生对篮球格外的偏爱,自发组成了篮球队,形成了一个有共同爱好的非正式群体,但他们常因留恋打球而迟到、学习成绩明显下降。针对此事我和他们进行了交流并为他们购置球衣,鼓励他们既要玩出水平又要学出水平,校园艺术节期间我送给他们一
个篮球,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他们与其他球队切磋。在我的理解信任下,他们也不辜负我的期望,球技越来越棒,学业成绩非常理想。
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就需要教师更多的细心、耐心、爱心。
消极的非正式群体在集体中缺乏温暖,学校与教师的排斥与厌恶让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常以抵触的心理做一些违背常规的事情,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班风。我交过这样一个四个人的非正式群体:下课总是在一起,科任课喜欢捣乱,对于严厉的教师他们对着干,对于不理睬他们的教师,他们则呼呼睡大觉。他们还经常光顾网吧,在游戏中寻找快乐与自信。这几个人不但缺少家长的认同,更缺少教师的尊重与关爱。认识到这一点,我决定用爱心感化他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的方法。利用他们劳动不怕脏、不怕累的优点将他们集中到一起,带领他们到社会福利院义务献爱心,福利院领导将表扬信送到学校,我把其粘贴在学校的公示栏中,来自领导、教师、学生的赞扬让他们倍感骄傲与温暖。以这件事为契机我又分别给每位家长打去电话,将他们所做的好人好事放大,给家长一份惊喜,也给孩子一份礼物。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挖掘他们每个人的闪光点,对他们给予尊重与信任。批作业时,我不忘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一句真诚的鼓励;劳动时,我不忘亲自擦去他们额头的汗水;课堂上,我不时地向他们投出鼓励、肯定的眼神,不忘趴在他们耳边耐心的指导。他们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与关爱。这样的做法又怎能不使学生向着良性发展,与班集体共同成长呢。
二、转化核心人物,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
“牵一发而动全身”。核心人物的转化可以调动其他群体成员共同转化,如果核心人物不能有效的转化,会让消极的非正式群体阻碍班集体的正常发展。
我教过的班级有这样一个群体的核心人物,他个性张扬,做事情有主见,但易走极端。一次物理课上,由于他玩弄手机,被老师批评后便怀恨在心,导致群体成员都与老师对立起来,甚至想出赶走老师的方法: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写了一封状告老师的匿名信,班级多数学生在核心人物的鼓动下在匿名信上签名,他们把匿名信投进意见箱。当我了解情况后决定从他入手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隐患。我没有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而是利用吃中饭后聊天的时间,轻描淡写地问了问此事,主要是肯定了他个性中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他的错误做法。在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后我经常有意与他座同一辆公交车回家,车上与他交流班级的一些不良现象及解决方案,他的正义感被激发出来,考虑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转变,能够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出谋划策。群体成员在他的带动下积极向上的情感被极大的调动,一段时间后他被选为班级的宣传委员。
三、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群体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不同的群体间由于沟通少,往往会因小的事情而意见不统一,产生矛盾,使班级出现对立群体。一些积极向上的群体成员常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消极的群体成员,在学习中瞧不起他们,活动不愿意让其参加;一些消极的群体成员则故意捣乱,处处搞破坏。所以加强群体间的相互交流就显得至关重要。我采用的方法就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拔河比赛、象棋比赛、诗歌朗诵、长跑接力赛、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他不为人知的长处,群体成员产生良性竞争,他们相互欣赏、团结协作。积极的群体成员看到消极的群体成员所展示的风采会由衷的佩服,不再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消极的群体成员在活动中可以逐渐找到自信,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注,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确定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样班级学
生便会团结一致,向着教师确定的目标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班主任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研究所教学生的时代特点,个人性格,做到与时俱进,继续不断的探索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我相信,祖国的未来会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哈尔滨市第四十五中学
张 春 红
第三篇: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摘要】班集体是一个正式群体,相对于班集体而言,班集体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着的,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设都会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看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从而更好建设我们的班集体。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
管理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引言
自从班级授课制以来,班集体也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的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因为这些群体与我们班级和师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探讨和研究这些群体是很必要的一项任务。当前的教育是指向学生个体的。针对不同的个体差异来指导教育,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然而,这些个体都是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情感和活动空间。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这些情感世界,就必须认真观察,正确看待和管理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以下,我们将会探讨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怎样对待和管理等的问题。我相信,等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一定会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对你的管理策略也会有帮助的。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概念和分类问题
要界定“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首先要对“群体”一词做出定义。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直接反映。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群体是按某些共同特征而划分的人类共同体。狭义的群体则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1]除了以上的分类之外,群体还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就是指班级少先队组织等之外,一些由于利益共同或兴趣、情感、爱好相同且关系比较密切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群体。这些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三种类型:
(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
(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行活动。
(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2]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但是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关系
