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平度市新河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平度市新河镇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李华强 张景岩
新河镇位于青岛平度市,人口2.3万余人,辖32个行政村,共有36个党支部,党员1233人。近年来,新河镇以主动回应农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为切入点,建立了“一线一站一联动”的农村工作服务模式,即开通“民情热线”,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建立“村级服务站”,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实行“部门管区联动”,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并以此为重点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在全市信访工作综合考核中,新河镇居全市第一位;在开展的电话民意调查测评工作中,新河镇评议结果跃居全市第三名,比往年提高20个名次,全镇干部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中组部、青岛市委组织部对“一线一站一联动”工作模式予以肯定与推介,人民网、《青岛日报》、《农村大众》等媒体多次做过专题报道。
创新服务内容,建立“一线一站一联动”工作机制。一是开通“民情热线”,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该镇将党委领导、管区书记的手机号码和办公电话向全体村民公布,村民有合理诉求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反映解决。自“民情热线”开通以来,接到群众来电700余个,党委掌握有价值信息60余条,为群众解决合理诉求66件,解决公共利益问题40余件,提前化解突发性事件11起,维护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建立“村级服务站”,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该镇积极倡导“村干部可以换届,服务站点不能换届”的理念,在各村实行农村干部坐班制度。要求村干部每天早晨有事开会,无事谈心,增强凝聚力。然后安排一名村干部坐班值班,保证随时解决村内相关事务。目前,“村级服务站”共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件次。三是实行“部门管区联动”制度,实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该镇把驻镇的职能部门人员充实到各管区,实现
服务中心下移,努力当好“村情民意调查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既有利于职能工作的开展,又与全镇大局密切配合,提高了为民办事效率,促进了管理资源集约高效运转,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规范村级建设,夯实“一线一站一联动”工作基础。该镇在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水平上注重点面结合。“点”上,着力抓难点村班子治理整顿。针对软弱班子,组织干部利用早上晚上时间,走访群众,征求意见,确定人选,稳步推进“难点村”治理。先后对九个“难点村”的班子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精神空前高涨。“面”上,着力抓村级民主日活动规范。该镇以党委一封信的形式将活动内容、议事程序发放到各村每家每户,提高群众知晓率,并专门对干部进行培训,着力把“议什么、怎么议”落到实处,明确议事方法、提高办事能力。党委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全部靠上,加强对议前、议中、议后各个环节的把关、检查和监督、落实,确保不走过场,争取群众支持,扩大村级民主。2010年各村在“民主日”活动上讨论商定重大事项360多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120件,化解农村矛盾40起,采纳村民代表合理化意见450多条,各村干部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连年提高。提升干部素质,强化“一线一站一联动”工作保障。一是注重抓学习培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该镇先后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园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提升思想境界,同时把经验丰富的领导、专家请进来,对所有村两委干部实施封闭式培训,促其解放思想,达成共识,为全镇的整体工作特别是园区调地、征地拆迁等难点工作奠定政治基础,全镇共为青岛新河化工产业功能区调地、征地6000余亩,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二是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在机关干部层面,实行每天早上碰头会制度、“每周一讲”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周六班子成员例会制度、信息周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提高干部“提笔能写、张口能说、遇
事会办”的三种基本能力建设;在农村干部层面,对各个村庄支部确定符合实际的特色任务指标列入考核,并组织进行观摩评比,促使村庄竞相自我加压,进一步激发基层支部的工作干劲。三是注重抓好人心凝聚。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我为新河添光彩”演讲比赛活动、新农村建设联谊会、我与新河共发展征文比赛、“创先争优杯”篮球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广泛发动、凝聚新河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力量,激发大家住在新河、支持新河、建设新河的工作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新河镇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新时期农村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做法对于全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启示一:创新服务模式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举措。群众工作是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群众工作对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新河镇顺应新形势下社情民意的表达需要,建立“一线一站一联动”服务模式,扩大了群众与党委政府的双向沟通渠道,既有利于群众向党委政府求知、求解、求助;也有利于党委政府向群众问计、问政、问需,全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求,掌握农村实情,打牢执政根基。目前,一些乡镇在处理群众问题上,还存在“堵”、“压”、“拖”等现象,这就需要在下步工作中,建立完善群众民意诉求网络,搭建为民办事各种平台,探索建立一条适合本地区基层基础工作的新路子,以此推动农村稳定、社会和谐。
启示二: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环节。一个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才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一个民主管理规范的村庄,才能为群众提供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新河镇的成功经验充分说明,激发农村基层活力,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后进、难点村的治理整顿,努力把见多识广,致力于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优秀人才选拔进农村
基层领导班子,并积极推行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民主制度化建设,推行党务公开内容规范化、公开程序透明化、公开途径制度化和建立预警机制的“三化一制”模式,同时要加强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强化村级经费保障,抓好村干部岗位待遇落实,激发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活力。
启示三:提升干部素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必要保障。思想决定行动,素质决定性质。新河镇针对化工园区落户、海青铁路穿境面临的调地、拆迁等影响基层稳定的难点问题,通过培训灌输、外出考察、强化制度、搭建平台等措施,不断提升干部思想境界,使其认识到新河面临的历史机遇,增强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对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能够一呼百应、贯彻落实。现在作为乡镇一级,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新生问题层出不穷,新旧思想相互碰撞。需要各级党组织不断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地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进一步拓宽干部视野、解放干部思想、提升干部素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确保经济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二篇: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思考
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公安事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来,上级公安机关对基层基础工作也相当重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基层基础工作有了长足发展,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也有了全面提高。但是,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因素的制约,基层基础工作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与困难,成为制约公安工作的瓶颈。现笔者结合派出所工作实际,对基层基础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基础工作谈谈自已的看法。
一、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现状
