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心理学特征总结
2.2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心理学研究
2.2.1老年人心理学特征综述
从心理上讲,由于老年人在肢体、智力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对
周围环境反应和适应能力也降低,情感变得脆弱。退出职业生涯或行动不便,使 他们参加社交机会大大减少;再加上子女分居,使他们心理上有一种失落感和被 遗弃感;担心成为负担,从而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由于自身机体衰老而产生的 抑郁感和焦虑感。所以,不利的光环境更会使老年人压抑郁闷,这些消极心理又 会反过来影响机体健康,形成恶性互动作用。光环境需要恬静舒适、自然祥和,是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也是视觉照明工程为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所需做到的。[5]
2.2.2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及对老年人研究对象的应用
1.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6]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与发展。其中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场作用力。场作用力(field force)这一观点认为,既然物理现象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即三者都具有相对应 的完整的动力结构。所有这些力,即物理力、生理力和心理力都发生在同一场之 中,被称为场作用力。与物理力一样,心理力也具有方向、量度和作用点。研究 人员还进一步加以发挥,认为作用物理现象的几何形状及其结合并不是纯粹的形 式,而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因此,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时,会在物理力的诱 导下对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力,即不同的心理体验。我们通过科学的研究心理场力 去了解照明与老年人的心理关系。
众所周知,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认
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两种属性:强度和形式。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也称激
活(activation),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心理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学家施洛伯格(H·Schlosberg,1954)提出了情绪的维度,见下图3-1:
H.Schloberg,1954)
图2-8情绪的维度
下面对格式塔心理学做一下解释,存在于某一个环境中的人通常会受到这个
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有三个因素组成,也就是情绪的维度图 中的三个维度(1)环境中个体是兴奋状态还是趋于睡眠状态,(2)环境中个体 是快乐的还是不快乐的,(3)环境中个体对环境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任何一个环 境的评价和研究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去考虑。
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我们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老年人住宅照明环境来讲,应该侧重研究“快乐——不快乐”维度。因为所做研究的环境是老年人住宅照明 环境,在老年人住宅中,环境中个体是兴奋状态还是趋于睡眠状态是无关紧要的; 另外,老年人在自己家中,也没有必要对自己家的环境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所以这两个因素都是次要因素,研究时我们主要研究快乐-不快乐维度,也就是 要研究老年人住宅照明环境与老年人心理快乐与否的关系,其中照明环境中照
度、光色、灯具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生态知觉理论基本理论
埃莉诺?吉布森等(Eleanor Gibson and Walk)设计了著名的视觉悬崖试验[6],试验装置是:一块黑白棋盘式的铺板突然缺了一尺左右,上面覆盖着一块玻璃。从试验发现,一出生就会走的动物如山羊,总是沿着清晰的边界行走。用会爬阶 段的人类婴儿(6.5—15个月)作被试者,90%以上的被试婴儿躲避这看起来深 的一侧,即使爬过这段能到达他母亲那里也不行。即使孩子的手已触到玻璃,触
觉告诉他玻璃是坚实的、稳定的,但他还是对视觉证据比对触觉证据更为信任,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拒绝冒险前进。还有证据表明,甚至那些尚不会爬的婴儿对“悬崖”也有心律变 化的反应。生态知觉理论反映了生物的本能之一,不论性别、年龄、经历,都是 有这种本能的,除非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才能让大脑改变信息的储存和获取信
息的手段。
生态知觉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任何环境中,只要视觉能够起一定的作用,那么人倾向于相信视觉反馈的信息,而不是相信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反馈的信 息。老年人也一样,在视觉可以起作用的环境中,他们会首先相信自己的视觉
反馈回来的信息。照明与视觉息息相关,利用这个心理学原理,我们就应该从绝 大多数老年人的这个生态本能出发,给老年人良好、恰当、真实的照明环境,让 老年人获得确定的视觉信息,进而进行各种活动,确保老年人室内生活的安全和 健康。
2.2.3照度、色彩与老年人主观感受的关系
1.照度与老年人的心理感受
目前,老年人室内环境照明水平普遍偏低,不仅对老年人的视觉状况产生不
利影响,而且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国外一研究组对一组改善居室照明条件 和另一组维持原有居室照明条件两组实验条件下的老年人朋友交往、其交往、食 欲、身体条件、孤独感、自信心、脾气、焦虑、整体健康状况等11项指标中,前三项指标接近,后八项指标改善组优于维持现状组[7]。由此可见,居室内照明 光线的强弱能够影响到人的心理变化,因此,适当提高老年人生活环境的照度值 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照度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老年人的心理感受起作用的,不同的环境条件,照度带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比如在客厅,高照度能给老年人愉悦、舒心的感觉,低照度往往使老年人感到冷清、孤独;而在厕所这种私密性比较强的空间,高照 度会让人觉得不安全、不自然,反而比较低的照度让人感觉比较舒适自然。
美国康奈尔医学院人类生物钟学实验室研究表明,对于经常失眠的老年人,晚上临睡前置身于强光的照明环境中,会减缓失眠症,提高睡眠效率,并且白天 这些老年人在逻辑推理、视觉辨认等方面有很大进步。因此,失眠的老年人晚上 合适在照明强度高的室内环境中。对于老年人来说,照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老年
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以及有无其他病史。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18
2.色彩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人们认识色彩通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暖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而见到蓝、蓝紫、蓝绿等颜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
联想。这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色 彩的联想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色彩的联想 有具象和抽象两种:具象联想是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自然界、生活中 某些相关的事物。抽象联想则是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 些抽象概念。各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 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在色彩的象征意义方面,色 彩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特定的含义而有代替语言文字的功能,这方面的非语 言暗示所产生的移情作用,通过激发情感与情绪能使信息内涵的传达得到强化,这便超出了语言文字的作用。此外,色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历史与传统密切相关,相当多的色彩与特定的含义紧密结合,作为传统习惯 而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8]。[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室内照明光 色,对象出发点主要是中国的老年人。
