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与老挝两国双边贸易合作
中国与老挝两国双边贸易合作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摘 要]:首先,回顾了中国老挝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和历史,阐述了中国与老挝双边经贸关系的现状、特点及展趋势。其次,分析了中老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问题分析了中老经贸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双边经贸合作问题对策
自从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签《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层次渐渐提高。中国和老挝同属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相近,又是友好邻邦。2000年,两国签署发表了关于合作的《联合声明 》,为两国发展长期稳定、彼此信赖的全面合作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双方经济贸易合作不断深化,同时,在经济区域开、,建设、交流方面也拓宽了一条经贸发展的门路。这对于解决双方经济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达成广泛共识,这是两国积极包容和长期经贸合作的良好开端。
一、中国和老挝经贸易合作的历史。
中国和老挝是山水相逢的邻邦,自1961年4月25日中老建交以来,中国曾对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和战后经济建设提供过大量的经济援助。1989年10月,老挝部长会议主席、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凯山 丰威汉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的访问,使中老两党、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1990年12月,李鹏总理应邀访问老挝,标志着中老友好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91年10月,老挝总理坎代 西潘敦应邀访华,两国总理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老边界条约》。此后,两国领导人又先后签署了《中老边界议定书》、《中老边界制度条约》和《中老边界制度条约的补充议定书》,使中老边界成为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边界。
近年来,中国与老挝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往来不断,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经贸 1
关系的发展。乔石委员长(于1996年)、吴邦国副总理(于1997年)等先后访问老挝;老挝国会主席沙曼(于1995年)、政府副总理本扬(于1997年)政府总理西沙瓦(于1999年)等分别访华,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0年7月,老挝国家主席坎代 西潘敦再度访华。同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老挝总理的邀请首次访问老挝并与坎代主席举行了正式会谈,江主席在访问期间还分别会见了老挝政府总理、国会主席和前国家主席诺哈 冯沙万。
从2002年5月1日起正式开通了“昆明—万象“等3条线路的汽车过境客货运输业务。3条路线分别是:昆明-思茅-景洪-万象往返线路,昆明至琅勃拉邦省往返线路,思茅-江城-丰里沙往返线路。这将为中国与老挝进出口贸易提供很大的方便。
二、两国经贸合作的特点。
(一)双边贸易增速明显,但结构单一,增量以援助和投资下带动为主。据中方统计,2009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达7.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2010年前5个月,双边贸易额达4.98亿美元,全年有望达到12亿美元以上,比上年增幅约达60%。从贸易结构上看,产品仍比较单
一、高科技产品偏少。我国对老挝出口增量主要以投资或援助项目下的物资设备如钢材、工程机械带动,一般贸易商品仍然局限于家电、农机、服装。建材和日用百货等。总量约占老挝全国市场份额的20%;老挝对我国出口主要以矿产品为主,一般贸易商品仍以木制品和木薯、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为主。
(二)我国对老挝援助成效显著。老挝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争取国际缓助是老挝扩充财政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几年,老挝政府每年获得国际无尝援助约4亿美元。我国对老挝也提供了一定的无尝援助和优惠贷款,实施公路、桥梁、机场、医院、人力资源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及民生的众多领域达十个项目,既带动了我国机电产品对老挝出口,也对促进老挝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被老挝政府视为“无私”的援助,为增进两国友谊做出积极贡献。
