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骥伏枥 志在教育
老骥伏枥 志在教育 ——党旗下的风采征文**这个名字为我所知是1995年的事。那一年,为了支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位六十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有着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教授,作为高级人才被引入我区,来到**学校,承担起对全区8000多名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老师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中学语文教师。在这里,我突出强调“语文”二字是有目的的。众所周知,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尤其关注语文教育。大家也记得,自96年、97年开始,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书籍到报刊、从名人到普通人、从外行到内行……都在对语文教育进行批判,尤其是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毫不留情地进行指责。诸如:忽视人性教育,抹杀学生的个性,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应该说,这些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的改革时期再所难免的,这些批评,也可以说是好事,它会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改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的素质比较薄弱,新的改革方案没有出台,新一轮的课程标准还没有制定,使得他们在这些指责声中不知所措。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以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一直工作在高校的教学前沿,不但自身的专业知识渊博,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广泛深入,具有前瞻性。因而,在对全区教师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先后开设了“文学理论的革新与语文教学的改革”“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等专题。使老师们豁然开朗,对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心中有了一些底。在课上,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作为一名有着腰间盘突出病史的病人,面对一进校一上课就是一天的工作特点,**老师从来都是站着讲课,从来都是高音教学,从来都是准时准点。有的老师心疼他,让他坐着讲,他却说:“我是一名老师,一名党员,就应该严格遵守教师的岗位职责,不应以任何借口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老师把他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进了课堂。他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回答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消除了老师心中存在的困惑,为老师们充满自信的走进课堂、驾御课堂指明了方向。“两肩担教育,笑眼看学员”,这是压在**老师玻璃板下面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无论是在高校的讲坛上,还是在一进校这块教师培训的沃土中,**老师总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学员。他想学员所想,急学员所急。当学员没有菜票时,他就请学员吃饭;当学员有疑难问题时,他就耐心给予讲解;当学员请他去指导时,他就义不容辞的走进了学员的课堂;……有些老师已经快退休了,按规定,不参加继续教育也是可以的,但由于**老师的课讲得精彩,能够消除老师们心中的一些疑云,所以,他们不远几十里的路程,坚持听**老师的课;有的学校专程请**老师去讲课,甚至有是省也慕名请**老师去讲学。大凡遇到这种情况,**老师都是万分高兴。他说:“课堂就是我的战场,讲台就是我的阵地。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就要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今天,**的名字已经不再只为一进校的老师所知,而是为通州区所有的老师所知,为其他省市的老师所知。**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的榜样、党员的模范,不仅是因为他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还在于他时刻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无微不至的帮助他们。我是经过三年的函授,于1998年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证书。2001年,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把首都师范大学2000级中文专科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教给了我。虽然我比较喜欢这门学科,也看过不少书,但没有做过专门研究,对有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比较模糊;对有些作品的创作过程知之甚少;对有些作品的主题的开掘缺乏深度……面对这些困难,我有些胆怯,想推掉这项工作。可就在这时,**老师来到了我的办公桌前,认真地说:“别害怕,这一周我就卖给你了,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终于接受了这项任务。在这以后的时间里,**老师把自己的工作放到了晚上,白天就和我一起来到教室,讨论有关当代文学的一些问题:山药蛋派的作家、作品、创作风格,后现代派的产生,今后文学的发展方向等。**老师把自己整整出卖了一周,可又何止一周呀!寒假里,**老师和我一起听课;业余时间,**老师和我一起备课,甚至连教案也要看看。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信心,最后终于较好地完成了当代文学的教学任务。在**学校里,可以这样说,在一进校的年轻人中,没有没向**老师请教过问题的,没有没得到过**老师的帮助的。**老师的无私奉献,不仅表现在他兢兢业业的忘我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上,更表现在他的教育科研上,且是在临近退休之时。