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特征

时间:2019-05-15 09:2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中国家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中国家特征》。

第一篇:发展中国家特征

发展中国家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最后,大范围的贫困。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广义上发展中国家是指除经济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上其余一切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OECD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国际组织。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发展中国家的分组

发展中国家独立有先后,各国国内外条件和独立后实行的经济政策不同,发展速度和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一些国际机构往往按照自己的任务和需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组统计。

世界银行每年发表《世界发展报告》。1989年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世界发展指标的国家分类在1988年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主要变化是,1988年版中的“发展中国家”组由现在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替代。现在,发展中国家是指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为方便起见,也包括从中央计划经济转轨的国家。

世界银行对世界各经济体分类的主要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每一个经济体被列入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三组,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又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两个亚组。根据收入作出的分类并不一定反映发展的状况。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组别的国别构成会发生变化。

由于情况变化,《世界发展报告》不同年份对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

2002年,各收入组别按照200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划分,使用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计算。各组为

 低收入国家:755美元及以下

 下中等收入国家:756美元至2995美元  上中等收入国家:2996美元至9265美元  高收入国家:9266美元及以上

1997年中国人均GNI为86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1998年中国人均GNI为75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同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NI为3051美元。199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80美元,属下中等收入国家。2003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1100美元,现在,中国仍然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中资本主义的特点,国内外学者都有研究。有人强调民族主义,称把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为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有人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出发,把它称之为“二元性资本主义”;有人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着眼,把它称之为“依附性资本主义”等。我们把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概括为“不发达的资本主义”,以与发达资本主义相区别,而把上述各种特点,包容在“不发达”的概念之中。

一.生产力不发达。

(一)农业在国民收入中占很大比重或主要地位,生产技术原始落后,生产率低。

(二)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现代工业不发达,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增长幅度不大。

(三)科技水平较低,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研经费很少。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份多种多样,形成沿海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内陆、边远农村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的二元结构。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市场机制不健全,甚至经常被扭曲。

1.就市场要素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市场已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市场体系,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发育水平更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是空白,对经济发展造成“金融抑制”。

2.不少发展中国家过份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国营经济的垄断地位,不仅影响了其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完善,而且扭曲了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无法发挥其自身扩张、收缩和协调的功能。

四.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占重要地位,官僚性、垄断性相结合的国家资本主义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于发达国家具有依附性。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的依附性

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 “中心”对“外围”进行剥削,“外围”成为“中心”资本积累的源泉 第三节 各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条件多种多样,在不同的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十分突出,在战后几十年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战后初期,在发展中国家中,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最发达,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最落后,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刚刚起步,处在中间状态。

现在,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依然落后,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危机重重,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最兴旺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中没有取得多少进展。

一.“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发达资本主义经济迈进。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特别是亚洲已出现了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即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它们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的国家和地区,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9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的报告,提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的概念,当时是泛指亚洲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

后来,由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发展迅速,成就突出,并且其中并非全都是独立国家,因此,在1988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使用了”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的概念,以取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概念。在许多场合,NIES特指习惯上所称的“四小龙”。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实践看,亚洲“四小龙”(除中国香港地区外),首先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而后则逐渐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取得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总体目标、实行目标的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它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和总体性的指导作用。从经济发展战略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内向型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和本地区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外国经济依附性的目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主要措施:

对需要替代的工业品主要是消费用工业品和奢侈品,实行保护关税和进口限额。实行外汇管制。

提高本国货币的汇率。

对实行进口替代的新兴工业给予各种优惠,如减免生产设备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关税,发放低息贷款,一定时期的所得税减免等。进口替代政策实行的效果

使各经济体的民族工业均有较快发展。

但由于保护程度过高,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急剧膨胀,本地市场狭小,开工不足,难以获得规模经济;而由于技术落后,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汇率高估使农产品出口受阻,外汇收入减少。

