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

时间:2019-05-14 06:3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

第一篇: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

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

摘要:在有关环境教育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关系密切。本文就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方法做了探讨,供大家参考。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21-01

目前,世界环境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为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惜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就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开端,以地球的圈层结构来揭示地理环境的特点,以自然资源为纽带,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最后以协调人地关系作为总结,可以说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

1.环保教育与高中地理新课程结合的必要性

近些年频发的台风、洪水、地震、雪灾等灾害,除了自然因素,是否存在人类自身的原因?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发展了,但很多地方的白然环境却是一天天变差了。看看我们身边:农田被工厂取代了,冒出阵阵黑烟、流出臭水;清澈的小河流不见了,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生活垃圾;生活中到处是白色朔料袋、一次性饭盒和筷子……面对大白然,人类总是热衷于索取,却不愿好好的去保护。天灾不但是大白然反抗,更是大白然对人类的报复。我们在谴责老天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承担起白己的责任?答案是肯定的。环保问题是整个人类都要直面的问题。

地理学科与环保教育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环境保护问题,除了政府相关部门,更大程度上落在学校、落在教师的肩上。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一名受教育者至少有十几年在校园里度过。他们今天的思想,将直接决定地球未来的状况。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心理发育日趋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日趋稳定。因此,将高中地理课程与环保教育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2.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策略

2.1地理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它涉及每一个成员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学生是我国的下一代,环境的改变还依赖于下一代。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2.2充分利用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现在高中地理的教材是萦绕着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联系所编著的,其中,他向学生揭示了人们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地理环境,还介绍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在地里环境中的作用。而地理环境包含了大气、宇宙、海洋、陆地等环境和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人类的活动包含了灾害预防与整治、资源的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交通、城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教师在地理的教学中,应联系教学的材料,利用事实证明: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空气、土地、水还有开阔的空间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若是没有环境赐予我们的一切,我们也将不复存在。但是现如今人们的对大自然过度的开发,必然会引起环境的污染及资源匮乏,环境不断恶化也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发展,所以必须要让学生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2.3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恶化的危害。在地理课堂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问题,适时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窥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如:20世纪发生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日本水俣湾有机汞污染等历史事件。再如:海湾战争、沙尘暴、厄尔尼诺现象、海水赤潮等时事和社会热点问题,这些事件最终以公害的形式或各类环境问题给公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地理课上通过时事和历史事件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环境教育,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研究,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学知识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与对策。如污染问题之所以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甚至形成公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沉痛教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强烈的从

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环保欲望。

2.4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2.4.1举办环境科学专题讲座。课余时间,学校可以请环保局的同志作环境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讲座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并能用本土材料加以证明。如讲水资源短缺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不以为然,认为水资源很丰富,用不着节约。在请专家介绍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时,学生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2.4.2组织学生进行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课余时间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环保调查和环境监测活动。比如,利用周末到当地污染比较严重的水泥厂、化工厂等进行调查,对交通比较拥挤的地段进行空气污染、噪音等的监测,考察后写出调查报告,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4.3利用重大环境节日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与环境相关的节日有很多,比如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无烟日、世界地球日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如植树美化校园,世界环境日举办”爱国土、爱资源”教育,通过一系列活泼生动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要保护资源,并懂得怎样去保护地球,共建美好的家园。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总结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第四中学 闫文东

摘要:环境问题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提高全人类的环境意识,必要而紧迫。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而地理教学是环境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各种环境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不断丰富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保认识,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

本文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种途径以及反思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环境问题;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的渗透途径 1.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粮食短缺„„一个个危机接踵而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已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选择生产和生活方式时,更加慎重地考虑其对当地、国家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今天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环境问题已经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紧密 地连系在一起。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还在加剧,因此,我国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改变和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环保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培养,要从孩子开始,从中小学抓起。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环保意识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的意识,产生对中国现状人均资源短缺的危机感,树立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所以,在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话题,环境保护渐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十分必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I、II、III和选修VI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比如:地理必修 II,详细介绍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III,提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VI—环境保护,更是全面系统地从五个章节安排:《环境和环境问题》、《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管理》。总之,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资料,通过学习地理,可以应对当今世界资源短缺、环境 变化、人口激增、发展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以培养认识,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建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全球化、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现代理念,获得应对未来若干重大问题的基本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的、开放的学科,具有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的特征,而且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能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选线、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的提供决策支持;能为经济重构、提高竞争力、制定能源政策、灾害防御、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经济与政治重构、饥荒等问题时能够作出独特贡献。