尽管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老年人能够接触缤纷绚丽的色彩,可是在日常室内
照明中,红色、粉色、紫色等彩色光仅仅是起到点缀作用,这些彩色光用到最多 的地方也仅仅是节庆日的家用彩灯。平日里,老年人室内环境中照明光源最常见 的是暖黄色、暖白色和冷白色三种颜色,下面就分析一下这三种颜色带给老年人 的心理感受。
暖黄色:色温在2500K-3000K之间,它在有形的领域内,具有太阳的发光
度,在这三种色彩中,暖黄色是最暖的色。它波长适中,它是有彩色中最明亮的 色。因此给人留下明亮、辉煌、灿烂、愉快、亲切、柔和的印象,同时又容易引 起味美的条件反射,给人以甜美感、香酥感。同时,暖黄色也是一种怀旧的颜色,容易让人产生对过去往事的回忆。
暖白色:色温在3000K左右,白是全部可见光均匀混合而成的,称为全色
光。又是阳光的色,是光明色的象征。在人们的感情上,白色比任何颜色都清静、第二章老年人室内照明光环境理论研究
纯洁,但用之不当,也会给人以虚无、凄凉之感。暖白色给人的感觉明亮、畅快、朴素、雅洁。
冷白色:色温在4000K左右,冷白色清爽、干净、安宁、卫生,但是容易
让老年人产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不同的照度在不同环境下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色彩对人的心理
影响也很大,但是室内照明环境中这两个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对人的心理起着作用。表3-1列出了光源色温与照度带给老年人的综合感受。
第二篇:环境心理学 总结
绪论
第一章
感知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三章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七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八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九章
环境设计(居住、学习、工作、公共环境)
第十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1.1环境意味着什么
环境: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环境:是围绕着某种物体(主体)并对这一物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
1.2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一、环境心理学的术语
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人-环境关系研究、环境设计研究、人文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
总之,范围大,边界不清且发展中。核心是在各个不同学科中追求人与物质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环境心理学的重点在于人类的行为、感受和身为人类的知觉如何受到物理环境的互动影响,以及人们对人为与自然环境危害的反应。
二、环境心理学的界定
近代环境心理学家普罗尚司基(Proshansky,1990)定义“环境心理学”
(徐磊青,杨公侠,2002)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
《环境心理学》第5版(美)保罗·贝尔等著
(John Zeisel,1984):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 Behavior Research,简称E-B Research) “环境是指一个地方实质的、管理的及社会的特性,在其中人们生活、工作及玩耍。行为是指人们做的事情,包括思想、感觉、看、彼此说话和来来去去。” E-B Research就是将人类的行为及相应的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三、环境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1.3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60年代(二十世纪)后期环境心理学出现
70年代开始发展形成(如有关拥挤、认知发展)
80年代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
三、国际著名研究团体
四、我国研究情况
1.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社会学家John Zeisel在《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1)观察实质痕迹,是指系统地注意实质环境,找寻过去曾发生活动的痕迹,并通过研究者的想象推论人的行为,因为这种方法不必在痕迹形成当时进行,因而对于发现稀有、私密事件特别有用,是不惹人厌的方法,而且很容易进行。记录的工具有注记图、速写、拍照和记数等
(2)观察环境行为或任务表现,是指系统地观察人们如何使用环境,空间的安排如何影响参与者:如实质环境如何支持或妨碍发生在其中的行为。这种研究是心领神会的、直接的,同时也能观察到环境中行为的动态变化,不过对行为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干扰。记录的工具有行为注记图、文字记录、速写、拍照、录像等。
(3)专题深入访问,系统的提出问题,来发现人们的所想、所感、所行,知道、相信和企盼什么,获得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其询问方法又可以分为鼓励式的问询、反应式的问询、转接的问询、追究情景的问询、追究情绪的问询等等。
(4)标准化问卷。通过一系列相同的问题问数目众多的一群人,然后比较分析其答案,用来发现群体的共性。除了文字的形式,还可以使用受访人自己照相、徒手绘地图、速写等视觉式回答。标准化问卷得出的是量上的差异,有待于研究者的分析、判断并定性。
(5)文献资料法。是根据文献记录对历史环境的推测,需要研究者的想象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是平面行为分析,设身处境,将人的行为读入平面图中。
三、环境心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1.5环境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一、这门学科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近些年来研究特点
三、发展前景
四、全球的环境心理学
1)不同国家的环境心理学家使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但他们的兴趣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是不同的;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变化和政治因素已经影响了环境行为研究的方向。
如,日本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于是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及自然灾害对个体行为的实际影响,就特别引起日本环境心理学家的兴趣。而人少,气候寒冷的瑞典,环境心理学家更关心的是保护能源和风景的研究。在各国,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这门学科问题指向的特点。
2)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往往面临共同的问题。
如:地球臭氧层的破坏,全球变暖,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先进的电子通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将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心理学除了会继续发展特定的主题外,还应对共同面临的问题共同攻关,寻找适用广泛的解决方案。第一章
感知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感知与环境设计
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二、感觉、知觉的种类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bility)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表示主观感觉的能力,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sensation threshold)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4、实践锻炼与发展
三、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相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举例说明各种感觉与环境设计
第三节 感知与环境设计
一、设计中的视觉运动规律
二、视线与展示设计
三、空间设计中的距离控制
四、知觉与距离
第二章
环境知觉的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第三节
概论知觉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二、基本观点
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第二节
生态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
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
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
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 概论知觉理论