由于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中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通常,一个班级中会产生很多个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于这些群体而言,他们的内部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一致,但是这些群体和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某个群体是由于学生成绩好,积极汉族懂得学生成员而自愿结合成的,这些学生都是爱学习的,以学习为目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群体都是以成绩好,积极主动的为学习目标的,有的甚至形成一些与班集体相冲突的群体,这类群体的学生比较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像这类的群体对班级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总的来说,班级中这些非正式群体是有好有坏,不论是有利于班级的还是与班级相冲突的,他们都不是绝对独立的,他们与班级这一正式群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这些学生非正式群体会影响但班集体所确立的种种规范和制度,如小学生守则,班级规章制度等。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又与班级保持一定的张力。也就是说,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虽然在外表几近相似,但还有能找出不同点的,这些非正式群体还是要有其自身的成长空间的。综上所述,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类:一是一致型,即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在价值取向上保持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他们主要是学习为只要目标,遵守班级的规章和制度,听老师的话。二是偏移型,这类群体大部分同学都是认同班级的目标的,大部分同学服从班级的领导。三是冲突型,这类学生非正式群体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的纪律,处处与班级作对,对班级的负面影响非常大。[3]但也并不是不能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如果班主任用心观察,恰当管理,给他们恰当的教育转化都是可以把他们引入正轨的。所以,对于班主任而言,要先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从而更好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把这些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缩小。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大,心理的成熟,他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关系,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无形中就存在于班级中了。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80%以上,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合成的,有的是因为住在同一个地方或住的较近而形成的。归纳起来,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几种原因分类:
(一)满足友谊。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都会寻找有情有义的人进行交往,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可以交往的这些人也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二)追求群体认同。在非正式群体中,学生都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得到群体对自己的认同,满足学生自我的心理需要。
(三)取得群体的保护。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生有像借着群体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理,也就是法不治众的心理。
(四)想要更好的发展。学生在这类群体中,可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而成功达成自己的某些目标,更好的发展自己。[4] 以上我们了解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那他们的作用又有哪些呢?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群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前面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也曾提到: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班集体等一类正式群体之外的群体,这类群体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之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都是以个人的爱好、喜爱为基础。但是,这类群体却有着很大的内在凝聚力,学生会“举荐、选举”出他们的“领头人”,这些“领头人”都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这些“领头人”对其内部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对他们的“领头人”言听计从,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建设没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如果这而群体是与班集体一致型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果这些群体是与班集体相冲突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管理,转化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引入正轨,从而最大限度的把这些群体的负面影响转化成正面影响,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的建设班集体。[5]
四、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教育社会学认为: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并且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是不一样,因此在对待和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
(一)认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本质
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恰当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教师要从心底里去爱护关心每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那些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老师要尽量多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那些与班级偏移型的群体,老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把其中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正面影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与把集体冲突型的,要坚决予以分化瓦解,但特别注意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不能将整个群体当作小集团加以处理。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
前面已经提到: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致型、偏移型、冲突型。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管理工作。例如,与班级相冲突的群体,毫无疑问,教师要刻不容缓的分解掉。但是,对于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教师也不能一问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小团体产生,班级的凝聚受到冲击,因而教师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1.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同学经常生活的主要氛围,有利于班集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反之,不但会造成非正式群体负面作用的扩大。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给班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
