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犯罪的特征

时间:2019-05-15 00:4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务犯罪的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务犯罪的特征》。

第一篇:职务犯罪的特征

(三)职务犯罪的特征

职务犯罪在构成上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主体的特定性。即职务犯罪的主体只能是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运用公共物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公职人员。

(二)行为的渎职性。职务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行为都违背了一定的职责要求。根据渎职行为的具体特点,可将职务犯罪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贪利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利用职权牟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等。二是擅权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危害国家机关正常管理职能的犯罪,如报复陷害罪、刑讯逼供罪等。三是失职性职务犯罪。即行为人在职务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犯罪,如玩忽职守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等。

第二篇:论职务犯罪的特征及预防对策

论职务犯罪的特征及预防对策

石家庄市桥东区人民检察院 吕志科 解冰

职务犯罪是什么?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同时,职务犯罪也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极大地损害着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廉洁的政府,正直的公职人员,高效的管理,无腐败的繁荣,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人们共同追求和奋斗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战略和对策来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越来越成为明智的政府执政治国的重要内容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职务犯罪的特征 职务犯罪一般具有四个特征:

(一)犯罪手段的隐蔽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健全,打击犯罪力度的加大,职务犯罪的手段也不断翻新,更具隐蔽性,或以“集体研究”乱发奖金;或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从中贪污、挪用;或名为借,实则挪用。收受贿赂等案件更是幕后交易,隐性更强。

(二)犯罪主体的特殊性。职务犯罪的主体是特殊的,它的行为人必须具有“从事公务”的身份,才能构成职务犯罪的主体。“从事公务”是职务犯罪的身份特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员:(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具有经营、管理职责或者监管单位财物职责的人员;(3)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4)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犯罪结果具有损公肥私性。犯罪分子为了获取非法利益,往往是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相互配合,把公共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落入个人腰包。都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

(四)犯罪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前几年职务犯罪案发地多为权力集中的人权部门或财权部门的模式早已被打破,职务犯罪的发生已走近每一个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人,连过去一向被认为圣洁的教育、医疗等部门也成了案发高源区。

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

(一)打防结合是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手段,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呢?打击是对已产生的犯罪行为的惩治,是治标之举;预防则侧重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治本之策。所以说打击是预防的一个直接手段,预防是打击的深化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打击与预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

(二)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遏制不正当竞争。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中之重。职务犯罪导致的原因之一就是。制度不完善,所以导致很多的不正当竞争,这是职务犯罪的重大隐患。虽然党和政府不断总结经验,在制度建设方面颁布了许多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和政策成效不大,我们必须提出更好的制度和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了这些政策和制度不要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把职务犯罪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预防职务犯罪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以案说法、让犯罪分子现身说法以及建立廉政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切实做到警钟长鸣,促使领导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美色关,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筑牢心理防线。

(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是每一名干部领导的必修课,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不学习思想就无法进步,能力就无法提高,领导方法就无法改进,做出的决策也就不可能正确。一些党员干部在学习上总是静不下心来,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推三阻四,走形式主义,其实许多东西只有静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获。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静下来,心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无法拒绝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因此,坚持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钻研,时刻接受党的教育,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同时,自己要按照党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不做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四)以案为鉴。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看到这些反面案例,在自己思想深处受到极大触动。对他们所犯的错误的过程、原因及教训作了反思:这些干部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背弃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宗旨,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道德观念失衡,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从中也使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学习对照,既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又从反面教材中汲取了教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五)立足检察职能。检察机关要紧密结合查办案件和行使检察权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解决履行检察职能与职务犯罪预防的关系,由初级行使预防向系统全面预防转变,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要严守司法活动范围,贯彻“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保障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权威和效果。

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注意解决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比如检察机关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准确定位问题等,都亟待解决。由于职务犯罪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它的治理也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应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媒体也要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职务犯罪的危害,有了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加之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人员的不懈追求和努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必将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第三篇: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预防职务犯罪心得体会