(一)警力不足与日趋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不相适应
以笔者所在的安阳派出所为例,辖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下辖6个居民区,8个行政村,实有人口10万余人,是瑞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辖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带来了大量的社会治安问题,派出所的工作任务和压力日益繁重。一是刑事案件逐年高发。2005年安阳辖区发刑事案件1378起,2006年发1492起,同比上升8.2%;2007年1至8份已发1058起,尤其是街面两抢案件频发。二是治安管理工作繁重。辖区现有KTV6家,迪吧2家,桑拿按摩场所16家,旅馆业92家,网吧22家,边缘性行业262家,这些行业场所极容易滋生违法犯罪,治安管理任务非常繁重。三是打击破案任务艰巨。为完成打击指标,派出所民警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工作均处于超负荷状态。2007年1至8月份,安阳派出所已自破各类刑事案件160起,查处治安案件344起,移诉对象81名,治安拘留281人,三教35人,基层派出所实际上已成了一支“破案小分队”。四是接处警情应接不暇。安阳派出所每年的接警量仅110指令就在8000起以上,2007年1至8月份接处警6266次,平均每月783次,最多的6月份达888次,每个警情基本上要进行现场勘察、拍照、固定证据,还要在110证据管理系统和接处警系统中进行详细反馈。值班民警基本上24小时都不能睡觉,第二天照常要应对日常工作,如果遇上棘手的案件,有可能就要连续加班几天,到第六天又得轮到值班。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现有警力配置的严重不足。安阳派出所现有民警25人,其中所领导4人,内勤2人,办案民警11人,巡防民警2人,社区民警6人,每名社区民警平均管辖实有人口16000余人,按照公安部“城区每3000实有人口配备1名责任区民警”的规定,仅社区民警就缺额达27名。因为警力不足,导致警力摆布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广大民警夜以继日工作,仍难以应付,警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完成日益繁重的指标任务,民警经常加班加点连轴转,体力处于透支状态,不少民警出现了腰椎间盘突出、心脏频发性早搏、高血压等症状。
(二)专项行动和非警务活动过多,牵制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
虽然公安机关不断强调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但“重打轻防”的现象仍很突出,组织开展的各类专项行动层出不穷,打击破案指标连年攀升。仅今年上半年,就有“猎鲨”禁毒大会战、治爆缉枪专项行动、“奋战一百天、打好冲刺战”专项行动、破案追逃、春季铁掌行动等专项行动。这些专项行动大多是以打击破案为主要内容和考核标准的,迫使派出所不得不将工作重心向考核看齐,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击破案上,大大削弱了派出所在情报信息、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功效,派出所的日常工作得不到正常的开展,民警工作基本处于面上应付状态,在工作上无法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权,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另外,由于安阳所辖区是瑞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内大型活动多,警卫规格高,安全保卫任务繁重;政府部门视公安机关为“万能胶”,组织的任何行动如房屋的拆迁、劳资纠纷、经济纠纷、拆违、大型活动、殡葬改革等工作都要求民警配合,甚至对精神病人、乞讨人员的救济也成了公安的职责。如有一次一名精神病人在街上追打行人,民警出警到现场,冒着危险才将精神病人控制住,当民警将精神病人送至精神病院时,医院不肯接收,民警给相关部门打了好多电话,各部门却对此事相互推诿,民警饿着肚子一直折腾
了4个多小时,才终于将事情办妥。专项行动和过多的非警务工作,大大牵制了民警的工作时间和精力,长期下去,会给民警造成极大的身心压力,导致基层基础不扎实,防控网络出现漏洞,增加犯罪的时间和空间,各项公安工作也会陷于恶性循环状态。
(三)考核导向偏颇,基层基础工作得不到重视
从目前我局的各种考核机制看,普遍存在着以数字论成绩,以打处数、破案数、罚没数等论“英雄”的现象,在考核分值设置上往往是打击分值大且加分多,基础工作分值少且扣分多。为使考核排名不落后,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也就偏重于打击破案工作,不得不增加办案力量,缩减社区民警数,致使民警对基础工作无暇全面顾及,基础工作出现盲区。但是,基础工作量大面广,是一项庞大而繁杂的工作,需要民警通过日常的工作进行积累,不可能像打击犯罪一样,有数字成绩和让人津津乐道的过程。基础工作的成绩不显山露水,闪光点不容易被人发现,同样付出的努力,同样艰辛的工作,出的成效不像刑侦等部门办具体案件来得明显。从立功受奖来看,派出所民警的机会也相对少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四)执法环境越来越差,民警执法缺乏保障
近几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大力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不断推出便民利民措施,着力提高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民警的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公正执法、文明办案程度不断加强。基层民警常年奋战在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捍卫着社会的安宁。面对着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他们挺身而出;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他们任劳任怨。可是一些老百姓的遵纪守法自觉性并非同步提高,少数人只求民警为其提供服务与保护,不愿承担义务,民警的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正当执法活动常常受到不应有的阻挠,一旦不满足他们的不正当要求,就会对民警横加指责,民警无辜遭受群众的谩骂侮辱也只能忍辱负重。110成了“万金油”式的社区服务队,民警为民服务听不到谢谢,得不到认同,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警察,把警察队伍中某些个别人的不良行为当成是整个警察队伍的通病,再加上媒体对警察队伍负面报道较多,警察在工作中威信度下降,得不到人们尊重。从平时的接处警情况来看,民警处警时如果遭到群众的恶意中伤,围观群众也表现出不理解、不支持的态度,而且对民警的工作极不配合,更有一些人暴力抗法、暴力袭警却得不到应有处理,这对民警来说是一种比肉体伤害更痛苦的精神伤害。如2005年元旦,某镇副镇长张某酒后滋事,干扰了公共场所的正常秩序。安阳派出所在处警时遭到张某等十几个人围殴,造成民警身上多处受伤,警服被撕破。我局依法以妨害公务行为对张某等人作出行政拘留决定后,张某提出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竟然撤销了处罚决定,认为张某等人的行为不是妨害公务,而是扰乱公共场所行为的继续。这在较大程度上助长了违法者的威风,给基层民警造成了心理的创伤。
(五)后勤保障不到位,严重制约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
公安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工作经费应由财政全额拨付。近年来,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高度重视,逐年加大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和保障,但现有的公安经费根本无法保障和维持公安工作的正常运转。基层派出所民警不得不在应付繁重的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想方设法去拉赞助、挣罚款,以用来更新改善办公设备、警用装备和日常的办公支出。这样做的结果不但给民警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还给公安机关的公正执法造成严重影响,损害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些想法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离开了基础,基层功能就会削弱,公安工作就会失去依托,就会失去工作主动权和控制权。为实现公安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基层基础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从根本上将基层基础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品位,从而有效增强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突出基层基础工作地位
切实改变基层基础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轻视”的现状,通过调整基础民警在立功受奖民警中的比例等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基层光荣、基础重要的氛围,增强基层民警的责任感、荣誉感,激发其做好基层基础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基础工作为侦察破案发挥作用后的立功表彰激励机制,建立在同一案件侦破中,发挥作用的基础民警与侦察破案民警按作用大小比例予以表彰奖励的新型评估机制,赋予基础工作新的活力和生命线,以激发基础民警全力开展基础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和激发其内在潜力。
(二)完善绩效考核,确立正确的工作导向
对派出所的考核不应实行“一刀切”,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因为各派出所的辖区环境、治安特点、功能侧重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应根据派出所工作的共性,归纳其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工作要求和基本运行机制。同时,根据个性,有区别的制定考核标准,引导各派出所各有侧重的开展工作,使各所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增强可比性,实现派出所工作的深入推进。对派出所内部工作的考核而言,也要根据责任分工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正确评价民警的工作,避免“一刀切”带来的考核不公,从而充分调动派出所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如安阳派出所从去年10月份开始对警力布局进行重新调整,及时修订了绩效考核细则,对办案组民警和社区民警、暂口职工分组实行考核,每月进行考核排名,按分值发放奖金,奖金差额最高可达2000元,较为公正地体现了奖勤罚懒,在全体民警中营造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的良好工作氛围,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提升,2007年以来的四色预警连续保持最佳绿色,绩效考核成绩列全市派出所序列第一。