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
二、概率性的世界
三、概论知觉与个人经验
四、概论知觉与环境问题
格式塔知觉理论主要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认为我们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是在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更易为设计者接受。
生态知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这种理论也称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主要强调机体先天的本能和环境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率知觉理论,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它强调知觉是一个概率计算的过程,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更重视在真实的环境中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学习、经验和学习的作用,提醒设计者尊重别人的世界。 第三章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 第一节
认知地图
第二节
城市公共意向研究 第三节
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 第四节 校园认知地图研究 第五节 校园评价地图 第一节 认知地图
一、什么是认知地图
二、研究认知地图的方法
三、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六、认知地图如何获得
七、易识别环境
八、环境指认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第一节
唤醒理论 第二节
环境应激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第一节
唤醒理论
一、唤醒与情绪
二、环境刺激与感觉评价
三、唤醒与绩效
第二节
环境应激
一、应激反应
二、应激物的种类
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 第三节 环境—行为关系的其他理论
一、环境负荷理论
二、适应水平理论
三、行为约束理论
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 共同点:
上述几种理论都可以纳入应激理论的结构体系中,如环境负荷可以看作是应激的结果;唤醒水平的提高是构成应激的一部分;最佳适应水平是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行为约束是应激的标志。应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噪音、污染等环境刺激对人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行为场景理论
一、场所的环境特征
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三、场所的生命
四、行为场景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第一节
噪声
第二节
拥挤 第三节
空气污染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二、影响噪声评价(噪声烦躁)的因素
三、噪声源
四、噪声对行为的影响
(一)噪声与助人行为
(二)噪声与绩效
(三)噪声与交往
(四)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五、噪声控制 第二节
拥挤
一、密度对非人类动物的影响
二、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
三、汇总:密度对人类影响的概念化
四、消除造成拥挤现象的因素并减少其影响 第三节
空气污染
一、空气污染的来源
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
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
第六章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第二节
私密性 第三节
领域性
第一节
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
一、个人空间(个人气泡)
是人在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的侵犯与干扰会引起个人的焦虑不安,界定了人们彼此之间以多近的距离进行交往
个人空间的度量:
实验室止步距离法(实验室研究)、投射法(模拟法)和自然观察法(现场研究)
研究者普遍认为,个人空间像一个围绕人体的看不见的气泡,腰以上部分为圆柱形,自腰以下逐渐变细,呈圆锥形
二、人际距离
密切距离:0-0.45米
触觉、耳语(避免谈话、微笑、注视 个人距离:0.45-1.2米
言语交往 社会距离:1.2-3.6米
事务性接触
公共距离:3.6-7.6米
或更远
与公众接触
三、人际空间定位
四、利于实现目标的个人空间区
五、个人空间太大或太小所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私密性
一、私密性的定义 第三节
领域性
一、领域性和领域
二、私密性的功能
三、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四、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二、领域的类型
主要领域是使用者使用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办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讲最重要的场所。主要领域为个人和群体独占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的保护,外人未经允许闯入这一领域被认为是侵犯行为,会对使用者构成严重威胁,必要时使用武力保卫也可。
次要领域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对它的控制力较弱,没有明确的归属。如酒吧、教室里的座位等。 公共领域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进入、极为临时的领域,人一旦离开就对它失去了控制。不是使用者生活的中心,使用者也不会因为他人的占用而采取强硬措施。如电话亭、公共汽车上的座位等。
三、领域性行为
四、领域的功能
五、领域性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第七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第一节
外部空间研究综述
第二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第三节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第八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第一节
城市环境消极影响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 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
第三节
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 第九章
环境设计
第一节
居住环境设计 第二节
学习环境设计 第三节 工作环境设计 第四节 公共环境设计 第一节
居住环境设计
一、住所空间
二、居住场所设计
第二节 学习环境设计
一、学校环境设计
二、博物馆或展览馆设计
第三节 工作环境设计
一、工作中的物理环境因素
二、劳动环境设计
第四节
公共环境设计
一、医院的设计
二、监狱的设计
三、休闲环境设计
第十章
环境问题及其解决 第一节
人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资源保护策略
第一节
人对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风险评价
二、社会两难
第二节
资源保护策略
一、先行策略
二、随后策略
三、超越传统的行为干预
第三篇:环境心理学】
心理行为与人居环境浅析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迅猛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居住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后,开始追求更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而我国的很多环境设计并没有真正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人居环境的设计建设出现了种种问题。
本文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环境认知和环境行为等理论的研究,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居民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居住区居民行为心理的设计策略,包括满足居民安全感、舒适感、私密性、领域性设计策略。从这些方面展开论述环境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具体影响,从而更意识到居住环境的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环境,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
关键词:心理行为 人居环境 环境设计