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职务犯罪依然存在,人民痛恨职务犯罪,要求惩治职务犯罪,消灭职务犯罪,以维护自已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首要基本特征,也是其本质特征,职务犯罪自然也不例外,其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职务犯罪由于其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具有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权力而表现出其比一般犯罪更为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 ㈠危害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㈡造成公共财产的大量流失 ㈢腐蚀国家的肌体,危害国家的长治久安。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打击是治标之举,预防才是治本之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任何事物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的,职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然也不例外。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从内因方面只有不断优化、强化职务行为人的素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职务行为人具有良好的素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不想为职务犯罪,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预防职务犯罪除了优化、强化内因以外,还应劣化、弱化外因,消除引发职务犯罪的外部因素。下面从社会风气、规章制度、监督管理及执法环境等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1、净化社会风气。它涉及到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的直接参与,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等措施从宏观上加强规范和引导,更需要每个公民、各个单位、部门的直接参与,从我做起,从本单位做起,从小事做起。就后者具体来讲,依法照章办事,消除单位、个人为谋非法、违章之利益而走后门、拉关系的非分之想;守法照章行事,消除非法、非分之想,不给有关单位、个人开后门,得好处提供条件。如上述所说去做,那么,上述不良社会风气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得到遏制,减少,消失。当然,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性和不完备性,我们不可能制定出绝对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更不可能人人都依法照章办事、守法照章行事,所以,净化社会风气只能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它又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需要你我去实践,身体力行。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狠抓监督管理。这是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部门,也包括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实际生活中,很多职务犯罪与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有关。规范、科学的工作程序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使职务行为人不敢、不能为职务犯罪,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职务犯罪的发生。所以,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各行各业,包括本单位工作特点、规律的调查研究,并注意加强对各种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规律的调查研究,为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提供有效依据。再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就得不到执行、落不到实处,而使之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还应狠抓监督管理,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执行,落到实处,发挥规章制度的效用,预防和减少因监督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职务犯罪。

3、预防职务犯罪,需要党委的领导,政府的支持,需要职能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发挥,需要各个部门及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由此,我们应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检察机关在其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各部门及人人都来参与的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格局。可见,构筑社会化的职务犯罪预防格局,党委和政府要重视,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部门及每个公民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或者检举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很好地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很好地运用向有关国家机关控告、检举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权利,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遵守宪法和法律,不为职务犯罪,人人控告、检举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不让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为职务犯罪的大好局面。任何职务犯罪都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都存在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大都痛恨职务犯罪,我们何不很好地遵守宪法和法律,洁身自好?又何不很好地行使控告、检举权利,揭露职务犯罪,让其无藏自之地?人人都如此,则职务犯罪将无藏身之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标将指日可待。

第四篇:会计职务犯罪

论文题目: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分析会计职务犯罪的原因

摘 要

职务犯罪的主体,正逐渐由单位领导向财务人员转变。特别是最近几年,财务人员单独犯罪,或者财务人员与单位领导相互勾结共同犯罪,逐渐呈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我们在打击犯罪的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有为重要。我们通过几年来查处的案件,分析犯罪的特点,透视发案原因,研究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对我们预防职务犯罪,促进经济稳步增长,为发展经济保驾护航起着很大的作用。

来自最高检的消息显示,2010年,全国检察机关已全面推行预防职务犯罪报告制度,将检察机关预防工作融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总体工作格局中,促进社会矛盾防范化解和社会管理创新。

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白泉民指出,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掌握职务犯罪发生的特点规律、变化趋势,从总体上研究部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建立完善各系统、各行业内控机制,推动系统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

本文从会计人员职务犯罪入手,深入研究了我国近年来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引发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了不通见解,旨在更好的引导企业从源头上抵制职务犯罪的发生,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关键词: 职务犯罪 不相容职务 内部控制体系

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分析会计职务犯罪的原因

职务犯罪是我国当前政治腐败现象的典型表现。治理腐败、防范和遏制职务犯罪是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职务犯罪的形式、特点、规律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针对新形势下职务犯罪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会计职务犯罪现象及特征

1.1会计职务犯罪数据统计

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039件42901人,分别同比增加3.1%和7.8%。2010年,职务犯罪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最高检职务犯罪预防厅厅长宋寒松1月9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明确答案:重点领域和环节职务犯罪案件频发。

会计职务犯罪通常是单位高层领导、会计主管、出纳人员或经手人协同作案,侵吞国家财产。职务犯罪的主体,正逐渐由单位领导向财务人员转变。特别是最近几年,财务人员单独犯罪,或者财务人员与单位领导相互勾结共同犯罪,逐渐呈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2008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立案的女性职务犯罪中,财务人员占总数的82%。

1.2会计职务犯罪的界定

会计职务犯罪与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是有区别的,会计人员的违法行为并不一定全部属于会计职务犯罪。因此,必须对会计职务犯罪进行准确的界定。