(三)坚持因情施策,强化基层基础保障措施
要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对基层人、财、物的投入,探索建立长效、稳定、可靠的保障机制。在警力配备上,要切实按照公安部的要求真正实现警力下沉,解决派出所警力不足的困难,科学整合现有警力资源,合理配置基层警力。在从优待警上,要提高基层民警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解决民警的后顾之忧,如住房、子女入学入托、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问题。在保障执法权益上,坚决支持民警依法履行职责,对袭警、侮辱民警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查处严厉打击。在宣传发动上,宣传部门要正确向群众通报治安形势的严峻性,客观地向社会反映基层民警工作的疾苦,以及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危险和任务的艰巨,逐步让全社会理解、支持公安工作。同时,公安机关要切实为基层“减负”,机关单位要减轻多头领导、多头考核给派出所带来的压力,精减对基层所队的检查、考评、验收活动,多进行一些解决实际困难的实在的帮助和指导。
(四)倡导与时俱进,在警务模式上推陈出新
深化勤务机制改革是实现公安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围绕追求警务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这一核心目标,进行警务运行机制的大胆探索和改革。以安阳派出所为例,今年以来,该所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科学调整勤务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地向现有警力挖掘潜力,不断激活警务潜能,实现了工作效能大幅提升。着重做了以下几点:一是优化警力布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所打破常规,优化警力布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A、B、C三块,并为各块设置职能均等的办案组和基础组,分别配置办案民警4名、基础民警2名。将暂口职工、户管员、协警等实行切块使用,分至各块实行治安责任包干。通过优化警力布局,整合了警力,切实解决民警单兵作战、警种联动难的困扰。二是优化职责分工。明确办案组民警负责办理辖区所有案件,承担打击破案任务;基础组民警负责治安管理和社区警务工作,不再承担办案任务,使其有足够时间与精力“抓队伍、管人口、搞情报、保平安、创满意”。抓队伍即抓好协警队、户管员、村居巡逻队等治安力量建设;管人口即管好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搞情报即收集前瞻性、预警性治安信息;保平安即指导开展巡逻防范工作,降低刑事发案;创满意即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活动,密切警民关
系。三是强化公开巡逻。该所每天安排60名协警、30辆警用摩托车、1辆处警车由民警带队,统一着制式服装、骑乘摩托车、戴警用头盔进行分时段不定区域的集中公开巡逻,提高街面见警率,增强巡逻密度,营造主动挤压犯罪空间,有效震慑了街面犯罪分子。四是强化集中清查。由基础组民警带领暂口职工、户管员、协警每周自行至少组织3次集中清查和入户核对工作,对辖区内出租房逐户开展排查校对,对未能履行责任的房东严格依法处罚,以罚促登,以罚促管,使出租房和暂住人口底数清、情况明。
第三篇:关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近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路南区司法局基层科
人民调解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在预防、化解新时期出现的社会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年多来, 路南区司法局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开展了经常性和重点、敏感时期的民间矛盾纠纷大调处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95件,调处成功293件,其中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3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起,无一起因调处不及时、方法不正确而引发“自杀、凶杀、重伤害、群体性械斗和上访事件”,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诚信平安路南的创建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一、夯实基础,落实责任,加强规范化建设。
组织建设是基础。我局始终把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规范化建设作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做到“五抓”。一是抓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了民调组织。目前,我区7个乡(街)、92个村(社区)共建立调解委员会99个,有调解干部431人,楼院调解信息员、十户调解员5126名,在全区形成了区、乡(街)、村(社区)、组四级排调网络,形成了 1 一个上下联动、职能明确、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网络化体系。二是抓民调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素质。结合农村换届选举工作刚刚结束,基层人民调解干部队伍人员新、业务生疏的实际情况,举办了为期两天的400余名调解干部参加的培训班。重点学习了人民调解的基本知识,调解常见、多发性或疑难民间纠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以及涉及公证的部分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调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三是抓责任落实,与各乡街司法所签订了《人民调解责任状》,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细化、量化,由区局对其进行目标管理,以保障各项民调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四是抓典型,全力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我局明确工作重点,抓好典型,确定福乐园社区和女织寨司法所及乡属两个村为重点,规范了标识、协议的制作以及档案的管理,确保“三位一体”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五是抓司法所硬件建设,积极争取市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为司法所配备了警用摩托车7辆,电脑2台,保证了基本的工作需要。目前,各乡(街)司法所已基本配全电脑、电话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特别是女织寨司法所搬进新居,办公用房达到了150平米以上,并重新更换了电脑、警车,达到了一级所的标准。
二、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加大规范化管理力度。制度建设是保障。我局在继续坚持矛盾纠纷登记、移办、督办、回访、预防激化责任追究等制度的基础上,又健全完善了 2 以下制度:一是矛盾纠纷信息报告制度。充分发挥四级民调信息网络优势,设立专职联络员,注意发现带有民转刑、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和上访等易激化事件苗头的矛盾纠纷,迅速上报,做到了及时反馈,信息畅通,及时发现,及时调解。二是实行人民调解、普法宣传、法律服务工作“三”结合制度。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于四月份分别到人民纪念碑广场、福乐园社区对人民调解工作及常用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素质。另外,我们还注重人民调解与法律服务的结合,对排查出来且难以调处的疑难复合型纠纷,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引入诉讼程序,防止矛盾激化。如女织寨乡新艾庄部分村民因土地承包问题于晚上12点欲进京上访,女织寨乡法律服务所及时提出法律意见,最终将纠纷引入诉讼途径解决。三是健全调度分析制度。在每次大的排调活动中,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度会,集中分析,统一安排,制定调处方案,保证了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四是强化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实施、层层负责的工作原则,采取集中培训、巡回培训和各社区(村)分头培训的方式,确定时间、确定内容对全区广大调解员进行培训学习,以增强广大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
三、深入排查、及时化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一年多的排调工作中,我局始终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开展区、乡(街)、村 3(社区)三级联手创“四无”活动,要求基层司法所组织各村(社区)调解委员会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四定”方式排查纠纷。结合“两会”、“两节”、“五一”、“十一”等重要敏感时期,共组织了七次全区范围的大规模拉网式民间矛盾纠纷排查治理活动。排查活动中,各级民调组织充分利用网络健全、熟悉民情的优势,突出排查重点,加大了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切实做到了:纠纷分析细致,逐户、逐人、逐事地进行拉网式排查;纠纷统计准确,做到件件有登记,件件有人调,件件有结果,件件有档案;调处化解及时,对各类纠纷苗头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化解,抓住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争取了工作的主动权,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了小纠纷不出村(社区),大纠纷不出乡(街),疑难纠纷不出区,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如:广场街道调委会迅速制止卫国楼社区境内一网吧因乱接暖气,擅自暂停附近居民的家庭供暖事件,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女织寨乡调委会及时调处因兴建燕南公墓停车场,需占用老谢庄村三户村民部分土地,遭到两户村民拒绝事件,保证了燕南公墓停车场建设的顺利进行,确实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在人民调解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看到,4 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调解程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虽然我们在近两年下大力度抓了调解庭的规范化建设,将纠纷引入调解庭解决,但有些调解员在调处过程中,存在调解程序和调解文书的制作上不够规范的现象。存在不入庭、重结果、重口头、轻程序、轻文书等问题,有的口头调解,根本就没有询问笔录,也没有制作调解协议书或登记造册,口说无凭,难以作为时效中断的依据。存在一次性调解成功率不高,反悔多,上法庭多的现象。