绪论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环境中,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一方面研究对人的心理影响,另一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任的心理需求,改善和提高人们所处环境的质量。
一、心理 行为 人居环境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而居住心理则是研究对住宅空间及其周围环境的满意感、安全感、亲切感、归属感、私密性等心理感受。
人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或者是指用于表明人们思想、品质、心理等内容的各种外在活动。
居住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是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生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有机构成,并与共同生存于其中的人类相互作用。
居住的环境
住是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住宅及其周围的居住环境中度过。住宅、小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室内外环境布局对居住者心理及作为往往产生刺激和影响,人居环境首先要使居住者生活方便、安全,感觉舒适而具有美好的情趣。
满足居民安全性的设计方法
创造积极的空间
有活力、吸引人的空间利于居民开展各种丰富的户外活动,环境充满生气,这也是加强居住区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果居民对空间的反应是积极的,那么他们对空间的利用率是高的,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占有和控制感。而创造积极空间的方法一是赋予空间鲜明的功能定义,另外,就是利用视线或交通的通透性形成中性空间,加强空间的流动性,将分散的空间连贯成片。
满足居民舒适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区中,能够对居民需要提供的物质支持越多,人的舒适感也就越强,所以,户外空间中足够数量的座椅、垃圾桶、照明设施等对于满足居民的舒适感十分重要,让这些设施的性能也会影响到舒适性。比如提供舒适的座位有利于居民交流活动的开展,木质座椅的自然质感和
满足居民领域性的设计方法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领域的建立首先依赖于领域界限,良好的小区应该为其居民划分明确的空间,从向每个居民开放的公共空间,如社区中心和小区内的主干道,到仅有部分居民共享的半私密空间。一个清晰地领域界限有助于形成完整的领域感。
而心理性边界是指由于居民经常性的活动形成对某一场所的占领,它是一种无形的边界。心理边界主要受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但心理边界为了更好的发挥领域性作用,需要得到物质边界的支持。
满足居民私密性的设计方法
私密性即个人(或家庭)在某些情况下要求所处环境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心理范围和领域,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环境。在目前人们对居住小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人居环境的私密性体现在具体的居住者行为中有生活性行为、社会性行为、家务性行为和文化性行为。故在居住设计中应设为每个居住者提供不受干扰和侵犯的个人空间。人居环境的私密性可以归结为居住者的某种自由度,他可以从视觉上或者听觉上象征性实质性的开放或者关闭外界对居住者的影响。
人们居住的环境中要保障个人与家庭的私密性即排除噪音和外界视线干扰。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私密空间。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对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涉及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的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心理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人居环境的私密性是现在生活方式的一项要求,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设计中提供一些隐蔽的围合空间是必要的。
将有形的物体围合与心理感觉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具有归属感的私密性空间。在现代居住环境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墙这种边界实体来界定出私密性质的景观空间,便能围合出一块舒适的私密性景观空间。也可以运用植物,比如在地面上以不同高度和各类的地被植物、矮灌木来暗示空间边界;垂直面上可通过树干、叶丛的疏密和分枝的高度来影响空间的闭合感。结语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就像是人们情绪与情感的调节器,充满设计感和乐趣感的室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潜移默化的对人起到了暗示的心理作用,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所以,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核心是人,从整体居
住区的规划,到每个细部尺寸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居住区的空间环境不光是向人展示的,它是一个供人分享、交流、观赏的场所,这样才能设计出更符合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第四篇:环境心理学专题
绪言1、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在北美宣告成立,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答案:A
A 环境设计研究协会 B环境与行为 C环境研究国际协会 D环境研究协会
2、环境心理学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是人类学家霍尔,心理学家巴克,城市规划师林奇等。
3、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几乎所有的研究课题都以实际问题为取向;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
4、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案: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一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
1、()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答案:B
A触觉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2、()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答案:C
A感觉B知觉C认知D幻觉
3、()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也关。答案:D
A听觉 B嗅觉 C触觉 D动觉
4、联觉指一种感觉引发另一种感觉的想象。
5、什么是知觉
答案: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个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
1、下列四个人中,()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答案:C A惠太海默 B考夫卡 C林奇 D苛勒
2、吉布森是()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答案:B
A格式塔知觉理论B生态知觉理论C环境知觉理论D概率知觉理论
3、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答案:D
A格式塔知觉理论B生态知觉理论C环境知觉理论D概率知觉理论
4、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兴起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惠太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5、概率知觉理论对环境开发者、设计者和管理者的意义。
答案:1.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地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承认了自己的认识与环境使用者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能比较主动和客观地去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三章 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
1、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答案:A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2、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答案:B
A评价成图 B认知成图 C评价地图 D认知行为
3、林奇的城市认知地图由哪几个要素组成?