1.2.1犯罪主体的主观非法谋利,即故意谋求一定的经济利益

犯罪人的犯罪动机是为了谋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即在主观上以谋取非法物质利益为目的。这要区别于会计人员因业务不精或工作疏忽而导致的锚账、锚款

行为。错账、错款没有故意贪污和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只是会计违法行为,尚未构成会计犯罪。

1.2.2.犯罪金额超过一定的标准。

会计人员违反法律的活动大都可以用数额给予衡量。因此,判定会计人员的某一非法活动是否构成会计职务犯罪,其所涉及的金额是一个重要标准。例如,偷税金额在1万元以上或偷税金额占应纳税款的1O%以上,则是会计犯罪,反之,则是会计违法;贪污金额在5干元以上的构成贪污罪,反之,则是一种会计违法行为。

1.2.3.产生一定经济损失或造成一定社会影响。

根据会计职务犯罪危害后果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严重的危害后果与非严重的危害后果。危害后果是判断会计人员的非法行为属于会计违法还是会计犯罪的又一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第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条中列举了违反会计法的行为。如上述行为给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或者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该种行为就属于会计犯罪,反之,则是会计违法。

1.3当前会计职务犯罪的特征

1.3.1.隐蔽性强

财务人员犯罪也可称为“职业犯罪”,即财务人员使用专业技术手段实施犯罪,隐蔽性较之一般犯罪强。犯罪人员利用单位资金、帐户管理方面制度不健全或制度不落实实施犯罪。作案手段除常见的收款不入帐、以少报多、重复报帐、利用保管印章的便利私自开取银行支票提取现金、隐匿、伪造、变造银行对帐单、虚增债务等外,还有不少是利用计算机作案。1.3.2.从事营利活动成为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直接诱因

根据条例分析,财务人员因赌博、经商、炒股实施贪污、挪用犯罪成为发案的直接诱因。如市金桥管理区金屯村出纳员金长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将本

村收取的土地补偿费人民币三万元借给本村村民杨乃彦个人使用,从事营利活动。

1.3.3.“小金库”成为相对集中的发案部位

对相关案例的分析表明,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违反《会计法》规定,在基本帐户以外开设多个帐户截留资金,形成的“小金库”日益成为滋生职务犯罪的温床

1.3.4.单位领导与财务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贪污、挪用

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有不少是单位领导与有关财务人员相互勾结共同作案。由于此类案件的单位领导直接参与作案,使得单位的财务工作失去监督,犯罪易于得逞。

1.3.5.后果严重、危害性大

由于财务人员直接统管单位大额资金,一旦犯罪给国家、集体和单位造成的损失非常大,危害严重。这种危害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单位造成巨大损失;二是体现为无形的损失,即企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和财务人员的信誉度受到损害。

2.会计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2.1主观方面

有的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不自觉地违反执业规范和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盲目攀比,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会计人员一旦受社会上腐朽思想、拜金主义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很容易滋生盲目攀比心理,于是就凭借职务便利向单位“要钱”。二是迫于压力、被逼就范。会计人员是依附于经济组织(指公、私营机构,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存在的,地位上的从属性制约了会计职责的履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机制下,面临随时可能失业的威胁,少数会计人员丧失了原则和立场,完全依照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三是追求小集体利益,通同作弊。有的会计职务犯罪是建立在本单位小集体利益之上的,通过共谋与单位其他人员共同犯罪,其出发点是为了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利益。

2.2客观方面

2.2.1国家法律制度较粗放,漏洞较多

国家会计制度在支出控制、投资控制、结算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规范比较粗放,漏洞较多,缺乏程序性,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且会计从业规范政出多门互相矛盾,使有些会计人员钻制度空子,从中谋利。

2.2.2企业内部对会计人员工作监督疏漏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很多发案单位财务制度杂乱无章,管理混乱。尽管有的单位制定了内部财务制度,但形同虚设,不严格进行财务检查、凭证稽核,缺乏有效的牵制、制约机制。会计人员违法犯罪中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打击不力的现象。尽管会计工作中数据失真、监督不力、违法违纪等问题较普遍,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的直接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很少,许多问题不了了之。有的单位出于种种原因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隐瞒犯罪事实,使会计人员职务犯罪得不到及时的查处:有的在发案后仅对直接责任人进行内部调离处理,有的甚至被处刑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2.3会计人员岗位设置存在欠缺