(二)调解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国家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明显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对依法调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区的调解人员虽然在近几年不断注入新的力量,但法律专业人员缺乏,有的调解员不关心时事政治,对当前政策知之甚少;有的平时不学法,法律知识贫乏;有的调解纠纷还是沿用老套路、老方法,不能做到依法调解,以理服人,调解成效不明显。
(三)经费保障不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无法落实到位。大多数村(社区)调解人员的报酬得不到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区实际,我认为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主要表现在“健全五个机制”:
(一)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强化领导责任,推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是成功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保证。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建立领导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对可能由民事小纠纷转化成刑事恶性案件或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或苗头,党政主要领导要靠前工作、亲自调处、亲自督办、亲自疏导化解。要舍得花费精力想平安,要舍得组织人力保平安,真正落实“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二)继续健全规范化建设机制。一是抓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规范建设工作。要结合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两级人民调解庭的建设,要在完善街道人民调解庭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村(社区)人民调解庭。二是进一步规范人民调解的工作方式、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增强人民调解程序的公正性,提高纠纷入庭率,提高人民调解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三是依法调解,规范使用制式调解协议书。对社区(村)调委会主任进行制作制式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培训,进一步规范受理、登记、调解、回访等工作制度,保证调解协议合法有效。
(三)健全制度运作机制。一要坚持矛盾纠纷月排查分析例会制度。要每半月召开一次分析例会,听取本辖区前半月的纠纷 6 调处情况报告;排查近期各辖区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分析纠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动向;研究重大复杂疑难纠纷或跨村(社区)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和防激化措施;交流纠纷调处工作经验,安排下一步纠纷调处工作。二要健全完善工作责任制度。村(社区)调委会对当地发生的纠纷情况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要深入进行排查,及时调解,并定时上报。乡(街道)调委会对本辖区发生的纠纷和可能发生纠纷的苗头、隐患进行汇总分类:对重大疑难纠纷及时报告;对依法属于某个部门调处的,移送某个部门并配合调处。三要实行包案调处制度。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切实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四要建立不安定因素预警制度。基层司法所要建立不安定因素预警制度,对排摸的、信息员上报的不安定因素,特别是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性矛盾,要以预警信息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以便把矛盾纠纷及时解决在基层。
(四)健全后勤保障机制。一要抓好培训指导,提高队伍业务水平。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呈现出复杂化、易激化、群体化和对抗性强的特点,调解难度不断增大,要加强对现有调解队伍的培训力度。要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范围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各类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的法律水平和文化程度,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综合素质。二要 抓好经费保障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重视和支持,切实解决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人、财、物”等方面实际困难,落实人民调解工作的培训、津贴、奖励经费及学习宣传资料专项经费,努力解决人民调解物质保障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地位、作用及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理解、关心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创新调解效力提供保障。
(五)健全法制教育机制。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是减少矛盾纠纷的前提。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结合普法宣传,深入开展“法律进千家、矛盾化基层”活动,把群众的普法教育与化解矛盾纠纷结合起来,使大家学会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真正把化解矛盾纠纷纳入法制轨道,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四篇:当前治安基层基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治安基层基础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逐步增多,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能力,推动社区社会稳定,治安秩序良好,对此,我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按照业务分工,整个公安机关可分为社会治安管理部门、侦察预审等专门工作部门以及公安机关内部管理部门等部分;按照行政层级,整个公安机关可以分为中央、省级、县(市)级机关和基层组织等部分,按照社会效益,整个公安工作可以分为群众性、公开性的基础工作和职能性的、保密性的专项业务。
因此,经治安、基层、基础三重限定之后的“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就有其特定的含义:
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是由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的基层实战单位直接实施的,对整个社会治安具有基础性作用的公共安全工作的总称。
一、当前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防范网络相对松散,保障体系不健全,目前,由于基本待遇无法解决,大部分自然村的义务巡逻处于停滞状态。城市的情况要比农村好,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防范网络,但群防群治基础信用证十分薄弱,就专门保卫力量而言,一些特困、亏损企业保卫组织名存实亡,一些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根本没有保卫力量,群
防群治工作在这些地方失去了依托。就居民小区而言,由于物业管理不到位,村院巡逻。楼栋守护落空,即使成立了义务巡逻队、义务调解会等组织,也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开展工作。
虽然各基层单位都成立了综治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但一些基层单位因人员编制的问题,还没有配备专职的综治工作人员,大部分为兼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二)重要阵地控制存在疏漏,从目前情况看。对特种行业的管理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一些重要阵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为现实打击犯罪服务的作用难以发挥。从一些宾馆、旅社发生的刑事案件分析,除了流窜犯罪的不确定性外,身份证查验,楼层守护和从业人员识别能力等控制手段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案件证据难以获取,线索无法查证,特别是废旧收购站、典当行管理的失控,致使罪犯销赃渠道无法堵截。个别暂住人口无有效证件也办理了暂住证,使出租房屋失控,致使其成为滋生违法犯罪的温床。
(三)基层内部管理比较薄弱。虽然人口信息已录入微机,但是部分派出所仍然没有入四级网,实现信息共享,为现实打击犯罪和治安管理服务的作用不太。一些基层单位值班登记和接处警登记底数不清,登记不齐,台帐较乱。
(四)重业务工作轻群众基础。把管理工作当作单纯的公安业务,没有很好地贯彻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方法、方式上未发生明显转变。