答案: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
第四章 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
1、()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答案:A A情绪 B激动 C 唤醒行为 D兴奋
2、()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答案:C
A警戒 B激动 C应激 D衰竭
3、梅拉比安提出,可以用向个人传递的信息量对环境加以描述,他把这一概念称为()。答案:D
A适应水平B行为约束 C环境刺激 D环境的负荷
4、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理论加以解释。答案:C
A唤醒理论B环境负荷理论C行为场景理论D行为约束理论
5、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
答案:首先,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其次,应激是一种全心身的唤醒与激活—它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第五章 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
1、测量声音响度级的仪器为声级计,读数称为声级,单位是()。答案:A A分贝 B阈值 C流明D赫兹
2、信息超载、行为约束、过多的人争夺过少的资源是产生()的根本原因。答案:B
A争论 B拥挤感 C烦躁 D空虚感
3、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一规定,我国空气质量按API值划分为()级。答案:C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4、减少拥挤感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空间分隔;缓解交通拥挤
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1、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答案:A
A空间行为 B人人空间 C私密性 D领域性
2、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即()和信息控制。答案:B A前进 B退缩 C懦弱 D勇敢
3、()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答案:C
A私密性 B个人空间 C领域性 D群体性
4、人类学家霍尔概括了哪四种人际距离。
答案: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
第七章 城市环境的认知
1、林奇认为,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答案:D
A同一性 B结构 C意义 D方法
2、()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答案:A
A认知距离 B空间定向 C城市意象 D环境体验
3、林奇认为的城市意象由五种要素组成,其中包含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种 答案:1.同一性——组成要素从背景中突显出来的清晰程度;2.结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3.意义——这些组成要素对于观察者的含义。
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
1、环境体验与()的区别在于,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而且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答案:B
A认知距离 B环境认识 C空间定向 D城市意象
2、城市设计的指导原则以及设计外观评估必须重视()和相应的法律基础。答案:D
A领导决策 B设计师的思想 C发展趋势 D大众参与
3、环境体验与环境认知有什么区别。
答案:区别在于: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认识对环境体验有影响,但体验程度主要取决于实际刺激的性质、反应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境。
第九章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
1、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答案:A
A什么人 B什么情况 C什么天气 D什么环境
2、当人们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时,或是有目的的移动时,总会选择最短路程达到,这种人类行为习性称为()。答案:B
A.识途性 B.抄近路 C.左侧通行 D.聚集效应
3、处于需要,人们会在外部空间形成私密性半私密性半公共性公共性的活动层次和相应的空间层次,这类层次具有以下特点:自发性、()、相关性。答案:B
A习惯性 B不定性 C盲目性 D疏忽性
4、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答案:五W法(when-who-where-why-what),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第十章 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1、社会学家把城市居民乐于助人方面的表现称为()。答案:D
A无私奉献行为 B亲和行为 C慷慨解囊行为 D亲社会行为
2、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是实施()。答案:A
A城市更新 B旧城改造 C大拆迁 D基础建设
3、什么是“边际性”。
答案:是指现实中同时从属于不同社会集团的人,他们可能不得不遵守属于不同集团的、相互矛盾的行为规范,从而造成社会适应方面的困难和心理冲突。第十一章 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1、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答案:B
A建筑的协调因素 B建筑的功能因素 C建筑的形制因素 D建筑的社会性
2、按照环境心理学家提出的新设计模型,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应收集与环境、行为及其交互作用有关的多学科研究信息,这些信息从属于哪三个维度? 答案: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使用者群体;环境-行为现象
第十二章 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
1、()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答案:C
A幻觉 B感觉 C错觉 D联觉
2在建筑易识别性的研究中,对易识别性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因素有哪几点。答案:建筑平面的形状;建筑内外熟悉的标志或提示的可见性;建筑不同区域间、有助于定向和回想的区别程度;提供识别或方向信息的符号和编号。
第五篇:环境心理学
幼 儿 对 色 彩 和造型的心里 感 受
10级建筑学一班
姓名:王云
学号:20100910120
一、幼儿对色彩的心理感受
色彩:物体表面所呈现的颜色。每一个物品都有它本身的颜色,正是因为色彩我们的世界才会五颜六色。那么在孩子的眼中色彩是什么,色彩又对幼儿有哪些影响呢?接下来我讲一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我说一下人类的认知系统的特点:
•一般来说,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当作图案来识别;
•从上下关系来看,上面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位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相比,倾斜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宽度不规则的,有一定宽度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此外,有规律的、重复出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与左右不对称的相比,对称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相比冷色,暖色的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具体而言,红色的最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接下来是橙色和黄色。此外,亮色比暗色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此外,人类的认知系统还有以下五个特性:
1.人类有优先左视野的倾向。当左视野与右视野接收到的信息不同时,人容易受到左视野信息的影响。
2.在识别图案与背景时,我们的认知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倾向,比如“面积小的部分比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被人识别为图案”。
3.人类对颜色、文字等的认知速度是不同的。当这些信息一起出现时,会相互造成干扰。
4.人类的视觉具有恒定性的特性。即使环境的变化会使我们感知到的颜色、大小等发生变化,但在我们印象中,物体的各种特征始终保持不变。
5.即使文字、图案等处于不完整的状态,只要有前后文,我们也可以根据脉络理解其含义。
其次我说一下幼儿的视觉特点:
1、婴儿属于色型人,婴儿大多具有较强的色型倾向,与形状相比,他们首先会对颜色作出反应。出生后的一到三个月里,婴儿对颜色和形状组合的判断力,也迅速提高。其实,人类在胎儿时期就能感受到“光亮”了。出生后,其认知功能的发展按照“颜色”、“大小/长短”、“平面形状”、“立体形状”的顺序进行。
2、以前人们认为色彩感是与生俱来的,但现在普遍认为人的色彩感主要是通过婴幼儿时期的视觉体验获得的。因此,在婴幼儿时期给孩子看尽量多的颜色,对其色彩感的培养有很的帮助。
最能吸引婴儿目光的颜色依序是:红色>黄色>白色。如果是印刷品或者靶子之类带有图案的,婴儿会更感兴趣。由此可见,婴儿喜欢彩色大过无色,喜欢图案多过空白。
然后我说一下不同年龄幼儿对色彩的感受与表现的特点:
小班:
幼儿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和爱使用的颜色不一样,认知颜色依赖于直观、具体的事物;选用色彩的创作较随意、单调,常会根据颜色来判断事物;个别幼儿能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情。中班:
幼儿喜欢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丰富,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能理解颜色的冷暖和深浅对比,能用色彩表现较特别的味觉、触觉、温度觉的感受;选用颜色从无意识的多样化到有意识的联想发展,能表现出他们当时的心境和情绪;使用色彩的创作比小班幼儿要丰富。
大班:
幼儿喜欢的和认为漂亮的颜色比较一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氛围,喜欢尝试使用多彩的颜色,有选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构思和美感的意识;喜欢色彩的联想活动,使用色彩创作向重内容或重色彩的丰富分化。
那么不同的颜色又代表什么呢?