**老师的退休时间是2003年11月27日,可就在这一年,他仍然承担了大量的继续教育课和学历班的课。在讲台上,他精神饱满,慷慨激昂,进入忘我之境。也就在这一年,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对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进行反思,对当前的通州区的教育进行反思,开始着手《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教育论著的撰写。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深入中小学课堂调查研究;走进老师们中间座谈研讨;扎进书海中查找资料;伏在书桌前夜以继日的疾书。眼睛熬红了,上点药水;嗓子肿起来了,吃点草珊瑚……在**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研究》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本书已成为我区“十五”继续教育的教材。同时,它也成为**老师的丰富学识和高尚人格的见证,
第二篇:老骥伏枥志在教育中国梦教师魂演讲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老骥伏枥志在教育---致我们可敬的老教师们》
曾不止一次的想过:有朝一日,待我也4、5十岁的时候,我一定要对得起辛辛苦苦奋斗的自己,混一混那40分钟,混一混那作业,混一混学校安排下来的一的一切,一切的一,拿着那几块只多不少的工资,好好的歇一歇。是的,我真的这样想过!直至我看见了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一辈子的老教师们,临近退休,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于是,我意识到了:在渐行渐远的青春中,过去的自己曾经挥霍了多少弥足珍贵的东西。原本以为自己要在惋惜和懊悔中度过已现黄花的青春。幸运的是,中国梦来了!总书记对中国梦的阐释,犹如一阵春风,吹开了千里冰河;恰似一场春雨,滋润了我这棵枯苗,让我明白来日犹可追。更幸运的是,我走进了双庙中心小学,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在这里,身边的老师们给了我太多的帮助、太多的启迪,尤其是我们的老教师们。
应明府老师正是其中的一个,作为一名老教师,那几页教本早已是烂记于心。可是,每一节课,他仍认认真真去备,每一个字,他都认认真真去写,每一本作业本,都遵循学校的规定不打折扣的做到面批;计算机不会,课件不会做,他说:没关系,去学,学着学着就会了。作为一个有着腰间盘突出病史的病人,应老师老师从来都是站着讲课,从来都是精神饱满、慷慨激昂,乐呵呵面对孩子,进入忘我之境。我想,作为他的学生,是幸福的。而作为他的同事,我也是幸福的!他在无言中传递给我的认真、执着、爱教、乐教,在无声中留下的老骥伏枥是我在任何一本书上、任何一个培训所学不到的,我想:影响我的会是一辈子!
我们身边,像应老师这样的何止一个?还有我们的应良平老师、应珍友老师,项送银老师等等。
笔尖耕耘桃李地,墨水浇开智慧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括号,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应老师他们一样用认真、执着、爱教、乐教填满属于自己的括号。
兄弟姐妹们,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是一个未知数,梦想在前,路在脚下,我的梦想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像我们身边的老教师们一样,无愧于自己的青春!谢谢!
第三篇:范希琴先进工作者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六沟民族小学
范希琴
范希琴,出生于1955年,1973学校毕业分配到西窑小学任教,2002年8月调入六沟民族小学任教至今。分别担任过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并一直任学科带头人。
该同志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投身课程改革,遵纪守法,恪守师德,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改革。
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各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思想工作教育,从生活上给予学生关心,从学习上积极鼓励,并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加以引导和教育。经常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鼓足了学习干劲。并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了一个恰当的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努力完成目标。
教学过程中,严格做到教学“六认真”,抓好了单元复习小结工作,勤于辅导,设立了帮扶对象,使每一个后进生学有所得,转化后进生工作得到了落实。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各种尝试,采取了分层教学,使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讲练结合,并根据新大纲和教材要求开展各种活动,尽自已的最大努力激励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加强学生的自觉性的教育,同时加强了课前预习指导,希望学生做到一看二练三归纳。即让学生先看教材,对教材中的概念和例题先看,用一些符号标明自己的问题,然后对每节后面的练习做尝试性的练习,最后归纳自己学习的收获。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像母亲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大胆培养学生干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拔河比赛、体操比赛、演讲比赛、书画、剪纸比赛、手工制作、文艺晚会等。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所任班级多次被校评为优秀班级。通过辛勤地耕耘,忘我地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并多次获校级表彰。
范希琴老师奉行“干事干净”干一行,爱一行,身先士卒,身体力行,勤奋工作,干当绿叶。在学校评估,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凭着一颗对教育事业赤诚的心,以诚信和谐,铸就着教书育人的师魂。范希琴尽管已过不惑之年,但他的青春因奉献山区教育而绚丽。范希琴说,既然我早已把青春奉献给了山区,我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今后我将成为一片晚霞,让我为山区教育燃烧得更绚丽、更辉煌吧!
