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参加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学习报告
2011年参加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学习报告
有幸聆听了吴正宪等几位专家的课和报告,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把自己这次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这次一共听了四位老师的课,他们的课有一个共同点:朴实但却精彩。在他们的课上,你看到的课件很普通,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吸引人的动画。他们授课的形式也很简单,不像我们以前看到的,老师为了吸引学生,费尽心思设计了各种游戏。我个人认为这些名师的课之所以上得如此精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
从这些名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原来数学课可以上得这样精彩,让听课的老师回味无穷,让上课的孩子不愿意下课。从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原来我们的学生都是有头脑,会思考的聪明的孩子。当看到他们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方法时,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同,一条条的摆证据,讲理由。我真是很吃惊。我们以往心中木纳,不爱动脑,懒散,并不是孩子们真实的一面,只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欲望。从他们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当两方学生为了一个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时,老师并没有去充当不公的裁判,武断的决定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去说服学生,让错的那方心服口服。从这里我又看到了孩子们自信的一面。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充分展示自我,建立自信,他们怎么会不喜欢上课?不喜欢老师呢?
二.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教学机智。
四位名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教学机智,让我们台下的老师佩服不已。例如吴正宪老师在上“估算”这一课时,出示了一道例题,学生列式求解。有两个学生上来列式,列完后就问台下的学生,“对我们列的算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可能是出于紧张,毕竟台下有上千多名老师,有近5秒的时间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这时吴老师在旁边举起了手,台上的两个学生问:“你要说什么?”吴老师笑着说:“你们终于发现我了。”然后提出了疑问。接着台下的小手一双双的都举了起来,也抢着要提问。这个细节既表现出了吴老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她打破了课堂冷场的可能,聪明的引导了学生。同时,也体现了课堂上师生平等。我认为这几位老师的课能上得如此精彩,与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这种教学机智是密不可分的。
三.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智慧和情感。
如果一堂课内只有知识的传授,没有情感的交流,我想那肯定是一堂非常枯燥乏味的课,因为我们是感情丰富的人类。这几位老师在课堂上,随时随刻很自然的流露出的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关爱,让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这其中吴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最深,记得是上课的前五分钟,细心的她发现台下还有一组学生没上来,连忙问领队的老师是怎么回事,弄明白是因为台上课桌不够。吴老师说:“那我们就挤挤吧,既然都来了,当然要上来上课的,那个小姑娘眼里都闪着泪花了,我看着真心疼。”说完吴老师亲自下去把那几个孩子一个个接了上来。上完课,吴老师也顾不上辛苦,亲自站在台阶上送孩子们下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答案,即便是错的也有保留的权力,如果老师觉得有必要擦掉,也会和学生商量,“同学,老师和你商量一下,你的答案能擦掉吗?”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的关系是和谐的,学生不用担心回答错了会挨骂,正如有的孩子说:“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这次学习很有收获,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压力很大。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所以从现在开始,加油,加油。。。
第二篇: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之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之
心 得 体 会
桃坑中心小学 黄清石
今年12月8日至9日,在县教育局的安排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崧周、于永正、窦桂梅、贾志敏、支玉恒等五人十堂小学语文公开课和五场专题讲座。现将心得体会撰写如下:
一、扎实的功底及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没有教过语文的人大都认为,语文课好教,能认字的人就能教,最起码不会象数学课那样,因在学生面前讲错题目而闹笑话,于是乎,把能力差一点的教师安排去教语文、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似乎成了有些学校顺理成章的事。
但教过语文的老师都会说,语文难教:教材变换频繁,知识广博无边,任你怎样忙碌操劳,学生成绩的提高总是不很明显。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但却道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所在。
这次听五位专家的公开课,堂堂都很精彩。他们之所以成为走出这片困惑的引路人,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具有扎实的功底,他们都对教材非常熟悉、甚至有深入的研究。
在这一点上,我感受最深的是贾政敏老师的公开课《我不怕鬼》和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匆匆》。