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对人心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一般说来,红色容易使人兴奋,蓝色容易使人安静,绿色容易使人具有活力。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阿尔修勒博士,曾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儿童色彩调查研究。他的研究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色彩有其固定的意义。一般说来,酷爱黄色的孩子依赖性较强,宁愿一辈子扮演小孩子角色;爱好蓝色的孩子则具有老大或自私的倾向;红色意味着性格较为刚烈,调皮而感情丰富;粉色除了象征着充满爱心以外,也意味着具有高度的审美观,优雅,温柔,体贴;紫色是爽朗的代名词,个性上较为随和,没有什么心机,具有宽容的胸怀以及极强的好奇心和上进心;喜欢橙色的孩子个性较为活泼外向,人缘很好,但有点自我中心,不懂得体谅别人,有点粗枝大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酷爱紫、黑、墨蓝等颜色时,就要探究其心理背景了。
一、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影响
这是一个色彩的世界,世界中的色彩处处影响幼儿的心理、甚至生理的发展„„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属于敏感的,最富表情的要素,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等给人以暖和感;而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等给人以寒冷的感觉。暖色和冷色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红色、黄色等的搭配给人热烈、向前、温暖的感觉,而蓝色、绿色等的搭配给人冷漠、向后、寒冷的感觉。人类具有偏爱色彩的倾向,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喜欢在他们的周围环境中饰以色彩。同样对幼儿来说他们对色彩的敏感程度更强,特别是那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色彩及色彩组合。比如说暖色、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等都是幼儿所喜爱的,适当的运用这些色彩能给幼儿产生一种温暖、和谐、亲切的心理感受。
造型生动有趣的、色彩明快鲜艳的建筑是孩子所喜爱的。教室是孩子接受知识的地方,所以教室在色彩设计方面显得非常重要,传统的黑板与浅色墙形成强烈对比,会增加孩子的视觉疲劳。目前,有很多国外教室选用淡墨绿色,后面的墙涂成暗绿色,其他墙刷成浅绿色,效果很好。一般来说,教室室内的各表面宜采用高明度,低彩度、反射系数低的色彩,这样有利于提高室内的亮度,降低幼儿的视觉疲劳。
色彩表现的气氛与基调色有很大关系。基调色反映出了色彩表达的基本倾向。基调色的选择可以是单色的,突出表现某种色彩的表现力,如红色让人感觉热烈奔放、蓝色让人感觉宁静纯洁等等。一般来说儿童喜欢黄色和红色等给人感觉温暖的颜色。也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对比和配合以表现在各种色彩相互衬托情况下多姿多彩的效果。色彩诱人的魅力是在相互比较和衬托之中显现的。尤其是对比色的应用,可以使色彩生动鲜明。幼儿园的色彩应用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可以通过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对比来达到色彩鲜明、清晰、爽朗的效果。今天,建筑师们找到了更多的装点幼儿园建筑的办法。色彩可以像化妆美容一样为建筑增光添彩,也可以像产品包装一样使建筑形象翻新。色彩对建筑的美化不是无条件的,色彩使用不当效果会适得其反。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幼儿园的色彩换成纯度较低的灰色调的话,那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压抑的感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由于色彩对人产生的视觉作用关系到人的现实生活,甚至影响到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要处好与色彩的关系,与色彩为邻,与色彩为友,并主动的来支配色彩使其促进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色彩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色彩具有强调作用。对特别的部位施加与其余部分不同的色彩,可以使该部分得到有力地强调。”[1]色彩的强调作用可以针对任何的建筑内容和建筑形式,一般用以强调重要的或美观的部位。如某一主要的功能部分或某一有表现力的部分、图案等等;反之则进行减弱。比如说在幼儿园的外围墙上那些画有的可爱的动物图案的色彩,它们和背景形成强烈的对比,主要画面表现突出,起到了强调作用,而背景则进行了减弱。
色彩具有调节作用,在幼儿园建筑设计中,重点色一般是小面积的。立面上的小型构件、图案或小块色彩与大面积墙面的任何色彩差异都可以使其从墙面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得到突出的表现。幼儿园建筑的形体造型由于受到实用、经济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往往难以实现人们的审美理想。色彩具有从多方面调节建筑造型效果的功能。用色彩对比的方法可以在平板单调的形体上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形状,使建筑造型丰富起来。在幼儿园建筑中,可以用色彩对比的方式对门窗洞的边框用色彩加以粉饰,能突出建筑内轮廓的作用,可以使幼儿园建筑面目清晰,给人以爽快,舒适的感觉。冷色波长较短,会产生视觉上的后退感和收缩感。由于心理作用与社会活动的参与,不同色彩会对人产生兴奋、愉快和压抑等不同感觉。正是由于不同的色彩有着各自的作用,人们利用色彩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幼儿园采用活泼的黄与象征生命的绿色搭配给人以向前的,活泼的,生命的感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阶段、不同宗教文化等色彩具有不同的作用。运用适合幼儿发展的色彩对其有促进作用。幼儿对鲜艳的颜色比较喜好,针对幼儿好动而且需要关怀的特点,我们应该多运用红、黄等让人产生温暖感觉的颜色,多用暖色,但也不要过度的使用,因为过度的使用会让人产生腻烦的心理感觉,色彩具有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搭配