(三)工程承包独具优势,市场潜力较大。中资企业进入老挝承揽工程最早始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企业如广东水电三局、云南建工集团、等凭自身技术。设备和劳务等实力和成本优势,不仅出色完成我国政府和企业对老挝援助和投资项目的承包工程,还承揽了世行、亚行等国际组织,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
和泰国向老挝政府提供的援助项目,赢得了良好声誉,渐渐的成为了老挝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主角。
(四)投资合作方兴未艾,领域拓宽,比重渐渐攀升。据中方统计,截止2009年12月,我国对老挝直接投资项目共340个,累计投资金额约26亿美元,仅次于泰国,位居第二位,主要投资领域有矿产、工业、手工业、能源、农业和服务业,投资金额分别为16.71、6.06、3.49、2.62和1.67亿美元。其中矿产投资项目共计62个,占其总量约27%;水电站项目共计18个,总装机容量540万千瓦,占其总数的21.5%。另外,还有橡胶、桉树、木薯、烟叶等工业种植和加工项目亦占同类项目相当大的比重,呈迅速上升趋势。
三、两国经贸合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资方面。
由于老挝发展相对滞后,两国投资主要表现为我国对老挝单向投资,主要有矿产、水电、农林、家电和车辆组装以及服务业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老挝基础设施较差,运输能力低,电力不足、燃煤紧缺,老挝政府要求企业自行解决投资项目所需的通水、通电、通路的“三通”问题和帮助地方“脱贫致富”任务,给企业带来很大成本压力。第二,老挝产业工人缺乏,文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纪律和法律意识淡薄、稳定性差,企业难以按制度和工作进度对人工进行管理,造成企业成本高。
(二)两国间贸易结构不平衡。
老挝工业过于落后,90%以上的生活制品和生产资料需要进口,贸易出口也非常薄弱,中老两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大不相同,老挝对中国出口的主要附加值低初级产品,而中国向老挝大量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因此造成老挝对中国贸易逆差较大。这种不平衡的贸易结构存在着两个明显不合理之处。第一,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间的价格相关太大,使老挝在双边贸易中利益外流。第二,中国与老挝贸易长期不平衡,老挝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势必会影响两国贸易的长期持续发展。
(三)农业合作问题
老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稻米占粮食作物90%,也是老挝传统农业的主要资源,经济作物大部分是近百年来从周边国家引种和传入的。老挝农业缺乏先
进技术,导致农业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近年来,老挝与云南省已有很多农业合作项目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合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合作过于集中于橡胶、咖啡、香料和林果等,而忽略了本市场所需和蔬菜、水果、食品等农产品,并还需从泰国大量进口这些农产品来满足老挝国内市场。
(四)投资结构问题
目前,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公司已在老挝投资接近三亿美元,投资领域涉及建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森林采伐等;中国公司在老挝承包劳务和工程合同总额累计也已达5亿美元,并逐年增长。中老双边合作的发展主要是因为相互间经贸互补性强、两国领导人和政府的积极推进。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对老挝投资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忽略了对老挝国内市场的培育。
四、中老经贸合作发展趋势及对策
在中老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中老经贸合作已经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两国政府商定的交通基础设施合作,如中老铁路、老挝国家电网等项目一旦付诸实施,项目带动下的进口将极大提升中老贸易额,同时也将对我国在老挝投资项目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一)加强中老经贸合作机制的指导和协调作用。目前,中老经贸合作主要有中