贾老师说,语文课“不要搞得那么复杂”,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说话,写文章”“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学会表达”,要“突出学生,淡化自己”。贾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态朴实自然,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教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的课堂,没有太多地使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也没有一般的公开课那样热热闹闹的场面,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安静思考,自主学习。他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明义,读中悟情,读中学写,凸显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听贾老师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与贾老师的课堂相比较,支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更多的文章。从当堂所教的课文《匆匆》,到与之相关的本册其它课文,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课文、以至学生习作、书籍报刊摘引之文章,他都能流利朗诵,一字不差,且课题、出处等非常清楚,根本没有结巴、停顿、添字漏字、张冠李戴等现象;课外知识,他信手拈来,用于课堂,是那样的贴切和自然,难怪他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想一想我们自己上语文课,对着课文朗读还会出许多差错,普通话南腔北调,更不要说朗读的技巧了。这说明,一个语文教师要上好他的语文课,单靠敬业精神苦干、蛮干是不够的,还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充分熟悉教材——至少达到能流利背诵的程度。
二、用好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何谓启发式?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作为倡导者的孔子对启发式的具体阐述。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对孔子的启发式作了进一步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反,再告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启发式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教师的“导”的作用,教师要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这种方法要在学生对问题想不通或表达不出来的情况下使用。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主动积极性,学生必须对问题产生兴趣进入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去,产生疑问并且达到“欲言”“求通”的境地,如果学生无疑无问无迫切求知的欲望,则很可能陷入启而不发的窘境。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王崧周老师的诗意课堂,还中窦桂梅老师的激情课堂,或是于永正老师的朴素课堂,还有上面提到的贾志敏、支玉恒等两位各有个性的特色课堂,都无一例外地、很成功地使用了启发式教学。他们,都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大师。
请看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导入。
“小朋友们,初次和大家见面,你们最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什么情况?” ——于老师问。“老师姓什么?” “老师多大年纪了?” “老师是那里人?” „„ ——部分学生试着说。
“你们平时是这样问人家的姓名和年龄吗?” ——于老师接着问。“老师,您贵姓?” „„
——引导学生说话得体,然后教师小结:
“老师是山东人,快70岁了,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的名字叫于永正,本来是希望做事永远正确,但却总是在课堂上犯错误,希望小朋友们能好好地帮助我„„”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有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配合自己的启发,其实,成功的启发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如果教师多一点知识,存一点智慧,“矮”一点身姿,露一点微笑,学一点幽默,这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再看孔子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例子: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马上去做呢?”孔子回答说,“家有父兄,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有马上去做的道理呢。”可是,当冉求以同样的问题问孔子时,孔子却回答说,“你应该马上去做”。同一个问题,可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看看孔子的解释吧——“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可见,了解学生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或多,或失或寡,或失或易,或失或止”这里的“多”“寡”“易”“止”就是指的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对此不能不知。它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是不能搞一刀切的,既要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因现行的学校体制是统一的教材和班级授课制),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别,有的放矢地启发,只的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有其基础,做到启而有发,一启就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学习、情感、意向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知”“好”“乐”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体现了人在生理上的好奇、求知、爱好三个层次的特点。“好奇”是针对新鲜事物探求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好问、好动、好强三个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好奇心理会渐渐演变为一种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时候的注意力、观察记忆、思维都处在最佳之状态;当求知的欲望反复表现出来就形成了“爱好”,就进入了兴趣的最高层次和稳定时期。这个道理很明显:学生对学习、问题有了兴趣,就可能会“入迷”,入迷就会动脑筋积极思维,就会提出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时不用你启发,学生也会把在一起切磋、探究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勤学者不如会学者,会学者不如乐学者。
试想,教师板着脸孔,高高在上,提一些学生不喜欢、简单机械或无法回答的问题,学生能“配合”吗?这不有点象法官问案吗?