有些单位对会计,出纳错误地实行一人多岗,或互相替岗,或职责不清,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还有的单位管理人员为了减轻工作负担,委派会计保管多部门印章,对凭证、账簿自己自审,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凭证自填自审,不仅违反了国家会计准备中关于不相容职务的规定,更给了不良人员可乘之机。

3.防治会计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3.1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大量的事实证明,贪污和挪用公款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行为主体的主观上说,根源在于物质诱惑下所产生的极端利己主义动机。要防范和减少会计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从源头上做工作,有针对性地坚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在年轻人、女性等会计职务犯罪高发、多发人群中加强法制、道德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形成抵御腐朽观念的屏障。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会计人员明白法与非法、罪与非罪、违纪与违法之间的界线,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3.2完善会计制度及加大执法力度

国家应当根据变化了的市场情况和经济管理环境,借鉴国际先进的会计管理规范,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从业准则和会计制度,减少其中可供选择的程序和方法,缩小会计人员自主选择政策的空间,堵住利用政策选择、披露表达等技术性会计手段进行会计职务犯罪的漏洞。

有关单位和检察杌关要加大打击和预防力度,对违反财务制度贪污、挪用公款的行为,要严格依纪依法追究其违纪责任与刑事责任;对于构成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要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依法查处。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廉政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业务知识培训,要督促和帮助有关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对财务部门领导权的设置和监督,堵塞产生职务犯罪的漏洞,遏制财会人员职务犯罪的发生。

3.3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经济组织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制定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制约制度。一要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要明确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三要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四要明确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通过制度建设,把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纳入规范管理的范畴,用有效的制度来协调单位内部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约束各项经济行为,消除凭个

人意志处理经济业务的现象,把职务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预防职务犯罪,最主要的根源在于控制好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之间的分离及控制,下面我们具体阐释一下内部控制中的不相容职务。

3.3.1内部控制制度中不相容职务的由来

不相容职务的设置缘于内部牵制,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单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最早对不相容职务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不相容职务进行论述,目前国际上对于内部控制和不相容职务论述的源头来自于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The Tread—way Commission)。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4年进行了增补。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提出5个控制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不相容职务就在控制活动之中。事实上,只要存在委托授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就存在牵制,存在不相容职务。

不相容职务的具体表现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活动,企业就需要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是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某些职务或若干岗位,可能发生错弊,又能够掩饰其舞弊行为的那些职务。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必须对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对其责任实行相应划分和规定,使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其他相关流程或环节工作,使内部控制在管理链条上得到有效的规范、管理和制约。例如,我们熟知的内部财务防范,内部财务防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容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而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其意识和实践,在我国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

内部防范思想。宋代理学家朱嘉在《周礼理其财之所出》一文中便提出:“虑夫掌财、用财之吏,参漏乾设,或者容奸而肆欺„„于是一毫财赋之出入,数人之耳目通焉,”意谓考虑到掌管和使用财赋的官吏可

不相容职务必须相互分离,这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企业内部的不相容职务,从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各生产经营环节看,应当包括会计岗位设置中的不相容职务、货币资金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购货与付款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存货与仓储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工资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销售与收款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筹资与投资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等基本内容.不相容职务是组织设计和管理中常遇到的问题,不相容职务设置是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处于比较核心的地位。一般文章谈及不相容职务仅仅进行一些描述,或举几个例子,或仅仅说明内部控制要设置不相容职务,所以导致对于一些核心的问题就语焉不详,很少有人对不相容职务特点、性质、及设置不相容职务应遵守的原则等问题作深入探讨。

3.3.2不相容职务在经济业务中的应运与分析

一般情况下,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五个步骤。如果上述每一步都有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分别实施或执行,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从而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初步发挥。

业务的处理有一个流程,这个流程由一系列环节组成,这些环节种不同的职务之间不相容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经济业务完全不能由一个人来担任,这些职务之间属于强不相容职务,强不相容职务之间不能安排一个人来担任。部分相容即弱不相容职务可以由一人来处理(辅之以其他的控制措施)。然而,确定哪些职务完全不相容?哪些职务部分相容?我们以购货与付款循环来说明。一项购货与付款业务涉及授权批准、执行购买、验货、财务记录(总账、明细账)、审核、付款、保管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财务记录岗位涉及许多业务循环,无疑是核心的岗位,它和其它的岗位都不相容;执行和验货都是连接企业内、外部的职务,这两个职务寻租和舞弊的机会较多,属于强不相容职务。验货与保管共同涉及实