发展工业的设备、技术、零部件需要进口,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

进口替代战略的效果不理想,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转向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为外向型发展战略,其主要特点是以大量的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和本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或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

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

(1)普遍放松贸易保护,提供出口信贷和补贴,减少关税和外汇管制,由保护国内市场转向开拓国际市场。

(2)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起步,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和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拳头产品”出口,逐渐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3)实行由政府指导管理、民间组织负责联系、协调企业直接经营的外贸体制,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销售体系,建立海外情报网和推销网,以美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4)开辟出口加工区,利用境外资金,技术、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有效结合和合理配置,从事委托加工制造业,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5)提高银行利率,吸引国民储蓄,保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6)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7)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不必要的干预的同时,利用银行、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经济活动法律化、规范化,保证外向型经济迅速而协调地发展。

(8)强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合理分配相结合,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以保持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

“东亚模式”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强调内部积累。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进而可以保持高储蓄率,形成良性循环。

2 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一方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为东亚经济腾飞提供了巨大动力。随市场力量发展,政府逐步减少干预,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3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4 各国和地区都努力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从发展传统产业开始,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向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

5 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停滞不前,贫困落后

最不发达国家是某些国际机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类型之一,指经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77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尔宪章。197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拟定了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和名单。

2001年召开联合国第三次最不发达国家会议。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包括:低国民收入(年人均国民收入低于300美元),人力资源很虚弱,经济不稳定。1981年规定的标准是:(1)按1976到1978年间平均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在GDP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10%,(3)人口识字率在20%以下。

1990年,42个国家被联合国划为最不发达国家,它们的人口接近4.4亿人。在世界上最穷的这些国家里,2/3的人口仍然是文盲,1/10的孩子在一周岁前死去,1/10的人得不到安全的饮水。

现在,最不发达国家的数目上升到49个,人口近7亿。

最不发达国家是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布基拉法索、布隆迪、柬埔寨、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里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基里巴斯、老挝、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卢旺达、西萨摩亚、圣地多姆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所罗门群岛、索马里、苏丹、多哥、图瓦卢、坦桑尼亚、多哥、瓦鲁阿图、乌干达、也门、赞比亚。塞内加尔2001年4月12日被列入此类国家中。如此算来,则有50个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所以落后、贫困,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 前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仍占统治地位。2 内向封闭,商品经济不发达。3 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

4 出口产品单一,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和影响。5 资金严重不足。

三.中等收入国家的不平衡发展

中等收入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国家。

进入80年代,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中等收入国家发生出现分化。

最为突出的是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利用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调整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

作为中等收入国家主体的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在80年代以来陷入困境。

第四节 转型国家经济

70年代末开始,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一些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取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各国改革的具体模式不同,但目前一般把这类国家统称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或简称为“转型国家”。一 经济转型的含义

经济转型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转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

计划经济曾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和东欧取得较高经济增长率。60年代,苏联平均年度增长率为7%。社会指标如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等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70年代后,经济增长率放慢,社会指标恶化。1966到1980年,苏联人口预期寿命减少2年。同期工业化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增加3-4年。70年代末,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即开始“转型‘的进程。二 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 

(一)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创立的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激进的方法。后来,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中采用了这种方法。休克疗法的具体措施

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通过全面的自由化来实现整体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政策,改变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休克疗法的理论依据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货币学派的思想。

(二)渐进式改革模式 中国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内容

改革旧体制的过程必须是平缓的、渐进式的过程,以防止经济的激烈震荡。因为突然破坏旧体制在经济上将产生较大负作用。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首先不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旧体制的废弃上,而要放在培育和引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素,使之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 两种改革模式之比较 

(一)改革的动因不同 

(二)改革的性质不同 

(三)改革的目标不同 

(四)改革的方式不同 

(五)改革的成效不同

第五节 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 一 南北之间不平等的旧国际经济秩序

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经济关系领域里各种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对占世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实行控制与剥削的体系。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1 垄断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本质特征

