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心诠师德——学习汪金权事迹有感
爱心诠师德恒心铸师魂 1
爱 心 诠 师 德恒 心 铸 师 魂
——学习汪金权事迹有感
毛陈中学 黄志华
近日,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学习了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回家后,本人又通过百度百科等网页的浏览与学习,对其人其事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良多。也许有人对这样的人不理解,甚至觉得太傻了。而我觉得其事可信,其人可敬,其精神可贵。
下面本人拟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联系汪老师事迹、联系实际感想二三。
汪金权出生于1963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有名的黄冈中学。有一天,汪金权前往蕲春四中看望老师顾凤鸣。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交谈间,顾老师叹气说:“四中条件太差,留不住老师,也招不到好学生。”汪金权说:“那我调过来。”顾老师以为他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年汪老师真的调了过来。谈起当年的想法,他告诉记者:“我是从山区走出来的,当时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就义无反顾地到最偏远的学校来了。”(摘自“百度百科”)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从山区乡村到大城市,从条件落后的地方到条件好的地方,甚至不少人千方百计钻天打洞作这种调动,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无可厚非至少很好理解。但是,汪老师却心甘情愿主动地从黄冈中学调到偏远落后的蕲春四中„„读到这一段,我完全理解了汪老师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的选择。
那是出于对家乡乡亲、对家乡学校的感恩之情,那是一个缘于良心、缘于责任的选择,那是对“爱心”、“责任心”、“知恩图报”的最朴素最实在的诠释。
在我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
我们湾里有一位族伯(讳名金安),幼孤,在乡邻的关心资助下长大,于60年代初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后来主动回到家乡做农技员,一做就是20年。到80年代,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呼声中,才提到领导岗位上来。后来做到西河镇、邹岗镇委副书记。90年代末在人大主任职上退休。几十年来,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他无数次尽力地帮助湾里的人,尤其是关心热心读书的年轻人。我就曾多次得到他的关心和帮助。(思之有愧。)
1988年,孝感市野猪湖养殖场初建不久,拟建一所中学,但没有师资。时有孝感师专(现孝感学院)几名优秀学子,如:汉川籍严欣宾,花园籍丁慧英,白沙籍徐耀斌、黄增光(花园、白沙现均属孝昌县)等,主动申请到偏远落后的湖区任教„„
我们毛陈中学也不乏这样的老师,譬如管志新老师、陈秋云老师等等,他们主动要求到边远的师资缺乏的东岳小学支教„„
据介绍,汪老师来四中后不久,就开始当班主任。1989年春季开学,汪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因家贫没来。他一家家去劝家长:“让伢们去上学,学费我先垫着。”以后,这些孩子们的学费从他工资里扣,有时因垫付得太多,到月底时工资都快扣没了,财务人员只好一次少扣点,有时一直要扣到年底。而这些垫付的钱,数目到底有多少,学生还了或是没还,汪老师从不介意。有的学生没钱吃饭了,汪老师也几十上百元的给。上世纪90年代初,他月工资仅百余元,因帮助学生,常自己借钱吃饭。22年来,汪老师每年都要帮一二十名学生垫学费或生活费,至今累计数百人。后来,一些学生考上大学了,甚至就读研究生,他仍然继续资助,有时一月要寄上千元,总数累计超过10万。汪老师是该校中老年教师中唯一没有房子的人,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中。(摘自“百度百科”)
许许多多的老师,包括我在内,都从精神上物质上帮助过学生,但是正如俗语所云:“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汪金权老师无数次的无私的关怀资助贫困学生,1
爱心诠师德恒心铸师魂 2
20多年来,没有停止,没有间断。而且,他和他的家境一直处在拮据之中。
汪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孤立的看,都是平凡的,都是小事。但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二十多年如一日地累加起来,它犹如“滴水穿石”,它好比“积土成山”,它可以“铁杵成针”,它足以“感天地、泣鬼神”。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许以世俗许多人的眼光看,汪老师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傻,是一种愚。其实,这正是一种大智慧。不是有一个成语叫“大智若愚”吗?