幼儿园建筑中的色彩和谐与绘画中的色彩和谐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特点,独特性,建筑形象、室内陈设造型、空间环境、墙饰、色彩及户外绿化、活动区域、设施景点等都要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趣味性,了解幼儿的心理和审美语言环境给幼儿展现自我的舞台;艺术性,设计中考虑他的合理性、安全性等;环保安全性,坚持功能第一,美观第二的原则;创造性,着重考虑幼儿 的参与因素。一般情况下,幼儿园的色彩比较明亮鲜艳,在建筑群中能脱颖而出,综合运用色彩构成,植物组合及结构与色彩的搭配等表现出色彩所特有的优势。幼儿园采用线状鲜艳的黄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根据幼儿园建筑特点确定色彩造型的图式,有利于表现建筑性格。幼儿园用清新艳丽的点状色块、点状造型等作装饰,适合儿童纯真活泼的性格。点状色块与醒目的颜色搭配,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另外幼儿园室内门窗框等部件做了与背景墙不同的色彩搭配处理,运用和谐!在这方面也是幼儿园色彩中的一个典范。
幼儿园建筑的色彩组成主要包括屋顶墙面和局部构件、门窗、地面等几部分。幼儿园建筑配色主要是考虑各个组成部分的色彩关系。屋顶是建筑上部的边界,是观看者视线集中的地方。所以屋顶的色彩在幼儿园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设计幼儿园屋顶色彩时,应注意屋顶与天空的色彩及屋顶与墙面的色彩关系,比如说屋顶采用暖色调时与天空颜色形成色彩对比,可以增加色彩的鲜明感。还应注意屋顶对墙面的衬托作用,使二者相映成趣,以有利于立面整体效果的表达。墙面在幼儿园建筑立面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墙面色很自然的成为幼儿园建筑的主色调。墙面色的选择应注意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衬托关系。幼儿园建筑采用某些明快的单纯色、容易获得儿童的喜爱,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大面积色块对色彩和谐的影响。在墙面上大面积采用高纯度色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色彩种类过多,容易产生杂乱、花哨等不和谐感。只有合理搭配色彩才能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门窗的色彩包括玻璃的色彩和门窗框油漆两部分。玻璃由于具有反光和透明的特点,颜色是富有变化的。”[2]白天的时候,玻璃通常呈暗色调,墙面与玻璃窗自然形成明暗色的对比,墙面上门窗洞的分布构成建筑立面的基本图形。门窗框油漆色彩在建筑中虽然所占面积比例较小,但是色彩灵活性大,可以根据需要调成多种多样的颜色。由于门窗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当墙面与局部构件的色彩关系确定后,常利用对局部色彩的粉饰来达到对整个立面色彩效果的调节,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地面是建筑下部的边界,在一般情况下地面的色彩不引人注目,它通常自然的与建筑物区分,这样做有利于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表达。
色彩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搭配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灵活处理色彩与幼儿的关系,重视色彩的搭配,使其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四、幼儿园建筑色彩的发展趋势
首先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可持续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这几个因素也是在不断发展、更新、进步的。在现代社会中大力提倡绿色设计,把大自然引入现代建筑空间中,创造清静、安宁的舒适环境。“自然环境中的主色调绿色植物和绿色图形被作为许多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寓有与绿色生态协调、回归自然的深刻内涵。”另外室内环境室外化,室外环境室内化。把绿色植物引入到室内,实现室内室外的沟通。校园环境设计要善于把握植物这个因素,对于围栏植物的高度和排列方式等都要考虑,这样才能满足建筑、植物、人的和谐相处。在这方面我觉得幼儿园的园内绿化不够充分,绿化面积需进一步扩大,适当运用点、线、面的形状和色彩等的搭配来进一步完善幼儿
园的教育基础设施。
在幼儿的学习娱乐空间中,不同时期变换不同的色彩,不断的给幼儿以新鲜感。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样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生活的情趣,激发幼儿脑力智力的发展。这同样也是幼儿园建筑色彩发展的一个趋势。
最后,幼儿园主要是二至六岁的幼儿,在进行设计时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色彩设计方面做不同的调整。比如说对二至三岁儿童来说较多的运用鲜艳的色彩,多运用暖色,多运用能给人产生依赖感觉的色彩,这样有利于创造出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三至四岁儿童在建筑色彩设计方面相对二至三岁儿童应稍显淡色,但要有度。依次类推四至五岁、五至六岁的儿童在建筑设计用色上也要依次渐淡,这是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对幼儿心理活动的一个控制,同样也是幼儿与外界联系、走向社会所需要的。
总结