老经贸联委会和云南与东北合作联委会,并以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的形式具体负责两国经贸合作规划、指导和协调,为两国经贸合作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两国政府的政策法规,确保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充分发挥两国政府职能,继续加强经贸合作的指导与协调,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宏观与微观问题,为投资者提供便利条件。发挥两国经贸和技术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不断完善有关法规,规范各自企业的经贸行为,为双方企业和机构的经贸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共同创造一个互利和有序的经贸合作环境。
(三)加强两国在旅游方面的合作。旅游业是国际贸易的最大领域之一。加强国
家和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一大趋势。充分利用老挝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中国公民到老挝旅游观光,同时老挝政府也应鼓励老挝公民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旅游。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越来越多,在国外的各种花费也快速增加。据统计,中国公民去老挝旅游的人数并不多,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是老挝的自然风景差,而主要是旅游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缺乏规范性和优惠性。
(四)结合老挝缺乏劳动方面的问题,建立两国劳务合作官方协调渠道,有效、有序开拓老挝劳务市场,为项目实施提供可靠人力资源保障。我国在老挝矿产、水电、橡胶种植、水稻种植和工业种植需要大量稳定的劳动力。但限于老挝政府颁布的《外籍劳务管理法》中关于引进普通劳务不得超过总人数10%和脑力劳务不得超过20%的规定,不少中资企业感到无奈。
(五)结合老挝“资源变资金战略”加快境外经济合作区建设,培育新的贸易增
长点并平衡两国贸易。老挝政府为尽快实现减贫脱困和现代化、工业化的远景目标,于2009年正式对外提出“资源变资金战略”并相应在矿产开发和投资管理方面出台了新的《矿产法》和《投资促进管理法》。目前,我国在老企业对钾盐、矿、铁矿、铝土矿初步探明的储量比较乐观。在老挝建立相应的经济合作区,既符合老挝政府上述战略和法律政策,增加老挝政府财政收入,也符合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要求,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增加双边贸易总额,平衡贸易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明智 黄祖江东南亚知识概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2、其它数据和相关资料通过网上搜索得来
第二篇:中国和老挝两国文化经贸合作将揭开新的一页
中国和老挝两国文化经贸合作将揭开新的一页。记者从6月18日在深圳召开的“东南亚中老红木珍宝文化论坛”筹备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2月中旬,将在深圳举办的“东南亚中老红木珍宝文化论坛”将每年一届,办成一个国际文化知名品牌。而借由这场国际盛会,深圳将试图奠定自己全球红木产业“盟主”的地位。
此次论坛由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工作委员会主办,陕西南泥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南泥湾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圳峰汇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承办。
论坛将办成行业“奥斯卡”
论坛组委会主任叶向洲透露,本次论坛将不仅是国际红木行业最高级别的学术交流峰会,而且是中国红木行业精英聚会,是对中国红木行业优秀厂商的一次集体形象展示。
论坛期间,组委会还将举办系列配套活动:针对红木企业总裁和红木经销店长的高级培训班、10家红木企业的项目招商路演、仅限特别受邀嘉宾出席的闭门圆桌会议、故宫(微博)博物院院长及专家的红木珍宝鉴定、最有投资价值项目的推荐和评选、十大珍宝评定、公益拍卖、特别项目全球发布会等。此外,组委会还将为2012红木行业东南亚十大人物、2012红木行业最具投资价值十大品牌、2012红木行业最创新产品奖等获得者颁奖。
深圳借此晋身行业“盟主”
深圳红木行业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木研究生产基地之一,并孕育了一大批以深发、泰和园、美联、友联、万盛宇、佐丹诗为代表的红木知名品牌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深圳观澜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名贵的红木集散地。
叶向洲透露,论坛结束后,论坛组委会将组织10家红木厂商赴老挝考察,让厂商与原材料供应地无缝对接。还将多形式推广红木珍宝文化产品市场,组建中国红木珍宝企业联盟,创立老挝红木珍宝特许经销品牌,并拟以观澜红木家居艺术街为依托,在深圳筹建世界最大的红木珍宝文化产业园。最终形成以深圳为中心,通过老挝,合理配置整个东南亚红木资源,在国内扶植一批优秀的红木制造及品牌厂商实现跨越式发展。届时,深圳观澜将成为全国最大、最高端的红木精品展示营销基地,深圳也将因此晋身成为全球红木行业“盟主”。
什么是红木?