班级中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所谓“弱势群体”就是一些被轻视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主要是由后进生组成的,他们在班级里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厌恶。特别是成绩好的学生看不起他们,时间一长,这些被轻视的群体就很容易形成与班级相冲突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经常违反班级纪律,不听老师的话,无理取闹,逃避班集体的活动,甚至破坏班级,这类学生群体极易与成绩好的非正式群体形成对立敌对的局面,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受到严重的冲击,造成不良的班级氛围。不良的氛围又会导致更多的“两极分化”的群体对立形式,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局面对班级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这样的冲突型群体,教师要不让他们过于甚密,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班集体的活动中,促进全体同学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从而帮助这些群体与优势群体能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建设优秀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班风的建设又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及管理这些非正式群体,使他们都能够向好的方面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正面影响。笔者认为,良好的班级氛围是能否达到要求的前提条件。
2.多方面配合,加强群体的交流和合作
各种非正式群体形成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于局限于自己的那几个人形成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团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只顾群体成员的利益而妨碍班集体的利益,种群体则应以疏散。因为他们也许因为一时冲动而走到一起,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因此,就内部而言,我们应注重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内部效应每位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课堂中来创造机会;利用群体的内部帮助,纠正老师无法纠正的错误;利用群体内部的竞争,让更多的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就群体内部而言,应引导学生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表现意识,提高其表达、理解、评价、综合、协调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把群体的积极的共同的认识,通过群体互助,纠正群体的局部性错误。通过群体竞争,促进群体共同进步,而不是把班级瓜分为几个鼓励的部落,彼此之间互补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的硬伤。
在平常的班级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通过各种突进促进学生群体之间参与正常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安排优势群体中学生与弱势群体中学生自由选择与组合结成帮扶对子。其效果会优于老师的“拉郎配”。在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从不同群体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其中,尤其是要让被人冷落、一起的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真情,而不致自暴自弃。那便是“志趣相投”与“共同进步”的一致型群体,也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既让更多的同学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又能促进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不断壮大,还可以在他们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对优势群体取得的成绩,奖励表扬应恰如其分,固步自封。对于弱势群体,千万不要总拿他们去与那些“明星”相比,而迫使他们离班集体越来越远,更不能号召其他同学“不要与某人交友”、“避开某同学”、“不要总与某同学在一起”等等。因为他们或许才是最需要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同学帮助的群体。如果在他们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只会把他们从“偏移型”推向“冲突型”的深渊。后果不堪设想。有经验的老师,为了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总是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合作与交流,如:“我的爱好”、“我的性格”、“理解万岁”、“世界需要热心肠”等主题班会、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形成班级合力,避免产生消极狭隘的“群体意识”。
3.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转化核心人物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有其公认的代表、智囊,在某一群体中有着领袖的地位或核心作用。该生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威望与他在正式群体中的地位优势不会一致,也就是说,这些“领袖”在班级里不一定是班长、团支书,也许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们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可能会胜过父母的赞许,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认可。因而,有效的利用非正式群体中核心成员的作用,必然会受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我们不妨经常与这些同学接触交谈,通过他们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的呼声。你会发现,利用他们去做好其他成员的工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某个同学的工作效果更佳。有意识安排这些同学到班级的管理层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联络的方法。因为,他们至少在某一方面有一些冲突,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果他们在正式群体中是一个“干部”,两种群体之间就会和谐合作,并充分发挥功能。倘若把他们排斥于班集体的各层领导层外,稍不留神便会造成两种群体领袖间的对立。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工作安排交由这些非正式群体学生去完成,如编小报,研究性学习,各类比赛等,会发挥他们的群体优势。当然,还要注意打消这些核心成员的“出头椽子先烂”的思想顾虑。通过他们,带领一大批的同学融入到班级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么?[6]
五、非正式群体的学生成长的影响
在社会学上,一半认为参照群体具有的两项重要功能:比较功能和规范功能。参照群体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它或者为个人树立或维持各种标准,或者当作个人与之进行比较的一种比较框架。因此对于小学生非正式群体无论是班级组织,还是其中的学生来说都具有特殊影响力。鉴于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具有多种多样的。我们这里主要集中通过阐述小学生同辈群体对于小学生发展的影响。
首先,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能够提供小学生相互支持的社会基础,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独特的成长空间。班级中这些非正式群体创造了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学生同辈文化,这种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客观存在为小学生以理解和宽容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提供了现实基础。同时,由于其价值取向的相似性,所以彼此之间具有特别的相处感和理解感,为学生的相互支持提供社会基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空间。其次,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能够满足学生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最后,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当然,非正式群体对小学生的成长并不总是具有正面的作用,前面已提到,除了积极的正面的影响,还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这些群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最大限度的把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力求班集体协调健康向上发展。[7]