启发学生还要做到象朱熹说的那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而以解决问题告终。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教师要极力启发学生去思考追究;在学生思维有情、表达有欲的时候,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冲破阻力和困难,引导学生发表出来,造成“愤”“悱”两种意境,这就是前面提到贾老师所说的,语文课“还要学会表达”。
《论语·子贡》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子贡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以常情论,一乡人都喜欢他,就应该认定他是个好人;一乡人都厌恶他,也应该肯定他是个坏人。这本是个很平常的道理,但孔子的分析却用了两个“未可也”来质疑,进而作出了和大前提迥然不同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断:倒不如说,一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其中的坏人都厌恶他。这种抓住矛盾来启发学生的方式,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启发式离不开提问,但又不局限于提问。教师的仪态举止,语言情感,多媒体的使用,都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在学生的心境处在“悱”的情况下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天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循循然善诱之,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使之欲罢不能。
三、课堂的和谐是质量的保证
课堂和谐指的是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课内知识与课外积累之间等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先看支玉恒老师是怎样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教师走上讲台,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教师:“同学们非常活跃,老师非常喜欢你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学生齐答。
教师:“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说一个成语,大家把它的意思表演出来。” 学生:“好!” 教师:“交头接耳。”
——学生做交头接耳状,课堂更加热闹。教师:“藏头露尾。”
学生埋头,露腚,但却发现没有尾巴,大笑。
教师:“老师弄错了,原来我们的尾巴早已退化了,再来。‘聚精会神’。” 学生端坐如木偶。
教师以手示意学生面向自己,说:“全神贯注。” 学生端坐,注视教师。
教师:“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保持这种状态上课,请大家配合我哟。” 喧哗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达到了师生之间的初步和谐。再看于永正老师的“写对话”教学片断。
在讲述写对话分段的前两个好处后,话锋一转,戏谑道:“我还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分段写对话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老师改作文的时候觉得你写得更多,会给你打高分。——可千万别向外人透露哟。”
一句话,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
和谐的课堂靠教师去创造,它要求教师热爱、关注全体学生。王崧周等五位名师几乎每一堂课都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展示的机会。这与他们热爱学生的情感、关注全体学生的宗旨是分不开的。学生知识程度不同,情感体验各异,尤其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平时连看都怕看老师一眼,能和你“和谐”起来吗?五位名师的课当中,对学生都是以欣赏的口吻去赞扬、鼓励、启发,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语,更不用说讽刺挖苦了。俗话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想自己小时候的幼稚和无知,就自然不会做一个道貌岸然的说教者了,就自然能和学生拉近距离、平等相待、创造和谐了。
当然,创造和谐课堂还要求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娴熟的课堂组织艺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要把学生看着可燃的“火把”,充分理解和宽容学生;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不要当学生不如自己之意时就板起脸孔训人。惟其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四、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中心环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五位名师的示范课,尽管课型不同,风格迥异,但却都紧紧地抓住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点,写作是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多读。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可谓千锤百炼,字字矶玉,是任何文章都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没有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舍本求末,以其它的文章去代替课文。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要尊重教材,紧紧抓住教材这个“纲”,创造性地去使用它,把学生教活,教聪明;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把课文读好了,写文章自然就不难了。
至于说语文课学生成绩的提高不明显,这不足为怪。古人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能从这些名师的课中得到启示,一课一试,逐渐成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风格,形成气候,形成让人羡慕的语文能力。
2007年12月18日
各学校:
2007年12月8日至9日,在县教育局的安排组织下,我代表桃坑小学,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崧周、于永正、窦桂梅、贾志敏、支玉恒等五人十堂小学语文公开课和五场专题讲座。现不惴浅陋,撰写心得体会附后,请你们认真组织教师讨论评议,批评指正。并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教改活动。