2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重要基础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各种国际经济机构和签订的专门协定是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重要工具

二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1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发展历程

2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1)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

在主权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建立互相合作,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

(2)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

维护对资源的主权与争取海运权 

改善国际贸易与技术转让条件 

国际货币从事领域的改革 

改革世界经济结构

三 南北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 1 南北关系中的冲突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历史上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经济发展的目标

2 南北关系中的合作 经济 技术

四 南南经济合作

1 南南经济合作的发展 共同的利益 存在互补关系

2 南南经济合作的内容

南南合作倡导发展中国家进行更紧密的技术和经济合作,聘请南部国家的专家,分享南部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同时在南部国家中培养对于发展的自觉性。南南合作也鼓励发展中国拓宽发展的思路和经济合作的渠道,促进了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在全球合作和全球管理方面创建了更加民主、更加公平的模式。

本节重要概念:  发展中国家

 经济发展战略

 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 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最不发达国家  转型国家

 国际经济秩序 思考题

1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2 “东亚模式”的主要特点

3 试比较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4 试比较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

5 试论南北经济关系的对抗与合作 5 南南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代价之二: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二篇:发展中国家论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国际体系,同时,也将对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正经历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历史性转型,这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也将积极促进国际体系的规则、结构、机制和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关键词:中国崛起;国际体系;互动关系

中国崛起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发展目标,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这也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崛起将受到国际体系的影响和制约,也将会对国际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关系,把中国国情和国际体系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崛起与国际体系转型

中国崛起是当代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首先,在中国,人们在思考中国崛起问题,其中包括中国崛起的深刻内涵,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中国崛起的国际影响等内容。这里也涉及中国在国际体系中应当如何定位,中国应当扮演什么样的国际角色等问题。其次,在国际社会,人们在评论中国崛起对国际关系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其中包括对美国世界霸权地位可能构成的挑战,对地区和国际体系产生的影响。中国崛起对于国际社会带来的是机遇,还是威胁?

关于中国崛起问题,国内外学者常常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也赋予其各种内涵。有人从传统的权力政治理论来审视中国崛起,把中国崛起看成是出现了新的地区或世界霸权国家,是现行国际体系新的挑战者。也有人认为,中国崛起是通过现代化建设,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大国的历史进程,是中国选择的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原则基础上,开拓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和两大市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通过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历史选择。

国际体系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国际关系,把国际社会看成是一个由各主权国家构成的,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的有机整体。国际体系具有结构特征,它表明不同历史时期国际体系具有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关系,通常称为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具有影响国家行为、协调国家间关系的功能,表现为一种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国际秩序。

国际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此,国内外学者常常用不同视角和标准来判断国际体系的转型。一是依据地区或世界霸权国家的更迭和权力转移来确定国际体系的变化。如“英国治下的和平”,或“美国治下的和平”。二是从国际格局来确定国际体系变化。如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历史性转变。三是根据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秩序来确定国际体系,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定了国家主权原则,一战后统一国际体系的形成等。

实际上,国际体系转型是一个综合性标志。它表现为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国际秩序、国际观念、互动方式所发生的重大变化。[1]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迅速崛起。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各种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单凭一个国家的力量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地区和全球性问题,只能选择国际合作的方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传统的武力威胁和战争手段,都无法解决复杂的国际事务,也无法有效地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国际对话和合作机制的发展,使各国更倾向于以政治和外交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协商、集体管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崛起是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体系互动的过程。通过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崛起也将极大地促进国际关系多极化和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不可否认,中国和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传统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包括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但是,中国崛起不是要争夺地区或世界霸权,而是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历史追求,这个进程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二、国际体系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国际体系是中国发展的外部国际环境。国际体系通过国家间互动、国际规则、国际机制、国际秩序等因素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影响。国际体系既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形成一些限制和挑战。