(五)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中技防体系还不完善。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原因,技防覆盖面还不完善,特别是林场(所)、矿区、旅游景点的监控设施还没有与公安局达到同步联网。根据新时期防范工作要求,技防设施覆盖网络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当前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派出所民警对基层基础工作认识上有偏差。部分民警在思想上还存有“重打击、轻防范”,“重业务工作,轻群众基础”等旧观念,认为基层基础工作成效不明显,存有急功近利的观念。基层民警成天忙忙活活的,注重打击破案,查处案件,觉着出成绩,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人口调查、管理防范和群众工作,造成了基础工作弱化和“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
二是部分民警群众意识树的不牢。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结合的不够好,只注重自身执法,没有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观念。
三是部分民警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总是凭老经验、老方法来工作,浮在面上,不深入实际,将基层基础工作和其他业务工作割裂开来,认为基层基础工作是簿、表、报、册方面的建设,应付检查的多,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少。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派出所普遍存在的警力不足、装备滞后的现象。当前,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存在警力不足和装备滞后的现象,有的还比较突出。“大机关,小基层”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再加上装备缺乏,办案经费无保障,很难应付复杂的治安局面。这些问题既在客观上制约
了各项公安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不同程度地挫伤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指导管理工作乏力。多年以来形成的“重打击、轻防范”的观念束缚了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和民警的思想和行为,基层基础工作受到“冷遇”和弱化,在实际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主管部门抓得多,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少,基层基础工作流于形式;浮在面上多,深入实际少。有的派出所长人为地把基层基础工作和其它业务工作割裂倒开来,抓点典型应付让级检查。这种受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不良思想影响的现象在调查中并不少见。
三是民警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当前,一线警力不仅相对偏少,而且素质偏低,一些基层民警不懂得基础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的工作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和公安事业发展的需要。有的民警群众观念淡薄。不能深入群众。
三、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广大民警要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认清当前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从公安工作现实需要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创新中弘扬群众路线,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等优良传统,坚决摒弃“重打轻防”、“重业务、轻群众”的旧观念,能够严以律己,勇于奉献,甘于吃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派出所工作做扎实。
2、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方向。要充分认识派出所在公安工作中的基础作用,确立派出所以管理、防范为主要任务,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派出所的工作方式,运作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控制辖区的治安能力。要适应公安机关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控制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公安派出所的职能和优势,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立足辖区,稳固基础,扎根群众,保一方平安。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1、切实解决好经费不足、警力不足的问题,要在经费和用人机制上对派出所给以倾斜,使派出所能够高速、高效的运转,关键时刻能拉得出、冲的上,打的赢。
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素质。政策既定,人是关键因素。要以人为本,要向素质要警力。民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警的形象,民警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警民关系和公安工作的成败。必须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全员培训学习,开展岗位练兵,练好基本功,使民警学会做基础工作,成为既擅长打击又精通防范的多面手,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坚决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主旋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好驾护好航。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要按照区两办下的《关于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广和借鉴张山子镇的经验做法,本着“重心下移,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要加强镇(街)村(居)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发挥好治保会维护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要注意做好治安协管员分流后的辅警力量建设,认真研究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使其在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4、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全国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是综合治理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各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组织力量把本地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排查清楚,逐一登记造册,逐一落实责任,逐一跟踪督办,切实有效解决。要不断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和重大决策风险全优机制,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当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又要兼顾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提高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正确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做好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抓准、抓早、抓小、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内部,解决在始发状态,防止小矛盾酿成大事端,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事件。
5、健全完善治安防范体系,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治安防范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是平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和专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对社会全面的动态管理,整合各种治安防控力量,优化警力配置,最大限度的把警力放在一线,扩大对社会而的防控范围。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面巡逻防控网络,村(居)治安防控网络单位内部防控网络,卡点堵控网络和科技防挖网络,全面加强以公安指挥中心为龙头,以基层公安派出所为平台,以巡逻卡民警为主体,以群防群治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打防控于一体,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防控体系建设,在全区形成指挥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治安防控机制,努力提高治安防范水平,预防和减少各类案件的发生。
6、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建设,以此带动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特别要在组织领导、工作方式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健全完善配套措施,逐步建立起重视基础,狐防范,依法管理,促进打击,服务群众的良好机制。对人口管理、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管理,案件审理、调解纠纷等基层基础业务,要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加强督促,切实把工作做到位,不留死角,不留空白。要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基层干警处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每天都与群众接触,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整个政法队伍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委、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对基层干警的教育培训,特别要注意引导大