注:教学实录光盘随后即到,届时组织大家学习观赏。
黄清石
2007年12月18日
第三篇: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一、介绍情况
本次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是由“优质课程资源评价与推广”课题组和安徽省教育学会共同举办。为期两天(10月4号-------5号)研讨会议程:
1、魏书生老师一个学术报告
2、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通讯》的专栏特约编辑程红兵老师上一节作文演示课并做了题为《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报告
3、北大附中副校长、“全国青年语文教师教学研讨会”发起人之一的程翔老师上了一节示范公开课《再别康桥》,并做了一个学术报告。
下面就这次参会的有关情况,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二、谈几点感受
1、对教育形式的再认识
2、对新一轮教改的重新审视
3、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1、对教育形式的再认识和对新一轮课改的重新审视 从几位老师的报告和课堂教学实例来看,现代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对建国以来传统教育、各次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的反思阶段。
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思想,就是要坚守自己已经拥有的教学经验,并把它做实做牢,就有收获。他阐述了三个守住:一是守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是守住建国以来的教育经验,三是守住传统教学的长处。强调四点:1是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2是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3是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4是决策过程要民主。
对教育管理,魏老师阐述了几个系统的建立。一是计划系统,二是监督检查系统,三是总结反馈系统,四是五是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
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新一轮教改的影响,魏老师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的一种学术思潮和哲学思潮,是海归派拿来进行教育改革的一个理论依据。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否定。我查了一下资料。
后现代主义:要理解后现代主义,必须要先理解什么是现代主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它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后”与“现代主义”之关系
现代主义之后:“后”即“在……之后”之意。亦即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包含有时间顺序上的前后相继,或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之后发生的事情。
非现代主义:“后现代”是指“非现代”、“反现代”,与现代相对立、相对抗。亦即后现代主义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反其道而行之。高级现代主义:“后现代”即“高度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了的现代化、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亦即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后现代主义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理论的主要贡献
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将后现代主义引入教育领域,为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发了检讨和批判现代教育理论的热潮。后现代主义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观点,对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现代主义批判教育的话语霸权和研究范式,同时倡导创新和多元的教育研究方法;解构教育理论的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弘扬人的非理性和主体间性;批判性地探讨了现代的教育目的、制度和课程体系等,强调教育的差异性和多变性。分析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厘清它们的发展路向。
------------《教育学报》XX年第4期作者:郑淮杨昌勇
所以说新一轮教育改革到底本质是什么?
有句话叫“把课堂还给学生”,杨红兵老师认为:课堂还给学生了,还要你老师干什么?
2、现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教师的发展。魏老师在谈到教师素养的时候,总结了四个字:松(身体放松)、静(心灵平静)、匀(呼吸匀称)、乐(情绪快乐)
杨红兵老师做了题为《提升教师素养,成就精彩课堂》的报告。在报告中,杨老师以为: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有三:一是专门知识,二是特殊技能,三是职业技能
一、专门知识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第四篇:宜昌市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汇报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08年12月7、8、9三天,我有幸参加了在点军一中举行的宜昌市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讨会,即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来自伍家、点军、枝江、长阳、兴山等宜昌各县市各区的中小学共一百多位美术老师齐聚一堂,共同研究探讨美术学科教育。我认真参与了这次活动,感觉受益非浅。
这次研讨会虽然是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但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美术教学中面对和困惑却是相同的。来自各县市区的10位美术老师在活动中带来的10节精彩的美术课,让我看到了农村老师对美术教学的辛勤付出与努力,使我深受感动。此次授课的老师有一半是男老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质朴无华,课上没有多少绚丽的道具,激情的演说,华丽的展示,他们外表朴实言语也非常质朴,但是你却能感受到这些老师为了美术教育的付出与用心。