(一)国际体系的和平转型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发展平台

中国实现崛起,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还要有赖于和平稳定的国际体系。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体系正发生历史性转型。一是以苏联解体为标志,国际体系正从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冷战体系向后冷战体系转型。二是以9 ·11 事件为标志,传统的大国军事对抗体系正向大国合作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体系转型。三是以建立大国战略对话与合作机制为标志,单极霸权和强权政治向全球共同治理体系转型。四是以金砖四国崛起为标志,国际体系从以西方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向非西方的全球体系转型。国际体系的上述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是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而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的结果。国际体系的和平转型为中国崛起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平台。适应国际体系的新变化,中国正在逐步融入国际体系,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走向国际体系的核心圈。

(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为中国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加深,实现了各国利益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复杂的地区和全球性问题。诸如打击国际恐怖主义;防止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共同防治疾病流行、自然灾害;缩小南北贫富差距,消除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和落后问题;解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问题等。这些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不同于传统的国家安全威胁,是各国共同面对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超越了任何国家的边界限制。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也超出了任何国家的能力,即使是美国这样的世界超级大国。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使各国都寻求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解决国际事务,应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也推动了国际机制的发展,使各种国际机制在协调国家间关系和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是国际体系的构成单元,世界大国及其关系结构决定着国际体系的结构与特征。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对比状态,并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进入21 世纪,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一批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趋缓的情况下,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此相联系,这些新兴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积极参与解决地区和国际事务,提高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加强了大国间的战略对话与合作。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和经济危机的打击,其国际影响力正在下降。因此,也开始注重通过战略对话和国际机制来实现其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俄罗斯是一个世界大国,也是一个新兴经济体国家,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行全方位的欧亚平衡的大国外交政策。欧盟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地区组织,建立了经济、政治、外交、安全防务同盟。

欧盟在欧洲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提高了它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本是经济发达国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正走向政治和军事大国。中国积极发展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世界大国的战略关系,加强战略与经济对话,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战略和对话伙伴关系。中国与世界大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将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三)国家对外政策方式的转变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和平环境

追求和实现国家利益是一个永恒的定律。它表现为国家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原则。在历史上,武力是国家实现对外政策的主要手段,战争是解决国家间争端和冲突的最高形式。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商品、资本、技术、生产、服务、人员的自由流动。跨国公司超越国家边界,在世界各地投资、生产,实现生产、销售、服务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从横向和纵向编织了一个经济网络,使各国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在根本上改变了国家利益的实现方式,也改变了国家对外政策的实现方式。各国相互依赖关系的不断加深,并没有消除国家间的激烈竞争,也无法消除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但是,在解决方式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间的竞争不再是扩张性争夺,而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竞争优势等核心竞争力的较量。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式更多地转向政治途径,以和平方式来解决。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由于一系列制约因素的作用,特别是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实施对外政策的手段正发生由战争冲突向合作共赢方式转变。

三、中国崛起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中国是构成国际体系的重要国家。中国的崛起对现行国际体系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包括对国家间关系、国际格局、国际机制、国际秩序和国际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应当确定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在各种国际机制中发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体系的活动,不是要谋求霸权地位,而是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客观趋势,依据中国国家战略利益,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为中国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中国崛起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与国际体系内其他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中国的崛起必然对国际体系内其他国际行为体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中国崛起有助于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需要从这些国家大量进口,从而推动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受益于中国的崛起。其次,中国崛起有助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中国的实力不断壮大,美国也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二者实现了同步发展,互利双赢。兰德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詹姆士·汤姆森指出:“中国的和平崛起符合美国的利益,它将增强太平洋对岸的商业和经济联系。” [2]