2003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概括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过程与方法’,即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亮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是‘思想教育’内涵的扩大”。

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1992年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贡献。虽然环保意识教育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但是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尤其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为中心 ,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高中地理教育 , 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进行环境教育。

总之,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必然在学校的环境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寓环保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2.1 针对教材内容,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那么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如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时,播放以下画面:高大的烟囱冒着滚滚浓烟造成的大气污染、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引起的水污染,生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导致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车流如梭的交通工具带来的汽车尾气污染、林立的高楼外面的玻璃墙产生的光污染、施 工场地和交通工具带来的噪声污染、高大密集的电网带来的电磁波污染等。

一幅幅画面直观生动,能很好的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一个个环境问题触目惊心,仿佛就在身边,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欲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增强学生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

再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以1998年我国长江洪涝灾害为例。分析长江中游和下游发生的洪水原因时,用flash动画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宜昌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和北面的汉江支流。原因之一是在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另一个原因是上中游山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剧长江洪涝灾害。同时再插入一些近年来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影视片段去启发学生,引起学生对人类活动可加剧自然灾害的清晰的思考。

采用图像、音像资料,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效果。用多媒体对2008年汶川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2011年日本地震诱发海啸导致核泄漏、2013年重创菲律宾的台风“海燕”等等自然灾害进行影像播放。通过观看、试听这些冲击各种感官的影音,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还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

通过对某种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提高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意识和减灾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2 结合时事地理,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

当前,各种环境问题正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频频发生,我们可以让学生明白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的办法、措施。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保护大自然,改善环境的欲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比如:雾霾入选2013年十大关注,2014年1月10日,绿色和平发布了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PM2.5年均浓度排名,2013年年均PM2.5浓度最高的10座城市中,有7个位于河北省。按照前十位排名分别是1邢台、2石家庄、3保定、4邯郸、5衡水、6唐山、7济南、8廊坊、9西安、10郑州。其中,排在前两位的邢台、石家庄两市的年均PM2.5浓度更是高达155.2微克每立方米和148.5微克每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4倍以上。(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年均浓度是35微克每立方米为达标。)2013年困扰我们的雾霾天气,学生印象深刻。

2.2.1 雾霾的成分、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

PM2.5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个名词,PM2.5有毒颗粒物主要来源: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汽车尾气; 北方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中国雾霾的真正成因:静稳天气是“罪魁祸首”,排污仍是根本原因。风力较小且近地面层的湿度较大,不利空气中污染物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另外由于近地面层的湿度比较大,在夜间和早晨,雾气比较容易形成。如果没有明显的冷空气活动,容易导致出现范围较大的雾和霾的天气。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雾霾天气的危害:对呼吸系统有影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严重的会诱发肺癌;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容易造成人们胸闷、血压升高;导致传染病增多;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儿童生长减慢;影响心理健康,容易让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及悲观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甚至容易失控;影响出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等等。

雾霾的治理:至于如何“治本”,长期研究大气污染的南京大学教授刘红年说,在确保经济运行平稳的前提下,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经济转型、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研究员谭晓光也表示,治理雾霾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把已有的高污染工业排放量降下来,二是今后在上新项目时,都要做事先的评估。2.2.2 应对措施

城市防治霾天气应采取措施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重;加强企业监管,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机动车尾 气排放,鼓励人们绿色出行;城市建设中采用降尘、减尘措施;扩大城市绿地、湿地面积。为了减少霾天带来的危害,我们的应对措施有:尽量减少外出和户外锻炼,出门戴口罩,在教室内做雾霾操;关闭门窗,尽量减少通风;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辣的;骑自行车或步行时尽量慢行等等。

所以,通过对雾霾的成因、危害及治理的了解,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我做起,节约能源,享受低碳生活,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周围的人,共同创造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的宜居城市。2.3 环保纪念日,举行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首先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主要意义,回顾过去的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主题,明确今年的活动主题,然后开展活动。2.3.1 宣传介绍