“红木”是明清以来对稀有硬木优质家具的统称。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有关规定,红木家具主要是指用紫檀木,酸枝木、乌木、花梨木、鸡翅木制成的家具,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家具都不能称为红木家具。
紫檀木是红木中的极品。木质坚硬,色泽紫黑、凝重、手感沉重。紫擅木又分老紫擅木和新紫檀木。
乌木颜色乌黑发亮,结构细密凝重,有油脂感。多见制作筷子、墨盒之类小件。
瘿木是树木形成瘿瘤后的木材,按树种分为桦木瘿、楠木瘿、花梨木瘿、酸枝木瘿。瘿木纹理曲线错落,美观别致,是最好的装饰材料。在家具上多用作表面包、镶材料。
花梨木又称香红木,木质坚硬,色呈赤黄或红紫,色泽柔和,重量较轻,能浮于水中。市场上红木家具以花梨木居多。东南亚产花梨木中泰国最优,缅甸次之。
鸡翅木分布于全球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东南亚和非洲,因为有类似“鸡翅”的纹理而得名。木质坚硬,颜色分为黑、白、紫3种颜色,色彩艳丽明快。但因木内含有细微沙砾等杂质,难以加工,善做装饰边角材料。
酸枝木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产地为东南亚国家。木材材色不均匀,心材橙色,浅红褐色至黑褐色,深色条文明显。木材有光泽,具酸味或酸香味,文理斜而交错,密度高、含油腻,坚硬耐磨。
第三篇: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
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李继宏
【摘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广西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广西与东盟国家间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推动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具有以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为主、进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商品为主、民营企业为贸易主体等特点,同时存在着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越桂贸易等问题。为促进广西对东盟国家双边贸易进一步发展,广西应进一步优化双边贸易结构,规范边贸管理,大力发展生产性贸易,鼓励相互投资。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关键词】:广西外贸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东盟国家边境小额贸易健康发展贸易方式大力发展一般贸易贸易商品
【分类号】:F752.7
【正文快照】:
一、广西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概况近年来,广西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充分发挥“桥头堡”的作用。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召开,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通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以
第四篇: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邢广程、张中华
[作者简介] 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F13/17.55.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4-0011-02
14年弹指一挥间。自1991年苏联解体、新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直接支持和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前迈进。尤其是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不但奠定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而且因此使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政治互信的前提下,进入了一个双边贸易大幅提升、相互投资逐步增加、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中俄两国投资合作概述
投资合作是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总体看来,目前中俄两国的投资合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两国相互投资的总体规模不大,对双边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从绝对数字来看,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在俄罗斯累计投资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75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占中国全部对外投资的5%左右。与此同时,俄罗斯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项目1 687个,合同金额11亿美元,实际投入4.6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08%。显然,目前中俄投资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要求还远不相适应,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实力也很不相称,两国投资合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两国相互投资的领域比较单一,暂时还缺乏支撑性、长远性的投资合作项目。
目前,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微电子技术、通信、制衣、家电组装、公共饮食、木材加工、农业等领域,而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机的组装与化工、建筑、医药等几个领域。需要指 出,实际上,中国一些有足够投资实力的大型公司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项目有很大的投资兴趣,有希望在这一领域出现像石油管道一类的支撑性、长远性的合作项目。但是,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俄两国在石油管道的铺设问题上一直遭遇重重阴霾,不能不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一大遗憾。
3.两国投资合作的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一直以来,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而欧洲部分较少。据俄罗斯2004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投资1 320万美元,占远东地区全年吸引外资总额的0.4%。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投资最多的地区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990万美元;其次是滨海边疆区,投资额为200万美元。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中国像连云港核电站之类的少数几个地区。
二、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
中俄两国无论从领土面积、还是从军事实力来说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不但在地理上山水相连,而且经济上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但是令人纳闷的问题是,两个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经济互补性又很强的超级邻国,为何投资合作的步伐如此艰难呢?我们认为,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俄两国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转型过程中均急切需要来自外部的投资,由于自身本来就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难以相互满足投资方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投资潜力的发挥和互补优势的现实转化。