摩根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指出:“中国在填补美国经济的漏洞方面发挥了作用。通过保持低利率,中国向美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支持。” [3]最后,中国崛起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崛起确定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4] 它表明,中国崛起的方式不同于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战争政策,而是建立在平等信任、合作共赢的原则基础之上。这将有助于中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大国、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因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从而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二)中国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国际格局是构成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表示国际体系中大国间的权力分配和力量对比关系,是国际体系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崛起无疑是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总额,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美元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开展大国外交、周边国家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和多边外交,广泛参与解决地区和国际事务,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充分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其次,中国积极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冷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终结,在国际力量对比上,表现为一超多强的结构状态。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欧盟和日本等世界强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集体崛起,逐渐形成多个国际力量中心。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多极均衡的国际体系,在1997 年4 月与俄罗斯共同发表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中国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是适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格局是为了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以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世界格局的积极意义在于,将形成各大国际力量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防止任何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垄断国际事务。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集体协商解决国际问题。

(三)中国崛起对国际机制的影响

国际机制是协调国际体系中各国家行为和相互关系的原则、规则、制度和组织机构。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机制成为协调国家间关系、调节国家间的冲突与争端、促进国家间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格局的体现。现行的各种国际机制主要是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的,主要反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它没有体现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没有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机制决策的权利和诉求。

中国的崛起将有助于加强国际机制建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在国际机制中更有力地表达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使国际机制更具代表性,使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变得更加公正和合理。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曾长期对中国采取孤立和遏制政策,中国被排斥在国际机制之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实行积极的多边外交政策,签署加入了各类国际条约和协定,积极参加各种地区性和世界性国际组织。中国也从所谓国际体系的“挑战者”和“边缘者”变成了参加者和建设者,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截至2008 年底,中国共参加了13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和300 多个多边条约,中国参加了24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 [5]在2008 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中国积极参加20 国集团会议、金砖四国会议,加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东盟与中、日、韩10 + 3 框架内,在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就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改革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表决权,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国采取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在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情况下,保持了8.7 %的高速经济增长率。这为减缓经济危机冲击,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角色和作用也在发生显著变化,逐步走上国际中心舞台,充当日益重要的角色,发挥日益突出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决策,做名副其实的“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这将全面推进国际机制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国际体系民主化、多极化的进程。

(四)中国崛起对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中国的崛起也是一种观念因素和文化现象。它对于国际社会的思想、观念、认同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使人们对国际体系中的利益、安全、秩序、合作等观念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首先,中国崛起扩大了和谐世界理念在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思想基础,表达了中国政府关于建立21 世纪国际新秩序的基本构想,同时也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所追求的崇高目标,表达了中国政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理论与实践目标。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谐世界理念将有助于消除冷战思维,建立新的国际观念和文化共识。

其次,中国崛起使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对国际体系的发展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20 世纪80 年代,为了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和平与发展问题,邓小平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2005 年7 月,中俄两国发表了《中俄关于21 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在联合国大会和许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中国领导人多次阐述了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中国政府主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6]遵循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建设一个民主、公正、和睦和包容的世界。在当代国际体系中,制度因素和理念因素等诸多非物质因素,在扩大共识和形成国际准则方面日益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对于推动建设国际新秩序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中国崛起的和平理念、和平方式与和平外交有助于化解各种“中国威胁论”,使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评估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中国崛起不同于历史上大国霸权的周期性更替,它是表明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发展进程。中国实现崛起的方式也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对外侵略和扩张政策,而是选择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将会逐步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树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崛起的国际舆论环境。所有这些都将极大地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强劲地推动中国的和平崛起。

第三篇: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

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整个世界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难题,外资已经成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但是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既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也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外资来加速其资本形成的规模和速度,弥补国内资本短缺,并通过优化其结构来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增加就业、推动产品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1.有些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国内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这些特殊优惠政策,在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占有了市场,加剧国内市场竞争;大举收购内资企业,挖走国内技术骨干,使国内企业极为被动,甚至破产, 造成行业垄断,危及产业安全。2.利用外资闲置了内资,从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分析,均没有大量利用外资的必要。