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参加了这次大会。会议讨论了当代环境问题,探讨了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会议呼吁“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而保护和改善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会议建议联合国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幕日这天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确定“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201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THINK.EAT.SAVE)”,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中国主题为“同呼吸 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2.3.2 学生开展活动

首先,打造“美丽校园”,从身边做起,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我的校园梦”行动。

“美丽校园”行动:“绿化、文化、亮化、美化”。绿化:从点滴做起,为校园的绿色植物“洗一次澡”,通过喷灌活动,唤起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既美化了环境,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文化:为校园的花草树木写一些宣传牌——“环境是塑造人的摇篮”。亮化:为学校做一次大扫除,特别是死角,彻底清扫,教室的物品收拾整齐有序,校园的自行车摆放紧凑、整齐划一。美化:在有限的空间植树、种花,装点校园、美化环境。

其次,通过国旗下环保知识演讲、办教室内、校园内环保专题板 报、全校师生在宣传环保标语横幅上签字、评选环保卫士、节俭标兵、举办环保文艺晚会、展览环保绘画作品、开展环保知识演讲竞赛和听环保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渗透环境教育。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自己设计服装、自己布置舞台背景、自己编排舞蹈、自己主持节目、自己做评委评判,在班级或学校展开活动。既充分发挥了我们学校美术生、书法生、播音主持生、舞蹈生、体育生的特长,又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2.4 根据乡土地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环境教育本身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与他们自身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在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

2013年流行节俭风,节俭搞庆典,节俭开两会,节俭过春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光盘行动”刮起的餐桌节俭风。为了获取节俭方面的消息,带学生走进内丘知名的天颐温泉酒店、燕赵饭店、永盛魁饭店等,了解现在的营业状况,和过去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得到的答案是前来消费的人数少了,公款消费没有了,消费档次降低了,浪费现象不严重了。为了让贫苦家庭早日远离饥饿,让我们继续 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以勤俭为荣,以浪费为耻,自觉抵制奢靡腐败之风,从珍惜一粒米开始,从细微处做起,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我们制作了“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宣传横幅悬挂在食堂墙上。珍惜粮食,就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做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带头人。

为了应对不再遭受“霾伏”,了解内丘的产业活动发生的变化。走进地处丘陵往日兴旺的大丰砖厂,如今停止了烧砖,高炉不再冒烟,人去砖空,曾经靠拉砖发家致富的人们不得不改行换工作。走进内丘西部山区的许多村庄,原来从事石材加工的产业链不存在了,山上没有开挖石材的,路上没运输石材的,村里看不到锯石材和修石材的,没有了刺耳和叮叮当当的声音,没有了漂浮的粉尘,没有了流淌的白沫水。原来小作坊式的劳作场景消失了,换来的是宁静和干净。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经商去了。走进曾经为内丘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107国道旁的龙海钢厂,门可罗雀,只有保安在门岗看门。这些说明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环境效益,不能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失败的老路子。用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想方法,深刻理解中国坚持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今年春节最明显的变化是卖鞭炮的摊点少了,燃放鞭炮的人少了,燃放时间短了,燃放数量少了。我们学校的取暖、烧水锅炉由原来的燃煤改为新式燃气锅炉,一部分汽车由烧油改烧气,加气站等着加气的汽车排成长龙了,重污染天气邢台市机动车尾号限行,环卫工 人在主干道路面洒水等等。

各种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通过对当前环境状况的反思,增进学生对人类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热爱环境的思想和与环境同生存、共发展的生存观、发展观。

总之,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看学生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通过环保教育,使学生认清形势严峻的一面,正视现实,增强忧国忧民的意识,明确青年学生肩负的重任,培养主人翁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立下报国 之志,并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保护和改善环境。3.总结与反思