5月24日下午,黄冈市副市长梅香雪一行刚刚离开蕲春四中,汪金权就将收到的一个信封交给该校教研处副主任汪文华,里面装着8000元慰问金。据介绍,这是一周以来,汪金权第三次上交慰问金。……汪金权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单位和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而对于这些慰问金,汪金权都是一笔笔用信封装好,标明日期,交给学校。汪金权说:“我相信大家捐款的初衷是希望这些钱都用到实处,不属于我个人。”为了切实减轻汪金权的经济负担,大儿子汪品超就读的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决定免除其读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还有热心企业资助了汪品超2万元的生活费。日前,汪品超拿出1万元爱心款去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我之前是一个普通老师,现在还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才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我虽然资助了部分学生,但我不是一个慈善家,我做的事太少,获得的回报却太多太多。”汪金权说。……当地一些企业为方便他的教学,先后赠送他三部手机。然而,转眼之间,他就将慰问金和手机全部转赠给了困难学生。„„2010年06月19日昨日,省文明委在蕲春县隆重举行仪式,授予蕲春四中教师汪金权“湖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接受颁奖后,汪金权老师激动地说:“这个荣誉属于无数的山区教师,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山区教育和山区的孩子们。”(摘自“百度百科”)
对于社会的回报,对于政府的认可,汪老师不贪功、不慕名、不逐利。这是一种何等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何等的博大胸襟,这是一种何等的深远智慧!
正如汪老师所说“这个荣誉属于无数的山区教师”。的确,像汪老师那样,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教师比比皆是,被报道的毕竟很少,更多的是不为人知。但他们仍然默默地无怨无悔地耕耘在三尺讲台,春去春来,花落花开。
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说:“诚然,人类需要寻求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对于一件忘我的事业的进展,受了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诚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像汪金权老师这样的人就是 “没有闲暇也无热诚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的人。因为他们的爱心已倾于他们所热爱的学生,他们的热诚已注于他们所忠诚的事业。
钱财,对于他们只是一种维持生计的身外之物,而大爱,则是一生为之追求的心灵之魂。正是基于这种爱心,这种持之以恒的奉献,诠释了师德,铸造着师魂。
如果有人说他们傻,那么我认为他们傻得可敬。我要高声赞美这种傻子精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爱的人。
孝感市孝南区毛陈中学黄志华
2010-11-14草稿2010-11-20定稿
第二篇:学习汪金权事迹有感(模版)
学习汪金权事迹有感
汪金权老师自己收入本来就不高,但他经常拿出钱来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外界的捐赠,他禁受住物质的诱惑,全部转赠给需要帮助的人;汪老师在该校的老年教师中是唯一没有房子的人,他的七旬老母,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以及弱智的小儿子,至今还住在大山的老屋中;汪老师到学生家中做工作,让家境贫寒的孩子上学,并在经济上予以资助;汪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他与学生同吃同住已是四中的一景;……
汪老师的很多事迹都让我们感受到:他淡薄名利,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始终把别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从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像汪老师这样,扎根教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老师已经不多见了。与他相比,我真的是太渺小了。虽然我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没有到他那种默默奉献的境界;我挣了工资,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更好一点,而不会想着哪个学生有困难我要去在金钱上予以帮助,有时我觉得自己不够花呢。
汪老师的品质是高尚的,脱俗的,伟大的。我们要向他学习施恩于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人不图索取,面前各种诱惑,泰然处之、不为所动。汪老师用他自己的高尚品格给学生树立了一面旗帜,照亮了身边的人,也感人了无数的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汪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研究学生的不同特点,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第三篇:学习汪金权老师事迹有感
学习汪金权老师事迹有感
我校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先进事迹。
汪金权老师从华中师大毕业后,分配在名校黄冈中学工作,一年后,他毅然回到贫困的大别山区,一干就是23年;23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3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他就是被盛赞为“大别山师魂”的湖北蕲春四中的汪金权老师。汪金权同志扎根山乡22年,倾心教育、淡泊名利、捐款助学、坚守清贫,展示了一名优秀山乡教师形象。他是教师的优秀楷模,是当之无愧的师德标兵,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扎根山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生境界;学习他爱生如子、克已助人的高尚品格;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同样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在汪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两点教师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责任心和爱心。汪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平凡和伟大。同为教师,他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做为一名教师,当你站到讲台上,望着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一种责任心在心头油然升起。教师的责任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实践来咀嚼这八个大字的真正含义。我们要时刻铭记,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教师的工作,更是千万个家庭的希望。责任是成就教师事业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全面履行教师职责中,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没有责任心,再好的教学设备也会弃置不用;有了责任心,再简陋的校舍也能“旧貌换新颜”;没有责任心的教师,只有空泛的说教;责任心强的教师,既重言教,更重身教;有了责任心,成绩再差的学生也能成才;没有责任心,分数再高的学生也会低能。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具备的是一份爱心。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汪老师爱生如子、克己助人,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尽其所能地扶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与特困生同吃同住,为求学困难的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他把全部的身心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细致入微地关心“双差生”,自觉践行着“有教无类”的可贵思想。我们不一定能做出汪老师这样的成绩,但也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爱心,爱是具有多种形式的,爱是没有具体范畴,在课堂上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亲切的交谈,都会如同一缕轻柔的春风,温暖学生的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要心中有爱,行动有爱,时时献爱,我们就能赢得学生的喜爱。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因为汪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先后有1000多名学生考进了大学,改变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命运。汪老师克己助人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应向汪老师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爱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汪金权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如是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想说,我们达不到汪金权老师那样的高度,这是闪耀在中国教育界的一颗耀眼的星,既然做不了星,那就让我们做一支蜡烛,或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吧,为自己,为他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平凡的汪金权老师,让我们再一次见证了当代人民教师伟大!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第四篇:学习汪金权事迹