3.只注重引资量,忽略了引资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非理性的引资心态,在当前合理利用外资中起着强烈的误导作用。4.引进外资技术含量低,消化不足,重复引进现象严重。当代经济竞争,已从资本实力转向技术实力,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但一些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技术档次低。同时,往往只注重技术引进,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因此更好地引进外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体系两方面论述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外资。

㈠跨国公司是以一国或几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形式。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以更快速度和更多元化的形式涌入发展中国家。当今,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通过跨国公司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大于贸易的增长速度,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活动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㈠要素转移效应⑴资本。一方面,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以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为东道国提供资金,有助于填补东道国的储蓄和外汇之间的缺口。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的实际资本流入很少,他们的资金大多数来自于利润的在投入和当地的储蓄,这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资金缺口,使当地企业面临更严重的资金短缺。⑵技术。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东道国利用引进的技术进行生产,可以缩短技术差距,增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是所以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都对东道国有利,这还取决于技术定价及相关的销售条件、技术的适用性和产品的适用性⑶管理。跨国公司会带去东道国所缺少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技能,有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但这有可能挤垮当地的生产者,从而产生消极影响。㈡国际收支效应。跨国公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使东道国外汇收入增加,它有助于弥补东道国的外汇缺口,但随后东道国要给投资国支付红利、利息、特许费以及行政管理费等,有可能面临更多的外汇支出。㈢就业效应。一方面,跨国公司的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发展中国

家东道国工资的提高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如果跨国公司是资本密集型和劳动节约型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造成更多的失业。㈣主权效应。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可能会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跨国公司财力雄厚,在很多方面操纵东道国经济,也会对东道国的经济主权造成一定的丧失㈤稳定效应。跨国公司的稳定经营是东道国经济保持稳定的一个因素,但跨国公司分公司的倒闭和资金的转移会对东道国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依据上述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应注意: 1.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培育本国所有权优势产业和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技术进步的主要立足点由一段时期以来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开放型自主创新上来。在引进外资充分吸收跨国公司技术外溢和扩散效应的同时,应努力培育本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本国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竞争力,将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2.实行同等国民待遇,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激励性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应注意调整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要加强对各地区涉外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与协调,避免以提供过度优惠条件、损害国家利益的做法来吸引外资。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尤其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造成的税源流失。3.提高本国引资质量和利用外资水平,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基本经济制度。在引资政策方面,既不能盲目认为外资越多越好,也不能拒绝外资的大量流入,克服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错误倾向,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切实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上,要重视考核外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

保护等质量指标。

㈡国际金融体系是指国际间的货币、货币资本的流动与交换关系的总称。它包括国际间的黄金买卖、货币兑换、短期货币资本的借贷、长期货币资本的流动、各种国际间的资金结算、各种国际间的证券交易以及国际保险等,其中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组织是其两大支柱。而各国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的依存度不断加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输出和生产的日益国际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活动摆脱本国或本地区政府的金融管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发展和扩张机会。金融国际化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资本跃出国界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改革金融体制以吸纳国际资本。

在金融国际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首先应制定总体战略规划,增强各国参与区域金融合作的组织性和协调性,在推进区域金融合作的过程中,应加强组织和协调,是个方面有效、有序地运转;其次,加强中央银行间的合作;第三,积极推动汇率政策协调。

第四篇: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

正方立论: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

所谓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超越国界,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相互依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所谓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所公认的概念就是:相对而言,经济尚在发展,大多数人口依然贫困的国家。而所谓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是指即使在弊的存在下,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仍然能够促进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以下,我们将由三方面论述本方观点:

一、全球化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外资援助与体制激活。

首先,全球化使大量外资流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在外资的刺激下,各类经济项目蓬勃展开,这不仅缓解了国内劳动力的过剩,同时,在交流与竞争中,提高了国内企业的资源整合意识和生产效率意识,为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和实现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良性环境,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经验与创新性的方向。