3.1 学生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了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的学生们个个都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志愿者和正能量的传递者。他们积极参加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积极购买环保标志的商品;拒食野生动物;实行垃圾分类;不再有人践踏草坪,校园的花草树木能健康成长;买东西不要求过度包装;进超市购物自备购物袋;过年不送纸质贺卡;时常关注电视或报刊上有关环保的公益广告,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纸制品和塑料袋;大礼拜放假短途步行回家,倡导绿色出行,过低碳生活;能及时关掉学校和家里的电器;能及时关闭水龙头;废水再利用,淘米水和洗菜水可以用来浇花,涮衣服的水用来洗墩布或冲厕所等等。学生们在环保认识方面和环保行为取向、习惯方面的明显进步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一致认可,我感到非常欣慰。3.2 地理教学中必须渗透环保教育

人地关系是指地球表层作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动态的作用,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我经常给学生灌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与地理有联系”的思想。

在地理课堂中多角度地渗透环保教育,能使同学们在学习地理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的教育,深入思考、拓展视野、发展智力、蕴蓄情感,逐渐增强环境意识并动手动脑,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双赢。3.3 服从大局,力所不能及

基于“谁组织谁负责,安全第一”的考虑,在教学形式上有时不能也不敢放的太开,大多数还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本内容。在现在的学校考核机制下,以文化成绩论英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方面更多还是侧重智育,忽略德育。3.4 保护环境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地理教师,我在环境保护方面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同时我呼吁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保护,全民都来参与环境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才会不断改善,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景象才能永驻中华大地。为了当代,更为了后代,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保护环境作长期不懈的努力。

第三篇:教育环境论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

采用的一切方式、手段或途径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自我修养方法与教育方法,也包括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思政教育方法根本的途径和方法。

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思政教育方法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现实基础

③、唯物辩证法是思政教育一切方法的前提和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2、简述并评价当代西方国家的主要思政教育方法。

答: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实用主义教育方法、道德认知理论的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论、社会学习方法论。

实用主义:杜威教育理论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教育与儿童生活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其理论所反映出的基本精神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但是他过分夸大了教育的社会作用,忽视了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没有有效解决课程与教材的问题;德育理论流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道德认知理论: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思维能力、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对现代西方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过分强调认知方面,忽视了情感因素及习惯的作用;两难问题与社会现实存在差距,不能代替实践。社会学习方法论:把文化环境与人的道德发展联系起来,揭示示范榜样对道德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道德行为的各种形式与途径,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理论立论的基础接着痕迹比较明显,对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界定,只是指人际关系和社会风俗习惯,没有涉及社会物质生产这一主要因素,而且具体方法缺乏操作的程序,实施有一定难度。

价值澄清方法论:这一理论重视现实生活,针对西方无所适从的道德教育实际提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重视价值观形成的内部机制,从知情行三者的结合探讨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引导和提高个人对自身价值观选择、评价的能力,并设计了丰富的方法和技巧;将德育融于智育与校内外日常生活。但是这一方法有明显的局限:一是把相对主义价值观作为方法论体系的基础,把个体经验作为确定价值观的标准衡量和评判自身的社会行为,否定社会的客观价值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独行其是;二是忽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也容易导致形式主义。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三大转变

答:以人的发展需要为目标指向;以人的权利为教育起点;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活动建构的基础

4、简述思政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

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是一定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决定一定的方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改革的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必要。

宏观上:社会化 ①、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 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大限度扩大教育的覆盖面③、加强部门间的联合与合作,开创家庭、学校、社会一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局面

微观上:科学化 ①、利用科技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 ②、吸取科学理论的原理和方法

理论上:一体化 ①、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的一体化

②、充分整合利用多学科方法,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与方法体系 实践上:现代化 ①、在对传统方法的批判继承中创新教育方法

②、借鉴西方德育方法的优秀成果实现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③、吸收科技发展的成果实现教育手段方式的现代化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黄廷勇/四川省德阳中学(618000)4千字

1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2合理联想,打破思维定势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一些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一些策略

摘 要:在地理课堂中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这是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发展的有力保障。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高中阶段性教育时期,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不断调整课堂的引导方向,同时融合多种创新元素,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动态探究中获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并在未来社会的人才竞争中展现出绝对优势。本文针对高中地理课堂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进行了简要总结。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策略