以上不难看出,色彩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服从整体建筑的构成关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协调统一。幼儿园色彩设计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改进的。其中也有国家和种族.宗教和信仰的不同,以及生活的地理位置、文化修养的差异等,但我们应该在差异中有共鸣,在差异中有进步,提高幼儿的学习娱乐环境质量。幼儿园的小学生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不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还是周围的环境方面都应该关怀有佳,无微不至。做好幼儿园色彩的设计对儿童及家庭乃至社会是很重要的。对幼儿园建筑色彩的设计有利于幼儿自身素质和自身修养的提高,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为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四有新人而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力量。
二、幼儿园建筑的造型设计
幼儿园建筑造型是指构成幼儿园建筑的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是被人直接感知的建筑环境的和建筑空间。
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公共建筑造型的共同规律及幼儿建筑自身所特有的环境特征及空间特征。它是通过各种造型相关的要素,如体量的组合、虚实的排列、色彩的处理、光影的变化及材料、质地效果等来创造幼儿建筑所特有的心理感觉与个性特征。
(1)幼儿建筑造型设计的原则
1)幼儿建筑造型应满足幼儿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的要求。
2)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反映“新、奇、趣、美”的幼教建筑个性风格,并应处理好建筑内涵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3)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符合公共建筑形式美的法则,即遵守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视觉与视差等构图法则。
4)幼儿建筑的造型设计应与园、所所在居住小区或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统一、协调。
(2)幼儿建筑造型特征
1)体量不大,尺度小巧。
2)错落有致,虚实变幻。
3)布局活泼,造型生动。
4)新奇、童稚,直观、鲜明。
(3)托、幼建筑造型设计
1)主从式造型
·托、幼建筑主体是幼儿生活用房,服务用房、供应用房是其配体。托、幼建筑的平面布局已确定了这种关系,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应突出主体建筑鲜明的个性。而且儿童活动单元因其数量多且反映幼筑个性,常组合成富有韵律感的建筑群,形成托幼建筑的主体,起主导支配地位。音体活动室因其功能要求及体量较大,常独立设置,从而形式了儿童活动单元组群与音体活动室之间的主从关系。在建筑形体组合时应突出主体富有韵律感的形态,强调某一建筑符号的重复运用,强调形成整体组合群,并考虑活动单元群与其化体部之间的均衡。
·在造型设计时,应注意儿童活动单元这一群体的整体感,不应追求过多的变化,从而削弱其整体感。在具体处理时,应从建筑形体组合、色彩的明度、材料质感等方面加强对比,强调其主导地位。
2)“母题”式造型
母题造型即运用同一要素做主题,在建筑造型上反复运用,并以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使“母题”产生一定的相异性,以达到幼儿建筑的活泼、生动之感。
幼儿建筑的儿童活动单元因其形状、大小,色、质等相同或类同,而且数量多,应强调并重复使用某种要素如体形、屋面、门窗等构成“母题”强烈的韵律感。
“母题”有多种形式,幼儿建筑的形体一般运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如,正方形、矩形、六边形、圆形及圆弧与直线相结合的复合形作为建筑外形的基本要素;幼儿建筑母题的内容还包括了门、窗、屋面、墙面及某些装饰等均可作为幼儿建筑母题的基本要素。
“母题”的相异性即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原则下产生基本要素的某些部分的不同(相异),如圆与圆弧,直线与圆弧等等,变化不宜太多、太大,否则会破坏“母题”感。
3)积木式造型
幼儿建筑的造型特色在于它与幼儿生理、心理的内在联系,积木这种游戏器具不仅被幼儿所认知,而且其形体简洁、明快,符合幼儿的特征,常被用作幼儿建筑重要的造型手法之一。积木式造型的基本要素是方、圆、三角形等几何形体。积木造型并不是简单地积木堆砌,而是要经过加工、提炼并在幼儿建筑的重点部位大胆使用。
积木式造型常采用模拟手法表达“童话”意境,如有的似城堡、钟楼,有的似林中营寨,有的似大自然中的动物等,形象生动活泼,静中求动,多姿多彩,颇有童稚之气和新奇之感。
4)文脉式造型
托、幼建筑常位于居住小区或居住区内,为使其与周围建筑造型协调、统一也常采用民族传统的文脉式造型。
细部处理
1、立面构图上要增加曲直对比,圆方对比,以及单一几何图形的重复序列。重复是幼儿认知的最有效途径。
2、再比如弧形,圆形的应用,例如阳台,外窗等甚至外墙都可以做成这种形状来强调幼儿园特征。另外幼儿园设计规范也要求幼儿常用到空间的阳角要做成弧形。
3、园门和围墙是幼儿园形象标志之一,是孩子们走进幼儿园前的第一印象,是幼儿园赢得幼儿喜爱的首要形象。因此,它们的造型设计应具有鲜明的儿童化、艺术化的特点,要重视儿童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征在造型中的体现,把对比与调和、统一与变化、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融入其中,注重童心与童趣,运用比拟和联想的创意,充分展现幼儿园的特色风采。围墙的设计,要强调节奏的韵律和动态变化,墙身应有起伏变化,墙顶的造型要尽量避免单调,宜采用折线或波浪线等形式,要注意园门、主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可通透、可半封闭或全封闭,主要视其周围环境而定。若周围环境好、无噪声,可采用通透形式,把幼儿园和周边环境连在一起。如果周围环境不太理想,又毗邻交通要道,就适合封闭型设计。不管采用何种设计形式,墙体都不宜太高,墙身不宜太薄。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围墙,可以在墙身上用材料拼贴或绘制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壁画。通透式的铁衣或不锈钢的组合构成,形式可以是植物、动物或几何图形。通透式园门的间距不要太大,以免孩子爬出发生意外。
我的幼儿园设计
1、整体由四十五度的体块组成,利用本身的夹角维和空间
2、立面由大玻璃构成,增加采光的同时可以看到维和成的植物角。
3、北侧两层,南侧一层,利用高差使在二楼的小朋友可以利用一楼的屋顶。同时一楼的屋顶与地面相连,增加了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