家认真学习做群众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干警的政治,业务水平。公安派出所要充分发挥对群防群治组织的监督、指导、协调作用,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维护社会治安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抓好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干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把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象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抓好治安基层基础工作。
1、要抓好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实行“一把手“工程。各镇(街)主要负责人是抓基层基础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班子其它成员也都要各负其责,切实做到从一把手到班子成员,既有主管又有协助,既有分工又有合力,责任一起担,工作一起干,成果一起要,为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全国治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统筹抓好发展这一硬道理与稳定这一硬任务,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进;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优势,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合力。
2、要抓指导,以点带面。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各个层次都要有自己的榜样,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此推动全区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平衡开展。
3、要抓投入,在财力、物力方面给予倾斜。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各基层单位硬件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增添交通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同时要搞好后勤保障,解除基层同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另一方面要多方筹集资金,提高对专兼职治安员和综治信息员工资待遇,配备适当的工作设备,从根本上解决有条件办事的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要抓奖惩,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基层基础工作是一项硬任务,今后日常考核外,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专项评比活动,对抓基层基础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对基层基础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的领导班子要及时进行调整,对工作不负责任,渎职失职,出现重大失误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XX大队XX区
XXXX
第五篇:三门峡市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调查与思考
三门峡市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调查与思考
任海水 张鹏博
财政国库基础工作涵盖了财政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的多个环节,是保证财政国库管理正常运行的根本所在。为摸清三门峡财政国库基础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分成两个工作组深入到三门峡市所辖的7个县(市)区,重点调查财政国库机构队伍建设、资金安全、预算执行、财政专户管理、信息化等基础工作进展情况。在调查中我们看到,三门峡财政国库基础工作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各级财政部门的重视。
一、财政国库基础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以及公务卡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实施,财政国库基础工作似乎逐渐被这些“光环”所掩盖,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实际上,鉴于国库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各级财政部门从未放松过这项工作,而且工作力度随着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加强。从调查情况看,三门峡市国库基础管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着力健全财政国库机构,财政国库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02年,根据上级对改革的总体要求,三门峡市财政局为适应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需要,就将国库管理业务从原来的预算科中分 离出来,成立了国库科。其后,在市局和各县(市)区财政局的共同努力下,七个县(市)区陆续单设了国库科(股)。财政国库机构的单设,虽然从形式上看只是将原来预算科办理的国库管理业务剥离出来,实现了国库管理工作的独立运行,但其深层的意义却不止于此。从这次调查中的情况看,国库机构的单设对财政国库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为推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在很多人眼中,原来的国库管理工作被认为是预算编制的附属业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库机构单设后,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员力量和业务管理也因此得到加强,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顺利启动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财政资金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国库机构单设后,加强了财政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建设,实现了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化,岗位设臵更加清晰,职责更加明确,有效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三是初步解决现金调度困难的问题。国库机构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建立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随着账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账户管理的逐步加强,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强,较好地解决了原先广泛存在且难以解决的现金调度难题。
----加快财政国库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起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
财政国库机构承担着财政预算执行、总预算会计管理、财政专户和非税收入专户管理、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大量重要而繁杂的工作,因此,一支高素质的国库干部队伍就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十分重视国库队伍建设,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 陆续充实到一线工作岗位,国库队伍的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明显进步。目前,全市财政国库部门共有37名专职人员,其中市级7个,县级30人,平均每个县4.3人。市县两级共有会计人员25人,其中总预算会计8人,财政专户会计17人。从人员数量来看,这支队伍可以说是财政系统各业务部门中人数最多的,基本满足了国库业务的需要。从人员素质看,多数人员从事财政国库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多年,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三门峡财政国库管理工作才取得了较快发展,并走在了全省前列。2003年以来的四年间,三门峡市在全省财政国库管理各项业务评比中共获得10个奖项,其中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编审工作均连续三年在全省评比中获奖。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财政国库管理干部,初步统计,全市财政国库部门干部先后有两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2人次获得市级奖励。