六、最大限度的把非正式群体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
具有负面影响的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往往使得整个班级很难团结一致。要使他们逐渐缩小与班级的距离,把负面影响转化为正面影响,要求教师要用心去管理。
首先要细心观察。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即使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在他们中间,有些学生字写得漂亮,有几个学生则是体育活动的佼佼者,多次在校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而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凡此种种,只要一经发现,班主任必须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
其次是关心。非正式群体尽管会对班级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对教师而言,不能因为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因此,作为教师,不能对他们另眼看待或置之不管。而应该把心放正,应该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们多家关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即使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发动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让他们认识到,虽然在平时他们与班级其他同学的矛盾较深,但同学们仍然重视他们的存在,仍然关心他们。
最后是耐心。要清楚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群体之间的隔阂,要使他们重新融入到这个班级,教师不仅要做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经常会有一些反复。今天表现不错,明天可能又出事了,对此教师不能急躁,不能失去信心,应该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学生使人,具有人的感情。教师的付出他们是可以感知的,他们的回报就是转变和发展。
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要促使他们从负面走向正面。一方面不能姑息他们的错误,但也不能一味地采用“下猛药”的方式,而是应该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既要有严父的批评,又要有慈母的关怀,双管齐下,才能逐步成效。
总之,教师要本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的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非正式群体一定会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学生一定会成为集体的一员。
第四篇: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摘要:家庭生活环境的改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残缺或断裂,稳定的核心家庭或主干家庭模式出现异化,导致家庭功能出现变化。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和老师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关的怀和多一点的爱,政府应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环境。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况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由父母单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且年龄在6-18周岁之间的儿童。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14岁及以下儿童总量为28452.76万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2230.45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农村留守家庭占全部留守儿童家庭的20.60%。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这种形势随着地域水平差异的不断拉大,将呈继续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单留守儿童的家庭类型主要表现为单亲监护型、祖辈监护型、亲朋监护型和自我监护型,这些新组合的变异家庭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骤变。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花钱不节省,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的接受爱而不懂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而他们在性格方面表相处自卑、沉默、悲观、孤僻,或者表现出任性、暴躁、极端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农村基层人民政府部门的不重视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性。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是劳动力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由此可见,受经费和意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不仅基础教育的高中阶段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更是处于十分薄弱的景况。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对农村基础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教育质量不高、教学环境差、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都使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致使留守儿童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出现。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这种观念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的思想因素。
2.家庭因素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改变和不完整导致其家庭的抚养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的失调和弱化,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和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功能不良的青少年有更多的问题行为。父母是儿童的启蒙教师,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量上减少,在质量上下降。
监护人的文化素质不高,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出现问题。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只是孩子是否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而监护人不能很好地监管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祖辈监护型对孩子的生活照顾不理想,也没有辅导他们学习的能力,甚至有的祖辈溺爱孩子对孩子很少管教,舍不得责备他们造成他们娇惯、任性、没礼貌。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或根本无监护人,学校、家庭缺乏沟通,不少留守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在学习上缺少监管的留守儿童,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学、违纪等不良现象。加上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留守儿童厌学情绪日趋严重,直接造成学生成绩不断下降,产生流失和辍学现象。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政府方面
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类社会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来,使各界各类人士共同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农民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得到切实的保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附近地区就业的机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要建立农村社会化的未成年人教育和监护体系。在留守子女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2.学校方面