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实践使中俄两国国内都先天缺乏植根于本国的市场竞争制度、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以及企业家资源和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队伍。而且,改制后中俄两国的企业也还正处于成长阶段,企业才刚刚适应国内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两国的大部分企业暂时还不能像世界500强企业及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经验走出国门,到境外开展大规模的投资经营活动。
2.俄罗斯的整体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俄罗斯有关投资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的技术性要求,因此经常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同时,外国投资者经常在人事用工、企业采购和建设必要基础设施等方面遭遇俄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致使投资目的落空,也因此使世界上各国的企业家对向俄罗斯投资望而却步。
当然不容否认,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根本改善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努力降低税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国投资的优 惠措施。但是另一方面,俄罗斯也经常出现地方法律与联邦法律不一致、税收及相关法律法规不稳定,而且执法人员经常出现有法不依,不能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治理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外国投资者的上诉很少能满足等问题。在世界投资商的眼中,俄罗斯依然被认为是投资风险较大的地区,暂时还不足以吸引大量以谨小慎微著称的中国企业家到俄罗斯进行广泛投资。
3.双方企业对两国经济合作潜力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两国各自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情况适应能力不强,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有待进一步加强。
需要指出,中国企业家目前对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和现行法律法规还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双边投资合作的稳定信息交流机制还比较缺乏。由于不能及时掌握俄罗斯方面的政策变化和充分把握俄罗斯的市场,在俄投资的企业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在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俄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和公共饮食这类初级的投资形式上。
三、进一步发展两国投资合作的趋势与前景
可喜的是,中俄两国高层都已经意识到两国投资合作的不足,并且决定要大力提高相互投资合作的力度。2004年9月,在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温家宝总 理就明确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向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的建设。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双方企业的充分成长,可以察觉,中俄两国在投资合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
1.中俄两国双边投资合作的地缘优势正在逐步被两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取代,从而相互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的领域也逐渐拓宽。
如果说以前中俄两国的相互投资主要基于地缘优势,投资企业基本集中在两国的毗邻地区,那么现在这一状况正在逐渐得以改变。我国对俄罗斯投资的地域范围 逐渐从远东地区进一步拓展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并且开始覆盖俄罗斯全境。特别是近年来,中俄两国各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和联系也日趋紧密,双方已有63个省、州和城市结为友好关系,9对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联系。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创造条件,调动两国地区和企业加强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和投资,进一步拓展投资领域,支持双方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中方企业参与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同时也鼓励俄方企业广泛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一定能够进一步增强 中俄经贸合作的生机和活力。
2.我国从事对俄经贸合作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地区间和企业间投资合作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005年5月14日,中国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在上海签订了兴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总投资协议。该项目总投资13亿美元,是目前为止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这座被当地居民称为“中国城”的卫星城内包括居民住宅区、商业区以及娱乐场所等,其中住宅楼总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社会公用设施总面积将达6.3万平方米。卫星城可供3.5万人居住,可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上海工业投资公司还将负责在卫星城内建设10公里道路以及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急救站、游泳馆、停车场等社会公用设施。可以预见,这种以两国政府部门支持、地区和民间企业负责具体实施的投资趋势在今后的中俄投资合作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3.双边投资合作出现了以科技合作为依托、以中俄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趋势。
科技合作在中俄投资合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应该说,经过两国政府和民间多年的努力,中俄科技合作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格局。自1999年10月以来,中俄双方先后在烟台、衢州和哈尔滨建立了旨在将俄罗斯的科研成果在我国实现产业化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这方面成功的范例要数中国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负责实施的3 000吨聚四氟乙烯建设项目。在它们的合作中,由于双方建立了平等、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研发新型氟化物的实验楼,目前正在建设氟化物工厂等一批项目。在此基础上,2001年5月成立了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2004年,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工业总产值达20多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1亿多元。当前,根据 中俄两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和优势互补,以俄方出技术、以技术参股,中方出资金将俄方科技成果在中国进行产业化运营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中俄企业界的欢迎,许多企业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四、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互信,充分改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的环境,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当前,虽然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充分的互信,但从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实践看,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经济互信还很缺乏,俄罗斯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对俄投资的戒备和防范之心时有流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关系。