一、直观手段,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必要前提,课前导入的好坏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实际的理解情况。视频与图片,作为表现实际现象、问题的一种方式,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提供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应地理知识特点。因此,教师应积极借助地理图片或视频来设计新课导入,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师在讲季风水田农业区位的时候,可以把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作为例子,一上课就播放以“辉煌成就”为主题的群众花车游行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明白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解决了世界将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丰衣足食的梦想在现代中国变为了现实,这是我国对人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为季风水田农业区位因素的讲授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高中地理知识大多具有抽象特征,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遇到复杂问题更是缺乏主动探究积极性,教师还会盲目进行概念性知识的灌输式指导,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自学热情明显下降,这样一来,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直观的视频与图片,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教师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光照侧视图,请学生们观察图片中昼夜的变化特点。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猜测哪条是晨线,哪条是昏线,学生们便会结合自己的观察,得出“左夜为晨,右夜为昏”这一解题技巧。此方式一方面可借助图片展示来增加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综合思维,耐心培养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将各种地理因素和地理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形成相对组织等级较高的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地理事象整体按一定的角度分解为各种地理因素或各种要素,认识各因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要求地理教师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思维看待地理问题,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如讲西北内陆地区时,先出示了图示区域,让学生根据经纬度位置,确定是西北内陆地区,再推测当地的气候条件,然后根据水系分布推导当地的地形特征,进一步分析出当地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农业发展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这样的综合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特征和发展规律,可以透过事物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另外,近年来,全国地理高考也呈现出一种命题趋势:一般先出示一个区域轮廓或材料,然后聚焦该区域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具有思维链的题目进行考查。针对此情况,老师在上课时要多采用综合思维、辩证思维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高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三、乡土地理,学以致用

地理课程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因此,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课堂中适时运用乡土材料,可以事半功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当中,我们举了以下的例子:“兴国县(东经

115°01′~115°51′、北纬26°03′~26°41′)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武夷山脉的西部。试分析兴国县与沙县(北纬26°06’―26°41’,东经117°32’―118°06’)的纬度位置一样,为什么冬季气温比沙县较低?”经过学生们的探究,明白了正是武夷山脉的阻挡,致使沙县比兴国县在冬天的气温要高很多。再如,沙县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是什么?让学生从“多山地貌”、“匮乏矿产”、“交通闭塞”、“人口素质”、“县域政策”、“社会治安”等等方面去探索,按照自然特征对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交通闭塞”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也是当前影响沙县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通过以上的探索,抓住了沙县的本质特征。

四、教学评价,尝试创新

课堂教学本身有较多的局限性,如学生动手机会较少,不能身临其境,教学的实践性不强。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紧密,导致学生们地理成绩难以提高。因此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是相当有必要的,教师们可以加大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们的地理核心素养才会得到培养。例如,在“水资源”这一课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该部分教学我们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在讨论前教师可以设置多种角色,如政府、种粮户、企业主、自来水公司经理、普通公民等,指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角色出发,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这样的课堂设计,既为学生的分析讨论提供切入点,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考虑,提出更加全面的措施。通过合作讨论活动,学生们碰撞思维、发散思维,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再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F,设一个“最佳辩手”奖,并且在期末成绩中加上一个演讲分,让学生得到演讲的快乐。这些创新的手段,既增加了学习的乐趣,也对学生进行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化培养,并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让学生熟练掌握更多技巧,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创新型的优秀人才。

下载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5篇范例)

    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国家教育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研究(精选)

    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研究 此文章不是作者本人所写,是别人所写,并且没有经过写作人员的同意,所以只能将文章发到网上,如果作者用这个文章评职称,将会告其侵权 由于教育改革......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重视生命教育[摘要]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只有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

    论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论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高中地理在教学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地形地貌等有一个形象的认识,同时还可以丰......

    《大教学论》中的教育启示

    【摘要】《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其创作虽然距今有一段历史,也并没有被时代的洪流埋没,相反书中的一些教学思想经过了时间的磨练的实践的检验至今仍有有很强......

    论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论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摘 要:非正式群体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类型与特点,掌握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策略,有利于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

    论建筑企业在新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建筑企业在新环境中的发展策略 作者:谢 明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就建筑企业如何适应新环境的发展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

    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数据世界》课堂教学课例 韦 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