学习汪金权事迹,做人民满意教师
实验中学 王元智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全国师德论坛”的宗旨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光荣的人民教师”这个主题,交流师德建设的宝贵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规律与特点,研究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新思路与新举措。举办“全国师德论坛”,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增强人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造就高素质的人民教师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振兴,教育是根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而且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目前,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将成为教育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基本矛盾。教育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教育整体比较薄弱的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教育为农村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还亟待加强。
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我是荒原上的一支电线杆,也许只能永远地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 汪金权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关键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首先就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发展,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教师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毛泽东同志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做过教师,我对这个职业很有感情。最近我们在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之际,又认真学习了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深刻体会到他对教师的高度重视。他要求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特别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才能真正为人师表。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提出,广大教师要为人师表,注重师德修养,大力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足教师队伍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
学习汪金权,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汪金权,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身正为范,为人师表。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学习汪金权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学高为师,终身学习。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
在庆祝人民教师自己的节日的时候,我们更加体会到使命的崇高,更加意识到责任的神圣。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作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学习汪金权先进事迹有感
读汪金权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郭家坝明德小学
王梅英
提起汪金权老师的名字我们并不感到陌生,他的先进事迹早就在报纸网络媒体上引起众人关注,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在资教生岗前培训会上我们更进一步学习了汪老师的先进事迹,更多的了解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全国几千万教师队伍中,汪金权只是平凡的一员。论学历文凭,论教学科研,论行政职务,汪金权也许排不上名次,但是他在贫困地区的艰苦环境中,能够坚守教师岗位,几十年如一日,以其平凡的工作,造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汪金权老师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誓言,舍弃了在大城市定居的生活,放弃了名校工作的机会,主动调往山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其间,汪老师甘守清贫,淡薄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用自已的微薄收入,资助大量贫困学生,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孩子的梦想。
汪金权的先进事迹,让我感受到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师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令人感动的事迹,有企业家捐资助学,有年轻人见义勇为,他们都可以算作是英雄。但是这些事迹,也许只需要一时的决心或勇气,而汪金权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一干就是几十年,这不仅仅是需要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说的多做的少,争利不争优,争职不争先,学术造假,行贿受贿,损人利己,文人相轻„„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中写到:“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汪金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在钦佩汪老师的先进事迹时,更要在思想上时刻自我反省。
学习汪金权老师,要学习他淡薄名利、乐观处世的态度,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热爱学生、甘为人梯的高尚师德,认真履行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职责,踏踏实实,为学生排忧解难,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我不禁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汪老师的感人事迹,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汪金权老师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天,我们学习汪金权老师的先进事迹;明天,我们将把这种执着的坚守来传扬,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受到幸福,在我们的引领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汪金权老师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从优秀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
优秀老师们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们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