双赢乃至多赢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投资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经贸合作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应该说,近年来,中俄双方在改善合作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双方还应继续共同努力,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两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双边协调机制,保持磋商渠道畅通,及时解决经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两国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2.建立鼓励和保护中俄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机制,使中俄投资合作论坛机制化、常态化,在两国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为两国企业相互投资合作搭建一个稳定的服务平台。
中俄投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互补性很强,同时也是实现两国各自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在2004年6月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与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在哈巴罗夫斯克市联合举办的首届中俄投资合作论坛上,双方共签署了12个投资项目,达成了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此次论坛的成功举行,为这些项目的实际实施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俄在远东地区的投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近日,第二届中俄投资合作论坛又刚刚在圣彼得堡市成功举行,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如果能够每年定期召开这样的论坛,进一步使论坛机制化、常态化,为中俄投资合作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相信一定会大力推动和加快两国投资合作的步伐。
另外,双方应继续通过两国政府间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双边投资合作中重大问题的磋商与协调,推动两国间能源、科技、运输、核能、航天、银行和通信等各领域投资合作的全面开展,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充实稳固的物质基础。
3.两国政府职能部门和投资企业界应与相关科研学术和商业咨询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学术机构的智力资源,全面摸清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变 化,认真分析市场潜力,从而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避免出现投资失误。
在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作为国内最大的、全面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问题的科研学术机构就具有这样的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科研人员每天都在跟踪和适时研究俄罗斯所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我们也愿意并期待着与广大工商企业界一起,携手为中俄两国更广泛的合作贡献一份力量。
坚冰已经打破,道路正在脚下。当前,中俄两国面临着难得的合作机遇,两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高速增长,在技术、投资、资源、商品等领域互有需求,又互为 最大的邻国,具有毗邻的地缘优势和友好交往的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有加强互利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愿望。所以我们坚信,只要中俄双方都能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包括能源和资源性项目开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拓宽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开创投资合作的新模式,一定能使两国的投资合作实现质的飞跃,也一定能使两国经贸合作实现跨越性的大发展。
[责任编辑:安兆祯] 《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4期
第五篇: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透视
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透视
张中华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不但奠定了两国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而且使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政治互信的前提下,进入了一个双边贸易大幅提升、相互投资逐步增加、科技合作领婉岛注一步拓宽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 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概述
近年来,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两国相互投资的总体规模不大,对双边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从绝对数字来看,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在俄罗斯累计投资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75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占中国全部对夕曦资的5%左右。与此同时,截至2004年年底,俄罗斯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项目1687个,合同金额11亿美元,实际投入4.6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08%[1]。显然,目前中俄投资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要求还远不相适应,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实力也很不相称,两国投资合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两国相互投资的领域比较单一,暂时还缺乏支撑性、长远性的投资合作项目。
目前,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微电子技术、通信、制衣、家电组装、公共饮食、木材加工、农业等领域,而俄罗斯 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杉性且装与化工、建筑、医药等几个领域。实际上,中国一些有一定投资实力的大型公司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项目有很大的投资兴趣,有希望在这一领域出现像石油管道一类的支撑性、长远性的合作项目。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俄两国在石油管道的铺设问题上一直磕磕绊绊,不能不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一大遗憾。
(三)两国相互投资合作的地域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有共同边界的毗邻地区。
多年来,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而欧洲部分较少。据 俄罗斯2004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投资1320万美元,占远东地区全年吸引外资总额的0.4%。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投资最多的地区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990万美元;其次是滨海边疆区,投资额为200万美元。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像有连云港核电站之类合作项目的少数几个地区。