二、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国内外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全球化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促进国际利益的融合,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得到相比以前而言较开放而公平的对话平台。同时,集团政治和隔阂观念思想的愈发不得人心,以及与外部关系的微妙平衡,为发展中国家处理国外问题赢得了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而且,全球化使各种新思维、新理念传入发展中国家,为其国内政治逐步完善创造良好的舆论准备,也对其体制改革深度推进具有借鉴与导向作用,为其寻求先进发展模式提供有效探索与指引。

三、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与先进文化交流的机会。

目前我们所处的全球化,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信息,科技,思想等层面,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层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传入,极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活跃度,减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增强大众的文化包容与创新力度,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步由封闭到开放,渐渐融入进而丰富世界文化。由此,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更多地享受到人类高端技术的便利与成果,也使发展中国家能更全面地参与到世界的整体和谐与进步当中。

放眼时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洪流中,确实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就中国而言,由于国家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并对全球化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及部署,所以,我国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并能得以顺利地逐步实现三步走计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我们承认,任何有利的发展道路都不是坦途一条,都存在着风险,但是,只要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虽然行路难,多歧路,但是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

第五篇: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会计实物体系共同特征的异同

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会计实物体系共同特征的异同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会计实物体系的一般特征,同时,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特殊的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力量也比其他一般发展中国家大,因此我国的会计实物体系又有其特殊性。

首先,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我国的会计实务体系也处在不断变革之中。从一开始的局部借鉴国际惯例,到实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股份企业会计实物的颁布,分行业规范内资企业会计实物,我国的会计实物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第二,我国的会计实物体系借鉴了其他发达国家的会计实物体系,同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又有其不同之处。通过比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分析、归纳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各项准则的定义和确认计量标准。我国于1992年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随后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始终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充分协调,不仅在选题上借鉴和吸收了现有各项国际会计准则、各项已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以及后来正式发布的具体准则的精髓,而且在行文、结构、术语、定义方面也受到较大影响。

第三,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作为一项会计惯例早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而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制定并发布,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与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以及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会计报表的列示上大多数只是繁简程度的差异,并无实质上的差异。

第四,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美国与西方国家,采用会计准则规范的形式。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尚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也不够成熟的现状决定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采用“准则”与“制度”并行的权宜措施。除此之外,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人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我国会计准则的涵盖面较小,规定不够详细,可操作性较差,对一些新问题尚未涉及。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这虽然有利于避免企业舞弊和利润操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但对公允价值一概否认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并不合拍。在具体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也存在不少差异。此外,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准则制定程序、准则实施范围和准则执行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有较大的差异。

第五,在编制财务报表中,我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合法性”一般高于“公允性”的现象。在实际成本计算,也同其他国家一样倾向于尽可能有确认未实现损益。在这两点以及利润分配模式上,我国跟其他国家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具体实施形式上有所不同。

下载发展中国家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中国家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发展中国家会计实务体系的共同特征与我国的异同点的一些思考

    关于发展中国家会计实务体系的共同特征与我国的异同点的一些思考 发展中国家会计实务体系的一般特征: 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较全面而简括的定义是: “正在力求通过工业化开发其......

    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

    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引言 知识产权是智力活动的成果,她是无形的,是现代私法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权利。知识产权是涵盖在产品当中的科技含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价......

    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工作管理办法

    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工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以下简称“培训班”)的实施管理,规范培训班组织实施单位、归口管理单位和承办单位的组......

    发展中国家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利与弊

    摘要:“出口导向型”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该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

    第八课 发展中国家 第三框教案

    第八课 发展中国家 第三框教案 第八课发展中国家第三框教案 一.教学目标: . 知晓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和第二人口大国。 2. 通过学习印度工农业发展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

    干部学习讲稿: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

    干部学习讲稿: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 课程前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跟大家一块学习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政党政治是来自于西方的一种特殊的政治体制,我们中国人对......

    科技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的摘要:科学技术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命运的重要手段,而其加快实现发展经济的同时,又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要实现科技发展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现代高科......