物入库,且有前置控制和后续控制(财产清查),验货与保管之间属于弱不相容,两个职务可以由一人兼任。

此外,一个业务循环中的不相容职务设置应该是开口的循环,一个人不应该兼该业务的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不相邻环节的职务。正确的做法是: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审核——验货——付款——保管,而不能出现,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审核(授权批准兼),或授权批准——执行——记录——审核——验货(执行兼)的情况。

对于一些财务制度和机构很发达的企业而言,以上列举的岗位都可以有不同的人来担任,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控制收益会大于控制成本的支出,内部控制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而不是妨碍其发展的。在操作性目标中,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比较而言的;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比较而言的。所以,不相容职务的设置必须考虑它的经济效益。

3.3.3不相容职务的失效和优化

不相容职务对于解决舞弊的作用是有限的,可以说,任何内部控制制度都是有漏洞的,不存在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相容职务也是如此。不相容职务起源与牵制,本质是对于人性的弱点的担忧,如果担任职务的人是可以信赖的,不相容职务对他而言没有也是可以的。如果担任职务的人是完全不可以信赖的,不相容职务对他(们)而言是不够的。可能导致不相容职务失效的原因有:

① 不同的业务循环中的不相容职务交叉而导致不相容职务的失效。例如:甲在销货业务中担任审核同时在投资业务中担任授权,乙在销货业务中担任授权同时在投资业务中担任审核。甲乙可以相互交换权力使本来在单一业务循环中有效的相互牵制设计失效。特别的是在两个业务循环中两个人担任的职务正好处于上、下位对调,这种情况下作弊的可能性极大。

② 不相容职务设置本身存在漏洞。一个人在一个业务循环中控制两个重要环节,例如在购货与付款业务同时担任审核和授权批准两个职务,就可以把价格或性能不合适的设备买进来,导致企业利益受到损失。

③ 不相容职务的僵化导致不相容职务设置的失效。不相容职务在设置的初期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制度逐步适应,制度的威慑力会逐渐衰减而失去效用。如果不对制度本身或执行制度的人进行调整,就会产生舞弊现象。有许多时候企业出问题并不是原来制度不好,而是因为制度是有“寿命”的。

④ 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导致不相容职务设置失效。我们说不相容职务的设置只是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其他的内部控制还有实物控制制度、文件管理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强制休假制度等等,这些制度需要相互配合,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生态群。如果其他制度没有起到作用,单纯的不相容制度难以起作用,一种制度单兵推进是不会有长期生命的。

现代的职务犯罪呈现集团化的倾向,例如,不相容职务的设置对于串通作弊的“窝案”是不起作用的,“升级版”的不相容职务应该包括职务轮换、突然休假制度。商业银行较早认识这个问题,对于如同城票据交换、外汇交易等一些重要岗位除不相容职务设置外,常采取强制休假来防止舞弊。不相容职务设置应该和定期、不定期的内部审计制度等结合起来。

作为内控的一部分,不相容职务设置意味着向管理目标的某一终点努力,但不是终点本身;它的成效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华丽的政策、精细的守则或表格;不相容职务分离只能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的各种舞弊行为.防范舞弊行为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功能或目标,然而,内部控制在面对串通舞弊行为时,却难以发挥作用,串通舞弊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内部控制是环环相扣的,每一环节都有效运行才会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如果相互牵制环节的人员串通舞弊,原本可以发现的错误和舞弊便会被隐藏起来,使内部控制失效.到目前为止,企业中存在的串通舞弊现象十分严重,如会计和出纳两项不相容的职务,正常的操作程序应该是:出纳收支钱物,而会计据以登记账簿进行牵制,这是会计与出纳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因所在.然而如果两者串通舞弊,则钱物和账簿就会同时发生错误且保持最终相符,而可以不被发

现.串通舞弊现象不仅仅在会计和出纳之间发生,在企业中,任何两个职务,特别是不相容职务之间都存在发生的可能,最终达到侵蚀企业的财产,这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串通舞弊影响了内部控制功能的发挥,降低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效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因此,如何防止或解决串通舞弊行为,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加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4、结束语

随着主义市场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制度的建立,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几年来,通过改革、改组、兼并、资产重组和加强管理等,很多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仍然不强,脱困基础仍不牢固。一些企业的领导仍然不注重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从内部入手治理企业十分必要。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就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监督化管理。会计监督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还存在的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各方面共同配合,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财政监督 2008/16