第四篇:桑榆晚景奏和谐 老骥伏枥谱新篇
桑榆晚景奏和谐 老骥伏枥谱新篇
——记祁阳县黎家坪法庭刘诗才同志的优秀事迹
刘诗才同志1981年6月从农村提干,1989年从乡人大主席岗位调入法院工作,先后在祁阳县文明铺、大村甸、黎家坪法庭担任助审员、审判员、庭长等职务,现任祁阳县人民法院正科级审判员、高四级法官,至今仍在黎家坪法庭工作。老刘同志自调入法院以来,22年扎根农村法庭,脚踏实地重调查,任劳任怨干工作,依法办案维稳定,排难解纷奏和谐,为维护辖区良好的司法环境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辖区群众和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先后多次被评为祁阳县法院先进工作者、办案能手、调解能手,连续二年被县直属机关党委评选为优秀共产党员。众多的荣誉折射出刘诗才同志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的高尚品德,也充分体现出他对党的审判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几十年农村经历凝聚了他亲民爱民为民情结
老刘同志是一个当过10年农民、8年乡镇干部和22年扎根农村法庭的老法官,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总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解不断的亲民、爱民、为民情结。
基层法庭直接面对农村,很多农村当事人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在经济上和对法律的认知上还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面对法律规定预交的诉讼费用和必然的诉讼风险,总是望而却步,导致他们遭遇侵权或发生其他纠纷时总是无奈地选择沉默。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老刘同志22年来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积极创造条件为那些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为那些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首先在立案中,面对困难群众,老刘从不因其贫困而看不起当事人,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寻求司法救济,通过法律援助中心为当事人提供无偿代理41人次。与此同时,老刘同志接待当事人过程中积极提供诉讼指导,进行法律释明,努力减少当事人诉累,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2002年6月,辖区黎家坪镇乔塘村两村民为争水发生械斗,其中唐姓村民被王姓村民殴打致轻微伤,花医疗费100余元。唐某为了一时之气,一纸诉状递到法庭老刘手中,要求王某赔偿医疗费、精神抚慰金10000元。老刘同志接到诉状后,告知了唐某诉讼权利义务,并严肃地提示他诉讼理赔要依据事实、实事求是,反之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唐某听后,依法修改了自己不合理的诉求,最终切实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在案件实体处理中,老刘同志始终奉行公正高效的基本原则,努力追求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真正做到司法为民。法庭辖区当事人,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或法律意识匿乏,若严格依照法律条文照搬照套,不但赢不了官司,而且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开支。22年来,老刘同志充分运用自己娴熟的审判“土方”,保证了那些理、据兼备的当
事人到法院来讨回一个又一个公正的说法。2003年7月,老刘同志主审的郭某与王某离婚纠纷一案就是很典型的一例。郭某与王某婚初,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差,但彼此感情甚笃。生育小孩后,郭某在外承包工程赚了四五十万,经济收入的增加,导致郭某不当欲望的膨胀,郭某在外包养了情妇,导致夫妻二人感情日趋恶化,而且,郭某为了达到离婚目的,转移了共同财产。王某一纸诉状将郭某告上了法庭,案子到老刘手中,由于王某无法提供郭某婚外情、转移财产的相关证据,若草率依据法条判案势必使处于弱势的王某得不到法律保护。基于此情,依据当事人申请,老刘同志不顾年事已高,十几次长途跋涉调查,不怕麻烦,最终查实了郭某隐瞒的事实,郭某慑于法律威严,最终与王某达成了协议,依法分割共同财产,并承担自己的过错责任。
22年法庭“工龄”展示了他案结事了的审判能力 法庭是法院的窗口,也是排解民事纠纷的主要平台。人民法院审理民商案件中,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好人民利益。
22年来,老刘同志努力追求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有效化解了辖区无数的民事纠纷,为维护辖区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刘同志审理案件最突出特点就是调解率高,调解技能运用得好。多年来,他所审结的案件可谓不计其数,但从未发生一起上诉重大改判案件,未发生一
起涉法上访案件,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或矛盾激化的案件。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他调解工作做得好。尤其近三年老刘同志审结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调解率高达80%。
老刘同志在调解方法上有自己独到的“一套”,他总结出了五种调解的“土”方法。一是“缓和法”,如婚姻家庭纠纷,多为一些小事引起的,这时他就当好听众,帮助夫妻双方消好怨气,促进双方心平气和,握手言和;二是“互换法”,他引导当事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将心比心,增进心理相容、消除隔阂。如2006年5月段某诉于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于某交通肇事致段某九级伤残,双方因就损赔费用无法达成一致协议而诉到法院。老刘接手此案后,立即组织了双方进行了庭前调解。庭前调解结束后,老刘同志邀请被告于某一道到原告段某家住宿一晚。于某同意后,2人当晚住进了段某家。在段某家,老刘同志与于某共同目睹了段某吃饭、睡觉、排便等日常生活种种不便,俩人同时产生共鸣——做一个正常人多么好啊!于某也对自己交通肇事深感内疚。老刘察颜观色借此机会开导他与段某互换一下身份,并试问赔一样多的钱给于某,让于某做一名残疾人怎么样?这一问,如醍醐灌顶,于某豁然醒悟,于翌日去银行取钱自觉赔付给了段某;三是“协商法”,他让当事人自己来协商,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双方都有一种双赢的感觉;四是“靠背法”。如对一些赔偿等纠纷,在调解时出现“仇人相见,分外