点军一中的向犁夫老师,是一位年轻有活力,又沉稳踏实的男老师,他的授课方式显得平和自然。向老师平时担任了学校的会计,杂事多,但他却一手创办出了学校的艺术展示角。他去年执教的美术课还在市优质美术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次活动他带来了一节《方寸之间》,是一节学习篆刻的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篆刻历史知识,初步感受掌握篆刻方式方法。由于学生人数多,而印章成本高,难以准备齐全。他便自己思考用别的工具代替印章。刚开始他想到用橡皮,但是发现在橡皮上篆刻无法使学生体会在硬制材料上用刀刻印的手感。于是他又进行了新的思索,自己研究将石膏材料做成印章模样,让每个学生人手一个进行练习。在课后的学生肖形章展示中,出现了不少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的作品,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向老师将这节实施起来颇有难度的课上的如此成功,与他的聪明才智与良苦用心是分不开的。
来自营盘路小学的陈江华老师,也是一位年轻聪明的男老师,他带来的一节《桔枝妙用》,就是他大胆开发当地资源,利用收割完的桔树上剩下的大量的枝条,进行捆扎、组合,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工艺品。陈老师带来了他自己捆扎的小鹿,精美的就像画廊里的工艺品。使学生大饱眼福,大为赞叹。而学生也不负众望,最后展示的作品很有趣,有的学生利用橘枝做了相框,有的做成书架。让看课的我们也不由的大受震动,跃跃欲试。没想到平时看来无用的桔枝,却能变成老师、学生手中可爱的工艺品。原来美术课资源真的就在身边,只是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大胆开发。课后陈老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分析解说,我们才知道陈老师为了收集合适又安全的桔枝,和学校同事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辛苦采集、裁剪。为了这堂课还专门用卡车将材料运到点军一中。他担心学生用502胶会不安全,自己在课下研究,将502胶与乳胶混合,制成既安全又牢固的胶水发放给学生制作。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其实凝结了老师辛苦的付出和大量的努力,实在让人心生尊敬和感动。
来自夷陵区车站小学的黄桂平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极赋个人魅力的年轻女教师。她带来的一节《玻璃水彩》,是湘版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这节课一直让我感觉很难实施。首先要让学生在玻璃上作画,就存在安全隐患。再者让四年级学生用水彩颜料在玻璃上绘画后进行转印,并体味水于颜料的融合、过渡。这也是让我感觉难度颇大,授课时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地方。但黄老师的这节课,却让我知道原来这个内容可以上的如此精彩,学生的潜力如此巨大。
一开课,黄老师就进行了精彩的示范,现场作画,题字完成一幅精美的作品,引得学生啧啧赞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黄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她示范的步骤方法进行整理评述。学生边评述老师就边强调其中的要点、难点。比如小纸屑的运用,盐和牛奶等特殊材料的添加。并要求学生用几分钟时间针对难点进行简单的尝试,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老师再针对实验中存在出现的问题进行示范讲解。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副完整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耳目一新,茅塞顿开。黄老师将本课的重难点分解,授课方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作业非常精彩,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给自己的作品提诗:一江春水向东流。有的学生创作了一副美丽的风景画,提名:春色。这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精彩作品,让我们在座的老师不由得发出赞叹,从心底对学生刮目相看。黄老师的课上的如此成功,学生作业效果如此出色。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学生潜力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是与老师正确深入的引导分不开的。
除了精彩到位的授课,黄老师生动的教学方法也让我深受启发。她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设计了一个韵律操:1拿起笔,2放水里,3左转一圈,4右转一圈,5笔放下,6身坐正。学生跟着老师将操做完,组织教学也就成功完成呢。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美术课教学也可以组织的如此生动有趣。看到了这一幕,台下的老师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个微笑都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赞叹黄老师的兰心惠质,实在是让人佩服。
宜都市红花中学的汪万钰老师,是一位集学者、诗人、画家于一身的优秀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美术功底感染了学生,也打动了我们所有的听课老师。汪老师授课风趣幽默,感性生动,他首先让学生感受、欣赏作品,再介绍作者及画中人物,让学生体验画中人的情感与情怀,再让学生模仿画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最后进行临摹创作。课后我了解到,汪老师在校是专职语文老师,任教美术学科才两年时间,这更让我对汪老师敬佩不已。
除了这几位老师,其他老师的课也都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来自长阳实验小学的刘海蓉老师,利用当地资源,收集稻草让学生学做稻草人。长阳都镇湾麻城中学的吕华平老师,利用竹子竹篾制作成各种竹篾器。他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了解制作过程,几次三番的走访当地的手工艺人,才打动了艺人同意让他对制作进行DV录制,再将其做成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西陵区明珠小学宋万明老师的《奇妙的石头》,他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石头,利用石头的形、色进行巧妙组合。添画制作成一个个有趣的工艺品。
除了这10节精彩的美术课,来自各县市区的美术校研员和优秀美术老师们还传授介绍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使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解除了我的诸多困惑。