二 当前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
中俄两国无论从领土面积、还是从军事实力来说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不但在地理上山水相连,而且经济上具有天然的互辛胜。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两个经济正处于上 升阶段、经济互辛胜又很强的邻国,为何投资合作的步伐如此艰难呢?仔细推敲起来,不难发现,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方企业对两国经济发展情况及投资合作潜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
需要指出,中俄两国的企业家目前对双方的投资环境和现行法律法规还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双边投资合作的稳定信息交流机制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不能及时掌握俄罗斯方面的政策变化和充分把握俄罗斯的市场,致使在俄投资的中国企业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俄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和公共饮食这类初级的投资形式上。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许多企业,由于不了解中方的需求信息,中方也不太了解俄罗斯的技术优势,因此,常常不能参与中国在许多项目上的国际招标,错失了良好的合作机遇。
(二)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在俄罗斯上层人士和普通民众中,仍然广泛存在着强烈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人口扩张论”等消极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对俄投资项目的实施,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俄罗斯的整体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 改善。由于俄罗斯有关投资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的技术性要求,因此,经常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同时,外国投资者经常在人事用工、企业采购和建设必要基础设施等方面遭遇俄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致使投资项目落空,也使外国企业家对俄罗斯投资望而却步。
当然,不容否认,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根本改善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做了大量工作,不但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努力降低税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国投资的优惠措施。但是,俄罗斯也经常出现地方法律与联邦法律不一致、税收及相关法律法规不稳定、执法人员经常有法不依、不能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利益、公司治理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外国投资者的上幼两反少能满足等问题。在世界投资商的眼中,俄罗斯依然被认为是投资风险较大的地区,暂时还不能大规模吸引以谨小慎微著称的中国企业家到俄罗斯进行广泛投资。
(四)中俄两国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转型过程中均急需来自外部的投资,由于自身本来就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难以相互满足投资方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投资潜力的发挥和互辛欧势的现实转化。
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实践使中俄两国都先天缺乏植根于本国的市场竞争制度、规范的公 司治理制度以及企业家资源和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队伍。改制后的中俄两国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企业才刚刚适应国内的市场经济环境。
因此,两国的大部分企业暂时还不能像世界500强企业及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经验走出国门,到境外开展大规模的投资经营活动。
三 两国投资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可喜的是,中俄两国高层都意识到两国投资合作的不足,并且决定要大力提高相互投资合作的力度。2004年9月,在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向俄罗斯累计投资120亿美元,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双方企业的充分成长,中俄两国在投资合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
(一)中俄两国双边投资合作的地缘优势正在逐步被两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取代,从而相互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领域也至渐拓宽。
如果说以前中俄两国的相互投资主要基于地缘优势,投资企业基本集中在两国的毗邻地区,那么,现在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变。中国对俄罗斯投资的地域范围逐渐从远东地区进一步拓展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并且开始覆盖俄罗斯全境。特别是近年来,中俄两国各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和联系也日趋紧密,双方已有63个省州和城市结为友好关系,9对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联系。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创造条件,调动两国地区和企业加强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和投资,拓展投资领域,支持双方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中方企业参与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同时也鼓励俄方企业广泛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一定能够进一步增强中俄经贸合作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国从事对俄经贸合作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地区间和企业间投资合作越来越起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005年6月10日,中国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签订了兴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社区项目的总投资协议。该项目总投资13.5亿美元,是目前为止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这座被当地居民称为“中国城”的卫星城内包括居民住宅区、商业区以及娱乐场所等,其中住宅楼总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社会公用设施总面积将达6.3万平方米。卫星城可供3.5万人居住,可提供l万个就业岗位。上海工业投资公司还将负责在卫星城内建设10公里道路、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急救站、游泳馆和停车场等社会公用设施。可以预见,这种以两国政府部门支持、地区和民间企业负责具体实施的投资趋势在今后的中俄投资合作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双边投资合作出现了以科技合作为依托、以中俄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趋势。