2、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模糊评价研究 煤矿机械 2008/11

3、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财政监督 2008/18

4、浅谈如何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铜业工程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上海国资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大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7/1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浅议集团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 铁路采购与物流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上海企业 2007/08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浅谈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一个小金库案例的评析 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2007年)2007

致谢

在财贸学院的学习生活是愉快而难忘的,走出校园,我们开始步入现实社会。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与总结,我完成了毕业论文。这一切的顺利完成,归功于老师对我的辛勤指导和学校对我的培养,衷心地说一声:“谢谢!”

二零一一年五月

段志英

第五篇:商业银行职务犯罪

商业银行职务犯罪

一、【职务侵占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追诉标准】根据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五倍执行。(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追诉标准】

根据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 刑法第二 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资金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进行非法活动”情形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以及“进行非法活动”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执行。

第五条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挪用公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三)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四)其他严重的情节。

第六条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挪用公款数额在二百万元以上的;

(二)挪用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特定款物,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三)挪用公款不退还,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

(四)其他严重的情节。

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刑法》第一百八十四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1.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法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2.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指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非法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法释[2001]17号)的规定,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3.利用职务之便:是指利用本人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职权以及利用与上述职权有关的便利条件。

4.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行为人索要或收受他人财物,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或允诺为他人实现某种利益。该利益是合法还是非法,该利益是否已谋取到,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5.数额较大及巨大:根据2016年4月18日起施行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按照本解释关于受贿罪、贪污罪相对应的数额标准规定的二倍、五倍执行。(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较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依法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贪污或者受贿数额在三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 《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1.追诉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二十一条 [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案(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二款)]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总面额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币量在二百张(枚)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五、【伪造、变造、转让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

《刑法》第174条第2款:伪造、变造、转让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六、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妨害信用卡管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一)明知是伪造的信用卡而持有、运输的,或者明知是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运输,数量较大的;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数量较大的;(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

(四)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窃取、收买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犯第二款罪的,从重处罚。

1.追诉标准: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伪造可进行交易的信用卡,或者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涉及信用卡1张以上不满5张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涉及信用卡5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

七、违法发放贷款罪

第一百八十六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关系人的范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有关金融法规确定。

1.追诉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四十二条 [违法发放贷款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法发放贷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违法发放贷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八、第一百八十七条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帐,数额巨大或者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1.追诉标准:第四十三条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九、【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

《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追诉标准:

第四十四条 [违规出具金融票证案(刑法第一百八十八条)]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违反规定为他人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三)多次违规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的;

(四)接受贿赂违规出具信用证或者其他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的;(五)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十、第一百九十一条 【洗钱罪】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 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一)提供资金帐户的;

(二)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金融票据、有价证券的;(三)通过转帐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四)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

(五)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下载职务犯罪的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务犯罪的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务犯罪是

    全县副科级干部培训班讲课稿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职务犯罪防治

    职务犯罪防治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

    预防职务犯罪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区预防职务犯罪的指示精神,围绕“堵源头,抓建制,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手段,增强全局干部队伍防范意识” 的预防工作思......

    预防职务犯罪

    举办预防职务犯罪讲座 邀请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科的领导为全体干部职工举行了一场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 该讲座结合近阶段典型案例,重点围绕职务犯罪的特点、发展趋势、......

    预防职务犯罪

    预防职务犯罪,刻不容缓银行是金融管理货币资金的行业,干部员工整天与现金、票据打交道,责任重大。银行工作的特殊,其工作人员既有各岗位各职级相关职责及权利,同时又存在各岗位各......

    预防职务犯罪

    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1.1.1职务犯罪概念及其种类顾名思义,职务犯罪是与职务有关的犯罪①。职务犯罪不是我国刑 法的法定罪名,而是基于对犯罪的研究根据各类犯罪的行为......

    解说词职务犯罪

    要相信,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公职人员贪污腐败, 经济犯罪不被发现是偶然,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无人知道是幻想,只要你逾越了党纪国法的界限,受到政法机关的惩处是必然;公职人员守法......

    职务犯罪观后感

    参观无锡职务犯罪教育有感 8月15日我厂组织职工到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基地接受廉政警示教育。通过观看职务犯罪服刑人员卞某现身说法视频和参观无锡市预防职务犯罪教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