眼红”的场面,他先将双方当事人分开来教育,促使双方态度趋近,从而避免正面冲突;五是“说理法”。如对赡养、抚养、扶养等案件,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既让当事人明白人伦常理,又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当,进而予以改正。由于老刘同志能准确把握调解时机和灵活运用调解手法,他审理的案件当事人总是气冲冲的来,心平气和的去,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30年光荣党龄诠释了他一名优秀党员的本色 中国共产党有其他党派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一名中共党员亦有其他人士无与伦比的先进性。老刘同志是有着30年光荣党龄的老党员,他用30年的党龄充分彰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本色。
老刘同志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他在祁阳工作几十年,至今在祁阳无住房,无多少存款。妻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与他相濡以沫三十年,至今无工作,儿子大学毕业没有进“公家”,现在外打工。老刘同志还要赡养80岁的老母,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但老刘从不对自己或旁人说自己条件差,相反他总认为自己一生很幸福,比起自己当农民那段时间条件不知宽裕了多少倍。同时老刘同志心地善良,富有善心,只要别人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援助的双手。“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毫不犹豫地捐了六百块钱。
在审判工作中,老刘每年都办理了大量的民商事案件,其中
也不乏有当事人或其他亲友找老刘说情的、请客的、送礼的。老刘同志碰到这种情况总是一一严辞拒绝,但对有困难的人民群众,只要力所能及,自己与法庭绝对会依法给予帮助。二十年的审判生涯,他严格忠于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廉洁纪律,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保得住党性,用“公正高效,司法为民”八个字诠释了他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角色。
老刘同志共过事的均说人老刘身上能真正体会到老黄牛精神的实质内涵。老刘无论是青年时期担任庭长,还是现在临近退休,只要审理案件,他都是一个工作狂,做什么都抢着干。大家劝他多注意休息,他总会笑着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所以他主审的案件,审限总是比他人短,审判效率总是比别人高。平时不是他主审的案件,他就想法设法协助其他审判员组织各种形式的调解。执行案件的时候,大家笑他个子小,饭量少,年纪大,力气衰,不便参战。他就引用古诗: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犁。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执行工作中去。节假日,为了给同事们创造一个愉快的假日环境,他几乎包揽了所有节假日的值班。对此,他从不索求回报,从不说加班累、值班忙。他总是说这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
农村法庭条件清苦,工作繁杂,但老刘以对党的司法事业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拳拳之心,22年来耐得住艰苦和寂寞,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年来,他送走的同事一茬又一茬,现所
在庭的三任庭长都先后调走,并成了他的院领导,而他还是一个正科级审判员。亲朋好友都劝老刘早想办法早进城,组织上也多次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而他总是说农村工作习惯了,进城反而适应不了,一直甘之如饴地在农村法庭工作。由于年龄原因,他虽然不再担任法庭领导职务,但积极协助庭长工作,勇挑重担,甘当革命老黄牛,风风雨雨,奔忙在田间小路上,调查在深山农户里,办案在理据充分中,为维稳大局和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凡经历过他办案的当事人或知情者,无不为他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人们议论说:“刘诗才,这名字起得好,老刘虽然不会做诗,但他用实际行动,为司法维稳写出了灿烂的诗行!”
第五篇:心得体会:老骥伏枥,仰望杨善洲
老 骥 伏 枥
——仰望杨善洲
统计局 陈平
李商隐有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暮年伤晚唐盛世不再,风华已逝,悲凉落寞,千年来不知引起多少的感叹。人老了似乎只能静静的等待生命的终点何时到来,然而有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他退休后的20余年里,退休不退志,退休不褪色,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真正内涵,树立起共产党人一心为民,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不朽丰碑。
他,就是杨善洲!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每当翻开《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总是被他胸怀大爱、赤诚一生的事迹所打动。杨善洲同志“忠”、“诚”、“勤”、“检”、“信” 的优秀品格,体现了一个党员员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操。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穿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特别是他60岁退休又毅然奔赴深山植树造林20余年,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到收获劳动成果的时候,把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自己不要任何报酬,这就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党员矢志不渝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特别感动和敬佩的是,在退休之后,在大多数人都认为他该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他确毅然决然的走向大山,干出这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最好的注解。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我想,倘若8000万共产党员都能像杨善洲同志那样,一辈子保持公仆本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