科技合作在中俄投资合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动力。经过两国政府和民间多年的努力,中俄科技合作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格局。自1999年10月以来,中俄双方先后在中国的烟台、衙州和哈尔滨建立了旨在将俄罗斯的科研成果在中国实现产业化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最成功的要数中国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负责实施的3000吨聚四氟乙烯建设项目。在他们的合作中,由于双方建立了平等、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研发新型氟化物的实验楼,目前正在建设氟化物工厂等一批项目。在此基础上,2001年5月成立了“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2004年,“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工业总产值达20多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1亿多元人民币[2]。当前,根据中俄两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和优势互补,以 俄方出技术、以技术参股,中方出资金将俄方科技成果在中国进行产业化运营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中俄企业界的欢迎,许多企业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四 对策建议
在当前条件下,加大中俄相互投资力度和规模,是两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特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俄相互投资的规模和水平,今后一段时间内,建议中俄双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双方应继续通过两国政府间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对双边投资合作中重大问题的磋商与协调,提高法规和政策的透明度,制定鼓励相互投资的政策措施,尽决商签《中俄 投资保护协定》,加大对双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力度,推动两国间能源、科技、运输、核能、航天、银行和通信等各领域的投资合作的全面开展,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充实稳固的物质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经济互信,改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的环境,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当前,虽然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充分的互信,但从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实践看,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经济互信还很缺乏,俄罗斯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对俄投资防范之心时有流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关系。
双赢乃至多赢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投资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经贸合作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应该说,近年来,中俄双方在改善合作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双方还应继续努力,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两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双边协调机制,保持磋商渠道畅通,及时解决经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鼓励和保护中俄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机制,使“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化、常态化,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为两国企业相互投资合作搭建一个稳定的服务平台。
中俄投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互补性很强,同时也是实现两国各自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在2004年6月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与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在哈巴罗夫斯克市联合举办的首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上,双方共签署了12个投资项目,达成了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到目前为止,12个项目均已启动,部分已经得到落实。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2个纸浆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5个木材采伐加工项目已投入部分资金、设 备,人员也已开工作业;2个矿权交易项目已经完成合资公司注册、矿权转让等全部手续,并于2005年5月举行了挂牌落义式;2个加工区项目已按照“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投入部分资金启动了一期工程;1个农林综合开发项目也已投入部分资金用于生产作业,大豆种植面积和森林采伐量今年内即可接近设计规模[3]。此次论坛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俄在远东地区的投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第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于2005年6月9~10日在圣彼得堡市举行,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波罗的海明珠”综合社区开发项目外,会议期间中俄双方还签署了在俄诺 夫哥罗德州建设农副产品物流加工中心、在俄伊尔库茨克州建设果品产业贸易平台、在莫斯不荆没资建设年产1万吨聚氨醋材料生产线、在俄合资建设彩电生产基地等其他几个项目[4]。
这些项目既对俄罗斯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体现了中方希望两国投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愿望,是双方投资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显然,如果能够每年定期召开这样的论坛,进一步使论坛机制化、常态化,为中俄投资合作开辟一条“绿色直道”,相信一定会大力推动和加决两国投资合作的步伐。
(四)两国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界应与相 关科研学术和商业咨询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学术机构的智力资源,全面摸清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变化,认真分析市场潜力,从而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避免出现投资失误。
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就在脚下。当前,中俄两国面临着难得的合作机遇,两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高速增长,在技术、投资、资源、商品等领域互有需求,又互为最大的邻国,具有毗邻的地缘优势和友好交往的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有加强互利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愿望。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中俄双方都能站在战略高度,结合 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包括能源和资源性项目开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开创投资合作的新模式,就一定能使两国的投资合作实现质的飞跃,也一定能使两国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责任编辑:高晓慈)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5》(俄罗斯部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虞明铎:《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2005年4月23日“中俄中青年学者论坛”会议论文。
[3]岳连国:《投资合作突破性进展 总投资金额达到15亿美元》,新华网2005年6月10日莫斯科专电。[4]同上。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