----全面加强财政国库内部管理和监督,资金安全得到较好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是财政国库工作的生命线。要保证财政资金安全,必须硬化预算约束,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制度。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上,市县两级财政国库部门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建立预算内资金审拨支付办法、各财政专户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国库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明确相应的违规责任和惩处办法,使财政国库管理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二是加强集中支付管理,完善了会计报账、账务处理、资金清算及人员培训等工作,推进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 三是硬化预算约束,坚决执行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制度,确保部门预算的顺利执行;四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监管,规范预算外资金的支出。2008年,三门峡市财政局又在全市财政系统中开展了“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年”活动,根据市局的统一要求,各县(市)区进一步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全市财政国库部门每年经手的资金超过10万笔,流量达到60亿元以上,但从未发生过一起资金安全事故,保证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加快财政国库管理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财政国库管理和预算执行的业务量很大,同时对准确性的要求又非常高。因此,必须借助各种信息化网络工具,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近年来,三门峡市在财政国库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总预算会计、专户会计的电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账务差错;实现了财政资金支付的信息化,保证财政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在全省首家建成了财税库横向联网系统,并开发了与总预算会计软件的数据接口,实现了国库收支电子数据导入凭证,保证财政收支数据的及时、准确;市县两级陆续建成了非税收入监管系统,实现了非税收入数据的动态监控;初步尝试了网上银行资金拨付系统,市本级80%以上的财政专户资金实现了网上拨付,加快了资金的流转速度,方便了用款单位。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以财政集中支付系统、总会计2000账务系统为主线,财税库横向联网、非税收入监管、网上银行、财政收支旬月报、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信息系 统为辅助的财政国库综合信息系统,财政国库管理业务全面驶入信息化轨道。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专户清理整顿工作取得新进展。根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规范化要求,各县(市)区都对原来由各业务科室分管的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了整合,由国库科统一管理。2006年以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三门峡市先后开展了两次财政专项资金账户清理工作,各县(市)区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对财政专户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对资金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专户进行合并,对连续两年内未发生资金往来的账户办理销户。两次账户清理共撤销、合并账户37个,占原有银行账户数量的22%。目前,各县(市)区财政国库部门共开设财政专项资金账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143个,管理财政专项资金7.57亿元。其中非税收入专户17个,资金1.12亿元。为加强专户管理,市财政局制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审批方式和拨付流程,统一了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拨付流程,规定了对账办法和审计责任归属,使专户资金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不断深化,预算执行管理逐步规范。2002-2003年,三门峡市县两级全面启动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各县(市)区建立了基本统一的预算执行程序和模式。都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中心,兼顾集中支付和代理核算两种职能;都采用兴财公司开发的新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现了部门预算下达、用款计划批复、预算资金支付全 程网上运行;都建立了比较规范化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多数县(市)区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了集中支付范围,实行先支付、后清算的零余额账户管理模式等等。从这次调查情况看,各县(市)区的预算执行工作都能保持有条不紊的运行,初步形成了既符合上级有关要求,又适应本地区实际的运行模式,集中支付流程逐步走向规范化,纳入集中支付单位的比例逐年增加,直接支付占全部支付资金的比重逐年提升,改革的运行水平得到较快提升。
二、财政国库基础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把重点放在查找问题和不足上。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分类整理出各县(市)区财政国库基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执行管理方式不统一,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一是集中支付模式和资金清算程序不统一。由于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人行和代理银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有高有低,各县(市)区人行国库清算时间的安排有所区别,最终形成的资金清算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清算主体的确定上,灵宝市、义马市、卢氏县和开发区由代理银行直接与人行国库进行清算,而渑池、陕县和湖滨区仍是由国库科(股)与人行国库清算;在资金垫付方式上,陕县、卢氏县、开发区三个县(市)区由代理银行无偿垫付资金,义马市、灵宝市两个县(市)区代理银行有偿垫付资金,湖滨区、渑池县代理银行不垫付资金,采取国库科预拨资金或从财政专户垫付资金的办法。二是预算执行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尽管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市县两级都已初步建立集预算管理和支付管理于一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平台,但从调查情况看,这 一信息平台还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各县(市)区均未建立人行国库、代理银行与财政部门之间的联网,支付资金清算时仍然靠手工传递票据;财税库联网系统覆盖面小,只有市本级、义马市实现了财税库联网,湖滨区和开发区虽然已经联网,但因网络问题一直未投入正常运行;部分县(市)区非税收入监管系统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增加了非税收入账户管理的难度;网上银行等新型信息化工具未得到广泛应用。三是相关部门配合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各级国库库款的支配权,按照国家财政体制的规定,分别属于同级财政机关”。但在实际预算执行中,各地人行国库对财政支出一般都实行审批制,限额以下的拨款直接办理,超过限额的拨款要经主管行长签字方可办理。据各县(市)区反映,大额拨款通常要数天才能划出,遇上主管行长出差等特殊情况,时间还会拖的更长。这种做法直接造成财政支出无法按期发挥效益,影响财政支出进度。另外,预算执行分析需要国、地税提供的税收资料,但多数县(市)区的两家税务部门对此态度消极,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还存在障碍。四是部分县(市)区总预算会计对账不及时。如在调查中发现人行国库未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供分户账对账单,造成对账不及时;财政部门根据开出的预算拨款凭证直接登记总预算会计账,造成月底支出数与人行国库实际划出数不一致。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一是专项资金规模过大,且仍在不断增加。截止2008年7月底,全市各级财政专户余额达16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库存款余额的好几倍。从资金性质上讲,财政专项 资金与预算内资金一样,都属于财政性资金,但由于财政专户都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设立的,资金具有专门的用途,必须“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从而使这一部分资金独立于预算内资金以外,实际上形成了“第二国库”。尽管财政部门已多次对财政专户进行清理归并,但新的专户仍在不断开设。仅2007年以来,市本级就新开设了廉租房资金、处理社会矛盾基金、抗震救灾等多个专户。财政专项资金规模的不断膨胀,一方面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分散和大量闲臵,地方财政可用现金短缺,另一方面也使资金运转程序复杂化,增加了财政国库部门的工作量。二是部分县(市)区财政专户没有全部归口国库部门管理。在调查中发现,财政资金专户分散管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虽然财政资金专户大部分已纳入国库部门管理,但还有部分县(市)区尚未完全由国库部门归口统一管理。三是专项资金管理模式不统一。对于归口国库部门管理的专项资金,各县(市)区的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在专项资金管理分工方面,一种做法以市本级、灵宝市、陕县等为代表,由国库部门统一管理财政专户的账务和资金缴拨,资金支配权归主管业务科(股)。另一种做法以卢氏、渑池等县区为代表,国库部门仅管理专户资金,办理资金缴拨,只登记资金收支流水账,由主管业务科(股)负责专户账务。在资金拨付方式上,卢氏、灵宝等多数县(市)区都将专项资金纳入到集中支付范围,由支付中心根据主管业务科(股)下达的支出计划,从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拨款,然后与国库科财政专户清算。市本级、湖滨区则沿用改革前的拨款方式,由财政国库部门直接办理。
(三)内部监控及资金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漏洞。首先是印鉴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由于人员不足,国库部门的拨款业务又是随时发生,各县(市)区的印鉴管理还都不太规范,没有达到票、印分离的要求。其次是会计人员轮岗不够及时。由于会计人员轮岗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定,各级财政国库部门会计人员的轮岗周期长短不一,部分县(市)区一直未开展过岗位交流。第三是内部操作流程不够科学合理。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规划,各县(市)区资金管理的操作流程各不相同,虽然都能够正常运转,但也存在一些漏洞。如资金拨付普遍没有设臵复核这一环节,个别县(市)区没有成文的操作流程制度。