学校应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留守儿童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首先,学校应该重视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建立留守儿童的资料或档案并时时关注这些留守儿童,尽可能的为这些儿童提供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并且增加娱乐设施,增添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学校也可以把所有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它们相互交流,相互安慰。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组织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或者是与监护人交流怎样教育孩子才跟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班主任呢,也应该经常与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面的表现,并尽可能的做家访,积极与学生和学生家长交流,帮助儿童与家长沟通交流。在学校,老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在心理和学习上多帮助他们,解答他们的困惑。要找到这些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根源,对症下药,对行为不端的儿童要严加管束并耐心的跟他们讲道理;对那些缺少父母关爱,性格内向的孩子要多多关爱,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们对他们的爱,逐渐引导他们敞开心扉走向活泼开朗的性格。熟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在学校老师应该扮演家长的角色多给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们一些关怀。
3.家庭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尽量多回家和孩子生活,尽量在比较近的地方工作,这样可以经常回家看望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实在不能经常回家,那也要与孩子多联系,多听孩子说说他的想法,不要可惜那一点话费,可能你节约了那点电话费却失去了孩子对你的爱。外出务工的父母也要经常与在家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多了解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多与老师和监护人交流管理孩子的方法。另外,监护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多关心他的学习,不只是关心作业是否做好没,跟要关心孩子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并及时的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他可以跟老师交流儿童的学习状况也可以找同村年纪比较大的学生帮他们讲解不懂的地方。监护人还应该减轻儿童的家庭负担,尽量不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做家务或干农活,尽量让他们多看书多做练习。
在儿童的生活发面,监护人更应该照顾好他们,让他们在生活上过得舒服,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要让他们穿得比较整洁,特别是饮食方面跟要注意,不要因为自己没时间为儿童做饭而让他们吃得很简单,在这期间正是这些儿童长身体的时候,如果营养不良会导致儿童身体素质差,甚至还会经常生病,从而耽搁他们的学习,所以他们的饮食问题也是监护人应该注意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再者,隔代监护的老人也不要过于的溺爱孩子,这样会造成儿童娇惯成性、目无尊长。
四、总结
在现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口逐渐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长的情况下,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依靠国家、学校、老师、家长和监护人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人口研究》【J】2005年第一期 30-37页
【2】 段宝霞:“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J】2005年第三期33卷192-194页
【3】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6年第一期
【4】
叶敬忠 【美】詹姆斯·莫瑞 主编 《关注留守儿童》【M】2005年9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 吕吉、刘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 《特殊教育》
【J】 2010年12期
第五篇:班级管理策略:预防教育为主-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策略:预防教育为主
当代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宠爱,又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诱惑多,负面影响也多,以致放松了警惕性、自觉性和自控力,出现了早恋、拉帮结派、吸烟、无心向学等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不应掉以轻心,必须采取预防教育为主的方法,及时捕捉不良苗头,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所谓预防教育,是指针对学生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预防,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者将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进行引导与转化。班主任运用预防教育,就是要把预防教育的某些原理方法运用到做学生思想工作中,通过预测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它包含学生教育“防患于未然”与“防微杜渐”两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预防教育呢?我认为勤于观察,通过细节捕抓第一信息非常重要,比如,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状况、情绪表现、答题的正误和角度、作业的质量和速度,在课外活动及大型活动中观察学生的活动能力、意志品质、个性倾向、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及思想动态。勤于观察,而且目光敏锐,能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或是极微小的情绪变化上,感知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把握偶发事件的苗头,及时采取针对性教育和防范措施。
记得高一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我班一名同学上课时总是精神恍惚,不留心听讲,心事重重的样子。于是我特别留意她的一言一行,结果我发现她与同学的关系不好,经常迟到或无故缺席,有时甚至一个人在校园内乱逛。当时我多次找她谈心,同时还叫同桌和班长多留意她的情绪变化及出勤情况,一发现缺席必须立刻通知我。结果有一天晚自习课她请假上洗手间,自习下课了还没有回来。班长过来向我反映情况,我想肯定有问题,于是立刻到外面去找她。结果在学校的一个黑暗角落里找到她,情绪很不稳定,幸好及时找到她,把她叫到教室,不然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事后我还耐心地开导她,让其慢慢解开心结。我知道对于她这样特殊的学生,一两天的开导是绝对不行的,必须长期关注与引导,才能防患于未然。
比如快到冬天时,我就在班里反复强调,天冷了,可能会有学生起不来,造成迟到,其实就那么2分钟,全班同学说,没问题,我们会做好的,保证不迟到,准时进班,有了思想强化,我们的学生就是能够准点起床,准时进班,不迟到,可能这时候其他老师正因为个别学生迟到而在班里大发雷霆呢?所有的事情我都打提前量:抄作业、男女生不正常交往、上网吧等等,凡事都在我的预设和掌控之中。
突然想起了扁鹊的故事。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重兄次之,我最差。温望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说,我长兄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产出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人们一位我的艺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到:你说的好极了!
看来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很多人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已经发生或者蔓延才寻求弥补措施,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想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