经过这三天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作为美术老师的不足和缺点。也切实的感觉到这份职业是值得我去为之奋斗的。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我热切的期盼着能有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
我会将这次学习到的有效的经验方法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认真砖研美术教育教学,努力为我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雯雯
08.12.16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第五篇:参加湖南省2013届高考研讨会心得
参加湖南省2013届高考地理研讨会心得体会
新田一中何军雄
受学校委派,本人于3月8日至10日参加了湖南省2013届高考地理研讨会,本次会议在长沙外国语学校举行,会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高考命题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夏志芳教授作高考命题思路的讲座;
2、湖南省高考阅卷组地理组大组长汤平老师讲授高考阅卷体会;
3、听二节二轮复习研讨课;
4、长沙市名师工作室,湖南师大梁良樑老师谈二轮专题复习讲座。
关于高考地理命题的思路,夏教授主要从十个方面谈起:
1、图形的变化。他说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变式训练,既要夯实知识,又要多接触各种图形,以知识内核的不变去应对图形外在的万变。
2、情景的转换。情景转换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在高考命题中,例如冬夏、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等的转换。这就要求在高考复习中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
3、意识的加强。不一定要知道那是什么地方,但要能够辨析出具有地理特征的地理现象等。这是一种对知识整体性把握基础上的解题能力。既要对区域位置比较熟悉,又要具有要素之间的联系的逻辑思维品质。
4、手段丰富。引进地理学的计算、实验方法与地理模式,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复习中要重视地理方法论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做”地理的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5、范例的扩展。复习中对教材的案例需要学,但重心不在此案例本身,而在于案例蕴含的原理与可能培养的能力,同时,适当学习教材外面的范围是需要的。一般来讲,教材中例举的范例是不会原封不动的再考。
6、热点的融合。考试有时会考热点,有时可能避开热点。但有备无患,复习中对热点的关注是必要的,我们要透视背后的地理原理,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这些热点。
7、例论的结合。(老瓶装新酒)要把实例与理论结合起来,要把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结合起来。
8、表达的凸现。“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是考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给出的图像、文字、逻辑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表述。培养学生把素材看懂,把原理说清、把话写通,是复习中重要的一环。
9、“共”“个”的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兼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过程的体验。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习过程,考试内容是从与地理相关的学术刊物上获取的,“现炒
现卖”,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
澧县一中汤平老师谈高考阅卷体会,主要从阅卷流程、答案解读和写给高三教师和学生的话三部分展开。他提到在确定阅卷细则时,要做到尊重部颁标准,符合科学性,有利于阅卷,有利于得分四方面考虑。答案解读强调①设问与题给材料的结合审读技巧,②答案的思维过程,③参考答案的切割技巧,④采分点的赋分层次,⑤答案的替代可能(拓展),⑥阅卷给分的变通手法。最后写给高三教师和学生的话,1、重视材料,善于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材料中与设问吻合的部分经简单的改造可直接成为采分点;
2、试题设问的简单分析和其中陈述语言的重复可成为采分点;
3、要为给分创造条件,空白卷永远只能给0分;
4、条目式作答方式让阅卷老师对其要点一目了然,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
5、工整的卷面具有更强的亲和力,能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
6、要在试卷规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千万不要答错题;
7、宏观框架下简略答题只能找到考试时良好的感觉,最后获得的分数可能会让你饱受刺激;
8、作答时以核心答案为中心,在因果链的前后各延伸一点会更具有得分优势;
9、地理术语中的关键词不能出错;
10、开放性试题,一定要先亮明观点,并且理由要与观点对应;
11、日常教学要关注答案的开放性,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火花。
长沙市名师工作室,湖南师大梁良樑老师谈二轮专题复习讲座。提到:
1、不要“漫天撒网”,要注重突出教学重点。主干知识:等值线;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地质和地形;水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工业和农业;统计图表;人口、城市。
2、不要“机械重复”,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3、不雅“满堂灌”,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个专题,一张试卷,考前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解题训练。
4、不要“猜题押题”,要以不变应万变,“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5、不提倡回归教材,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不要迷信教材,用教科书教,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从这次研讨会发现,在高考复习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要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