(四)国库机构和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国库队伍与财政部门其他科室相比,人数是相对多了一些,但相对于其承担的巨大工作量,仍然难以满足财政国库管理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县(市)区国库科(股)仍兼有其他科室职责,影响国库业务开展。如湖滨区国库科还兼有教科文科、社保科职能。二是国库科(股)人员兼职过多。由于人少业务多,大多数国库工作人员都兼职多项工作,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财政总决算、部门决算等十分重要的工作没有专人管理,尤其年底业务量叠加在一起,造成工作质量下降。三是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国库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但从调查情况看,国库人员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而且很少有业务培训机会。
三、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程序办法,建立统一规范的县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前各县(市)区集中支付的操作程序存在较多不统一、不规范的地方,因此,必须按照财政部和省厅关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规定,尽快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模式。一是统一资金清算方式。确定代理银行作为清算主体,由代理银行直接向人行国库清算资金,减少资金清算环节。财政国库部门通过下达支付额度的方式控制财政资金的支付和清算。二是统一账户管理模式。按照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规定,零余额账户的清算程序是先由代理银行对支付业务垫付资金,每日终了再由代理银行向人行国库清算,结平各零余额账户的垫付资金,当日账户余额为零。目前,部分县(市)区还无法达到当日向人行清算资金,但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每日终了用事先存在代理银行的周转资金或专户资金结平零余额账户的垫付资金,次日再通过周转资金账户或专项资金账户与人行国库进行清算,补足原有资金。但不论如何操作,都应保证零余额账户的规范运行。三是统一配臵支付系统。目前,市县两级使用的支付系统是不同的。根据省厅的要求,应当逐步过渡至使用同一套系统,即方正公司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通过使用同一支付系统,促进各县(市)区的集中支付业务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拓展改革覆盖面。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是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应当全面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首先要坚持将财政专项资金归口国库部门统一管理,便于资金的统筹使用,有利于提高账户管理水平和资金运行效率,保证资金运行安全。这也是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先决条件。其次建议对财政专户实行账务、资金分离管理的模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卢氏、渑池等县采取的这种模式具有其合理性,有助于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权责制衡强化内部监督。当然这种模式也会带来科室间的协作配合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解决。第三要将专项资金的拨付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在实际操作中,可在代理银行设立专项资金零余额账户,由各业务科(股)审核原始凭证并签发资金拨付通知书,支付中心办理报账或资金拨付,每日终了,专项资金零余额账户与财政国库部门管理的相应专户进行资金清算,将账户余额冲为零。第四是下大力气控制财政专户数量。继续对现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实行同类资金合并开户、分账核算;同时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慎重出台政策开设新的财政专户,尽可能将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便于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三)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牢把资金安全关。资金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具体以每一个市、县,其机构编制、资金规模情况千差万别,具体的管理方式也会因地而异。但在确定和落实资金安全管理措施时,应当把握几个原则:一要体现出分权、制衡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讲,操作流程的设臵实际上是资金动用权的分配,应当结合本单位实际,合理设计资金审批、拨付流程,每个操作环节要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作用,绝不能出现某个环节权力过大,而又缺乏相应制约措施的情况。二要兼顾资金安全和管理效率两方面的需要。不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制订过于繁琐的操作程序,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违背了财政改革的初衷;当然,更不能为了提高资金流转速度,去简化操作流程,将牺牲资金安全作为代价。三要兼顾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控制措施。在制订安全措施时,容易出现只重视事中控制,忽视事前防范、事后监督的重要性。事前防范措施应当包括警示教育、人员培训、岗位设臵等;事中控制措施包括流程控制、审批制度、印鉴管理等;事后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三个环节对于资金安全都十分重要,应当给予同等重视,不可偏废。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财政国库信息化建设。随着财政国库管理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信息网络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基本工具。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通过开发既符合上级规定、又切合本地实际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不断提高财政国库部门的综合业务能力。一是继续完善集中支付网络系统。加大对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尽快实现人行国库、代理银行和财政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清算资金运行效率。二是积极推进财税库联网工作。目前人总行、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推行的财税库联网系统,由于各部门分头开展,工作进展缓慢。建议成立专门临时机构,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加快进度。三是完善非税收入监管系统。各县(市)区应当针对监管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尽快组织维护和培训,进一步挖掘系统潜力,从而充分发挥监管系统的作用。四是进一步扩展信息化应用范围,逐步试行网上银行拨款、机打支票、拨款凭证,不断提高财政国库管理的现代化程度。目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还是资金问题,建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安排一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市县级开展财政国库管理信息化建设,让基层的财政国库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五)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机构,抓好国库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财政国库机构和干部队伍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因此,应当持之以恒地抓好这项工作。下一步财政国库机构的发展方向是将财政国库机构和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整合起来,建立“大国库”机构。财政部已于2004年对国库司和国库支付中心两个机构进行了整合。实践证明,机构整合理顺了工作关系,优化了国库收付业务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改革深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财政部要求各地要加强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建设,加快理顺国库管理机构和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关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予以整合。在干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充编制,增加人员。目前一些地方国库机构的印鉴管理不够规范,其主要原因是人手不足,建议各级财政部门的有关领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为财政国库部门增加一些人手,从而细化部门内部管理,提高资金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业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财政国库管理和会计核算工具,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提高工作中的开创性。在培训方式上,应当注重培训效果,加大学历教育、脱产培训的比重,减少走形式、走过场的小型、短期培训,让干部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三门峡市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